數學導圖
數學長度單位思維導圖怎麼畫如下:
常見的數學長度單位如下:
我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等.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有:光年、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絲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阿米(am)等.他們同米的換算關系如下:
1光年=9.46×10^15m(光年)1PM=1×10^15m(拍米)1Mm=1×10^6m(兆米) 1km=1×10^3m(千米)1dm=1×10^(-1)m(分米)1cm=1×10^(-2)m(厘米) 1mm=1×10^(-3)m(毫米)
在天文學中常用「光年」來做長度單位,它是真空狀態下光1年所走過的距離,也因此被稱為光年.1光年9.4653×10^12km但習慣上說光年是距離單位.另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是「秒差距」,它是指周年視差為1秒的距離.1秒差距=3.2616光年此外還有「天文單位」這個常用的長度單位.1天文單位≈1.496億千米。
B. 什麼叫數學思維導圖
問題一:小學數學思維導圖是什麼圖 10分 根據知識點繪畫成的一副樹狀圖
問題二:數學思維導圖怎麼做
問題三:為什麼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又稱為心智圖,其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認為「大腦進行思考的語言是圖形和聯想」,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圖形技術,總是從一個中心點開始,每個詞或者圖象自身都可以成為一個子中心或者聯想,整個合起來以一種無窮無盡的分支鏈的形式從中心向四周放射,或者歸於一個共同的中心。它能將左腦的邏輯、順序、文字、條理以及右腦的圖像、想像、顏色和空間等多種因素調動起來一起參與思維和記憶,把傳統的單向顯性思維變成多維發散的思維。它可以應用於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能清晰呈現出思維過程和事物之間的聯系,能改善人們的學習能力和行為表現。
思維導圖呈現的是一個思維過程,是放射性思維的表達方式。從創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從一個中心詞開始的,隨著思維的不斷深入,聯想出一系列相關的事物,然後形成一個有序的圖式。東尼・博贊認為思維導圖有四個基本的特徵: ( 1) 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 ( 2) 主題的主幹作為分支從中央向四周放射;( 3) 分支由一個關鍵的圖形或者寫在產生聯想的線條上面的關鍵詞構成,比較不重要的話題也以分支形式表現出來,附在較高層次的分支上; ( 4) 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因此,思維導圖在表現形式上是樹狀結構的。學習者能夠藉助思維導圖提高發散思維的能力,理清思維的脈絡,並可以通過圖式回顧整個思維過程。思維導圖不僅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圖形工具,還是一種形象的知識表徵工具。它將枯燥單調的文字信息以多彩的顏色、圖形、代碼、符號等多種元素形象化表徵出來,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不斷 *** 著我們的大腦,激發我們的聯想,擴展我們想像的空間。
思維導圖應用於小學數學教學中既具備學習工具的強大優勢,又符合小學生的學習思維過程和認知特點。一方面,思維導圖可以通過圖像、色彩等手段,把難易表達的隱性知識轉化成形象化的顯性知識,使小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領悟隱性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自主建構知識結構,加工整理數學概念,參與組織數學問題的討論,達到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力。
一、作為教學設計的工具,用於概念知識教學
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將數學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種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簡明扼要地表達概念的邏輯關系,呈現概念的地位以及相關性,以便學生發現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數學概念的學習和理解是學習數學的第一步,它是構成抽象數學知識的細胞,是進行數學思維的第一要素。據不完全統計,在小學階段需要小學生掌握的數學概念有 500 多個。這些概念構成了他們以後掌握整個數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對概念的理解水平越高,學習後續知識也就越順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和學習中,教師對概念的教學有一些問題,學生忽視基本概念的掌握,對基本概念不能形成知識網路,更不能夠比較深刻地了解概念之間的聯系。在新概念的學習過程中,引入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明確當前所學概念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延伸情況,進一步溝通概念之間的聯系,進行主動探究的有意義學習,從而促進數學概念知識之間的融合,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條理化的認知結構。
二、作為創造思維的工具,用於解決問題教學
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創造的過程,學生擁有較為廣闊的想像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設計思維導圖。在它的製作過程中,學生要進行大量的思考,會在頭腦中隨時迸發出新想法,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小學數學角度看,問題解決是指在教師......>>
問題四:數學思維導圖怎麼畫 先把紙張橫過來放,這樣寬度比較大一些。在紙的中心,畫出能夠代表你心目中的主體形象的中心圖像,比如數學章節標題
繪畫時,應先從圖形中心開始,畫一些向四周放射出來的粗線條。每一條線都使用不同的顏色這些分枝代表關於你的主體的主要思想。比如畫上這個章節有的主要內容的標題
在每一個關鍵詞旁邊,畫一個能夠代表它、解釋它的圖形。再擴展內容,比如概念,性質,常用的公式
用聯想來擴展這幅思維導圖。繼續完善
問題五:數學函數思維導圖怎麼畫 數學函數思維導圖怎麼畫
在多年數學教學實踐中,曾經遇到過許多問題,令人困惑,百思不得其解。雖然也曾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但收效甚微。例如:
(1)教師運用不同方式講解數學中很多關鍵的概念、定理、規律,學生多是表現為當時明白理解,過後其認識就會模糊不清,甚而很快遺忘;
(2)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有些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老師怎麼說就怎麼做,老師不說,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差。對所學知識不反饋,不整理,不質疑,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凌亂,缺少對知識的整體認知;
(3)很多學生能解決熟悉的問題,面對新問題卻無從下手,缺乏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究其原因,初中數學知識面廣,涉及內容多。許多學生感到數學知識零散繁雜,很難理清數學知識間的線索以及它們內在的聯系。因此,他們只能將數學知識雜亂無章地堆放在頭腦中,不會應用。我想有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把數學知識有序組織起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帶著這些困惑,我開始進行長時間的思考、全方位收集中外資料並進行研究分析,從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的角度出發,不斷地審視、研究這些問題。
我讀了托尼・巴贊的有關思維導圖的三本書:《思維導圖――喚醒創造天才的10種方法》①、《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思維導圖――提高語言智能的10種方法》、我看了《學習的革命》中對腦圖的論述、並對書中介紹的方法進行了嘗試,但沒有脫離知識樹的框架。啟發最大的是東尼・博贊的書和他的觀點,他說:「人腦好像一個沉睡的巨人,我們只用了不到1%的腦力。一個正常的大腦記憶容量有大約6億本書的知識總量,相當於一部大型電腦存儲量的120萬倍。」
「如果人類發揮出其一小半潛能,就可以輕易學會40種語言,記憶整套網路全書,獲得12個博士學位。」
思維導圖的精髓:促進人類大腦左腦和右腦的合理應用,促進大腦的潛能開發,將大腦的思維過程進行可視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讓自己用一個開放的頭腦接受新鮮的事物,讓自己的學習、生活更輕松。
思維導圖工具和基於思維可視化原理的理念引入到教育領域以來,已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基於思維導圖的學習過程很好地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理念和靈活交互的特徵,在國外中小學教育改革實踐項目中進行得如火如荼,研究表明: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了思考框架,能優化學習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目前,在國外教育領域,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生都在使用思維導圖這項思維工具教學;在新加坡,思維導圖已經基本成了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用思維導圖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維水平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運用思維導圖這種思維工具,按知識模塊繪制思維導圖,有利於幫助使用者從整體上了解、把握本單元的重要概念和知識體系。一般來說,善於學習的人歸納總結的能力也很強。學習上想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就要學會把看似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用分層級的線條連接概念,可以起到提示知識重點,搭建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能快速促進知識的整合,利於知識體系的形成,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記憶效率的功效。這些相關書籍和我查閱的資料,使我的想法有了理論的支撐,我要把我的初中數學思維導圖模式的教學設想變為現實。
數學思維導圖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用圖形來幫助數學學習的方法。美國圖論學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說的就是這種道理。思維導圖是源自腦神經生理的學習互動模式,人腦生而具有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學習能力的特性。一方面能夠顯示出思維的過程,另一方面有利......>>
問題六:如何畫小學數學思維導圖 上網搜搜看
C.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
一、樹形思維導圖
學生運用樹形圖對數學知識進行梳理比較熟練。學生在生活中早已認識了樹的形狀,對樹干、樹枝、樹葉及分枝的感知非常清晰,也就很容易的聯想到樹干、樹枝與主題、分主題的邏輯關系。所以學生運用樹形圖的時候比較多,也繪制的比較好。
如圖1是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10章分式的樹形思維導圖.
D. 七年級下冊數學思維導圖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好數學,而數學有能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七年級下冊數學思維導圖,供大家參考,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下冊數學思維導圖:三角形
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與相交線知識點
1、同角或等角的餘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
2、對頂角相等
3、判斷兩直線平行的條件:
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4)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面三刀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4、平行線的特徵:
(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5、命題:
⑴命題的概念:
判斷一件事情的語句,叫做命題。
⑵命題的組成
每個命題都是題設、結論兩部分組成。題設是已知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命題常寫成“如
果……,那麼……”的形式。具有這種形式的命題中,用“如果”開始的部分是題設,用“那麼”開始的部分是結論。
6、平移
平移是指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著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叫做平移,平移不改變物體的形狀和大小。
(1) 把一個圖形整體沿某一直線方向移動,會得到一個新的圖形,新圖形與原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