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
❶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
❷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組通過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對《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6個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做了調整。共提出了10個核心概念。這就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為什麼提出核心概念?主要是由於在研製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感覺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凸顯一些在整個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東西,那麼用什麼樣的方式,把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凸顯出來?經過認真思考、討論,一致認為應該用一些核心詞或者叫做核心概念來體現,最後確定為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確定,對於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是這些核心概念的內涵在性質上都是體現學習主體——學生的特徵,所涉及的都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該建立和培養的關於數學的感悟、觀念、意識、思想、能力等,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中最應培養的數學素養,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方面。
二是《課程標准》將這些核心概念放在課程內容設計欄目下提出,是想表明這些概念不是設計者超乎於數學課程內容之上外加的,而是實實在在蘊涵於具體的課程內容之中,或者是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的。三是核心概念從本質上體現的教是數學的基本思想,即指對數學及其對象、數學概念和數學結構及數學方法的本質性認識。四是這些核心概念都是數學課程的目標點,也應該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並通過教師的教學予以落實。
《課程標准》對每一個核心概念都作出了較為明確的闡述,這有助於教師更好地把握課程目標、深刻理解課程內容,同時對於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❸ 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標理念
一、樹立個性化的數學教學思維
新課程強調為了每位學生的充分發展,這就意味著課程實施在教學層面必須關注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那麼,要改變傳統教學只顧及部分學生的情況。高中數學教學必須樹立個性化的思維,使數學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一方面,使絕大多數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另一方面,使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能夠找到滿足其需要和層次的個性化素材;最後,個性化數學教學要求教師教學的個性化,在不斷研究學生的基礎上能夠引導學生進入符合其認識風格的個性化學習方式。
二、堅持語言表達,促進思維發展,開發智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做到言之有理,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和思維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語言掌握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做」,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會說」。
三、倡導人文化的數學教學思維
數學,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是人類文化傳承中的一部分,作為文化,它同樣具有文化所具有的脈絡性、背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在體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研究的定義、性質、法則、概念等有層次地用簡練的數學語言確切地表達出來。這樣,通過語言的錘煉可達到思維的嚴密。新概念的引入是對已有概念的繼承、發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於其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等原因,很難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個層次,逐步加深提高。
例如:三角函數的定義,經歷了以下三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1)用直角三角形邊長的比刻畫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2)用點的坐標表示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3)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由此概念衍生出:①三角函數的值在各個象限的符號;②三角函數線;③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式;④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⑤三解函數的誘導公式等。可見,三角函數的定義在三角函數教學中可謂重中之重,是整個三角部分的基石,它貫穿於與三角有關的各部分內容並起著關鍵作用。「磨刀不誤砍柴工」,重視概念教學,挖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當語言描述准確時,思維也就嚴密了。
實際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多鼓勵、多誘導、切忌剝奪不完善表達學生發言的權利,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口。實踐證明:堅持要求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利於運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有利於正確理解科學的概念與原理,從而使學生智力得到鍛煉。
總之,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習過程,既當好學導者,又當好導學者,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發展個性品質,增長智慧和才幹。
❹ 如何理解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的意義
教學設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也對後續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單元的知識,使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都有著很清楚的認識,會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講到什麼程度,會讓你更好的把握教材,解讀教材,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會讓學生對一個模塊或一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知道本單元在高中數學中的地位以及與前邊學過的章節和後續章節的聯系,就會有目的、理解性的去學習了。 目前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設計有如下要求:
1.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教學設計要突出對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參與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3.教學設計要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數學方法的應用,數學思想的吸收和數學情感的投入。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質。
4.教學素材要來源於現實。來源於現實生活,來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就會產生親和力。
5.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的生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
6.教學內容呈現的形式要豐富多彩,要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如故事、場景、動畫、游戲、實驗等。
7.教學內容設計要有彈性,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8.教學媒體設計要有針對性,要為我所用,提高效率,要在激發興趣、突破難點上做文章,要避免形式主義。
所以說單元教學設計不僅對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基礎知識也是大有益處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都應提倡單元教學設計。
那麼單元教學設計究竟需要設計什麼?
一、首先是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就是確定要教什麼。把單元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單元內的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的結構、體現的思想方法,以及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和思想方法等進行分析。這其中包括:1.單元主要內容及課時分配;2.單元教材編寫意圖(含課標要求理解分析):教材中的單元知識走向和邏輯鏈,特別是每一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教材編寫的意圖等方面;3.單元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學內容分析應該建立在教師良好的數學素養之上。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
二、其次是學生情況的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包括:1.學習該單元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包括知識技能和方法);2.學習該單元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3.學生學習該單元內容可能的困難;4.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學習習慣和學法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分析應該有「前測」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自己的學生分析。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前測」往往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如對於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可能會發現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學習要素。學生分析應體現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三、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重點、難點。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教學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是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教學目標在學生分析之前和之後往往存在差異。如果對教材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范,教學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教學目標應該在後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不能只寫不做,特別是設計意圖中應該逐步闡釋活動是如何通過組織與實施在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學活動就是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活動。包括:1.活動內容;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3.活動的設計意圖;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應注意教法與學法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是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還是建立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獨立學習等方式。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方式。活動材料的准備,如學具(寫明具體材料、數量等)、教具、課件等。而活動的設計意圖是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口號式的「普遍真理」。
五、教學評價設計。
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的設計。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後者重在分析影響學生學習進步的原因。過去評價主要是在教學過程結束後進行,而實際上,要想學生在最後的總結性評價中獲得好的成績,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評價,也就是要將總結性評價轉化為形成性評價,其標志就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基於評價設計教學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頗有感觸,以前寫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要學哪了才寫哪,最多就是超前幾小節再寫寫教案,可是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每小節的內容以及題型都是和前後幾小節內容和題型相互聯系著演變,內容聯系還容易理解和掌握,但題型之間聯系和演變確實只有通過整章或者整個單元的連貫掌握,才會真實體會它們之間內容以及題型演變的過程。在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後,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有了很清楚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就自然的使學生明白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以及發展過程。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將教師工作重心前移,也就是要將主要精力從做題復習移到教學設計上,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各種精心准備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促進思維的發展,實現課程的新理念。
❺ 高中數學新課程中都滲透了哪些新的理念或精神
高中數學新課程中都滲透了的新理念
一、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展平台
高中數學課程的基礎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之後,為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數學基礎,使他們獲得更高的數學素養;第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必要的數學准備。對基礎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上,還應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它們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
這次課程改革的基本創新點是選擇性,高中數學課程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
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些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社會的發展需要終身教育,而學生在學校中只能獲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識和初步能力, 更多的必須在其未來的人生歷程中依靠自主的探索、主動的學習, 去不斷地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此外,數學學習不僅僅是記憶一些重要的數學結論,還要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再加上數學學科高度抽象的特點,這就需要學習者有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精神,需要有自主探索的過程,需要有多種豐富的學習方式。
四、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發展智力、培養全面數學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高中數學課程應注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也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五、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六、與時俱進地認識「雙基」
「雙基」顧名思義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在許多場合,人們在使用「雙基」一詞或強調「雙基」時,其實質是強調打好「基礎」,它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能力。
八、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九、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正在加速,普通高級中學的信息技術裝備也在不斷改善,多媒體、校園網、互聯網上網終端等正在成為普通高中的基本設施。國際上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數學教育軟體,我國吳文俊院士、張景中院士等也開發了世界水平的優秀數學教育軟體。這些,都為數學教育中運用信息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信息技術對數學教育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信息收集和資源獲取,計算工具, 視覺顯示,改善學習手段等方面。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應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
十、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
關於評價的研究,是當前數學教育的熱門課題。目前已有不少優秀的研究成果和建議, 但建立科學合理又切實可行的數學評價體系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標准》提倡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數學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除了給學生打分的」終結性「評價之外, 更多地提倡過程性評價,即關注對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數學思想等過程的評價,關注對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等過程的評價,以及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與人合作的態度、表達與交流的意識以及實際能力、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等方面的評價。
我個人認為課改目的是為了創新。但是改出來後基本都變成了四不象。基本是越改學生越累。課程知識結構不如原來的系統,知識更加的鬆散。雖然課程是改了,可是高考沒怎樣改,鬧的課本考試不搭配。也許經過幾年後就能進一步的完善這個體系了吧!
❻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哪些課程理念它對我們理解與把握新課程有什麼啟發
參考高中數學抄新課程理念
作者:襲王尚志
王尚志是《新課程標准》編制的專家之一,這篇文章對我們的教學很有啟發!
http://math.cersp.com/Hotspot/CourseFashion/200703/3976.html
❼ 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數學教育,應當具有時代的特徵。 因此,制定新的高中數專學課程,必須體屬現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對高中數學課程以明確的定位,並前瞻性地發展圖景。在《標准》中, 列舉了10項基本的理念,作為數學課程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
一、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展平台
二、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
三、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
四、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五、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六、與時俱進地認識「雙基」
七、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
八、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九、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十、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
❽ 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參考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 作者:王尚志 王尚志是《新課程標准》編制的專家之一,這篇文章對我們的教學很有啟發!
❾ 高中數學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什麼具體分為哪幾個方面
高中新課改的目標是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從而真正實施素質教育。體育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形式、學習目標、學習水平以及課程評價上都與傳統的體育教學有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新課程理念,進而做好課改工作。為了盡快地適應課程改革,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適當淡化競技運動的教學模式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必修課。因此,作為體育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它應該具備健康、易學、實用、開放的屬性。但是長期以來,體育教學中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競技項目教學為主,即反復地講解、練習、糾正、再練習。這種死板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能力培養,使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新課改下,體育課應該改變以往重運動技術、輕身心健康的現象,適當減少以競技運動為主的教育模式。但是,這並非要忽視運動技能的培養,而是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並且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而利用體育教學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從增進學生身心健康這一目標出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堅持課外鍛煉的習慣,提高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傳統教學內容的保留和新教學內容的開發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這是新課標的要求。傳統教學內容是我們體育工作者幾代人通過實踐總結出的結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因此,對傳統的教學內容,課程改革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盤否定。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教學內容的選擇還要以傳統的教材為框架,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加以延用、改造、變化,並根據課程目標進行選擇、取捨、優化、組合。例如,針對必修教學內容田徑,針對技術難的項目可適當進行改造,通過簡化規則,簡化技術、戰術,從而降低難度要求。還可以通過改造場地、器材等方式開發新的課程內容。而選修課可以改革的內容和范圍更廣,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自願選項與能力分層,從而有利於教師和學生的自主選擇。學校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用校本教材,開發出當地的傳統項目;教師可選擇適應學生身心發展並同學生的具體生活相聯系的教學內容,做到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要等來選擇器材,積極自覺地參與鍛煉,這樣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授予學生新的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應該改變過分強調單方面傳授的教學方式,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學習環境和條件,讓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學習積極性的培養
「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興趣能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用激情的語言和積極的態度,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以感染學生。教師要多肯定學生的表現,給於學生充分的鼓勵。因為學生都喜歡被表揚,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鼓勵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多種形式來鼓勵學生,結合有針對性的練習手段,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並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這對課改後的體育教學中很重要。
(二)學生主動性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應處於平等的地位,教師應變主宰為主導,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表現其才能,發展其個性,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某個階段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讓學生能通過視、聽器官獲得體育知識、技能等有關信息,讓學生通過教師對技術動作的講解、示範,了解技術動作的形象、結構及技術要領,從而掌握完成動作的順序及方法,感知教材,對所學技術動作能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它是進一步理解技術動作和模仿練習的基礎,是學習體育知識、技能的前提。
(三)學生合作性的培養
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老師要根據體育教學的任務和目標,結合學校場地、器材等因素,對教學內容、方法等進行整體設計,在不同階段、不同時間設置不同的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己安排練習進度,自己選擇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大家通過互相探討、交流學習心得、互相觀察各人完成動作技術等方式,取長補短,相互學習,進一步促進學生對體育知識的理解和對體育技能的掌握。
(四)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集體游戲和比賽,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通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體育教學競賽中,為了贏得比賽,就需要不斷地思考和改變戰術方法,這就需要改變觀念,更新方法。體育競賽在競爭條件上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教學優勢通過教師的教學組織,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創新動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項目內容、技術動作、競賽規則、場地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教師尊重學生發現問題、指導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教學評價的多樣化
搞好體育課堂評價,教師要隨時對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加以糾正,對學生的活動要加以評價和鼓勵,對相關知識要加以滲透。教師的評價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於技能評價,這些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口頭評價能力和靈活駕馭課堂的應變能力。新課程標准把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把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把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把學生個人評價、學生互相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評價的多樣性,注重評價的激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熱情,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改變課堂結構,搞好課堂評價,這是體育課改的關鍵所在。 在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他們的主要任務不在於講授知識,而是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並享受運動的樂趣。教師也能夠從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幹,並獲得了教學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