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

發布時間: 2020-11-21 12:59:03

『壹』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怎麼

教案環節:
一、激趣導入:如故事導入、游戲導入等等
二、講授新課
三、課堂延伸: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設計讓學生能夠持續關注學習的習題等等
四、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或讓學生說說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

『貳』 2013年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全冊教案

2013秋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全冊全套教案,共139頁
第一課時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課本P1、2,例1
教學目標:
1、 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 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准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發揮想像,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同一長度。
1、 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 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准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 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准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不同的長度。
1、 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 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准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 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准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准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 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准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五、隨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課本P3,例2,練習一1、2、3。
教學目標:
1、 認識尺子並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 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准備:
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1、 上一節課我們都知道要統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為了准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於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二、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一)、認識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
2、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長。
3、 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的一端對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
4、 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5、 鞏固1厘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准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
2、 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
3、 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於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後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課堂總結
五、隨堂練習

教學反思:

『叄』 小學數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 的完整的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數學數學數學來源於實踐的思想.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教學重點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難點教學難點教學難點教學難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在授課的過程中,適時的演示課件「角的初步認識」】
1.師問: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一年級學習過哪些圖形,還可以說說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圖形? 2.等同學做出回答後,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圖形。
3.教師質疑: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三種圖形與圓有什麼不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圓沒有角)
4.指角.教師出示數學數學數學數學書,請學生指出這本書封面上的角.(學生一般會指四個頂點為角)
5.教師指出:這個同學指出的並不是一個角,究竟哪兒是角呢,該怎樣來指出一個角才對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學習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師演示指角的全過程: 師一邊指角一邊口述:從數學數學數學數學書封面的一個點出發,從這個點向直直的兩邊摸,這兩邊所夾的部分,就是角. (2)一邊看電腦演示,一邊隨著電腦的演示在自己的數學數學數學數學書上摸角【演示課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學生到前面來指一指哪兒是角. (4)全員操作.邊說邊摸,指出一個角. (5)同桌的同學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個角. (6)小結摸角後的體會.(我們摸到的點是尖尖的,我們摸到的兩條線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師取一張不規則的紙,經過兩次對折,折出一個小於180度的角.問:老師折出的這個圖形是角嗎?為什麼? (2)讓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紙(形狀不限),也經過兩次對折(任意的去折),教師從中挑出幾個有代表性的角貼在黑板上(盡可能的包含直角、銳角、鈍角、平角). (3)問:觀察,黑板上貼出的這些圖形,大家說都叫角,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每個圖形中都有尖的點和直的線) (4)教師講解角各部分的名稱【演示課件「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從眾多的角中,任選一個角,把角的兩條邊延長,指名一名學生板書標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5)教師指黑板上任意一個角的部分,要求學生們說出各部分的名稱. (6)討論.說一說身邊的角.
3.演示活動角. (1)問:再觀察黑板上貼的這些角,有什麼不同呢?(有大有小) (2)問:通過觀察,誰能說說,哪個角大些,哪個角小些?再說說你是怎麼比較出來的? (3)問:角確實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該怎樣比較角的大小呢? (4)教師讓每個同學拿出自己的學具——活動角,把它張開製成一個角,並邊指邊說哪是角的頂點,哪是角的兩條邊.相鄰的同學比一比,誰的角大,誰的角小. (5)師:以自己剛才做的角為標准,再做一個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為標准,做一個比它小的角. (6)提問:通過你們自己操作活動角,你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誰有關系嗎?(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得大小有關)【演示課件「角的大小」】 (7)教學畫角的方法. ① 【演示課件「畫角的方法」】全體觀察畫角的過程,然後請同學總結畫角的方法.
② 教師再次與學生一起回憶畫角的方法:先畫頂點,從這一個點起,用直尺畫一條直直的線,再從這一個點起,向不同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板貼:先畫頂點,再從頂點出發,畫出角的兩條邊) ③ 讓學生按照上面的步驟畫一個角.教師巡視畫角的過程是否正確. 三、歸納提高. 1.問:通過剛才的研究,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獲?(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圖形——角;一個角有1個尖尖的頂點,還有兩條直直的邊;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我們還學會了畫角的方法.) 2.練習. 四.質疑交流. 1.問:除去老師向大家介紹的這些內容,誰來說說,你還知道些什麼老師沒有講到的內容?或者還想知道些什麼內容?(根據學生說和問的情況,酌情補充下面的內容) (1)角的種類(詳見(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擴展閱讀):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優角、周角…… (2)趣味知識:放大鏡能夠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卻不能放大角的度數.(詳見(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擴展閱讀「放大鏡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裝修時,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擺出很多美麗多變的圖案,有效的利用角,還可以節約裝修的材料,降低裝修的成本. ……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業 (略)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教案是關於「角的認識」這部分內容的一個教學設計。 教學新課前,通過演示動畫達到提高學生興趣、導入 新課的雙重功效。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中,大量使用動畫,動態地模擬了指角、畫角等數學活動,將數學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能夠用一種欣賞動畫的、輕松的心情進行學習。在交流中,教師引用了較多的課外知識,比如介紹銳角、鈍角、平角等角的種類,介紹諸如放大鏡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識,使學生的眼界得到開闊,學習學習學習學習變得愉快。 由於本設計大量使用多媒體教育教育教育教育技術,教師可用來製作公開課或觀摩課。
探究活動
剪角、數角游戲數角游戲數角游戲數角游戲 游戲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角的形狀,並能數出角的個數.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師准備 投影儀、三個長方形. 學生准備 剪刀、長方形紙. 游戲過程 1.教師講故事(投影儀出示背景):春天來了,百花盛開,森林裡兔媽媽帶著她的三個孩子興高采烈地玩著游戲.兔媽媽拿出三張長方形的紙,分給她的三個孩子,然後說:「今天媽媽來考考你們,如果把長方形的一個角剪掉,還有幾個角?」(投影儀出示三個長方形)灰兔弟弟抿著嘴,想了一下,跳著說:「4—1=3,還有3個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張長方形紙,剪下一個角說:「應該是5個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張長方形的紙,先折了折,然後剪起來.「媽媽,我認為還是有4個角.」 黑兔哥哥說.(配合故事,在投影儀上逐步打出3個,5個,4個)三個小兔立刻爭了起來,都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2.教師布置任務:小朋友,請你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後剪一剪,最後幫兔媽媽評一評,三個小兔中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以上敘述可參考音頻「剪角、數角游戲的錄音(一)」】 3.學生4人一組,先動手摺一折,剪一剪,再討論.(師請學生將三種剪法分別貼在黑板上) 4.教師繼續講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結論,兔媽媽笑著對它的孩子說:「孩子們不必再爭了,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三個答案都是正確的.這道題的答案就是你們這三個答案.」 【以上敘述可參考音頻「剪角、數角游戲的錄音(二)」】
下圖供教師參考
拼角游戲 教師准備 若干個固定角(用兩根小棍或硬紙條拼成). 學生准備 分成若干個4人小組. 游戲過程 1.分給每個小組2個角(大小不一). 2.在頂點重合的條件下,將兩個角拼起來. 3.觀察拼成的圖形是什麼圖形?(還是角) 4.找出拼出的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5.想一想,數一數:拼成的圖形中一共有幾個角?看誰的最多

熱點內容
一年級上冊語文拼音練習 發布:2025-09-16 21:14:15 瀏覽:472
英語碟 發布:2025-09-16 19:47:24 瀏覽:412
什麼開放 發布:2025-09-16 17:40:01 瀏覽:800
麵包的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9-16 16:23:11 瀏覽:778
課堂教學調查問卷 發布:2025-09-16 15:20:04 瀏覽:965
地理坐標符號 發布:2025-09-16 10:17:44 瀏覽:938
幼兒教師師風師德演講稿 發布:2025-09-16 07:48:26 瀏覽:745
生物理論 發布:2025-09-16 02:01:48 瀏覽:37
奉化學古箏 發布:2025-09-16 00:20:13 瀏覽:386
人大美術學 發布:2025-09-15 22:07:45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