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㈠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全套教案,共165頁
第一單元、認識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較容易的加、減法口算的基礎上,本單元教學乘法,重點是乘法的意義。全單元包括兩道例題、兩次「試一試」、一次「想想做做」和練習一。教材編排有以下特點:
1、強化對相同數連加的認識和計算,為初步認識乘法作比較充分的准備。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聯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備繼續學習乘法的條件。在已學過的加法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是兩個數相加和三個不相同的數連加,對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由於接觸較少,顯得相對陌生。為此,教材在教學乘法前加強對幾個相同數連加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一位數連加的能力,為學習乘法掃除障礙,打下扎實的基礎。
2、讓學生充分體會乘法的意義。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教材沒有把乘法意義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實際問題,從中體會乘法的意義,感受乘法意義的兩個主要內涵:在幾個相同數相加時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簡便。
3、把理解乘法意義和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優化概念形成的過程。乘法意義屬於運算概念,小學生形成概念的一般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積累有關概念的感性認識→把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實踐中應用概念並進一步拓展概念」,可見概念的形成始終和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本單元教材改變了過去的數學教材先教學乘法意義再教學乘法應用題的內容結構,從蘊含乘法意義的例題起,就把形成概念和應用概念融為一體。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理把幾個相同的數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初步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系和區別;能正確地寫、讀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通過加法算得乘式的積。
2、使學生初步學會從簡單的實際情景中抽象出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的數學問題,並根據數學問題列出乘法算式,培養有條理地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初步認識乘法並應用乘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合作學習的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難點:初步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系和區別。
第一課時、認識乘法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3頁內容。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讀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准備:學具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一、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加法和減法,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演算法,這就是乘法,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認識乘法)
讀課題
二、 新授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圖
(2)提問:圖中幾處有小白兔?每處有幾只?一共有幾個2隻?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樣算?
板書:2+2+2=6(只)
圖中幾處有小雞?每處有幾只?一共有幾個3隻?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怎樣算?
板書:3+3+3+3=12(只)
(3)老師指著算式提問:
這兩個算式里加數分別都是幾?是幾個幾相加?的多少?
(4)小結: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個2隻一共是多少,可以用連加來算。求小雞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個3隻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個3連加來算。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圖。
(2)例1,提問:橫著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幾根?有這樣的幾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算?求一共的根數,就是求幾個幾相加?
(3)例2,提問:橫著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幾根?有這樣的幾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算?求一共的根數,就是求幾個幾相加?
(4)學生填書,完成「試一試」,集中交流。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圖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電腦嗎? (板書:2+2+2+2=8)
2+2+2+2=8,表示幾個幾相加,得幾?
(3)老師說明:4個2相加得8,還可以用乘數計算,寫成2×4=8,像2×4=8這樣的算式,是乘法算式,這個符號(「指×」)叫乘號(板書:乘號),可以這樣寫(示範寫「×」)。
(4)4個2相加得8,不僅可以寫成2×4=8,還可以寫成4×2=8,誰會讀這個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樣,各部分都是有名稱的,誰先來說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答老師板書:2 + 2 + 2 + 2 = 8
(加數)(加數)(加數)(加數)(和)
老師說明:在乘法算式中,等號前面的數叫乘數,等號後面的數叫積。
板書:4 × 2 = 8
(乘數)(乘數)(積)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說說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5)老師小結:求一共有多少台電腦,就是4個2相加是多少,不僅可以用加法計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計算,可以寫成「2×4=8」或「4×2=8」,讀作:「2乘4」,4乘2「,等號前面的叫乘數,等號後面的叫積。
4、教學「試一試」
(1)出示例圖,自己先說說圖意。
(2)提問:圖中有幾組小雞?每組有幾只雞?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並寫出一道加法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4)討論;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說一說,列算式。
說一說。
先說一說,在填寫,完成「試一試」。
列算式,說一說。
讀一讀。
說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說一說。
回答問題再填寫。
三、 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題圖,提問:1盒有多少枝?有幾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幾個幾?
學生填空獨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集體交流時著重提問這道題是求是幾個幾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 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2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2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3)比較一下這兩種擺法有什麼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讀出乘法算式,再說出乘數和積各是什麼。同桌同學先互說,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完成「想想做做」1—5。
四、 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麼?
說一說。
教後小記:
㈡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千克與克教案
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這種規劃,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現,但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儲於教師心中的架構。前者是「有形教案」;後者是「無形教案」;前者是「顯性備課」、後者是「隱性備課」;前者是「備課於書」、後者是「備課於心」。
誤區之一:寫教案=備課;
誤區之二:教案越詳細越好;
誤區之三:教案可有可無。
㈢ 新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是多少》教案教學設計
數學活動課,無可避免地有著一個共性——熱鬧。生動有趣的情境,五花八門的學具,足以讓孩子們「小臉通紅、小手直舉」,教師更是在教學設計上費盡了心思,所以很多活動課,乍一聽都是成功的,可仔細品味,總覺得似乎還不夠味,或者說聽完之後味道便散了,有時甚至難以再憶起,那麼能否有一種味道留於唇齒之間,憶之彌香呢?在《周長是多少(實踐活動)》的教學中,我作了一些嘗試,嘗試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一種溫暖的美麗,嘗試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一種策略和一種思想。
案 例
課前游戲
反口令:坐下,起立,坐下,坐下,起立,下課,(班長:坐下)
師宣布游戲結束,微笑問候。
【點評:笑是溫暖的,學生從未嘗試過用微笑來問候,覺得新鮮有趣之餘,更是在和教師微笑著對視的那一刻拉近了師生的情感距離。】
活動一 想一想
1.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師出示小黑板,露出圖形的一部分,讓學生猜是什麼圖形。
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
指名回答: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呢?
【點評:猜圖形,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2.其他圖形的周長計算。
(1)量線的長度求周長
師:同學們學得真棒,陳老師送你們一個禮物。
師出示紅線(長100cm)圍成的心形。
師:希望你們能用一顆裝滿愛的心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學習的每一天、每一堂課。
問:那這顆愛心的周長是多少呢?
指名回答。
師將紅線拉直,拿出較長的尺(50cm),請學生說量法。
師拿出較短的尺(20cm),請學生說怎麼量。
師:那如果尺子更短一些,該怎麼辦?
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要善於「變」(板書),變一種想法,變一種做法,很多本來復雜的問題通過轉變就會變得更簡單、更巧妙!我們學數學不光是學做幾道題,而是要學會怎樣更靈活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點評:這個環節中教師利用一顆紅線圍成的愛心進行了愛的教育。量紅線長度時,教師故意設計了尺比線短的情況,滲透「轉變」這一解題策略。】
(2)平移求周長。
師出示P69量一量的左圖。
問:它的周長怎麼求?
小小組討論,匯報。師演示平移過程。
出示量一量的右圖,同上教學。
問:這道題和前面一道題有什麼不同?
師:剛才兩個圖形通過邊的移動,求周長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點評:本來復雜的圖形,通過平移,「變」成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了「轉變」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二 擺一擺
師:陳老師覺得,學會合作也能讓我們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下面一個活動就需要小小組合作,看哪一組最會合作,完成得最快。先聽好要求,每組都有10根3cm、10根5cm的綠色紙條,請每個同學圍出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並口算出它的周長。同組同學盡量不要擺得相同,擺之前一定要先商量好哦,開始吧。
㈣ 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藉助線段圖,來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認識,運用乘法解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能正確區分倍的問題中兩種類型,培養學生應用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幾何直觀,滲透模型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作交流、語言表達、嚴謹審題等能力,注重幾何直觀的作用,通過多種直觀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並為學生提供參與幾何直觀活動的機會,積累用圖示學習數學的經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一學習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盡管孩子對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礎,知道「1份量」(標准量)和「比較量」的關系,但這些數學語言遠沒有「幾個幾」容易理解.教學中要設計了豐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對象」抽象成為「圖形」,再把「對象之間的關系」轉化成為「圖形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把研究的問題為「圖形的數量或位置關系」的問題,進而進行思考分析.便於學生在比較和抽象中構建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讓學生學習畫線段圖表示數量關系,理解題意的方法,使學生明確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用乘法計算.在學生初步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的教學上,為了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選用的數量盡可能小些,並且盡可能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通過直觀形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再結合以前所學生的知識,從而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和「倍」數量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利用學過的「求幾個幾」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
四、教學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