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初一數學小論文

初一數學小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09:31:34

數學小論文 初一

數學與生活
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鍾,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鍾,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麼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鍾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鍾: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鍾後,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鍾,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後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鍾就全部搞定。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錶,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 1、三角形很穩定,許多支架都是三角形的許多支架用三個腳支撐用了一個數學公理三點確定一個平面 2、一些人在木門上釘斜條,是為了克服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卷閘門也是一樣的道理。 3、河南登封觀星台、南京中山陵都是中心對稱圖形 4、蚊帳的孔是六邊形的~ 5、筷子是圓錐型的。光碟是圓形的。 6、電線是線段冰箱是長方體門是長方形輪胎是圓形地球是圓形 數學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那天起,人們便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時對數學有了逐漸深刻的了解。早在遠古時代,就有原始人「涉獵計數」與「結繩記事」等種種傳說。可見,「在早期一些古代文明社會中已產生了數學的開端和萌芽」(引自《古今數學思想》第一冊P1——作者注)。「在BC3000年左右巴比倫和埃及數學出現以前,人類在數學上沒有取得更多的進展」,而「在BC600—BC300年間古希臘學者登場後」,數學便開始「作為一名有組織的、獨立的和理性的學科」(引自《古今數學思想》第一冊P1——作者注)登上了人類發展史的大舞台。 如今,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譬如,人們購物後須記賬,以便年終統計查詢;去銀行辦理儲蓄業務;查收各住戶水電費用等,這些便利用了算術及統計學知識。此外,社區和機關大院門口的「推拉式自動伸縮門」;運動場跑道直道與彎道的平滑連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築物高度的計算;隧道雙向作業起點的確定;摺扇的設計以及黃金分割等,則是平面幾何中直線圖形的性質及解Rt三角形有關知識的應用。由於這些內容所涉及的高中數學知識不是很多,在此就不贅述了。 由此可見,古往今來,人類社會都是在不斷了解和探究數學的過程中得到發展進步的。數學對推動人類文明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課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皇塘每6分鍾有一輛中巴車開往常州(向東),8分鍾有一輛中巴車開往丹陽(向北)。現在剛好有兩輛中巴車同時分別開往常州和丹陽,問再過幾分鍾,又有兩輛中巴同時開往常州和丹陽?數學在我們得生活當中是無處不在到,小到買菜的討價還價,大到火箭的設計......其實我們在學習數學得過程中是為了培養自己得邏輯判斷能力,讓自己得思維更嚴謹,我們在學校學習數學,不單單只是為了去記住一個公式,而是在學習這個公式得推倒得過程中漸漸得培養了自己得思維邏輯能力,可以說,一個人的數學學好了,對於一件事得判斷能力會大大增強,所以學好數學,不單單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在學習一項在社會生存得基本技能.

㈡ 初一數學小論文怎麼

看看下面的。
初中數學小論文
今天,在我們數學俱樂部里,老師給我們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題目,其實也是一道有些復雜的找規律題目,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列數:1,2,3,2,1,2,3,4,3,2,3,4,5,4,3,4,5,……。這列數字中前24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題目,心裡猛然想到,這題目必須得按照規律來做。
想法一:開始我便先試著先3個一組來求和,6,5,10,9,12,15,14……。這樣一看,這些數字各有特徵,關鍵就是找不出合適的規律。於是,我又找4個一組來求和,8,10,12,16,20……。仔細一看,好像也沒什麼規律,我只好再試著找5個一組來求和,9,14,19,24……,這樣一來就非常明顯的看出它們是等數列,我非常高興,再把240÷5=48(組),5個一組,(1、2、3、2、1),(2、3、4、3、2),(3、4、5、4、3),(4、5、6、5、4)……那麼就可以求出末項的和,9+47×5=244,把首項加末項的和乘項數除以2,(9+244)×48÷2=6072。這樣就完成了!
想法二:我又發現每組開頭第一個數字恰好分別是1,2,3,4……48,那麼另一種方法就產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這樣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個理得清楚而且又實用的方法!
想法三:我又發現有N組時,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組數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這個規律也是要通過不斷來細心觀察與研究得來的,這個規律雖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還要比其他兩種方法更容易些。
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種解法,其實方法還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來找其中的規律,解其中的奧秘!
匿名
回答採納率:21.2%
2009-01-31
16:06
檢舉

㈢ 適合初一學生寫的數學小論文題目

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究竟是什麼呢?我們說,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在現代生活和現代生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生活也是缺不了數學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用正多邊形拼成的各種圖案,例如,平時在家裡、在商店裡、在中心廣場、進入賓館、飯店等等許多地方會看到瓷磚。他們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其實,這裡面就有數學問題。
在用瓷磚鋪成的地面或牆面上,相鄰的地磚或瓷磚平整地貼合在一起,整個地面或牆面沒有一點空隙。這些形狀的地磚或瓷磚為什麼能鋪滿地面而不留一點空隙呢?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條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線段首尾順次連結組成的平面圖形。我們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個正三角形就可以鋪滿地面。
再看正四邊形,它可以分成2個三角形,內角和是36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個正四邊形就可以鋪滿地面。
正五邊形呢?它可以分成3個三角形,內角和是54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鋪滿地面。
……
由此,我們得出了。n邊形,可以分成(n-2)個三角形,內角和是(n-2)*18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麼就能用它來鋪滿地面,若不能,則不能用其鋪滿地面。
瓷磚,這樣一種平常的東西里都存在了這么有趣的數學奧秘,更何況生活中的其它呢?
至於文藝、體育,也無一不用到數學.我們從中央電視台的文藝大獎賽節目中看到,給一位演員計分時,往往先「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然後就剩下的分數計算平均分,作為這位演員的得分.從統計學來說,「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們去掉.這一切都包含著數學道理.
正如華羅庚先生所說的:近100年來,數學發展突飛猛進,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各個方面,用「無處不有數學」來概括數學的廣泛應用.可以預見,科學越進步,應用數學的范圍也就越大.一切科學研究在原則上都可以用數學來解決有關的問題.
可以斷言:只有現在還不會應用數學的部門,卻絕對找不到原則上不能應用數學的領域

關於「0」

0,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接觸的數了。我們祖先開始只認識沒有和有,其中的沒有便是0了,那麼0是不是沒有呢?記得小學里老師曾經說過「任何數減去它本身即等於0,0就表示沒有數量。」這樣說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溫度計上的0攝氏度表示水的冰點(即一個標准大氣壓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態和液態的區分點。而且在漢字里,0作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數目的。2)不夠一定單位的數量……至此,我們知道了「沒有數量是0,但0不僅僅表示沒有數量,還表示固態和液態水的區分點等等。」

「任何數除以0即為沒有意義。」這是小學至中學老師仍在說的一句關於0的「定論」,當時的除法(小學時)就是將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個整體無法分成0份,即「沒有意義」。後來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為極限的變數(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小於任意小的已定正數),應等於無窮大(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大於任意大的已定正數)。從中得到關於0的又一個定理「以零為極限的變數,叫做無窮小」。

「105、203房間、2003年」中,雖都有0的出現,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卻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數的空位,不可刪去。203房間中的0是分隔「樓(2)」與「房門號(3)」的(即表示二樓八號房),可刪去。0還表示……

愛因斯坦曾說:「要探究一個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宏觀上看來,我始終認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數字,不如先了解0這個「不存在」的數,不至於成為愛因斯坦說的「荒唐」的人。作為一個中學生,我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對0的認識還不夠透徹,今後望(包括行動)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發現「我的新大陸」。
生活中的數學
有一個謎語:有一樣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無處不在,請問它是什麼?謎底是:空氣。而數學,也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時時刻刻存在於我們身邊。
奇妙的「黃金數」
取一條線段,在線段上找到一個點,使這個點將線段分成一長一短兩部分,而長段與短段的比恰好等於整段與長段的比,這個點就是這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這個比值為:1:0.618…而0.618…這個數就被叫作「黃金數」。
有趣的事,這個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人的肚臍是人體總長的黃金分割點;有些植物莖上相鄰的兩片葉子的夾角恰好是把圓周分成1:0.618…的兩條半徑的夾角。據研究發現,這種角度對植物通風和採光效果最佳。
建築師們對數0.618…特別偏愛,無論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還是巴黎聖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爾鐵塔,都少不了0.618…這個數。人們還發現,一些名畫,雕塑,攝影的主體大都在畫面的0.618…處。音樂家們則認為將琴馬放在琴弦的0.618…處會使琴聲更柔和甜美。
數0.618…還使優選法成為可能。優選法是一種求最優化問題的方法。如在煉鋼時需要加入某種化學元素來增加鋼材的強度,假設已知在每噸鋼中需加某化學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間。為了求得最恰當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區間的中點進行試驗,然後將實驗結果分別與1000克與2000克時的實驗結果作比較,從中選取強度較高的兩點作為新的區間,再取新區間的中點做實驗,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為止。但這種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將試驗點取在區間的0.618處,效率將大大提高,這種方法被稱作「0.618法」,實踐證明,對於一個因素的問題,用「0.618法」做16次試驗,就可以達到前一種方法做2500次試驗的效果!
「黃金數」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實例和運用。或許,在它的身上,還有更多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尋,使它能更好地為我們服務,為我們解決更多問題。
美妙的軸對稱
如果在一個圖形上能找到一條直線,將這個圖形沿著條直線對這可以使兩邊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飛機是一個標準的軸對稱物體,俯視看,它的機翼、機身、機尾都呈左右對稱。軸對稱使它飛行起來更平穩,如果飛機沒有軸對稱,那飛行起來就會東倒西歪,那時,還有誰願意乘飛機呢?
再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有許多藝術品也成軸對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橋。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藝術品了(應該算藝術品吧),就拿金華的橋來說:通濟橋、金虹橋、雙龍大橋、河磐橋。個個都呈軸對稱。中國的古代建築就更明顯了,古代宮殿,基本上都呈軸對稱。再說個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這可是最典型的軸對稱布局了。它以故宮、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門為中軸線成左右對稱。將軸對稱用在藝術上,能使藝術品看上去更優美。
軸對稱還是一種生物現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對稱生長的。耳的軸對稱,使我們聽到的聲音具有強烈的立體感,還可以確定聲源的位置;而眼的對稱,可以使我們看物體更准確。可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軸對稱。
數學離我們很近,它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離不開數學,數學,無處不在,上面只是兩個極普通的例子,這樣的例子根本舉不完。我認為,生活中的數學能給人帶來更多地發現。
不過估計現在也沒有用了。那麼少的分要寫那麼多字。

初中數學是一個整體。初二的難點最多,初三的考點最多。相對而言,初一數學知識點雖然很多,但都比較簡單。很多同學在學校里的學習中感受不到壓力,慢慢積累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在進入初二,遇到困難(如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深)後,就凸現出來。
現在中考網的初二學員中,有一部分新同學就是對初一數學不夠重視,在進入初二後,發現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感覺學習數學越來越吃力,希望參加我們的輔導班來彌補的。這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初一數學的基礎性,重視不夠。我們這里先列舉一下在初一數學學習中經常出現的幾個問題:
1、對知識點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上;
2、解題始終不能把握其中關鍵的數學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3、解題時,小錯誤太多,始終不能完整的解決問題;
4、解題效率低,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題目,不適應考試節奏;
5、未養成總結歸納的習慣,不能習慣性的歸納所學的知識點;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在初一階段不能很好的解決,在初二的兩極分化階段,同學們可能就會出現成績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夠打好初一數學基礎,初二的學習只會是知識點上的增多和難度的增加,在學習方法上同學們是很容易適應的。
那怎樣才能打好初一的數學基礎呢?
(1)細心地發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學對概念和公式不夠重視,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例如,在代數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數式)中,很多同學忽略了「單個字母或數字也是代數式」。二是,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系。這樣就不能很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點與解題聯系起來。三是,一部分同學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於心,又怎能夠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
我們的建議是:更細心一點(觀察特例),更深入一點(了解它在題目中的常見考點),更熟練一點(無論它以什麼面目出現,我們都能夠應用自如)。
2)總結相似的類型題目
這個工作,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我們的同學要學會自己做。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類型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在進入初二、初三以後,同學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天天做題,可成績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們天天都在做重復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題目反復做,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會做的題目也因為缺乏對數學的整體把握,弄的一團糟。
我們的建議是:「總結歸納」是將題目越做越少的最好辦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
同學們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的錯誤和困難。但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同學們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另外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同學們只追求做題的數量,草草的應付作業了事,而不追求解決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收集錯誤。我們之所以建議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是因為,一旦你做了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現在發現原來就是這一個反復在出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問題都不懂,現在發現原來就這幾個關鍵點沒有解決。
我們的建議是:做題就像挖金礦,每一道錯題都是一塊金礦,只有發掘、冶煉,才會有收獲。
(4)就不懂的問題,積極提問、討論
發現了不懂的問題,積極向他人請教。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同學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該問題的重視不夠,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問老師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抱著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閉門造車」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多。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不清楚,學到後面時,會更難理解。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你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直到無法趕上步伐。
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一個比較難的題目,經過與同學討論,你可能就會獲得很好的靈感,從對方那裡學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對象最好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這樣有利於大家相互學習。
我們的建議是:「勤學」是基礎,「好問」是關鍵。
(5)注重實戰(考試)經驗的培養
考試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上課老師一提問,什麼都會。課下做題也都會。可一到考試,成績就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考試心態不不好,容易緊張;二是,考試時間緊,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心態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調整,但同時也需要經歷大型考試來鍛煉。每次考試,大家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適應考試節奏。做題速度慢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的做題中解決。自己平時做作業可以給自己限定時間,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實際考試中,也要考慮每部分的完成時間,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慌亂。
我們的建議是:把「做作業」當成考試,把「考試」當成做作業。

以上,我們就初一數學經常出現的問題,給出了建議,但有一點要強調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同學們在學習中千萬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實效。任何考試都是考人的頭腦,決不是考大家的筆記記的是否清楚,計劃制定的是否周全。
有理數(什麼是有理數;有理數的幾種分類方法;有理數在生活中的體現……)
數軸(什麼是數軸;數軸可以干哪些事;在生活中數軸有什麼用處……)
稜柱(稜柱的定義;生活中何處可以見到稜柱;稜柱有哪幾種類別……)
棱錐(同上);
七巧板(七巧板是如何形成的;七巧板的妙用;用七巧板可拼出多少個凸多邊形,如何證明……);
三視圖(不同情況下的三視圖……)

㈣ 初一數學小論文1500字。謝謝啦。

初一數學小論文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在編寫教案時,都要明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和教學過程等,甚至對自己的語言、表情、和板書等都有所考慮,對於教具、實物、模型和實驗都要事先做好准備。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和接受所要講解的知識。有了多媒體技術,這一切都變得更容易實現了。因為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具體的說,在現在各科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如下幾點作用:
一、調整學生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它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然而許多的教學內容通常本身較為枯燥無味,這就需要每位教師善於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面積,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把一個正方形裁成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裁成的兩個長方形周長之和與正方形周長有何變化?把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們的周長又有何變化?先讓學生根據題意想像,然後再電腦演示。演示過程中,畫面不斷閃爍,使學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周長的變化。同學們一看,興趣來了。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二、形象導入新課,創設學習情景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如低年級學生,他們的定向能力尚處在較低的層次,他們的注意狀態仍然取決於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異的刺激活動而興奮起來。針對這些情況,運用多媒體,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鋤禾》這課,在導入新課時,可以用一組「動畫」:「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辛勤的農民手拿鋤頭用力地耕種,大顆大顆的汗珠從額頭滾落下來,滴入稻田裡。」此情此景,學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認識,隨後,我又在圖畫上方出示古詩,詩句和圖相對照,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漣漪。對於剛才「明於心而不明於口」的心理狀態,立刻解決帶點字鋤、汗、粒等的解釋已是一觸即發了。
三、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傳統的教學往往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問題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學生仍然感觸不深,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是變革教學手段。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這一重點,電腦演示把一個圓柱體的底面平均分成若乾等份(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通過動畫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就越接近於長方體)。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並最後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與原來的圓柱的體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麼?通過動畫演示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高與圓柱的底面積、高的關系,從而推導出求圓柱的體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四、增強訓練密度,提高教學效果
在練習鞏固中,由於運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練習容量大大增加。這時可以預先擬好題目運用電腦設置多種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的突出重難點。當學生出錯後(電腦錄音)耐心地勸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來一次,這符合小學生爭強好勝的性格,生動有趣地復習鞏固了新識。
總之,恰當地選准多媒體的運用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適當增強課件的智能化。就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才可以說是得多媒體教學之精髓了。

㈤ 初一數學小論文

於證明全等三角形
------商逸皓
在平常學習中,有許多關於證明全等三角形的問題。
據我現在知道,證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就有四種:SSS,SAS,ASA,AAS。唯獨不能用的就是SSA,用這種方法證明是完全錯誤的。
現在,我就先分別每一種證明方法列兩個題目。
SSS是指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第一題是SSS證明方法里最簡單的。
如圖,已知AB=DE,BC=EF,AF=DC,則∠EFD=∠BCA,請說明理由。
證明:∵AF=DC(已知) E
∴AF+FC=DC+FC
∴ AC=DF
在△ABC與△DEF A F
∵ AC=DF(已證) C D
AB=DE(已知)
DC=EF(已知)
∴△ABC≌△DEF(SSS) B
∴∠EFD=∠BCA(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這是最基礎的一道題。下面講第二道題。
這一題還運用了關於中點的知識。
如圖,AB=DC,AC=DF,C是BF的中點。說明△ABC≌△DCF.
證明:∵C是BF的中點(已知) A D
∴BC=CF(線段中點定義)
在△ABC與△DCF中
∵AB=DC(已知)
AC=DF(已知) B C F
BC=CF(已證)
∴△ABC≌△DCF(SSS)
這一題不僅幫我了解了SSS的題目,還幫我鞏固了中點的知識。
SAS是指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第一題還是SAS證明方法中最簡單的題目。
如圖,AC與BD相交於點O,已知OA=OC,OB=OD,說明△AOB≌△COD.
證明:在△AOB與△COD中 A B
∵OA=OC(已知)
∠AOB=∠COD(對頂角相等) O
OB=OD(已知)
∴△AOB≌△COD(SAS) D C
這一題是非常的簡單但是如果前面的對頂角知識沒學好的話,這一題就不會這么輕鬆了。下面再來講講第個題目
第二題還運用了中垂線的知識。
如圖,直線L⊥線段AB於點O,且OA=OB,點C是直線L上任意一點,說明CA=CB。
證明:∵直線L⊥線段AB於點O
∴∠COA=∠COB(垂直的定義)
在△COA與△COB中 C
∵OA=OB(已知)
∠COA=∠COB(已證)
OC=OC(公共邊)
∴△COA≌△COB(SAS)
∴CA=CB(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A O B
L
ASA是指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第一題是ASA比較簡單的。
如圖,已知∠DAB=∠CAB,∠EBD=∠EBC,說明△ABC≌△ABD.
證明:∵∠EBD=∠EBC(已知) D
∴∠ABC=∠ABD(等角的補角相等)
在△ABC與△ABD中 A B E
∵∠DAB=∠CAB(已知)
AB=AB(已知)
∠ABC=∠ABD(已證) C
△ABC≌△ABD(ASA)
這一題我說它簡單是因為有許多已知的條件,但是有一條件是要記得等角的補角相等這一知識。
這是比較簡單的一道題,下面講第二題。
這一題還運用高的知識。
如圖,△ABC的兩條高AD,BE相交於H,且AD=BD,說明△DBH≌△ADC.
證明:∵AD,BE相交於點H
∴∠BHD=∠AHE(對頂角相等) A
∵AD,BE是△ABC的高
∴△BDH≌△ADC(AAS) E
∵∠HBD+∠BHD+∠BDH=180°
∠AHE+∠HAE+∠EAH=180°
∴∠DBH=∠DAC
在△BDH和△ADC中 B D C
∵∠BHD=∠ACD(已證)
∠HDB=∠CDA(已證
AD=BD(已知)
∴∠ADC=∠BDH=90°
還有最後一種是運用AAS的方法來證明題目。
如圖,已知∠B=∠C,AD=AE,說明AB=AC. B
證明:在△ABE與△ACD中
∵∠B=∠C(已知) D
∠A=∠A(公共角) A
AE=AD(已知) E
∴△ABE≌△ACD(AAS) C
∴AB=AC(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
這也只是一種,還有一種不僅用AAS方法證明全等三角形,其中還用了角平分線的知識。
如圖,點P是是∠BAC的平分線上的一點,PB⊥AB,PC⊥AC,說明PB=PC。
證明:∵AP是∠BAC的平分線(已知)
∴∠CAP=∠BAP(角平分線的定義)
∵PB⊥AB,PC⊥AC(已知)
∴∠ABP=∠ABP(垂線的定義)
在△APB與△APC中 C
∵∠PAB=∠PAC(已證) P
∠ABP=∠ABP(已證)
AP=AP(公共邊) V A B
∴△APB≌△APC(AAS)
∴PB=PC(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
在這些所以的證明全等三角形的題目中,有一類題目最讓我頭痛,經常讓我做錯,就像下面這題:
如圖△ABC和△AB』C』中,AB=AB』,要使△ABC≌△AB』C』,再添加一個條件________ B』
C

A
C』 B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SAS,ASA,AAS.唯獨不能用來證明的就是SSA的方法,可我有時就偏用SSA的方法去證明,填入BC=B』C』,這是完全錯誤的,在這個空內我們可以選填∠B』=∠B或∠ACB=∠AC』B』,或AC=AC』.
這就是我在生活中發現的關於證明全等三角形的問題。

㈥ 求初一數學小論文題材

偶們今天數學文化節考的論文題目是「圓」,圍繞著圓寫一段文章;
偶也再順便幫你想兩個題目(偶也是初一的噢):

初中數學是一個整體。初二的難點最多,初三的考點最多。相對而言,初一數學知識點雖然很多,但都比較簡單。很多同學在學校里的學習中感受不到壓力,慢慢積累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在進入初二,遇到困難(如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深)後,就凸現出來。
現在中考網的初二學員中,有一部分新同學就是對初一數學不夠重視,在進入初二後,發現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感覺學習數學越來越吃力,希望參加我們的輔導班來彌補的。這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初一數學的基礎性,重視不夠。我們這里先列舉一下在初一數學學習中經常出現的幾個問題:
1、對知識點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上;
2、解題始終不能把握其中關鍵的數學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3、解題時,小錯誤太多,始終不能完整的解決問題;
4、解題效率低,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題目,不適應考試節奏;
5、未養成總結歸納的習慣,不能習慣性的歸納所學的知識點;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在初一階段不能很好的解決,在初二的兩極分化階段,同學們可能就會出現成績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夠打好初一數學基礎,初二的學習只會是知識點上的增多和難度的增加,在學習方法上同學們是很容易適應的。
那怎樣才能打好初一的數學基礎呢?
(1)細心地發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學對概念和公式不夠重視,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例如,在代數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數式)中,很多同學忽略了「單個字母或數字也是代數式」。二是,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系。這樣就不能很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點與解題聯系起來。三是,一部分同學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於心,又怎能夠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
我們的建議是:更細心一點(觀察特例),更深入一點(了解它在題目中的常見考點),更熟練一點(無論它以什麼面目出現,我們都能夠應用自如)。
2)總結相似的類型題目
這個工作,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我們的同學要學會自己做。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類型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在進入初二、初三以後,同學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天天做題,可成績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們天天都在做重復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題目反復做,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會做的題目也因為缺乏對數學的整體把握,弄的一團糟。
我們的建議是:「總結歸納」是將題目越做越少的最好辦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
同學們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的錯誤和困難。但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同學們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另外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同學們只追求做題的數量,草草的應付作業了事,而不追求解決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收集錯誤。我們之所以建議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是因為,一旦你做了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現在發現原來就是這一個反復在出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問題都不懂,現在發現原來就這幾個關鍵點沒有解決。
我們的建議是:做題就像挖金礦,每一道錯題都是一塊金礦,只有發掘、冶煉,才會有收獲。
(4)就不懂的問題,積極提問、討論
發現了不懂的問題,積極向他人請教。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同學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該問題的重視不夠,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問老師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抱著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閉門造車」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多。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不清楚,學到後面時,會更難理解。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你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直到無法趕上步伐。
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一個比較難的題目,經過與同學討論,你可能就會獲得很好的靈感,從對方那裡學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對象最好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這樣有利於大家相互學習。
我們的建議是:「勤學」是基礎,「好問」是關鍵。
(5)注重實戰(考試)經驗的培養
考試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上課老師一提問,什麼都會。課下做題也都會。可一到考試,成績就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考試心態不不好,容易緊張;二是,考試時間緊,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心態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調整,但同時也需要經歷大型考試來鍛煉。每次考試,大家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適應考試節奏。做題速度慢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的做題中解決。自己平時做作業可以給自己限定時間,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實際考試中,也要考慮每部分的完成時間,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慌亂。
我們的建議是:把「做作業」當成考試,把「考試」當成做作業。

以上,我們就初一數學經常出現的問題,給出了建議,但有一點要強調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同學們在學習中千萬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實效。任何考試都是考人的頭腦,決不是考大家的筆記記的是否清楚,計劃制定的是否周全。

有理數(什麼是有理數;有理數的幾種分類方法;有理數在生活中的體現……)

數軸(什麼是數軸;數軸可以干哪些事;在生活中數軸有什麼用處……)

稜柱(稜柱的定義;生活中何處可以見到稜柱;稜柱有哪幾種類別……)

棱錐(同上);

七巧板(七巧板是如何形成的;七巧板的妙用;用七巧板可拼出多少個凸多邊形,如何證明……);

三視圖(不同情況下的三視圖……)

㈦ 初一數學小論文,200字左右,不要太深奧,急!!!!!

這個是我得市2等獎的論文:
關於三階魔方變換概率的問題
成都與林中學高2012級10班 王維禕
一、 引言:
魔方(Rubik's Cube),也稱魯比克方塊。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築學院厄爾諾

㈧ 初一數學小論文50字

今天,在我們數學俱樂部里,老師給我們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題目,其實也是一道有些復雜的找規律題目,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列數:1,2,3,2,1,2,3,4,3,2,3,4,5,4,3,4,5,……。這列數字中前24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題目,心裡猛然想到,這題目必須得按照規律來做。
想法一:開始我便先試著先3個一組來求和,6,5,10,9,12,15,14……。這樣一看,這些數字各有特徵,關鍵就是找不出合適的規律。於是,我又找4個一組來求和,8,10,12,16,20……。仔細一看,好像也沒什麼規律,我只好再試著找5個一組來求和,9,14,19,24……,這樣一來就非常明顯的看出它們是等數列,我非常高興,再把240÷5=48(組),5個一組,(1、2、3、2、1),(2、3、4、3、2),(3、4、5、4、3),(4、5、6、5、4)……那麼就可以求出末項的和,9+47×5=244,把首項加末項的和乘項數除以2,(9+244)×48÷2=6072。這樣就完成了!
想法二:我又發現每組開頭第一個數字恰好分別是1,2,3,4……48,那麼另一種方法就產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這樣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個理得清楚而且又實用的方法!
想法三:我又發現有n組時,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組數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這個規律也是要通過不斷來細心觀察與研究得來的,這個規律雖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還要比其他兩種方法更容易些。
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種解法,其實方法還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來找其中的規律,解其中的奧秘!

㈨ 初一數學小論文

1.中國古代在數的方面的貢獻
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別看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國數學史上它們卻是立有大功的。而它們的發明,也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在算籌計數法中,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單位數目的,其中1-5均分別以縱橫方式排列相應數目的算籌來表示,6-9則以上面的算籌再加下面相應的算籌來表示。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這種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
算籌的出現年代已經不可考,但據史料推測,算籌最晚出現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一直到算盤發明推廣之前都是中國最重要的計算工具。
算籌的發明就是在以上這些記數方法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產生的。它最早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不可查考了,但至遲到春秋戰國;算籌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了。前面說過,算籌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那麼怎樣用這些小棍子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數目呢?
那麼為什麼又要有縱式和橫式兩種不同的擺法呢?這就是因為十進位制的需要了。所謂十進位制,又稱十進位值制,包含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十進制",即每滿十數進一個單位,十個一進為十,十個十進為百,十個百進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個數碼所表示的數值,不僅取決於這個數碼本身,而且取決於它在記數中所處的位置。如同樣是一個數碼"2",放在個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我國商代的文字記數系統中,就已經有了十進位值制的蔭芽,到了算籌記數和運算時,就更是標準的十進位值制了。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由於它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中國古代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把它與世界其他古老民族的記數法作一比較,其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古羅馬的數字系統沒有位值制,只有七個基本符號,如要記稍大一點的數目就相當繁難。古美洲瑪雅人雖然懂得位值制,但用的是20進位;古巴比倫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進位。20進位至少需要19個數碼,60進位則需要59個數碼,這就使記數和運算變得十分繁復,遠不如只用9個數碼便可表示任意自然數的十進位制來得簡捷方便。中國古代數學之所以在計算方面取得許多卓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歸功於這一符合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馬克思在他的《數學手稿》一書中稱十進位記數法為"最妙的發明之一",確實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二進制思想的開創國
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發明了對現代計算機系統有著重要意義的二進制,不過他認為在此之前,中國的《易經》中已經提到了有關二進制的初步思想。當代的許多科學家認為易經中並不含有復雜的二進制思想,可是這本中國古籍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和二進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元始的《靈寶經》裡面把陰陽定義為陽是自冬至到夏至的上升的氣,陰為從夏至到冬至下降的氣,這是對地球周期運動的最簡練認識。陰陽是一種物質認識,後來轉化為思想方式,反者道之動等等,都是這種思想的表現。從而開創了對立統一的思想方式,實際上計算機的電子脈沖的思想是與之一致的,采樣定律也是與之一致的。
《易經》是我國伏羲、周文王等當政者積累觀天測算經驗而成的關於天象氣象和人變易的經典,從八卦到六十四卦,就是二進制三位到六位表達,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四位計算機,可以說,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在表達能力上已經高於四位計算機。

十進制的使用
《卜辭》中記載說,商代的人們已經學會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13個單字記十萬以內的任何數字,但是現在能夠證實的當時最大的數字是三萬。甲骨卜辭中還有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
十進位位值制記數法包括十進位和位值制兩條原則,"十進"即滿十進一;"位值"則是同一個數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數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數"111",右邊的"1"在個位上表示1個一,中間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個十,左邊的"1"在百位上則表示1個百。這樣,就使極為困難的整數表示和演算變得如此簡便易行,以至於人們往往忽略它對數學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
我們有個成語叫"屈指可數",說明古代人數數確實是離不開手指的,而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個。因此十進制的使用似乎應該是極其自然的事。但實際情況並不盡然。在文明古國巴比倫使用的是60進位制(這一進位制到現在仍留有痕跡,如一分=60秒等)另外還有採用二十進位制的。古代埃及倒是很早就用10進位制,但他們卻不知道位值制。所謂位值制就是一個數碼表示什麼數,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位值制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零是位值制記數法的精要所在。但它的出現卻並非易事。我國是最早使用十進制記數法,且認識到進位制的國家。我們的口語或文字表達的數字也遵守這一原則,比如一百二十七。同時我們對0的認識最早。
十進制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傑出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有重要意義。著名的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教授曾對中國商代記數法予以很高的評價,"如果沒有這種十進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李約瑟說"總的說來,商代的數字系統比同一時代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更為先進更為科學。"

分數和小數的最早運用
分數的應用
最初分數的出現,並非由除法而來。分數被看作一個整體的一部分。"分"在漢語中有"分開""分割"之意。後來運算過程中也出現了分數,它表示兩整數比。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我們小學就已完全掌握了。很簡單,是不是?不過在七、八百年以前的歐洲,如果你有這種水平那麼就可以說相當了不起了。那時精通自然數的四則運算就已達到了學者水平。至於分數,對當時人來說簡直難於上青天。德國有句諺語形容一個人陷入絕境,就說:"掉到分數里去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都是笨拙的記數法導致的。在我國古代,《九章算術》中就有了系統的分數運算方法,這比歐洲大約早1400年。
西漢時期,張蒼、耿壽昌等學者整理、刪補自秦代以來的數學知識,編成了《九章算術》。在這本數學經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數運演算法則。
從後來劉徽所作的《九章算術注》可以知道,在《九章算術》中,講到約分、合分(分數加法)、減分(分數減法)、乘分(分數乘法)、除分(分數除法)的法則,與我們現在的分數運演算法則完全相同。另外,還記載了課分(比較分數大小)、平分(求分數的平均值)等關於分數的知識,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敘述分數的著作。
分數運算,大約在15世紀才在歐洲流行。歐洲人普遍認為,這種演算法起源於印度。實際上,印度在七世紀婆羅門笈多的著作中才開始有分數運演算法則,這些法則都與《九章算術》中介紹的法則相同。而劉徽的《九章算術注》成書於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與劉徽的時代相比,我們也要比印度早400年左右。

小數的最早使用
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介紹,開方不盡時用十進分數(徽數,即小數)去逼近,首先提出了關於十進小數的概念。到公元 1300年前後,元代劉瑾所著《律呂成書》中,已將106368.6312寫成把小數部分降低一行寫在整數部分的後邊。而西方的斯台汶直到1585年才有十進小數的概念,且他的表示方法遠不如中國先進,如上述的小數,他記成或106368。

九九表的使用
作為啟蒙教材,我們都背過九九乘法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九九八十一。而古代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因此稱"九九表"。九九表的使用,對於完成乘法是大有幫助的。齊恆公納賢的故事說明,到公元前7世紀時,九九歌訣已不希罕。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成績不值一提。但在古代埃及作乘法卻要用倍乘的方式呢。舉個例子。如算23×13,就需要從23開始,加倍得到23×2,23×4,23×8,然後注意到13=1+4+8,於是23+23×4+23×8加起來的結果就是23×13。從比較中不難看出使用九九表的優越性了。
根據考古專家在湖南張家界古人堤漢代遺址出土的簡牘上發現的漢代"九九乘法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驚人的一致。這枚記載有"九九乘法表"的簡牘是木質的,大約有22厘米長,殘損比較嚴重。此前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一枚秦簡上也發現了距今2200多年的乘法口訣表,並被考證為中國現今發現的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
除了里耶秦簡外,與張家界古人堤遺址發現的這枚簡牘樣式基本一致的"九九乘法表"還曾在樓蘭文書中見到過,那是寫在兩張殘紙上的九九乘法表,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上個世紀初期發掘。
乘法表在古代並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於運算速度的提高和演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負數的使用
人們在解方程或其它數的運算過程中,往往要碰到從較小數減去較大數的情形,另外,還遇到了增加與減小,盈餘與虧損等互為相反意義的量,這樣,人們自然地引進了負數。
負數的引進,是中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的一個巨大貢獻。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的算經《九章算術》的第八章"方程"中,就自由地引入了負數,如負數出現在方程的系數和常數項中,把"賣(收入錢)"作為正,則"買(付出錢)"作為負,把"余錢"作為正,則"不足錢"作為負。在關於糧谷計算的問題中,是以益實(增加糧谷)為正,損實(減少糧谷)為負等,並且該書還指出:"兩算得失相反,要以正負以名之"。當時是用算籌來進行計算的,所以在算籌中,相應地規定以紅籌為正,黑籌為負;或將算籌直列作正,斜置作負。這樣,遇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就能用正負數明確地區別了。
在《九章算術》中,除了引進正負數的概念外,還完整地記載了正負數的運演算法則,實際上是正負數加減法的運演算法則,也就是書中解方程時用到的"正負術"即"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段話的前四句說的是正負數減法法則,後四句說的是正負數加法法則。它的意思是:同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減;異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減正數得負數,零減負數得正數。異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減;同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加正數得正數,零加負數得負數,當然,從現代數學觀點看,古書中的文字敘述還不夠嚴謹,但直到公元17世紀以前,這還是正負數加減運算最完整的敘述。
在國外,負數出現得很晚,直至公元1150年(比《九章算術》成書晚l千多年),印度人巴土卡洛首先提到了負數,而且在公元17世紀以前,許多數學家一直採取不承認的態度。如法國大數學家韋達,盡管在代數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在解方程時卻極力迴避負數,並把負根統統捨去。有許多數學家由於把零看作"沒有",他們不能理解比"沒有"還要"少"的現象,因而認為負數是"荒謬的"。直到17世紀,笛卡兒創立了坐標系,負數獲得了幾何解釋和實際意義,才逐漸得到了公認。
從上面可以看出,負數的引進,是我國古代數學家貢獻給世界數學的一份寶貴財富。負數概念引進後,整數集和有理數集就完整地形成了。

圓周率的計算
圓周率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常數之一。對它的計算,可以作為顯示出一個國家古代數學發展的水平的尺度之一。而我國古代數學在這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我國古代最初把圓周率取作3,這雖應用起來簡便,但太不準確。在求准確圓周率值的征途中,首先邁出關鍵一步的是劉徽。他創立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無限逼近圓而求取圓周率值。用這種方法他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也有人認為他得到了更好的結果:3.1416。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繼者祖沖之利用割圓術得出了正確的小數點後七位。而且他還給出了約率與密率。密率的發現是數學史上卓越的成就,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紀錄,是一項空前傑作。

2.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最早發明的,而是最早起源於印度。據傳早在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漸漸地征服了周圍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個東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薩拉森大帝國。到後來,這個大帝國又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國家。由於兩個國家的歷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藝術,所以兩國的都城非常繁榮昌盛,其中東都巴格達更勝一籌。這樣,西來的希臘文化,東來的印度文化,都匯集於此。阿拉伯人將兩種文化理解並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
大約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學家拜訪了巴格達王宮,把他隨身帶來的印度製作的天文表獻給了當時的國王。印度數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也就好似在這個時候介紹給了阿拉伯人。因為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簡單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並且逐漸地傳播到歐洲各個國家。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印度創造的數字就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了。
到後來,人們雖然弄清了「阿拉伯數字」的來龍去脈,但有大家早已習慣了「阿拉伯數字」這個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來了。

3.人類認識0早,還是認識1早。
1、2、3、4……9、0稱為「阿拉伯數字」。其實,這些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它們最早產生於古代的印度。大約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學家拜訪了巴格達王宮,把他隨身帶來的印度製作的天文表獻給了當時的國王。印度數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也就在這個時候介紹給了阿拉伯人。因為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簡單而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並且逐漸地傳播到歐洲各個國家。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印度創造的數字就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了。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是同時被創造的。
但我個人認為,人類是先認識1,因為初一的教科書上寫著,負數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人類應該是先發明了用1,2,3...數數,然後發現有東西沒有了再用0表示,再發明了負數。

4.數學中的符號
+ - × ÷ ∧(表示乘方)√(開方)是有理數基本運算符號。 由於研究的需要,人類創造了大量的數學符號,來代替和表示某些數學概念和規律,簡化了數學研究工作,促進了數學的發展。
在中學數學中,常見的數學符號有以下六種:
一、數量符號 如,圓周率;a,x等。

二、運算符號如加號(+),減號(-),乘號(×或·),除號(÷或-),比號(:)等。

三、關系符號如「=」是「等號」,讀作「等於」;「≈」或「=」是「約等號」讀作「約等於」;「≠」是「不等號」。讀作「不等於」;「>」是「大於符號」,讀作「大於」;「<」是「小干符號」,讀作「小於」;「‖」是「平行符號」,讀作「平行於」;「⊥」是「垂直符號」,讀作「垂直於」等。

四、結合符號 如小括弧( ),中括弧[ ],大括弧{ }。

五、性質符號 如正號(+)、負號(-),絕對值符號(||)。

六、簡寫符號 如三角形(△),圓(⊙),冪()等。
這些符號的產生,一是來源於象形,實際上是縮小的圖形。如平行符號「‖」是兩條平行的直線;垂直符號「⊥」是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三角形符號「△」是一個縮小了的三角形;符號「⊙」表示一個圓,中間的一點表示圓心,以免與數0及英文字母O混淆。二是來源於會意,即由圖形就可以看出某種特殊的意義。如用兩條長度相等的線段「=」並列在一起,表示等號;加一條斜線「≠」,表示不等號;用符號「>」表示大於(左側大,右邊小),「<」表示小於(左側小,右邊大),意思不難理解;用括弧「( )」、「[ ]」、「{}」把若干個量結合在一起,也是不言而喻的。三是來源於文字的縮寫。如我們以後將要學到的平方根號「」中的「√」,是從拉丁字母Radix(根值)的第一個字母r演變而來。相似符號「∽」是把拉丁字母S橫過來寫,而S是Sindlar(相似)的第一個字母。還有大量的符號是人們經過規定沿用下來的。當然這些符號並不是一開始就都是這種形狀,而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這里就不多講了。數學符號的產生,為數學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首先,提高了計算效率。古時候,由於缺少必要的數學符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和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只有用語言文字敘述,幾乎象做一篇短文,難怪有人把它稱為「文章數學」。這種表達形式很不方便,嚴重阻礙了數學科學的發展。當數量、圖形之間的關系能夠用適當的數學符號表達後,人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深入進行推理和計算,因而能更迅速地得到問題的解答或發現新的規律。其次,縮短了學習的時間。初等數學發展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內容非常豐富,而其中主要的內容今天能夠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完,這里數學符號是起一定作用的。例如,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有1、2少數幾個數字的概念,而今天幼兒園的小朋友就能掌握幾十個這樣的數。分析原因,除了古今生活條件不同,人們的見識差別極大以外,今天已有一套完整的記數符號,人們容易掌握。第三、推動了深入的研究。我們研究數學概念和規律,不僅需要簡明、確切地表達它們,而對它們內部復雜的關系,需要深人地加以探討,沒有數學符號的幫助,進行這樣的研究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數學符號的應用,是多快好省地研究數學科學的重要途徑。我國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曾經說過,數學方法應該「見繁即變,見簡即用」。數學符號正是適應這種變「繁」為「簡」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
數學符號不僅隨著數學發展的需要而產生,而且也隨著數學的發展不斷完善。比如,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記數符號,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印度——阿拉伯數碼記數方法顯示出更多的優點,因而其他的數碼符號逐漸淘汰,國際上都採用了這種記數方法。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上冊練習題 發布:2025-09-20 04:52:36 瀏覽:416
2017地理中考答案 發布:2025-09-20 03:55:14 瀏覽:959
高中物理教材目錄 發布:2025-09-20 03:54:31 瀏覽:885
薇恩視頻教學 發布:2025-09-20 02:35:52 瀏覽:434
小學校長師德師風自查自糾報告 發布:2025-09-20 00:57:35 瀏覽:365
如何飛行 發布:2025-09-19 22:36:58 瀏覽:76
山東數學建模 發布:2025-09-19 18:43:59 瀏覽:882
高一上學期物理試卷 發布:2025-09-19 18:33:36 瀏覽:594
舞蹈教學組合 發布:2025-09-19 15:23:55 瀏覽:747
教學課件ppt模板免費 發布:2025-09-19 14:32:50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