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專業術語

語文專業術語

發布時間: 2020-11-23 03:13:41

A. 語文的專用術語解釋

對比 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並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修辭方式。也是一種寫作手法。如:「有缺點的戰士終竟的戰士,完善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襯托
用類似或相反的事物來陪襯主要的事物,使主要的事物鮮明的顯現出來。
正襯:用相似或相關的事物作陪襯。如「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兒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景物襯心情)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
反復
根據表達需要,有意使同一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方式有兩種:連續反復;間隔反復。
類比
論證法。指引用與所論證的對象具有同類性質、作用的另一對象,在兩相比較中,取得揭示所論對象某一實質性特徵,以使論證得以成立的方法。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正象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即以達爾文的歷史性貢獻做比較,來揭示馬克思的理論業績在人類文明史中極崇高、極顯著的地位。
想像
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能力。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象徵
在文學作品中,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表現手法。
意境
文學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包括真景和真情兩種因素。
典型
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文藝作品中具有鮮明、獨特個性,又能深刻反映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藝術手法
文學創作中用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所採用的表現方法,又叫表現手法。如描寫、敘述、虛構、誇張、渲染等。
聯想
這是在審美感受中的一種常見的心理活動現象。所謂見景生情,就是曾引起過感情反映的事物,在類似條件的刺激下,而使感受者回憶起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
接近聯想:甲乙兩事物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近,在日常生活經驗中經常聯系在一起,形成鞏固的條件反射,由甲聯想到乙,而引起一定情緒的反映。
類比聯想:從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該事物在性質或形態上相似的事物的聯想。
對比聯想:是一種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特點相反的事物的聯想,如對形象的反襯。
題材
文學作品的內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體描寫的、體現主題思想的一定社會歷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
素材
指文學作品的原始材料,加工取捨用於創作時成為題材。
體裁
又稱樣式,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形式,如神話、史詩、寓言、小說、戲劇等。
剪裁
指對已認定的材料進行刪紛去冗的加工過程。
構思
指作者在孕育過程中所進行的思維活動。是作者由感受到思索、由思索到形成文學形象的整個醞釀過程。
表達方式
指人們進行語文表述的各種具體形式,常用的有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插敘(追敘、補敘)
指因某種表達上的需要,有意將原順敘進程暫時中止下來,插入一段發生在以前的若干情況,然後又回到原順敘進程上的寫法。
補敘
指主要事件或某一重點情節敘述過後,將原順敘進程暫時終止,對前面的事件或情節的有關情況進行補充性敘述的寫法。
平敘
又叫分敘,即敘述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所發生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通常是選敘一件,再敘一件。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線索清楚。
伏筆
文學創造的一種表現手法。指作者在敘述、描寫過程中,對將要出現的人物事物預先作出揭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
邏輯順序
按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成文。如因果、總分、層遞、主次、並列等。
白描
運用最簡練的文字,描寫人與物的特徵,不靠背景的映襯和氣氛的烘托,而以描寫對象自身的特徵的准確顯現,達到逼真和傳神的藝術境界。
襯托
運用兩個以上事物之間的相近或相反的條件,以其中某事物為輔,從而突出主要事物的藝術手法。
正面襯托:「正襯」,取事物相近點進行襯托。
反面襯托:「反襯」,取事物相反點進行襯托。
渲染
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事物的本質,增強藝術效果。
烘托
對對象周圍的事物作點染描繪,使這一對象更鮮明突出。
藝術技巧
作家、藝術家藝術的認識並表現生活的才能。包括運用各種藝術手段、藝術手法的技能,但主要是認識生活、發現問題、發掘本質以及概括生活、創造人物的本領。
實寫、虛寫
寫眼前的、現實中的為實寫,否則是虛寫。
立意
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創作方法
即藝術方法,如古典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
抒情方法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緣情寫景、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議論文結構
四種: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
描寫對象
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細節描寫。

B. 什麼叫語文術語

術語指專業領域用語。
語文術語就指語文專業用語。
例如:體裁 修辭手法 段落內 中心思想
記敘容文 議論文 說明文 散文 詩 詞 歌 賦
比喻 擬人 誇張 對偶 頂針
排比 反問 疑問 設問
……

C. 組成6個語文術語什麼意思

作文
生字
文段
語意
文辭
語段
語文
文字
段意
筆畫

D. 語文術語有哪些

所謂語文術語是指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接觸到的一些專業術語及修辭手法,例如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藝術手法:文學創作中用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所採用的表現方法,又叫表現手法。如描寫、敘述、虛構、誇張、渲染等。

抒情方法 :包括間接抒情(借景抒情、緣情寫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

議論文結構: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

描寫對象: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細節描寫。

E. 語文閱讀有什麼常用術語

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理、規律和方法來表現文章內容的。對表達技巧的評價鑒賞,就是分析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藝術效果等。鑒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達到某種美感享受。對照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不同的文體應從不同的角度考慮。
記敘文(包括散文)應從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從表達方式角度: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特點(白描細描、細膩生動),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的作用。
②從選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③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象徵法、對比法、襯托法、先抑後揚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從結構安排角度:是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⑤從語言運用角度: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小說還應從人物塑造是否豐滿、典型,情節的安排是否合理、嚴密、變化、曲折等方面來考慮。
議論文主要從論證方法來考慮,特別是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引申論證等手法及其作用。說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點功用,順序安排是否適當等。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
分辨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並分析其表達作用:
記敘文的四種記敘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平敘(分敘)。
記敘文的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記敘文的間接抒情方式:寓情於景、寓情於事、寓情於理。

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描寫要抓住事物特點。「畫眼睛」是形象的說法,指寫人要寫出人的心靈,寫事要寫出事件的本質,寫景要寫出人對景的感悟,景的個性。
描寫要生動形象,這是描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描寫有別於敘述的地方。所謂生動形象,無非是使描寫對象有形、有聲、有色地再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此外,描寫要根據對象特點決定描寫方法,描寫時往往要帶有一定的情感,描寫有白描與細描等等。
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記敘文的議論是「畫龍點睛」。記敘文的議論的「畫龍點睛」作用有以下三個方面:(一)闡發事物的意義(二)表達作者的看法(三)揭示文章的主題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術語
評價主旨用語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分析手法用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後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側面描寫: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語言特點用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 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詩情畫意:
議論類 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

語言風格用語
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
簡潔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平淡無奇 質朴清新 淡雅
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沉鬱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雄健雄渾:雄壯、強健、渾厚。
文章結構用語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系。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語
虛實相生:虛,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緊密結合在一起。
其它
構思精巧 新穎 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
頗具匠心 感情細膩 感情真摯躍然紙上曲折
層次分明一氣呵成 琅琅上口

考題在鑒賞作品的語言時,常常涉及以下內容:⑴分析作品語言特點,如准確、簡練、生動、形象等;⑵理解作品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簡明、含蓄、深沉等;⑶辨析作品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主要包含:⑴表達方式,如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⑵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等;⑶選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詳略是否得當等;⑷行文的結構,如開頭和結尾、烘托鋪墊、前後呼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承上啟下、起承轉合等;⑸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的運用等等。
要掌握運用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設問: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F. 語文詩歌鑒賞術語

在高考時,詩歌鑒賞有以下幾點需注意:
一、十大情感主題
1、思鄉 2、相思別離專 3、嚮往閑適生活
4、懷才不遇屬 5、憂國憂民 6、報國無門
7、表達高潔人格 8、邊塞詩(歌頌、批判、思鄉、相思) 9、借古諷今(詠史詩) 10、人生苦短

二、藝術手法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
A、借景抒情:a、景在情先,觸景生情,情在景先,因情涉景 b、情景交融;樂景寫哀情,反稱,情增一倍
B、托物言志:詠物詩
C、用典抒情
D、借事抒情

2、寫作手法
(1)對比
A、時間對比:今昔,昔盛今衰
B、景物狀態:動靜對比
C、寫法:虛實對比
虛:夢境,回憶,想像(推測),未見之人物
(2)象徵:詠物詩
(3)移情:將人的主觀感情轉移到客觀事物上,在修辭上稱擬人
(4)烘托:側面描寫
(5)白描:大體勾勒
工筆:非常細致的描寫
(6)聯想與想像:聯想是由甲到乙,想像是無中生有

三、風格
含蓄——直接 豪放——婉約 華麗——淡雅
莊重——詼諧 典雅——通俗

G. 語文有什麼術語(成語)

漢語
漢語 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 9.4億。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准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逐漸形成的。它的標准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准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或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盡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范,沒有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語音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ang],韻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國際音標,表格里的國際音標省去括弧),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里分別代表 4個不同的語素(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在書面上寫成 4個不同的字。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母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例如:ㄠ=[au],ㄢ=[an]),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話聲母、表3北京話韻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

語法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復合詞(民→人民│失→喪失)。現代漢語里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復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事實上,由於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詞,而且這個現象確實發生了,現在一個音節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在漢語發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劃。

方言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情況復雜。下邊把漢語方言粗分為官話和非官話兩大類來說明。官話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與鎮江之間沿江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4省,包括北方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幾個方言區。官話區域的面積佔全國3/4,人口佔全國2/3。官話方言內部的一致程度比較高。從哈爾濱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兩地的人通話沒有多大困難。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吳方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贛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粵方言(廣東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閩方言(福建,台灣,廣東的潮州、汕頭、海南地區)、客家方言(廣東省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灣)。非官話區域比官話區域面積小,可是方言差別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話,甚至在同一個方言區內部(例如浙南吳方言與蘇南吳方言之間、福州話和廈門話之間),交談都有困難。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 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啟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志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

歷史 方言反映歷史。漢語方言之間語音的差別大,語法和詞彙的差別相對說來比較小。同樣,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也是語音的差別大 , 語法和詞彙的差別小。從總體上看,從上古音(先秦時代)到中古音(隋唐時代)再演變到現代北京音,經歷了逐漸趨向簡化的過程。在先秦時代,塞音聲母和塞擦音聲母都有濁音、不送氣清音和送氣清音三套。鼻音聲母也分清濁兩套。很可能還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復輔音。所有的音節都以輔音收尾,沒有開音節。輔音韻尾除了見於現代方言(例如廣州話)的[m、 n、□、p、t、k]之外,還有[b、d、g]。到了隋唐時代,復輔音聲母和清鼻音聲母早已消失,輔音韻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卻按發音部位的不同分化為舌頭、舌面和捲舌三套。在現代北京音里濁塞音和濁塞擦音都清化了,輔音韻尾只有[n]和[□]兩個。
聲調的演變是另一種情形。隋唐時期只有平、上、去、入 4個調類。在現代方言里,同一個古調類有時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分化成陰陽兩類。因此有些方言調類的數目比隋唐時期多,許多非官話區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來,在調類的分合上發生過兩件大事。一是在許多方言里,古全濁聲母上聲字跟古去聲字合為一類。二是官話方言的入聲韻尾消失以後,入聲字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北京話就是如此。
分析諧聲字和經典的注音,可以發現上古漢語有過以變調和/或變化聲母的清濁作為轉變詞性(包括分別自動詞和使動詞)的手段的痕跡。在句法方面,先秦漢語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否定句和疑問句里的代詞賓語要提到動詞的前邊去(吾誰欺│不我欺)。
宋元時期漢語語法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例如動詞詞尾「了」 和「著 」的產生、動補結構的產生等等。「了」和「著」原來都是動詞,後來意義逐漸虛化,終於演變為詞尾。動補結構〔包括不帶「得」的(染紅)和帶「得」的(染得紅)兩類〕也是在這個時期才定型的。
詞彙演變的主要趨勢是雙音節詞的不斷增長。本來在先秦漢語里占優勢的單音節詞逐漸雙音節化。這種趨勢近百年來尤為明顯。據統計,在 180萬字的現代文資料里,一共出現了3萬多個不同的詞,其中70%以上是雙音節詞。
漢語研究 在中國傳統的語言學領域里,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都有輝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義編排的字典《爾雅》是戰國時代編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漢字偏旁編排的字典,同時也是第一部對漢字的結構作出全面、系統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韻書里,隋代陸法言的《切韻》(601)地位特別重要。無論是研究現代方言,還是上推《切韻》以前的音韻系統,都是重要的資料。9世紀開始出現的韻圖(《韻鏡》、《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是一種表示整個音韻系統及聲韻調三者配合關系的表格。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看,描寫漢語的音韻系統,這種性質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飛躍的進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諧聲字系統跟《詩經》用韻基本上相符。清代學者根據這兩種材料給上古音韻母分部,取得了顯著成績。到了王念孫、江有誥,這項工作幾乎已經達到了頂點,可以補充修改之處已經不多。在訓詁學方面,清代學者也有重大貢獻。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和王念孫《廣雅疏證》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語法學方面,中國學者向來著重虛詞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是最有影響的著作。馬建忠(1845~1900)的《馬氏文通》出版於 1898年。這是第一部系統地研究漢語語法的書。
20世紀上半葉,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的成績是對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構擬。這方面工作的開創者是瑞典學者高本漢。其後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氏文通》研究的對象是古漢語。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是從 20世紀開始的。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國現代語法》(1943)兩部書反映了前半個世紀漢語語法研究達到的水平。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52)雖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來的語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響。6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研究進步很快。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1968)是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著作。
在歷史語法學方面,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1955;增訂本,1984)里的一部分論文開創了近代漢語語法的研究。王力的《漢語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也是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調查方言的報告。這部書對以後的方言調查工作有重要影響。1956~1957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方言調查。1979年創辦了專門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對方言調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動的作用。
20世紀考古方面的重大發現——商代甲骨文字和戰國、秦、漢簡帛的出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促進了這一門學科的發展。

參考書目
李榮:《語音常識》,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H. 什麼是語文名詞

語文,包括語和文,即口頭語和書面語。中國大陸學校的漢民族語文科目通常被稱為語文。日常生活中,語跟文兩字並無嚴格指口頭語及書面語而混用之,如英語說明書,中文報導等。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則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8)語文專業術語擴展閱讀

歷史:

清末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設國文科。

五四運動前後,小學設國語課,教材為白話文,中學設國文課,教材為以文言為主,新文學作品為輔。

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一名為「語文」,並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里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

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簡稱為:「聽說讀寫'。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

I. 語文專業術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
②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
③選材剪材;
④行文的結構;
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的運用等。

J. 語文的術語

修辭手法: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 比喻 擬人 借代 誇張 排比 反復 象徵 寄寓 寄託 設問 反問 借代 襯托 用典 化用 互文 反復
寫作手法:先抑後揚(欲揚先抑)、對比、象徵、伏筆、反襯、襯托、鋪墊、開門見山、以動寫靜
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描寫方法: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外貿描寫、環境描寫
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作詮釋、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列圖表等。

熱點內容
幼兒園教師禮儀培訓 發布:2025-09-24 22:25:26 瀏覽:902
足球的發展歷史 發布:2025-09-24 20:59:36 瀏覽:629
數學著作是 發布:2025-09-24 17:34:39 瀏覽:407
小放牛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24 14:41:45 瀏覽:686
高一數學必修一冪函數 發布:2025-09-24 13:56:40 瀏覽:567
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 發布:2025-09-24 13:55:15 瀏覽:604
班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24 09:35:19 瀏覽:584
校園招聘書籍 發布:2025-09-24 08:41:59 瀏覽:359
2017高考全國卷三歷史 發布:2025-09-24 07:58:21 瀏覽:404
物理必修一試題 發布:2025-09-24 07:41:41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