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必修五逍遙游

語文必修五逍遙游

發布時間: 2021-07-27 12:00:23

㈠ 高中語文必修五書上的《滕王閣序》和《逍遙游》是怎麼分段的

《滕王閣序》分段方式:
(一)洪府地勢。從「豫章故郡」到「賓主盡東南之美」,概寫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緊扣「洪府」二字來寫。
(二)介紹來賓。從「都督閻公之雅望」到「躬逢勝餞」,介紹在座的高雅的主人和尊貴的賓客。
(三)秋景如畫。從「時維九月」到「聲斷衡陽之浦」,描寫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
(四)登臨逸興。從「遙襟甫暢」到「極娛游於暇日」,由對景物之描寫轉向抒發登臨的興致。
(五)興盡悲來。從「天高地迥」到「奉宣室以何年」,這一段是轉折段,情感由高興轉向悲哀感嘆。
(六)懷古議論。從「嗟乎」到「豈效窮途之哭」,懷古傷今,生發出「士不遇」的議論。
(七)自身感慨。「勃,三尺微命」到「奏流水以何慚」,結合自己生世,發出一番「士不遇」的人生感慨。
(八)回歸詩會。結尾段回歸詩序正題。

《逍遙游》分段方式:
就內容來說可以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從「北冥有魚」開始,到「此小大之辨也」為止,都是藉由鯤鵬和蜩鳩的相比,來說明小大的差別。
第二部份從「故夫之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為止,是本篇的正文、中心、和結論。
第三部份,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起,到最後「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是藉由前人的故事,或今人的辯答,把第二部份的中心思想,再加以推演和證明。

㈡ 蘇教版語文必修五逍遙游原文docx下載

情不要怪我,我是隨便發的

㈢ 語文必修五《逍遙游》翻譯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遠,然後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而飛去的。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它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像人抬頭看天空一樣罷了。
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為一隻小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鵬鳥飛九萬里,其下有巨風的承載,然後才乘風而飛,背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想准備飛到南方去。
蟬與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到樹枝就停下來,有時飛不到樹上去,就落在地上,為什麼要那麼費勁地高飛去南海呢?」到近郊野林去,帶上一日之糧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搗米准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准備糧食。這兩個小東西又知道什麼呢?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時間變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時間變化,這就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邊有叫冥靈的大樹,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壽命長的。但是彭祖現在卻因長壽而特別聞名於世,一般人和他相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商湯詢問名叫棘的大夫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裡有一種魚,它的身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算是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了。
那些才智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鄉群眾,道德合乎一國之君的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自己很得意,其實如同斥鷃一樣(所見甚小)。而宋榮子嗤笑這四種人。而且世人都贊譽他,他卻並不會因此而更加奮勉,世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自身與物的區別,辨明榮譽與恥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他在世間,沒有追求什麼。即使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才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沒有拚命追求。他這樣雖然免於步行,但還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借什麼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㈣ 高中語文必修五《逍遙游》上說「湯之問棘也是已」,書上解釋說是一故事,是什麼故事啊

譯文:商湯問棘也有這樣的話。
商湯者,古之賢君也。是商朝得以興旺的關回鍵人物。禮賢下答士,不懂便
多問。棘者,古之大賢也。
[ 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商湯問棘說:「上下天地四方,有沒有極限呢?」
湯心懷社稷,問的問題如此有水平,如此博大精深,看棘如何回答。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刃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之飛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棘並沒有直接回答商湯的問話,而是引用了這個故事。莊子通過湯問棘的話,引出了他的小大之辯。

㈤ 求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五《逍遙游》35面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的答案

若:1.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雲。
2.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3.若毒之乎?
是:1.是說也版,人常疑之。
2.巨是凡人,權偏在遠郡...
斯:1.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2.予為斯序,既痛逝者...
之:1.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2.均之二策。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特: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2.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
修: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2.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㈥ 高中語文必修五逍遙游語句翻譯。 1.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

  1. 穿過雲氣,背來負青天源,然後打算向南飛,將要到南海去。

  2. 所以才智可以勝任某一官職,品行足可以聯合一鄉的人,道德符合某一君主的心願,才能使一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樣。

  3. 況且全世界人都稱贊(宋榮子),他也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世界人都非議他,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喪。

以上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㈦ 語文必修五里,《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中的第一個,是不是該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看起來那樣蒼茫的天空,那樣的色彩真的是它的本來色彩?還是因為太遠了而目無法看清(才呈現那樣的色彩)?
其實也可以是逗號,也可以是問號
關於選擇疑問句的標點用法:
選擇問句是列出兩項或幾項,讓人選擇其中一項來回答,不能用單純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詞語來回答。常用「……還是……」「是……是……」等句式。供選擇的項目有時在前面加「是」,在末尾加「呢」以表示強調,有時不加。供選擇的兩項之間有時有停頓,有時無停頓。例如:

(1)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宋健主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

(2)幾年來,潘老師對王翔有了一種特別的感情,這種感情是愛,是憐,還是敬呢?(李心田《永不忘記》)

(3)德國統一:歡樂還是憂愁?(《參考消息》1998.8.12)

(4)是虎是蟲?(《新聞出版報》1998.9.2)

(5)葯店驟增:是喜是憂?(《光明日報》1998.6.8)

例(1)提供兩項選擇一項,例(2)提供三項選擇一項,這兩句關聯詞「還是」前面有停頓。例(3)「還是」前無停頓。例(4)(5)是由「是……是……」構成選擇問句,語句簡短,結構緊湊,兩項之間不能加逗號表示停頓。幾個選擇項也可以構成句群,以強調各項的獨立性。例如:

(6)到底是稱贊我的什麼呢?是有幾處畫得好?還是勇氣可嘉,什麼都敢畫?或者根本就不是稱贊,只是一種對於失敗者的無可奈何的安慰?(於是之《幼學紀事》

(7)是美?是藝術?是黃金?(《中國翻譯》1993/3)

例(6)的後三句通過「是」「還是」「或者」構成選擇句群。例(7)的三個問句沒有關聯詞語,在形式上是並列關系,靠意合組成選擇句群。選擇問採用句子還是句群的形式,作者有選擇的自由。例如:

(8)「照像」還是「照相」 (《語文建設》1996/6)

(9)照相?照像?(《語文學習》1996/4)

(10)裏海到底是海還是湖?——沿岸五國為爭奪石油資源爭論不休 (《參考消息》1998.8.12)

(11)裏海是湖,還是海?(《人民日報》1996.12.6)

(12)是海?是湖?——制約裏海石油開發的法律症結(《光明日報》 1997.12.12)

例(8)是句子,例(9)是句群。例(10)(11)是句子,一句在「還是」前有停頓,一句沒有,因為「還是」與前面的「到底」連用。例(12)是句群。

㈧ 急需!!高二語文人教版必修五 逍遙游

我們學校也讓抄這個 煩死了 我把我抄的給你吧
北冥有魚①,其名為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

《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遠,然後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而飛去的。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它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像人抬頭看天空一樣罷了。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è)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為一隻小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鵬鳥飛九萬里,其下有巨風的承載,然後才乘風而飛,背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想准備飛到南方去。

蜩(tiáo)與學鳩笑之曰:「我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榆枋(fāng)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chōng)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蟬與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到樹枝就停下來,有時飛不到樹上去,就落在地上,為什麼要那麼費勁地高飛去南海呢?」到近郊野林去,帶上一日之糧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搗米准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准備糧食。這兩個小東西又知道什麼呢?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shuò),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時間變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時間變化,這就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邊有叫冥靈的大樹,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壽命長的。但是彭祖現在卻因長壽而特別聞名於世,一般人和他相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商湯詢問名叫棘的大夫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裡有一種魚,它的身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算是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那些才智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鄉群眾,道德合乎一國之君的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自己很得意,其實如同斥鷃一樣(所見甚小)。而宋榮子嗤笑這四種人。而且世人都贊譽他,他卻並不會因此而更加奮勉,世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自身與物的區別,辨明榮譽與恥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他在世間,沒有追求什麼。即使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才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沒有拚命追求。他這樣雖然免於步行,但還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借什麼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我就是這么抄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㈨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單元《逍遙游》全文翻譯字對字 莊周的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遠,然後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而飛去的。」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它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像人抬頭看天空一樣罷了。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為一隻小船;而擱置杯子就沉落在地上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鵬鳥飛九萬里,其下有巨風的承載,然後才乘風而飛,背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想准備飛到南方去。蟬與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到樹枝就停下來,有時飛不到樹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往南去呢?」到近郊野林去,帶上一日之糧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搗米准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准備糧食。這兩個小東西又知道什麼呢?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時間變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時間變化,這就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邊有叫冥靈的大樹,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壽命長的。但是彭祖現在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豈不可悲可嘆嗎?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是天然形成的。那裡有一種魚,它的身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泰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算是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了。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鄉群眾,道德合乎一國之君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自己很得意,其實如同斥鷃一樣(所見甚小)。而宋榮子嗤笑這四種人。而且世人都贊譽他,他卻並不會因此而更加奮勉,世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自身與物的區別,辨明榮譽與恥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在世間,沒有追求什麼。即使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才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沒有拚命追求。他這樣雖然免於步行,但還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借什麼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㈩ 人教版語文必修五逍遙游課後答案

參考答案:

若:

1.像,好像。

例句: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雲。(《逍遙游》)

2.假如,如果。

例句: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3.你

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表對稱時,除了有「你」「你們」之意,也有「你的」之意。

例句: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此外,「若」字還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及,比得上。

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 表他稱,他,他的。

例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王充《論衡·實知》)

③ 表近指,這,這樣,如此。

例句: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④ 表選擇,或,或者。

例句: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⑤ 與「夫」「至」等結合,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語氣。

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遙游》)

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是:

1.代詞,這。

例句: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2.動詞,表判斷。

例句: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赤壁之戰》)

此外,「是」字還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形容詞,正確。

例句: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意動用法作動詞時,有「以……為是」「認為……正確」之意。

例句: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問說》)

② 助詞,與「惟」構成「惟……是」結構,「是」表賓語前置。

例句: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斯:

1.副詞,則,就。

例句: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論》)

2.代詞,此。

例句:予為斯序,既痛逝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斯」字本義為「劈」,如《詩經·陳風·墓門》中的「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另有一種用法是用作句中、句末語氣詞,如《詩經·豳風·破斧》的「哀我人斯」。

之:

1.助詞,的。

例句: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代詞,這,此。

例句: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3.助詞,用在主語與謂語之間,無實義。

例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之」字的用法或意思還有:「到……去」,如《漢書·高帝紀》中的「沛公引兵之薛」;第三人稱代詞,如《漢書·高帝紀》中的「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等。

特:

1.形容詞,獨,獨特。

例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逍遙游》)

2.副詞,只。

例句: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特」字有「公牛」之意,引申為「雄性牲畜」,也可泛指「牲畜」,另有「配偶」之意,用作副詞有「特此,特別」之意,用作形容詞可表「傑出的、獨特的」。

修:

1.長。

例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修飾。

例句: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修」字主要用作動詞和形容詞,用作動詞時有「修建」「修理」「治理」「修養」「修訂、修改」「編寫」「學習、研究」等意思,用作形容詞時還有「善、美好」之意。

熱點內容
孕老師大肚 發布:2025-08-17 18:54:03 瀏覽:31
師德師風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17 18:39:21 瀏覽:416
學習師德師風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17 17:59:05 瀏覽:327
幼兒園地理 發布:2025-08-17 17:46:41 瀏覽:41
2016年度師德工作總結 發布:2025-08-17 16:42:24 瀏覽:806
教師師德教育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17 16:31:37 瀏覽:842
網上教學app 發布:2025-08-17 16:25:21 瀏覽:716
七彩虹和影馳哪個好 發布:2025-08-17 16:13:47 瀏覽:693
高考頂替者班主任女兒現狀 發布:2025-08-17 15:48:15 瀏覽:49
清歷史 發布:2025-08-17 15:20:57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