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常談
Ⅰ 誰給我篇語文常談的讀後感
果把母愛比做是一枝盛開的百合,在每個角落中散發著它迷人的芳香,那麼父愛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個角落中默默地吐著它那清新的芬芳!向來只有贊頌母愛的偉大,可又有誰知道父愛的含蓄!
父愛這字眼是多麼的平凡,但這種愛是多麼的不平凡。
一株茉莉也許沒有讓人沁脾的芳香,但它永遠會讓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愛就是這樣,猶如茉莉一樣靜靜地開放。無論你在何方,父親那慈愛的眼睛定會伴隨你一生。
我就快升到初中了,課業較繁重,單完成作業就要拖到准點才做,九、十點才完成功課,對此父親常常抱怨我不抓緊時間。我很習慣與這樣完成作業,一次寫著寫著,太晚了,竟伏在桌上。父親叫醒我並狠狠的批評:「你這樣怎麼能行呢!我就不信你明天還有精神聽講。平時不抓緊時間到晚上才用功有什麼用!講你多少次,就是不聽!」說完,一點也不同情我,並給了我一個耳光走出我的房間把門一摔,好響的聲音。我立即關了燈,躺到床上。心裡感到莫大的委屈,心想:「別人可以不完成作業,我這樣做有什麼錯的?只是拖拉點,有錯嗎?能怪我嗎?」這個耳光打得我眼淚嘩嘩像沸水一樣,總覺得父親太不近人情了。 父親不再與我說話,我也不理他,還時常用敵視的眼光。我為此心痛極了,難受極了。我每天都在記憶里重新翻尋那一番話,總覺得我沒錯。一天,我在寫字台上發現這樣一張紙,其文如下: 孩子,我不是存心要打你,只是狠鐵不成鋼。別人家孩子早早把作業完成,還在樓下玩,你每天這樣學,身體怎麼撐得住,爸爸多希望你能抓緊每分每秒地學,不讓時光匆匆流逝,可你不能只看到每天晚上那點時間呀。 愛你的父親 我看到那張紙條上分明有拭去的淚水的痕跡,我有些動搖我的意志了。我寫了封回信;爸,我不是存心要氣你,以前的事是我不對,那樣對待你是我不好。可你要理解我。別人的孩子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後,就出去玩,我不能。父親的用心良苦我都知道。 兒子我淚如雨下,心裡莫大的懊悔層層泛上。我把這封信塞到父親的衣服口袋裡。在這一刻開始,我終於體會到了父愛的偉大。我真想對父親說:「爸爸,我錯了!」 兩封信後,我和父親碰面卻不知該說什麼話了。 他對我說:「吃飯!」我分明聽見我答應了,「嗯!」 他又給我留了張紙條:孩子,爸爸相信你,你朝著你的目標去追求,爸不苛求你非要怎麼樣,只要你認為是對的,你就去做吧! 我已經深深地感到父親對我的愛、對我的用意。在愛的鼓舞下,我一定要發奮讀書,漂漂亮亮的「打」好升中的這場戰,來報答父親的愛
Ⅱ 人教版 高中語文 名著導讀
必修一:《論語》《大衛 科波菲爾》
必修二:《家》《巴黎聖母院》
必修三:《紅樓夢》《高老頭》
必修四:莎士比亞戲劇,《談美》
必修五:《三國演義》《堂吉訶徳》
(2)語文常談擴展閱讀:
高中語文過渡:
1、增大課內外閱讀量;
2、建立一定的學習規律,預習、聽課、練習、復習一條龍;
3、針對自己的弱點選擇一本合適的練習冊;(一定要最合適的,多了也沒用,最要緊是能消化)
4、定期對字詞等知識進行歸納;
5、最好能提前把該背該記的記憶性知識先提前處理;
6、筆記要做好,課要認真聽,有時到了結尾可能急著下課心有點躁,要抵擋住,這時往往是關鍵、總結精華所在;
7、最好有定期練筆(建議每天堅持寫日記);
8、閱讀有關語文學習的報刊、雜志;
9、有時間練練字;
10、多記一些文言文,對以後的學習定有幫助;
11、隨著散文不斷增加,要更深入鑽研一篇文章;
12、背誦內容要熟記。
Ⅲ 初中語文易考易錯的文學常識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
文言部分:
1. 《論語》六則,選自論語的《學而》《為政》《公冶長》《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 《扁鵲見蔡桓公》作者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 《宋定伯捉鬼》選自《搜神記》,作者干寶,字令升,東晉蔡人。
4. 《狼》選自《聊齋志異•狼三則》,作者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5.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紫桑人,著名詩人。
6. 《弈喻》選自《潛研堂文集》,作者錢大昕,字曉征,又字辛楣,號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異》、《潛研堂文集》。
7. 《口技》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本文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清朝福建晉江人。
8. 《活板》選自《夢溪筆談》,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學家、文學家。
9. 《核舟記》選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 《說虎》選自《誠意伯文集•郁離子》作者劉基,字伯溫,浙江人,有《誠意伯文集》。
11. 《為學》選自《白鶴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鶴唐詩文集》。
12.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學家。
13.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溪,字夢得,唐代洛陽人,著名詩人,著有《劉賓客集》。
14. 《傷仲永》、《談孟嘗君傳》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字列禦寇。
16.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
17. 《岳陽樓記》選自《範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18.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19.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0. 《黃生借書說》選自《小倉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號隨園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集》。
21. 《童區寄傳》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
22. 《出師表》選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
23. 《滿井游記》選自《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縣人,文學家。
24. 《少年中國說》選自《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著作收在《飲冰室合集》中。
25. 《陳涉世家》選自《史記•陳涉世家》,作者司馬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6. 《李廣》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作者司馬遷。
27. 《陳叔寶亡國》選自《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28. 《龔遂治渤海郡》選自《漢書》,《漢書》是繼《史記》之後的重要的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作者班固,自孟堅,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
29. 《馬說》選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韓愈。
30. 《捕蛇者說》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
31. 《養魚記》選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
32. 《日喻說》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作者蘇軾。
古詩、古詞及其它:
1.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選自《岑參集》,《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選自《岑嘉州集》。
2. 王勃,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
3. 李白,字太白,《秋浦歌》、《黃河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天門山》、《月下獨酌》選自《李太白全集》。
4.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人,唐代詩人。代表作《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登樓》《春夜喜雨》、《羌村三首》選自《杜工部集》。
5.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詩人,他的諷喻詩有《秦中吟》、《新樂府》。《賣炭翁》、《錢塘湖春行》、《望月有感》選自《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的一首。
6. 王昌齡,唐代江寧人(今南京)人,唐代詩人。代表作《出塞》選自《全唐詩》,《芙蓉樓送辛漸》選自《王昌齡集》。
7. 孟浩然,唐代襄陽人,孟浩然和王維是山水田園詩人。代表作《過故人庄》選自《孟襄陽集》,《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選自《孟浩然集》。
8. 王維,《宋元二使安西》(又名《謂城曲》)選自《王右丞集》。
9. 杜牧,字牧之,《江南春》選自《樊川詩集》。
10. 陸游,字務關,號放翁《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選自《陸游集》。
11. 《敕勒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雜歌謠辭》。
12. 《木蘭詩》、《陌上桑》選自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13. 《君子於役》選自《詩經•王風》,《蒹葭》選自《詩經•秦鳳》。《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14. 《惜誦》選自《九章》,作者屈原,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代表作《離騷》、《天問》、《九章》。
15.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選自《蘇軾詩集》,《水調歌頭 明月及時有》選自《東坡樂府》,《江城子 迷州出獵》、《浣溪沙》選自《東坡全集》。
16.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選自《稼軒長短句集》。
17.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代表作《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以及《武陵春》。
古曲部分:
1.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庄,元朝散曲家。《山坡羊 潼關懷古》《山坡羊 驪山懷古》選自《全元散曲》。
2. 王磐,《朝天子 詠喇叭》選自《散曲叢刊》。
3.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黎,元大都人,《天凈沙•秋思》選自《全元散曲》。
4. 喬吉,元代散曲家,《水仙子 重觀瀑布》選自《全元散曲》。
現代文部分
1. 魯迅,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墳》)《「友誼驚詫」論》(《二心集》)選自《魯迅全集》,《故鄉》、《孔乙己》選自《吶喊》。
2.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四川人,文學家、歷史學家。他的著作有詩集《女神》、話劇《屈原》收在《沫若文集》,《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選集》,《爐中煤》、《立在地球上放號》。
3. 茅盾,《白楊禮贊》選自《見聞雜記》,《雷雨前》選自《茅盾文集》,《阿四的故事》選自《茅盾散文速寫集》。
4. 老舍,北京人,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有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小麻雀》選自《文學評論》,《在烈日暴雨下》選自《駱駝祥子》。
5. 巴金,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春》、《秋》,散文集《廢園外》、《隨想路》,《廢園外》選自《巴金文集》。
6. 葉聖陶,《蘇州園林》選自《網路知識》。
7. 冰心,原名謝婉瑩,女作家,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里,《小橘燈》選自《小橘燈》。
8. 朱自清,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著論,收在《朱自清文集》。《背影》選自《朱自清選集》,我們還學過他的散文《春》。
9. 呂叔湘,江蘇丹陽人,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現代語法分析問題》、《呂叔湘語文論集》、《語文常談》等。我們學過他的《介紹〈應用文寫作知識〉》、《論「基本屬實」》《「偃旗息鼓」和「圓滿結束」》。《人類的語言》選自《語文常談》。
10. 吳伯簫,現代散文家,原名熙成,作品大都收在《吳伯簫文集》里,《記一量紡車》選自《吳伯簫散文選》。
11. 魏巍,字鴻傑,號紅楊樹,著有長篇小說《東方》等。《誰是最可愛的人》選自通訊集《誰是最可愛的人》。
12. 馬南邨,是鄧拓的筆名,新聞工作者、學者。主要作者有《中國救荒史》、《燕山夜話》。與吳晗、廖沫沙和寫雜文《三家村札記》。
13. 吳晗,浙江義烏人,歷史學家,《談骨氣》選自《吳晗雜文選》。
14. 楊朔,《荔枝蜜》選自《楊朔散文選》。
15. 施耐庵,《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選自《水滸傳》。
16. 吳敬梓,《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
17. 曹雪芹,《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選自《紅樓夢》。
18. 蒲松齡,《大羅剎國》選自《聊齋志異》。
19. 契訶夫,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他著有《契訶夫小說選》,劇本《萬尼亞舅舅》,《變色龍》選自《契訶夫小說選》。
20. 莫伯桑,《我的叔叔於勒》選自《羊脂球》,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
21.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選自《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
22. 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選自《外國優秀散文選》,《成功的秘訣》選自《外國小說精選》。
23. 高爾基,《海燕》選自《高爾基全集》。
24. 普希金,《在西伯利亞礦井地層》選自《世界名詩鑒賞辭典》。
都看看吧
http://www..com/s?kw=&sc=web&cl=3&tn=sitehao123&ct=0&rn=&lm=&ie=gb2312&rs2=&myselectvalue=&f=&pv=&z=&from=&word=%B3%F5%D6%D0%D3%EF%CE%C4%CE%C4%D1%A7%B3%A3%CA%B6
Ⅳ 語文書都教些神馬
要有歷史的眼光,鑒往知來——讀一點語文教育史的書
語文不只是工具,語文教師更不是操持工具的工匠,為此,對自己從事的語文教育,要有歷史的眼
光,才能鑒往知來。張志公先生雖然限於歷史的原因,主張過「工具說」,但他有一部相當精彩的著作
《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後來又增補改寫成《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
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看了這本書至少可以明白:一百年前的教師是怎樣教
書的?使用的是什麼教材?然後才可以思考:這些歷史遺產對我們還有多大用途?怎樣用它們來為我們
的教學服務?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有了革命性的轉變,主要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包括
白話文運動)起了極其巨大的作用。要了解這一段歷史的演變,可以讀北京師范大學鄭國民教授的專著《
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而對於這一百年語文教育歷史要作一個綜覽,則可以讀一本大書:顧黃初教授主編的《中國現代語文
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了解了過去,還要展望世界,面向未來,華東師大
倪文錦教授等主編的《語文教育展望》(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正是一部閎中而肆外、鑒往而知來
的大部頭著作。
語文教育大師的經典性專著
「五四」以來,思想、文化和學術的大師們,對於中小學的語文教育是十分關注的。他們有的專門
為此寫過文章,發表過專著。如梁啟超就曾作過《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的演講(見夏曉虹編《梁啟超文
選》下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胡適也先後作過《中學國文的教授》和《再論中學國文教學
》的演講(見《讀書與治學》,三聯書店1999年第一版),他還主持過高中國文課程標準的制訂。
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中小學語文教育上的大師,當然是三十年代以後的葉聖陶、夏丏尊、朱自清、朱
光潛、陳望道、黎錦熙、呂叔湘等人。
葉聖陶的名字在三四十年代,往往與夏丏尊連在一起。他們志同道合,又是兒女親家。他們以開明
書店為基地,編教材《開明國語課本》、《國文百八課》;編雜志《中學生》;共同編寫小說體學習語
文的專著《文心》,具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他們開拓的這條語文教育之道路,是一條正路,一條大
路,我們應該沿著這一條「開明之路」走下去。葉先生關於語文教育的論著,收在《葉聖陶集》(江蘇教
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之中,而第16卷則是他編選的教材。這么多著作當然難以讀
遍,我以為《文心》一書是值得每位教師認真一讀的。至於在教學實踐方面,葉先生又與朱自清先生在
40年代初合作編寫了《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精讀」是對經典名文的品賞和分析,如
課堂實錄一般;「略讀」則是對一本本名著所作的介紹,指導學生自己去閱讀。我認為他們開啟了一種
很好的教學方法,我們今天也應該參考、學習和繼承。
朱自清先生更多的工夫是在大學教書,但也沒有離開語文教育的大范圍。在《朱自清全集》(江蘇教
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有關語文教育的文字放在第二、三卷之中,其中以《國文教學》和《標准與
尺度》這兩輯與我們的關系最為切近。
朱光潛先生是一位美學大師,但他對語文教育的關注和影響甚大。上個世紀20年代末,他先是在葉
聖陶主持的開明書店出版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然後在30年代初又在《中學生》雜志上寫了「第十
三封信」即《談美》,是最通俗易懂的美學論著。然後又有了《詩論》、《我與文學及其他》;40年代
則有《談修養》和《談文學》。我建議中小學語文教師都可以通讀朱先生這六本書(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4年新印的單行本)。他的文字十分流暢明白,文理清晰,許多深奧晦澀的理論被他一說就清楚了。
尤其是《談文學》中的幾篇論寫作的文字,對我們從事寫作教學大有幫助。
陳望道先生是修辭學家。他的《修辭學發凡》,應是我們語文教師案頭必備的著作。另外他也是第
一個寫「作文法」的人。他的《作文法講義》(1922年上海民智書局版)中的主要部分收在《陳望道論語
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之中。
一般人只知道郭紹虞先生是文學批評史家,其實他在大學語文的教學方面也花了不少工夫。他的《
學文示例》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大學語文教材,尤其是對文章的比較閱讀方面,別開生面。他有關語文
教育的論著收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郭紹虞論語文教育》一書中。
在上一個世紀的語文教育大師中,黎錦熙先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位。他早在1916年就倡建「國語研究
會」,至1978年3月21日逝世那一天的上午,還在准備「語言學科規劃會議」的講稿。他的論著有具體入
微的特色,讀了之後會發現,我們今天討論的不少問題,這位老先生早就談過了。在他去世後,由他的
女兒和門生編緝了一本《黎錦熙語文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呂叔湘先生當然是語文教育的大師。別的方面姑且不說,就這一本薄薄的《語文常談》,真是寫得
好極了。我認為拿它作教本來教學生,不論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可以一學就通,久久不忘,
是「大家」寫「小書」的典範之作。此書有三聯書店的本子,小巧玲瓏,讀來饒有情味。順便說一句,
語言學家陳原先生的小冊子《語言與社會生活》,也有三聯的小本子,更有情趣,語文教師也可一讀。
健在的大師中我崇敬的是96歲的張中行先生。他的本業是語文教學。他的回憶錄《流年碎影》(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有好幾篇,都與他從事語文教育工作有關。張先生的專著中,《文言和
白話》、《文言津逮》、《詩詞讀寫叢話》、《作文雜談》等都是關於語文教育的(見《張中行作品集》
第一、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另外有一本《談文論語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比較少見,收集了他關於語文的零星文章。我以為,張先生對文言文教學有極為精闢的見解。他編的《
文言讀本續編》(與呂叔湘合編,上海教育出版社),尤其是三本《文言文選讀》(人民教育出版社),最
適合教師的教學。
說到張中行先生,不能不提到新近去世的啟功先生,他們是一對好朋友。啟功先生治學涉及的面很
廣,他的那本《漢語現象論叢》是極有功力極有見解的好書,語文教師最好能通讀一遍。他與張中行先
生以及前幾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說八股》(中華書局1994年版),有興趣的語文老師也應該
讀一讀。有什麼用呢?長學問長見識呀!
當代語文教育專家的論著和教學實錄
現在說,語文教育界「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本書要先說,名叫《我和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它在「改革開放」之初,集
中了當時還活躍在語文教壇的名師,讓他們作一番自述。名單為:於滿川、於漪、葉聖陶、葉蒼岑、江
山野、呂叔湘、劉國盈、向錦江、何以聰、辛安亭、張畢來、張傳宗、張志公、張壽康、盧元、張孝純
、張隆華、陳哲文、時雁行、沈蘅仲、羅大同、林煒彤、聞國新、徐中玉、黃光碩、錢夢龍、程力夫、
蔣仲仁、曾仲珊、譚惟翰、黎思明、顏振遙。共32位。如今,21年過去了,不少老先生都已歸道山,健
在者中最年輕的大約是錢夢龍先生了。這一個群體在近20年來為語文教育事業的確是起了「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作用的。
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請華東師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編成的《優秀語文教師上課實錄》,集中了上
海地區的名師:於漪、高潤華、陸繼椿、錢蓉芬、陳鍾梁、徐振維、朱兆麟、楊墨秋、過傳忠等人的25篇
課文的「上課實錄」。這在當時是首創的,更是許多中學老師競相購買的最新鮮的資料。以後這類書出
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於漪老師,德高望重。她有《於漪文集》傳世,那套書相當厚重。我覺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於漪
教育文叢》四種(《站大寫的人字上》、《給語文教學加點鈣》、《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學生交朋友
》,2001年版)讀起來更方便一些。
錢夢龍老師的課上得瀟灑自如,我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好像看馬連良的京劇,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他的著作我手邊只有《導讀的藝術》(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學習他的教學藝術,光讀著作不夠
,還應該看教學實錄的碟片。
小學語文教學,老一輩的,我認為以李吉林老師最好。她把兒童的語文學習放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
進行,如魚在水,如鳥在空,活潑生動,自然成長,這是小學語文教育之坦途。她的著作不少,最近的
這一本《情境教育的詩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是集其大成的,也值得小學以外的老師讀一讀
。
新生代小學語文教師以竇桂梅最為傑出。她的課上得好,有思想、有追求,還健於寫作。她最近的
這本著作《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寫得短小精悍、生動活
潑。我覺得中學、大學的老師也不妨讀一讀。
我還要特別向中小學語文教師推薦一類書,那就是大學教授的「上課實錄」。僅就我所見到的,最
遠的當數上個世紀20年代胡小石教授在南京中央大學所講的《中國文學史講稿》,由學生蘇拯提供的課
堂筆記,見《胡小石論文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三四十年代,則有聞一多、羅庸兩位先
生在昆明西南聯大的課堂筆記《笳吹弦誦傳薪錄》(鄭臨川記錄,徐希平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942年至1947年,顧隨先生在北京輔仁大學講授古代文學,學生葉嘉瑩記了6年的筆記,共十餘冊。
80年代從海外攜帶回國,整理成書,是為《顧隨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從這些筆記
中,可以看到名師授課的精妙和嚴謹,雖然沒有錄音錄像的設備,但也會使人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感染。
當代大學名師的上課實錄,最近整理出版得不少。三聯書店編了一套《三聯講壇》,已出版的有北
京大學洪子誠的《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大學錢理群的《與魯迅相遇——北
大演講錄之二》(「之一」則是《話說周氏兄弟》,已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陳平原的《從
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大學吳曉東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紀的小說
和小說家》、清華大學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課堂實錄》、華中科技大學王乾坤的《文學的承諾》;廣
西師大出版社也緊緊跟上,編了一套《大學名師講課實錄》,已出版四種:張世英的《新哲學講演錄》
,王一川的《文學理論講課錄》,吳炫的《新時期文學熱點作品講演錄》、鄧曉芒的《康德哲學講演錄
》。最近,北京師大出版社也出版了《啟功講學錄》,讀這本書等於當了一次啟功先生的研究生。
語文教育理論方面的論著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書店偶然買到一本浙江師范大學的語文教學法教授王尚文先生的《語感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書不厚,花一夜工夫快讀一遍,如聞空谷足音。以後又讀到他贈我的
前於此書的《語文教改的三個浪潮》(此書印書極少,我的一本簽名本也被學生取走,看來是不想歸還了
)。他是較早不滿「工具說」而提出「人文說」的,由此而進一步寫了《語感論》,到了2000年,上海教
育出版社的老編輯韓煥昌君一下子推出了《語文教育新論》叢書,先是三冊:王尚文的《語感論》(修訂
本)、李海林《言語教學論》和李維鼎的《語文言意論》,以後在2001年又出了韓雪屏的《語文教育的心
理原理》。這樣,語文教育的理論界形成了一股嶄新的力量,打開了新的局面。
有關語文課程理論的著作,我看到的以下列兩種最重要:一是2003年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語
文教育方面第一位博士王榮生的博士論文《語文科課程論基礎》,可謂體大思精,對語文教育的整個大
廈,作了認真的清理和評估。還有一本是北京師大鄭國民教授的《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研究》(北京師范
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此書寫得通俗易懂,而且多從實際教學取例,深入淺出,也頗見功力。
200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也推出了《語文課程改革理論探索書系》,先出三種:王尚文主編的《語文教
學對話論》、李維鼎的《語文課程初論》和《語文教材別論》。我認為:將對話理論引入語文教育是一
件十分重要的大事,請第一線的老師不要忽視。
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以其真誠率直的性格和深沉厚實的學養積極投入語文教學的改革之中。2003
年,他把自己的有關論著編成《語文教育門外談》(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其中確實有許多遠見卓識,
這是一本是感時傷世的憂患之作。無獨有偶,福建師范大學的孫紹振教授的《直諫中學語文教學》(南方
日報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參與意識更濃,筆端的感情色彩與其理論的闡述相得益彰。
最後介紹的一本好書是南京師大附中王棟生(吳非)的教育隨筆《不跪著教書》(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
年版),這本書是最近讀書界爭相閱讀的熱門書,不用我贅言了。
閱讀學、寫作學、訓詁學等相關學科著作
最近這這一兩年,我到處推薦美國學者艾德勒的專著《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更簡潔一點的話,可以讀復旦大學郜元寶博士輯錄的海德格爾語錄《人,詩意地安居》(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5年版);接下來是闡釋學大師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讀起來也太艱難,我用簡便的辦法,讀洪
漢鼎先生主編的《理論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有關各家的重要論著都在
這里了。近年來,有些學者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的解釋學。我讀到的有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周光慶的《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中華書局2002年版),而更切近我們語文教
學的,是浙江大學蔣成瑀教授的《語文課讀解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以此入門,可以;但還
應該進一步探究,不能像我這樣淺嘗輒止。
在閱讀教學方面,還有一方面最被忽視,就是教學生誦讀。當然不是照過去私塾老先生的辦法搖頭
晃腦吟詠,也不必如今日的話劇演員拿腔拿調地朗誦。我建議老師們不妨看一看南京師大陳少松教授的
《古詩詞文吟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一書,肯定能為你打開吟誦之門。
下面講寫作。從歷史的角度研究寫作的,以福建師大潘新和教授用力最勤。他的《中國寫作教育思
想論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國現代寫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讀了之後
可以鑒往知來。再打開眼界,則要了解國外的寫作教育情況,我手邊有一本劉錫慶教授組織編寫的《外
國寫作教學理論輯評》(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寫作學」是每個大學中文系都開的課。講義內容大同小異,搬到中小學來用,方鑿圓枘,有生搬硬
套之弊。而坊間教中小學生做作文的書已泛濫成災。我看有兩本書最好。一是葉聖陶和夏丏尊在30年代
寫的《文章講話》(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二是張中行的《作文雜談》(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雖都是薄薄的小冊子,但都說到根子上,說到點子上,遠勝那些大部頭的專門論著。教學生寫文章,
明白這些基本的道理就行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文章是寫出來的,多說沒有用,至少不起關鍵
的作用。
中西文化及其經典的介紹
西方名著浩如煙海,難以贅述,不如刪繁就簡,只介紹一套書《西方名著入門》。這是美國哈佛大
學校長羅伯特·哈欽斯和閱讀學專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編的一套叢書,共九冊。第一、二、三冊是文學
,第四冊評論,第五、六冊是人與社會,第七冊自然科學,第八冊數學,第九冊哲學(商務印書館1995年
第一版),此書精選了自古希臘以來的的名著片斷,並加以解說。原是供西方中學生閱讀的。特別值得介
紹的是第一冊書前有主編撰寫的《致讀者》(16頁)和《導言》(114頁),務請各位讀者認真一讀,真可謂
「金針度人」、「指點迷津」之作。如果要對西方學術思想有一簡略的了解,也不妨讀一本《西方人文
主義傳統》(阿倫·布洛克著,董樂山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再說中國傳統文化,最近倡導「國學」的風頭很健,目前除了被按下頭去讀經的兒童之外,真正潛
心研讀者不多。我們語文教師不能隨波逐流,還是應該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運用腦髓,放開眼光,自
己去拿」。對中國文化作系統講述的著作不少,但我卻願意介紹兩本簡而明的讀物:一是1947年曹伯韓
先生的《國學常識》(三聯書店2002年版)。此書原是供中學生讀的,文字淺易而清晰。但你一讀會發現
,該介紹的他全介紹了,而且功力相當深。比讀《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收效大,而曹聚仁的《中國
學術思想史隨筆》(三聯書店1986年版)又枝蔓太多、瑣碎。
還有一本則是台灣學者韋政通的《中國的智慧》(嶽麓書社2003年版),它是與美國艾德勃《西方的
智慧》相配套的普及讀物。他不以時間為線索,而列出一個個問題(哲學、科學、政治、道德、教育、宗
教、社會、經濟、美與藝術、愛情友誼、人的問題)分門別類地講述,最後對中西智慧的異同作一對照表
,讀起來饒有趣味。韋先生另有《中國文化概論》(同上出版社)也值得細讀。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很重要,有朱熹的權威注本《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1983年版),不管怎麼說,它在中國教育史上的作用是沒有一本書可以與之抗衡的,所以我們語文教師還
是應該讀一讀的。另外,楊伯峻先生有《論語譯注》、《孟子譯注》、《左傳譯注》,都是中華書局出
版的,讀起來更簡便。最近還看到哲學家李澤厚先生也出了《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讀下來也不錯。至於台灣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差錯不少,不敢恭維,比他差的還有,那就不說了。
《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的開山之作,我們語文教師是需要備一部在手邊查查的,中華書局有影
印本(1963年版)。最近上海教育出版社還出了一種排印大字本,讀起來更清楚。
《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是可以備一部的,如嫌它10本太多,可以精讀王伯祥先生注釋的《史
記選》共20篇(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之一)他的注釋極精,來歷都說清楚的。《漢
書》以下,非研究古代歷史的,不必多花工夫。還有一套編年史:《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
明紀》。也卷帙浩大,難以全讀,可以讀選本。
《老子》只有五千字,卻十分費解。如果揀看得懂的說,方便;通盤了解極難。中華書局有朱謙之
先生注本,我看台灣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譯今注》和《莊子今譯今注》都不錯,有中華書局的印本。
《墨子》的權威注本是清末大儒孫詒讓的《墨子間詁》,其中《非攻》篇選入中學教材。《荀子》中有
《勸學》篇選入中學教材,《韓非子》則有一些寓言選入中小學教材,還有《晏子春秋》中也有一些故
事選入教材。教師都應該窺其全貌,心中有底。
《世說新語》,雖說是一部筆記,可它的確是中國古代語言藝術的精品。往往一兩句話就勾勒出一
個人物的形象,甚至達到它的內心深處。閱讀和寫作,都應該以它為典範。此書有兩種注本,余嘉錫的
《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詳細些;徐震堮的《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84年版)簡約
點。都值得一讀。
《昭明文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最好的一部文學總集。所選詩文上至漢代(詩則從屈原宋玉開始)
下至南朝,最優秀的作品都搜羅殆盡了。譬如《古詩十九首》就首次出現在《文選》之中。此書有通行
的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是唐代李善所注,共六冊。
唐代以後,詩人文士輩出,各種別集眾多,尤其是宋代以後能夠刻印成書,更便於流傳。我們由此
可以轉入文學作品的選注本中去了。
古代文學作品的選本和注本
要說正宗地系統地,如同大學中文系那麼沿著先秦兩漢的順序研讀中國古代文學,(這當然要在很大
的工夫和精力)那就要把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甚至文學批評史與歷代文論選串在一起讀。但這些年來,大學
生立志者不少,真學有所成者不多,「心有旁驁」也。如今亡羊補牢,再潛力來讀,也未嘗不可,但不
必急於求成,日有所獲,數年之後也大有可觀。
我讀到的文學史都是老一代人寫的,新的所知不多,而得益最多的則是劉大傑先生1957年的《中國
文學發展史》三冊,我曾將它抄過一遍,至今抄本還珍藏在櫃子里。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一根線貫串在心
中,有「歷史感」。作品呢?我看以50年代北京大學編的《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
資料》、《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62年版)比較完備。好處是選得多而精,注得詳細
又有來歷,不同的解釋放在一起供你選擇,還有不少背景材料。可惜唐宋以下就斷掉了。
唐以前的詩,《詩經選》(余冠英選注)、《楚辭選》(馬茂元選注)、《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
),都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讀本叢書」本子,到處都能買到。
唐詩選本極多,有名的是《唐詩三百首》,其實遠遠不如馬茂元先生的《唐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馬先生此書的好處是注釋要言不煩,評析短小精要,都能點到要害上。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
絕詩淺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也有同樣的優點。
同樣的,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讀本叢書」本)也是注得好,評析得更好,
而且錢先生的解說語言出神入化,自有一種獨特的趣味。
宋詞的正宗選本是朱祖謀老先生的《宋詞三百首》,唐圭璋先生加以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龍榆生先生是朱祖謀(彊村老人)的嫡傳弟子,他編選的《唐宋名家詞選》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現
代)名家詞選》,都十分精到,可以買來讀讀。
《古文觀止》流行數百年,先秦兩漢收得太多,唐宋八家以後又收得太少,清代以後一篇沒有。為
了教師進修備課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編過一套《古代散文選》三冊(1962——1980年出版)這書選
得精,編得嚴,便於教師備課參考,也可以用來進修。
明清兩代的詩文,有好作品,但缺乏好的選注本。如明末的小品文,實在是好。張岱的《陶庵夢憶
》,篇篇精彩,好在也不古奧,直接讀下去,也能懂。
筆記小說是明清兩代文人最喜歡的東西,老師們沒事隨手翻翻,如《聊齋志異》、《子不語》、《
閱微草堂筆記》等,談狐說鬼,庄諧並出。還有談掌故的,講見聞的,以及讀書札記,都能增長知識,
讀著讀著,古文就過關了,甚至還能下筆寫上一小段。何樂而不為呢?
對我們教師來說,鑒賞比批評重要。這里要向老師們鄭重推薦我的老師劉衍文先生和他的兒子劉永
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學鑒賞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他們好像在組織一場場討論會,對古典
文學中的一連串問題,召集古代的名家,各抒己見,然後再總結出自己的見解。看起來生動靈活,有趣
又有道理。他們的話鋒,穿透二三千年歷史的迷霧,往往能顯現古代詩文的真面目,功力是深透的。
黃山谷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Ⅳ 聲調和語調有什麼不同
聲調和語調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聲調:也叫字調。音節的高低升降。
2、語調:說話的腔調,就是一句話里語音高低輕重快慢的配置,表示一定的語氣和情感。
二、出處不同
1、聲調:呂叔湘 《語文常談·聲韻調》:「有人能用馬頭琴等樂器模仿唱戲,熟習那段戲詞的人就能從那聲調的高低升降上聽出字眼來。」
2、語調: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技術是幼稚的,往往留存著舊小說上的寫法和語調。」
三、側重點不同
1、聲調:聲調是音節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決定的。
2、語調:語調,即說話的腔調,就是一句話里聲調高低抑揚輕重的配製和變化。
Ⅵ 語文常談的介紹
《語文常談》是一部書籍,共分八章,是呂叔湘先生所著。
Ⅶ 腔調是什麼意思
腔調的意思:指音樂、戲曲、歌曲等的調子;說話的聲音、語氣。
拼音:qiāng diào
引證解釋:
1、指音樂、戲曲、歌曲等的調子。
老舍《四世同堂》二四:「在八歲的時候,他已會唱好幾出整本的老生戲,而且腔調韻味極像 譚叫天 的。」
2、指有個性,有風格。
腔調是一種味道,一種傳統,給人是一種幸福感。人們習慣稱「鮮的腔調」或「有腔調的味」。隨時社會和時間改變,這種腔調慢慢被淡忘,傳統意義的「腔調」正漸漸消失……而現一群有腔調的「腔調迷」,正不斷把這種千百年下來的腔調慢慢尋找回來,並帶出一種新的有腔調的范。
3、指說話的聲音、語氣;亦指人動作的模樣。
《紅樓夢》第八十回:「兩個人的腔調兒都夠使的了,別打量誰是儍子。」
(7)語文常談擴展閱讀
腔調的近義詞:聲調
1、也叫字調。音節的高低升降。如普通話里「朱、竹、煮、住」四個字的聲母和韻母都相同,但讀音高低升降不同,就是聲調的不同。聲調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2、指說話聲音的高低。
拼音:shēng diào
引證解釋:
1、音樂的曲調或詩文的節奏。
呂叔湘 《語文常談·聲韻調》:「有人能用馬頭琴等樂器模仿唱戲,熟習那段戲詞的人就能從那聲調的高低升降上聽出字眼來。」
2、指說話時的腔調。
柳青 《銅牆鐵壁》第八章:「 銀鳳 的聲調里還是帶著她一向的堅定,只是有些匆忙。」
Ⅷ 呂叔湘 語文常談txt百度網盤下載
望採納。
Ⅸ 跪求初中語文必知文學常識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 文言部分: 1. 《論語》六則,選自論語的《學而》《為政》《公冶長》《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 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 《扁鵲見蔡桓公》作者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 《宋定伯捉鬼》選自《搜神記》,作者干寶,字令升,東晉蔡人。 4. 《狼》選自《聊齋志異·狼三則》,作者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 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5.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紫桑人,著名詩人。 6. 《弈喻》選自《潛研堂文集》,作者錢大昕,字曉征,又字辛楣,號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 考異》、《潛研堂文集》。 7. 《口技》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本文作者林嗣環, 字鐵崖,清朝福建晉江人。 8. 《活板》選自《夢溪筆談》,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學家、文學家。 9. 《核舟記》選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 《說虎》選自《誠意伯文集·郁離子》作者劉基,字伯溫,浙江人,有《誠意伯文集》。 11. 《為學》選自《白鶴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鶴唐詩文集》。 12.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學家。 13.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溪,字夢得,唐代洛陽人,著名詩人,著有《劉賓客集》。 14. 《傷仲永》、《談孟嘗君傳》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字列禦寇。 16.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孟 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 17. 《岳陽樓記》選自《範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18.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19.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公元 前 722 年以下 200 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0. 《黃生借書說》選自《小倉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號隨園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倉山 房文集》、《隨園詩集》。 21. 《童區寄傳》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 22. 《出師表》選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 23. 《滿井游記》選自《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縣人,文學家。 24. 《少年中國說》選自《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 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著作收在《飲冰室合集》中。 25. 《陳涉世家》選自《史記·陳涉世家》,作者司馬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6. 《李廣》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作者司馬遷。 27. 《陳叔寶亡國》選自《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28. 《龔遂治渤海郡》選自《漢書》,《漢書》是繼《史記》之後的重要的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 史。作者班固,自孟堅,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 29. 《馬說》選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韓愈。 30. 《捕蛇者說》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 31. 《養魚記》選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 32. 《日喻說》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作者蘇軾。 古詩、古詞及其它: 1.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選自《岑參集》,《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選自《岑嘉州集》。 2. 王勃,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 3. 李白,字太白,《秋浦歌》、《黃河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天門山》、《月下獨酌》選自《李太 白全集》。 4.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人,唐代詩人。代表作《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登樓》《春夜喜 雨》、《羌村三首》選自《杜工部集》。 5.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詩人,他的諷喻詩有《秦中吟》、《新樂府》。《賣炭翁》、《錢塘 湖春行》、《望月有感》選自《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的一首。 6. 王昌齡,唐代江寧人(今南京)人,唐代詩人。代表作《出塞》選自《全唐詩》,《芙蓉樓送辛漸》 選自《王昌齡集》。 7. 孟浩然,唐代襄陽人,孟浩然和王維是山水田園詩人。代表作《過故人庄》選自《孟襄陽集》,《望 洞庭湖贈張丞相》選自《孟浩然集》。 8. 王維,《宋元二使安西》(又名《謂城曲》)選自《王右丞集》。 9. 杜牧,字牧之,《江南春》選自《樊川詩集》。 10. 陸游,字務關,號放翁《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選自《陸游集》。 11. 《敕勒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雜歌謠辭》。 12. 《木蘭詩》、《陌上桑》選自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13. 《君子於役》選自《詩經·王風》,《蒹葭》選自《詩經·秦鳳》。《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 總集。 14. 《惜誦》選自《九章》,作者屈原,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代表作《離騷》、《天問》、《九章》。 15.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選自《蘇軾詩集》,《水調歌頭 明月及時有》 選自《東坡樂府》,《江城子 迷州出獵》、《浣溪沙》選自《東坡全集》。 16.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選自《稼軒長短句集》。 17.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代表作《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以及《武陵春》。 古曲部分: 1. 2. 3. 4.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庄,元朝散曲家。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山坡羊 驪山懷古》選自《全元散曲》。 王磐,《朝天子 詠喇叭》選自《散曲叢刊》。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黎,元大都人,《天凈沙·秋思》選自《全元散曲》。 喬吉,元代散曲家,《水仙子 重觀瀑布》選自《全元散曲》。 現代文部分 1. 魯迅,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 等,收在《魯迅全集》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社戲》、《論 雷峰塔的倒掉》(《墳》)《「友誼驚詫」論》(《二心集》)選自《魯迅全集》,《故鄉》、《孔乙己》 選自《吶喊》。 2.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四川人,文學家、歷史學家。他的著作有詩集《女神》、話劇《屈原》收在《沫 若文集》,《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選集》,《爐中煤》、《立在地球上放號》。 3. 茅盾,《白楊禮贊》選自《見聞雜記》,《雷雨前》選自《茅盾文集》,《阿四的故事》選自《茅盾散 文速寫集》。 4. 老舍,北京人,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有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小麻雀》選 自《文學評論》,《在烈日暴雨下》選自《駱駝祥子》。 5. 巴金,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春》、《秋》,散文集《廢園外》、《隨想路》,《廢園外》 選自《巴金文集》。 6. 葉聖陶,《蘇州園林》選自《網路知識》。 7. 冰心,原名謝婉瑩,女作家,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里,《小橘燈》選自《小橘燈》。 8. 朱自清,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 《歐游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著論,收在《朱自清文集》。《背影》選自《朱自清選集》,我們還學過他 的散文《春》。 9. 呂叔湘,江蘇丹陽人,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 《現代語法分析問題》、 《呂叔湘語文論集》、《語文常談》等。我們學過他的《介紹〈應用文寫作知識〉》、《論「基本屬實」》 《「偃旗息鼓」和「圓滿結束」》。《人類的語言》選自《語文常談》。 10. 吳伯簫,現代散文家,原名熙成,作品大都收在《吳伯簫文集》里,《記一量紡車》選自《吳伯簫散 文選》。 11. 魏巍,字鴻傑,號紅楊樹,著有長篇小說《東方》等。《誰是最可愛的人》選自通訊集《誰是最可愛 的人》。 12. 馬南邨,是鄧拓的筆名,新聞工作者、學者。主要作者有《中國救荒史》、《燕山夜話》。與吳晗、 廖沫沙和寫雜文《三家村札記》。 13. 吳晗,浙江義烏人,歷史學家,《談骨氣》選自《吳晗雜文選》。 14. 楊朔,《荔枝蜜》選自《楊朔散文選》。 15. 施耐庵,《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選自《水滸傳》。 16. 吳敬梓,《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 17. 曹雪芹,《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選自《紅樓夢》。 18. 蒲松齡,《大羅剎國》選自《聊齋志異》。 19. 契訶夫,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他著有《契訶夫小說選》,劇本《萬尼亞舅舅》,《變色龍》 選自《契訶夫小說選》。 20. 莫伯桑,《我的叔叔於勒》選自《羊脂球》,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 21.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選自《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 22. 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選自《外國優秀散文選》,《成功的秘訣》選自《外國小說精選》。 23. 高爾基,《海燕》選自《高爾基全集》。 24. 普希金,《在西伯利亞礦井地層》選自《世界名詩鑒賞辭典》。 重要作家的時代及代表作 1.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的思想 家,教育家。《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為孔門弟子編寫,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作。南宋 朱熹把這部書和《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相傳,《詩經》為孔子刪定。《詩經》是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 500 年的詩歌約 305 篇,分為「風」「雅」 「頌」三部分,形式以四言為主,手法多用「賦」「比」「興」,它也稱《詩》或《詩三百》。《詩 經》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為儒家「五經」。 2. 左丘明,春秋時期魯國史官。相傳《國語》《左傳》為其所撰。《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 書。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等國貴族的言論為主。《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 史書,按照魯國國君的世系紀年,記載了我國自公元前 722 年以後 250 多年的許多史料。也稱《春秋 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3. 屈原(約前 340-前 278),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騷體詩」(積 極浪漫主義)創始人。著有《離騷》《九歌》《九章》等二十五篇,收在西漢劉向編的《楚辭》里。 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4. 列子,戰國前期鄭人,名寇,又名禦寇。《列子》相傳是列子所作,原書已亡佚,現在流傳的本 子是東晉張湛輯注的,內容駁雜,其中保存了一些先秦優秀的寓言和神話傳說。 5. 墨子(約前 476-前 390),名翟,相傳為戰國時期宋國人,墨家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 賢、節用。《墨子》為墨家經典之作。 6. 孟軻(約前 372-前 289),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儒學大師,有「亞聖」之稱。《孟子》是一部 記錄孟子言行的書,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 7. 莊周(約前 369-前 286),戰國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之一。《莊子》為他和 其弟子所作,文學性強,多寓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8. 荀子(約前 313-前 238),名況,戰國時趙國人,著名思想家。主張「法後王」「性惡論」。《荀 子》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9. 韓非(?-公元前 233),戰國末期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 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為法家重要著作。 10. 呂不韋(?-前 235),戰國時秦相。《呂氏春秋》相傳是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撰的,一名《呂覽》, 是先秦雜家的代表作。 11. 司馬遷(約前 145-約前 87),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 紀傳體通史,它包括 12 本紀(帝王傳記)、30 世家(諸侯傳記)、70 列傳(著名人物傳記)、10 表、 8 書,共 130 篇。它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 唱,無韻之離騷」。 12. 賈誼(前 200-前 168),世稱賈生,西漢文學家,政論家。代表作《過秦論》《論積貯疏》。 13.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是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歷 時二十餘年修成的。全書一百二十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14.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 詩人,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魯迅稱他 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 15. 《搜神記》是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原作散失,有干寶輯錄本。干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 新蔡)人。 16.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著作《三國志》是一部國別體紀傳斷代史。 17. 王羲之(321-379),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 18.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 19. 范曄(398-445)南北朝時南朝宋的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後漢書》紀、 傳的作者。 20. 劉義慶(403-444),南朝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又名《世說》《世說 新書》。 21. 劉勰(約 465-約 532),南朝梁代文藝理論家,著作《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文藝理論專著。 22.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著有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水經注》。 23. 鍾嶸,南朝梁文學批評家。著作《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專著。 24.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一 起,被稱為「初唐四傑」。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 25.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作品有《王右丞集》,蘇軾稱 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6.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詩人,有「詩仙」之稱。藝術上具有浪漫主義風 格。著有《李太白集》。 27.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鞏縣(今河南鞏縣)人。唐代著名詩人。有「詩聖」之 稱。詩作有「詩史」美稱,其詩具有現實主義風格。著有《杜少陵集》 28. 岑參(約 715-770),唐邊塞詩代表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29.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文學家,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0.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有《劉夢得文集》。被時人稱為「詩豪」。 31.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 32.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人,唐代文學家。著有《柳河東集》。他是 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33.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杜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隱 齊名,有「小李杜」之稱。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34. 李朝威,其作品《柳毅傳》是唐傳奇名作。 35. 李商隱(約 813-858),字義山,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 36. 羅隱(833-909),晚唐文學家。詩歌、雜文在晚唐獨樹一幟,魯迅對其評價很高。 37. 李煜(937-978),南唐後主,世稱「李後主」。以清麗精煉的語言,抒寫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詞成 為抒情言志的新體詩,對後世詞壇影響極大。著有《南唐二主詞》(包括其父李璟的詞)。 38. 柳永(約 987-約 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世稱「柳屯田」「柳郎中」。北宋婉約派著名詞人。 有《樂章集》。 39.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 40.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 北宋文壇領袖。著有《歐陽文忠公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41.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主編《資治通 鑒》。《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 1362 年間的史實。 4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 人。宋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43.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東坡全集》。 44.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宋朝詞人。以文學受知於蘇軾,他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並稱「蘇 門四學士」。 45.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宋朝濟南人。著名的女詞人。有《漱玉詞》傳世。其詞婉約清 新,被稱為「易安體」。 46.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詩人,平生作詩近萬首。有《渭南 文集》《劍南詩稿》等傳世。 47.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南宋理學家。主張「文以載道」,用形象的詩歌來闡說抽象 的理學和人生哲學。 48.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宋朝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著名的愛國詞人,詞風以豪 放為主,詞與蘇軾並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49. 姜夔(約 1155-約 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宋朝詞人。與周邦彥並稱「周姜」,兩人都精於 音律,自創新調,是格律詞派的代表。 50.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有《文山先生全集》。 51.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代偉大的戲劇家。他與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合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竇 娥冤》《望江亭》《救風塵》等。 52.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著作《西廂記》是元代劇本中最長的一部,在元雜劇中有「天下奪魁」的藝 術成就。 53. 馬致遠(1250-1323),號東籬,元代著名戲曲家和散曲作家。代表作《漢宮秋》《天凈沙·秋思》。 54.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水滸傳》是第一部描寫農民斗爭的長篇章回小說,它與《三國演義》 《紅樓夢》《西遊記》合稱我國四大古典長篇小說。 55. 羅貫中(約 1330-約 1400),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 篇歷史章回小說。 56.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與其兄宗道(字伯修)、弟 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學見長,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 為文反對復古,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著有《袁中郎全集》。 57. 吳承恩(約 1500-約 1582),明代小說家。《西遊記》是長篇神話小說,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58. 歸有光(1507-1571),人稱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散文家。後人把他和唐順之、茅坤等人並 稱為「唐宋派」。代表作《項脊軒志》。有《震川文集》。 59. 湯顯祖(1550-1616),明代雜劇家。 《牡丹亭》是一部寫杜麗娘和柳夢梅愛情故事的雜劇,它與《紫 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 60.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編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61. 張溥(1602-1641),明代文學家,復社領袖。著有《七錄齋集》。 62. 黃宗羲(1610-約 1695),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著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前集》等 63. 李漁(1611-約 1680),字笠鴻,號笠翁。清戲曲理論家。著有《李笠翁一家言》。 64.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松江華亭(金上海松江)人。南明詩人、抗清將 領。有《夏完淳集》。 65.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清代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著有 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66.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與劉大魁、姚鼐合稱「桐城三祖」,為桐 城派代表作家。 67.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鶴堂文集》。 68. 吳敬梓(1701-1754),清代小說家。《儒林外史》為批判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諷刺小說。 69. 李汝珍(約 1763-約 1830),清小說家。長篇小說《鏡花緣》通過敘述唐敖等游歷海外的見聞和唐 閨臣等 100 個才女的故事,批男尊女卑,贊女子才能。 70. 洪升 ,清戲劇家。戲劇《長生殿》,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 71. 孔尚任,清戲曲家。戲劇《桃花扇》,借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寫南明王朝興亡 的歷史。 72. 曹雪芹(?—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我國古代偉大的小說家。《紅樓夢》 (又名《石頭記》)是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高峰。《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 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要線索,並通過賈家榮寧二府由盛到衰的過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 度必然崩潰滅亡的歷史趨勢。 73.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主張性靈說,認為詩應 抒寫胸臆,辭貴自然,強調獨創。 74. 趙翼(1727-1814),字雲崧,號甌北,清代著名詩人、學者。主張文學的獨創性,反對摹擬。有《甌 北集》。 75. 龔自珍(1792—1841)字瑟人,清思想家,文學家。近代文學的開山作家。著有《龔自珍全集》。 76. 劉鶚(1857-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今江蘇丹徒)人。代表作《老殘游記》 與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合稱為晚清「四 大譴責小說」。 77. 梁啟超(1873—1929)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著有《飲冰室 合集》。 78.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 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將。「魯迅」是他在 1918 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是所用的筆名。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雜文集《墳》《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華蓋集續編》《准風月談》等等。 79.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紹興人,魯迅的胞弟。生物學家。著有《生物進化淺說》,譯有達爾文 的《物種起源》。 80.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號尚武,四川樂山人。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戲劇家、歷史學 家和古文字家。曾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著名的文學社團——「創造社」。他的第一部詩集《女神》 是我國新詩運動的奠基石。有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高漸離》《孔雀膽》《南冠 草》等等。 81. 周瘦鵑(1894-1968),現代作家,翻譯家。 82. 葉聖陶(1894-1988),江蘇蘇州人,原名葉紹鈞,字聖陶。作家、教育家、編輯家。長篇小說《倪 煥之》是他的代表作。他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寫童話的作家。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 的石像》等。 83.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現代傑出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 驅者之一。曾與鄭振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