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備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葯品盒等,正方體的餅干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著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這堂課准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松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 」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 」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為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棱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棱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為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並為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為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Ⅱ 一年級數學「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說法, 認識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和第幾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鍾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游戲,讓學生認識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准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第幾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說,這個人說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劉煜站起來說: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第幾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這個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主題情境,學生通過排隊,將主題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深切地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聯系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雖然課前我讓學生感知了方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
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系。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四、講完練習之後我進行了小結,但感覺小結的方式不對,我是讓學生上台排隊,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總結的時候不應該提問:一共有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幾),第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第幾),問的太唐突了,雖然有個別同學知道,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還是覺得雲里霧里,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只要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並能夠區分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五、在後面講練習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1.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塗色,可以先復習一下左右,做一做有關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的小游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感知,再進行塗色,效果會好些,目的性會更強些。2.想想做做第2題,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聽過,有的沒聽過,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還是蠻高漲的,應該事先准備一個故事的錄音,或者動畫,讓孩子在輕輕鬆鬆中學到知識。
當然,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