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語法
A. 初中語文的基礎知識語法點
初中語文語法知識
一、句子成分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例如: (1)中國人民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例如: (1)滿天烏雲頓時消散了。 (2)樹葉黃了。 (3)小王今年十六歲。 (4)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麼書他都看。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例如: (1)什麼叫信息? (2)門口圍著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服務的手段。
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數量、所屬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穀,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灑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例如: (1)廣大人民幹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於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麼濃,濃得〈好象要流下來似的〉。
二、實詞與虛詞
1. 名詞 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下邊劃線的詞分別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稱。 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 正午習字,晚上對課。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閏土」「父親」;表示處所的如「三味書屋」;表示時間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間」「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 「匾」「畫」「古樹」「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 動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下邊劃線的詞分別表示不同的意義。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後一課! 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 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表示動作行為的如「穿」「跳」「爬」「走」「紀念」「責備」;表示存在變化的如「有」「增加」「縮小」;表示心理活動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願的如「應該」;表示趨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斷的如「是」。
3. 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下邊劃線的詞都是形容詞。 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表示形狀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圓」等);表示性質的如「鎮定」「勇敢」「樂觀」;表示狀態的如「朦朧」「橘紅」「遠」等。 形容詞常用來修飾名詞。恰當使用形容詞,能把人或事物寫得具體、生動。
4. 代詞 注意下邊句子中加線的詞。 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 不少的人……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 就在這里睡覺?怎麼行呢? 不知什麼時候又睡著了。 我以為30里的山就是那麼一點;…… 上面句子里加線的詞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稱為代詞。代詞包括: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如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自己、人家;疑問代詞,用來提出問題,如誰、什麼、怎樣、哪、哪裡;指示代詞用來區別人或事物,如這、那、這里、那裡、這么、那麼、每、各。使用人稱代詞,要注意「他們」可專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還要注意「我們」和「咱們」用法的區別。「我們」指說話人,有時也可包括聽話人;「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指示代詞「那」用於遠指,「這」用於近指。
5. 數量詞 一座30里高的瑤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 拿出僅有的一點米。 一尺多寬。 第一座難走的山。 五、八軍團。 歇了一下。 上面加點的詞都是表示數目的,叫數詞。在數詞中,有的表示確數,如一、二、 百、千;有的表示概數,如幾、些、多數、少數;有的表示序數,前頭要加上表示 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 上面加—的詞,都是表示單位的量詞。有的表示事物的單位;有的表示動作、行為的單位。前者較多,有表示個體的,如只、個、台、枝、條;有表示集體的,如雙、副、對、類、幫;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點;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畝。後者較少,如次、回、下、趟、遍、陣、場、遭、番。 數詞和量詞常常連用,構成數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前邊,如一本書;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動詞後邊,如去一次。
6. 副詞、連詞 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狀態的程度、范圍、時間、頻率、情勢、語氣等。常用的副詞如: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經、剛剛、立刻、忽然、漸漸、終於、不、沒、大概、簡直,等。 副詞主要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如課文里的句子:「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里連用了「彷彿」「已經」「滿」三個副詞,修飾表示判斷的動詞「是」。「彷彿」表示情勢,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經」表示完成;「滿」表示程度深。這句話,從聞到花的甜味聯想到果實累累,用虛寫開拓了誘人的豐收美景。如果不用這幾個副詞,句子變成「樹上是桃兒、杏兒、梨兒」,就不符合實際,也沒有豐富想像的意味了。
注意下邊句子里加線的詞。
1.這篇散文贊美春的活力,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
2.欣賞大自然或者讀寫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3.只要反復誦讀,就可以把課文背熟。 第1句「和」連接「希望」「力量」,表示並列關系;第2句「或者」連接「欣賞大自然」「讀寫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選擇關系;第3句「只要」表示條件,和副詞「就」配合使用。這些起連接作用的詞,叫做連詞。常見的連詞還有:同、跟、而、並且、而且、雖然、但是、如果、只有因為、所以,等。
7. 介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一介詞 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等的前面,和這些詞合起來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起止、方向、處所、時間、對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較等。例如: (1)從第一組(開始值日)(表起止)
(2)往北(走)(表方向)
(3)沿著河邊(跑步)(表處所)
(4)從早到晚(不閑著)(表時間)
(5)給病人(送葯)(表對象)
(6)依照他的樣子(做)(表方式)
(7)由於著涼(他病倒了)(表原因)
(8)為「四個現代化」(而奮斗)(表目的)
(9)比前幾天(熱多了)(表比較) 常用介詞及其用法:(順口溜) 自、從、以、當、為、按照, 由於、對於、為了、到, 和、跟、把、比、在、關於, 除了、同、對、向、往、朝…… 用在名詞代詞前, 修飾「動」「形」要記牢。
二助詞 助詞是沒有獨立性,意義最不實在的虛詞。
助詞可分為三類: 結構助詞:的、得等,其中「的」表示兩部分之間的修飾關系,「得」表示補充關系。
例如:光輝的歷程(「光輝」修飾「歷程」) 慢慢的走(「慢慢」限制「走」) 跳得高(「高」補充修飾「跳」)
動態助詞:著、了、過,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其中「著」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中;「了」表示已經完成;「過」表示曾經發生過。 例如:他走了(表示他已經離開這里) 他走著(表示正在走) 他來過(表示曾經來這里,現在卻不在) 語氣助詞:的、了、嗎、吧、呢、啊、呀,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都用在句子末尾。
例如:他會的。(表示肯定的語氣) 他贏了。(表示確定的語氣) 你冷嗎?(表示疑問的語氣) 你去吧。(表示祈使的語氣) 多美啊!(表示感嘆的語氣) 三嘆詞 嘆詞是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等聲音的詞。嘆詞一般都是單用,位置比較靈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語句的意思不變。 例如:喂,你聽見了沒有?(在句前) 你,喂,聽見了沒有?(在句中) 你聽見了沒有?喂!(在句末) 四擬聲詞 擬聲詞是摹擬聲音的詞。如:嘭、嘩啦、哐啷、叮當、轟隆隆等。
三、短語 (一).並列短語 詞和詞之間沒有輕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類型:
1)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詞短語)
2)動+動調查研究願意並實行(動詞短語)
3)形+形光輝燦爛庄嚴肅穆(形容詞短語)
4)代+代我和他這樣那樣(名詞短語)
5)數量+數量四面八方千秋萬代三斤五兩(名詞短語)
2.並列短語一般前後可以互換位置,如:工廠、農村,我、你、他。 但有些並列短語是不能前後顛倒位置的,因為它有一定次序。
時間順序:春、夏、秋、冬 大小順序:省、市、縣
年齡順序:老、中、青
邏輯順序:
繼承和發展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 語言習慣:男女老少金銀銅鐵油煙醬醋
1.並列短語一般要求詞性相同,但個別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名詞+代詞)勤勞、勇敢、不怕苦(形+形+代) (二)、偏正短語 前偏後正:「偏」修飾、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國)大地(一朵)茶花(前進)的步伐
2)狀+中(動、形),如:[很]好看[獨立]思考[慢慢]地走舊語法:「的」是定語的標志;「地」是狀語的標志。 新語法:統一為「的」。
(三)、動賓短語 動賓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關涉與被關涉的關系。動詞+賓語 賓語是回答動詞「誰」、「什麼」、「哪兒」的。 如:消滅敵人、放下包袱、丟下它、發展生產、進行斗爭、騙取信任、恢復平靜、愛熱鬧、下決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四)、動補短語 動+補。動補短語中的補語不能回答動詞「誰」、「什麼」「哪兒」。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來、引在腦子里
(五)、形補短語 形+補,以形容詞為中心時它的後面只有補語,因為形容詞不能帶賓語。 結構助詞「得」是補語的標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機靈得很、密得不透氣
(六)、主謂短語 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 主語可以回答謂語「誰」、「什麼」;謂語可以回答主語「怎麼樣」 如:覺悟提高、思想解放、陽光燦爛、心情舒暢 特殊主謂短語:名詞做謂語。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國慶節、他中等身材 四、復句 (一)復句類型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緊密聯系,結構相互獨立的單句即分句組成的句子稱為復句。組合復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謂句,也可以是非主謂句。分句之間有短暫的語音停頓,書面上用逗號或分號表示。分句之間的關系常用連詞、副詞以及一部分起關聯作用的短語來表示,復句中的分句之間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根據分句之間不同的邏輯事理關系,可以把復句分為並列、承接、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解說、目的等類型。
1、並列復句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並列組合而成的,敘述相關的幾件事情,或說明相關的幾種情況,分句之間沒有主次之分,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即A,又B」。例如: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不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存在決定意識。
2、承接復句 也稱順承復句,連貫復句。幾個分句表示連續發生的事情或動作,彼此順序不能動。常用的關聯詞語有「A,於是B」「A,然後B」、「A,接著B」、「A,便B」。例如: 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頭、回到草房。
3、遞進復句 由兩個有遞進關系的分句組成,後一個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個分句進了一層。常用的共聯詞語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還、又)b」、「而且」、「並且」、「尚且a,何況b」、「別說a就連(就是)B」。例如: 他不僅學習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選擇復句 幾個分句分別說出凡種情況,要求從中選擇一種,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與其這樣不如那樣」等意思。常用關聯詞語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還是b」、」與其A,個如b」。例如: 不在沉默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5、轉折復句 由兩個有轉折關系的分句組成,幾個分句的意思不是順著前一個分句的意思說下去,而是來一個轉折,轉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關聯詞語有:「雖然a但是b」、「a不過b」、「可是」、「然而」、「卻」等。例如: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
6、因果復句 由兩個有因果關系的分句組成,分句之間是說明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因為a所以b」、「既a就(那麼)b」、」因此」。例如: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難從氣餒。
7、假設復句 由兩個有似設關系的分句組成,前一個分句假設存在或出現了某種情況,後一個分句說明由這種假設的情況產生的結果,常用關聯詞語有「如果(倘若)a就(那麼)b」、「即使(縱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例如: 假如產品質量不好,數量再多,也沒有使用價值怕。
8、條件復句 由兩個有條件關系的分句組成,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條件,後一個分句說明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結果。常用關聯詞語有「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無論(任憑)a,都(也)b」。例如: 只有黨風正,才能事業興。 多重復句是指分句之間的關系在兩個層次以上的復句。 分析多重復句的層次和關系,可採用「劃線法」用「|」劃出第一層,並註明關系:有「||」劃出第二層,並註明關系:以此類推。 分析多面復句的步驟:第一步要統觀全局,從總體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層的有關分句。弄清分句之間的關系;第二步再對第一層次的各個分句作分析,看它們是不是復句、如果是復句,再找出這些分句構成這個復句的分句,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便是第二層次:以此類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單句為止。 分析多重復句,要一看分號,二看關聯詞語,三看邏輯關系。有分號,就在分號那劃一層。如果一個復句沒有關聯詞語,那就看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 有一些人懷念他們的過去,(轉折)但是過去的東西永遠不會再來(因果)因此他們感到將來的渺茫。(因果)從不把希望寄託在將來。(陶鑄《崇高的理想》) (二)單句和復句的區別 單句和復句如何區別?
一般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區別:
(1)定義法。 單句,只有一個主謂語部分;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句組成,組成復句的單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謂句,也可以是非主謂句。例子1
(2)抓主幹法: 再長再復雜的單句都可用此法簡縮成非常簡潔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幹中只有一套主謂語部分。例子2
(3)外部標志法: 復句構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結合起來,這個復句沒有關聯詞語。另一種復句是藉助關聯詞語組合起來的,對這種復句,只要劃出表示各種意義的關聯詞語,就可知它是一個復句,這些關聯詞語就成了復句的外部語言標志。例子
3 不過使用此方法有時還需要結合使用前兩種方法,才能准確區別單復句,因為有些單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復句充當的。例子
4 例1:「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 3個單句組成的一個復句,用「也」連接前兩個分句,同第3個分句表示並列。 例2:「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主幹:這是教訓。 例3:「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關聯詞:不但……而且……(遞進關系) 例4:「我們只是認為:無節制地信手亂花,即使是自己的勞動所得,也是有背於節約精神的。」 這個句子,「認為」的賓語是由一個二重復句充當的。如果看到有關聯詞就判定它是復句,那就錯了。但只要結合前兩種方法去判斷,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B. 初中語文人教版語法歸納
花了我好多積分啊才找到的啊!!珍惜啊!
初中語文語法知識歸納
字 形聲字 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義,另一部分表示自的讀音
表示字義的部分叫形旁(義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聲旁(音符)
同一個形旁和不同的音旁結合,可以構成許多意義相關、表示屬於同一類事物的字
同一個聲旁和不同的形旁結合,可以構成許多聲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字
(象形字)① 用概括的線條描畫實物形狀
(會意字)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配合成為一個新字以表示一個新意
(指示字) 用象徵性並具有指示作用的筆畫來表示意義
同音字 形體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1、讀音相同字形相似;2、讀音相同字形不同
形似字 在形體上較為相近的字:1、筆畫不同,字形差異細微;2、部首偏旁不同,字形差別明顯
多音多義字 一個字不止一個讀音、不止一個意義
詞 實詞 名詞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稱
表示1、人名;2、處所;3、時間;4、方位;5、事物;6、抽象概念
動詞 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
表示1、動作行為;2、存在變化;3、心理活動;4、可能、意願;5、趨向;6、判斷
形容詞 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
表示1、形狀;2、性質;3、狀態〔形容詞常用來修飾名詞〕
數詞 表示數目:1、確數;2、概數;3、序數 常連用構成數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前邊;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動詞後邊
量詞 表示單位
表示:1、事物的單位(1)個體(2)集體(3)不定量(4)度量衡;2、動作、行為的單位
代詞 起指示(或替代)作用的詞
包括:1、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2、疑問代詞:提出問題;3、指示代詞:區別人或事物
虛詞 副詞 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狀態的程度、范圍、時間、頻率、情勢、語氣等
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主要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
連詞 起連接作用;表示:1、並列關系;2、選擇關系;3、條件與副詞配合使用
介詞 經常用在名詞、代詞等的前面,和這些詞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起止、方向、處所、時間、對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較等
助詞 沒有獨立性,意義最不實在
分為:1、結構助詞;2、動態助詞;3、語氣助詞
嘆詞 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等聲音的詞;一般都是單用,位置可在句子的前、中、末,語句的意思不變
擬聲詞 摹擬聲音
詞彙 單義詞 只表示一個意義
多義詞 表示幾個互相聯系的意義
一個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義;通過基本義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來的新義,是比喻義
同義詞 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反義詞 表示的意義或者相反,或者相對的詞
短語:
詞和片語合起來,構成短語(也稱片語)。組合不限於兩個詞,有時是三個或多個詞,如「中學語文」是兩個詞,「中學語文教材」是三個詞,「中學語文教材教法」就是四個詞。詞和詞可以按照不同的順序組合成不同的短語,如「學校管理」和「管理學校」;也可以藉助不同的虛片語合成不同的短語,如「父親的母親」和「父親和母親」。
一、短語的種類
詞和片語合成短語,主要有六種類型:並列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主謂短語和介賓短語。
1、並列短語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並列組成的短語,詞與詞之間是平等的聯合關系,沒有輕重主次之分,這種短語稱為並列短語。
例如: 報紙雜志 老師和同學 調查研究 唱歌跳舞
2、偏正短語
偏正短語是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在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片語成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定語、狀語與中心語的關系,是偏和正的關系。(用( )表示定語,〔 〕表示狀語。)
例如: (我的)老師 (清晰的)字跡 (一個)顧客 〔激動地〕說
3、動賓短語
有的動詞單獨使用就可以表達一個明確的意思(不及物動詞);有的動詞還要在後邊帶上一個受動詞支配的詞,組成一個短語,才能表達一個明確的意思(及物動詞),這種短語叫做動賓短語。其中受動詞支配的詞是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表示賓語)
例如: 吃晚飯 賣豆漿 誇獎我
4、動補短語
動補短語是由動詞和在它後邊起補充說明作用的片語成的。起補充說明作用的詞是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結果、處所等。有些補語前頭要用結構助詞「得」,有些補語不能用「得」。(用〈 〉表示補語)
例如: 盛〈滿〉 嚇〈跑〉 洗得〈干凈〉 睡〈在床上〉
和動補短語相類似的,還有由形容詞和補語組成的短語,補語對形容詞表示的性質、狀態起補充說明作用。
例如: 暗得〈很〉 大得〈多〉 凍得〈麻木〉
5、主謂短語
兩個詞之間是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這種短語叫主謂短語。(用 表示主語, 表示謂語)
例如: 養分多 舉止穩重 天氣好
6、介賓短語
介詞與其後面的名詞、代詞或者名詞性短語組合成介賓短語。起修飾或補充說明動詞的作用,表示時間、處所、方向、對象等。
例如: 從明天開始 在新的崗位上工作 睡在床上
復雜短語的層次劃分:
例如:
瀉 在 這 一 片 葉 子 和 花 上
並列
偏正
偏正
偏正
介賓
動補
鞏固練習: 這 就 是 中 國 的 脊 梁
二、句子及句子成分
句子是由詞或短語構成的,是具有一定語調並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運用單位。根據結構可分為單句和復句。單句的類型有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兩大類。復句分為單重復句和多重復句兩類。
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間有一定的語法關系,根據不同的語法關系可分為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幾種成分。此外還有獨立成分。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語、謂語、賓語(主幹)。
主語: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情」。
表示為:
謂語: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表示為:
賓語:賓語在謂語動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的問題。
表示為:
例:我喜歡打球。
定語:定語是名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數量、所屬等。
表示為:( )
例:(漂亮的)女孩愛吃冰激凌。
狀語:狀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
表示為:〔 〕
例:他〔用掃帚〕掃地。 她〔十分〕漂亮。 〔那天晚上〕,他〔沒〕來上晚自修。
補語: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
表示為:〈 〉
例:(他)肚子疼得〈厲害〉。 他坐〈在桌子旁〉
獨立成分: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系,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成分,用來表示稱謂呼叫,對事物的推測、估計、注釋、補充、驚訝、感嘆、模擬語氣等。
表示為:△
例: 砰, 砰,一陣槍聲傳來……
△ △
1、單句
主謂句:由主謂短語帶上一定的語氣、語調構成的句子。(主謂句的具體類型有很多種,我們這里只研究比較常見的主謂賓式和主謂式)
例:我們喜歡(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主謂賓式)
他〔非常〕健康。(主謂式)
(他的)病症消失了。(主謂式)
註:主謂賓式的句子中的謂語動詞是及物動詞。這樣,後面才有可能帶賓語;主謂式的句子中的謂語可以是形容詞或動詞,但動詞是不及物動詞。
非主謂句:由主謂短語以外的其他短語或單個的詞構成。
例;飛機! 站住! 哦! 嗚!(我們這里不做研究)
結構復雜的單句的分析:
一個單句的各個成分都由詞來充當,這個句子就簡單;如果由復雜短語充當句子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成分,單句就復雜了,它和復雜短語的道理是一樣的。
例:1、(我們的)同學來〈自全國各地〉。
2、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
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鞏固練習:用符號標出各種句子成分
1、 嚴肅地對待文章內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形式方面提出嚴格的要求。
2、 我相信,雷鋒的榜樣不僅給我們指出了正確的生活道路,而且增強了我們同一切舊思想、舊習慣堅決斗爭的勇氣。
2、復句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緊密聯系、結構相互獨立的單句即分句組成的句子稱為復句。根據分句之間不同的邏輯事理關系,可以把復句分為並列、承接、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等類型。
(1)並列復句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並列組合而成的,敘述相關的幾件事情或說明相關的幾種情況,分句之間沒有主次之分。常用的關聯詞語:「既A,又B」、「不是A,而是B」、「也A,也B」、「一方面A,一方面B」。
例: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不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存在決定意識。
(2)承接復句
幾個分句表示連續發生的事情或動作,彼此順序不能變動。常用的關聯詞語:「A,於是B」、「A,然後B」、「A,接著B」、「A,便B」。
例:他們倆手牽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頭,回到草房。
(3)遞進復句
由兩個有遞進關系的分句組成,後一個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個分句進了一層。常用的關聯詞語:「不但(不光、不只、不僅)A,而且(並且、還、又)B」、「尚且A,何況B」。
例:他不僅學習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選擇復句
幾個分句分別說出幾種情況,要求從中選出一種,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與其這樣不如那樣等意思。常用的關聯詞語:「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是A,還是B」、「與其A,不如B」。
例: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5)轉折復句
由兩個有轉折關系的分句組成,後一個分句的意思不是順著前一個分句的意思說下去,而是來一個轉折,轉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關聯詞語:「雖然A,但是B」、「A,不過B」、「可是」、「然而」、「卻」等。
例: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
(6)因果復句
由兩個有因果關系的分句組成,分句之間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因為A,所以B」、「既然A,就(那麼)B」、「因此」等。
例: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難從不氣餒。
(7)假設復句
由兩個有假設關系的分句組成,前一個分句假設存在或出現某種情況,後一個分句說明由這種假設的情況產生的結果。常用關聯詞語:「如果(倘若)A,就(那麼)B」、「即使(縱然)A,也B」、「假如」、「假使」、「要是」等。
例:假如產品質量不好,數量再多,也沒有使用價值。
(8)條件復句
由兩個有條件關系的分句組成,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條件,後一個分句說明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結果。常用關聯詞語:「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無論(不管)A,都(也)B」等。
例:只有黨風在正,才能事業興。
多重復句的分析
多重復句是指分句之間的關系在兩個層次以上的復句。分析多重復句的層次和關系,可採用「劃線法」。用「」劃出第一層,並註明關系;用「」劃出第二層,並註明關系;依次類推。
例:有一些人懷念他們的過去,但是過去的東西永遠不會再來了,因此他們感到將來的渺茫,從不把希望寄託在將來。
句子成分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
例如: (1)中國人民 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 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 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例如: (1)滿天烏雲 頓時消散了。
(2)樹葉 黃了。
(3)小王 今年十六歲。
(4)魯迅 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麼書 他都看。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後面,表示動作、 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
例如: (1)什麼叫信息?
(2)門口圍關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服務的手段。
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數量、所屬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穀,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灑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 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 時間、處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 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 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 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 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 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
例如: (1)廣大人民幹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於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麼濃,濃得〈好象要流下來似的〉。
7.獨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系,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需 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成分,用來表示稱謂呼叫,對事物原推測、估計、注釋、補充、感嘆、摹擬語氣等。
例如: (1)事情明擺著,你看,我們能不管嗎?
(2)十分明顯,不大大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四個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3)啊,多麼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
(4)砰,砰,一陣槍聲傳來...... 充當獨立成分的,有的是一個詞,有的是短語,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復指成分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短語指同一事物,作同一個句子成分。
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書。
(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已經 成為。擋不住的歷史潮流。
(3)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麗的戰斗--松骨峰戰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義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是相同的,只不過古漢語有特殊句式,它改變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亞父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C. 初中學習語文的方法
你好,語文最重要兩個部分是閱讀和作文,我初中練習閱讀時,先把專以前做過的題看屬一下,大致也就分為幾種,有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有文章的結構的,有文章標題的,有什麼妙處,回答也就是幾點,什麼概括了文章主要內容,吸引讀者等,大部分就是套話,再根據內容改一下就行,還有細節的,從文章中取幾個句子,讓你點評一下,有的出幾個選擇題,大該就這些,你看多了,那些套話你也會說,背下來也行,這樣很專業,也很省時間,每篇文章都有主題,把主題看好,想明白,做題多寫點,字寫好點就行了,記憶後有時間就回憶一下,比如睡覺之前,吃完反後,再者就是記關鍵詞,記住就可以練成句了,可以嘗試一下,希望可以幫到你!
D. 初中語文的知識點
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2初中語文重點知識點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穀: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征()、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年齡稱謂(代稱)
①垂髫(tiao)指三四歲~八九歲兒童。
②總角指八九歲~十三四歲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少年。
④束發:男子十五歲。
⑤弱冠:男子20歲,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之志)
⑦不惑:是男子四十歲。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即知「天命」)
⑨花甲:是六十歲。
⑩古稀:是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