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漢語文化
❶ 漢字和中國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原創:
首先,漢字是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沒有漢字就不會有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可以說漢字是中華文明之母,就這個意義上講,令國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漢字這個大發明的衍生物。
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由於文字的產生和發展,組故意來的治學、文化、科技和歷史才得以記載和流傳至今;人類的思想、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才得以廣泛傳播和日益提高;人類的智慧才得以充分發揮;人類社會才越來越光輝燦爛、豐富多彩。
其次,東方文化圈實際上就是漢字文化圈。而且這個文化圈的形成,絲毫不帶強迫成分。漢字創造了動盪遙遙領先的古代文化,記載了先進的文明成果。相對其他落後的民族、國家和地區,通過學用漢字使自己開會進步,進而創造自己的文化,這樣很快形成了漢字文化圈。
另外,如今漢字走紅全球。從倫敦到紐約,從東京到悉尼,華語在世界樹漸走強,成為熱鬧的語言。何以如此?理智的理解,並不是因為漢字有那麼多有點,而是由於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地位的提升——國運盛漢字興。
最後總結,過去漢字與龜甲結合,開創了一個輝煌燦爛的東方古代文明。今天,漢字與矽片結合,勢必使古老的漢字煥發青春的活力。漢字的信息化,使漢字從蒼老變得年輕,從苦難走向輝煌。從而使漢字具有無比光明的未來。(預示中國將偉大復興)
以上都是我自己寫的,請樓主採納給分!
❷ 漢字文化有哪些
漢字文化,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廢止漢字的官方使用,大韓民國仍保留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各國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漢字表記。
漢字文化解讀(書)
內容簡介 一 .漢字文化蘊含在漢字的形體和本義之中。解釋漢字的形義來源,必然涉及該字的文化特點。 二. 本書分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許書解形釋義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後世學者糾正許君解形或釋義有誤,甚至解說形義均誤者。第三卷214字,形體或本義未詳,或形義來源均未詳者,我作了新的考證。其中約一半是拙著《漢字形義考源》中所釋之字,刪節後合在此卷之中。其餘百多個字的形義來源是1998和1999兩年考證所得,為節省篇幅,一般沒有或很少列舉各家之說。 三 .每卷的字頭依《說文解字》的順序排列。 四. 每個字頭標出的音讀。音讀後面的是《說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說明結構類型。漢字的結構類型迄無定論。 六 .所用古文字形體和例句書籍,《甲骨文合集》簡稱《合》,《小屯南地甲骨》簡稱《屯》,《懷特氏所藏甲骨集》簡稱《懷》,《英國所藏甲骨集》簡稱《英》,金文引自《金文編》《殷周金文集錄》,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說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體來自《漢語大字典》。 七 .為了便於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後面用圓括弧標出帶注釋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辭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時省略的文字,按當今有關著作習慣,用……表示。 十 .引用已列主要引用參考書目中的文句,注釋時不再註明版本。
❸ 什麼是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具體指漢字的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日本等國。這些地域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有冊封體制,歷史上完全使用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漢字,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韓國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內,但不使用漢字。現在,韓國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彙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片語成的。
漢字文化圈內的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或本國語言大量借用古漢語詞彙。他們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國民中信仰佛教者眾,歷史上或現在以漢字作為傳播語言和文化的載體。
❹ 漢字的文化是什麼
你好
漢字文化,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廢止漢字的官方使用,大韓民國仍保留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各國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漢字表記。
漢字與書法,西方現代心理學當中把字體當作人性格最鮮明的體現,記得福爾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對字體作過精闢的演繹推理。二十六個字母在不同的人筆下或張揚、或猶豫、或堅定、或遲疑。今天考察字體已經成為招聘職員的重要參考,一個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謀遠慮、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筆尖的墨跡里。 但字體作為一種藝術卻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羲獻父子、顏筋柳骨、顛張醉素,使書法作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躋身「琴棋書畫」四技的行列。今日,鍛煉書法已經是提高文化修養、修身養性的途徑,甚至書法已然是國人禮儀的基本要素。 漢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藝術。每一個漢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實、結構嚴謹,但又易於個性的駕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漢字作為象形符號的表意功能始終未變。然而更令人稱道的是,每一個漢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構圖,恰當的比例,使這個符號被賦予了太多的藝術內涵。當「京」字被抽象成一個奔跑的運動員形象之時,它的靈動,它的剛毅與柔美的融合打動了六十億人。當中國字被作為文身在歐美流行之時,這些符號,我們在乎的已不僅僅是它的含義。漢字是最美的。 正因為有藝術的漢字才能有藝術的書法。春秋戰國時蒼頡的文字已經被各國變換成了互不相象的異體。戰亂可以滋生一大批憂國憂民,奔走各國的縱橫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會、扶助國君的諸子,卻無法使文人們琢磨如何改進他的字體。即使老莊、鍾子期余伯牙這類耳根清凈者,也未必會放棄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時字都寫在竹簡或帛上,比起在紙上創作的游刃有餘,是頗顯困難的,但大纂從字體繁間來講已經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進步。漢字從這時候起,已經與絕對意義上的象形文字說再見。這是由書寫器具上的革新決定的。我們必須承認字體和書法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每一次字體的出現,都是一定基礎的成果,是衍變得到的。一個朝代的歷史條件通過對人的生活思維的影響來影響著字體的衍變速度。我們可以翻一翻《爾雅》或是《說文解字》來找找漢字衍變的足跡。 秦朝因大纂筆畫復雜,不適應統一後繁忙的公務需要,於是在統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筆畫的小纂。但這樣仍不方便,於是程邈在監獄里創立了隸書來幫助他抄寫公文。秦始皇聞訊大悅,免其罪,封御史。隸書得以廣泛流行。這樣歷史條件的成熟,即統一的國家催生了字體的革新。魏晉時期,士人減省隸書的波磔,狂用楷書。這種規范、鏗鏘有力的字體時至今日都被視作是字跡工整、書寫規范的典型並被作為範本,令廣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噓不已。但不管怎樣,楷書的筆鋒和筋骨,一股嚴正之風卻是足以擔當正統的名號的。 這時慶祝官體字的時代結束。很快東晉王羲之就以獨具個性的行書震撼了古今。這樣的行書,拋棄了楷書的規范,卻繼承了它的浩然正氣。屏棄了草書的放肆,卻遺留了它的癲狂。行書筆畫連貫流暢,不拘泥於點滴,足是寫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體現。既打破了楷書的禮儀規范,又不肯像草書那樣隨意,卻是大家風度。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用他們的灑脫寫下了一幅幅氣勢恢弘的書卷。 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較之行書出現更早,因為早有狂人不喜歡楷書或隸書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於漢初,是隸書的草體,今草之後的狂草,由唐人張旭所創,其狂野放縱似游龍一般的連書將書者狂放不羈的個性顯露無遺。但草書雖然無定法,但它的落筆、起承和結構都恰倒好處,極具美感,決不像某些人以為字跡潦草的就是草書,這是對藝術的褻瀆。 漢代以後各大書體相繼出現,既是越來越擴大的國家的公務需要,同時也是文景「黃老無為」影響下的產物,還是晉代隱士之風的傑作。總之只有這樣一個中國才能產生這樣的書法。它屬於「士」這個中國特色的階層,屬於漢字,更屬於中國文化。 練楷書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養耐性,練行書可以使人揮灑自如,練草書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之後狂書一篇,彰顯豪邁之大氣。因此書法本身就是修身養性的良葯。也難怪中國文人和帝王對它如此的偏愛。唐太宗為了得到《蘭亭集序》不擇手段,終始之埋入墳底,不見天日。這時候,書法,甚至超越了藝術。
漢字文化解讀(書)
內容簡介
一 .漢字文化蘊含在漢字的形體和本義之中。解釋漢字的形義來源,必然涉及該字的文化特點。
二. 本書分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許書解形釋義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後世學者糾正許君解形或釋義有誤,甚至解說形義均誤者。第三卷214字,形體或本義未詳,或形義來源均未詳者,我作了新的考證。其中約一半是拙著《漢字形義考源》中所釋之字,刪節後合在此卷之中。其餘百多個字的形義來源是1998和1999兩年考證所得,為節省篇幅,一般沒有或很少列舉各家之說。
三 .每卷的字頭依《說文解字》的順序排列。
四. 每個字頭標出的音讀。音讀後面的是《說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說明結構類型。漢字的結構類型迄無定論。
六 .所用古文字形體和例句書籍,《甲骨文合集》簡稱《合》,《小屯南地甲骨》簡稱《屯》,《懷特氏所藏甲骨集》簡稱《懷》,《英國所藏甲骨集》簡稱《英》,金文引自《金文編》《殷周金文集錄》,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說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體來自《漢語大字典》。
七 .為了便於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後面用圓括弧標出帶注釋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辭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時省略的文字,按當今有關著作習慣,用……表示。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❺ 漢字文化
品味漢字文化
周洪林
挾帶著刀耕火種的淬煉與遠古罡風走來的漢字,每一粒都是珍貴的藝術品。這些精靈會沖你眨眼睛,給你講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懸崖邊的時候,她會善意地走過來,給你一個醍醐灌頂的規勸。漢字,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人」, 一撇一捺,簡單至極。有人說,一撇象徵男人,體現著陽剛之氣;一捺代表女人,體現著陰柔之美。從字的結構看,就是相互支撐,相互依存。試想一下:有誰是能夠離開了別人的支撐而獨存於世的呢?什麼是支撐?支撐就是攙扶,就是鼓勵,就是奉獻。只有這樣,人才成為其真正的「人」,才是一個矗立起來的大寫的「人」!一撇一捺,「人」字好寫難做。
「忠」,是把心放在中間,即將心放正之意。心若不正,就成了「歪心眼」。我們講忠,對祖國、對事業、對愛情、對朋友都要忠誠。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欺下媚上不是忠的行為;忠貞不渝、剛直不阿、誠實可信,才是忠的表現。如此看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件事,無一不是在 檢驗我們的忠誠,檢驗我們的人格。
「信」,「人」「言」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的話一諾千金。孔子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語。「信」是我國自古而今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法寶,是品行端正的重要標志。「信」還有一個深層意思,即信仰。信仰,是人生價值所寄寓的地方,是意志品質的原動力。一旦選擇了終身不渝的信仰,他就會勵精圖治,步伐執著而堅定。
「錢」之為物,人所共愛。玩味一下「錢」的結構,卻給人啟發不小。錢(繁體字寫作「錢」),用明人鄭喧的話說:「金旁著戈,真殺人之物,而人不自悟也。」君子愛財,當取之有道。取之無道則貪,遲早會有被「殺」的一日。「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一些腐敗分子因貪贓枉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明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充滿靈性.很有意味。她不僅記載著人的思想和語言,還蘊含著許多人生的哲理與警示。品味漢字文化,讓我們認識自己,升華自己。
(本文有刪改)
❻ 中國漢字文化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❼ 什麼是漢語文化
就是傳統的國學與現代文學的統稱!
❽ 漢字文化是什麼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1.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五世紀初,日本出現被稱為「假名」的借用漢字的標音文字。八世紀時,以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用法已較固定,其標志是《萬葉集》的編定,故稱「萬葉假名」。是為純粹日語標音文字的基礎。 日本文字的最終創制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來完成的。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後者採用漢字革體創造日文「平假名」。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稱諺文。它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實際上,中古時期的朝鮮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新羅統一後稍有改觀,時人薛聰曾創造「吏讀」,即用漢字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輔助閱讀漢文書籍。終因言文各異,無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令鄭麟趾、成三問等人制定諺文。他們依中國音韻,研究朝鮮語音,創造出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並於公元1443年「訓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漢字為基礎,用形聲、假借、會意等方法創制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十五世紀時,字喃通行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
❾ 什麼是漢語文化
漢語成語與民族文化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