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數學論文三年級

數學論文三年級

發布時間: 2021-08-20 06:48:24

『壹』 三年級數學小論文怎麼

學術論文是科學或者社會研究工作者在學術書籍或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呈現自己研究成果內的文章。容學術論文往往強調原創性的工作總結,但也可以是對前人工作總結的回顧及做出評價,後者也往往被稱為綜述性文章(Review)。學術論文的出版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出現了從傳統的印刷版到網路上電子格式的興起。論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論點、論據和論證,所以在寫作中,一定要對這三點加以重視。
論文寫作,簡單的說,就是大專院校畢業論文的寫作,包含著本科生的學士論文,研究生的碩士論文,博士生的博士論文,延伸到了職稱論文的寫作以及科技論文的寫作。一般來說,論文寫作,即高校畢業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依據一定的論文格式和字數要求,對學習和工作的學術總結和創新

『貳』 三年級數學小論文

人民幣中的數學問題

有一天,我跟媽媽去逛商場。媽媽進了超市買東西,讓我站在付錢的地方等她。我沒什麼事,就看著營業員阿姨收錢。看著看著,我忽然發現營業員阿姨收的錢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幣為什麼就沒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趕快跑去問媽媽,媽媽鼓勵我說:「好好動腦筋想想算算,媽媽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為什麼的。」我定下心,仔細地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因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隨意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樣可以組成30元、40元、60元……」媽媽聽了直點頭,又向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能隨意組合的話,那隻要1元不就夠了嗎?干嗎還要2元、5元呢?」我說:「光用1元要組成大一點的數就不方便了呀。」這下媽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誇獎我會觀察,愛動腦筋,我聽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歡吃的冰激凌還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你多留心觀察,多動腦思考,你就會有很多意外的發現,不信你就試一試!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叄』 ★小學三年級數學小論文怎麼寫

今天,我在做數學家庭作業時遇到一道難題:甲乙丙三個班一共有161人,甲班比乙班多2人,丙班比乙班少6人,乙班有多少人?剛一看就傻眼了,題目中只告訴了我三個班的總人數和三個班人數的關系,用三個班的總人數除以三個班除不了,我越想越糊塗了,於是我只好向媽媽發出了求救信號:「媽媽快來,我遇到難題了。」媽媽聽到了我的喊聲,忙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走了過來。

媽媽將題目讀了一遍想了會兒問我:「你能不能根據題目給的條件畫出線段圖?」被媽媽這一問,我突然想起了之前老師教的:在題目所給的條件里,有關系就可以畫線段圖。這道題目的關系是甲班比乙班多2人,丙班比乙班少6人。這句話中沒變的是乙班,那先畫乙班的線段圖,再根據這句話畫出甲班和丙班的線段圖。


根據這個圖我發現:假設甲班比乙班多的2人給丙班,這樣甲班和乙班人數就同樣多,此時丙班的人數就比乙班的少4人:6-2=4(人)。這時只要丙班再加4人,就和乙班的一樣多,同時總人數也多了4人:161+4=165(人)。這樣就可以平均分了:165÷3=55(人)。這時乙班的人數就算出來了,是55人。同時甲班和乙班的人數也就可以算出了:甲班:55+2=57(人)丙班:55-6=49(人)。最後我又驗算了一下,將三個班的人數加起來:57+55+49=161(人)正好是161人。在媽媽的指引下,我終於用我所學的知識破解了這道難題。這件事讓我明白:無論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時,千萬不能慌張,一定要冷靜地思考,將平時所學的知識在腦海里像放電影一樣想一遍,再根據題意從中找出適合解題的方法,再多難的題目都會迎刃而解。

『肆』 小學三年級數學小論文300字以內,快!!!!!!!!!!!!!

賽車之謎
我買回紅、黃、藍……等不同顏色的賽車各一輛。
我把它們放在圓形的跑道上,排成一長隊。突然,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紅色賽車的後面有7輛,前面也有7輛。那麼我一共買回幾輛賽車呢?
我決定要考考我們班上的同學。第二天就把這個問題帶到學校,讓王老師給大家出題。同學們聽完題目,腦子都快速地運轉起來。李鵬鵬脫口而出:「15輛!」馬上就有幾個同學連連點頭。愛動腦筋的朱浩然搖搖手說:「不對不對,應該是8輛!」好多同學迷惑地看著他。朱浩然解釋說:「因為是在圓形跑道上,向前看和向後看其實看到的是同樣的7輛車。不信你們畫畫圖。」同學們真的畫了起來。這下,同學們全明白了!
王老師看著我們笑眯眯地說:「老師發現我們班同學真不錯,陳宇陽在玩的時候能夠看出裡面隱藏的數學知識,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其他同學想問題很全面,而且主動動手去驗證。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同學們聽了臉上都展開了笑容,不過心裡最樂的要算是我吧!
同學們,請記住喲:你的身邊處處都可能藏著數學,關鍵是你是不是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嘿嘿!

先找規律再解答
每天早上,我都和媽媽去河邊跑步。河邊種著一排柳樹,我們約定從第1棵樹跑到第60棵樹就往回跑。一天回來後,媽媽說:「欣彤,我們天天跑步,你知道我們每天跑多少米嗎?我告訴你每相鄰兩棵樹之間相距5米。」「這還不容易?一算不就知道了嗎?」我爽快地回答道。我拿出紙和筆,三下五除二就算好了:
去時走:5×60=300(米),
來回走:300×2=600(米)
媽媽摸著我的頭笑著說:「孩子,你做題目速度很快,這是好的,但是,要正確地理解題意才對呀!」我疑惑了,難道理解得不對嗎?我又仔細看了看題目,還是沒明白自己錯在哪兒。媽媽說:「來,我畫圖給你看。」於是媽媽耐心地邊畫圖邊講給我聽。如下:
棵數 相距
Y—Y 2棵樹 1個5米
Y—Y—Y 3棵樹 2個5米
Y—Y—Y—Y 4棵樹 3個5米
Y—Y—Y—Y—Y 5棵樹 4個5米
…… …… ……
Y—Y—Y—Y—Y …… Y 60棵樹 ( )個5米
聽媽媽這么一講,我恍然大悟:原來,有這樣一個規律,就是樹中間間隔的段數比樹的棵樹少1。60棵樹中間相距不是60個5米,而是59個5米。.於是,我把剛才的解法改為:
段數: 60-1=59
去時走:5×59=295(米)
來回走:2×295=590(米) .
媽媽看了直點頭,還誇我頭腦靈活呢!
由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解決有些問題不可以草率,應該先試著找一找規律再解答。

人民幣中的數學問題
有一天,我跟媽媽去逛商場。媽媽進了超市買東西,讓我站在付錢的地方等她。我沒什麼事,就看著營業員阿姨收錢。看著看著,我忽然發現營業員阿姨收的錢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幣為什麼就沒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趕快跑去問媽媽,媽媽鼓勵我說:「好好動腦筋想想算算,媽媽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為什麼的。」我定下心,仔細地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因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隨意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樣可以組成30元、40元、60元……」媽媽聽了直點頭,又向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能隨意組合的話,那隻要1元不就夠了嗎?干嗎還要2元、5元呢?」我說:「光用1元要組成大一點的數就不方便了呀。」這下媽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誇獎我會觀察,愛動腦筋,我聽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歡吃的冰激凌還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你多留心觀察,多動腦思考,你就會有很多意外的發現,不信你就試一試!

『伍』 數學小論文三年級

奶奶包的餃子是你的3倍,你和你爺爺一共用了40分鍾。奶奶用的時間是你們的一半。

『陸』 小學三年級數學論文怎麼寫

如何節約早上的時間呢
「啊呀!糟糕!要遲到了••••••」每天早上都會聽到我的叫喊勝。早上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扎辮子等等等等。我總是手忙腳亂。的這一系列動作都做完後。往往要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結果等一切做完之後你們就會又聽到我的叫喊了。
下面我來列一張早上的清單:
起床
穿衣服 5分鍾
刷牙
洗臉 5分鍾
扎辮子 5分鍾
英語 10分鍾
吃早飯 15分鍾
上面這個表格呢,就是以前我每天早上的表格,我一般早上 6:30起床。照這樣算5+5+5+10+15=40(分鍾)肯定遲到。怎麼樣才能是早上的時間不浪費掉呢?經過調整,我把表格做了一下調整:
起床穿衣服的時間不變,刷牙洗臉時也可以放英語聽,可以在吃飯時扎辮子,還可以聽英語,這樣的話,時間可就減少了很多呢!我們可以再算一筆帳:5+5+15=25(分鍾)40-25=15(分鍾)相同的事情只要調整一下順序,就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完成了。
俗話說的好: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可見一天的早上是多麼寶貴,所以,同學們,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來合理安排好每一天,每一年。大家可以來都來設計,你可以從一個早晨到一天、或者到一年的安排,只要你能運用你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你就可以做一個時間的小主人,同學們,事不宜遲,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

『柒』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論文!

一、 教材內容介紹:
這冊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有認識萬以內的數、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會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簡單的分數加減法;常見的量要認識千克和克,以及24時記時法。重點:認數與四則計算;難點:24時記時法
「空間與圖形」領域中要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簡單物體的三視圖,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重點:周長意義與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難點:觀察物體
「統計與概率」領域中教學事件發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重點:把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能用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呈現;難點:正確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動與1次場景型活動。重點讓學生知道獨立探索的同時要加強合作交流,明白「傾聽」、「尊重」、「互補」會讓問題解決得更好;難點:如何有效地組織活動。
二、教材特點分析:
⒈教學內容的選擇
「數與代數」領域以萬以內的認數和四則計算(筆算和估算兩位數除以一位、三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兩位數的加和減)為主線,結合安排了認識常量單位(克與千克、24時記時法)以及直觀認識分數(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得到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空間與圖形」領域在二年級觀察物體基礎上,進一步教學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安排了從這三個角度觀察一些簡單的物體和由三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三視圖);在一年級直觀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礎上,教學這兩種平面圖形的特點以及計算周長的方法。
「統計與概率」領域,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礎上,教學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時大些、有時小些,學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共安排了五次實踐活動,其中《稱一稱》、《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長是多少》、《摸牌與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動,而《農村新貌》是場景型的活動。
⒉教學內容安排
這冊教材的教學內容里,把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解決實際問題密切結合,並沒有明顯的區分。盡量把數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力求讓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培養目標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中得以落實,讓教學內容更加有利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把幾個領域的教學內容交叉安排,有利於各領域的教學互相支持,形成有機體,這是個亮點,也是我們教學中所追求的。例如,數與代數領域中的許多數學活動方法,應用到其他領域的學習中同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條形圖與線段恰當地應用到數與代數領域,能直觀地顯示數量間的關系,有助於發現規律;統計與概率中對「可能性」的理解與把握,則有利於學生在學習其他領域的內容時,思考更全面。
⒊教材的編寫
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富有數學內容的事情作為教學材料,並以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方式呈現在教材中,讓學生知道數學源於生活,就在我們身邊,並不陌生,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願望與熱情,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例題的編寫著力於安排教學活動的內容、線索與呈現方式,給創造性地「教」與「學」留出了必要的空間。例題一般不直接呈現和現成的解題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數學內容、指向解決問題的操作與實踐活動,以及學生獨立探索後的相互交流。練習的編寫注意到學生掌握和鞏固新知識需要適當的練習量,同時避免機械地模仿、記憶與重復訓練。經常設計一些題組,讓學生對同組的幾道題進行比較,分析異同,自主構建認知結構;教材中還出現不少的開放性題目,提高學生靈活思考問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從本冊教材開始,教材增設了「你知道嗎」欄目,結合教學內容,適當介紹一些數學史料,以及和數學有關的科普知識,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於人類生活的需要,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感受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冊中,出現了適量的提高題,體現教材的彈性,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三、教學建議:
⒈緊扣學生實際,從學生已有經驗入手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類比等活動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在教學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由於其演算法與兩位數乘一位數基本相同,

[1] [2] [3] 下一頁

09—10學年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容易實現有效的遷移。教學時,教師不必呈現具體的計算過程,可以提出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學除法驗算時,也不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例題的教學讓學生想到:乘法可以驗算除法。這樣把除法驗算的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但有利於他們體會乘、除法之間的關系,理解乘法可以驗算除法,而且有利於學生養成驗算的好習慣。
⒉關注學生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創造性地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放手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創新得以落實。如在教學口算整千數加、減整千數,整千數加整百數及相應的減法時,不出示例題,而是在認數後的「想想做做」中出示相應的練習,教師給學生充分探索的時間與空間,通過讓學生算一算、比一比、說一說等方式,讓學生探索演算法,交流體會。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口算方法時,讓學生先嘗試口算出結果,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是怎樣算的,使自己的演算法得到確認或修正;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長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長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點,在認識周長的基礎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圖形周長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知識經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⒊培養學生「數感」,發展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數感」是對數和數的關系的一種良好的直覺,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學生「數感」的發展需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估算可以發展學生對數的認識,同時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說明這一點。因此,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驗萬以內這些較大的數的實際含義,可以通過數正方體上的小方塊、撥計數器等方法來理解數的組成,讓學生感受不同方式表示的萬以內數的實際意義和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地方需要估計。如購買一些物品用100元或用200元夠不夠等等。教學中,應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或開發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或習題讓學生去估計。如第40頁的第6題,先估計誰走的路近,再算一算;第42頁的第5、6題,都是讓學生先估計結果,再計算。有了這樣的安排,特別是通過估計解決實際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算能力,也讓學生覺得估算有用。
⒋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發展應用意識
教學活動中,首先應讓學生獲得從「數學」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時善於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其次,讓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發展多樣化的解題方法。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結合所學的內容,在「想想做做」、練習及復習中適當安排了一些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發展應用意識。如教學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時,可創設有趣的場景,讓學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學生自由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買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後組織學生交流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單元的最後,安排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情境中提供的各種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孩子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好奇心、求知慾是一種重要的素質。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身邊的事物,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意志力,感受數學的嚴謹,形成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組織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和觀觀察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分享同學的活動成果。
⒍讓教學評價的方式多樣化
在課堂觀察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其它方面的表現。例如,既要評價學生對乘法、除法計算方法等知識技能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也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

熱點內容
什麼網游可以掛機 發布:2025-05-21 10:37:31 瀏覽:11
piano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21 10:07:13 瀏覽:852
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 發布:2025-05-21 10:04:36 瀏覽:654
班主任節視頻 發布:2025-05-21 08:52:45 瀏覽:440
教育審計 發布:2025-05-21 08:48:59 瀏覽:628
怎樣形容教學樓 發布:2025-05-21 08:36:49 瀏覽:274
怎麼入的的 發布:2025-05-21 07:49:33 瀏覽:303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發布:2025-05-21 06:53:13 瀏覽:312
夜景英語 發布:2025-05-21 05:00:05 瀏覽:188
中學安全教育教案 發布:2025-05-21 04:19:50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