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相似三角形
『壹』 初三數學相似三角形
答:這個平行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ADE和△CDE公共邊是DE,三角形的面積是底邊*高/2;兩個三角形共用一個底邊,高相等面積才能相等,如果高相等,必須有DE//AC,只有這樣,兩個三角形才能一般高(同時向DE做兩個三角形的高,你只看垂線和思考數學關系,不要看圖形,圖形不準,但是思維要准。),只有一般高才能面積相等。當你分析不明白時,一定要動手對比一下圖,而不是機械地看圖形。要分析這個圖形按照要求是什麼樣的。
這道題分析的很對,沒有問題。
『貳』 數學相似三角形簡單題目
三角形ADC相似於三角形AFE,三角形DCE相似於三角形BAE,三角形ABD相似於三角形FED,下面這個選擇題選D啊,你
選A不行的,因為這個時候這個銳角到底是頂角還是底角,你不知道的,至於相似三角形寫對應點,以前是很嚴格的,現在沒這么嚴了,不過還是最好寫對應點比較好
『叄』 數學——相似三角形
(1) 依題意可知∠A=∠DCB ∠ACD=∠B ∠ADC=∠CDB
故△ACD相似於△CBD
故有 AD/AC=AC/AB 即AC2=AD*AB
同理 BD/BC=BC/BA 即BC2=BD*BA
AD/CD=CD/BD 即 CD2=AD*BD
(因為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
(2)由(1)可得 CD=4
故AC=2√5
BC=4√5
(都是直角三角形,這個應該會做吧)
(3)因為AC2=AD*AB 且AB=AD+AB
故解得AD=3 CD=3√3 BC=6√3
(4)△ABC的面積=AC*BC*1/2=AB*CD*1/2
故有AC*BC=AB*CD
全好了 但是記得採納 做人要厚道
『肆』 數學:圓與相似三角形(要詳細過程)
連接AO,交BC與G,則 BC垂直AO
角AOD=2*角ABD (5)
角OAD+角AEB=90(1)
角AOD+角BED+角ADO=270 (2)
角OAD=角ADO(等腰三角形)(3),
角BED=180-角AEB(4)
將4和3代入2,再減去1,
可得角AOD=2*角AEB(6)
聯立5 和6 可得角ABD=角AEB,
又有這三角形ABE與ADB,共一個角BAD,可知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俺的吃飯去了,第二問自己去做吧
『伍』 初中數學關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說的具體點,還有它們的簡稱.
相似和全等基本是對應的,全等的判定有:SSS、SAS、AAS、ASA、HL(Rt△);相似的判定:1、三角對應相等的兩三角形相似(A'A'A');
2、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三角形相似
(S'S'S』);
3、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三角形相似(S'A'S');
其實判定可以結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理解和記憶.
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是:
1、三角對應相等;
2、三邊對應成比例;
3、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
『陸』 初三上學期數學 相似三角形
13:因為角ADC=角NMC=90°
角ACD=角ACD
所以三角形ADC相似於三角形NMC
所以AD/MN=2又因為AD=6=QM(矩形PQMN)所以MN=3
又因為CD/CM=2同理三角形ABD與三角形BPQ相似所以BQ/BD=2所以QM=4
所以PQMN周長為14
14.C(-4,0)或者OC/OB=OB/OA得C(1,0)或(-1,0)
『柒』 數學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對應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簡敘為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和另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對應成比例,並且夾角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簡敘為: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兩個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成比例,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簡敘為:三邊對應成比例,兩個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1)直角三角形被斜邊上的高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一條直角邊與另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成比例,那麼這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高線的比,對應中線的比和對應角平分線的比都等於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長比等於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積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的傳遞性
如果△ABC∽△A1B1C1,△A1B1C1∽△A2B2C2,那麼△ABC∽A2B2C2
『捌』 數學相似三角形原理怎樣理解就幫幫我吧謝謝了
就是角度相等,邊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叫相似三角形
可以簡單理解一個三角形和它縮放或者放大的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如果是大小,形狀都相同就是,全等三角形
理解求採納
『玖』 數學,相似三角形,過程
(1)證明:在△ABC中,∠BAC=120°,AB=AC,∴∠B=∠C=30°,∵∠B+∠BPE+∠BEP=180°∴∠BPE+∠BEP=150°
∵∠EPF=30°,又因為 ∠BPE+∠EPF+∠CPF=180°
∴∠BPE+∠CPF=150° ∴∠BEP=∠CPF ∴△BPE∽△CFP
(2)①△BPE∽△CFP
②△BPE與△PFE相似。
證明: 同(1)可證△BPE∽△CFP得EP/BP=PF/FC,而CP=BP
因此EP/CP=PF/FC,又∵∠EBP=∠EPF,∴△BPE∽△P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