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刪魯迅文章
你要聽真心話還是胡話,胡話的話就無視掉我的話.我的意見是中國現在強調百花齊放的文化局面,對應教育,百花齊放,也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潮流,看過教科書你會發現,魯迅的文章占據著很多篇幅,但是時代在發展,每個時期都催生出很多優秀的文學家,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定的歷史足跡,很有教育意義,但是教科書的容量是一定的,不可能再搞個初四,高四,所以要加入這些作品,只有刪掉一些重復著同個主旋律的作品,可見,魯迅的作品是最多的,所以就讓他騰出些位置,插入一些新文章,好給學生們多了解各個時代,各個文學家的機會,這樣,教育才會先進.如果只固守著在某個時代,某個作家,教育就不會發展.不然,讓整本語文書像清朝科舉制一樣都是四書五經,試想你想讀嗎,又讀得下去嗎?這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
『貳』 人教版刪除魯迅文章,魯迅曾有哪些文章在教材
註:《風箏》2013年被移除七年級教材
『叄』 為什麼現在的中學教材中刪除了魯迅的小說呢
最近網上熱議中學教材減少魯迅作品一事。有的人小題大做,把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的形勢下,適當調減魯迅作品在中學教材中的篇目,上綱上線,把它上升到民族精神、國家靈魂的高度,指雞罵狗,借題發揮。著名左派鬥士、在鳳凰衛視開創電視罵人第一人的郭松民(就是大名鼎鼎的郭跳跳)發表文章稱:刪除魯迅文章是數典忘祖。其實教育部門對某個作家的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有所調整,歷年來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何況現在已經不是獨家出版中學語文教材,全國有多種版本,它們在選收名家著作入教材時,也是各有輕重的,你把這種版本與那種版本加以比較,都可以得出誰多一篇,誰少一篇的結論,只要你存心想大做文章,每天都有題材,教育園地也就變得十分熱鬧了。這令我想起1976年某月某日,某領袖逝世的消息公布了,某小學生問老師:老師,明天還上課嗎?老師答:×××都死了,還上什麼課?現在大有人認為,魯迅作品都減少了,還學什麼語文,還成什麼語文教材?
曾幾何時,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除了馬、列、毛,剩下就是魯迅,除此之外,就只有簡單粗暴的大批判文章。文化教育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經過了撥亂反正,此後,領袖著作和魯迅作品,理所當然地減少。哪能讓某一個作家「獨霸」中學語文教材呢?現在某些省份,把極//左路線統治時期產生和流行的宣揚個/人/崇/拜的所謂紅色歌曲又重新搬上舞台,充斥電視熒屏,這本來是一件很不正常的現象,但是某些人樂此不疲,也許是他們看來,現在教材的一些變化,都是離經叛道,必欲加以聲討而後快。
過去,中國現代作家,只有魯迅一個人,他的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重自然占壟斷地位。沒有巴金,沒有老舍,沒有沈從文,沒有徐志摩,沒有梁實秋,沒有林語堂,沒有張愛玲……當代作家更沒有一席之地,中學生不知道王蒙,余華,王小波,蔣子龍、畢淑敏……即使我們對魯迅再崇拜,也不能只看他一個人的作品呀。據說現在已經刪掉《葯》《阿Q正傳》等小說,高中教材只剩下《祝福》《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這三篇魯迅作品,我個人認為這個數目還是比較恰當的。一個現代作家在高中語文教材中能佔三篇作品(據說魯迅作品數量在初中課本基本保持不變),除了魯迅之外,還有誰有這么大的「福氣」?總體上說這個數字並不少,學生每年可以學一篇魯迅作品,而且這三篇作品,小說、散文、雜文各有一篇,在體裁上也是比較恰當的安排。至於部分學生還有更多研究魯迅作品的興趣,可以通過選修課程或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進一步學習鑽研。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減少魯迅作品,怎麼才能讓中學語文教材百花齊放,讓中學生從語文教材中汲取更豐富的營養?(何況課改後必修教材中課文篇目總數也減少了。)
『肆』 為什麼要把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上刪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那些以敵為友,麻癖國人的漢奸走狗,賣國賊受賭外國勢力。企圖淡化中國被侵略歷史,刪去魯迅對敵鋼刀,說岳飛不是英雄。一些抗戰英雄教材也要刪去。其險惡用心就是鼓吹民族虛無主義。
『伍』 為什麼魯迅的一些文章被從課文中剔除
其實我是魯迅的超級粉絲一枚,但對現在將魯迅的一些文章從課文中剔除倒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不對的地方。
現在的這種做法,可以看作是對過去魯迅文章在語文課本中佔比過重的一種修正。
魯迅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標識,成為抨擊時弊的風向,成為中國古典的文人風骨和情懷。
因此從情感上來說,很多人對一些魯迅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刪除,覺得是一種時代退步。其實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恰恰是在進步。
讀書,不一定非要從語文課本上去讀,作為學校將魯迅的部分文集作為課外的必讀書目推薦給學生,這種方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和進步。
至少,在我們那個年代,讀到的魯迅的作品幾乎都是在語文課本上看到的,而今天魯迅的文集作為必讀書目,推薦給中學生,我覺得就是一種進步,它們至少可以讓孩子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對魯迅的作品,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陸』 魯迅文章從小學課本移除的原因是什麼
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
「《傷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們能感知的。」趙瑜認為,魯迅是以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魯迅的種種好,應該是成年後才能體味。
(6)語文教材刪魯迅文章擴展閱讀
刪掉的課文:
沈復的《童趣》
流沙河的《理想》
《短文兩篇》(張曉風的《行道樹》、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
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
梁衡的《夏感》
蒲松齡的《山市》
魯迅的《風箏》
郭沫若詩兩首(《天上的街市》、《靜夜》)
新增的文章:
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魏巍的《我的老師》
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
馬及時的《王幾何》
賈平凹的《風雨》
選自《禮記》的《雖有嘉餚》
紀昀的《河中石獸》
吳承恩的《小聖施威降大聖》
改動的文章:
《論語》十則改成了《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略有變化。
『柒』 語文新教材被刪除的魯訊的文章是那些
剔除:《孔雀東南飛》《葯》《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陳煥生進城》《廉頗藺相如列傳》《觸龍說趙太後》《六國論》《過秦論》《病梅館記》《石鍾山記》《五人墓碑記》《伶官傳序》《項脊軒志》《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牛郎織女》
新增:蒙田的《熱愛生命》、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杜甫的《詠懷古跡》、柳永的《望海潮》、蘇軾的《定風波》、辛棄疾的《水龍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斷章》、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
『捌』 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你認為合理嗎
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我認為不合理,因為對於我們來說,雖然文章比較晦澀難懂,但是確實很有感觸的。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他們並不知道生活在那個時代所經歷的思想感情和內容,他們所知道的就是文章的容易理解和場景不能刪除,但是可以把這個文章放到更大年級閱讀,對我們來說不是特別的容易理解,但是也應該有人知道當時是一個怎樣的情形,我們國家面臨著怎樣的一種情況,我們應該心懷一種什麼樣的氣度,舊中國是應該從根本上去解救而不是從表面上去解救。
對於這些事情,我覺得不應該知難而退,而應該迎難而上,或者說是用一種其他的方法解決這樣的問題,比如說把這些題目放到高年級去理解或者是去思考和看,對於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我覺得不合理,如果說,僅僅只是這樣的話就刪除名人的文章,那麼我們國家只去讀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把這些難以理解和中國當時的國情寫到上面了,這就是原因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明白的事情,所以對於這樣的事情我們更應該去嘗試著了解,嘗試著去理解。
『玖』 中小學語文課本書中是否要去掉魯迅的文章,請大家給予寶貴意見,衷心的謝謝!
最近中學語文教科書里刪了幾篇魯迅的文章,發現就有人感覺天塌下來一樣,好像教科書里少了魯迅之後,中華民族的下一代就沒了脊樑骨。老實說,魯迅在教科書中的出鏡率確實高了一點,有些文章確實不適合給中學生看,選進教科書的里那幾篇恐怕就更不適合了。
在語文教科書中的魯迅,大致可以分成這么幾類。一是魯迅的童年回憶,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等,選這些文章大概是想貼近學生的生活,只可惜學生大都不了解那個年代的鄉村背景,再加上魯迅的文字比較別扭,反倒是讓學生看得一頭霧水,最後弄明白之後也就是那麼回事。其實,國外像《小王子》之類的既美妙又有哲理的童話故事很多,用不著讓魯迅這位嚴肅的大叔裝可愛逗小孩玩。
第二類是一些時事文化方面的評論,比如《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等等,這樣的文章藝術價值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就是為了撕破謊言,現在連謊言也進化了一個層次,還不如直接去看韓寒的文章呢!此外,還記得有一篇《文學與出汗》,基本上屬於蠻不講理的敗筆,選進教科書也只是因為迎合了壓抑人性的文化傳統,應該乾脆的刪掉才是!
第三類是魯迅的小說,比如《孔乙己》、《阿Q正傳》等等,這些小說寫得還不錯,只是過高了估計中學生乃至語文老師的理解能力,反倒是遭到了庸俗的理解。很多人得到一個精神勝利法之後如獲至寶,以此來鼓吹中國人實踐勝利法,好像不管是什麼原因,只要是失敗者就一概都是阿Q,要是他不幸讀過一點書,那就更是孔乙己了。恐怕這一點是魯迅當年所始料未及的,要是他看到自己投向土著們的匕首反倒被狡猾土著當成武器,也不知是會作何感想啊!
我曾經通讀過魯迅的雜文與小說,發現有很多文字比教科書中所選的篇目更具有普適的價值。記得有一篇講少讀中國書的,就是某個報紙請他推薦一些書,然後他就說中國書大都是「僵屍的樂觀」,還是要多讀外國的著作。能提出僵屍這個比喻,說明魯迅已經吃透了中國的傳統,可一些迂腐文人卻非要說他是偏激。如果由我來編中學語文教科書的話,一定會它放到高中語文課本的第一課!
其實,魯迅的一些雜文語錄是非常精彩的,但與其一大堆艱深晦澀的文字讓學生們拿著放大鏡提煉精華,不如由教科書編委搞一個精華語句摘錄,比如有一段談革命革革命的繞口令,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們回味無窮。此外,魯迅的《故事新編》很具有周星馳電影里的黑色幽默,也應該是中學生能夠看懂的,選上一篇進教科書也完全是無可厚非。
總之,我們不必驚慌魯迅退出語文教科書,主要還是得看魯迅之後候選的是怎麼樣的文字。如果所選的只是一些無聊的老夫子,那還是不如讓魯迅大叔來壓陣呢;若是能選一些國外的優秀作品,特別是像卡夫卡那樣具有現代風格的作品,那麼魯迅的退出可以說是順了他「少讀中國書」的心意。
『拾』 魯迅的文章從中學語文課本中刪去意味著什麼
魯迅淘汰了,還用他的文章,中國就沒人寫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