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新編
Ⅰ <新編大學語文》第一版由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課後答案誰有
新華社社長
Ⅱ 新編大學語文中《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長恨歌的主題說歷來眾說風雲,有政治主題說的,有愛情主題說的,也有愛情主題說的。
當然筆者認為是雙重主題說,但是愛情佔8分,政治佔2.
首先,從第一層「漢皇重色思傾國」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作者用了隱喻的筆法,這也是唐朝詩人慣用的習作筆法,應為唐皇帝與漢皇帝在中色這方面有一樣的癖好。這一段寫的就是玄宗皇帝中色,而且整日沉迷於美色中,連早朝也不上,誤國誤民,還將貴妃的親戚也分侯賜爵的。
第一段是揭露了玄宗的荒淫無度,但是沒有寫的直接,只是一般的敘述。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到「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是因為重色而導致的安史之亂,玄宗皇帝出逃,貴妃被賜死。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在描繪貴妃死後,玄宗皇帝朝朝暮暮情,生死兩重天,但是思念卻不能截斷,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淚垂,描寫的就是君王對貴妃的思念,把愛情歌頌的那樣的淋漓盡致。
第四段是從臨邛道士鴻都客到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的是貴妃在思念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來時,花冠不整下堂來,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體現出貴妃的思念之情之切。
所以從整體來分析是愛情佔8.
其次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第一對仗手法突出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原作比連理枝。等都是對仗,起作用是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能夠把生離死別的痛哭和生死兩從天的思念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第二、採用重復手法
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生。這是為了強調玄宗對貴妃的專寵。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遲遲和耿耿是為了強調渲染氣氛,突出玄宗對貴妃的無限思念之情,悠悠生死別經年,中的悠悠是為了突出玄宗和貴妃生離死別有一年後,那種纏綿餓愛情還未能被割斷,反而更加強烈。
第三、頂針手法
如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是採用了頂針手法,頂針的作用是進一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節奏緊蹙,
最後是寫作手法
作者採用了避實就輕,虛實結合的的寫作手法,淡化歷史,美化愛情。
作者在描寫玄宗和貴妃這段為世人不齒的公公和兒媳婦之間的戀情時,採用的就是避實就輕的寫作筆法,只是寫道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一筆帶過。而更多的去發掘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情,他拋棄了帝王的外衣,單純的男女之愛。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顏參差是。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這是虛寫,目的是在創造一個神秘的仙界,讓倆人的愛情可以延續,也更能突出兩人的忠貞愛情,不管是生還是死,都一樣的執著,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Ⅲ 現在大學用的語文教材是什麼樣的啊有幾本啊
現在大學用的語文教材有2本:
《語文》 徐玉 高等教育版社
《語文》 徐玉 華東師版社
如下圖:
語文在不同的學科里有不同的所指。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又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
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則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科學與學科沒有國界,部分學科有區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英語等語種也是語文的一種形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學習民族語文。
在中國台灣省,漢語文被稱為「國文」或者叫「國語」。
(3)大學語文新編擴展閱讀: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Ⅳ 急求新編大學語文(丁帆)自考的相關復習資料與試題。。。
直接去考試吧 這沒有一點難度的 大語啊 我的天
Ⅳ 丁帆新編大學語文文學常識
《新編大學語文》是針對高等院校非中文專業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知識需求和執教者的施教專能力編寫的屬新型教材。本書突破了傳統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文思路與框架,力求中國古典文類、中國現代文類和外國經典文類並重,選文內容強調現代人文意識,體現出人文性、審美性、趣味性、工具性和新經典相結合的原則:全書11個單元均從人的生命與發展、需要與追求、自由與創造、人格與尊嚴等方面審視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彰顯現代人文精神;編者不僅從現代審美角度重新遴選了一批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而且嘗試性地收入了一些非文學文本;本教材既關注文化積淀,又注意人文性內容的時代發展,強調大學語文教學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每篇課文後均設有「評析」和「研習與思考」,把對語言和形式的理解落實到實踐運用的層面;教材不僅收入了諸多經典名篇,而且更加註重精選那些曾經被歷史遺忘的優秀作品和出類拔萃的時文,使教材編寫成為一次再造經典的過程。
Ⅵ 新編大學語文教程主編是石秋仙課後習題答案
語言的功能與陷阱
舉例說明演講者是怎樣不斷調動、活躍場內氣氛的。
Ⅶ 大學語文的新編說明
本書是受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託,作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學語文課程的組編教材而編寫的。
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門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礎課。
Ⅷ 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800字左右
1978年匡亞明倡導重開大學語文課以來,大學語文教學逐漸興起,並出現了多種教材。其中,徐中玉、齊森華和王步高、丁帆主編的教材影響較大,1996年、2002年先後被推薦為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普通高校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比較這兩種教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徐中玉主編本一枝獨秀
(一)15年精益求精,功勛卓著
徐中玉主編的教材有「五類九種」之多,1981年編寫的《大學語文》,歷經四版,是集體高智慧的結晶。「修訂四版」按時間順序梳理了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每階段之後附有文學史概述。選材視野開闊,中國文學是主體,還有外國文學部分,有關「讀書和寫作」的課文專列一單元。最後有附錄,包括:常用應用文寫作要點,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寫作要點等九篇。沒有忽視語文的工具性,知識功能,足見編者的卓識。教材規范性強,每篇課文後附有「思考和練習」,比如陶淵明一節,引用龔自珍《舟中讀陶》設計了一道習題,和選文《詠荊軻》互相映證,突出了陶詩的二重風格。在中學教材的基礎上,拓寬了學生對陶詩風格的理解。可謂別具匠心。「修訂四版」為大學語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分量雖然略嫌不足,但易於教學。這是早期通行、權威的教材。
(二)新在編排體例,旨在弘揚人文精神
1996年6月徐中玉編寫的《大學語文》有幾點值得注意:
1、選文雖然有「品評、論文」一個單元,但是刪除了「修訂四版」的部分附錄:常用應用文寫作要點,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寫作要點等附錄,由於編排體例的變化增加了中國文學史概述。對寫作知識的忽視是這本教材的缺點。毛信德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編大學語文》含文學卷和寫作卷,編者將「習慣上的『大學語文'與『應用寫作'兩門課程的教材合為一個整體」。吳振清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大學語文》,「特別增加了應用文寫作知識」。現在許多大學生對論文格式懵懂無知,表達能力亟待提高。寫作等語文知識的安排是需要的。
2、沒有外國文學部分。現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學生應當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大學生中喜歡外國文學的大有人在。這扇窗口應當開大而不是關閉。
3、為了弘揚人文精神,教材在整體上按潛在的專題——品格、愛國等分九個單元編寫,「本書既不以文學史知識為線索,也不以寫作知識為重點,」而以精美文章為實體,來達到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的綜合效應。主編也承認這種嘗試「出版後反應不一」。這種編排方式值得商榷,因為每篇文章自有其內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義,必然會有交叉的現象。以時間順序的編排體例符合人們普遍的接受心理,脫離接受的基礎,不利於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
該教材發行之前,大學語文版本不是很多。此後,新編教材象雨後春筍般涌現。有王步高1999年編寫的《大學語文》,2001年出版了簡編本;吳振清主編的《大學語文》;以及法律類、自學考試輔導、應試入門等各種教材,不下30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新編教材如此之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高校並不滿意1996年的教材,我個人比較喜歡「修訂四版」,1996年版教材損害了原來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的良好形象。2001年6月,徐中玉在1996版基礎上修訂出版增訂本,容量明顯增加,隱含的專題明朗化,許多問題得到了重視。增訂本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五大問題,並加以克服。(一)選文增加了現當代文學的分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了解到現當代文學是學生歡迎的部分。(二)增入了幾篇外國名作。所選作品大都見於「修訂四版」。有勝於無,但仍沒有外國文學概述。(三)增選了愛因斯坦、鄧拓等自然科學家或其他人文科學家的文章。這是新穎獨到的增選。(四)編排體例仍然根據文章內容來歸類。按「品格」、「胸懷」、「人生」、「世態」等分十個單元,外加中外小說兩個單元。結尾增加了按時代順序為主的「篇目索引」,和目錄互相映照。這種編排先難後易,不利於學生吸收消化。如果兩者互換,全書重新編排,肯定會是另外一種風貌。另外,附錄中刪去了簡化字總表,有關寫作等方面的附錄仍沒有增加。增訂本明顯改觀,可惜事易時移,五年之內風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