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詩四首
『壹』 初二語文上冊古詩四首 春望原文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注釋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
破:淪陷 深:茂盛。
恨別:悲恨離別。
烽火:這里指戰爭。
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
搔:用手指抓。
短:稀疏
欲:將要;就要。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渾:簡直。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一種束發的首飾。
深:茂盛。
譯文
〖韻譯〗 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 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 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 愁緒纏繞,白發愈搔愈短。頭發稀少,幾乎不能插簪。 〖現代文譯文〗 國都已經殘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滿目凄涼,到處草木荒深。感傷時看見花開就想流淚,悵恨別離時聽到鳥鳴反而驚心。戰火長時不息一連持續幾個月,一封家書就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白了的頭發越搔越稀少,簡直就梳不成發髻插不住簪。
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春望一詩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後,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全發去了!!!!希望對你有用吧,呵呵
『貳』 初二語文詩四首
30.詩四首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登岳陽樓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叄』 求八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詩四首
歸田園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我正在學八上課本,應該是這四首。)
『肆』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有哪些
1、《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山山只有落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郁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採薇採薇」的詩句。
2、《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里只剩下一座空空的黃鶴樓。黃鶴飛去以後,再也沒有回來過,千百年來,只有白雲獨自飄來飄去。登上黃鶴樓遠眺。但見對江漢陽的晴川閣,及漢陽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只見江上煙波浩渺,使人心頭湧上無限鄉愁。
3、《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輕車簡從要視察邊疆,要去的地方遠過居延。像蓬草飄出了漢塞,像歸雁飛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蕭關遇到巡邏的騎兵,前敵統帥正在燕然前線。
4、《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遊。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5、《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春泥在築巢。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伍』 初二語文上冊古詩四首 春望
『陸』 2011年8月份的初中八年級語文上冊的詩四首和課後十首古詩是什麼,都寫的給多分!
歸園田居(其三)
整體把握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在南山下種豆,「草盛豆苗稀」,很顯然他不善於種田,但是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說「但使願無違」。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但是把這首詩和作者其他的詩結合起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陶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詩風彌漫文壇的魏晉時代顯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鍾嶸的《詩品》僅把陶詩列為「中品」。陶詩朴質的風貌實際上開啟了隋唐詩風的先河。這首詩樸素如隨口出,「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語不見絲毫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形成陶詩的藝術特點。
使至塞上
一、整體把握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於「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於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是多麼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湧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二、問題研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彷彿抽象派的作品。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裡,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維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炊煙。
渡荊門送別
整體把握
此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作者很自然地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頸聯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夜間的風景;第二幅是天邊雲霞圖,雲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寫黃昏的風景。這么美的景色,真讓人陶醉!但是「應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卻突然一轉,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嘆,還是故鄉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萬里之外,還不忍分別。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將全詩用一根無形的線收束在一起,餘音裊裊。王夫之《唐詩評選》說「結二句得象外於環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
全詩運古詩渾壯豪放的氣勢於聲調格律之中。首聯敘事,頷聯頸聯寫景,尾聯抒情。時空廣闊,寫景有靈動之感,情韻悠長。
對「送別」的不同理解:
這兩個字歷來解釋不一:一說指江水送自己離別蜀中,一說贈給送別的友人。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汝詢《唐詩解》疑「送別」二字為衍文。
游山西村
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終於來到山西村,這里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這兩句詩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蘊含著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朴,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遊,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戀戀不舍之情溢於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里,對這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全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晰,語言生動。中間兩聯對偶自然工整,顯示出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功力。
對「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同理解。
「山重水復」寫地形的復雜,顯示出所經山水之無窮變化。「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說認為山西村坐落在花團錦簇之中,「柳暗花明」是山西村周圍的環境;一說認為「柳暗花明」是比喻的說法,「柳暗」比喻路上的曲折,「花明」比喻終於找到了山西村。
《長歌行》(八上課外)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野望》王績(八上課外)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八上課外)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山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上課外)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崔顥(八上課外)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八上課外)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詞》劉禹錫(八上課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魯山山行》梅堯臣(八上課外)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浣溪沙》蘇軾(八上課外)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歸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八上課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柒』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課文詩四首是哪四首
歸園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登岳陽樓(其一)
『捌』 初二上學期語文詩四首
一
:
1.
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2.
蘆花盪
3.
蠟燭
4.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5.
親愛的爸爸媽媽
二
:
6.
阿長與山海經
7.
背影
8.
台階
9.
老王
10.
信客
三
:
11.
中國石拱橋
12.
橋之美
13.
蘇州園林
14.
故宮博物院
15.
說
"
屏
"
四
:
16.
大自然的語言
17.
奇妙的克隆
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
19.
生物入侵者
20.
落日的幻覺
五
:
21.
桃花源記
22.
短文兩篇
陋室銘
愛蓮說
23.
核舟記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六
:
26.
三峽
27.
短文兩篇
『玖』 八年級上語文詩四首之賞析
一、《歸園田居》賞析(徐克強)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則不是幾次出仕時間的累計,而是在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痴迷表示深沉的懺悔。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朴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朴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飢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那麼,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彷彿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憑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麼人生如寄之悲,什麼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個是「何陋之有」?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詩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於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朴、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現了蘊含其中的朴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願無違」;避交遊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後那心境的散適澹泊?
「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後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麼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於淵明用字的渾朴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雲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麼傳神!足不出戶,隔牆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庄》)之為繁縟了。
他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雲:「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於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
二、《使至塞上》分析(施蟄存)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中,這一類詩篇並不多,而同時代的詩人高適、岑參和王昌齡,卻以寫邊塞詩著名。
王維這首詩是許多唐詩選本都選的名作。詩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有人以為這個「使」是王維自己。因為王維曾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涼州節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這樣,題目就應當寫作《奉使至塞上》。現在沒有「奉」字,可見這個「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詩內容,完全是客觀的寫法,沒有表現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知此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一聯中的「單車」「屬國」,都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雲:「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夠了。後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講明白這三個名詞,這一聯詩就容易懂了。兩句十個字,意思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行過居延,進入胡地。上下兩句,實在是重復的。既用「單車」,又用「屬國」,「過居延」就是「問邊」。兩句只有一個概念。在詩學上,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這種詩病,唐代詩人都不講究,宋以後卻非常注意,不做這種聯語。杜甫詩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就是「即將」,「東入海」就是「西去秦」,兩句詩只說了一件事。白居易詩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詠草的詩,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詩:「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送別錢起》)「不可聽」就是「豈堪聞」。這些都是被宋代評論家舉出過的合掌的例子。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像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頸聯兩句,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雲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直」「落日圓」,表示天氣晴好,無風無雲,也是沙漠上的氣候特徵。
結尾一聯說使者到了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這兒很遠的燕然山呢。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唐時是防禦吐蕃的軍事重地。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時大將軍竇憲征伐單於,曾進駐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紀功的銘文。都護是漢代官名,西域都護是守衛天山南北兩麓的最高軍官。
王維這首詩的主題是描寫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過了居延,已經出了漢代的邊塞,可是現在卻還是大唐的領土。再向前走,到了蕭關,才知都護(當時是節度使)的駐扎地還很遠呢。這樣看來,唐代的邊塞比漢代向西擴張了幾千里。但是,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錯誤。蕭關在東,居延在西。如果過了居延,應該早已出了蕭關。王維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雲:「時為監察,塞上作。」此詩第一句就說:「居延城外獵天驕。」可知他曾到過居延,不知為什麼這里卻說過了居延,才出蕭關。至於燕然山,更不是西域節度使的開府之地,王維用這個地名,恐怕只是對當時的節度使恭維一下,比之為竇憲。這最後一聯,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這兩句詩,根本不是王維的創作,他是抄襲虞世南的。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詩雲:「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在樓蘭倒是符合地理形勢的。王維此詩本來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這一句,但為了韻腳,只好改「樓蘭」為「燕然」,這一改卻改壞了。
(選自《唐詩百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三、《渡荊門送別》賞析(吳企明)
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初次離開故鄉,固然會產生依依不捨之情,而長久旅居他鄉的人,更會有濃濃的鄉思。李白《渡荊門送別》,表達了這種人類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首聯直扣詩題,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頷聯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剛剛還在三峽里穿行,兩岸所能見到的處處是崇山峻嶺,待到渡過荊門山,長江江面突然開闊,浩瀚渺茫,兩岸都是平曠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蜀地的詩人欣喜萬分,並迅即將這種感受寫入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字煉得好,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著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觀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李白坐的船在前進)不斷移動形成的。長江滾滾遠去著一「入」字,彷彿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選·吳都賦》劉淵林註:「大荒,謂海外也。」)頷聯寫的是遠景,短短十個字,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確有「咫尺應須論萬里」之妙,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句,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緩慢(因江面開闊)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說:「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本詩的意象恰恰與此相反,是說天上的月亮飛到水中。「雲生結海樓」句,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的雲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頷、頸二聯,一遠景,一近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尾聯二句,拍合到題面上來。「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捨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詩題雲「送別」,就是尾聯長江水送我離別之意。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不免過於拘泥。還是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得好:「結二句得象外於環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意得象外,餘音裊裊,富有情趣。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有改動)
『拾』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詩四首》的課後習題答案
練習說明
一、背誦並默寫這四首詩。
設題意圖是養成背誦優秀古詩的良好習慣。其中的名句尤其要記住。當堂默寫,檢查背誦效果。
二、仔細體會這四首詩,回答下列問題。
1.《歸園田居》中「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什麼?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了什麼樣的景象?
3.《游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設題意圖是考查學生對詩的思想和內容的理解程度。第1題設題重點在於對陶淵明思想的認識,第2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設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對詩中描寫的景色作出有個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強求一致。
參考答案:
1.這里的「願」,除了可按課文注釋理解外,也可引導學生廣泛討論。教師不妨把《歸園田居》中另外四首詩介紹給學生,特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內容進一步理解本詩。
2.這兩句描寫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的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三、《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本題意在使學生深入品味這兩句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四、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意在讓學生充分調動聯想與想像,以提高理解、欣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建議
一、要指導學生朗讀這五首詩,要求能正確背誦、默寫。
二、教學古詩,要著重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作繁瑣分析。
三、關於古詩教學的建議。
性情的涵養和想像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項目……涵養和培植必須有所憑借,而最好的憑借便是詩歌。……讓他們(指學生)與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觸(那所思所感雖是古人的,可是歷久常新,仍然使後人感到親切),涵養和培植的收效自當更多。
……
一些不易了解的詞語,當然要由教師先給講明;其餘的最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詩歌的意義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單就字面解釋,就同胡亂嚼橄欖一樣,沒有多大滋味;通過字句體會情趣,滋味才雋永。體會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兒:第一,在於透徹地了解字句;第二,在於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推見詩人的經驗。這兩層功夫,小學生當然未必能夠到家;但是必得讓他們試著去做。體會得確切,經教師給他們評定,他們便有自己發現的愉快;體會得不對,經教師給他們糾正,他們的印象就比隨意聽講深切得多。每首之後附有解說,是供給教師參考的。先讓學生自己體會,然後教師與他們討論,給他們指導,討論和指導的方法大致如解說。我們並不希望教師按照解說,全部講給學生聽。學生體會出來了的,當然不必講。他們說的話雖然與解說不同,意義卻彼此一致,教師也可以不講,不必拘泥於解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力;如果抓住精要之點,指點一兩句話也許就足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
每首講授之後,最好讓學生熟讀。這與他們自己的體會和教師的指導有關;二者都做到了家,他們便嘗到詩中的滋味,不待強迫,他們自然樂於熟讀。熟讀了的詩歌,在休閑時間復誦一回,像他們常常唱一回歌一樣,對於他們心靈上的補益是無限量的。
二、《使至塞上》分析(施蟄存)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中,這一類詩篇並不多,而同時代的詩人高適、岑參和王昌齡,卻以寫邊塞詩著名。
王維這首詩是許多唐詩選本都選的名作。詩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有人以為這個「使」是王維自己。因為王維曾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涼州節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這樣,題目就應當寫作《奉使至塞上》。現在沒有「奉」字,可見這個「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詩內容,完全是客觀的寫法,沒有表現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知此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一聯中的「單車」「屬國」,都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雲:「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夠了。後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講明白這三個名詞,這一聯詩就容易懂了。兩句十個字,意思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行過居延,進入胡地。上下兩句,實在是重復的。既用「單車」,又用「屬國」,「過居延」就是「問邊」。兩句只有一個概念。在詩學上,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這種詩病,唐代詩人都不講究,宋以後卻非常注意,不做這種聯語。杜甫詩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就是「即將」,「東入海」就是「西去秦」,兩句詩只說了一件事。白居易詩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詠草的詩,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詩:「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送別錢起》)「不可聽」就是「豈堪聞」。這些都是被宋代評論家舉出過的合掌的例子。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像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頸聯兩句,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雲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直」「落日圓」,表示天氣晴好,無風無雲,也是沙漠上的氣候特徵。
結尾一聯說使者到了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這兒很遠的燕然山呢。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唐時是防禦吐蕃的軍事重地。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時大將軍竇憲征伐單於,曾進駐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紀功的銘文。都護是漢代官名,西域都護是守衛天山南北兩麓的最高軍官。
王維這首詩的主題是描寫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過了居延,已經出了漢代的邊塞,可是現在卻還是大唐的領土。再向前走,到了蕭關,才知都護(當時是節度使)的駐扎地還很遠呢。這樣看來,唐代的邊塞比漢代向西擴張了幾千里。但是,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錯誤。蕭關在東,居延在西。如果過了居延,應該早已出了蕭關。王維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雲:「時為監察,塞上作。」此詩第一句就說:「居延城外獵天驕。」可知他曾到過居延,不知為什麼這里卻說過了居延,才出蕭關。至於燕然山,更不是西域節度使的開府之地,王維用這個地名,恐怕只是對當時的節度使恭維一下,比之為竇憲。這最後一聯,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這兩句詩,根本不是王維的創作,他是抄襲虞世南的。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詩雲:「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在樓蘭倒是符合地理形勢的。王維此詩本來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這一句,但為了韻腳,只好改「樓蘭」為「燕然」,這一改卻改壞了。
(選自《唐詩百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三、《渡荊門送別》賞析(吳企明)
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初次離開故鄉,固然會產生依依不捨之情,而長久旅居他鄉的人,更會有濃濃的鄉思。李白《渡荊門送別》,表達了這種人類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首聯直扣詩題,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頷聯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剛剛還在三峽里穿行,兩岸所能見到的處處是崇山峻嶺,待到渡過荊門山,長江江面突然開闊,浩瀚渺茫,兩岸都是平曠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蜀地的詩人欣喜萬分,並迅即將這種感受寫入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字煉得好,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著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觀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李白坐的船在前進)不斷移動形成的。長江滾滾遠去著一「入」字,彷彿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選·吳都賦》劉淵林註:「大荒,謂海外也。」)頷聯寫的是遠景,短短十個字,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確有「咫尺應須論萬里」之妙,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句,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緩慢(因江面開闊)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說:「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本詩的意象恰恰與此相反,是說天上的月亮飛到水中。「雲生結海樓」句,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的雲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頷、頸二聯,一遠景,一近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尾聯二句,拍合到題面上來。「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捨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詩題雲「送別」,就是尾聯長江水送我離別之意。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不免過於拘泥。還是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得好:「結二句得象外於環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意得象外,餘音裊裊,富有情趣。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有改動)
四、《游山西村》賞析(鄧韶玉)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所以錢鍾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朴古風存」,贊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而今而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此詩寫於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推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於家鄉純朴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方東樹《昭昧詹言》)。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