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生活的手抄報
1. 生活中的數學手抄報資料
學習數學是為了服務生活,我們生活中處處有生活的體現。
例如
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鍾,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鍾,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麼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鍾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鍾: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鍾後,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鍾,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後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鍾就全部搞定。
這就是統籌學:
下面舉一個復雜的例子:
「燒水泡茶"有五道工序:
1、燒開水、
2、洗茶壺、
3、茶杯,
4、拿茶葉、
5、泡茶。
燒開水、洗茶壺、茶杯,拿茶葉是泡茶的前提。
各道工序用時表: 燒開水 15分, 洗茶壺 2分, 洗茶杯 1分, 拿茶葉 1分 泡茶 1分
方法比較:
方法1:
第一步:燒水;
第二步:水燒開後,洗刷茶具,拿茶葉;
第三步:沏茶。
方法2:
第一步:燒水;
第二步:燒水過程中,洗刷茶具,拿茶葉;
第三步:水燒開後沏茶。 讓學生比較這兩個演算法有何不同,並分析哪個演算法更優。
①工序安排不同
甲:燒開水 同時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
乙:燒開水 之前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
丙:燒開水 之後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
②花的時間不同,
甲: 16 分鍾
乙: 20 分鍾
丙: 20 分鍾
可見掌握了數學,在生活中很有用處。
除了做事,做買賣也要用到數學。
比如商品的打折等等,劃不劃算都要靠你的數學知識。
我就啟發這么多了!!!
能拿到分嗎?
2. 小學生數學與生活手抄報可以寫什麼內容
一、手抄報的總體構思
如何使一張手抄報在有限的空間內,既容納一定的知識內容,版面設計又精彩美觀呢?這不單純是技巧問題,對編者來說,組稿、編輯、排版、插圖、書寫,這是一個全神貫注、腦手並用的創造過程,是他的文化修養、生活情趣、精神風貌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這對一個學生來說,無疑是發展個性才能的廣闊天地。
辦手抄報,從總體上考慮,首先要確立主題思想。一期手抄報,版面很有限,要辦出特色,必須在內容上突出一個主題,做到主題突出,又豐富多彩。版面編排和美化設計,也要圍繞著主題,根據主題和文章內容決定形式的嚴肅與活潑,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二、手抄報的編排設計
手抄報的編排設計,總的要求是: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
1.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
2.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將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並用字型大小、顏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別。
3.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內容設計、繪制外,每篇文章的標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確定每篇文章標題的字體、字型大小、顏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內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適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三、手抄報的書寫
1.標題的書寫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標題,應用較醒目、莊重的字樣;文娛消息或次要文章,則可用輕松活潑的字體。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標題,也應用不同的字體書寫。標題字體應比文章內容字體大,色彩也應加重。標題多用美術字,以楷書、行書、魏書、隸書見多。
2.正文的書寫
字體要清楚、美觀大方,字行間要整齊,字體不宜太小,忌潦草、錯字。
四、手抄報的裝飾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繪圖等藝術手段,彌補文字的單調,給人以生動形象、優美和諧的美感和啟迪。內容包括報頭、題花、插圖、花邊、尾花和色彩運用等。
1.報頭
它是手抄報的標志,由圖案或畫面和刊名組成。文字上由報頭名稱、日期和編輯單位等組成。
2.題花
是對文章標題或開關的裝飾,常見的有底紋,帶有提示性的圖畫或圖案。
3.插圖
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畫一個能說明一個情節的畫面,這種形式與文章內容緊密聯系;還可以採用與文章內容毫無聯系的圖案,如花鳥、山水等,這是純粹為了美化而作的。
4.花邊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則就會喧賓奪主。花邊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開文章,便於閱讀。
5.尾花
是裝飾在文章後面的圖畫或圖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後,還剩有空白,可以畫一尾花,既可充實版面,又能增加美感。
6.色彩
一般宜簡練、明快、淡雅,不宜過分渲染、雜亂。一般而言,正文色調宜樸素、穩重;標題及花邊、插圖等,則可用較鮮艷的色彩。這樣才能濃淡適宜,增強效果。
3. 生活中的數學的手抄報
游戲中的數學
一天,熙熙姐姐交給我們一個游戲:兩人輪流從1—10按順序報數,每次只能報1、2或3個數,誰先報到10,誰就贏了。
大家都想將對方「打倒」,但是,怎樣才能讓自己百分之百的勝利呢?這個問題總在我的腦海中回盪,使我疑惑不解。
回到家,我在小籃子里挑了十個石子,准備新手操作一下。我把爸爸叫來,讓爸爸和我一起做這個游戲。我找來一支筆和一本本子,將我做的每一步記錄下來。規則是這樣的:我和爸爸輪流拿石子,最多拿3個,最少拿1個,誰拿到最後一個,誰就贏了。
第一場我失敗了。原來,爸爸先拿,爸爸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輸的「很慘」;第二場我先拿,我居然贏了……
我將記錄反復看了幾遍,終於發現,我用最大的和最小的數相加:即1+3=4,又用了石子總數除以最大數與最小數的和,也就是10÷4=2…2,如果有餘數,就我先拿,余數是幾就那幾個石子,如果沒有餘數,讓對方先拿。現在余數是2,就拿2個石子,剩下的每次拿的石子和對方拿的和是除數3,我就可以必勝了。
為了保證答案的准確性,我又拿了28個石子和爸爸重新玩,有了上面的規律,我果然戰無不勝!!!
原來,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它們正等著你去發現呢!
4. 生活與數學的手抄報怎麼做告訴我資料
貼一些圖片,畫些畫,寫一些文字
5. 生活中的數學手抄報怎麼做、
學習數學是為了服務生活,我們生活中處處有生活的體現。
例如
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鍾,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鍾,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麼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鍾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鍾: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鍾後,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鍾,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後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鍾就全部搞定。
這就是統籌學:
下面舉一個復雜的例子:
「燒水泡茶"有五道工序:
1、燒開水、
2、洗茶壺、
3、茶杯,
4、拿茶葉、
5、泡茶。
燒開水、洗茶壺、茶杯,拿茶葉是泡茶的前提。
各道工序用時表: 燒開水 15分, 洗茶壺 2分, 洗茶杯 1分, 拿茶葉 1分 泡茶 1分
方法比較:
方法1:
第一步:燒水;
第二步:水燒開後,洗刷茶具,拿茶葉;
第三步:沏茶。
方法2:
第一步:燒水;
第二步:燒水過程中,洗刷茶具,拿茶葉;
第三步:水燒開後沏茶。 讓學生比較這兩個演算法有何不同,並分析哪個演算法更優。
①工序安排不同
甲:燒開水 同時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
乙:燒開水 之前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
丙:燒開水 之後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
②花的時間不同,
甲: 16 分鍾
乙: 20 分鍾
丙: 20 分鍾
可見掌握了數學,在生活中很有用處。
6. 數學和生活的手抄報又漂亮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7. 數學與生活的手抄報 急急急!!!!!!!!!!
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恩格斯
在學習生活中,不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30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說:"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15元一斤算。"於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下來賣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覺上了當,請你們用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麼上當了?被這一情境引發了好奇心,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數學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領域上,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學習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公園只售兩種門票:個人票每張5元,10人一張的團體票每張30元,購買5張以上團體票者可優惠10/100。我們有37人去公園遊玩,按以上規定買票,你認為怎樣買最合算?這樣的題目可能會想出多種方法: 方法 1:按每張5元購買,要花5×37=185元; 方法 2:採用買3張團體票,再買7張個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買4張團體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買票時請3位其他遊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團體票,然後讓他們各自出3元錢,我們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請13位其他遊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這樣我們合算,他們13位遊客也合算。
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麼,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同時也會越來越讓人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更有興致地喜歡數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鞏固數學甚至發展數學。
不管數學的任一分支是多麼抽象,總有一天會應用在這實際世界上。 ——羅巴切夫斯基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個人拉起手來長度大約是10米?操場上走一走,10米大約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誰?比你矮的人是誰?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誰?他們分別有多高?等。生活中所包含的數學實在是太豐富了,生活是數學的歸宿,也就是數學必須服務於生活。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是讓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我們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回歸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並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惟有這樣,才能將數學的有關精神落到實處,更好地通過數學的學習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從而使自身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華羅庚
就像物理學,邏輯學,天體學,心理學等一樣數學是哲學中所誕生的一門學科。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數形合的數本源論建立起了以數學方式的哲學思考為核心的理論體系,認為數學是一切的本源及結構方式。在這個基礎上文藝復興後機械論者們和精細科學支持者們逐步建立了近代數學體系。今天,數學在向一切學科滲透,它的研究對象是一切抽象結構——所有可能的關系與形式。
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是望遠鏡。當旅行者到達一個地方時,他不再用望遠鏡觀察這個地方了,而是把它用於觀察前方。數學則相反,它是最容易進入成熟的科學,獲得了足夠豐富事實的科學,能夠提出規律性的假設的科學。它好像是顯微鏡,只有把對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經過處理,才能用顯微鏡觀察它。哲學從一門學科退出,意味著這門學科的誕生。數學滲入一門學科,甚至控制一門學科,意味著這門學科達到成熟的階段。哲學的地盤縮小,數學的領域擴大,這是科學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勝利。
哲學在任何具體學科領域都無法與該學科一爭高下,但是它可以從事任何具體學科無法完成的工作,它為學科的誕生准備條件。數學在任何具體學科領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是它離開具體學科之後無法作出貢獻。它必須利用具體學科為它創造條件。模糊的哲學與精確的數學——人類的望遠鏡與顯微鏡。
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發、促進、鼓舞並驅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這種精神,試圖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物質、道德和社會生活;試圖回答有關人類自身存在提出的問題;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盡力去探求和確立已經獲得知識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內涵 。 ——克萊因《西方文化中的數學》
8. 求兩期數學與生活手抄報
版面設計圖,把標題和內容改成你要的就行,如果文字你需要,我也可以幫你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