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跟大師學語文

跟大師學語文

發布時間: 2021-08-28 18:50:59

⑴ 跟大師學語文 怎樣寫作 pdf

內容概要

寫好文章需要做哪些准備?該怎樣組織安排文章的結構?如何議論如何抒情?什麼樣的文章算是好文章?……當我們想通過文字表達自己時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此外,從生活需要而非應試教育的角度對老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等問題,書中都有精闢的建議。

作者簡介

夏丏尊先生(1886—1946)和葉聖陶先生(1894—1988)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學家,他們都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祖國的新文化建設和教育事業之中。尤其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身為開明書店總編輯的夏丏尊先生創辦了《中學生》雜志,葉聖陶先生任雜志主編。這本雜志以先進的文化

⑵ 《大師語文課寫作72講》的體裁是什麼

客觀說,在媒體工作,讀了很多的書,也寫了不少的文字稿。但是因為不是文學專業科班出身,一直也在自學寫作的基礎功。拿到這本書時,就知道這本書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指導書」,再一看作者,就感覺自己賺了,兩位大師,葉聖陶和夏丏尊,學識淵博,志趣相投,都以教育為己任,且在大中小學都做過教學與管理的工作,他們把語文教學中寫作的視角、技巧全方位地向你講述了「現代文章學」以及極其規范的「寫作指導」,教你的72堂語文課,更可以說,大師手把手教你的寫作秘笈。通過這72篇文章,會讓讀者的寫作思路豁然開朗,也會讓你對寫作的興趣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和拓展。
網路了一下,原來中華書局出版過夏丏尊和葉聖陶不少語文教材,看來我真的要好好補補課呢。這本《七十二堂寫作課》就是之前的《文話七十二講》,經典中的經典。現在開明出版社重新修訂出版,讓更多的人學習中學國文教學的長處,彌補不足,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七十二堂寫作課》是一本側重文章形式的書,所選取的文章雖也顧到內容的純正和性質的變化,但文章的處置全從形式上著眼。每一課都自成獨立的體系,每一篇又都不長,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接著次序又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新穎實用。前有文話,講述文章理法,後有練習,可以將所學復習和檢驗。
這本書72講,從「文章的面面觀」開始 ,闡釋了中學國文科的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閱讀和寫作的學習」,接著講「文言體」和「語體」,不得不說,我們現代人都缺乏對文言體的閱讀和領悟,文章分類後,作者開始向我們講了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學體裁,比如應文文、書信、和記敘文,緊扣的是應用文和記敘文的「形式」,在對日記、游記、隨筆,以及記敘文,講的最深入的是直接和間接經驗,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書、說明文這幾種體裁對「說明文」的剖析最為細致和詳盡;議論、詩歌、小說、戲劇,每一類別都有十分精到又淺顯易懂的見解與指導,其中議論文不但內容涉及了議論文的主旨、立論和駁論,同時也闡述了議論文常用的三種推理方式,即演繹、歸納和辯證法。可以說這本書不但是民國中學生的一本極好的教材,更是我們現代人學習寫作、提高寫作技能的好書。

有時候覺得自己讀書真的挺多的,前幾年,一年讀一二百本自我感覺就挺牛X的,但最近兩年掌握了讀書的方法,真正的做到了高效快速閱讀,每年就可以達到三四百本,粗讀和隨手翻閱的數量還不算。但其實大伽們一年讀六七百本書的人大有人在,不但輸入快,輸出也非常快,這一點讓我很慚愧,我總是不斷給自己找理由,比如在身邊自己也算是一個「讀書小伽」,比如工作實在太忙……可是當你把視線投向更遠、更廣闊的讀書圈,就發現自己實在是很渺小,需要向太多的人學習。讀書和寫作是分不開的兩項能力,這本有關寫作的書,真是讓我可以靜下心研讀和學習,讀了兩遍,遠遠不夠,還要在以後的寫作中不斷地翻閱和查詢,同時跟著大師的指點,改正自己的不足,希望未來讀書和寫作都能上一個新台階。
綜上,說的都是這本書的優點,也的的確確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無論是大中小學生,還是成年人,都會在寫作中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但我也想說明一點,由於這本書是大師那個時代寫給民國中學的語文教材,語體上就是半文言半現代,可能有的人讀起來會不習慣,甚至有的人如果對文言體讀的特別少,也會影響理解和領會。如果要再說一個缺點,那我想說,這本書實在是太完整,太系統化了。我准備再無數次閱讀和學習,真正內化。力爭勤於閱讀,逸於寫作。

⑶ 跟大師學語文的重點語句

《跟大師學語文》是三本一套的系列,與其說你需要的是重點語句不如說這三本書的重點內容是不是你需要的。所以我為你奉上相關的介紹,請你參考,滿意請你採納:
1、《怎樣寫作》:寫好文章需要做哪些准備?該怎樣組織安排文章的結構?如何議論如何抒情?什麼樣的文章算是好文章?

2、《語文隨筆》:選編葉聖陶先生二十篇文章,分作隨筆、名篇評論、作文評改三部分,談如何通過端正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及正確的方法等提高語文素質,尤其是增強作文能力,以滿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相信不止對於語文學習,對於其他工作和學習,乃至處理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會有所啟發和幫助。

3、《文章講話》:如何寫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如何通過文章表情達意?如何寫文章才有氣勢?如何用文字表現動態和靜態?以及閱讀什麼、怎麼閱讀?……這些人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遇見的問題,書中自有解答。
一、《怎樣寫作》
作文論
拿起筆來之前
寫作什麼
作自己要作的題目
怎樣寫作
開頭和結尾
談敘事
以畫為喻
木炭習作和短小文字
語體文要寫作純粹
寫話
要寫得便於聽
「上口」和「入耳」
「通」與「不通」
「好」與「不好」
二、《語文隨筆》
認真學習語文
中學國文學習法
關於使用語言
談語法修辭
語文隨筆
談攙用文言成份
拆開來說
多說和少說
《文章例話》序
講夏衍的《包身工》
講魯迅的《看戲》
講朱自清的《背影》
講茅盾的《浴池速寫》
講豐子愷的《現代建築的形式美》
講韜奮的《分頭努力》
三、《文章講話》
句讀和段落
開頭和結尾
句子的安排
文章的省略
文章中的會話
文章的靜境
文章的動態
所謂文氣
意念的表出
感慨及其發抒的法式
附錄
關於國文的學習
國文科課外應讀些甚麼

⑷ 語文隨筆葉聖陶讀後感300字

《倪煥之》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較有份量的、直接反映「五四」以後的時代形勢及其對知識分子命運深刻影響的長篇小說。
主人公倪煥之,是個熱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同辛亥革命失敗後不少進步知識分子一樣,他最初把救國的「一切的希望懸於教育」,真誠地期待著用自己的「理想教育」來洗滌盡社會的黑暗污濁。
他還憧憬著一種建立在共同事業基礎上的互助互愛的婚姻關系,愛慕和追求一個思想志趣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然而,嚴酷的現實生活,破滅了倪煥之的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想。不但在教育事業上多次碰壁,而且家庭生活也遠違初衷。婚後的金佩璋,沉沒有瑣細的家庭事務中,對於前途、理想、教育、書本都不再有興趣(作者在這里實際上寫出了長期封建社會遺留下的習慣力量給予婦女以多麼深重的影響),這使倪煥之深深感到「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的寂寞和痛苦。五四運動到來,大批倪煥之式的知識青年被捲入革命浪潮里。
倪喚之的文學形象深深刻入了我的腦海,我看到了一個熱血青年懷著他對教育的夢想孜孜不倦的耕耘、實踐。他雖然有困惑、煩惱,但是,他得到了當時校長的賞識與支持,在路直他能實踐他的教學理想,他應該是快樂的,也許,正是這段經歷造就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吧。
所以那段日子雖然短暫,給他一生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數十年後還重返路直,把這兒當作他的第二故鄉,願意長眠在這里,我想,葉聖陶在天之靈一定還在關注著教育事業,尤其是路直的教育事業吧。
《倪煥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較早出現的重要長篇,正是跟作者這種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分不開的。
學校是年輕人的世界,也可以說是年輕人成長的搖籃。有志於教育事業的年輕人確實應該把握機會,像葉聖陶當年一樣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⑸ 《跟大師學語文》怎麼樣

大學的語文 和高中完全不一樣的 我建議你還是立足高中

⑹ 跟大師學語文 怎麼寫作 pdf

跟大師學語文 當我們想通過文字表達自己時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此外,從生活需要而非應試教育的角度對老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等問題,書中都有精闢的建議。 內容簡介 1、《怎樣寫作》:寫好文章需要做哪些准備?該怎樣組織安排文章的結構?如何跟大師學語文 怎麼寫作 pdf

⑺ 跟大師學語文:怎樣寫作/葉聖陶

一、拿起筆來之前
寫文章這件事,難不難決定在動筆以前的准備功夫怎麼樣。
准備功夫:
首先在實際生活里養成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是一種准備功夫。
在實際生活里養成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習慣,又是一種准備功夫。
還有一種准備功夫必得說一說,就是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所謂的語言習慣,就是想要說的,不走樣,不違背語言的規律。不走樣就是語言跟心思一致。不違背規律就是一切按照約定俗成的辦。
語言規律有注意的有兩方面,一是語匯,一是語法。
准備功夫全都是屬於養成習慣的。習慣總得一點一點地養成。為了要寫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觀察一下,仔細認識一下,這樣的觀察和認識必然有限。平時想心思沒有條理,臨到拿筆即使十分審慎,也難能保證寫好文章。平時對語匯認不清,拿不定,平時說話又含糊其辭,似是而非,等到拿筆,即使竭盡平生之力,跟平時說話還是半斤對八兩。
總之,要文章寫得像個樣兒,不該在拿筆的時候才問該不該怎麼樣,應在拿筆之前多做准備功夫。

二、寫作什麼
寫作材料應以自己的經驗為范圍。凡是賢明的國文教師,他出的題目應當不超出學生的經驗范圍。
不過經驗有深切和淺薄的不同,還有正確和錯誤的不同
單是寫出自己的經驗還嫌不夠,要更進一步給經驗加一番洗練的功夫,才真正做到下筆絕不隨便,合乎正當的寫作態度。

三、作自己要作的題目
是先有題目後有文章,還是先有文章後有題目?應該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題目。
國文教師出了題目教我們作文,這時候,最先闖進胸中的是題目。這顯然是違反了一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但若因為這樣就不願作文,又誤了自己。所以,教師要能夠了解學生的生活,然後選定學生能作的題目給學生。這樣就等於喚起學生的作文的動機,也就是代學生標示了意思情感的中心,而意思情感是學生先前固有的。從行跡講,誠然題目在先,而實際並沒違反文章產生的順序。
單靠教師出題目,未免次數太少。所以,還須課外作文,要養成抒寫意思情感的習慣。就是說,除了教師出的題目以外,自己還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題目。
就教師出的題目,雖教師並沒說明須作多少字,而作者自己往往立一個約束,至少要寫成多少字。
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將作文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四、怎樣寫作

作文法一類書對於增強我們看文章的眼力有直接的幫助,對於增強我們寫文章的腕力只有間接的幫助。光看這類書未必能把文章寫好。臨到作文而翻看,更無益處。
語體文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文章同說話一樣。要達到這個境界,不能專在文字方面做工夫,最要緊的還在鍛煉語言習慣。因為語言好比物體的本身,文章好比給物體留下一個影像的照片。所以鍛煉語言習慣是尋到根源的辦法。
鍛煉語言習慣要有恆心。
語體文的最高境界如同說話,不少人為了省事起見,往往湊進一些文言的調子和語匯,成為一種不尷不尬的文體。這種文體是一種過渡期的產物。這樣文章也有它的長處,對於長處可以摩仿,對於短處,努力避免。
從前的人學作文都注重誦讀,只要把幾十篇文章讀得爛熟,就能夠下不成文了。這就是鍛煉語言習慣。
語言和文章兩樣的地方。說話可以有肢體語言,說話往往天南地北。文章不可。寫文章只該把有關中心的話寫進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那些漫無限制的隨意話,如藤蔓的枝枝節節,都要剔除得乾乾凈凈。且注意詳略。

五、談敘事
可見可知的事物是已經存在的,或是已經發生的,照理說寫來不會有錯。可事實並不這樣。
事物兩字是總稱,分開來是兩項,一項是經歷一段時間的「事」,一塊是占據一塊空間的「物」。要把「事」與「物」化為語言文字,先得下「化」的工夫。也就是把經歷一段時間事,按照它的順序化為語言文字。
按照「事」的先後順序,那是常規。為著需要,有時候常規不能適用。需要插敘,倒敘,追敘。

六、以畫為喻
實用畫畫首先要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認得確切。其次,畫圖先練成熟習的手腕。
有時候畫圖不為實用。但也要須是真切的見到。而且要整個的心跟事物相對,又把整個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且要有熟習的手腕。不同之處是,這類圖以見到的一點東西為根本,前一類的圖只須見什麼畫什麼,畫得准確就了事了,這一類的圖要表現出咱們所見到的一點東西,以此為中心。也就是說「突出什麼」。
以上兩類圖,次序有先後,程度有深淺。
要記載物象,就畫前一類圖,若要表出感興,就畫後一類圖。
以畫圖比喻文字,前一類圖如普通文字,後一類圖好比文藝。普通文字和文藝次序有先後,程度有深淺。寫不來普通文字的人決寫不出文藝。

七、木炭習作和短小文字
畫畫的終極目標就不在乎像,你要像就去照相館好了。話是不錯。照相有兩種一是普通照一是藝術照。普通照相就只是個像,藝術照雖還有旁的東西,可是也離不開像。所以說畫畫的終極目標不在乎像,而畫畫的基礎條件不能沒有像。
美術學生最不感興趣的就是木炭習作,嚷著要弄色彩,要畫整幅。就是把畫畫基礎看得太輕忽了。情形正相同,一個文學青年也得下一番跟木炭習作同類的工夫,那目標也在乎像而又不僅在乎像。
木炭的習作就是短小文字,有種種名稱,小品、隨筆、雜感、速寫、雜文等。
訓練的目標在乎像。怎麼說呢?眼前有什麼,心中有什麼,寫下來,不走樣。就行了。漸漸進步到純熟,那就無有不像了——也就是說,你要寫什麼,寫下來的一定是什麼了。
到來純熟,跟畫畫一樣,你能放棄那些煩瑣的線條,能用簡要的幾筆畫出生動的形象來。逐漸發展開去,就成了藝術跟文學。

八、語體文要寫得純粹
寫語體文要純粹是語體,正如寫文言文要純粹是文言一樣。
區別語體和文言固然可以從逐個詞句下手,但是扼要的辦法還在把握住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上口不上口」。
文言教養受得很淺的,或者簡直不曾受過的,那是幸福的人。他們不必費什麼氣力讓自己從舊鐐銬里解放出來。讓人擔心的是有些人竟去撿起那副舊鐐銬來套在自己的手腳上——他們在語體文里也來一點文言的詞句。

九、寫話
寫話就是作文。
有人說,話是話,文章是文章,難道一點距離也沒有?距離是有的。話不免啰嗦,文章可要干凈。話可藉助體態語,文章沒有這種幫助。
如果說只要你去念,什麼語言都上得口,顯然是誤會了。所謂上口,並不是照文章逐字逐句念,而是說念出來跟平常說話沒有什麼區別,非常順,叫聽得人聽起來沒有障礙,好像跟平常說話一樣。
這得就兩項來檢查,一項是語言的材料——語匯,一項是語言的組織形式——語法。這兩項跟現代的活的語言一致,就上口,不然就不上口。
或許有人想,這樣未免太機械了,語言是發展的,在現代語言里來個「則」這樣的詞,只要大家通用,約定俗成,正是語言發展。我想第一,語言發展不是這樣的,實際生活里有那樣一種需要,課時現代語言里沒有那樣說法,只好向古代語言討救兵,這是一種發展形勢。「則」這樣詞語不可相提並論,現在文章里用「則」的人很多,但說話誰也不說,可見這個「則」上不得口,而且又可見非「則「不可的情形是沒有的。第二、既然「則」可用,那為什麼其他又不可用呢?諸如此類,漫無限制就會倒退。
把寫成的文章念一遍是好辦法,可檢查是不是通篇上口。不要把它當文章念,要把它當話說,看說下去有沒有不上口的地方,有沒有違反現代語言規律的地方。如果它不是寫著紙面上的文章,是你口頭說的話,是不是也那樣說。
還可以換個立場,站在聽話的人的立場,你自己聽聽,那樣一番話是不是句句聽得清,是不是沒有一點障礙。

十、要寫得便於聽
寫稿子只顧到用眼睛看,沒顧到用嘴讀用耳聽,寫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於聽。反之,情形就不同了。一遍又一遍,在先寫得不怎麼妥當的地方就顯出來了,該怎麼改動也好像就在口頭,就在筆端,不用費多大勁就能夠抓住似的。
說長句不該用,這肯定武斷。但是為了能夠讀,便於聽,似乎可以這么說。盡量少用長句,凡是能夠分為幾句而不損害意思和情態的長句盡量分。

十一、上口和入耳
「上口」是說的方面,「入耳」是就聽的方面。其實是一回事。「上口」的文章必然「入耳」。
文章當然要加工,但是要在平常說話習慣的基礎上加工,做到比平常說話更好。

十二、通與不通
我們期望於我們的寫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是在乎能找到那些適合的「字眼」也就是適合的「詞」。怎樣叫適合呢?讓別人看來不至感到兩歧的意義,就叫作適合。同時我們還期望能夠組成調順的「語句」,調順的「篇章」。怎樣叫作調順呢?內面的意思是渾凝的,猶如球;而語言文字是連續的,猶如線。作文如同說話,是將線表球的工夫,經營到通體妥帖,讓別人看了便感知我們內面的意思情感,這就叫作調順。適合的「詞」猶如材料,用這些材料,結構為調順的「篇章」,這才成功一件東西。

詞不適合病因:一是漫不斟酌,二是平時體認事物未能真切和對使用的「詞」未能確實了知它們的義蘊。
漫不斟酌是疏忽,疏忽不提。關於體認只有逐漸訓練我們的思致和觀察力。至於義蘊眼前能多用一些工夫就可避免。

關於「語句」和「篇章」的調順,當然要依靠文法。文法能告訴我們這一切的所以然。我們還得留意我們每天每時的說話。說話是不留痕跡在紙面的文章。發聲成語,聲盡語失,如不經訓練,沒養成正確的習慣,隨時會發生錯誤。
從前教人作文,只教把若干文章讀得爛熟,且不問其他,這讀得爛熟的辦法不能算壞。讀熟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為習慣。現在我們寫的是白話文,假若說話不養成正確的習慣,雖講求文法,也難收十分的效果。一方講求文法,了知所以然,同時把了知的化為說話的習慣,這於作文大有幫助。

這里的「通」與「不通」,專就文字而言,是假定內面的思想情感沒有毛病了的。

十三、好與不好
文而不通,猶如一件沒製造完成的東西。「通」了又可分為兩路:一是僅僅「通」而已,這像一件平常的東西,雖沒毛病,卻不出色;既「通」且「好」,這才像一件精美的物品。
怎樣才能使文章好呢?一是「誠實」,一是「精密」。
誠實是「有什麼說什麼」。解釋雖淺顯,對於寫作者卻有一種深切的要求,就是文字須與寫作者的思想、性情、環境等一致。
「人生沒有意義」是直抒胸臆的,但什麼是人生?什麼是有意義的?躊躇疑慮,難以作答。這其間「誠實」降低,未必不通,難免不好。
如果就文論文也未嘗不可,但這只是從閱讀者角度而言的。從寫作者的角度而言,並不能這樣而寬恕自己。且「不誠實」的文章難以寫得好。
若依上說,強盜妓女的文章須自己動手才寫得好了?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從旁敘述的文章少不了觀察,觀察得周至時,已把外面的一切收納到我們內面。這是另一意義的「誠實」。
水雲天附:如果強盜妓女有同樣的寫作才能,也應該好些。
總之,自己抒發的文字以與自己的思想、性情、環境等一致為「誠實」,從旁描述的文章以觀察得周至為「誠實」。

關於「精密」
同樣是「通」的文章,有「精密」和粗疏平常的分別。
文字里要有由寫作者深至地發見出的,親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寫出時又能不漏失它們的本真,這才當得起「精密」二字,同時這又便是「好」的文章。
不獨全篇整段,便是用一個字也有「精密」與否的分別。
要求「誠實」地發抒自己,是生活習慣里的事情,不僅限於作文一端。要求「誠實」地觀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也不是臨作文時「抱佛腳」可以濟事的。我們要求整個生活的充實,雖不為著預備作文,但「誠實」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導源於充實的生活,那是無疑的。

十四、談文章的修改
修改文章抓大放小,這個話有道理,但不可一概而論。把小毛病看得無關緊要的人大概寫文章已經有力把握,學習寫作的人可不能與他們相比。
修改文章不是雕蟲小技,其實就是修改思想。因為思想不是空無依傍,思想依傍語言。思想是腦子在說話,如果說出來,那就是語言,如果寫出來,那就是文章。朦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語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條有理組織完密的語言。
因為思想依傍語言,一個人的語言習慣不能不求其好。

十五、和教師談寫作
想清楚然後寫:
什麼叫想清楚呢?為什麼要寫,該怎樣寫,哪些必要寫,哪些用不著寫,哪些寫在前,哪些寫在後……
想清楚並不難,只要抓住關鍵,那就是為什麼要寫。
教學生寫作文,要他們先寫提綱。先寫提綱的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不盡。

修改是怎麼一回事:
從表面看,自然是檢查寫下來的文字,看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當。
怎樣的語言才妥當?怎樣的語言不妥當?這要看有沒有充分准確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得充分又確切了,就是妥當,反之不然。所以說修改必然會變更原來的意思,只不過變更有大小的不同。
總之,修改就是原稿再仔細考慮,全局和枝節全都考慮到,目的在盡可能做到充分地准確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所以修改不可草率。

把稿子念幾遍:
這和古人談文氣其實相仿。語言的連貫性怎樣,放到口頭去說,最容易辨別出來。語言流暢妥帖,也就是意思流暢妥帖。

平時的積累:寫任何門類的東西,寫得好不好,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等一連串的工夫,再往根上想,那一連串工夫之前還有許多工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工夫都是在平時積累的,並不是為寫東西做的。
關於平時積累,其一、無論寫什麼東西,立場觀點總得正確。而正確的立場觀點是從斗爭實踐中得來的,而是整個生活里的事。其二、寫東西就得運用語言。語言運用得好不好,在於能不能把語言知識化為習慣,經常實踐。

寫東西有所為:
寫東西全都有所為。有所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們應向好的一面努力,對於不好的一面,引以為戒。
所為的應當是積極的。所為的對頭了,跟上去的就是盡可能寫好。文非有益於世不作的文學家看不慣兩類文章,一類是八股文,一類是諛墓之文。現在不寫八股文了,可是有「黨八股」,有「洋八股」,這並非指八股文的體裁而言,而是指八股文的精神。
總之,假話是要不得的。

准確、鮮明、生動:

寫什麼:無所不可寫,但要挑了解得比較確切的,感受比較深刻的來寫。

挑能寫的題目寫:題目值得寫,而且自己又能寫,也就是對那個題目了解得比較確切,感受得比較深刻。

十六、論寫作教學
國文科寫作就教學目的,在養成學生兩種習慣:
一、有所積蓄,須盡量用文字發表
二、每逢用文字發表,須盡力在技術上用工夫。
為恐學生有所積蓄而懶得發表,或打算發表而懶得在技術上用工夫,致與養成兩種習慣的目的相違反,於是定期命題作文。所以說定期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做教師的非透切理解。理解了這一層,才能使不自然的近於自然。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而考慮學生。
我們的作文,嘔盡心血,結果與他人所作,或大同小異,或不謀而合。因此對於學生作文,標准不宜太高。反之,能文之士也不得不擱筆。

不幸的是我國的寫作傳統繼承著科舉時代的傳統,還擺脫不了八股的精神,就是不要說自己的話,而要代聖人立言。可是寫作的本意不在代他人說話,而在發表自己的積蓄,即使偶爾代他人寫信,也得問個明白。

教學生閱讀,一部份的目的在給他們個寫作的榜樣:因此,教學就得著眼於
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積蓄
以及 作者用什麼功夫來表達他的積蓄
為對付題目而作文,不為發表積蓄而作文,根據程式而決定形式,不根據內容而決定形式,正是八股的精神。從前做好八股,還可以取得功名,現在受這種訓練,有什麼用處呢?
「國文教師似應採取圖畫一課的教法,教學生多寫生,多作小幅素描,如雜感短札之類,無所為而為,才是發露中誠的好機會。——羅庸

十七、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
閱讀不良習慣,一定會影響到表達。寫作能力不易提高。
如何較好閱讀課,引導學生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他們就彷彿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老師批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可是勞而少功。要求精批細改,事實上是做不到的。與其事後辛勞,不如事前多作準備。平時不放鬆口頭訓練,多注意指導閱讀,鑽到學生心裡出題,出了題作一些必要的啟發,都是事前准備。有了這些准備,不僅改作文不會太費事,而學生得到的實宜可能多些。

十八、教師下水
不僅是作文如此,在讀書方面,也得 要求「教師下水」。

十九、對於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
若以悠久之歲月而練習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實非今日所應有之事。宜以經濟之時間練成其最能切實應用之作文能力。
小學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學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無隔閡,朴實說理,不生謬誤。至於修詞之工,謀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故佳,不能亦不為病。
目的既如上述,則選擇讀物殊為必要。選讀古文不宜:
一、陳義過高,所關至大,或學問家之所事,或謀國者之所究,與小學生現時處境不相關。
二、時代不同,思想互異。誦而習之,或且為推究事理之障礙。境遇不同,感想各殊,在彼以為真切,在此未必。
三、古人持論,喜為聯想,少事歸究。究其結果,眢詞累幅。
四、牢愁寫恨,避地鳴高,實居抒情之古文之大部分。此與學生孟津之氣必生障礙。
五、古文中每有不落邊際,不可捉摸者。
總之應改換讀物選擇之方針。古文不宜選讀。
……
綜上所論,小學作文只教授,當以順應自然之趨勢而適合學生之地位為主旨。於讀物則力避艱古,求近口說;於命題則隨順其推理能力而漸使改進;於作法則不拘程式,務求達意,只須文字與情意相吻合;於批改則但為詞句之修正,不為情意之增損。

二十、作文論
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空口念是沒有用的,應該尋到它的源頭,這源頭就是我們的充實的生活。生活的充實是沒有止境的,並非一個瓶罐,而是可以無限地擴大。若要待到充實到極度之後再作文,這個時期將永遠不會來到。我們既然有了生活,就當求它充實。在求充實的路上,同時也就不妨作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充實到某種程度,自然要說某種的話。
要使生活向著求充實的路,有兩個致力的目標,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情感。
訓練思想,杜威以為:「思想的起點是實際上的困難,因為要解決這困難,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結果,疑難解決了,實際上的活動照常進行;有了這一番思想作用,經驗更豐富一些,以後應付疑難境地的本領就更增長一些。思想起於運用,終於運用;思想是運用從前的經驗來幫助現在的生活,更預備將來的生活」。它的進行順序是:
1、 疑難的境地
2、 指定疑難之點究竟在什麼地方
3、 假定種種解決疑難的方法
4、 把每種假定所涵的結果一一想出來,看哪一個假定能解決這個困難。
5、 證實這種解決使人信用,或證明這種解決的謬誤,使人不信用。

論培養情感。我們所以要希求充實的生活,而充實的生活的所以可貴,淺明地說,也就只為我們有情感。
情感的強弱各人不同。有些人對於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傾致他們的情感,對其它則不然。有些人對什麼都淡漠,覺得什麼東西總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無邊的空虛,世界是各不相關聯的一堆死物,生活是無可奈何的消遣。其原因是,與生活的核心向來不曾接近過,永久是離開得遠遠的,而所以離開,又在於不多觀察,少具經驗,缺乏切實的思想能力(而事實是思想情感是互相聯涉,分割不開的)。
由此,我們如不要陷入這一路,就得從經驗,思想上著手。

關於組織:
我們平時有一種經驗,有時覺得神思忽來,情意滿腔,自以為這是值得寫而且歡喜的材料。於是匆匆落筆,誰知成篇後,卻覺得這篇文字並不就是我所要寫的材料,因此爽然若失。這原因一在材料不盡結實,二是在表達上未得其道。
組織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應環拱與中心,為著中心而存在。為要各部分環拱於中心,就得致力於裁剪。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適,就得致力於排次。
或以為大作家寫作,無須組織,純任機緣,便成妙文。其實不然,大作家技術純熟,能做意念中組織,能不自覺地組織,所謂「腹稿」,而決非不須組織。

關於敘述:
要敘述事物,必須先認識它們,了知它們。這惟有下工夫去觀察。要觀察所得的恰與事物的本身一樣。所以當排除一切成見,平心靜氣地與事物接觸。
人類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時代同一社會的人是這樣,所以要觀察個人的性情,宜從他與別人不同的個性著手。
要觀察復雜的事件,宜從空間時間的關系入手。
我們平時所觀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敘述出來,不可不規定一個范圍。假若規定以某事物的全部為范圍而加以敘述,則可用系統的分類方法。弄清主次,分門別類。

關於議論:
議論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個判斷。要判斷要說出所以得到這判斷的依據與路徑來。敘述是議論的基本,就是議論須先有觀察工夫。
依據真切了,還須使他人也信為真切,這就是議論的應用了。
依據、推論、判斷三者是議論的驚魂。
組織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應環拱與中心,為著中心而存在。為要各部分環拱於中心,就得致力於裁剪。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適,就得致力於排次。
或以為大作家寫作,無須組織,純任機緣,便成妙文。其實不然,大作家技術純熟,能做意念中組織,能不自覺地組織,所謂「腹稿」,而決非不須組織。

關於敘述:
要敘述事物,必須先認識它們,了知它們。這惟有下工夫去觀察。要觀察所得的恰與事物的本身一樣。所以當排除一切成見,平心靜氣地與事物接觸。
人類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時代同一社會的人是這樣,所以要觀察個人的性情,宜從他與別人不同的個性著手。
要觀察復雜的事件,宜從空間時間的關系入手。
我們平時所觀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敘述出來,不可不規定一個范圍。假若規定以某事物的全部為范圍而加以敘述,則可用系統的分類方法。弄清主次,分門別類。

關於議論:
議論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個判斷。要判斷要說出所以得到這判斷的依據與路徑來。敘述是議論的基本,就是議論須先有觀察工夫。
依據真切了,還須使他人也信為真切,這就是議論的應用了。
依據、推論、判斷三者是議論的驚魂。

⑻ 跟大師學語文 怎麼寫作 pdf

跟大師學語文
當我們想通過文字表達自己時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此外,從生活需要而非應試教育的角度對老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等問題,書中都有精闢的建議。

內容簡介
1、《怎樣寫作》:寫好文章需要做哪些准備?該怎樣組織安排文章的結構?如何議論如何抒情?什麼樣的文章算是好文章?
2、《語文隨筆》:選編葉聖陶先生二十篇文章,分作隨筆、名篇評論、作文評改三部分,談如何通過端正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及正確的方法等提高語文素質,尤其是增強作文能力,以滿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相信不止對於語文學習,對於其他工作和學習,乃至處理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會有所啟發和幫助。
3、《文章講話》:如何寫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如何通過文章表情達意?如何寫文章才有氣勢?如何用文字表現動態和靜態?以及閱讀什麼、怎麼閱讀?……這些人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遇見的問題,書中自有解答。
4、《文章作法》:夏丏尊、劉薰宇所著,講述了記事文、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小品文的作文方法;
5、《文話七十二講》:夏丏尊、葉聖陶所著的,講授書信游記、詩歌小說、學術論文等各類文章寫作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培養良好的閱讀乃至生活習慣、提高語文素養和實際寫作能力的作品。

⑼ 中學語文和小學語文有什麼不同

中學語文相對於小學語文難度加大了.

首先,中學語文課本里有文言文,而小學課本里是沒有的.要學生去接觸一些古文,是對初學者來說比較難懂的.

其次是中學課本里的課文深度加大了.有的課文是從小說里節選出來,有的是散文,有的是說明文和議論文,一些文體的形式都是在小學課本中少見.同樣,中學語文要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不僅僅局限與字詞之間了,還要學生去挖掘更深層的東西,例如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現實意義等。

熱點內容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