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數學說題課件

數學說題課件

發布時間: 2021-08-29 07:28:44

Ⅰ 小學數學說課PPT模板

參考網路文庫資料http://wenku..com/view/2cf6c0db7f1922791688e8f5.html?from=rec&pos=1&weight=47&lastweight=23&count=5

http://wenku..com/view/b58dee02bed5b9f3f90f1c9c.html

模板下載地址 參看 http://www.sogou.com/sogou?user_ip=123.53.201.136&sourceid=hint&bh=1&hintidx=0&query=%D0%A1%D1%A7%CA%FD%D1%A7%CB%B5%BF%CEppt%C4%A3%B0%E5&&pid=AWNb5-2191&ppid=1&w=01020600

如何進行初中數學說題稿

http://wenku..com/link?url=---1mtI35vyzBVBfCURyVewuI-AEMO
初中說題稿課件 希望能幫到你

Ⅲ 求高等數學說課PPT

這種問題去搜索就能找到的,即使有,這里也不能發PPT的

Ⅳ 小學數學說課課件

《角的認識》說課稿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角的認識》,這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幫助他們建立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還沒有形成數學中的「角」概念。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學情分析)
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二年級的學習經驗基礎和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基於以上教學分析,根據《標准》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里,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
我為教學過程實施准備了多媒體課件、三角板、活動角等教具和學生准備三角板。(教具學具准備)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分為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導入
出示一些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讓學生對圖形進行分類,找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
提示課題:這節課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設計意圖: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及好奇心,這種方式很新穎、活潑,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後面的探索知識創設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二、聯系生活,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四個階段
(一) 認識角
1. 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體出示屏幕中的鬧鍾、摺扇、剪刀等實物圖中抽象出各種角
2. 摸角並感知角.,學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按照老師的引導和示範用手摸一摸三角板其中的一個角,並且與同桌交流你的發現。
3. 認識角的頂點和邊,通過學生自己接觸讓學生知道怎麼樣的是角,怎麼樣的是邊,尖尖的地方就是頂點,平平的、直直的線就是邊學生自己總結得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二) 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1. 老師在黑板上示範畫一個角,並標出它的頂點和邊,再用多媒體演示畫角的過程,學生再自己畫角,說說怎麼畫的的,展示作品。
2. 老師在黑板上寫∠1,讓同學讀作:角1,可以都讀幾遍。
(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角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剪刀、鍾面、三角形紙等實物上找角,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屏幕,利用多媒體動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再通過摸角、畫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三)練一練
(1).辨角,老師課件出示角(一些是角一些不是角),學生加以辨別
(2)找出下邊每個圖形中的角,學生打開課本67中「指一指」中有一組圖形找出角並標出角,老師出示一些學生的作業,集體講評
(設計意圖:教師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興趣大增,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探索、匯報交流,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而且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認識,,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體現了小學低年級幾何教學的直觀性。並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四)找角
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角,找出教室中有角的地方,比如書本指出角的頂點和兩邊,手勢要從頂點出發,捋向兩邊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二個階段
老師和學生一起玩游戲來加深對角的認識,讓學生知道角可以是一個可以活動的角,角可以變大變小
(三) 比一比
老師指導比的方法:頂點和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比另外的一條邊,哪個角的邊在外面,哪個角就大。讓學生知道角的大小取決於開口的大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的能力。在比較角的大小時,能夠就地取材,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並且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總結評價 內化延伸
了解角的概念,假設學生是角,學生自我介紹一樣介紹角,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聯系實際生活,說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後再次將總結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新知。)
五.聯系實際,了解角的應用
讓學和談這節課的收獲,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告訴學生關於角的知識遠不止這些,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大家的收獲會更多。

Ⅳ 初中數學說題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說題目的來源、背景和前後知識的聯系,說命題立意。指明試題屬於哪一能力層級立意,是了解、理解、掌握、常識性介紹哪一層面的,所考查的知識能力,是低階思維還是高階思維,試題在整個試卷中的難易程度是較易的還是適中的還是偏難的,重點是要區分哪個群體的學生——如果有試卷的區分度等相關統計數據更好了。

第二步,說知識考點。主要是分析考試大綱。分析試題是怎樣體現考綱要求的,反過來說明考綱對這個問題是如何要求的。試題所要考查知識點屬於哪種類型的知識,哪些是學生熟悉的,哪些是學生不熟悉的,學生現有的知識發展區是什麼,有待提高的發展區是什麼。

第三步,說如何分析講解。這是說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明確講題的基本方法,具體操作流程,如:說題目大致意思,尤其要說明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特別要注意挖掘題中隱含條件;說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說解題的方法;說解題的步驟;說解答的格式和表述;說應用的化學思想方法;說其它解法、解法的優化、變化和結論的一般推廣;說解題總結,,說解題的特別注意點和嚴密性。

第四步,說指導學生作答。比如指導學生注意根據分值,分點分層作答;指導學生學會根據問題培養尋找采分點意識;指導學生養成相應的答題習慣。(因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題過程中也經常把第三步和第四步合在一起分析)。

第五步,說拓展價值。探究所說試題的拓展價值。拓展遷移,或把解此題的規律推廣。具體操作,可以改換試題的相應條件,形成新的變式試題;或是找出同類試題。

相對於「說課」,「說題」還屬於一個新鮮的事物。「說課」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模式,但是「說題」怎麼說,還是一個正在探索有待於我們不斷完善的問題,這也使得說題這個活動的空間變得更為廣闊,根據各自的需要形式可以更多樣化,例如:組內備課時,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只針對其中不同的環節進行訓練,將資料積累起來,在教研組活動時經過整理,因為融合了集體的智慧會更加有學習的價值,展示性題可以准備得更加充分一些,說的更全面一些,也可以做成課件提高展示的效果。當大家都對說題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不斷熟練的基礎上,可以開展「說題比賽」,通過比賽,促進教師對教材例題、習題和高考試題的研究,從而更有效地把握教材和高考命題的方向,發揮教材中例題、習題和高考試題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教師也可以把這種說題形式應用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語文課前的小演講可以改為化學課前學生小說題,只不過學生說題更多的是側重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說解題的方法,說自己在解題過程中的一些感受,例如,在哪易錯,用了什麼樣的簡便做法帶來了成就感等等,當然課前說題也應注意習題的選擇,不能過難,時間過長。

Ⅵ 高中數學 說題比賽 稿件誰有啊!

內容有規定嗎?還是可以任選

Ⅶ 小學數學數學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 毫米的認識來源:網路 2009-08-18 11:51:10

[標簽:二年級 說課稿 人教版 數學]奧數精華資訊 免費訂閱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准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准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准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准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准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准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准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匯報我准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准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像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熱點內容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