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大語文觀
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讀古詩詞,告訴他們古詩背後的故事,因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可以說絕大部分是由詩詞來貫穿的。也可以練書法,因為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非拼音而是圖像的文字。漢字在中國的地位就不多說了,可以說書法與詩詞佔了語文的半壁江山。(這說法還是太保守了
「大語文教育」是著名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這種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並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
打破以往封閉式的格局;著眼整體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體諸育的和諧與統一」,知識、智力、能力是個統一體,不容割裂,建立敬愛型的師生關系;堅持完整結構,就要求把語文教學置於社會教育系統、學校教育系統之中協調地活動。
而語文教學本身也應有完整的結構;重視訓練效率,就是強調不能只依靠訓練的數量換取成績,而應以較少的課內讀寫量和課外作業量,達到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水平的目標,力求事半功倍。
(2)浦江大語文觀擴展閱讀:
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方法後,學生也可以當老師。讓學生當老師,可以極大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育是指人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影響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信息傳遞活動。其中信息傳遞者稱為教育者,信息傳遞的對象稱為教育對象。狹義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或教育機構有組織地、系統地實施的教育活動,即正規教育,如學校教育。
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想、想像、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能夠相互影響並得以傳播。
『叄』 如何將大語文觀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
如何將大語文觀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育觀最早是由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出的。如今提倡的語文素質教育,其實也就是大語文教育。這種大語文要求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把教語文與育...
『肆』 如何把大語文觀融入日常教學中
「大語文」的教育思想是由教育家張孝純先生提出來的。在我校實施的「師生質疑,雙邊互動」的課改實踐中,我一直秉承大語文觀的教育理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育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進行「大語文」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機會,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語文活動和語文環境為雙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應大膽摒棄教材專制,走出課本;超越課堂,奔向大自然,奔向廣闊天地,體味多彩生活。真正讓語文教學與生活牽手,讓生活與語文教學擁抱。 那麼,如何在小學課堂呈現大語文觀呢?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根據兒童的這個特點,我們要根據課文相對應地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把課文所表現的情境用聲音與形象表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體驗,去感悟,去琢磨課文所表達的意蘊與思想。
1、設置教學情境,課前三分鍾尤為重要。如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我們可以設置一個情境:今天,我們跟著作者李漢榮,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的朋友呢? 到底神秘嘉賓到底是誰呢?他們長成什麼樣呢?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山中訪友》的學習。這個情境的設置,把學生的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問題式的導入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用生活化的語言,生活化的表達,帶著學生走進山中,這樣一來,身臨其境,更好理解作者要表達的內容。
2、設置教學情境,形式多樣,課堂才精彩。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去演繹這個故事,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將抽象的文字變化成課本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讓這個故事有聲有色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更好地了解這個故事要表達的中心。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動作、表情、神態、語言,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與鐵罐的謙虛,這樣的情境就好像在生活中一樣,沒有難嚼的文字,不會憑空想像,就在眼前,兩個罐子的性格就躍然而現。這就教會學生如何觀察生活,如何將生活演繹為文字。
二、充分挖掘教材。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教材是我們延伸的重要源地,教材是點,大語文就是面。就教材而言,引導學生不是告訴、分析、支解,而是喚醒、體驗、感悟、批判;引導學生真正領悟其精華,就教材內容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在創造,努力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策源地。 要呈現大語文觀,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教材里邊往往有許多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趣事感想,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這個點,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去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如教材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觸摸春天》、《童年的發現》等等,這些課文源於學生生活,同時又高於學生的生活。我們要呈現大語文觀,就是要通過這些文章去帶領學生回歸到生活。在教感人的《她是我的朋友》時,我們可以就圍繞「朋友」一詞來展開討論,「阮恆為什麼要給小夥伴輸血?」讓學生一起找出阮恆抽血前、抽血時、抽血後的表現的語句,去誦讀,去感悟,去討論,去琢磨,等換位琢思考完這一切,學生心中自然就領悟到「朋友」的的意義和深刻內涵了。相信這個詞語的挖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一定能滋潤學生的精神田園。
三、走出課本,超越課堂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呈現大語文觀,走出課本,超越課堂是關鍵。而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抓住教學設計的課內外銜接切入點最為重要。銜接點可以是課文中的困惑之點,可以是有爭議的地方,也可以是空白點。我們依據這些切入點,引導學生去再現生活。 如教學《北京亮起來了》,抓住「亮」字組織教學。「北京的夜景亮在哪?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找出有關詞句,加以體會。」這樣,「亮」字留下的空白,為學生提供了研讀、交流的機會。在教學《恐龍的滅絕》這一課時,教師可開門見山,採用提問導入:你想知道恐龍滅絕的原因嗎?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看看文中告訴了我們幾種說法。讓學生從題眼「滅絕」入手,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如此設計順應了學生想了解恐龍學生不僅僅拘泥於課本,拘束在課堂,他們把眼光放到了生活,把思考與生活體驗結合。學生根據生活迸發的智慧火花,為語文課堂增添了無限想像與樂趣。
四、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 很多學生都埋怨,語文作業枯燥無聊,不是寫就是抄,就是埋頭苦乾的賣力活,是一種苦差事。誠然,積累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一下積累的方式,不能打著「積累」的幌子來勞累學生,我們應該創新我們的作業設計,而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無疑是一個好選擇。朱熹曾經說過「問渠那得清如水,唯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課後作業不能僅僅拘泥於積累生詞句子,我們更應該積累生活感悟,情感體驗,因為生活是源。如我們在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窮人》一課時,我們可以將家庭作業布置為:回去和家人講講《窮人》這個故事,邀請家人分享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善良的人,他們是如何幫助別人的。這個作業又輕松,形式又自由多樣,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這樣一來,既可以鞏固今天的教授內容,也可以積累作文素材,從身邊,從生活,從社會中攝取源泉。看似僅僅是講故事,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廣度、精神陶冶都起著熏陶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既可以達到教書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實現了育人的目標。這就是大語文,不只是拘泥於生詞句積累,更重要的是擴展了學生的廣度,也達到育人的效果。
課堂呈現大語文觀,需要老師心中始終有大語文觀,努力將課堂延伸到生活,擴展到學生的精神田園,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浸入語文,真正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伍』 如何理解「大語文教育」的觀點
現在的圓角有問題,非常的多,讓孩子死記硬背,增添孩子負擔,現在大語文教育的觀點是讓孩子能夠在輕鬆快樂中鍾學習,能夠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讓孩子熱愛學習
『陸』 什麼叫大語文
「大語文教育」是著名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它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給大語文打個比喻:人參價值高但是難以被吸收,講人參切片熬成雞湯可以更好的吸收人參精華。同樣的,經典名著難讀難懂,大語文用創新、有趣的方式,讓孩子更容易從經典中獲得滋養。
卓越教育旗下的大語文就是這樣一個主打中外經典文學閱讀,注重孩子人格素養提升的素能產品,倡導「樂經典,慧人生」,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希望讓孩子們在有趣的故事中快樂地接觸中外經典,在閱讀經典中體驗學習和成長的快樂,並通過長期閱讀中外經典名著,收獲思想智慧,達至幸福人生。
課程以中外文學史為主要教學脈絡,從小學的「知人論世」到初中的「披文入情」,體系化地設計課程,引領孩子由淺入深地走進歷史,走進作者,走進作品,廣泛涉獵經典名著,進而深刻剖析經典名著,啟發孩子與作者進行思想對話,讓孩子獨立思考優秀表達。
語文素養,小而言之,「關繫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大而言之,「關繫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 欲速則不達!厚積才薄發!
以經典閱讀為核心的大語文,不為應試,不畏應試,我們更關注素養,更重視積淀,我們堅信,假以時日,大語文的學子不僅素養深厚,而且成績斐然,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從容。
『柒』 如何實現"大語文觀"的教學策略
格琳斯大語文為您解答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清除什麼事大語文,大語文的觀點有哪些。「大語文」觀認為:語文暢弗扳煌殖號幫銅爆擴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
『捌』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體現大語文觀
這需要我們老師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意識,不能只固守語文課、語文教科書,而要把語文課、語文教科書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平台和出發點,體現一種大語文教學。
一、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實施大語文教學觀的重要渠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都是強調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熟讀成誦,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積累語言,盡快地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學生大量的閱讀過程也是吸收知識、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只有通過大量的、廣泛的、認真的、主動的課外閱讀,學生的頭腦中才會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新課標》也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一、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於5萬字,三年級不少於15萬字,四年級不少於30萬字,高年級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於50萬字。強調語文課堂教學要向外延伸,要注重以讀引讀,讓學生獲得更多課文之外的知識。
雖然《新課標》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許多教師仍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落實。一下課,就是布置一堆雜七雜八的語文作業,如抄寫生字、聽寫、同步練習等等,以為學生做多練習語文成績就會提高。但是學生做完這么多作業後哪裡還有時間去讀書呢?那麼,怎樣才能有效落實學生大閱讀呢?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督促和檢查當成一項語文常規作業來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每天要求學生要有半小時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把讀書摘抄或讀書筆記作為語文常態作業;每周進行班級「閱讀之星」的評比來激勵學生持續閱讀;每周用一節課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等等。其次,教師要拋開應試教育的束縛,少布置抄寫、機械的作業,給學生留下課外閱讀的空間。低年級的學生作業量相對來說還少,學生還是有不少時間用來看課外書,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受識字量、閱讀速度的限制,閱讀量也不高。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基本上沒有什麼閱讀障礙時,卻被作業占據了自由閱讀的時間。
二、挖掘最充分的相關課外教材是實施大語文觀的具體體現
大語文觀教學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或具體的方法,它是新課程背景下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法。當今不少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是:語文教學老師講得太多,學生讀得少、寫得少;老師對課文分析太多太細,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太少;讓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多,用於課外閱讀、寫作以及語文實踐活動的時機太少。而大語文教學法,強調的是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注重課內外的聯系。這種擴展教學就是大語文教學法的具體體現。
教材不是萬能和神聖的,不能以偏概全(特別是閱讀文章),它只能起指導作用,而相關的讀物是有效的補充。教材所選的閱讀文章雖然都是萬里挑一的精品,語文知識也是語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華,但就像營養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強體壯。教材是精糧,那麼搭配些粗糧——相關的課外讀物,不是更能增廣學生的見聞,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體驗嗎?如教學《燕子專列》,我便讓學生課前去查找其他有關保護動物的感人故事,在課堂的拓展提升環節中讓學生在組內匯報交流,然後派代表在班上分享搜集的故事。這樣,學生可以學到了除課文之外更多的人類保護動物的故事,從中受到更深刻的保護動物的思想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