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召數學家
中國現代數學家:陳省身、華羅庚、陳景潤、王浩、林家翹 、曾遠榮 、趙訪熊 、吳大任 、庄圻泰、柯召 、許寶騄 、段學復 、江澤涵、田方增。
一、陳省身
陳省身(Shiing Shen Chern),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生前曾長期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60年起)、芝加哥大學(1949-1960年),並在伯克利建立了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MSRI)。
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二、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三、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當代數學家。
1949年至1953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四、王浩
王浩(1921年5月20日—1995年5月13日)數理邏輯學家。祖籍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39年畢業於現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進入西南聯大數學系學習,師從金岳霖先生。
1943年獲學士學位後又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學習,1945年以《論經驗知識的基礎》的論文獲碩士學位。王浩在中學時代就對哲學有興趣,念初中時他在父親的建議下閱讀過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論》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五、林家翹
林家翹(1916.7.7-2013.1.13),美國國籍,生於中國北京市,原籍福建福州,力學和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 現代應用數學學派的領路人。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1年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1年11月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
❷ 中國著名的數學家喲哪些
1.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華羅庚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9.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學部委員,許寶騄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
12.我國拓撲學的奠基人 江澤涵
13.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籌建者 田方增
14.我國最早從事微分與積分幾何研究的學者之一嚴志達
15.中國泛函分析學科的領路人,關肇直
16.中國數學會組合數學與圖論委員會主任 徐利治
17.中國科學院院士萬哲先
❸ 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
(1910~1985)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華羅庚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螢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華瑞棟,開一爿小雜貨鋪,母親是一位賢惠的家庭婦女。他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級中學學習。1925年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
在單調的站櫃台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嚴重的傷寒症,經過近半年的治理,病雖好了,但左腿的關節卻受到嚴重損害,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1930年春,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後,即多方打聽並推薦他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圖書館助理員。1931年秋冬之交,華羅庚進了清華園。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 年成為講師。1936年,他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在劍橋的兩年中,把全部精力用於研究數學理論中的難題,不願為申請學位浪費時間。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注意。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1939年到1941年,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數素論》。在聞一多先生的影響下,他還積極參加到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之中。《堆壘數素論》後來成為數學經典名著,1947年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 1946年,國民黨發動內戰,昆明城內恐怖萬分,他於6月離開昆明赴上海, 9月和李政道,朱光亞等離開上海前往美國,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擔任訪問教授,後又被伊利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羅庚感到無比興奮,決心偕家人回國。他們一家五人乘船離開美國,1950年2月到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充滿了愛國激情,鼓勵海外學子回來為新中國服務。3月11日新華社播發了這封信。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車抵達北京。
華羅庚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接著,他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他擔任所長。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里的研究碩果累累。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 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他為培養青少年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北京發起組織了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從出題、監考、閱卷,都親自參加,並多次到外地去推廣這一活動。他還寫了一系列數學通俗讀物,在青少年中影響極大。他主張在科學研究中要培養學術空氣,開展學術討論。他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我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華羅庚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參加新中國的各項社會活動。 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他作為中國數學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他還出席了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1958年,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應用數學系主任。在繼續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努力嘗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一段實踐,他發現數學中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應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管理面貌。於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學講課,一面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統籌法。1964年初,他給毛主席寫信,表達要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的決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親筆回函:「詩和信已經收讀。壯志凌雲,可喜可賀。」他寫成了《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親自帶領中國科技大學師生到一些企業工廠推廣和應用「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夏去江漢斗酷暑,冬往松遼傲冰霜」。這就是他當時的生活寫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寫信給他,祝賀和勉勵他「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
「文革」開始後,正在外地推廣「雙法」的華羅庚被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指示:「統籌方法還是要搞的。」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這之後,他憑個人的聲譽,到各地借調了得力的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小分隊共去過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所到之處,都掀起了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葉劍英等同志的關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因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幫」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作)、《優選學》等專著也相繼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絕了10多年以後,到西歐作了七個月的訪問,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的心願,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
[1956年沉思在數學王國的華羅庚,他的專著《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漿。]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活動。在美期間,他赴義大利里亞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成立大會,並被選為院士;1984年4月,他在華盛頓出席了美國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儀式,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85年4月,他在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華羅庚擔任的社會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於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答鄧穎超同志的勉勵時他表示:「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進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
1985年6月3日,他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訪問。6月12日下午4時,他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講演,講題是《理論數學及其應用》。下午5時15分講演結束,他在接受獻花的那一剎那,身體突然往後一仰,倒在講壇上,晚10時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
華羅庚一生在數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個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及高維數值積分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成就,主要在於他有一顆赤誠的愛國報國之心和堅忍不拔的創新精神。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毅然放棄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迎接祖國的黎明;他才能夠頂住非議和打擊,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成為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
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
華羅庚同志是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卓越領導人、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華羅庚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於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東京不幸逝世,終年七十四歲。華羅庚同志的逝世是我們黨和人民在科學技術事業上的一個重大損失。全國人民為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萬分悲痛。
華羅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後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數學。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論文。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經熊教授推薦,他一九三一年到清華大學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從管理員、助教、講師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名著《堆壘素論》。但在國民黨統治下,這一名著無法出版,只好送到國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後才以中文版在我國正式發行。一九四六年秋,迫於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國,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195O年,華羅庚同志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從美國回到北京,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螢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一九五七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元)方法」。華羅庚同志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二百篇學術論文,十部專著,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十餘部科普作品。由於他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載人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華羅庚同志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十億中國人民的驕傲。
華羅庚同志也是我國最早把數學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他就走出書齋和課堂,來到廣闊的工農業生產實踐之中。他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生產工藝和提高質量為內容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簡稱「雙法」),並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出了《優選法乎話及其補充》和《統籌法平話及補充》兩本科普讀物。二十多年來,華羅庚同志為推廣「雙法」,足跡遍及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他組織和領導了廣大工人、農民、戰士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推廣「雙法」,使「雙法」得到大面積普及和推廣,以至運用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研究,不僅為節約能源,增加產量,降低消耗,縮短工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一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技隊伍。毛澤東同志對華羅庚同志在科學上的這一創新曾給予高度評價,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兩次寫信給華羅庚同志,」祝賀和勉勵他「壯志凌雲,可喜可賀」,「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十年動亂期間,當華羅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時,周恩來同志以大無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護華羅庚同志,支持他繼續從事「雙法」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給華羅庚同志寫信,充分肯定他把數學理論應用於生產實踐,號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術、新工藝攻關的行列中去,從而把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共同建造中國的「通天塔」。
華羅庚同志是一位經歷過新舊兩個不同時代,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的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早年,他曾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是李公朴、聞一多烈士的摯友。一九四六年春,他應邀赴蘇聯訪問,寫下了《訪蘇三月記》,表達了他對社會主義的嚮往。新中國的誕生,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他看到「祖國已黎明」,放棄在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橫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學:「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他愛國不怕險,純真赤子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的稱頌。華羅庚同志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特別是在把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強烈要求加人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十年動亂期間,他雖然身處逆境,但也未動搖對黨的信念。撥亂反正以來,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心情舒暢,精神振奮。一九七九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宿願。他在答鄧穎超同志的祝賀中興奮地寫道:「滄海不捐一滴水,洪爐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馬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充分表現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堅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黨作為自己前進道路的新起點,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顧年老體弱多病,以驚人的毅力,經過三年的拼搏,終於把十年浩劫中被盜走的手稿重新追憶出來,寫成了《計劃經濟大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不僅完整地記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華羅庚同志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為經濟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他積極參加民盟的活動,為民盟工作的開展,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和實現祖國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他多次出國訪問,廣交朋友,在華裔知識分子中從事大統一、大團結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鄰」的詩句,來激勵海外華人為祖國四化建設和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出力,並為加強我國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華羅庚同志是推動我國科學事業前進的偉大數學家,是中華民族一代人自學成才的典範。華羅庚同志的一生是光榮的、戰斗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為了振興中華和人類進步,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人民的科學事業。他走過的道路,一是本世紀我國知識分子前進的光明大道。華羅庚同志給我國和世界科學文化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是我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學習的榜樣。華羅庚同志自學成才,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永遠向前。他一共上過九年學,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最後能成為蠻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學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學術界的聲望和地位已經很高,仍然手不釋卷,頑強地讀和寫。他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就是華羅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訣。
華羅庚同志熱愛祖國,熱愛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他企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熱愛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只要是黨的需要他願赴湯圖火。他把「一心為人民」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為、追求、理想,溶於祖國、黨、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產黨人。華羅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輕一代茁壯成長。他十分注意發現和推薦脫穎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引導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進入數學研究領域,扶持他們成為我國新一代的數學家。華羅庚同志頑強拼搏,為四化奮斗到最後一息。十年前,華羅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後曾留下這樣的詩句:「壯士臨陣決死,哪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攻戰,為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寫作,勞累過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進了醫院。他在病床上諄諄要求助手們堅持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推動應用數學的發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帶領一批中年業務骨幹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的講壇上,當他講金最後一句話時,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一顆恆星就此隕落.我們敬愛的華羅庚同志,為祖國的四化建設,為加強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現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壯麗誓言。華羅庚同志與我們永別了,華羅庚精神將永存。讓我們以他為榜樣繼續為中國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
❹ 我國數學家都有誰
中國著名當代數學家有陳省身、華羅庚、王浩、林家翹 、曾遠榮 、趙訪熊 、吳大任 、庄圻泰、柯召 、許寶騄 、段學復 、江澤涵、田方增等等。
中國有名的數學家有哪些?網頁鏈接
❺ 中國的數學家有哪些
1.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華羅庚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9.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學部委員,許寶騄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
12.我國拓撲學的奠基人 江澤涵
❻ 我國十大著名數學家有哪些
1 新中國數學事業奠基人,華羅庚
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
2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陳省身是二十世紀世界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他一生遊走與中、法、美等國,為數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獲得數學界終身成就獎——沃爾夫獎!
3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
華羅庚的學生,數論學家,歌德巴赫猜想專家, 離解決歌德巴赫猜想即"1+1"問題最近的人,證明了"1+2"。
4首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
陳省身的學生,因解決微分幾何的許多重大難題而獲得數學界菲爾獎。
5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蘇步青
世界著名微分幾何學家,射影微分幾何學派的開拓者 早年對對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做出了貢獻
6 我國函數論研究的開拓者,陳建功
是最早把西方現代數學較全面地引入中國的先驅之一,長期從事數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函數論、特別是直交函數級數論、三角級數論單葉函數論和函數逼近論等方面理論問題的解決作出了重大貢獻
7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
對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系式被稱為「吳公式」。
8天才數學家,陶哲軒
當代最年輕的著名華裔數學家,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是繼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9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時,在導師Mordell的指導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問題上,取得優異成績。
10中科院院士,王元
他在解析數論、代數數論以及數論方法應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貢獻。他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為中國奪得了該領域的第一個重要成果:他與華羅庚一起開拓了高維數值積分的研究方向並創造了「華—王方法」。王元在另一個艱深的領域代數數域上的丟番圖分析以及數論方法在統計中的應用方面也作出了傑出的成果。
❼ 中國有哪些數學家
中國當代著名數學家介紹
1.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後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微分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 華羅庚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華羅庚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運算元與方法。他共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華羅庚還根據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研製。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1943年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後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 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 年起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1919年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一直讀到1927年7月。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學習並研究數學,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於清華大學(1938年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2月,受國立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孫光遠教授寫信聘請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學建立國內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長期從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廣義逆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是公費留美預備學校,競爭激烈,在江蘇只招3名學生,他在眾多考生中名列榜首。畢業後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他1930年在電機系畢業,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為研究生,且於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3年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教授,從此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辦國內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趙訪熊於1962年和1978年先後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應用數學系主任,並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他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1978年至1989年擔任第一、二屆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及第三屆名譽理事長和《計算數學學報》主編等一系列職務。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我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自編我國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積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1930年與陳省身以最優等成績在南開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勵下,吳大任參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到英國學習。他本想到劍橋大學攻讀,因抵倫敦時間錯過了該校入學的時機,改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注冊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吳大任到武漢大學任教,之後即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後來長期擔任南開大學領導工作與教學工作,著、譯數學教材及名著多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領域涉及積分幾何、非歐幾何、微分幾何及其應用(齒輪理論)。1981年他任國家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數學卷》編委兼幾何拓撲學科的副主編以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委員。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華學校,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34年,熊慶來教授接受庄圻泰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於該校理科研究所畢業。193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學。此後除繼續擔任復變函數課程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陸續講過保角變換,擬保角變換,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等專業課。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函數論研究,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亞純函數的奇異方向》,合編《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國出版)
9.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1931年,入清華大學算學系。1933年,柯召以優異成績畢業。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費留學生,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在導師L.J.莫德爾(Mordell)的指導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問題上,取得優異成績,回國後先後任教於重慶大學,四川大學。1953年,他調回四川大學任教至今。在這40餘年間,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數學人材,在科研上碩果累累。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擔任了四川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作為學術帶頭人和學校負責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幾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發展應用數學,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領域涉及數論、組合數學與代數學。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領域獲眾多優秀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學部委員,許寶騄
1929年入清華大學數學系,1933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1936年許寶騄考取赴英留學,派往倫敦大學學院,在統計系學習數理統計,攻讀博士學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國後不久就發現已患肺結核。他長期帶病工作,教學科研一直未斷,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論文。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中國開創了概率論、數理統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內曼-皮爾遜理論、參數估計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統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
1932年考入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時稱為「算學系」)。 1936年夏,段學復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自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近40年。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特別是指標塊及其在有限單群和有限復線性群構造研究中的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導學生用表示論和有限單群分類定理徹底解決了著名的Brauer第39問題、第40問題。在代數李群研究方面與國外學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數學應用於國防科研和國防建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我國拓撲學的奠基人 江澤涵
畢業於南開大學,1927年參加清華大學留美專科生的考試,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學數學的名額,後在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留學,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長期擔任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並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曾兼任理學院代理院長。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早年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為該系樹立了優良的教學風尚。致力於拓撲學,特別是不動點理論的研究,是我國拓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13.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籌建者 田方增
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第一年讀機械工程系,第二年起轉入算學系。1940年秋受聘為清華大學算學系助教,1947年秋考選為中法公費留學生,1948年轉巴黎大學,回國後被中國科學院聘為數學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籌建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的數學研究所,幾十年來田方增為數學研究所的建設以及中國數學學科特別是泛函分析這一分支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一些重大的數學活動。他被聘為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數學組成員,參與了1956年制訂的十二年遠景規劃的有關項目,1978年、1983年接連兩屆被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在理事會任期內受託為泛函分析學科組負責人,致力於泛函分析基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是在中國建立中子遷移數學理論研究組的主要學者之一。為發展我國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
14,陳景潤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 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 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 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 1978 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後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進,並於 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 80 推進到 16 ,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 尖端技術、人類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 70 余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趙爽是中國古代對數學定理和公式進行證明與推導的最早的數學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經》書中補充的「勾股圓方圖及注」和「日高圖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文獻。在「勾股圓方圖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圖證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個公式;在「日高圖及注」中,他用圖形面積證明漢代普遍應用的重差公式,趙爽的工作是帶有開創性的,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劉徽約與趙爽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張對一些數學名詞特別是重要的數學概念給以嚴格的定義,認為對數學知識必須進行「析理」,才能使數學著作簡明嚴密,利於讀者。他的《九章算術》注不僅是對《九章算術》的方法、公式和定理進行一般的解釋和推導,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發展。劉徽創造割圓術,利用極限的思想證明圓的面積公式,並首次用理論的方法算得圓周率為157/50和3927/1250。
劉徽用無窮分割的方法證明了直角方錐與直角四面體的體積比恆為2:1,解決了一般立體體積的關鍵問題。在證明方錐、圓柱、圓錐、圓台的體積時,劉徽為徹底解決球的體積提出了正確途徑。
東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戰爭和南北分裂的狀態。祖沖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經濟文化南移以後,南方數學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們在劉徽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把傳統數學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的數學工作主要有: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提出祖(日恆)原理;提出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據推測,祖沖之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算出圓內接正6144邊形和正12288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了這個結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圓周率兩個分數值,即約率22/7和密率355/113。祖沖之這一工作,使中國在圓周率計算方面,比西方領先約一千年之久。
祖沖之之子祖(日恆)總結了劉徽的有關工作,提出「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的兩立體,若其任意高處的水平截面積相等,則這兩立體體積相等,這就是著名的祖(日恆)公理。祖(日恆)應用這個公理,解決了劉徽尚未解決的球體積公式。
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主要討論土木工程中計算土方、工程分工、驗收以及倉庫和地窖的計算問題,反映了這個時期數學的情況。王孝通在不用數學符號的情況下,立出數字三次方程,不僅解決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也為後來天元術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外,對傳統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數字三次方程解決的。
❽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數學家
我國非常著名的數學家一共有兩個,第1個就是陳景潤,第二一個是華羅庚。因為我們小時候讀過,有一篇快樂更一邊做飯一邊學習數學的文章,所以我們對華羅庚更熟悉。
❾ 柯召的人物生平
1910年出生在浙江溫嶺一個平民家裡。父親柯伯存在當地一家小布鋪中當店員,母親是家庭婦女,家境窘迫,勉強度日。柯召5歲時,父親即教他認字,訓教甚嚴。
1921年,柯召11歲,本已可升中學,因年幼,父親便讓他在家鄉讀了一年私塾,從此打下了良好的古漢文基礎。
1922年,入杭州安定中學讀書,
1926年畢業。同年考入廈門大學預科,
1926—1928年就讀於廈門大學預科。1928—1930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
1928年,升入廈門大學數學系。學滿兩年後,他希望轉學到師資力量更強的清華大學。為籌學費,他去教了一年中學。
1930—1931年任浙江海門東山中學教員。
1931—1933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算學系,獲學士學位。
1931年,通過考試轉學到清華大學算學系。當時,在系裡任教的有熊慶來、孫光遠、楊武之、胡坤升等,和柯召一起聽課的有陳省身、華羅庚、許寶騄、吳大任等。華羅庚是系裡的職員,陳省身和吳大任是研究生,柯召和許寶騄是本科生。後來,這五人都成了著名的數學家。
1933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當時的清華大學淘汰率極高,在同屆中能順利畢業的僅有他和許寶騄兩人。
1935年,柯召先生公費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師從著名數學家莫德爾(Mordell)。那時的曼徹斯特大學聚集了一批國際數論新秀,柯召先生與愛爾特希、德范波特、馬勒等同學,常常切磋學術,研討問題,相處十分融洽。在這個求學的黃金時期,他在《數論學報》、《牛津數學季刊》、《倫敦數學會會報》等著名雜志發表了一系列出色的論文。其中的許多研究成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柯召先生共發表了近百篇卓有創見的論文,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2年8月,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數學家大會。
柯召被稱為中國「近代數論和組合論的創始人之一」、「二次型研究的開拓者」、「一代數學宗師」。
1933年,柯召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的清華大學淘汰率極高,他們那一屆畢業時僅剩他和許寶騄二人,都是在三年級轉學來的。楊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中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研究的學者,柯召和華羅庚都受他指導,師生情誼很深。課余時間,柯召常去老師家中下圍棋。楊武之的兒子楊振寧當時還年幼,常站在一旁觀棋。
1933年,柯召應姜立夫的聘請,去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系當助教。當時南開大學數學系只有他一個助教,任務很重,他工作孜孜不倦,做得十分出色。
1933—1935年任南開大學數學系助教。
1935—1937年就讀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數學系,獲博士學位。
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費留學生,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在導師L.J.莫德爾(Mordell)的指導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問題上,取得優異成績,並應邀在倫敦數學會作報告,受到當代著名數學家G.H.哈代(Hardy)的好評。這是中國人首次登上倫敦數學會的講台。
1937年,由哈代和莫德爾主考,柯召獲得博士學位。接著,他在曼徹斯特大學數學系工作一年,指導一位英國學生取得碩士學位。在英國3年,柯召學習刻苦、工作勤奮,為他畢生從事數學的教學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1938年為止,才華橫溢的柯召,在《數論學報》、《牛津數學季刊》、《倫敦數學會雜志》、《倫敦數學會會報》等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了10多篇極為出色的論文,除了包括二次型方面的一系列深刻工作外,還包括了中國最早的代數數論和數的幾何方面的研究成果。
1937—1938年在曼徹斯特大學數學系指導研究生。
當時(1936年—1938年),在曼徹斯特大學聚集了一批數論新秀,他們當中除柯召外,還有P.愛爾特希(Erdos)、H.達文波特(Davenport)、K.馬勒(Mahler)等人,後來他們都成了國際上的著名數學家。柯召與愛爾特希在曼徹斯特大學期間合寫了3篇重要論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52年後,愛爾特希在《四川大學學報》為慶祝柯召80壽辰出版的專輯上發表文章,滿懷深情地回憶和柯召在英國同窗的美好日子。
1938年夏,柯召不顧老師莫德爾的再三挽留,滿懷報國之心,毅然回到正受日本侵略軍蹂躪的祖國。他和留英的李華宗都來到了成都,受聘為四川大學教授,講授代數和幾何方面的課程。翌年夏,他任四川大學數學系主任。這時(1939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軍的空襲,四川大學由成都遷往峨嵋。盡管抗戰大後方條件極為艱苦,他仍堅持教書育人,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在此期間他與李華宗合作,進行了矩陣代數方面的研究。特別是他主持數學系之後,很注意科研工作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除課堂教學外,定期舉辦全系的學術討論會。在四川大學校史上有這樣一段記載:「1938—1942年在峨嵋期間,數學系每周設專題研究課,召集全系師生作集體研究,各人闡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共同討論,這種專題研究十分吸引人……它造就了一批在數學上銳進不已的人材。」他和李華宗合作的論文,以及和他的學生朱福祖合作的二次型方面的論文,都是這個專題研究課的產物。
1946年,柯召應聘到重慶大學數學系任教授。那時物價暴漲,貨幣貶值,教員生活非常清苦,柯召仍孜孜不倦從事教學工作,精心講授「群論」、「數論」等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培養出陳重穆等優秀的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柯召繼續在重慶大學任教。
1946年8月,柯召來到重慶大學數理系任教授,並擔任重慶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在這里,他高興地見到了他在清華大學時的老師胡坤升。胡坤升1933年回國後,應熊慶來之邀到清華大學算學系作專任講師,那時柯召、陳省身、吳大任等都是學生,他們與這位年青的老師相處很好,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美好的印象。抗日戰爭時期,胡坤升隨中央大學內遷重慶,作數學系主任。抗戰勝利後,中大遷回南京,胡坤升不願離開四川,便留下來到重大做教授。
1947年,胡坤升出任數學系主任。重大數學系的教授中,何魯、段調元、郭堅白和謝昌璃是與熊慶來、姜立夫同時代的數學家。他們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先驅,為開創了中國現代數學的局面貢獻甚大。在他們的辛勤經營下,重大數學系已初具規模。但他們面臨的狀態類似柯召剛到川大數學系時的情形,即教學上已具一定水平,但科研卻難以開展。柯召和胡坤升都是科研上很有成績的教授,正可發揮他們的長處。
重慶大學數學研究所與數理系的教師隊伍頗多交叉,並不分開。只不過前者側重於研究,後者側重於教學而已。柯召主要從事代數和數論方面的研究,講授近似代數,線性代數,群論,數論,矩陣論等課程。胡坤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變分學,講授的課程主要是分析系統的,包括函數論、變分學、微分方程等。重慶大學數學研究所的導師有柯召和胡坤升,招收過一屆研究生。
在重大生活的七年之間,柯召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數學人才,他們之中有重大數理學院,計算機學院教授李平淵、陳庭槐等,原西南師范大學校長陳重穆,還有在西師教代數的張昌銓教授。李平淵和陳庭槐是柯召的研究生,陳重穆在柯召指導下完成了數論方面的畢業論文,從此他致力與代數方面的研究,成為研究有限群的專家。
據李平淵教授回憶:「柯召教授有兩個最突出的教學特色:一是他始終走在科學前沿,不管什麼時候,一直採用著最新的書籍,不斷保持著先進性;第二就是他講課從來不備課他非常熟悉,絕大多數時候不會有問題。」李平淵認為:「這是最能顯示他的教學水平的。講課若遇到問題,便當堂研究,這樣學生便可很清晰地看到他的研究思路,了解他的研究狀態。知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將自己的研究精神傳達給更多的人。」,「柯召和胡坤升兩位教授對重大的數理專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抗日戰爭時期中央大學內遷重慶時,胡坤升曾幫助他在中央大學時的同事周雪鷗把家眷安頓在自己的家鄉樂山。1947年冬,周雪鷗從美國學習歸來,准備把家屬接到南京去。在胡坤升的邀請下,周雪鷗於次年8月來到重大。周雪鷗很健談,語言生動,長於表達,教學效果特別好。他的到來,對提高重大數學系的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柯召、胡坤升和周雪鷗的私交甚篤。他們的性格各有特色,而兩兩之間又有很多共同之處。柯召和胡坤升都酷愛專業,隨時隨地都能非常投入地鑽研問題。柯召和周雪鷗性格活躍,興趣也很廣泛。胡坤升則性格沉靜,不多言語,加之視力極差,常喜靜坐冥思。
工作之餘,柯召和周雪鷗愛好圍棋和橋牌,他們二人對局時,胡坤升常常在旁邊靜觀,三人各有各的樂趣。即使是娛樂,他們也喜歡鑽研個明白。柯召的研究生李平淵教授說:「生活中的柯召教授特別喜歡打橋牌與下圍棋,而且他們打橋牌都有專業教材,只要遇到問題,就會研究個透徹。平時的生活中只要遇到感興趣的小問題,他就會用數學的思想去想個明白,這種研究精神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
1950年,柯召開始擔任重大副教務長。這年,他經友人謝立惠介紹加入了九三學社。1952年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逐漸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政治活動與行政工作都多起來了。
新中國誕生初期,重慶大學的領導機構是校務委員會。何魯任主任,謝立惠、金錫如任副主任。下設機構之一是教務處,金錫如任處長,柯召和王繼強(重大工學院教授)任副處長。
那時(1950年),教務處的規模甚小,一個大辦公室、幾張桌椅板凳而已,沒有幾個工作人員。工作雖然不多,但什麼事都得自己動手,柯召曾把自己家的客廳開辟為製作考卷的場地。
學校里最多的還是政治運動。柯召在重大經歷了思想改造、三反運動等,倒沒有受到什麼沖擊。
1953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柯召翻譯的《線性代數基礎》,原作者是馬力茨夫。
1953年,全國的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重慶大學理學院撤消,並入四川大學,柯召等數學系和物理系的大部分師生遷入四川大學。
1953年,他調回四川大學任教。在40餘年間,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數學人材,在科研上碩果累累。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擔任了四川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作為學術帶頭人和學校負責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幾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發展應用數學,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材,等等。
1955年,他帶領一些青年教師和學生,在線性型的最大不可表數的問題上,作了不少工作。同時,他在二次型方面繼續發表了一些優秀論文。特別在60年代,他在不定方程方面,得到一系列極為出色的結果。在組合數學方面,與愛爾特希、T.拉多(Radó)合作,發表了著名的愛爾特希-柯-拉多定理。他主張科研工作要持之以恆,不能停頓,他說,「研究工作不怕慢,只怕站」。他長期參加並指導有多名中青年教師參加的數論討論班,鼓勵大家敢於向難度大的問題挑戰。他用袁枚的一首詩來表達他對科學研究的深切體會:「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他說:「對科學研究確有此種境界,肯下功夫,總會有收獲,靈感之來源於刻苦,能靈活運用,可以得出很好的結果。」
1961年,柯召先生與匈牙利數學家愛爾特希、英國數學家拉多在組合論方面得出有限集組的相交定理,這就是被稱為里程碑式的「愛爾特希—柯—拉多定理」,大大推動了極值集論的發展。正如弗蘭克爾(Frankl)和格拉厄姆(Gra-ham)所指出的:「愛爾特希—柯—拉多定理是組合數學中一個主要結果,這個定理開辟了極值集論迅速發展的道路。」
1962年,柯召終於以精湛的方法解決了卡特蘭猜想的二次情形,並獲一系列重要成果,被世界數學界譽為「柯氏定理」,它所運用的方法被稱為「柯召方法」,被應用於在不定方程研究中。1977年法國數學家特爾加尼亞(Terjanian)運用柯召方法證明了偶指數費馬大定理第一情形成立,國際數學界對柯召方法的精妙驚訝不已。
1972—1973年,他不辭辛苦地同一些中青年教師一道,到四川的滬州、廣元、峨嵋、成都等地去推廣優選法,舉辦講座。1974-1975年,他親自編寫了國內第一部組合論講義,作為部隊學員培訓班的教材。他支持他的學生魏萬迪從事組合數學的研究,支持孫琦、鄭德勛等開展快速數論變換的研究,使得四川大學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好成績。80年代初,他又積極帶領四川大學數論組的教師從事國防應用數學的研究,開拓數論應用的新領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74年,他被自行車撞傷,為此卧床近2個月,而那份組合論講義就是養傷期間在病榻上完成的。在年過八旬後,他仍經常花大量時間審閱稿件和做評論論文的工作,關心數論的發展。
1990年4月,《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慶祝柯召80壽辰出版了專輯,共發表了獻給柯召80壽辰的論文38篇,包括愛爾特希、格雷厄姆、R.蒂德曼(Tijdeman),以及王元、陳景潤、萬哲先、潘承洞等一批國內外著名數學家撰寫的優秀論文,充分表明他在數學界享有的崇高聲譽。他的學術成就和品格,得到了人們的敬重。
1990年4月12日,四川大學和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行了慶祝柯召80壽辰暨執教60年大會,有數百人出席,大會收到全國各地賀電、賀信上百件,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回顧他幾十年來所走過的成功和艱難的道路,頌揚他為發展祖國的數學事業所做的無私奉獻。
2002年11月8日,為祖國數學研究和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柯召院士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