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數學競賽
① 小孩今年10歲讀小學4年級,5月份得了亞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公開賽金獎,8月份入圍香港總結賽,該去嗎
該
② 為什麼華杯賽在數學奧林匹克賽事中含金量最高
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或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簡稱奧數。1934年和1935年,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舉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作為一項國際性賽事,由國際數學教育專家命題,出題范圍超出了所有國家的義務教育水平,難度大大超過大學入學考試。有關專家認為,只有5%的智力超常兒童適合學奧林匹克數學,而能一路過關斬將沖到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頂峰的人更是鳳毛麟角。2012年8月21日,北京採取多項措施堅決治理奧數成績與升學掛鉤。奧數對青少年的腦力鍛煉有著一定的作用,可以通過奧數對思維和邏輯進行鍛煉,對學生起到的並不僅僅是數學方面的作用,通常比普通數學要深奧些。「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創於1991年),它是一個「普及型、大眾化」的活動,分為初賽(每年3月)、夏令營(每年暑期)。「全國初中數學聯賽」(創於1984年),採用「輪流做東」的形式由各省、市、自治區數學競賽組織機構具體承,每年4月舉行,分為一試和二試。「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創於1981年),承方式與初中聯賽相同,每年10月舉行,分為一試和二試,在這項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全國約90名學生有資格參加由中國數學會主的「中國數學奧林匹克(CMO)暨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每年元月)。競賽規定編輯(1)一年一度的IMO的東道國由參賽國(或地區)輪流擔任,所需經費由東道國負擔,整個活動由東道國出任主席,由各國領隊組成的主試委員會主持,試題和解答由參賽國提供,每國3—5題(也可不提供),東道國不提供試題,而由東道國組成選題委員會,對各國提供的試題進行評議與初選,主要考慮試題是否與以往的試題重復,並把試題按代數、數論、幾何、組合數學、組合幾何等分類,確定試題難度(A、B、C三級),選擇30題左右。如果這些題有新解法的話,還要求提供原解法以外的解答,譯成英文供主試委員選用。(2)每個參賽團組織一個參賽隊,成員不超過8人,其中隊員不超過6人(是中學或同等級學校學生),正、副領隊各1人,考試分兩天兩試,每試3題,每試4.5小時,每題7分,所以每個選手的最高得分是42分。(3)IMO的官方用語為英、法、德、俄語,而參賽國大約需要26種文字,屆時由各領隊把試卷譯成本國語言,並經協調委員會認可。度卷先由各國的正、副領隊評判,再與協調委員會協商(每個協調員負責一個試題的評分),如有分歧,由主試委員會仲裁,協商工作是在信任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4)IMO的獲獎人數約占參賽人數的一半,評獎根據分數段評出一、二、三等獎獲得者,其比例平均為1:2:3。此外,主試委員會還可因在某個試題上作出了非常漂亮(指思路簡捷巧妙,有獨創性)或在數學上有意義的解答的學生給予特別獎。為避免再次出現1980年那樣的中斷,IMO設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有的譯為場所委員會)負責確定各屆的東道主。按IMO的規定,每一屆的東道主必須向上一屆的所有參賽國發出邀請,而新參加的國家則應當向東道主表明參加的意願,再由東道主發出邀請。東歐外的國家中,第一個加入的是芬蘭(1965年第7屆),接著法國、英國、義大利、瑞典、荷蘭等也都在60年代陸續加入。1974年,美國、越南加入。此後,參加國逐年增加,並遍布歐、美、亞、非及大洋洲,IMO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性的數學大賽。1988年第29屆,根據香港的建議,IMO首次設立了榮譽獎,獎給那些雖然未得金、銀、銅牌,但至少有一道題得滿分的選手。這一措施,大大調動了各參賽國及其參賽選手的積極性。IMO的精神就是奧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在於取勝,而在於參加。」據此,自1983年第24屆以來,雖然每一個代表隊(6個人為組員)都計算自己的總分,且知道按總分的順序排在多少名,但組織委員會不向團體優勝者頒獎,因為IMO只是個人的競賽,不是團體的競賽。1981年第22屆,美國是IMO的東道主。美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格雷策發信邀請我國參加,中國數學會復信同意參加,後因故未能成行,只派了當時在美的訪問學者作為觀察員參加了。到了1984年,在寧波召開的中國數學會首次普及工作會議上,確定1985年派兩名選手參加第26屆IMO,以了解情況、取得經驗。由於選拔時間倉促,只指派了北京、上海各1名優秀學生參加。結果有1人得三等獎,兩人平均成績與以色列第17位,兩人總分則排在32位。1986年起,我國均派6名選手參賽。我國選手的輝煌成績,極大地激發了千百萬中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也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榮譽感。如果是全國比賽的話,必須要在本省獲得一個好成績,就是本省的數學競賽要過初賽復賽,進入省隊,然後才有機會去全國參加比賽。數學的話估計也要省賽區是一等獎才可以吧。具體可以查閱往年資料。總之是省推薦的,你需要有過硬的數學成績才行。當然只學習課堂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你要買些奧數的書來研究學習才行,如有培訓班就更好了。
③ 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如何報名
向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組成省級賽區報名即可。
全國性數學競賽活動可由主辦單位組織,也可由主辦單位委託其他單位承辦。受主辦單位委託負責某次競賽活動的單位稱為承辦單位。主辦單位的職責是負責全國性競賽的命題、組織、評判、成績認定、獎懲、承辦單位選定等工作。
根據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的要求組織報名、認定報名資格、發放競賽通知和分發考題;接受主辦單位寄送的賽題並對其保密;根據需要設立考場;任命各考場的負責人;根據規則組織競賽,並保證賽場的秩序;收集競賽答卷並根據主辦單位給定的評分標准判定成績。
(3)香港數學競賽擴展閱讀:
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要求規定:
1、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的獲獎證書和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證書由主管單位統一設計和印製並由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職能機構共同頒發。聯賽二、三等獎證書由主辦單位統一設計、印製和頒發。
2、考試分兩天進行,每天連續進行4.5小時,考3道題目。同一代表隊的6名選手被分配到6個不同的考場,獨立答題。答卷由本國領隊評判,然後與組織者指定的協調員協商,如有分歧,再請主試委員會仲裁。每道題7分,滿分為42分。
3、試題由各參賽國提供,然後由東道國精選後提交給主試委員會表決,產生6道試題。東道國不提供試題。試題確定之後,寫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語言,由領隊譯成本國文字。
④ 華羅庚杯是幾年級的奧數競賽華羅庚杯是不是全國賽
「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以下簡稱「華杯賽」)是以華羅庚名字命名的數學競賽。始於1986年,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才創建的,是全國性大型少年數學競賽活動,目前已經有20屆。
華杯賽分為小學中(不高於小學四年級)、高年級組(不高於小學六年級)和中學組。
「華杯賽」的宗旨是:教育廣大青少年從小學習和弘揚華羅庚教授的愛國主義思想、刻苦學習的品質、熱愛科學的精神;激發廣大中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智力、普及數學科學。
「華杯賽」至今已成功地舉辦了二十屆,全國有100多個城市,4000多萬名少年兒童參加了比賽。「華杯賽」已經成為教育、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勇攀科學高峰和奮發向上的動力,深受廣大學生、教師、家長的喜愛。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蒙古國等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也相繼派隊參賽。
「華杯賽」一貫堅持「普及性、趣味性、新穎性」相結合的命題原則。賽制為每年一屆,每兩年舉辦一次總決賽。
賽程
初賽:每年3月19日中下旬
決賽:每年4月16日中旬
總決賽:每年7月到8月
⑤ 香港中文大學接受高中數學競賽一等獎保送生么
中文大學完全按照高考成績錄取,不接受一切條件的報送及加分降分資格。
中文大學是沒有面試的。
如果想用競賽成績作為籌碼的話,可以考慮一下港大和港科大,不過這兩所學校雖然面試,但其實主要也還是看高考成績的
⑥ 參加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步驟
這是一個相當嚴格的過程,首先要在四月或五月份參加省級的預賽,然後預賽通過的人參加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天舉行的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般省內會選擇省里的前幾名參加來年一月的冬令營即全國決賽。
每年大約有來自全國二百多名同學參加冬令營,一般取成績前三十名左右選入國家集訓隊,在三月份中旬到四月上旬進行集訓隊的培訓,經過六次集訓隊的測試和國家隊選拔考試,取成績的前六名參加本年七月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6)香港數學競賽擴展閱讀
競賽活動性質為社會公益性活動,活動目的是為培養廣大少年兒童學習數學、熱愛數學的熱情與興趣,活動組織分三個部分:
1, 各地區分賽(海選賽、晉級賽)主要體現廣泛參與性,通過大范圍的獎項設置比例,鼓勵與激發大多數參賽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實現賽事活動的廣泛社會意義。
2, 每年一次舉辦的全國總決賽主要體現賽事的高端精英選拔,將全國各地分賽區競賽中,成績優異的選手,集中在一起進行競賽、展示、合作等相關交流活動,其活動意義選拔優秀的中國集訓隊選手備戰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世界總決賽。
3, 通過全國總決賽的選拔,各個年級組中前五名選手,共計35名精英選手,將進入(中國區)集訓隊,通過封閉式的強化學習與訓練,培養與選拔每個年級最優秀的選手組成中國區代表對出戰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世界總決賽,展示自我,為國爭光。
⑦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歷史沿革
現代意義上的數學競賽是從匈牙利開始實施的。
1894年,為紀念數理學會主席埃沃斯榮任教育大臣,數理學會通過一項決議:舉行以埃沃斯命名的,由高中學生參加的數學競賽,每年十月舉行,每次出三題,限4小時完成,允許使用任何參考書,試題以奧妙而奇特的形式見長,一般都有富創造特點的簡明解答。在埃沃斯的領導下,這一數學競賽對匈牙利的數學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許多卓有成就的數學家、科學家是歷屆埃沃斯競賽的優勝者,如1897年弗葉爾、1898年馮卡門等。
受到匈牙利的影響,數學競賽在東歐各國蓬勃開展:1902年羅馬尼亞,1934年前蘇聯,1949年保加利亞,1950年波蘭,1951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相繼進行了數學競賽。
把中學生的數學競賽命名為「數學奧林匹克」的是前蘇聯,採用這一名稱的原因是數學競賽與體育競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崇尚奧林匹克精神。競賽的成果使人們意外地發現,數學競賽的強國往往也是體育競賽的強國,這給了人們一定的啟示。
1934年在列寧格勒,1935年在莫斯科,有關的國立大學分別組織了地區性的數學競賽,並稱之為「中學數學奧林匹克」。當時,莫斯科的著名數學家都參加了這一工作。前蘇聯的數學奧林匹克分為五級:學校奧林匹克,縣奧林匹克,地區奧林匹克,共和國奧林匹克,全國奧林匹克,再選出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六名代表。
對國際間組織數學競賽最熱心的是羅馬尼亞的教授羅曼。經過他的積級策劃,第一屆競賽由羅馬尼亞主辦,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舉行,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當時參加競賽的學生共52名,分別來自東歐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前蘇聯等7個國家。每個國家有8名隊員,前蘇聯只派了4名隊員。以後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都是每年7月舉行(中間只在1980年斷過一次),參賽國從1967年開始逐漸從東歐擴展到西歐、亞洲、美洲,最後擴大到全世界。
美國1974年參加競賽,中國1985年參加競賽。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運轉逐步制度化、規范化, 有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常規,並為歷屆東道主所遵循。
2010年7月6日至12日,第51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行,來自105個國家的1200名選手參賽。中國隊以197分的總成績奪得團體總分第一,6名隊員獲得金牌,中國隊員聶子佩成為本屆比賽中唯一一個獲 得滿分的選手。俄羅斯、美國、韓國、哈薩克分獲第二至第五名。後聶子佩同學又以唯一滿分獲得羅馬尼亞大師杯金牌。
2013年,參加這項賽事的代表隊有80餘支。
2014年7月3日至7月13日,第5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在南非開普敦舉行。本屆競賽共有來自101個國家的560名選手參賽。在此次比賽中,中國隊的六名隊員共收獲五金一銀,並以201分的總成績力壓獲193分的美國隊,榮獲團體總分第一!這是自1985年中國隊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來第19次獲得總分第一。
2015年7月,在泰國清邁舉行的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美國隊破天荒地擊敗了老牌勁旅中國隊,拿到了第一名。
2016年,香港將主辦世界頂級中學生數學競賽──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
⑧ 五大奧數杯賽的獲獎比例究竟有多大
首先初賽就是20%的人入圍,決賽又是只有前面百分之20左右獲獎,所以很難的,很多孩子都是一直在外面補習的,我侄子就一直在精+銳上奧數
⑨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959年,位於東南歐的羅馬尼亞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屆賽事只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和蘇聯參加。
漸漸地,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學愛好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其中,慢慢地將這項賽事推向了世界。自此以後,參賽國輪流舉辦。
賽事創建以來,除1980年東道主蒙古國因經濟困難中斷一次外,已經連續舉辦60年。
1990年,IMO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北京,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隊在主場取得了第31屆IMO的冠軍,成為了當時的焦點新聞。
2018年IMO再一次回到了誕生地羅馬尼亞。而今年,IMO將於7月10日至7月22日在英國巴斯舉辦。
IMO發展至今也形成了固定比賽規則,每個參賽國最多可派6名選手及兩名領隊參賽,學生需為20周歲以下,最高學歷為中學。
IMO競賽試卷由六道題目組成,每題7分,滿分42分。賽事分兩日進行,每天均從上午9:00至下午13:30考試,也就是說用四個半小時解答三道試題。通常每天的第一題最簡單,第二題中等,第三題難度最高。
IMO試題一般分為幾何、代數、數論、組合四大類,但是所有題目均不超出公認的中等數學范圍。原則上,IMO不鼓勵選手利用超出中學范疇的數學知識與工具解決問題,並會在確定題目時充分考量這點。
總體來說,IMO的試題難度較大,考察靈活,解答這些題目需要賦予創造性的思考,對參賽選手的智力和抗壓能力都有較大的考驗。
位於東南歐的羅馬尼亞舉辦了世界上第一節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第一節賽事只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 ,漸漸地,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學愛好者越來越多的參與其中,慢慢的將這項賽事推向了世界。自此之火,參賽國輪流舉辦。
賽事創建以來,除了1980年東道主蒙古國因為經濟困難終端一次之外,已經連續舉辦60年。1990年,IMO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北京,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隊在主場取得了第31屆IMO 的冠軍,成為了當時的焦點新聞。
2018年IMO在一次回到了誕生地羅馬尼亞。而今年,IMO將於7月在英國舉辦。
⑩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數學競賽是什麼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在中學里進行數學競賽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1894年由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的數學競賽。而把數學競賽與體育競賽相提並論,與科學的發源地--古希臘聯系在一起的是前蘇聯,她把數學競賽稱為數學奧林匹克。20世紀上半葉,不同國家相繼組織了各級各類的數學競賽,先在學校,繼之在地區,後來在全國進行,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競賽系統。從各國的競賽進一步發展,自然為形成最高一層的國際競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1956年羅馬尼亞數學家羅曼教授提出了倡議,並於1959年7月在羅馬尼亞舉行了第一次國際奧林匹克數學(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簡稱IMO),當時只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和蘇聯參加。以後每年舉行(中間只在1980年斷過一次),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多,目前參加這項賽事的代表隊有80餘支。我國第一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是在1985年。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運轉逐步制度化、規范化,有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常規,並為歷屆東道主所遵循。
1、目的
激發青年人的數學才能;引起青年對數學的興趣;發現科技人才的後備軍;促進各國數學教育的交流與發展。
2、時間
每年舉辦一屆,時間定於7月.
3、主辦
由參賽國輪流主辦,經費由東道國提供。
4、對象
參賽選手為中學生,每支代表隊有學生6人,另派2名數學家為領隊。
5、試題
試題由各參賽國提供,然後由東道國精選後提交給主試委員會表決,產生6道試題。東道國不提供試題。試題確定之後,寫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語言,由領隊譯成本國文字。
6、考試
考試分兩天進行,每天連續進行4.5小時,考3道題目。同一代表隊的6名選手被分配到6個不同的考場,獨立答題。答卷由本國領隊評判,然後與組織者指定的協調員協商,如有分歧,再請主試委員會仲裁。每道題7分,滿分為42分。
7、獎勵
競賽設一等獎(金牌)、二等獎(銀牌)、三等獎(銅牌),比例大致為1:2:3;約有一半的選手獲獎。各屆獲獎的標准與當屆考試的成績有關。
IMO不是隊與隊之間的比賽,所以沒有團體獎,但各代表隊都非常重視團體總分所處的名次,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實力較強的是中、俄、美、德、羅等國家。
8、主試委員會
主試委員會由各國的領隊及主辦國指定的主席組成。這個主席通常是該國的數學權威。主試委員會的職責有7條:
1)、選定試題;
2)、確定評分標准;
3)、用工作語言准確表達試題,並翻譯、核准譯成各參加國文字的試題;
4)、比賽期間,確定如何回答學生用書面提出的關於試題的疑問;
5)、解決個別領隊與協調員之間在評分上的不同意見;
6)、決定獎牌的個數與分數線。
--------------------------------------------------------------------------------
賽事舉行地點及時間
羅馬尼亞的Brasov和布加勒斯特(1959),7個國家參賽
羅馬尼亞Sinaia(1960)
匈牙利Veszprem(1961)
捷克斯洛伐克Ceske Budejovice(1962)
波蘭的華沙和Wroclaw(1963)
蘇聯莫斯科(1964)
東德柏林(1965)
保加利亞索菲亞(1966)
南斯拉夫Cetinje(1967)
蘇聯莫斯科(1968)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69)
匈牙利Keszthely(1970)
捷克斯洛伐克Zilina(1971)
波蘭Torun(1972)
蘇聯莫斯科(1973)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Erfurt和東柏林(1974)
保加利亞的Burgas和索菲亞(1975)
奧地利Linz(1976)
南斯拉夫貝爾格勒(1977)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78)
英國倫敦(1979)
美國華盛頓(1981)
匈牙利布達佩斯(1982)
法國巴黎(1983)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84)
芬蘭Joutsa(1985)
波蘭華沙(1986)
古巴哈瓦那(1987)
澳洲坎培拉(1988)
西德Brunswick(1989)
中國北京(1990),54個國家參賽
瑞典Sigtuna(1991年7月12-23日),55個國家參賽
俄羅斯莫斯科(1992年7月10-21日),56個國家參賽
土耳其伊斯坦堡(1993年7月13-24日),73個國家參賽
香港(1994年7月8-20日),69個國家參賽
加拿大多倫多(1995年7月13-25日),73個國家參賽 LINK
印度孟買(1996年7月5-17日) LINK,75個國家參賽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1997年18-31日) LINK,82個國家參賽
中華民國台北(1998年7月10-21日),76個國家參賽(中國隊沒有參加)LINK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99年7月10-22日),81個國家參賽 LINK
大韓民國大田(2000年7月13-25日),82個國家參賽 LINK
美國華盛頓(2001年7月1-14日),83個國家參賽 LINK
英國格拉斯哥,84個國家參賽(2002年19-30日)
日本東京(2003年7-19日),82個國家參賽 LINK
希臘雅典(2004年6-18日),85個國家參賽 LINK
墨西哥坎昆(2005年7月8-19日),98個國家參賽LINK
斯洛維尼亞(2006)
越南(2007)
西班牙(2008)
德國不萊梅(2009)
歷屆總分第一(1977-2005)
1977:美國
1982:西德
1983:西德
1987:羅馬尼亞
1988:蘇聯
1989:中國
1990:中國
1991:蘇聯
1992:中國
1993:中國
1995:中國
1996:羅馬尼亞
1997:中國
1998:伊朗
1999:中國/俄羅斯
2000:中國
2001:中國
2002:中國
2003:保加利亞
2004:中國
2005: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