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的提升作文
『壹』 提升語文素養的作文
素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素養同樣也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品德。
素養包括一切美德。比如說愛國,今年的四川大地震。這次地震不但震死了許多人,還震掉了我國古代許多燦爛的歷史文化古跡。我們的溫爺爺得知情況後馬上從北京乘飛機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他拿著喇叭對被困在房屋底下的人喊:「你們一定要堅持住,我們的隊伍馬上就來救你們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溫爺爺是多麼地熱愛祖國的人民。幾天過去了大多數被困的人都從廢墟裡面解救出來。其中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的父母都被震死了,已經成了孤兒,文爺爺緊握著他的手說:「孩子不用怕,別傷心,過去的就過去了,我們政府會養活你們的。」雖然是電視上看到的,但是我能清晰地看到溫爺爺的眼眶已經紅了,彷彿淚水馬上就要掉下來一樣。這同時也體現了我們的總理有同情心,關心人民。在此我也為我們的祖國有這么一位好的總理而感到十分的驕傲和榮幸。
我還聽說在地震發生的當時,有一位老師用鋼鐵般的身軀擋住了樓板,救下了七位躲在講台下的幾個學生。他的高尚品德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他的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跡表現出所有的人民教師的偉大品質,所以說老師是很值得我們尊敬的。
素養還包括守法。守法對我們中學生來說,犯罪率不是很高,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說在學校言行文明,不違反紀律,這都是我們中學生應該做到的。最重要的是課堂紀律。作為一個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所以我們要認真聽好每一堂課。其實上課不認真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不認真聽課成績就會不好,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很難找到好工作。何況現在的社會就算考上了大學也很難找到好的工作。這就證明大學學歷已經遠遠不行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認真聽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一堂課的筆記。其實學習態度也是素養的一種。你態度不好,從內心裡就不喜歡學習,那又怎能學好呢?同時你的態度不好當然上課就會講話,不遵守課堂紀律了。每個人應該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想提高成績就得虛心向別人學習,不要認為自己的就是對的,別人的就是錯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貳』 如何提高語文素養作文
一考生
語文學習是一種終身學習,語文素養的提升也貫穿著每個人的一生,那麼對於中學生來說,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是課堂有效教學。課堂教學教什麼、提升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是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首先,「聽」這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貫穿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聽老師講解《沁園春·長沙》,我們感受到了偉人的氣魄和胸懷;聽鮑國安先生朗誦《赤壁賦》,我們感受到了蘇軾的豁達和豪邁;聽同學們探討《記念劉和珍君》,我們感受到了青年的熱血和執著。聆聽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解,欣賞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誦,我們提高了審美情趣,增長了欣賞水平,語文素養在傾聽中慢慢提升。
其次,「說」在語文課堂上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成為提升語文素養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在《再別康橋》的朗讀中,我們體會到了濃濃的不舍情思;在《中國夢》的演講中,我們體會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在「能否以成敗論英雄」的辯論中,我們體會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說中悟,在悟中提升語文素養。
再次,「讀」作為提升語文素養最有效的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比重最大。我們對《荷塘月色》進行品味和鑒賞,感受語言之美;我們對《拿來主義》進行思考和領悟,感受思辨之強;我們對《宇宙的邊疆》進行閱讀和理解,感受著自然之神秘。通過這些優秀篇章的賞讀,我們全面提高了語言鑒賞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升了語文素養。
最後,「寫」是語言表達運用的重要方式,心靈的觸動、情感的共鳴、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寫作中呈現,沒有「寫」,語文素養就無法從根本提升。我們寫作《難忘的瞬間》,表達生活的感動;我們寫作《霜葉紅於二月花》,描繪自然的美景;我們寫作《我心中的孔子》,贊美先賢的智慧。寫作完成了語文素養的提升。
這四種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了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這是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的中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當然,除了課堂有效教學之外,課外的大量閱讀和社會生活實踐對提升語文素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滿分作文如何使用素材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能否優化運用往往決定文章等級的高下。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寫作文的時候並不是沒素材,而是缺乏對素材的思考和發現,有「貨」不會用。
下面是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優化運用素材的9種方法。
1、凝縮
就是「擠干」素材中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水分」,或捨去細節而概述總體,或捨去總體而取一細節。這種「凝縮」就內容的涵蓋面來說,可分為兩大類:
①典型凝縮
如陝西高考滿分作文《請讓我們「摔跤」吧!》中的一段:
前人由敗而勝,由逆境而到勝利的頂峰者,往往不勝枚舉。越王勾踐可屬一成功的範例。春秋之時,列國征伐不已,烽煙不斷。孱弱的越國在勾踐的帶領下,與氣勢正盛的吳國交鋒,結果損兵折將,臣服於吳國,勾踐本人也充當了吳國的奴僕。這一跤對於越王來說,可謂沉痛不已。心懷大志的越王,數十年如一日,勵精圖治,卧薪嘗膽,奮發進取,積蓄力量,在二十年的生死教訓中,勾踐沒有溫情的關照,沒有舒適的環境,但雄心卻在日益增長,宏圖在不斷擴展著,越國的金戈終於沖進了吳國的都城。假如沒有那一場亡國的慘禍,勾踐將如何,誰也難以預料,歷史最終多添幾個平庸的姓名而已。
這段文字中的典型舉例的素材源於課文《勾踐滅吳》,原文較長,聰明的作者緊扣話題「摔跤」,捨去了「勾踐滅吳」中的許多「細節」,「凝縮」了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典型凝縮」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以一當十。
②列舉凝縮
還是上述那篇滿分作文,隨後的文字是這樣的:
不僅人如此,國家亦如此。反右傾、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一場場艱難險惡環境,中國人不知經歷了多少的磨難和險阻,但這些都沒有壓垮中國人的脊樑,我們在奮斗中成長著,在困難中成熟著。直到今天,中國人已經可以堅強地站立起來了。
這里對反右傾、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等素材的運用,可謂惜墨如金,點到而已,文章內容簡練而不簡單,既有容量,又有力度。
如果說「典型凝縮」是「點」的話,那麼「列舉凝縮」就是「面」,點、面結合,能使文章內容既充分又簡練,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2、擴展
有的作者常常由一物,一景,一個動人的故事,一絲心緒的牽掛,一個喜悅的預感等,根據話題、主旨,遵循生活的內在規律,引發聯想,或補充引申,或添枝加葉,豐富發展,使平淡無奇的事件變得光彩照人。
如山東考生滿分作文《母親手中的稻草繩》一文,便是作者根據話題「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的內涵,以「稻草繩」為線索,引發聯想,補充引申,豐富發展,把眷眷的母愛和作者拳拳的感激之情串連起來。這里,稻草繩既是母親愛的寄託,又是作者的象徵,還是作者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素材的擴展生發,常常遵循著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的思想軌跡。
3、量裁
就是量體裁衣,根據話題、主旨或內容的需要,從不同角度切入,使用同一素材,就像一塊布料,剪裁師傅根據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縫制出不同特色的服裝。高考命題千變萬化,但年年都有人利用同一則素材寫出不同的優秀作文。
如「感動中國人物」中「邰麗華」這則素材,在河南省高考優秀作文《成長路上的跌倒》中被用來闡述苦難中的成長,在湖南卷滿分作文《談意氣》中又被挖掘出「有意氣」的精神品質,緊扣話題「意氣」來敘述、分析、評價,有力的論證了「人有意氣,才能壓不垮,錘不彎,追求不泯,意志不衰」這一觀點。點題語明確,素材與主題接榫自然。
以上兩例告訴我們,「材不在多,會用則靈」,主旨不同,同一個素材,切入的角度也不同,組織和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奧妙。其實,從感動中國邰麗華的素材還可挖掘出「樂觀」、「永恆」、「奇跡」、「堅韌」、 「美麗」、「人生定位」、「戰勝困難」、「逆境與成才」、「缺陷與完美」、「命運在自己手中」等內涵。只要你對所寫的話題、命題、材料作文有全面、准確的理解,對文章主題有清楚、到位的把握,便可找到素材與主題的契合點,找到表述的角度和側重點,便可自如地運用各種方法來敘述和分析素材:或藉助關鍵詞語句來引申,或藉助合理想像、聯想來拓展,或採用原始素材中的相關內容,加進自己的讀解和感悟。
4、剪輯
如果說「量裁」是「一材多用」的話,那麼「剪輯」則是「多材合用」,是把本質上相近或相似或有一定關聯的幾則素材,按照一定的話題或主旨組合在一起,能使文章豐厚而多彩,意蘊綿長。
如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懷想天空》分別以「一個人的天空」、「三個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作為小標題,精心「剪輯」了叢飛、為救孩子而犧牲的父母、微塵這樣三則素材,靈犀共啟,層層推進,將「愛的天空」拓展到了極致。
再如安徽高考優秀作文《青山寂寂水澌澌》中主體部分便是對屈原、陶潛、李白等經典素材的「剪輯」:利用三個詩意靈動的小標題,恰當地評價了屈原、陶潛、李白的一生,讀懂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人格修養,段末點化主題。
雖然屈原、陶潛、李白三個人物是常見的,但是,作者並沒有簡單的「剪輯」,而是按照文章的主旨進行敘述和議論,很好地完成了一篇考場作文。
5、巧借
就是活用經典素材的思路或技巧,讓老樹生新芽。這種技法不是偷懶,而是為了更好地創造;不是無奈,而是有意為之的奇思妙得。如河南考生《少年中國說》便是以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為行文脈絡,結合作文所給圖畫的寓意,寫出了自己的《少年中國說》。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文體形式,既讓人感到親切,又讓人感到新穎。
6、獨白
原指戲劇、電影中的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情感和願望的話,這里指巧將素材中的第三人稱改用為第一人稱的自敘、自辯的寫法。如廣東考生優秀作文《聖火的自白》,作者巧妙運用「奧運聖火」的素材, 採用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來寫,利用了自述文的敘述優勢,把奧運聖火的曲折歷史化為幾個聖火傳遞的鏡頭,把奧運精神的傳遞通過聖火的獨白表達出來,感情真摯,感染力強,甘肅考生的滿分作文《落紅》也是採用的這種技法。
7、妙引
就是巧妙引用名言警句或俗語、諺語等。這種「妙引」因題而異,相機引用,能使文章崢嶸、高遠、耐人尋味。如湖南高考滿分作文《詩意地生活》中的妙引:
理想是第一層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是理想點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塵埃,是理想讓我們一眼望斷天涯,開始追尋之旅。……
奮斗是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收獲是第三層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段巧妙地把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境界」作為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到好處。「妙引」有明有暗,有詳有略,古今中外,信手拈來,文采斐然,思想上比較深刻,整體上一氣呵成,顯得大氣而老到。
8、引源
就是引入生活的活水源頭,融入真摯情感。
如湖南高考滿分作文《詩意地生活》通過敘述農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現家庭的和睦和溫情,詮釋生活的詩意,表達自己對詩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寫的是身邊小事,表達的是真情實感,說者誠懇,讀來親切。人物的語言細膩真實,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畫面彰顯,詩意盈溢:
「於是,無數個炊煙梟梟的時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畢畢剝剝聲響的灶堂里看到奶奶通紅的笑臉。特別是在冬日,爺爺燒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則搶著依偎在爺爺身邊取暖。一串串歡聲笑語隨著炊煙升上天空,訴說著冬日的溫暖。」
作文題無論怎樣設計,都不會逾越我們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經歷。
9、兼用
是指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技法的綜合運用。
如河南考生《少年中國說》一文,就活用素材的思路、技巧來說,是「巧借」;而文中那段對「一路跌倒一路向前」的少年李肇星的概述,卻又是「凝縮」。
再如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懷想天空》主體部分的技法是「剪輯」,剪輯中的經典素材「叢飛」、「父母」、「微塵」又是源於同學們所熟悉的「源頭活水」,從這個角度說又是「引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方法在使用時都必須緊扣話題,緊扣主旨,深入進行挖掘。
『叄』 語文素養的提升作文
是98年提出的。明確「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還「習作」應有的位置,精心編寫專.門的「習作課文」,使「習作」教材獨立成章、自成體系。明確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3—4年級應在低年級段寫話的基礎上進行作文起步訓練,以片段教學為主,不拘文體,不必成文,讓學生自由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同時提出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的要求。
『肆』 如何提升語文素養作文800字
如何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因此,學好語文對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來說是最起碼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最重要的路徑。所謂語感,就是讀者或聽者通過聽人講話或閱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新的課程理念,做了一點嘗試。
一、從優秀的篇章中感知、積累、豐富語感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鼓勵學生讀背一些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很重要的途徑。
1、聽說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語感。
「聽話是憑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鑒於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舉行了課前美文欣賞活動: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接收優美的語言,經過大腦的加工後,對聽到的美文進行評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積極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度,培養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語感。如此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讀寫結合,培養語感。
閱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培養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後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會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
3、勤記多背,積累知識,豐富語感
「語感要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感知。」顯而易見,生活經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初中學生由於生活經歷不足,實踐經驗有限,所以,勤記多背,積累知識,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將是積累、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
二、在語文實踐中領悟、分析,培養語感。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由於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准確領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體的「神」與客體的「神」融為一體,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如教學辛棄疾的《西江月》時,我讓學生分析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學生很容易就發現這兩句話與註解的順序不同。這是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了結論:這是強調作用,表示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時心情會是何等欣慰!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又怎麼體會得到?從而體現了這首詞的旨意。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的鍛煉。
三、對積累的語文素材吸收、加工、運用,培養語感
這是培養語感的高級層次。積累如吸氣,運用如吐氣,只有吸夠了氣,才能吐出氣,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除此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像和聯想,藉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鑒賞,從而愜意地抒發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這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溝通,需要學生與作者在心靈情感上共鳴。這樣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會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從而抒發讀完文本後獨特的情感體驗。
這樣反復訓練與內化,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生質的飛躍,學生才會對語言敏感。在教學實踐中,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就能充分證明上面的觀點。
我是這樣延伸拓展的:作者從小時候一次脫險的經歷中學會了解決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的方法,對你是否有一定的啟示?請聯系自己的實際談一談。同學們踴躍舉手,其中一名同學是這樣回答的:「我媽媽總想讓我考重點,每天我都感覺前途挺渺茫的。現在我覺得只要鼓足勇氣也不難,重點不過600多分,我要在初中學習三年,平均每年200天,那麼只要我每天能學到1分我的夢想就會實現。同學們,我們一起努力吧!」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要將大困難分解成若干個小困難,著眼於眼前的一小步」這個道理。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回家寫了一篇讀後感,每一篇讀後感都流露出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伍』 麻煩給我一篇如何提高語文素養的800字作文,急用,謝謝
淺談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與方法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對語文不感性趣,讀文章語感較差,口語表達詞不達意,寫作文是錯字連篇,詞彙貧乏想像力不豐富,就連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較高的學生也存在視野狹窄,文章空洞,而美情欠缺的問題。這一切無不反映出學生語文素養低。由此觀之,語文素養之於語文和學生的發展就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從一線教學看來,我們可以從平時的語文教學入手,尋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些合適的途徑與方法。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想使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就必須積極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沒有興趣的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苦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切實認清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努力使教學有新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養,以情激趣;培養學生廣泛的好奇心;通過美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課內語文學習要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等等。
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可以採用設疑法,以此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求知慾望,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懸念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關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說中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樣,使關切的心情變成學習的興趣。感染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深入發掘課文蘊含的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吸引學生從而產生興趣。激勵法,心理學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多鼓勵,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誘導法,就是通過採用適當的方法加以誘導,把學生其它方面的興趣吸引到語文學習上來。
二、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輔導相結合。
(一)、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教材是語文學習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例子。」(趙景瑞:《探索語文教學的真諦》)教材中的課文篇數雖然有限,但卻是學生積累和吸收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窗口。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例有許多是大師級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屬於經典作品,有一定的蘊涵和深度,經得起吟詠和品味;教材中還有一些極具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作品,這些作品則能讓學生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憑借它可以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憑借它可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進行知識的積累;憑借它可以去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憑借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憑借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總之,上好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
1、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
「語感」是學生語文素養中語文能力的重要方面。當一個人在聽話時,能通過快速的感知體驗,比較准確地把握對方言語的主旨要點,體會到言語中蘊含的感情,甚至能聽出言外之意,這就說明他有較強的語感;閱讀一篇文章,能准確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說明有著很強的語感。一個人如有很強的語感,說話時方能做到得體自然,寫文章時才能做到准確達意。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能力的高低,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審美能力的高低。把語感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思想亮點,是一線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任務,還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
語感培養的方法有:1、聯系生活,獲得語感。生活體驗是一種非言語實踐,它包括生活知識經驗、自然風物知識經驗和人生社會知識經驗等的體驗,沒有這種體驗,語感培養就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學生要多接觸生活、多觀察、多體驗、積累生活經驗中的語言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聯系生活實踐,回憶生活經歷,喚起有關表象,進行有關聯想和想像,從中體味言語所構成的情景,領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獲得准確的語感。如,我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充分利用體驗朗讀,培養學生語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體內容以後,我啟發說:「同學們,《月光曲》的譜寫過程是多麼感人啊!快讀一讀,把文中的『貝多芬』換成『我』,邊讀邊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盡情地表達出來!」學生們好奇地捧起課本,如飢似渴地朗讀起來。他們不知不覺進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為一體,細膩的情感如涓涓細流汩汩湧出。當讀到「盲姑娘渴望親耳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卻又怕哥哥難過,安慰哥哥:『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一段時,有的同學動情地說:「多麼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麼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有的學生說:「真沒想到在這個偏僻的小鎮上,依然有人那麼喜歡我的音樂。她雖然窮,但我一定要滿足她的願望,親自為彈奏。一曲。」當學生讀到「貝多芬……推開門……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時,震驚地說:「是她嗎?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嗎?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是出自她的手嗎?她真是身強志堅啊!—這不正反映了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關愛,反映了盲姑娘堅強、善良的品性嗎?
2、誦讀體味,形成語感。要養成反復誦讀,潛心揣摩的習慣。要在充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當今語言學習缺乏充分的朗讀訓練,朗讀的時間,次數太少,這正是學生語感能力弱的症結所在。因此要多讀典範課文,對精彩段落,精粹詩文一定要熟讀成誦,潛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然後讓學生說說讀課文後的體會,如果體會不深刻,再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情感。最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通過誦讀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那麼,熟讀成誦的文章,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潛滋暗長,積少成多,由感到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良好的言語習慣養成了,語言修養加強了,語感也就具備了。
(二)、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涉獵書籍報刊,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隨著網路的普及,還要鼓勵學生上網瀏覽。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往往需要課外閱讀的配合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所學到的技能可以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作為知識的運用和技能和檢驗。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顯而易見,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讀寫能力,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極大的作用。1、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每課書教完後,我都要找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為學生擴展閱讀,讓他們擴大閱讀量。讓學生有新的感受、新的體驗,除此之外,還上網查閱資料,為學生擴大閱讀量。曾下載文章《安徒生童話》、《湯姆索亞歷險記》、小學生生優秀作文。通過多讀,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也使學生的思想逐漸變得深邃了。
2、 多讀多背,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的一位外國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於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了。可見讀,在語文學習中是很重要的。葉聖陶先生多次重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在他的《精讀指導舉隅》一文中,力推「吟誦」。正如詩聖杜甫所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教學中,注意多讀書。在教《百合花》一文中,為了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表現通訊員性格特徵的語句,學生找到後,反復朗讀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體會描寫好在哪,以後怎樣借鑒寫法,也寫出這樣精彩的作品。由於注意朗讀和體會,學生明確了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三、開展語文活動,厚實文化積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早已提出:「雖有佳餚,弗知其味;雖有至道,弗知真善。」無論何種版本的教材,無不關注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讓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積累只有通過具體的活動得以實現,活動是厚實學生文化底蘊的必要途徑之一,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的。
1、每日一句的積累,古詩名句、歇後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作為課堂檢驗的重頭戲,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里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於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時的舉行朗誦會,有詩朗誦,經典文本的朗誦,張志公先生曾說過:「詩的語言,音調和押韻,念起來給人以極大的快感」。結合課文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每次分組舉行,汲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並背誦,並要求學生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此活動增加了積累,鍛練了語文,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認識。
3、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學都參與「我喜歡的名句」活動,每天由一位同學將喜歡的名句寫在相應的專欄里,其餘的同學可以寫也可以為自己選擇,將自己喜歡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記或作業本的封面,通過這項活動,使同學們從平淡的文學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語文,學生的作品逐漸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4、開展閱讀文學經典子籍活動,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也是厚實學生文化底蘊的必由途徑。經典在不同的時期,意義不同。特別是我國歷精典子籍,處在青少年時期要應該作為學習生活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四書》《史記》《公羊傳》等,作為教師的我們每一次閱讀都是第一次接觸一個世界,如同現實中接受新鮮的經驗一樣,許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讀過的書,可是它已經把種子留在了我們身上,它可以持續地在我們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僅僅是看重書中的情節,更應該是書中所涉及的文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俗語書:「讀一部好書,做完美人生」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在教的過程中確沒能更好的去引導學生。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語文習慣對提高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語文習慣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種習慣對語言功能的發展,語文規范的形成,語文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主要採用這樣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學常規,在教學之初用一段時間,重點建立教學常規,為學生規定一定的學習語文的規矩,如語文課上怎樣讀書,怎樣提問,怎樣回答……每個老師制定的項目不同,但目的是一個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教給學習方法,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強化訓練,例如,培養預習的習慣,教師在指導預習的步驟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達到自動的程度,這樣,預習的習慣就養成了。嚴格要求,堅持不懈,良好的語文習慣不是短時間就能培養起來的,不良的語文習慣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因此需要時間嚴格要求,作堅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著眼於學生的終自發展,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思維品質的培養,以活動促使學生去認真閱讀積極研究,積累營養,學生才不至於「陷入與文化根基斷裂的危險」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我國的經典子籍以及我們的國文,扶著學生扎扎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力爭讓學生對我們的民族語言有深厚的感情,讀書有鑒別,學語文有「靈氣」寫文章有個性,如果語文教師能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飛學生明天的夢想。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激發了學生探索慾望,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就會落到實處,語文教學改革才會有光明的前景。但願語文學習成為老師和學生普遍感到快樂和輕松的事情,因為學生有了堅實的語文素養和自由寬廣的語文學習空間。
『陸』 關於如何提高語文素養的作文題目
語文學習關繫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繫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的提升主要有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請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