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高考語文虛詞

高考語文虛詞

發布時間: 2021-09-03 01:59:20

A. 高考語文實虛詞常識

文言文知識梳理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於。
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9.【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10.【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②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 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B. 高考語文 關於文言文虛詞

嗯,你這樣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先把文言文的句子大概意思翻譯出來,再分析虛詞的用法和在句子中的成分。但是因為虛詞的用法和意思可以分得很細,所以建議你把知道的虛詞和虛詞的用法收集歸類,要把其在文言文中的例子也對應收集了,因為這個要學好除了天生的語感,剩下的只能靠積累和練習了

C. 高考語文十八個虛詞

高考文言文18個文言虛詞的意思用法整理
一、而
【本義】像人們面部下垂的胡須——胡須。
【假借義】
1.面部的胡須往往連接在一起——連詞,表示前後兩個語法單位(詞、短語等)之間的各種關系。
①表示並列關系,可不譯。
公而忘私——存而不論——避而不談
②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才」「就」「接著」「就在這時」「原來已經」。
廢書而嘆——雞鳴而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言而喻
③表示遞進關系,可以翻譯為「並且」或「而且」。
久而久之: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
④表示轉折關系,連接語意轉折的詞語、句子,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可是」「但是」等。
華而不實——不約而同——不謀而合——不翼而飛——不勞而獲
⑤表示修飾關系,把表示動作行為方式、手段、時間等的狀語跟中心詞連接起來,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語,可以不用翻譯。
拂袖而去——沖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馳——半途而廢——乘虛而人——蜂擁而來——從天而降
⑥表示因果關系,連接有因果關系的詞語或句子,相當於「因而」。
淡而無味:淡,薄,與「濃」相對。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⑦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可以翻譯為「如果」「假如」。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過錯如果能夠改正,就是最好的優點。
(8) 表示目的關系,目的是,來,用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寧許以負秦曲——作師說以貽之
2.胡須往往成為人的面部特徵之一,故可以用來指代人——代詞,第二人稱,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你」、「你的」。
余知而無罪也——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某所,而母立於茲。
二、以
【本義】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類似現在的鋤頭——耜、鋤。
【引伸義】
1.(1)動詞:古代人們使用鋤頭在田野勞作——用、使用、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2)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勞動效率是人們的普遍認識——認為、以為
例:習以為常——物以稀為貴 ● 信以為真: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當作真的。●皆以美於徐公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為不成。
(3)讓。例: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2.詞義虛化成為介詞,表示詞語間的各種語法關系。
①介詞,表示方式、憑借或手段,可以視情況翻譯為「用」「拿」「憑借」「依靠」「按照」等。
以禮相待——以德報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恆
②介詞,表示目的或原因,相當於「因為」「由於」。
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不以人廢言:廢,廢棄。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採納他的正確意見。
③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從你
④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韓厥具以實告——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大能鳴也——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引以為(把它作為)流觴曲水——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⑤介詞,表示帶領,率領。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蓋以十艦最著前——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3.連詞,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來」「用來」「以便」。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4.連詞,相當於「而」,但不用於轉折關系。
一旦振罪,或脫身以逃(承接)——遂自投汩羅以死●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並列)●木欣欣以向榮(修飾)——終日而思——談笑以死●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人
5、連詞,表示因果。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三、其
【本義】像一個簸箕的樣子——簸箕。
【假借義】
1.用作代詞。
①表示領屬,相當於現代漢語 第三人稱「他(們)」「他(們)的」。
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詞,他,他的;好,愛好。迎合別人的喜好。
②表示領屬,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你的: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③表示指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那」「那個」「其中的」「那些」。
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
2.用作副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命令等語氣。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問)
3.用作副詞,表示動作發生在將來,相當於「將要」。
其如土石何?
4.用作連詞,可以放在句首,或者表示假設,可以翻譯為「如果」;或者表示選擇,可以翻譯為「還是」。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5.用作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不用翻譯。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四、為 wéi wèi
【本義】古代的人們驅趕大象幫助勞作——勞作、製作、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引申義】
1.運用智力管理國家也是一種勞作——治理(國家)
各自為政: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2.運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無法做到的重任——動詞,可譯為「充當、擔任、作為、成為」
轉危為安
3.只有勤奮勞作的人才有——作為、作用
大有作為:作為:做出成績。能夠極大地發揮作用,作一番貢獻。
4.大家都認為勤奮的人才能有作為——認為、是、算作
互為表裡
五、者
【本義】從鼻子中喘氣幫助說話——分辨事物的言辭。
【假借義】
1.表示稱代,加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形容詞性短語)後,使之具有名詞性質,可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用在名詞後,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這個人」。注意兩種用法
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可不必譯出。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對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組成名詞性片語,表示語氣停頓。可不必譯出
近者奉辭伐罪。
4.用在數詞之後,相當於「種」「樣」「……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5.指代某種情況,可視上下文翻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6.表示指代,跟在總體名詞後的限定性詞語後面,指代總體中的某一部分、個體。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定語後置標志。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7.助詞,用作「若」「似」「如」的賓語,用在句子末尾,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8.助詞,表示停頓,用在名詞、分句後面或句子中間,表示「者」字後面有所解釋,或者敘述、說明原因。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9.助詞,放在疑問句的句末,用在疑問句後,表示疑問。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六、之
【本義】像人的腳趾站在地上,即將出發——到……去、往(動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假借義】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第三人稱「他(們)、她(們)、它(們)。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2.指示代詞,這、此。
操之過急:操:做,從事。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於急躁。
3.代詞,相當於「我」「自己」。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4.比較作定語的標志的兩種不同用法。
(1)助詞,相當於「的」,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不經之談
(2)特別注意:定語後置的標志。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結構式:1中心詞+之+定語+者 2中心詞+之+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5.助詞,變主謂結構為偏正結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6.助詞,構成動賓倒裝句式。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7.助詞,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8.助詞,用在方位名詞(如「前」「後」等)和它們的修飾語間,表示對方位、時間、范圍等的限制。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 (《列子•湯問•愚公移山》)
9.補語的標志,可譯為「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你為什麼這樣不愉快呢)
七、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八、則
【本義】古代以貝類和刀形金屬作為貨幣——貨幣。
【引申義】
1.貨幣的輕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則加以衡量——法則、准則
以身作則:則,准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2.法則就是規定必須遵守的是非標准——副詞,是、就是。
偏信則暗——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窮則思變——聞過則喜
3.副詞,就、立即。
沛公則置車騎。
【假借義】
1.用作連詞,表示多種語法關系。
①連接前後相承接的語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便」「那麼」。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
②連接轉折關系的語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卻」「但」。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③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那麼」。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④表示並列關系,不用翻譯。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⑤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左傳•餚之戰》)
⑥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2.助詞,無實際意義。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詩經》)
九、於
【本義】語氣舒緩的樣子——語氣舒展。
【假借義】
1.用作介詞
①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從」「到」。
年之際在於春
②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方向,可譯為「向」。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③引進動作行為的趨向或所從,可譯為「從」「到」。
青,取之於藍…… (《荀子•勸學》)
④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對」「對於」「給」等。
取信於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⑤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重於泰山
⑥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放在動詞之後,可譯為「被」。
見棄於人:見,被。棄,遺棄,拋棄。被別人拋棄。
⑦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由於」。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進學解》)
⑧「在……方面」「從……中」
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⑨與,跟,同。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2.助詞,用於句中,無實際意義。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夭》)
十、乃
【本義】呼氣不順暢——呼氣困難。
【假借義】
1.代詞,相當於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代詞,相當於指示代詞「這樣」「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3.判斷詞,相當於現代漢語「是…『就是」。
勝敗乃兵家常事: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4.副詞,相當於「才」「這才」「就」等,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副詞,相當於「卻」「竟然」"反而"等,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副詞,相當於"只""僅" 「僅僅」「只是」,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7.助詞,無實義。乃文乃武。 (《尚書》)
十一、所
【本義】用斧頭伐木的聲音——伐木聲。
【假借義】
1.用作名詞,「處所」「地方」「應有的歸宿」。
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2.用作助詞,放在動詞的前面,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
不知所措
3.用作助詞,放在介詞前面,組成介詞結構短語,合起來作狀語,說明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憑借的方法手段、產生的原因及其有關人物。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4.用作助詞,與「為」合用,表示被動。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大概的數目,通「許」。
父去里所,復還。(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6.量詞,房屋一棟、一處稱一所。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賦》)
十二、 若
(一)動詞,像,好像。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若入前為壽 ,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於。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十三、乎
【本義】話語說完之後餘音未消的樣子——句末聲音上揚的樣子。
【假借義】
1.在句子末尾人們要表示出說話的語氣——語氣助詞,表達話語的多種語氣。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或「呢」。
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於「嗎」。
②用於句尾,表示感嘆或祈使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呀」。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③用於句尾,表示揣度的語氣,可以翻譯為「吧」。
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2.用於句中,介詞,介引時間、處所等,相當於「在」「對於」「於」。
異乎尋常:異,不同;乎:於;尋常,平常。跟平常的情況很不一樣。
3.形容詞詞尾,表示性狀,可以翻譯為「……的樣子」。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十四、且
【本義】像放置物品的幾案——案板、幾案。
【假借義】
1.借用作連詞,連接前面的話語。
①表示並列關系,可以翻譯為「並且」「又……又」「一面……一面」「一邊……一邊」。
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表示層進關系,可以翻譯為「而且」「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③表轉折,卻。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2.用作副詞,表示多種關系。
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尚且」「還」。表示讓步關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姑且」「暫且」。
得過且過:且,暫且。只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
③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十五、焉
【本義】像一種鳥兒的形狀——焉鳥,產於江淮。
【假借義】
1.代詞,相當於「之」。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2.代詞,表示疑問,可以翻譯為「哪裡」「什麼」「怎麼」。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3.兼詞。
(1)兼有介詞「於」和代詞「是」或「之」的含義,相當於「於是」或「於之」「於此」、「於彼」。
習焉不察:習:習慣;焉:兼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4.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用於句末表示肯定或陳述。句末語氣詞,譯為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5.助詞,做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地」。
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6.助詞,表示疑問,用於句末,相當於「乎」。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十六、也
1.句末語氣詞,表示多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2.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停頓,以引起下文。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十七、因
【本義】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墊子。
1、躺在席子上有所——依靠、憑借(介詞)。
】因人成事——因利乘便
2.依靠多了形成慣例——因襲、沿用、依照
因循守舊——陳陳相因
3.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依據、條件、時機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通過」「經由」「趁著」。
因勢利導:因:順著;勢:趨勢;利導:引導。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4.介詞,表示原因,相當於「由於」「因為」「因此」。
因禍得福
5.名詞,可以譯為「原因、機會」「機緣」。
前因後果——事出有因——因果報應
6.副詞,於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7、動詞
(1).根據。例: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五蠹》)
(2).沿襲,繼續。例:①蒙故業,因遺策。
十八、與
【本義】動詞,賜予別人一勺飯食——賜予、給予。
多許少與——與人方便
【引申義】
1.給予別人東西是為了和別人——結交、親附
虛與委蛇: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2.與之親近則容易贊成他的觀點——贊成、贊許、援助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
3、對付。①龐煖易與耳。
【假借義】
1、介詞。
(1)比,和……比較。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2)給,替。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
(3)介詞。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連詞,相當於「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與介詞用法要分清,義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不足與謀
3.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疑問或感嘆,後作「歟」,此義項讀音為yú。
反問:子非三間大夫與?
疑問: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4.動詞,可譯為「參加、參與」,此義項讀音為yù。
蹇叔之子與師。(《左傳•餚之戰》)

D. 高考語文文言必考的十八個虛詞是哪些

一、 而

1、 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 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而且」。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4)(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青,取出於藍,而青於藍。

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續耳。

(5)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6)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於「地」「著」等,或不譯。

如:吾恂恂而起。

吾嘗終日而思矣。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於茲。

3、 助詞,附在其它的詞上。

(1) 作時間詞,「既而」「俄而」「已而」「而後」等。

如:既而兒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語氣,相當於「罷了」。

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問代詞

(1)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什麼」「什麼原因」。

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如:大王來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如:然則何時而樂耶?

2、 副詞

(1)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麼」「怎麼」「怎麼這樣」。

如: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 復音虛詞。

(1)「何如」,用在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者「什麼樣」。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如:榮祿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呵」,喝問。

如: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三、 乎

1、語氣助詞

(1) 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嗎」?

如:欲安所歸乎?

壯士,能復飲乎?

(2) 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如: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 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呀」。

如:孰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頓處,可不譯,相當於舒緩語氣。

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亦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 用作助詞,可作形容詞詞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四、 乃

1、 副詞

(1) 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2) 情理上的逆轉相背,可譯為「卻」「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僅」。

如: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2、 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作定語,「你」「你的」。

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 用作副詞,起幫助判斷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嬴乃夷門抱關者。

五、 其

1、 代詞

(1)第三人稱,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復數)。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第三人稱,一般代人,可譯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3) 第一人稱,用作定語或主語,譯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4) 指示代詞,表遠指,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如:則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如: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 副詞

(1) 測度語氣,可譯為「大概」。

如:其皆出於此乎?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 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怎麼」。

如:其孰能譏之乎?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語氣,可譯為「還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語氣,可譯為「可要」「可」。

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 連詞

(1) 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

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

(2) 選擇關系,可譯為「是……還是」。

如: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耶?

嗚呼!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

4、 助詞,作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霰雪紛其無垠兮。

六、 且

1、 連詞

(1) 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

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且矯詔紛出。

(2) 並列關系,連接兩個動詞,可譯為「又」「並且」。

如:河水清且漣漪。

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3) 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況且」「再說」。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盡。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七、 若

1、 代詞

(1) 人稱代詞,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如:更若役,復若賦。

若入前為壽。

(2) 指示代詞,「這」「這樣」「如此」。

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連詞

(1) 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設」。

如:若止印三二本,則未為簡易。

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

(2) 選擇關系,可譯為「或」「或者」。

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3、以「夫」「至」結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動詞,「像」「好像」。

如:若水之歸下也。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八、 所

1、 助詞

(1)組成「所」字結構。後面必須跟動詞,如不是動詞則要活用為動詞。相當於「……的」。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如:置人所繒魚腹中。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2、 組成「為……所……」表被動。

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3、 構成復音虛詞「所以」。

(1) 表原因。譯為「……的原因」。

如: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2) 表憑借、手段、目的。譯為「用來……的」。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4、 名詞。譯為「處所」「地方」。

如:某所,爾母立於茲。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九、 與

1、 介詞,

(1)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

如:且與府吏要。

秦伯說,與鄭人盟。

(2) 引進比較的對象,相當於「跟……相比」。

如:吾與徐公孰美。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2、 連詞,邊接並列成分。

如:今秦之與齊猶齊之與魯也。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也入與非常也。

3、 語氣助詞,通假字,同「歟」。

如:王庶幾無疾病矣與。

無乃爾是過也。

4、 動詞,譯為「給予、結交、參加、贊許、親附」

如:蹇叔之子與師。

失其所與,不智。

與嬴而不助五國者。

十、 於

1、 介詞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如:得復見將軍於此。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 形容詞之後,表比較。可譯為「比」「勝過」。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 構成復音虛詞「於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關系,古今同義。

如:於是余有嘆焉。

於是秦王不懌。

(2) 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在這」「從這」。

如: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3、 詞綴,嵌在動詞之前,構成雙音節詞,不譯。

如: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十一、為

1、 介詞,讀四聲。

(1) 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如:不足為外人道也。

(2) 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如:為君翻作《琵琶行》

公為我獻之。

(3) 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 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

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5) 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6) 被動關系。可譯為「被」。

如:恐為操所破。

2、 助詞。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可譯為「呢」。

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何以伐為?

3、動詞,「成為」「變成」「治理」「作為」「當作」「以為」「認為」「是」等。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詞

(1) 語氣助詞。

A、 陳述語氣,可不譯。

如:於是余有嘆焉。

B、 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詞,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盤盤焉。

2、 代詞

(1) 人稱代詞,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稱,可譯為「它」。

如:謹食之,時而獻焉。

(2)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

如:且焉置土石?

則將焉用彼相矣。

3、 兼詞

(1) 用作「於此」「於是」。

如:青麻頭伏焉。

風雨興焉。

(2) 用作「於之」。

如:使皇武子辭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十三、因

1、介詞,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如:因賓客至相如門前謝罪。

因擊沛公於坐。

我欲因之夢吳越。

2、 連詞

(1) 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卻立。

府吏聞此便,因求假暫歸。

(2) 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為」。

如: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

十四、也

語氣助詞

(1) 表示判斷語氣。

如: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語氣。

如: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3) 表示疑問語氣。

如:吾王庶幾無疾病矣,何以能鼓樂也。

縛者何為者也?

(4) 表示感嘆語氣。

如: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能鼓樂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詰語氣。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6) 表示祈使語氣。

如:勿從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拿」「憑借」「依據」「用(憑)什麼身份「」按照「。等。

如:余船以次俱進。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2) 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趙。

(3) 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范圍。相當於「在」「於」。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5)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如: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2、 連詞

(1)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目的關系。前一個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

如:斂貲財以送其行。

以盡吾齒。

(3) 因果關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4)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余以四人擁火以入。

(5) 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3、構成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台口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發於新硎。

4、 副詞,同「矣」,相當於「已經」。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則

1、 連詞

(1) 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是」。

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臨視,則蟲集冠上。

(2)假設關系,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3) 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可譯為「可是」「卻」,或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可譯為「雖然」「倒是」。

如: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2、 副詞,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則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詞

(1) 人稱代詞,第三人稱。

如:作《師說》以貽之。

(2)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如:均之二策。

之二蟲又何知?

2、 助詞

(1) 結構助詞。

A、 定語的標志,可譯為「的」或不譯。

如:吾嘗聞少仲尼之聞。

B、 補語的標志,可譯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 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 音節助詞,湊成音節,不譯。

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詞

(1) 構成「者」字結構,名詞性短語。

如:用葉者取葉祿長足時。

(2) 起提頓作用,可不譯。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縉紳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 代詞

(1) 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如: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數詞後面,可譯為「個」「樣」之類。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E. 高考語文虛詞

文言文中的虛詞指的是焉,之,乎,而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所以你說的 雖然 但是 一定 那些不對。

F. 高考的語文得虛詞有多小可以列出來

房主好!一樓的答案太絕對了…鄙視請房主給我留個位置我用的是手機(需要打字)我把高中重點虛詞晚上發過去(有不確定的我得查查課本)謝了…問題別關

G. 高考語文18個文言虛詞與120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其舉例(28頁)

2021屆新高三語文預熱高考之120個文言實詞精編(pdf打包)網路網盤

鏈接:

提取碼: v9h5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熱點內容
歷史會考題 發布:2025-05-01 11:59:34 瀏覽:261
2016地理奧林匹克競賽 發布:2025-05-01 11:40:02 瀏覽:762
吉他伴奏教學 發布:2025-05-01 10:55:30 瀏覽:675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生字表 發布:2025-05-01 10:37:17 瀏覽:251
七年級英語學案 發布:2025-05-01 10:25:45 瀏覽:83
舞蹈初級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01 10:15:53 瀏覽:815
哪裡學吉他好 發布:2025-05-01 09:51:00 瀏覽:558
怎麼查qq 發布:2025-04-30 22:36:31 瀏覽:575
如何訪問外網 發布:2025-04-30 21:13:09 瀏覽:679
什麼犬什麼什麼 發布:2025-04-30 21:08:56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