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會考試題
❶ 誰能給我整理一下初中歷史會考的內容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距今年約為170萬年,北京人已經開始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分別是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根據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的遺物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3、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4、前21世紀啟 建立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後來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又稱殷商。
5、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標志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今天的漢字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的最大的青銅器。
6、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7、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8、屈原的《離騷》是一篇抒情長詩,屈原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叫"楚辭"。
9、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秦長城東起臨洮,西到遼東,用來抵禦匈奴。
10、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接著,開始了劉邦、項羽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❷ 歷史 地理會考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絲織品、瓷器、茶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對外出口商品。回答1-4題。
1.下列有關西周絲織業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絲織品有平織物 B.出現斜紋提花織物
C.出現了刺綉 D.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的絲綢
2.鄭和下西洋以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換取供皇室貴族享用的①珠寶②香料③葯材④鬱金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有關茶葉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飲茶之風開始盛行 B.成為生活必需品
C.茶園規模大產量多 D.政府開始徵收茶稅
4.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的是
A.白陶的產生 B.彩陶的產生
C.青瓷的產生 D.白瓷的產生
自古以來中央政權就對西部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回答5-6題。
5.古代中央政權對西部地區的開發,往往首先考慮的是
A.興修水利 B.設置機構進行管轄
C.傳播鐵器 D.傳播牛耕
6.元清兩朝為加強對西藏有效管轄所採取的相同措施是
A.委派官吏 B.設置宣政院
C.設置理藩院 D.冊封宗教領袖地位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能縮短時間空間,大大加強各地的經濟政治聯系。回答7-9題。
7.交通工具——肩輿流行於
A.夏朝 B.西漢 C.隋朝 D.唐朝
8.19世紀晚期,在世界交通領域里引起地場革命的重大發明是
A.蒸汽機的使用 B.電力工業的發展
C.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 D.汽車的推廣和普及
9.最早發明電話的國家是
A.德國 B.美國 C.義大利 D.丹麥
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回答10-12題。
10.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相同之處是
A.合作形式 B.合作途徑
C.合作後都進行了反帝斗爭 D.合作的結果
11.20世紀30年代,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對中國政局產生的最重要影響是
A.加劇了國內新舊軍閥的混戰規模 B.加劇了國民黨內部分化
C.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D.同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
12.2005年,台灣國民黨、親民黨等在野黨不斷組團來大陸參防,展望未來,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的最重要前提是
A.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B.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
C.必須進行兩黨對等談判 D.必須排除國外反華勢力
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往往能影響對現實政治的抉擇。回答13-16題。
13.秦隋暴政而亡,直接影響下一朝代的政治抉擇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除民族界限
C.以人為本,與民休息 D.重農抑商
14.辛亥革命的失敗,我們從中應得出的歷史教訓是
A.不應與立憲黨人同流合污 B.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走不通
C.必須大力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D.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走不通
15.中共十二大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
A.實行改革開放 B.設立經濟特區
C.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D.「三步走」戰略
16.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的最重要歷史教訓主要是
A.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與國情相結合
B.搞社會主義必須時刻要警惕西方「和平演變」
C.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D.改革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地位
中俄、中蘇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內容。回答17-19題。
17.《中俄尼布楚條約》的平等性表現在
A.雙方經過平等協商簽訂條約 B.雙方保證對方領土完整
C.雙方都不願重燃戰火 D.雙方進行對等談判
18.《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所產生的最深遠影響是
A.鞏固了社會主義陣營
B.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新中國的政策
C.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D.使新中國渡過了困難時期
19.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改善同中國關系,今年8月份舉行「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這表明①相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由於國家利益的不同可能存在矛盾②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不針對第三方,不涉及第三國利益,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③中俄兩軍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的共同意志④提高中俄兩軍應對新挑戰、新威脅的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民族主義是當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國際政治現象之一。回答20-23題。
20.我國之所以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其依據主要是
A.民族之間只有發展程度高低之別,沒有強弱之分
B.存在著先進與落後之別
C.都有自己的優劣之處
D.都是人類社會財富的創造者,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1.下列戰爭被稱為「民族之戰」的是
A.納西比戰役 B.萊比錫大決戰
C.葛底斯堡戰役 D.薩多瓦戰役
22.印度土兵參加反英大起義的根本原因是
A.英國的民族壓迫和宗教歧視政策
B.印度人民革命精神的影響
C.英國殖民當局削減土兵薪水
D.英國軍官虐待土兵
23.車臣危機、波黑戰爭主要說明
A.社會主義運動的挫折 B.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C.民族沖突和地區沖突嚴重 D.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緊迫性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們將繼續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發揮建設性意見,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回答24-26題。
24.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我國應當①把堅持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聯系放在首位②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③增強經濟政治安全意識,注意防範和化解金融危機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實質上反映了
A.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程度加深
B.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C.泡沫經濟破產
D.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
26.20世紀90年代,面對日益加深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國政府的重大舉措是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D.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歐洲一體化不僅僅是一個以歐洲大陸為地域范圍,對內不斷深化和擴展經濟與社會整合的進程,也同時是歐洲面向國際社會時獨立地位不斷加強,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回答27-30題。
27.中東歐加入歐盟的根本原因是
A.壯大國威 B.維護國家利益
C.擺脫前蘇聯控制 D.促進經濟發展
28.美國國務卿賴斯說,美國為支持歐洲的變革和一體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為它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歐洲與美國的價值觀如此相近似。這表明
A.不與歐洲爭奪霸權 B.美國與歐盟沒有矛盾
C.國家利益是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依據 D.全球化一體化進程加快
29.美國歐洲問題專家卡萊奧分析說,歐盟仍需美國來確保其內部均衡,歐盟一體化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同時,維持美國的穩定並對它起制約作用也越來越需要有一個強大而友好的歐盟。這表明
A.國家力量決定國家之間關系
B.美國放棄控制歐盟
C.世界力量的對比正著發生變化
D.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
30.歐共體和歐盟建立的共同點是①不是武力征服的結果②是經濟政治聯盟③反映了歐洲統一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增強④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題(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1 分,第32題13 分,第33題13 分,共計37分。)
3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府兵之置,居於事時耕於野……若四方不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
——《新唐書》
材料二 府兵皆取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點充,免課役……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
——《唐六典》
材料三 開元11年(723年),宰相張說鑒於衛士逃散,宿衛不足,遂建議僱傭募兵,從關內召募軍士達12萬人,充當衛士,名「長從宿衛」或稱「長征健兒」,從而代替了有唐以來的府兵輪番宿衛制度。
——《唐六典》
材料四 我國兵役制度的基本原則。國家實行義務兵役為主體的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回答:
(1)依據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府兵制的特點。(4分)
(2)依據材料三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玄宗時府兵制發生什麼變化?並分析其影響。(4分)
(3)依據材料三,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是哪一年頒發的?有何積極作用?(3分)
3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法令中,有廢除清朝通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改為新式鞠躬禮;通用的文明儀式有脫帽、鞠躬、握手、鼓掌、洋式名片等;清朝時通行稱呼中的大人、老爺一律改為先生、君、同志等。
——《中國文化史》
材料二 受西方民主平等觀念的影響,……一向被社會歧受性別不平等壓制的婦女,開始走向社會,從事各種社會工作,並為男女平等而斗爭。
——張豈之《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
材料三 1982年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單位聯合發出《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號召在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之間,開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
回答(1)指出中國社會習俗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4分)
(2)中國社會習俗所發生的變化有何重大意義。(4分)
(3)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5分)
3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從15世紀末葉開始,西歐各國的殖民者為了奪取殖民地,象野獸一樣到處亂竄,侵入了亞非拉廣大地區,開始了在全球范圍內的殖民掠奪。
——《簡明世界史》(山東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1900年,德國人齊柏林製造了飛艇。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建造的飛機試飛成功,試飛雖然只持續了十二秒鍾,但卻開辟了航空的新紀元,給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利益。
——《世界近代史》(黃山書社)
材料三 1961年,蘇聯首次發射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1969年,美國阿波羅十一號宇宙飛船把兩個宇航員送上月球。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標志宇航事業的又一大進步。1988年蘇聯也發射了一架太空梭。
材料四 2004年11月2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神舟二號至五號飛船系統總指揮袁家軍出席在同濟大學召開的中國科協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時透露了中國太空計劃的最新進展:「神舟六號」2005年升空,「嫦娥一號」2007年繞月飛行,20年後中國人有望實現「太空旅遊」。
回答:
(1)依據材料指出從15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人類在拓展自己活動范圍上先後進行了哪些探索?並分析上述材料中所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2)概括人類活動領域拓展的變化軌跡。(2分)
(3)我國注重在太空領域的研究與探索有何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5分)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4題12分,第35題13分,第36題13分。共計38分。)
34.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世界上一些國家政治發生了重大變化。回答:
(1)指出18世紀,中國英國政權機構發生什麼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各自的什麼政治特點並分析其原因。(6分)
(2)指出20世紀初期,中國俄國政權機構發生什麼變化?指出中俄兩國同一時期進行革命的本質區別。(6分)
35.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轉型,社會轉型主要是指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回答:
(1)資本主義侵略對中國農業生產關系產生什麼影響?(3分)
(2)英國工業革命前後,是如何處理農業生產關系的?(5分)
(3)指出英法在處理農業生產關系方面有何不同特點?並分析其不同影響。(5分)
36.金融是經濟的命脈,對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金融意指資金融通,它包括貨幣、信用、金融機構等相關的經濟活動。回答:
(1)概述隋唐、明清時期的貨幣情況。(3分)
(2)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是如何利用控制金融以掠奪中國的?(2分)
(3)新航路開辟後,為什麼會出現「價格革命」。(3分)
(4)羅斯福新政為什麼首先從整頓金融開始,他又是如何整頓金融的?(3分)
(5)國際金融對經濟全球化有何影響?舉出一例說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消極影響。(2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B
3A
4D
5B
6A
7D
8C
9B
10C
11D
12A
13C
14D
15C
16A
17A
18B
19A
20D
21B
22A
23C
24B
25A
26B
27B
28C
29D
30D
二、材料題(37分)
31.答案要點:(12分)
兵農合一;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府兵由富家子弟充任;兵將分離;府兵作戰積極性較高。
(2)唐玄宗時,府兵制逐漸演變為募兵制;國家可以掌握一支常備兵,有利於提高軍隊作戰力,但兵將合一容量形成割據勢力。
(3)1955年;從此人民解放軍有了可靠了兵源,增強了國防後備力量。
32.答案要點:(13分)
(1)社會現象:西方禮儀傳入中國,為中國禮儀注入新內容;民主平等的觀念引起社會習俗的變化,開始出現男女平等現象;改革開放後,禮儀規范增添了「五講四美」新內容。
(2)原因: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生活方式等傳入中國;西方文化思想傳入中國;中國近代社會習俗不斷進步;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提倡移風易俗,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式禮儀,良好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
(3)重大意義:西方禮儀文化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世界各國禮儀、道德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取長被短,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開創了中華禮儀文化近代化的新階段。「五講四美」活動的開展,是中國現代禮儀建設的里程碑,有力地推動並深化了中國現代禮儀習俗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33.答案要點:(13分)
(1)15世紀末開始,人類在歐、亞、非、美洲之間活動。原因是新航路的開辟和交通事業的發展。20世紀初期,人類活動進入天空。原因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內燃機的發明。20世紀中後期,人類進入外層空間活動。原因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航天技術的進步。
21世紀初期,人類進一步在天空領域活動。原因是新技術革命的開展,高科技競爭激烈。
(2)陸地-海洋-天空。
(3)經濟意義:有利於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有利於進一步實現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政治意義:有利於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有利增強國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利於更好地維護國家的主權獨立、經濟政治的安全。
三.問答題(38分)
34. 答案要點:(12分)
(1)變化:中國清政府增設軍機處;英國內閣制開始形成。特點: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發展。原因: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封建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英國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資產階級革命勝利,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確立。
(2)清政府被迫解散軍機處,改設責任內閣制;俄國十月革命後,成立蘇維埃政府。
俄國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5.答案要點:(13分)
(1)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侵入,使自然經濟中的家庭手工業破產。外商從中國收購大量的農產品,使中國農業生產依賴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
(2)14世紀的英國養羊業有了很大發展。隨著制呢業的發展,羊毛需求驟增,在利益的驅使下,貴族地主進行圈地運動。由此,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也有了受雇在牧場和農場勞動的農業工人。工業革命後,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僱傭勞動力。
(3)英國圈地運動使土地集中在資產階級手中,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影響:促進了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頒布法令,沒收逃亡貴族地主土地,分期付款把土地賣給農民,公有土地一律歸還農民,土地分散在小農手中,形成小農經濟。影響:由於小農經濟的大量存在,造成農業生產落後,國內市場狹小,制約了法國工業革命進程。
36. 答案要點:(13分)
(1)隋仍鑄五銖錢。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從此,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唐代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明清時期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
(2)抗戰時期,日軍每佔領一個地區,就搶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在淪陷區開設偽銀行,濫發偽幣,強制淪陷區人民用法幣兌換偽幣。印製大量軍用票在淪陷區流通。日偽不斷增加苛捐雜稅。偽造法幣擾亂金融秩序。
(3)西歐殖民者從殖民地,特別是從美洲掠奪和開採的大量貴重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引起金銀貶值,物價上漲,出現了價格革命。
(4)經濟大危機首先從銀行金融危機為發端的。金融是經濟命脈。羅斯福就職時,美國整個金融體系瓦解。羅斯福上台沒幾天,就下令全國銀行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5)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1997年下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說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帶來嚴重的壓力和挑戰。
❸ 上海初中歷史中考會考些什麼
2023上海歷史中考時間: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外語聽說測試以及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理化實驗操作考試時間為5月13-14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時間為6月17-19日。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簡稱「中考」,是檢驗初中畢業生是否達到初中畢業水信困平的枯野考試。它是初中畢業證發放的必要條件,中國將這幾科考試科目規定為國家課程的學科,全部列入初滑行念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
中考在高考之後進行,具體時間各地自行帶敏確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枯野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搭高水平性考試和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基本依據。
中考的重要性:
中考決定能進入普高還是進入職高,這個是最現實的問題。比如,國家在部分省就明確規定:中等職搭高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也就是說普高和職高幾乎是1:1的分流比,也就是說理論上,100個孩子中有50個只能去讀職高。這將會是未來教育模式發展的一種趨勢。
在這個全面大學生的社會環境中,能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才能確保知敗尺孩子未來有更好的發展。職業高中專業限制大,如果一時考慮不周選錯了學校和專業,那再想重頭來過就難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考的選擇比高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