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歷史
『壹』 交趾陶歷史
台灣的交趾陶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清朝時期,隨移民傳入,最初主要用於廟宇和傳統建築的裝飾。這些陶器以其豐富多樣的圖案,如忠孝節義和吉祥獻瑞,體現了教化人心的主題。其藝術風格深受地方戲曲和歌仔戲影響,人物和動植物造型生動活潑,釉彩晶亮艷麗,展現了多元的民俗風情。
在台灣的150年裡,交趾陶製作技藝獨特,難度高,只有少數匠師能夠掌握。葉麟趾,尊稱為「葉王」,是台灣交趾陶的先驅,他的作品在世界博覽會上引起了轟動,被譽為台灣絕技,被尊為「交趾陶之父」。葉王的作品以台南學甲「慈濟宮」、佳里「震興宮」和嘉義「城隍廟」等地保存最為完整,其作品造型豐富,技藝精湛,尤其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釉色沉穩,獨創的胭脂交趾陶釉料更是備受贊譽,被譽為「葉王交趾燒」。
交趾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融合了廣東五嶺以南地區的軟陶技藝與廣窯的特點,集雕塑、色彩、燒陶之大成,蘊含了捏塑、繪畫、宗教文化等多重元素,是中華民間藝術中的瑰寶。藝君窯陶藝工作室致力於交趾陶的設計和製作,而這種藝術在台灣的發展也與明末清初的移民建造精美廟宇密切相關,逐漸成為台灣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剪粘,作為寺廟裝飾的另一種形式,常與交趾陶搭配使用,共同豐富了廟宇的裝飾藝術。隨著本土意識的覺醒,台灣民俗傳統工藝的復興,交趾陶藝術再次受到重視,這項曾一度失落的民間工藝得以重生,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1)陶器的歷史擴展閱讀
交趾陶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因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 ( 古名「交趾」 ) ,故名曰「交趾陶」。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多彩釉,是融合了軟陶與廣窯的一種陶藝,交趾陶的製作全憑巧奪天工的陶匠用雙手及竹篾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再以多彩釉細工著色使其絢麗,再經過多次燒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其特點在於晶亮艷麗的寶石彩釉,呈現多元豐富的民俗風格,且包含了捏塑、繪畫、燒陶等技藝及宗教文化的民俗工藝,堪稱中華民間藝術之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