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這里哭泣
1. 廣西高考各科資料!
理科綜合學習方法
一. 物理
物理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學科。經過一代代物理大師的拓展,物理學的領域越快越開闊。到今天,國家的各大科研計劃也多涉及物理。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將普及的科學領域之一納米技術,就是物理學的分支。
作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類的學生,我認為物理是一門講求邏輯的科學。理科綜合要在300分的試題中給物理120分的比例,說明了物理的思維鑒定力度。但是,要用120分檢驗高中所有的物理知識,是相當困難的。所以考生除了要應付物理本身講求邏輯的特點,更要學會拆解綜合題:也就是最大限度獲取提干信息並迅速分清其考察項目,確定所需物理原理。
在物理新課過程當中,注意老師講授原理的引入方法。每一個物理分支都有其奠基人的色彩。這也決定了不同的知識要用不同的方法。如原子物理,愛因斯坦作為其集大成者,這一部分內容是理論物理,大膽的想像,神奇的物理模型,抽象的思辯,正是愛因斯坦的天才背影。學習這一部分,要注重記憶,重物理學史和研究路線;而電磁學的大師如法拉第、麥克斯維,是實驗物理學家。他們通過圖的記錄在大量實驗中總結經驗,發現規律,學習這部分,就要注意動手,多識圖,理解其規律的發現方式與應用。
物理是研究物理量的科學,所以量化過程中,必須把概念背下來!我高考物理只錯了一道題,便是對電阻的概念理解不夠深入所致。物理概念確定了這個物理量的研究方法和描述特徵。如磁感線是一個人假想的模型,客觀並不存在,卻准確的刻畫了磁場封閉、方向性等所有特徵;而加速度就是確實存在的力的效果,有精確的計量和單位。
高考前,必須將所學的物理知識全部條理化,明確考察重點,明確物理原理。此後,在大量題目的幫助下掌握方法。理科綜合中的物理題目必然是非常綜合的考察。高三的訓練中,就要努力培養閱讀題目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取全部信息,對特徵條件形成物理原理的反饋。所謂特徵條件,就是對知識點不同形式考察的「形式」。在一個物理系統中,量與量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系,這就是解題思路的來源。根據不同物理原理涉及的物理量正確利用提干信息,就是一類題的接題方法。
總之,清楚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找到解題的物理原理,就是物理高分的方法。
其次,必須補充物理是實驗科學。物理實驗的設計和理解都非常重要。高考物理的實驗也很有分量。只要正確分析實驗中個變數,明確實驗原理,實驗這一關是不難跨越的。
物理將幾乎所有的自然運動和變化的過程都以極其精確的方式予以表達。小分子的運動軌跡與速度、宏觀運動的規律與動力、天體的運行……這些神氣的現象在物理量的表達下變的量化,有理可尋。就是這門科學讓人類明白:「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桿和一個支點,我能撐起整個地球。」
二. 化學
高考化學可以說是最容易拿分的科目。規律性極強、原理突出,是實驗科學的最典型代表。
化課本是最重要的復習資料,看似容易的化學課本其實波瀾依舊。作為成熟的實驗科學,教材上直接要求理解的內容較其他科目較多,但是不要放棄問為什麼的權力。科學家研究、認識元素與化合物還有化學理論的方法,不僅是透徹理解化學應研究的部分,更是高考命題的出題思路的基礎。一切題目都源於課本,卻都高於課本,高的部分就是課本中滲透的深層次的研究思路和實驗理由。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有機化學、實驗是化學中的幾個專題。鑒於化學雜的特點,我建議在學習時注意分項突破。因為每個專題都有比較成型的題型,所以盡量熟練的掌握其所用的細碎知識是提高化學成績的重要方法。如化學平衡,許多人望而生畏,實際只要熟記那幾個老師額外補充小規律就可以了,不用每次都去想。
實驗、推斷、計算是化學考試的大題。實驗不僅重視化學原理的考察,還非常重視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實驗設計。真正的實驗變數是很多的,需要細致的考慮。這就需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處理實驗,首先關注核心反應,明確實驗目的。隨後,明確各個儀器和葯品的性質、用法、作用。最後想像實驗流程。推斷要求對物質性質熟悉了解的程度比較深,考題設問方式雖然千差萬別,無外乎從最單一、確定的提示入手,排除其他可能。化學計算疏於對計算能力的考察,對邏輯與條理的考察卻相當充分。同物理的題目一樣,一定要完全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利用。
新課學習時,注意老師的引入方式。元素化合物的內容一般以一個代表物質或元素入手,從物理性質到化學性質再到應用。早些時候化學家發現新元素的契機,也通常是新的實驗現象和不尋常的結論。物質、元素的主要化學性質貫穿化學始終,也毫無疑問是考試的重點。對實驗得出的結論、實驗現象也要格外關注記憶。
總之,化學是以一切物質結構為基礎,以其性質、應用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給予這個世界物質以細致的化學描述,從小到原子、垮克的微觀世界;大到物質的宏觀物體這些不同的角度,給出物體自身性質的描述和原因。正是基於這樣的特點,化學要求清晰的分辨,深密的邏輯和周密的思考。從本質去認識物質,透過現象發現內在運行規律,你會發現,其實每一道化學題目,都是親切、簡潔、深刻的。
三. 生物
我本身的生物成績相當平庸,很難說有成功的學習經驗。生物是正在發展的科學,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書本上的有些內容至今在科學界也無定論。就其自身特點而言,主要是圍繞生物各機體的結構和功能兩部分介紹。復雜的生物世界是非常非常龐大、復雜的。經常復習課本是不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像學習英語一樣,力求每個知識點的精準。生物實驗也需要多問為什麼,而且對課本上的實驗務必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在高考的開放題目中DIY。
固定鏈接┆評論(0)┆引用┆閱讀(46)┆圈子┆編輯┆有獎舉報
數學學習淺談
2006-08-08 21:39:18
數學學習淺談
「數學是自然和人類社會普遍現象的高度抽象。它是人類理性文明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最深刻反映。數學的抽象本質使的它本身成為最美麗的人類精神創造。」
這是一段中肯的文字。在復雜的世界,當問題被放置在數學模型精密嚴謹客觀的體系中,一切復雜會清晰簡約。
我們學習數學的大致過程是研究數字→變數→變數間關系(函數)→函數性質。幾何作為圖形的研究,有其自身的方法規律,也同時與代數緊密結合在一起。
這是高中思維品質要求最高的科目。分析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類比能力……在數學的大舞台上都足以充分展現。無數的大數學家,包括高斯、費馬、牛頓、萊布尼茨、歐拉、龐加萊、阿貝爾……數學的每一步前進,大師門卓絕華彩的智慧,石破天驚的大膽想像,大開大闔的抽象概括,讓本身就美不勝收的數學更加精彩紛呈。
高考數學包括以數字為基礎的集合、向量、排列組合、統計概律、復數;函數內容函數性質(奇偶、單調、概念)、極限導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列、不等式、圓椎曲線;立體幾何。
一.數學學習的第一步是深刻的理解概念。這可以通過做題和總結逐漸完成。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是不拘泥於題目的根本能力。只有對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才能促使我們得到數學簡潔、直接、精確的思維特性,表現為舉一反三的能力和獨辟蹊徑的實力。具體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累,即在做題過程中注意去認識題設的目的、特點,和所用思維的形式。比如高中最復雜的函數,考察的方式和設問往往大相徑庭,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形式化表達變數關系的過程。我們不可以被高考名目繁多的函數考題嚇倒。解決時,不必拘泥於題設的表達和條件。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新函數、變形、換元、數形結合等等方法直達目的地,只要能抓住主要矛盾,分清已知性質,根據對函數的理解,這種問題並不可怕。
第二步是熟練運用各個常用方法。首先要保證方法的全面,課堂的方法絕對不能遺漏。建立在成熟認識上的套路的解題既可以保證正確性與嚴密性,還可以提高速度。高中數學涉及大量方法,需要做大量的題目才能到認識全面,熟練的掌握則依賴於對同類題目解發的總結。
雖然數學的提高幾乎全部依賴做題,但絕不代表做的越多分數越理想。上面說的一些經驗不包含細節,真正獲取數學能力的過程還需要自己認真體會。
二.高考中的數學答卷講究一定策略。高考明確提出以中檔題為主,這部分題目的思維含量適中,講究嚴謹和邏輯而非思路的選拔考察。平時訓練也要以中檔題為絕對主體。大量的練習是絕對必要的,這部分題目的拿分律要達到90%以上甚至100%。我建議高三的學生可以買一套有40套卷子左右的模擬試題,然後只做填空選擇,盡量多的發現自己的思維漏洞、知識點缺失,同時達到練手的目的。
至於難題,也就是所謂的壓軸題,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取捨。畢竟,那是為極少數人設計的。每年的壓軸題幾乎都無命題規律,無須刻意准備。
其實在我的想法中,數學學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感覺,悟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數學龐大的思維王國中,精密嚴謹的數學語言像文字王國中的詩歌一般,天馬行空,不可羈勒,卻有遵循格律,嚴絲合縫。不能一味做題,不總結,不體會,那便是「不得其門而入」。學好數學,最重要的就是體會數學的抽象概括過程與邏輯原理,加上大膽的想像、熟練的解題套路,認真體悟,才可以達到一定高度。
總之,數學就在你身邊,不僅如此,數學無處不在。它是人類生存的最普遍法則。用心去追求深刻的數學理解,必將得到數學深刻的思想回饋。
固定鏈接┆評論(0)┆引用┆閱讀(15)┆圈子┆編輯┆有獎舉報
語文學習經驗介紹
2006-08-08 21:38:47
語文學習經驗介紹
漢語,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沒有第二個民族可以孕育同樣瑰麗的語言。在蝦形蟹行的字母中生存的人不會理解這語言背後的芬芳—中華文明。漢語在春秋亂世,化作先秦諸子的滔滔雄辯,百家爭鳴鋪設帝王將相的王道霸道;在漢朝化為直聳雲天的史學豐碑,在血淚飄搖與錚錚鐵骨間傲然獨立,或為漢賦精美奢華的絢爛,描繪夢幻般的生活;在大唐的霽月風光下迸發出千萬條不散的詩歌瑞彩;在宋的偏安與元的粗獷中又化為音樂玲瓏的傳唱詞曲;在明清世界又化為億字巨獻,磅礴再現了他們心中的故事;現代他又化為雜文與新詩,承載著千年絕美的腳步,繼續他無與倫比的美麗。
高考語文分為語文基礎、古文、詩歌鑒賞、現代文、語言應用、作文。
語文基礎的強化我建議從早做起。手頭要字音、字形、成語、病句、詞義的復習練習資料。每天堅持看一點,大有裨益。還有課文背誦,應該堅持做好。正確使用、發音是一個中國人必須的素質。成語更是中國文字的精華,濃縮了語言的精煉美和我國悠久的歷史。熟記掌握它們,不僅對考試,對文學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考要求背下的文章,也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瑰寶,對我們的人生有重要的意義。
古文的考察包括閱讀理解、短句、翻譯。考察設計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句式等等。提高的方法就是熟讀課文中的古文,並將所有課下注釋背過。高考實詞的特點是用課下注釋遷移考察,所以非常重要。其餘各個單項,只要注意課文中出現的就可以。當然也要注意在做的題目中積累知識,豐富能力。
詩歌鑒賞包括詩、詞、曲。是淺顯的分析。一般考察為句意和所用手法的簡單分析,所選文本大多意思淺近,風格、內容非常容易把握。做好這道題,不妨看一看專業詩歌評論作品。最重要的是熟記高考常考的表達手法、藝術手法。一定注意「釋(解釋詩句)析(分析手法)評(評價手法)」的答題思路。
現代文閱讀技巧很多。而技巧的本質就是對文本的高效利用。現代文閱讀分為說明文閱讀,小說和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俗稱小閱讀,主要考察文字檢索能力、概括整合能力和對文章結構的把握。俗稱閱讀的文章分為散文和小說。散文的核心是把握作者感情的流動;小說的核心是正確分析人物形象。共性是除了考察對文章基本結構、內容的考察,較小閱讀增加了文章的整體,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無論做哪種閱讀,最要關注文章中直接體現內容、結構的詞語。「但是、然而、雖然、即使」等詞語表示文意的轉折和結構的側重,要善於利用這些詞語進行思考。「同時、同樣、也」等詞語表達內容、結構的同等地位,可以避免遺漏答題要點,增進文章連貫性。同時,文章中出現以議論為手法的段落時,表明這是作者的觀點,不可忽視。處理完這些細節之後,可以進行文章的梳理。要做到將文章的層次和結構把握到位。一般命題不會在一層之內命兩題的,所以不同價值的段落要不同對待。建議認真研究高考的出題方式,在哪些地方考詞語,哪裡考句子,主題的問發,各種題目命題人希望得到的答案和他的考察意圖。再重復一下閱讀的本質,是分析文本:也就是說我們不必有主觀想法,只要利用最大限度文本搞清作者的意圖和思路就可以了。
語言應用最重要的是讀題,正確理解題設是正確回答的關鍵。另一方面是平時的語言積累。注意多接觸各種文體,如新聞、信函、廣告等。更高層次是接觸優秀的散文、詩歌等藝術精品,使語言應用達到信手拈來的境地。其實重在拿分,不必對文采做過多追求。
作文,是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的考試形式,是思想的舞台。這里,是高考最開闊自由的廣場。寫作文的最重點在於邏輯。無論文體是小說、散文還是議論文,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文脈清晰。最忌思路不明,信手揮撒。做到這一點,要求學生有過硬的審題能力。以議論文為例,在審讀作文題的時候就確定一個鮮明的論點,想好論點、論據。論點必須先說服自己,自己比較感興趣;讓自己可說,據理可證。論據力求新穎,准備幾個精緻的素材。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高分作文的途徑有很多。在這介紹一下我最為了解的方式:抒情議論文。所謂抒情議論文,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和較深文化基淀的議論文。如,以「誠信」為話題,我們可以先問自己:誠信的本質是生活規則還是內心堅守?是所有的時候都、所有人要它嗎?如果不,這是哪些人哪些時候?誰是誠信的人,他們結局怎樣,為什麼會這樣結局,是誠信的作用嗎?…問完之後,經過思考,就要確立論點了。注意要寫抒情議論文,需要刻意的把論題往古典文化靠。誠信這個話題,可以立論題「誠信是英雄對世界的態度」。分別以「司馬遷對理想誠信,鑄就了史家絕唱」、「魯迅對民族誠信,喚醒了沉睡的偉大祖國」、「巴金對靈魂誠信,魂化為中國的良心」為分論點,以三個英雄的世界,三種誠信的偉大展開立論。文章不落一般誠信話題題的俗套,饒開不誠信的現狀和千篇一律的批評、呼喚,自成議題。這就是巧妙利用了文化含量,讓事物的側面充分展示出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框架內的標新立異。再如話題「我想握住你的手」,我們完全可以避開與偉大人物握手,一次感情波動的握手,仍以抒情議論文為文體,還是上面的例子:「英雄想與偉大握手」,「以司馬遷想握住歷史的手,有了不顧血淚的力量」、「魯迅想民族魂的手,有了以筆為槍的力量」、「巴金想與良心握手,有了代表幾千萬人自我批評的力量」…… 以上想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只要細心挖掘,每個題目都可以寫成書卷氣很弄的文章;二是論據只要挖掘可以無限使用。說明了這兩個前提,我們正式介紹抒情議論文的寫作方式和特點。
1. 審題和確立論點。使文章有文化含量,就要立論接近文化名人;要文章感情熾熱,要立一個新奇獨到的有話可寫的題目。具體做法是先分析話題,提取話題中的重要核心詞語。然後先根據你最熟悉的幾個論據,立出這些論據不常被立論角度的觀點(指用司馬遷時不要再說堅強、意志;蘇軾不要再說曠達。盡量從別的角度認識他們)。再從其中提取總論點。
P.S關於論據,建議多找幾個不為人熟悉的人物。推薦:漢武帝、宋徽宗、康熙帝;霍去病、辛棄疾、左宗棠、張之洞;司馬相如、李商隱、杜牧、柳永;文天祥、史可法。最好通讀其一生,能記住幾句他們的話,明確了解幾件事。
2. 開頭引入。最好能有一段異常精彩的文字,達到抒情的目的,同時為文章營造非凡的氣象。這段話,要直接為論題服務,引出第一個論據。亦可直接將開頭融入第一個論據。多用感情充沛的形容詞和排比的評論語言。
3. 清晰行文。務必明確,每寫一個字,都不能可有可無。每個字要力求不離主題,不可刪節,鏗鏘有力。感情充沛的文章,行文多為短句,多用排比,形容詞也很多。主要是自己對所論的題材有真摯的感情。論述宜層層展開,在事例後面直接做與主題相關的分析,隨後用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結束論據。結尾可以不額外用墨,在結束論據的時候可以稍做總結,再用有力的議論或強烈的抒情轟出最強音。
4. 注意問題。話題意識非常重要,刻意在文章中多出現話題、論點,保持文章的議論密度。事例詳略要加以變換,一般兩詳就足夠。注意文章傾向性,贊美的時候不要摸哪怕一把黑,自亂陣腳。
總體而言,好文章的本質是質地豐滿,邏輯清晰。質地,指立論的深度,反映問題的價值,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積累;邏輯指文章結構清晰,重點明確。我上面只是舉了一個例子,也未必十分出色。但我相信,一個有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心的學生,會寫出動人的漂亮文字;加以冷靜的思考和清晰的條理,文章會干凈耐讀;如果還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閱讀積累,文字將更精彩紛呈。
總體而言,語文世界五光十色,蔚為大觀。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就算有人能吞下許多,卻沒有人消化的完。我們不必執著於文學,但我們必須紮根於大中華瑰偉的文化,傳承他,繼承他。
固定鏈接┆評論(0)┆引用┆閱讀(69)┆圈子┆編輯┆有獎舉報
關於大學
2006-08-08 21:36:18
關於大學
選擇大學和專業,是高考對考生一家人的考試。如何選擇,我談一下自己的經驗。
我認為報志願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明確自己能力、興趣、潛力的學生,專業的選擇是重於學校的。比如立志於醫學的學生,與其進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人民大學這樣的一流大學學習非醫的專業,不如進北大醫學部(發北大畢業證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同樣,南開大學的數學系、中南大學的土木工程、中央財經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的金融系、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航天航空學類專業、南京大學的新聞系,都是同類學科中翹楚。
第二種情況是沒有明確專業意向的學生。建議選擇綜合性大學。其中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特別的一流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論什麼情況,作為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大學,不會留給學生遺憾。
現在香港的大學開始在內地招生,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其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絕對實力與清華北大不相伯仲。此外,所有的香港的大學較內地大學有更為成熟的高等教育制度是不容置疑的。成熟的運做機制不僅讓學生有機會參加更多的課外活動獲得更豐富的能力,而且全球招聘教師,許多教師來自世界超一流大學,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伯克利等。內地的優勢是基礎理科教育強於香港,當然,這種優勢只存在於內地少數的超一流大學。建議對金融、經濟、物流、生命科學、管理感興趣的同學努力去香港接受教育。
推薦關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林業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中醫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石油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蘭州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中央財經大學(★★☆)
以上評分是個人意見,單一,是從理科角度評價。
固定鏈接┆評論(0)┆引用┆閱讀(22)┆圈子┆編輯┆有獎舉報
關於家長和生活空間
2006-08-08 21:35:37
關於家長和生活空間
家長對事情的理解基於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旁觀者的身份。事實上,真正能時時保持清晰邏輯的學生是極少數的,而且我們涉世不深,甚至可以說極淺,出現許多錯誤是理所當然的。家長更多的應該在「戰略」層面關注孩子,而非「戰術」。作為高考一線作戰的士兵,學生更熟悉實際情況,這是非常重要的,家長不可憑主觀臆斷參與太多。否則結果很可能像二戰時遠在德國的希特勒指揮侵俄戰爭一樣,妄下指令,結果往往是與實際情況想去甚遠,美好的勝利願望都以潰敗結尾收場。
意見家長盡可能的了解情況,掌握更多的信息,從實際出發做適當的監督。多與班主任和高考的過來人交流,多與孩子交談些有意義的問題。切忌對孩子提意見,哪怕你認為他/她是荒謬的,盡量少表達自己的意志。原因是學習的本質就是積累知識和獲取學習能力,無論哪一點都跟別人的意志相關不大,是自己體會的過程。如果家長真正對高考的形式、結構、內容、目的都非常了解,並能根據學生的學力和實際的生活時間、課程安排做出好的計劃,並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目的的教育他們,這樣的情況下固然是最好,不過一般這是自主的,要學生會DIY。
但並不代表不多強加私人意志就是不管學生。幫助他們通過適當的途徑獲得學習能力,監督他們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就夠了,打罵也無妨,就是不要把家長腦子里的東西非塞到學生那裡就好。
我的家長是很開明的。極少參與我的具體學習過程,留給我很大的自主空間,對我的高考成績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學生到底應該用功到什麼程度,課外可以干什麼,是相當自由的事情。看電影、聽音樂、看書、運動、玩電腦游戲,都可厚非。但吸煙喝酒留戀網吧是絕對要杜絕的。在課外活動中學生獲得的東西的高考是不可或缺的。不看書、電視、電影,人容易停留在狹小的自我中,缺失的就太多了。家長不但不要禁止,相反最好加以適當的提倡,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
推薦關註:書籍《紅樓夢》《史記》《文化苦旅》《歷史在這里哭泣》《蘇東坡傳(林語堂)》《茶花女》《荊棘鳥》《呼喚》
雜志《名牌》
電影《決不妥協》《月夜高飛》(又譯《激情1995》)《越獄》《鳥的遷徙》
2. 誰知「臭老九」一詞的由來
臭老九
元朝有 八娼、九儒、十丐 的說法。
解放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後對知識分子的謔稱。
「臭老九」一詞的由來和反思
「臭老九」一詞的由來和反思
——熊飛駿
對於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國人來說,「臭老九」一詞並不陌生,它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代名詞。這頂毛澤東老人家發明的「桂冠」,中國知識分子戴了近二十年之久。
這里有必要對「臭老九」這個詞的詞義作些特別的解釋。「臭」字人們容易理解,就是不光彩令人討厭的意思,「老九」這兩個字就頗令人費解了。這要從中國的等級制社會說起。中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從古至今,中國人依據其社會地位的差別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就象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顧名思義,老九就是第九等人,也就是說在社會等級上被劃分為第九個等次。那是一個絕望的等次!毛澤東老人家還不滿足,認為僅此不足以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厭惡之情,就在「老九」前面再加個「臭」字,那是一個更絕望的等次。
知識分子何以被稱為「第九種人」,這要追溯到十三世紀的元帝國時期。中國雖然是一個等級制社會,但歷朝歷代的政府並沒有象印度那樣明文劃定公民的社會等次。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國公民社會等次則是元帝國的獨創。蒙古蠻族入主中國後,依據和蒙古人親疏關系的遠近及當亡國奴的「資歷」,把帝國臣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亞細亞人);第三等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的中國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帝國所屬的中國人。上述的等級劃分是粗線條的,元政府又依職業的性質,把帝國臣民更細致地劃分為十級: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雇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被劃分到社會的最底層,比儒家所最卑視的娼妓都不如,僅只稍稍勝過乞丐。究其實連乞丐也比不上,因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識分子則隨時有生命危險,政府一不高興就拿他們的腦袋開玩笑……
蒙古政府何以如此蔑視並仇視知識分子?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首先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作一簡要介紹。
「知識分子」在中國是一個有別於其它群體的特殊社會階層。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是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包括科舉及第和為科舉考試作準備的人士。他們的唯一功能就是應付科舉考試和作官。在談知識分子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中國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它起源於隋王朝,定製於唐王朝,最初目的是變革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不合理現象,通過公開競爭性考試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門第出身,一律委派官職。因此,科舉制度在早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對提高整個統治階級的文化素養,擴大政府的統治基礎,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這個進步合理的制度,因為唐以後的政府給予了過高的重視,才日益變得不合理起來。明王朝時期,科舉成為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非進士出身的人無論貢獻多大,都不能擔任宰相或部長級高級官員。不通過科舉考試知識分子就沒有任何出路,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步入了一種畸形狀態,成為社會停滯不前的罪魁禍首。
科舉考試的內容很狹窄,只考儒家經典,即「四書」「五經」。在科舉制度的誘惑下,知識分子首先要作的事就是應付科舉考試。因此知識分子的知識面也極為狹窄,所學主要是四書五經,與人類文明進步密切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則很少涉獵。儒家思想的內賅又是保守和崇古,反對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掌握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也因此與現代化和進步格格不入。所以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不是一個進步的階級,經常不自覺地扮演了阻礙社會前進的角色。
傳統知識分子科舉及第後,接下來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也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如何做官。所以傳統知識分子究其實是一個不勞而獲的寄生階層。這對於在荒涼苦寒的沙漠地帶成長起來的以勞動為美德的蒙古民族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也是不能容忍的。在蒙古故土的沙漠地區,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兒童,都要從事生產勞動。在他們有限的知識領域內,實在想不通世界上還有專門讀書和專門做官的這種行業。所以他們極端瞧不起知識分子,也仇視造就知識分子的科舉制度,並毫不留情地取消了這一制度。沒有了科舉制度,知識分子的特長便無法施展,他們又沒有其它的技能,處境日益被動,最終淪落為連娼妓都不如的「賤民」。在蒙古人眼中,妓女能創造財富,可知識分子則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除了讀書做官外什麼也不會作。
科舉制度隨著封建帝制的消亡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沒有隨之消亡,相反還發展壯大起來。現代化離不開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知識分子也適應時代的需要,從學習儒家經典轉而學習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和傳統知識分子在知識領域和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別,但在品格上並無太大的不同,傳統知識分子的劣根性(保守,怯懦,不團結,好口舌之爭)已深深植根於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脫胎換骨的。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因為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緣故,從阻礙社會前進的力量轉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決定力量,應該是一個被尊重被敬仰的階級,可事實恰好相反,知識分子在上世紀直至今天並未受到應有的尊重。為什麼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識分子自身的品格缺陷也許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我在《歷史在這里哭泣》這本書里寫過一篇論題為《士大夫的悲哀》的文章,末尾對現代知識分子的品格缺陷作了粗略的概述:
「自視過高,互不買帳,好口舌之爭,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爭個是非曲直。
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正視他人的優勢和長處;辦事分不清主次,總喜歡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自我表現。
沒有全局觀念,不善在協同事業中作出必要的讓步;在寬松的環境中過分吹毛求疵,在淫威和暴力的壓制下又能出奇地忍辱負重。
對自己的不幸記憶深刻,對人類的痛苦則引不起深刻的同情。
好抱怨不好行動,台下勇士台上懦夫。
對個人的安危進退過於在乎,缺乏為共同事業所必需的犧牲精神,結果付出的代價更大。
思想固執,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對他人求全責備,對自己遍設台階,很少在口頭上肯定他人的能力。
行為懶散,作風疲沓,缺乏進取精神;自以為掌握知識就可坐享其成,絲毫意識不到知識與貢獻是絕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報酬只能以貢獻來衡量。」
3. 歷史上哪寫皇帝荒淫無度,最後被其他國家滅了王朝的
夏:桀 商:紂 周:周幽王 春秋戰國太亂,不好概括…
秦:秦二世(秦始皇沒被推翻但是也是苛版政)權 漢朝後期是傀儡皇帝居多,徹底荒淫昏庸的不多。
三國時期的蜀國劉禪,東吳暴君孫皓,隋有楊廣,唐因王權衰微旁落而動盪結束,五代十國也亂的很,不好說…宋朝嘛…我感覺沒幾個比較中用的皇帝,而且宋朝民族危機大於國內動亂,故而被元朝取代…
元的滅亡我記的不深,但明朝是由於官宦當道,皇帝無能而被滅的,清朝閉關鎖國,被西方國家與日本侵略從而進入民國時期,後來國共矛盾,國內戰爭不斷,直到全國解放,台灣分裂…
4. 為什麼把老師叫「臭老九」
對於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國人來說,「臭老九」一詞並不陌生,它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代名詞。中國知識分子戴了近二十年之久。
這里有必要對「臭老九」這個詞的詞義作些特別的解釋。「臭」字人們容易理解,就是不光彩令人討厭的意思,「老九」這兩個字就頗令人費解了。這要從中國的等級制社會說起。中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從古至今,中國人依據其社會地位的差別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就象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顧名思義,老九就是第九等人,也就是說在社會等級上被劃分為第九個等次。那是一個絕望的等次!
知識分子何以被稱為「第九種人」,這要追溯到十三世紀的元帝國時期。中國雖然是一個等級制社會,但歷朝歷代的政府並沒有象印度那樣明文劃定公民的社會等次。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國公民社會等次則是元帝國的獨創。蒙古蠻族入主中國後,依據和蒙古人親疏關系的遠近及當亡國奴的「資歷」,把帝國臣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亞細亞人);第三等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的中國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帝國所屬的中國人。上述的等級劃分是粗線條的,元政府又依職業的性質,把帝國臣民更細致地劃分為十級: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雇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被劃分到社會的最底層,比儒家所最卑視的娼妓都不如,僅只稍稍勝過乞丐。究其實連乞丐也比不上,因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識分子則隨時有生命危險,政府一不高興就拿他們的腦袋開玩笑……
5. 為什麼以前管讀書人叫臭老九
「臭老九」之稱,將知識分子排行為第九,原以為曠古未有。後來讀古書,方知元朝也將知識分子的位置排行為第九,其排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鄭思肖《心史》)元朝統治者看不起讀書人,把讀書人的地位壓得極為卑賤,比娼妓還低,僅高於叫花子。
在歷史上,知識分子至少有三次被稱為老九,而且都是臭的老九。這是歷史的巧合呢,抑或有相同之原因,真是耐人尋味矣。。。
6. 《歷史,讀著它哭泣吧里》的 「九號冰」 是什麼
是一種化學物質
7. 臭老九是什麼意思
「臭老九」一詞的由來和反思
「臭老九」一詞的由來和反思
——熊飛駿
對於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國人來說,「臭老九」一詞並不陌生,它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代名詞。這頂毛澤東老人家發明的「桂冠」,中國知識分子戴了近二十年之久。
這里有必要對「臭老九」這個詞的詞義作些特別的解釋。「臭」字人們容易理解,就是不光彩令人討厭的意思,「老九」這兩個字就頗令人費解了。這要從中國的等級制社會說起。中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從古至今,中國人依據其社會地位的差別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就象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顧名思義,老九就是第九等人,也就是說在社會等級上被劃分為第九個等次。那是一個絕望的等次!毛澤東老人家還不滿足,認為僅此不足以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厭惡之情,就在「老九」前面再加個「臭」字,那是一個更絕望的等次。
知識分子何以被稱為「第九種人」,這要追溯到十三世紀的元帝國時期。中國雖然是一個等級制社會,但歷朝歷代的政府並沒有象印度那樣明文劃定公民的社會等次。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國公民社會等次則是元帝國的獨創。蒙古蠻族入主中國後,依據和蒙古人親疏關系的遠近及當亡國奴的「資歷」,把帝國臣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亞細亞人);第三等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的中國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帝國所屬的中國人。上述的等級劃分是粗線條的,元政府又依職業的性質,把帝國臣民更細致地劃分為十級: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雇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被劃分到社會的最底層,比儒家所最卑視的娼妓都不如,僅只稍稍勝過乞丐。究其實連乞丐也比不上,因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識分子則隨時有生命危險,政府一不高興就拿他們的腦袋開玩笑……
蒙古政府何以如此蔑視並仇視知識分子?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首先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作一簡要介紹。
「知識分子」在中國是一個有別於其它群體的特殊社會階層。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是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包括科舉及第和為科舉考試作準備的人士。他們的唯一功能就是應付科舉考試和作官。在談知識分子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中國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它起源於隋王朝,定製於唐王朝,最初目的是變革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不合理現象,通過公開競爭性考試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門第出身,一律委派官職。因此,科舉制度在早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對提高整個統治階級的文化素養,擴大政府的統治基礎,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這個進步合理的制度,因為唐以後的政府給予了過高的重視,才日益變得不合理起來。明王朝時期,科舉成為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非進士出身的人無論貢獻多大,都不能擔任宰相或部長級高級官員。不通過科舉考試知識分子就沒有任何出路,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步入了一種畸形狀態,成為社會停滯不前的罪魁禍首。
科舉考試的內容很狹窄,只考儒家經典,即「四書」「五經」。在科舉制度的誘惑下,知識分子首先要作的事就是應付科舉考試。因此知識分子的知識面也極為狹窄,所學主要是四書五經,與人類文明進步密切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則很少涉獵。儒家思想的內賅又是保守和崇古,反對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掌握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也因此與現代化和進步格格不入。所以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不是一個進步的階級,經常不自覺地扮演了阻礙社會前進的角色。
傳統知識分子科舉及第後,接下來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也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如何做官。所以傳統知識分子究其實是一個不勞而獲的寄生階層。這對於在荒涼苦寒的沙漠地帶成長起來的以勞動為美德的蒙古民族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也是不能容忍的。在蒙古故土的沙漠地區,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兒童,都要從事生產勞動。在他們有限的知識領域內,實在想不通世界上還有專門讀書和專門做官的這種行業。所以他們極端瞧不起知識分子,也仇視造就知識分子的科舉制度,並毫不留情地取消了這一制度。沒有了科舉制度,知識分子的特長便無法施展,他們又沒有其它的技能,處境日益被動,最終淪落為連娼妓都不如的「賤民」。在蒙古人眼中,妓女能創造財富,可知識分子則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除了讀書做官外什麼也不會作。
科舉制度隨著封建帝制的消亡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沒有隨之消亡,相反還發展壯大起來。現代化離不開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知識分子也適應時代的需要,從學習儒家經典轉而學習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和傳統知識分子在知識領域和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別,但在品格上並無太大的不同,傳統知識分子的劣根性(保守,怯懦,不團結,好口舌之爭)已深深植根於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脫胎換骨的。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因為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緣故,從阻礙社會前進的力量轉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決定力量,應該是一個被尊重被敬仰的階級,可事實恰好相反,知識分子在上世紀直至今天並未受到應有的尊重。為什麼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識分子自身的品格缺陷也許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我在《歷史在這里哭泣》這本書里寫過一篇論題為《士大夫的悲哀》的文章,末尾對現代知識分子的品格缺陷作了粗略的概述:
「自視過高,互不買帳,好口舌之爭,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爭個是非曲直。
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正視他人的優勢和長處;辦事分不清主次,總喜歡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自我表現。
沒有全局觀念,不善在協同事業中作出必要的讓步;在寬松的環境中過分吹毛求疵,在淫威和暴力的壓制下又能出奇地忍辱負重。
對自己的不幸記憶深刻,對人類的痛苦則引不起深刻的同情。
好抱怨不好行動,台下勇士台上懦夫。
對個人的安危進退過於在乎,缺乏為共同事業所必需的犧牲精神,結果付出的代價更大。
思想固執,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對他人求全責備,對自己遍設台階,很少在口頭上肯定他人的能力。
行為懶散,作風疲沓,缺乏進取精神;自以為掌握知識就可坐享其成,絲毫意識不到知識與貢獻是絕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報酬只能以貢獻來衡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分子的處境跌入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毛澤東老人家對知識分子的反感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一連串的群眾運動把知識分子殘存的一點尊嚴毀滅殆盡。
知識分子被冠上「臭老九」的頭銜,成為社會最卑賤的階層。
盡管知識分子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但知識分子畢竟是今天的中國最為先進的階級,是中國現代化必須依靠的力量。仇視或否定知識分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最大悲劇,一個成熟理性的民族應該重視知識分子,寬容知識分子的弱點,為知識分子營造一個利於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政治環境,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優勢,為國家的現代化和民族進步服務。除此之外,知識分子也應該痛心革面地矯正自身的品格缺陷,使自己真個成為值得整個社會尊敬愛戴的群體。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提高,不應祈求某個集團或領袖的開明和恩賜,而應憑借自身的實力優勢——能力和品格。要做到這點,知識分子首先得從提高自身入手,向社會討公道則是第二位的。如果知識分子不能從能力和品格上大幅度地提升自己,迫害知識分子的悲劇一定會再度在中華大地重演!!!
8. 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
政客
,就是以政治活動為職業,搞政治投機、玩弄政治權術的人。
政治家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政治遠見和政治才幹、掌握著政黨或國家的權力並對社會歷史發展起重大影響的領導人物
簡單來說,政客帶貶義,政治家帶褒義
9. 老師為什麼被蔑稱臭老九是那個王八蛋發明的拜託各位了 3Q
「臭老九」一詞的由來和反思 ——熊飛駿 對於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國人來說,「臭老九」一詞並不陌生,它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代名詞。這頂毛澤東老人家發明的「桂冠」,中國知識分子戴了近二十年之久。 這里有必要對「臭老九」這個詞的詞義作些特別的解釋。「臭」字人們容易理解,就是不光彩令人討厭的意思,「老九」這兩個字就頗令人費解了。這要從中國的等級制社會說起。中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從古至今,中國人依據其社會地位的差別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就象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顧名思義,老九就是第九等人,也就是說在社會等級上被劃分為第九個等次。那是一個絕望的等次!毛澤東老人家還不滿足,認為僅此不足以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厭惡之情,就在「老九」前面再加個「臭」字,那是一個更絕望的等次。 知識分子何以被稱為「第九種人」,這要追溯到十三世紀的元帝國時期。中國雖然是一個等級制社會,但歷朝歷代的政府並沒有象印度那樣明文劃定公民的社會等次。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國公民社會等次則是元帝國的獨創。蒙古蠻族入主中國後,依據和蒙古人親疏關系的遠近及當亡國奴的「資歷」,把帝國臣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亞細亞人);第三等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的中國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帝國所屬的中國人。上述的等級劃分是粗線條的,元政府又依職業的性質,把帝國臣民更細致地劃分為十級: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雇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被劃分到社會的最底層,比儒家所最卑視的娼妓都不如,僅只稍稍勝過乞丐。究其實連乞丐也比不上,因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識分子則隨時有生命危險,政府一不高興就拿他們的腦袋開玩笑…… 蒙古政府何以如此蔑視並仇視知識分子?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首先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作一簡要介紹。 「知識分子」在中國是一個有別於其它群體的特殊社會階層。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是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包括科舉及第和為科舉考試作準備的人士。他們的唯一功能就是應付科舉考試和作官。在談知識分子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中國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它起源於隋王朝,定製於唐王朝,最初目的是變革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不合理現象,通過公開競爭性考試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門第出身,一律委派官職。因此,科舉制度在早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對提高整個統治階級的文化素養,擴大政府的統治基礎,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這個進步合理的制度,因為唐以後的政府給予了過高的重視,才日益變得不合理起來。明王朝時期,科舉成為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非進士出身的人無論貢獻多大,都不能擔任宰相或部長級高級官員。不通過科舉考試知識分子就沒有任何出路,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步入了一種畸形狀態,成為社會停滯不前的罪魁禍首。 科舉考試的內容很狹窄,只考儒家經典,即「四書」「五經」。在科舉制度的誘惑下,知識分子首先要作的事就是應付科舉考試。因此知識分子的知識面也極為狹窄,所學主要是四書五經,與人類文明進步密切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則很少涉獵。儒家思想的內賅又是保守和崇古,反對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掌握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也因此與現代化和進步格格不入。所以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不是一個進步的階級,經常不自覺地扮演了阻礙社會前進的角色。 傳統知識分子科舉及第後,接下來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也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如何做官。所以傳統知識分子究其實是一個不勞而獲的寄生階層。這對於在荒涼苦寒的沙漠地帶成長起來的以勞動為美德的蒙古民族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也是不能容忍的。在蒙古故土的沙漠地區,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兒童,都要從事生產勞動。在他們有限的知識領域內,實在想不通世界上還有專門讀書和專門做官的這種行業。所以他們極端瞧不起知識分子,也仇視造就知識分子的科舉制度,並毫不留情地取消了這一制度。沒有了科舉制度,知識分子的特長便無法施展,他們又沒有其它的技能,處境日益被動,最終淪落為連娼妓都不如的「賤民」。在蒙古人眼中,妓女能創造財富,可知識分子則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除了讀書做官外什麼也不會作。 科舉制度隨著封建帝制的消亡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沒有隨之消亡,相反還發展壯大起來。現代化離不開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知識分子也適應時代的需要,從學習儒家經典轉而學習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和傳統知識分子在知識領域和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別,但在品格上並無太大的不同,傳統知識分子的劣根性(保守,怯懦,不團結,好口舌之爭)已深深植根於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脫胎換骨的。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因為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緣故,從阻礙社會前進的力量轉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決定力量,應該是一個被尊重被敬仰的階級,可事實恰好相反,知識分子在上世紀直至今天並未受到應有的尊重。為什麼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識分子自身的品格缺陷也許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我在《歷史在這里哭泣》這本書里寫過一篇論題為《士大夫的悲哀》的文章,末尾對現代知識分子的品格缺陷作了粗略的概述: 「自視過高,互不買帳,好口舌之爭,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爭個是非曲直。 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正視他人的優勢和長處;辦事分不清主次,總喜歡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自我表現。 沒有全局觀念,不善在協同事業中作出必要的讓步;在寬松的環境中過分吹毛求疵,在淫威和暴力的壓制下又能出奇地忍辱負重。 對自己的不幸記憶深刻,對人類的痛苦則引不起深刻的同情。 好抱怨不好行動,台下勇士台上懦夫。 對個人的安危進退過於在乎,缺乏為共同事業所必需的犧牲精神,結果付出的代價更大。 思想固執,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對他人求全責備,對自己遍設台階,很少在口頭上肯定他人的能力。 行為懶散,作風疲沓,缺乏進取精神;自以為掌握知識就可坐享其成,絲毫意識不到知識與貢獻是絕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報酬只能以貢獻來衡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分子的處境跌入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毛澤東老人家對知識分子的反感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一連串的群眾運動把知識分子殘存的一點尊嚴毀滅殆盡。 知識分子被冠上「臭老九」的頭銜,成為社會最卑賤的階層。 盡管知識分子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但知識分子畢竟是今天的中國最為先進的階級,是中國現代化必須依靠的力量。仇視或否定知識分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最大悲劇,一個成熟理性的民族應該重視知識分子,寬容知識分子的弱點,為知識分子營造一個利於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政治環境,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優勢,為國家的現代化和民族進步服務。除此之外,知識分子也應該痛心革面地矯正自身的品格缺陷,使自己真個成為值得整個社會尊敬愛戴的群體。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提高,不應祈求某個集團或領袖的開明和恩賜,而應憑借自身的實力優勢——能力和品格。要做到這點,知識分子首先得從提高自身入手,向社會討公道則是第二位的。如果知識分子不能從能力和品格上大幅度地提升自己,迫害知識分子的悲劇一定會再度在中華大地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