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下冊復習資料
A. ★七年級下生物復習資料(人教版)★
生物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1.人體的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所發出的神經組成。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叫中樞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所發出的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叫周圍神經系統。
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突起可分軸突和樹突。
大腦:人的大腦最發達。大腦半球的表層叫做大腦皮層,由灰質構成。
腦 小腦:小腦的作用在於調節全身肌肉的活動,用以維持的身體的平衡。
腦干:有「生命中樞」之稱。
2.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弧是參與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是在反射過程中神經沖動所經過的傳導途徑。
例: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是( )
A身體感覺中樞 B聽覺中樞 C視覺中樞 D語言中樞
3. 視覺的形成: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經過角膜、房水、瞳孔進入眼球內部,再經過晶狀體和玻璃體的折射落在視網膜上,形成物象。物象刺激了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經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物象落在視網膜前方——近視——戴凹透鏡;
物象落在視網膜後方——遠視——戴凸透鏡。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亢進;不足——呆小症。
4. 激素的調節作用: 胰島素:我國在1965年用人工方法合成,世界第一次。
不足——糖尿病
生長激素:不足——侏儒症;過多——巨人症。
人體的血液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 主動脈 全身動脈 毛細血管網
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雙循環 體循環中毛細血管是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肺循環:右心室 肺動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靜脈 左心房
正常人的脈搏與心率基本一致。約為75次/分,正常變動范圍每分鍾60~100次。
血管和心臟: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心臟是推動血液流動的「泵」。
動脈:把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管壁厚、彈性大。
血管 靜脈: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手臂的「青筋」是靜脈。
毛細血管:血液和細胞間物質交換的場所。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能促使心肌發達,增強心臟功能。飲酒對心臟和血管有害。
血漿: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主要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紅細胞:數量最多,無細胞核,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2. 血液 血細胞 白細胞:數量少,有細胞核,具有防禦和保護作用。
血小板:量最少,無核,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人類的ABO血型包括A型、B型、O型、AB型四種,在輸血時一般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若血型不同,輸血後紅細胞會凝結,阻礙血液循環。在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其中只有糖類、蛋白質、脂肪能為人類進行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含糖較多的是谷類、豆類;含蛋白質較多的是瘦肉、魚、蛋等;含脂肪多的是豬肉、蛋黃等;齒齦經常出血的缺維生素C。
佝僂病缺鈣,貧血症缺鐵,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缺碘。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10.人體的消化系統
消化腺:唾液腺、肝臟、胰腺、胃腺、腸腺等,其中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
口腔中初步消化,使部分澱粉轉化為麥芽糖;胃內初步消化蛋白質;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鼻:鼻毛能濾去灰塵;毛細血管溫暖空氣。
呼吸道 喉: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發聲的器官。
11.人體的呼吸系統 氣管、支氣管
肺:呼吸的主要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急情況下,O型血可以熟給各類血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
B. 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 考試重點
七年級下冊復習資料整理
*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現代類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和猩猩。
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
*舉例說出人對生物圈的影響
森林遭到濫砍亂伐後,導致水土流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人為排放過多的廢水廢料到湖水中,導致湖水裡藻類等浮游植物因營養物質豐富而瘋長,影響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
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到大氣中,容易導致酸雨的產生,對各種生物和各種建築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過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導致全球的溫度的提升,形成「溫室效應」。
含有貢、銀、鎘的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會引發各種疾病:水 病、痛痛病等。
*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
*概述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成右圖)
結構 功能 結構 功能
輸精管 輸送精子 附睾 貯存和輸送精子
尿道 排出精液和尿液 睾丸(是男性主要的性器官) 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概述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結構 功能
卵巢(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 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
輸卵管 輸送卵細胞
子宮 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
陰道 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
*描述受精過程
睾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都是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
*描述胚胎發育的過程
發育:從受精卵形成胚胎並且長成為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1、受精卵在移入子宮的過程中,不斷分裂發育成胚泡。移入子宮以後,植入子宮內膜,這個過程稱為懷孕;
2、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胎盤。
3、懷孕40周,胎兒基本發育成熟,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一過程稱為分娩。
*描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1)身高突增;
(2)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顯增強;
(3)性器官迅速發育和成熟,並伴隨一些生理現象。性器官在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得到迅速發展,男孩出現遺精,女孩出現月經現象,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現第二性狀,如男孩的喉結等。
*養成青春期的衛生保健習慣
遺精是一種正常現象。「精滿自溢」,精液過多就會排出。
女孩月經期應該注意保持心態良好,堅持適當的運動,注意個人衛生等。
樹立偉大的理想,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做到自尊自愛。
*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六大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
脂肪:人體內主要的儲能物質 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動(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糖類: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 富含糖類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麥、饅頭、馬鈴薯、紅薯等
蛋白質:為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提供原料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奶、蛋、魚、肉等水: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約占體重的60%-70%。
維生素:人體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動又必不可少的物質。
無機鹽的種類 缺乏時的症狀 維生素的種類 缺乏時的症狀 食物來源
含鈣的無機鹽 佝僂病、骨質疏鬆症 維生素A 夜盲症 肝、乳製品、魚類、西紅柿、胡蘿卜等
含磷的無機鹽 厭食、貧血、肌無力 維生素B1 神經炎、腳氣病 糙米、花生、瘦肉、酵母和楊梅等
含鐵的無機鹽 缺鐵性貧血 維生素C 壞血病 水果、蔬菜等
含碘的無機鹽 地方性甲狀腺腫 維生素D 佝僂病、骨質疏鬆症 動物肝臟以及牛奶等
含鋅的無機鹽 生長發育不良
*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齒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攪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沒有消化作用。
(3)胃——通過蠕動,使食物和胃液混合,並初步消化
(4)小腸——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的起始部位為十二指腸)
(5)大腸——使食物殘渣推向肛門(大腸的起始部位為盲腸)
(6)肛門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澱粉酶能初步消化澱粉(澱粉 麥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3)腸腺——分泌腸液,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5)肝臟——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臟位於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臟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腸後與食物接觸。胃腺和腸腺位於消化道內。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質:消化始於胃,最終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類: 消化始於口腔,最終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 消化始於小腸,最終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2、吸收
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決定這個功能的結構特點是:1)成人小腸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2)小腸內有許多皺襞,皺襞上有許多絨毛狀突起——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吸收面積。被吸收後,隨即由內壁毛細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營養物質運往全身。
*設計一份合理的食譜
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佔30%、40%、30%。三餐應該按時。
要合理補充各種人體所必須的五類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食寶塔」
*關注食品安全
食用蔬菜水果之前,應該浸泡、沖洗,或削皮;
買食品時,應注意檢驗是否合格,是否變質等;
發芽的馬鈴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完成右圖)
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
呼吸道由上到下依次是:鼻 咽 喉 氣管 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能清潔、溫暖和濕潤空氣。
痰的形成:氣管和支氣管內表面有纖毛,能不停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
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位於胸腔內,左肺兩葉,右肺三葉,組成單位是肺泡。一分鍾大約進行16次有節奏的呼吸。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1、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由於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當吸入的空氣到達肺泡時,空氣中的氧氣透過
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隨呼氣的過程排除體外。
2、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
血液中的氧氣運送到組織細胞處,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氧氣可以透過較薄的血管壁進入到組織細胞內,同時,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通過擴散作用進入到血液中。進入細胞的氧氣,最終在細胞內的線粒體中參與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1) 膈肌____,膈頂____,胸腔容積____,肺____,肺內氣體壓力相應____,氣體吸入;
2) 膈肌____,膈頂____,胸腔容積____,肺____肺內氣體壓力相應____,氣體排出。
*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
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有三種:紅細胞(含有血紅蛋白,運送氧氣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吞噬病菌)和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
2、血管:
(1)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特點:管壁較厚,管腔較小,彈性大,血流速度快,不斷分支。
(2)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特點:管壁較薄,彈性小,管腔較小,血流速度較慢,通常具有靜脈瓣。
(3)毛細血管:連通於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特點: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血流速度慢。
3、心臟:左心室的壁最厚。
四腔: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動脈與心室連接,動脈與心室之間有動脈瓣,使血液只能從心室流向動脈;靜脈與心房連接。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房室瓣,使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
*概述血液循環
循環途徑:體循環是血液從左心室出發回到右心房,肺循環是血液從右心室出發回到左心房。
血液在心臟處的流動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體循環的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部及內臟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肺循環的途徑: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肺循環和體循環在心臟處匯合。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由腎臟(形成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時貯存尿液)和尿道(排除尿液)組成
*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除過程
1、腎小球的過濾作用:除血漿中的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以外,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透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濾過到腎小囊腔內,形成原尿。人體每天大約形成150升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經腎小管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重吸收到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中。餘下的水、無機鹽和尿素形成尿液。每天排除的尿液大約為1.5升。
3、尿的排出:尿首先通過輸尿管到達膀胱,當膀胱里的尿儲存到一定量時,通過尿道排出尿液。
4、意義:排出廢物,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
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識圖並完成題目
(1) 如果右圖表示肺泡部位的血管,則Ⅰ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
(2) 如果右圖表示組織細胞處的血管,則Ⅰ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
(3) 如果右圖表示腎單位處的血管,則Ⅰ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Ⅱ中的液體過濾出來後形成_________.
*描述排泄途徑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排出體外的過程。出汗、呼吸、排尿等是排泄的途徑。
注意與排遺區別:食物消化後形成的殘渣排出體外的過程是排遺。
*描述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
腦和脊髓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周圍神經系統。
大腦: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表面是大腦皮層,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生命活動的功能區——神經中樞。
小腦:使運動協調、准確、維持身體平衡。
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還能將對這些刺激的反應傳導到大腦,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
神經:由脊髓發出的神經叫脊神經,分布在軀干、四肢的皮膚和肌肉里。由腦發出的神經叫腦神經,大都分布到頭部的感覺器官、皮膚、肌肉等處。
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體上有許多突起,突起有兩種:長的突起和短的突起。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反射弧應當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蓋處的韌帶(感受器)→傳入神經→脊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大腿肌肉(效應器)。
簡單的反射:人生來就具有,如:縮手反應,眨眼反應,排尿反應,膝跳反射。
復雜的反射:通過長期生活積累形成,如:望梅止渴、聽見上課鈴聲進教室。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復雜的,也是人類所特有的,如談梅生津、談虎色變。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信息
眼:角膜 虹膜 瞳孔 晶狀體(睫狀肌) 玻璃體 視網膜 脈絡膜 鞏膜
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視覺中樞,人就產生了視覺。
近視形成:晶狀體的前後徑增加(過度變凸),物象落在視網膜前,形成近視。可以通過凹透鏡來調節。
遠視形成:晶狀體的前後徑減小(過度變凹),物象落在視網膜後,形成遠視。可以通過凸透鏡來調節。
外耳: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
中耳:鼓膜(接受刺激,產生震動)、聽小骨、鼓室
耳: 半規管
前庭 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動的情況,與維持身體平衡相關(如暈車)
內耳 耳蝸:內有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可以將聲波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聽覺中樞
咽鼓管:與咽相通,調節鼓膜兩側壓力差
注意:遇到巨大的響聲時,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使鼓膜內外的氣壓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鼻: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許多對氣味十分敏感的細胞。
舌:上表面和兩側有許多對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夠辨別酸、甜、苦、辣、咸等。
皮膚:感受外界冷、熱、痛、觸、壓等刺激的功能。
*舉例說明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
激素有內分泌腺分泌,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過導管,直接進入到腺體內的毛細血管,並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部。
垂體: 分泌生長激素 促進生物的生長和發育。異常:幼年過多,巨人症;幼年過少,侏儒症。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促進生物的發育。 異常:幼年不足,發育遲緩,呆小症;成年過少,導致大脖子病。缺乏時可以通過食用含碘的食物來治療。如海帶。
胰島: 分布於胰腺中,分泌胰島素等 調節糖在體內的吸收和消化等。缺乏胰島素,導致細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減弱,形成糖尿。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制劑來治療。
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等
睾丸: 分泌雄性激素等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方式主要是神經調節,同時也受激素的調節。
http://..com/question/156246880.html?qbl=relate_question_0&word=%C6%DF%CF%C2%C9%FA%CE%EF%B8%B4%CF%B0%CC%E1%B8%D9
http://..com/link?url=n-llT9TSEOwgdkCazuLMVGOqNDHQV-
C. 初一生物下冊復習資料
七年級生物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一、人類的起源:P2
1、人類的起源的爭論
(1)、進化論 建立者達爾文
(2)、神 創 論
2、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P3
(1)、認識幾種現代類人猿P2圖
(2)、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P3
(3)、對比找出類人猿和人類的異同點(三個根本區別)
A、運動方式不同
B、製造工具能力不同
C、腦發育程度不同
3、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P4
環境的變化----地殼的劇烈運動
4、古人類起源的進化證據
(1)進化證據:化石P4 「露西」、「東非人」骨骼分析
(2)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化的幾個方面:
A、形態結構: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B、工具使用:不會用→→會使用→→會製造(簡單→復雜)
C、衣食方面:赤身裸體→→禦寒遮羞
生食→→熟食 (火的發明)
D、語言方面:肢體表達→→語言文字
二、人類的發展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
1、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要尊重生態規律。
2、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
第二節 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統(八大系統之一)
(一)男性生殖系統圖3 P9
主要器官是睾丸,其功能是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二)女性生殖系統圖5
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部位 (試管嬰兒)
子 宮: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
二、生殖過程:P9—10圖7
睾丸→精子 受精 懷孕 40周分娩
→→→→→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兒→→嬰兒
卵巢→卵子胎兒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胎兒每時每刻產生的 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的。
註:胎盤是胎兒和母體交換物質的器官。
大約經過40周分娩
第三節 青春期
嬰 兒 期 0—1
幼兒前期 1—3 托兒所
幼 兒 期 3—6 幼兒園
童 年 期 7-12 小 學
青 春 期 10-20 初 中
青 年 期 18-25
一、青春期身體變化(三個特點)P15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
2、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
3、進入青春期後,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
並且出現了一些羞於啟齒(羞於見人×)的生理現象
(男孩出現遺精、女孩出現月經現象)
三、青春期的心理變化變化及其衛生:(了解)
1、P16
2、P16
第四節:計劃生育P19
一、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
1、閱讀P18資料分析
2、討論 (1)1600—1700年
(2)1949—1989年, 戰爭 ;生活水平 醫療衛生等
二、計劃生育
1、計劃生育是我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一項基本國策。
2、我國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1)晚婚 比法定結婚年齡(男22周歲女20周歲)晚2-3年
(2)晚育 婚後推遲2-3年生育
(3)少生 關鍵
(4)優生 婚前體檢 孕期檢查 科學分娩
3、探究晚育的意義
(1)復習探究過程的六個環節
(2)數學推算P20
① 100年後 A 5代 B 4代
② 5年後沒有晚育要求的生了5000萬
有晚育要求的 1000萬
少生了4000萬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
第一節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一、食物中有哪些營養物質P21
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種營養物質。
(一)糖類、脂肪、蛋白質P22
三者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並且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1、糖類:主要供能物質。 (人體所需要能量約70%由糖類提供)
吊瓶(掛葡萄糖)
2、脂肪:備用能源物質。 (血糖可轉化成脂肪貯存起來)
(生病消瘦的原因?)
3、蛋白質:青少年每天需要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P22
是生長發育、細胞更新、細胞修復的需要,也提供能量。
(二)水P24
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約占體重的60%~70%。是良好的溶劑。
(三)無機鹽P25表:無機鹽缺乏症和食物來源:
佝僂病、骨質疏鬆是由於缺乏含鈣的無機鹽引起的
缺鐵性貧血是由於缺乏含鐵的無機鹽引起的,
地方性甲狀腺腫是由於缺乏含碘的無機鹽引起的。
(四)維生素P26表 維生素作用缺乏症和食物來源:
維生素不是構成細胞的主要原料,不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營養物質所不能代替的。
缺乏維生素 A易引起皮膚乾燥、夜盲症,
缺乏維生素B1易患神經炎、腳氣病,
缺乏維生素 C易患壞血病,
缺乏維生素 D易引起佝僂病、骨質疏鬆症的症狀。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一)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P30 澱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
遇碘變藍是澱粉的特性。
唾液澱粉酶
澱粉 →→→ 麥芽糖
(遇碘變藍) (遇碘不變藍)
1、唾液與清水對比實驗 (變數:唾液 對照:清水)
證明唾液的作用
2、饅頭碎屑與饅頭塊對比實驗 (變數:饅頭碎屑 對照:饅頭塊)
證明牙齒的咀嚼作用
3、攪拌與不攪拌對比實驗 (變數:攪拌 對照:不攪拌)
證明舌頭的攪拌作用
(二)消化概念:P31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分子大、結構復雜的有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逐步分解成分子小、結構簡單的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這個過程叫做消化。
消化主要是通過多種的消化酶作用而進行的。
澱粉酶等
澱粉 →→→ 葡萄糖
蛋白酶等
蛋白質→→→ 氨基酸
膽汁
脂肪 →→→ 脂肪酸+甘油
脂肪酶等
(三)、消化系統組成和功能圖P32
1、組成: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
消化腺組成的。P33
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
大腸
和肛門等.
消化腺包括(位於消化道外的)唾液腺、
胰腺
和肝臟(最大的消化腺);
(在消化道壁內的) 胃腺
和腸腺。
2、功能:P32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澱粉酶能夠消化糖類。
胰 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
胰液通過導管流入十二指腸(小腸起始部分)
肝 臟分泌膽汁 是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乳化脂肪的作用)
即把脂肪變成脂肪微粒,可增大脂肪與酶的接觸面積
其儲藏在膽囊中,再經導管流入十二指腸(小腸起始部分)。
胃 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鹽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質。
腸 腺分泌腸液,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
所以:消化的主要場所是小腸
因為小腸內有腸液、胰液,膽汁等多種消化液
二、營養物質的吸收
1、概念P33
經過消化、分解的營養物質(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
由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稱為吸收。
2、場所:主要是小腸。 不是大腸?
P33:小腸適於吸收的特點:
A、小腸很長,約5~6米長;
B、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的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內表面積;
C、小腸絨毛壁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有利於吸收。
所以說,消化食物和吸收養料的主要場所是小腸。
3、解讀曲線圖 (分析P34)
(1)Y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
因為脂肪在小腸中才開始被消化
(2)澱粉從口腔開始被消化。
澱粉酶口腔中就有
脂肪在小腸中才開始被消化
膽汁、脂肪酶小腸中才有
蛋白質在胃中開始被消化
蛋白酶胃中才有
(3)D是小腸,含有膽汁、胰液和腸液
第三節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一、合理營養:
1、分析下列行為是否正確 P36插圖
A、不吃早飯:
B、挑食偏食:不吃蔬菜、愛吃雞鴨魚肉、飲料當水
C、暴飲暴食:
2、合理營養含義:營養學家指出,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必須保證每日三餐、按時進餐;在每日攝入的總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佔30%、40%和30%。P37
二、設計(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
根據平衡膳食寶塔
三、食品安全P38:
1、食品污染?
2、預防食物中毒?
3、如何做到食品安全?
四、綠色食品P39:
1、含義:產自良好生態環境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的食品
2、分類:分為A級和AA級兩類。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一、呼吸系統的組成:由呼吸道和肺組成。(P43圖25)
1、呼吸道:
鼻 (鼻腔生有鼻毛,可阻擋塵埃;能清潔吸入的空氣
鼻腔內表面的黏膜可分泌黏液,能濕潤吸入的空氣;
鼻黏膜中還分布豐富的毛細血管,可溫暖吸入的空氣。)、
(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原因?
咽、 既是消化通道,又是呼吸通道。
會厭軟骨 (吃飯不能大聲說笑?)
喉、
聲帶與發聲 (青春期變聲期保護噪音)
氣管、
支氣管 (由「C」形軟骨構成;
其內表面的纖毛向咽喉方向不停擺動……,形成痰)
2、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氣體交換的場所。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P47
1、肺: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 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 左2右3
正常人的呼吸頻率為 16--18次/分鍾。
2、實驗:測量胸圍差 P47(體育課測肺活量)
(1)測量部位:兩肩胛骨的下角
(2)計算: 胸圍差=盡力吸氣時的胸圍長度---盡力呼氣時的胸圍長度
(3)要求: 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4)討論:
3、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P48 (胸骨、肋骨、胸椎構成胸廓)
(1)吸氣:肋骨間的肌肉、膈肌收縮,胸廓容積增大。
(2)呼氣:肋骨間的肌肉、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
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1、資料分析: (原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2、討論P50
(1)渾濁程度說明二氧化碳的多少不同。
(2)對比實驗,起對照作用。
擴散
(3)呼出的氣體氧氣減少了。( 21%→→→→16% )
二氧化碳增加了。( 0.03%→→→→4% )
3、特點:
(1)支氣管在肺葉內的各級分支到達支氣管最細的分支末端形成肺泡。
肺泡數量(很多)。P50
(2)肺泡外麵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P51
(3)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薄都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
以上三點有利於肺泡內氣體與血液內的氣體進行交換。
呼吸作用反應式
線粒體
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第三節 空氣質量與健康
一、空氣質量影響人體的健康
資料分析P52—P53:
鼻炎、咽炎、支氣管、肺炎、肺癌
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
被動吸煙的、二手煙、
裝修材料中甲醛、苯污染
二、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1、空氣質量日報:P54
污染指數 首要污染物 空氣質量狀況
0—50 優
50—100 良 三
101—200 可吸入顆粒物 輕度污染 明
201—300 中度污染
301 以上 重度污染
2、常見的大氣污染
(1)工業生產的排放
(2)車輛、船舶尾氣
(3)秸桿焚燒
(4)地面揚塵
3 探究: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P55
五點取樣法P56
對角線的中點-----中心樣點;
對角線上選擇四個與中心樣點距離相等的點作為樣點
統計: 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P56
4、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P57
5、植樹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有效措施。P57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一、血液的組成: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上層)血 漿: 上層
(下層)血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在兩層交界處,很薄,白色
紅細胞 在下層,紅色;
(一)血漿:淡黃色的透明液體,其中含有多種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重要物質,
1、主要成分:水約90%、血漿蛋白約7%、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約3%。
2、主要作用:運載血細胞,
運輸養料和廢物等。
(二)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1、紅細胞(RBC):
(1)數 量:最多 (正常值是3.5----5.0 ×10個/升)
(2)形態結構:雙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
富含血紅蛋白(Hb)。血紅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正常值是110---150克/升
(3)功能: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4)貧血:一個人若紅細胞數量太少或血紅蛋白含量太低,則患貧血。
2、白細胞(WBC):
(1)數 量:最少 (正常值是 4.0----10 ×10 個/升 )
(2)形態結構: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
(3)功 能:有吞噬侵入人體病菌的作用。
當人體有炎症時,白細胞數量會大量增加。
3、血小板(PLT)
(1)數 量:較少 (正常值是1.0~3.0 ×10 個/升 )
(2)形態結構: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
(3)功 能:凝血和止血。
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實驗:觀察小魚尾鰭血液的流動
二、血管的種類P64(血流方向)
1、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離心)
特點:管壁較厚,彈性大,管內血流速度快。
2、毛細血管:連通於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適於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結構特點:
(1)毛細血管內徑小僅有8~10微米,只能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
(2)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3)管內血流速度最慢。
3、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特點: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速度慢。
四肢靜脈的內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重、難點)
一、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P68圖 :要求掌握四腔、五血管、二瓣膜
1、心臟具四腔: 上房下室
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2、心臟壁特點: 主要由心肌(肌肉組織)構成,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
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3、具有瓣膜 防止倒流。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
房室瓣
動脈瓣
4、與心臟連通的血管 記憶規律:房連靜,室連動
左心室→→主動脈 左心房—肺靜脈
右心室→→肺動脈 右心房—上下腔靜脈
二、血液循環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P71
(1)體循環:
左心室→主動脈→全身毛細血管→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在全身毛細血管處的物質交換,使鮮紅色、含氧豐富的動脈血變成了顏色暗紅、含氧較少的靜脈血。
(2)肺循環: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在肺部毛細血管處的物質交換,使血液由暗紅色的靜脈血變為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第四節血型和輸血:P76
一、血型的發現:
A、B、O、AB型;
二、同型輸血:
一個人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時,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輸血時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緊急情況時,可以遵循一定的輸血關系輸少量的異型血。
三、血量和輸血
1、血量: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於本人體重的7%~8%。
2、獻血:健康成年人一次獻血200~3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
3、無償獻血制度: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願獻血。
期中考按以上復習,重點劃線部分。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P80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排出體外的過程。
排遺:糞便是由食物消化後的殘渣形成的,它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遺。
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統的組成P80圖:
腎臟 形成尿液
輸尿管 輸送尿液
膀胱 暫時貯存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二、尿的形成
1、腎的組成和功能:腎由大約100萬個腎單位組成,腎單位又由
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
腎小球
過 濾作用 →→ 原尿(150升)
腎小囊
腎小管 重吸收作用 →→ 尿液(終尿1.5升)
2、腎小球的過 濾作用(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P82資料分析
3、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的葡萄糖、部分的無機鹽和大部分的水)P82
注意比較成分差異:血液、原尿和尿液。
腎小球 腎小管
血液——————→原尿——————→尿液
(血漿、血細胞) (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 (水、無機鹽、尿素)
三、尿的排出
四、排泄的意義:P83 ①②③
第二節 人糞尿的處理
一、人糞尿的價值
1、人糞尿的主要成分:P85資料分析
分解為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人糞尿的價值:
即農家肥的優點P85(與化學肥料相比)
來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成本低
二、人糞尿無害化處理:方式有
1、建沼氣池:厭氧條件下分解 沼氣即甲烷,清潔燃料。
2、高溫堆肥:殺死病菌和蟲卵。
3、建生態廁所:
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一、眼和視覺P88
P89資料分析:照相機鏡頭----------晶狀體
光圈----------瞳 孔 (對光反射P90)
膠卷----------視網膜
1.眼球的基本結構P89
角膜(前1/6):可以透過光線
外膜
鞏膜(後5/6):可以保護眼球內部結構
虹 膜(前1/6):中間有一個可以調節大小的瞳孔
眼球壁 中膜
脈絡膜(後5/6)
內膜:即視網膜,可以感受光的刺激
晶狀體:可以折射光線
玻璃體
2.視覺形成過程:P90
(折射)
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
(形成物像)
視網膜————→視神經→→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二、近視及其預防
1近視眼P91
晶狀體變凸,前後徑過長,物像落在前方,看不清遠處的
2矯正 戴凹透鏡
3預防P91 「三要」「四不看」
以下了解即可
三要
①坐姿、寫姿正確看書寫字眼睛與書本距離一市尺。
②看書、看電腦,玩游戲一小時,要休息幾分鍾。
③定期檢查視力,認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
①光線太強不看書。
②光線太暗不看書
③躺卧不看書
④走路不看書。
三、耳和聽覺
1、耳的結構
耳郭=耳廓
外耳 收集聲波
外耳道
鼓膜
中耳 聽小骨 傳遞聲波
鼓室 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 中耳炎
前庭
內耳 半規管(能感受頭部位置的情況,與維持身體平衡有關)、
耳蝸(感受聲音信息) (暈機暈船暈車)
2、聽覺的形成過程:
(產生振動)
外界的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
(感受聲音信息)
耳蝸————→聽覺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3耳的衛生保健教育(了解即可)
①不要用尖硬的東西挖耳朵,以免刺破外耳道和鼓膜
②聽到巨大的聲音(例如雷聲、炮聲)時要張口,這樣可以避免震破鼓膜。
③要預防鼻炎、咽炎,因為鼻、咽與中耳相通,如果鼻、咽發炎,病菌有可能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中耳炎會損傷聽小骨或使鼓膜穿孔。
④不要讓污水進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後要把外耳道內的水擦乾,以免引起中耳炎。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
一、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
腦分為大腦(大腦皮層有許多神經中樞)、
小腦(使運動協調、准確,維持身體平衡)、
腦干(有專門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基本生命活動的中樞)。
脊髓:能對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並且是腦和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
二、神經元:P99又叫神經細胞,
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由細胞體和突起構成。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一、反射P102:
1、實驗:膝跳反射
2、概念: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產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二、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重點圖P102
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組成。
http://www.wsbe.com/kejian/shengk/ffanshe.swf
電話機 電話線 郵政總機 電話線 電話機
三、反射的類型P103
1、簡單的反射:簡單的,人生來就有的反射。如縮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2、復雜的反射:人通過長期的生活積累而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等。
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 是人類所特有的。
四、反射的意義P103
調節自身生命活動,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適當的反應。
五、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第四節 激素調節P105
內分泌腺:是一類沒有導管的腺體,它們的分泌物——激素,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並隨著血液循環送到全身各處。激素在人體內含量少、作用大。
外分泌腺:是一類有導管的腺體,如汗腺、唾液腺、肝臟等,它們的分泌物是——汗液、唾液、膽汁等,經導管排出。
一、內分泌腺分泌激素 P106圖
1、(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幼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導致侏儒症,
幼年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導致巨人症。
2、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使人得甲亢;
幼年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少,導致呆小症;
身體缺碘時,患地方性甲狀腺腫。
3、胰 島:分泌胰島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治療
4、性 腺: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維持第二性徵
5、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6、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
D. 初一下冊生物復習資料(人教版)
七年級生物下冊復習提綱
1、 人的由來
1、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1) 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關系接近
2) 人類的進化過程:
樹上生活 下地生活
森林古猿 直立行走 早期人類 東非人 現代人類
2、人的生殖
A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男性主要生殖器官
內生殖器 附睾:貯存和輸送精子
輸精管:輸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陰囊:保護睾丸
陰莖:排精、排尿
B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女性主要生殖器官
內生殖器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陰道:月經流出,胎兒產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陰
C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 受精場所:輸卵管
D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分娩
發育:受精卵 胚胎 胎兒 嬰兒
營養:胚胎在子宮里的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8周成胎兒(出現人形)40周分娩。胚胎早期運用卵細胞中的營養。
3、青春期 青春期發育:
形態特點: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大腦
功能特點 心臟 結構、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發育: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
性發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調節
第二性徵的發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徵象
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調節
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是性發育和性成熟。
3、青春期的衛生:
1)遺精:男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在睡夢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現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組成,呈乳白色
衛生保健:
2)月經:女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有關
形成過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細胞發育成熟從卵巢排出,若未受精 雌性激素分泌減少 子宮內膜壞死、脫落 出血
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連同血液一起從陰道流出,形成月經。
衛生保健:
4、計劃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齡晚2到3年結婚
晚育:提倡婚後推遲2到3年生育
少生: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關鍵
優生:禁止近親結婚,有利提高人口素質
二、人體的營養
1、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糖類: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質,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況下,脂肪作為備用的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
維生素: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維生素A:促進人體正常的發育,增強抵抗能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缺乏時,皮膚粗糙,夜盲症
維生素B1: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時,神經炎,腳氣病
維生素C: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缺乏時,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D: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缺乏時,佝僂病(如雞胸、X形或O形腿等)、骨質疏鬆症
水:約占體重的60%~70%,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無機鹽: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如:
鈣:兒童缺乏導致佝僂病,雞胸,O型腿,中老年人會骨質疏鬆、
磷:缺乏導致厭食
鐵:構成血紅蛋白,缺乏導致貧血
缺碘:甲狀腺腫大或者兒童智力發育障礙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 大腸 肛門
消化系統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分泌消化液,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參與脂肪消化
2)小腸的結構特點: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
腸壁構造(由內向外):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
小腸適於消化、吸收的特點:
a)最長;
b)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c)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有利於吸收營養物質;
d)有各種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並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通過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
唾液澱粉酶 酶(腸液、胰液)
澱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澱粉 麥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腸液)
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 氨基酸
膽汁(肝臟) 酶(腸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膽汁不含消化酶
4)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營養)
小腸(主要的吸收場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從小腸絨毛的毛細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環)吸收; 其他從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
大腸:少量水、無機鹽和一部分維生素
3、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 按時進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
均衡攝入五類食物(平衡膳食寶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須清洗干凈
不吃有毒的食物(餿飯菜、發芽的馬鈴薯)
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
保持廚房和炊具的干凈
三、人體的呼吸
1、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1)、呼吸道的組成:
呼吸道:鼻腔 咽 喉 氣管 支氣管
呼吸系統 氣體進出肺的通道,清潔、濕潤、溫暖吸入的氣體
肺:氣體交換的場所
2)、肺
(1)位置:胸腔內,左右各一
(2)結構:肺泡外麵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適於氣體交換。
(3)功能:氣體交換
2、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1)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動作。
2)人在平靜呼吸時,肋間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變化:
3)原理:呼吸肌收縮和舒張 胸廓擴大和縮小 肺被動地擴大和回縮 形成壓力差 吸氣和呼氣
4) 體內氣體的交換:
二氧化碳
(2)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血液 肺泡
氧氣
氧氣
(3)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血液 組織細胞
二氧化碳
3、空氣的質量與健康
1)空氣的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大氣中的污染物危害人體健康極大
有害物質能引起呼吸系統的疾病
2)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當地空氣污染的原因
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
四、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1、流動的組織-——血液
1)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血漿 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
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紅細胞
血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
種類 形態特點 正常值 功能 病症
紅細胞 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細胞核 男子平均值:5.0*1012個/升;女子:4.2*1012個/升 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貧血
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4~10*109個/升 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禦功能和保護作用 發炎
血小板 個體較小,形態不規則,無細胞核 100~300*109個/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紅蛋白:紅細胞中含有的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含氧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血液的功能:運輸、防禦保護、調節體溫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種類、結構與功能
種類 功能 分布 結構特點
動脈 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較深 管壁厚,彈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靜脈 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較深或較淺 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大,四肢靜脈內有靜脈瓣,血流速度慢
毛細血管 連通最小動脈和最小靜脈之間的血管 分布廣,遍布全身各器官組織 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最慢
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構成
有四個腔:左心室 連接主動脈,壁最厚
右心房 連接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 連接肺動脈
左心房 連接肺靜脈
瓣膜:房室瓣(位於心房和心室之間,只朝向心室開) 保證血液按
一定的方向流動
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朝向動脈開)
心臟的功能: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
**:心房、心室與瓣膜的活動關系:
2) 血液循環
(1)血液循環的概念和途徑:
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
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 主動脈 各級動脈 身體各處 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毛細血管
------------------------------------------------------------------------------------------------
肺循環:左心房 肺靜脈 肺部的毛細血管 肺動脈 右心室
(2)出血的初步護理:
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自然止血,應消毒;
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在受傷動脈近心端進行止血;
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在受傷靜脈遠心端進行止血。
4輸血與血量
1) 血型的發現:1900年,蘭德斯坦納發現了ABO血型
2)血量:占體重的7~8%
3)輸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
所有血型都可以少量輸入O型血,AB型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少量輸血
5、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1、尿的形成與排出
1)排泄的概念:體內物質分解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分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途徑:1)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
2)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
2)泌尿系統的組成
腎臟:形成尿的場所
輸尿管
膀胱 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貯尿的作用
尿道
3)腎單位的結構與功能
腎小球:由進球小動脈分出的數十條毛細血管彎曲盤繞而成,另一端匯集成出球小動脈
腎單位 腎小囊:腎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內、外兩層,內層緊貼腎小球,外層與腎小管相連
腎小管:腎小囊內外兩層之間的囊腔與腎小管相通
4)尿的形成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的血漿成分都可以濾過,形成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
(3)腎小管的分泌作用: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氨等物質,形成尿液
**區別:血液、血漿、原尿和尿液
2、人糞尿的處理
1)人糞尿的價值:作為農家肥。特點是:肥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
建沼氣池
人糞尿的 方法: 高溫堆肥
2) 無害化 建生態廁所
處理
作用:殺死各種病菌、蟲卵,分解有機物和其他有害物質。
六 、人類生命活動的調節
1、 人體堆外界環境的感知
1)人的視覺和聽覺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鞏膜: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顏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眼球壁 中膜 睫狀體:虹膜稍後部,內有平滑肌,能收縮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
脈絡膜:佔中膜2/3的後部,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內膜:視網膜,內有大量感光細胞
房水
內容物 晶狀體:雙凸鏡,依靠韌帶與睫狀體相連
玻璃體
附屬結構:眼肌、眼瞼、睫毛、結膜、淚器(淚腺、淚點、鼻淚管)
(2)視覺的形成:
經折光 沿著視神經傳導
外界光線 在視網膜上成像 產生神經沖動 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眼的衛生保健:
近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
矯正:戴凹透鏡
遠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後方
矯正:戴凸透鏡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瞼內面的結膜
2) 耳的結構和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傳導聲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聲波,產生振動
(1)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
聽小骨:三塊,將鼓膜的振動傳導至內耳
半規管
內耳 前庭
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
(2)聽覺的形成
沿著聽小 沿著與聽覺
沿外耳道 骨傳導 有關的神經
聲波 鼓膜 產生振動 耳蝸 產生神經沖動 聽覺中樞
(形成聽覺)
2、神經系統的組成
1)神經系統的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
2)神經元的結構、功能:
(1)結構 細胞體
突起 軸突:一條,長而分支少
樹突: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
集結成束,外包上結締組織膜
軸突包上髓鞘叫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為神經末梢) 神經
(2)功能:感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興奮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
**區別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里,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調節人的某一項相應的生理活動,叫神經中樞。
3、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1) 反射的概念:動物(包括人)通過神經系統,2) 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產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區別於:應激性
3) 射弧的概念: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
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書P81)
膝跳反射的過程:扣擊部位:膝蓋下位的韌帶
現象:小腿突然跳起
感受器:股四頭肌及肌腱內的感覺神經末梢
神經中樞:位於脊髓灰質中
效應器:(下肢的)股四頭肌及其內的運動神經末梢
3)反射的類型 簡單的反射
復雜的反射
4、 激素調節
1)、人體主要內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稱:
垂體、甲狀腺、胰島、腎上腺、性腺、胸腺
2)、激素:由內分泌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作用的化學物質。
3)、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
4)、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
名稱 腺體 作用 過少 過多
生長
激素 垂
體 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狀腺
激素 甲
狀
腺 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幼年:呆小症;成年:甲狀腺功能不足,地方性甲狀腺腫 成年:甲狀腺功能亢進
胰島素 胰島 調節糖的代謝 糖尿病 低血糖
5)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的關系:人體的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的調節
7、人類活動隊生物圈的影響
1)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人類活動改善生態環境-「三北」防護林
森林遭到嚴重濫伐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 沙塵暴危害嚴重
大量捕殺野生動物
何時還太湖清澈秀美的原貌
2)環境污染:概念:指人們在生產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影響
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類型 大氣污染 溫室效應和臭氧破壞
水污染:太湖水出現水花
固體廢棄物污染:廢舊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業廢渣
E. 初一下冊生物復習資料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
1. 生物的特徵: 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發育和繁殖、遺傳和變異、適應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 科學的探究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3.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4. 生物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共生關系。
5.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層。厚度是20千米。
6.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保護色 警戒色 擬態。
7.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8. 食物鏈有富集作用,有毒物質可以隨著食物鏈積累。
9.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10. 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部分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
11. 生態系統的種類:海洋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
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12.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個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13.顯微鏡的結構:調節光亮:反光鏡和光圈;調節物象大小:目鏡和物鏡;調節鏡筒升降:粗、細准焦螺旋。
14.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取鏡安放2.對光3.觀察4.清鏡和收鏡。
1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倍數乘以物鏡的倍數。
16.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動物細胞的區別:液泡、葉綠體、細胞壁。
17.細胞膜的作用:1、把細胞與外界隔開,使細胞有一個穩定的內環境。2、控制物質的進出:讓有用的物質進來,阻止無用的物質,同時把細胞內的廢物排出。
18.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葉綠體和線粒體。
19.遺傳物物質的載體——染色體,貯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細胞核中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染色體。染色體是有蛋白質和DNA組成的。
20.細胞分裂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這種變化有什麼意義?染色體復制加倍。保證新的細胞和原細胞遺傳物質相同。
21.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起來形成的細胞群。
22.動物的四大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
23
組織 構成細胞 功能 例如
上皮組織 上皮細胞 保護、分泌 皮膚上皮、小腸腺上皮
肌肉組織 肌細胞 收縮、舒張 -------
神經組織 神經細胞 產生和傳導興奮 -------
結締組織 -------- 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 骨組織、血液
24.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25.動物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26.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27.根尖的結構:根冠、伸長區、分生區、成熟區。成熟區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伸長區是生長最快的部位。
28
29.草履蟲運動的結構—纖毛,消化的結構—食物泡,呼吸的結構—表膜,排泄的結構—胞肛,獲取食物的結構—口溝。
30.病毒的種類:動物病毒、細菌病毒、植物病毒。
31.病毒的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32. 病毒的形態:桿狀、球狀、蝌蚪狀。
33.藻類植物:1生活環境:大都生活在水中,靠孢子繁殖後代。2、形態特徵:植物體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但是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3.給魚類提供了食物和氧,而且是大氣中氧的重要來源(佔95%)。有些可供人類食用,和供葯用
34.苔蘚植物:1、生活環境:生活在陰濕的陸地環境中,靠孢子繁殖後代。2、形態特徵:植株低矮弱小,
一般具有莖和葉,但是莖中沒有導管(即無輸導組織),葉中沒有葉脈,根是假根。
35.苔蘚植物的作用:1.苔蘚植物可作為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2、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3.自然界的拓荒者。4.使沼澤陸地化。
36.蕨類植物:1、生活環境:多數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2、形態特徵:植株只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
不開花,沒有果實和種子,靠孢子繁殖後代。
37.雙子葉植物:種皮和胚;種皮—保護幼嫩的胚,胚:胚芽—發育成 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莖和根的部位。胚根—發育成根。子葉—儲存養料,兩片。
38.單子葉植物:種皮、胚和胚乳。種皮—保護幼嫩的胚,胚:胚芽—發育成 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莖和根的部位。胚根—發育成根。子葉—轉運營養,一片。胚乳—儲存營養。
39.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麼?種子的生命力更強。因為孢子只是一個細胞,只有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才能萌發,否則很快失去生命力.種子則不同,在比較乾旱的地方也能萌發;如果遇到過於乾燥或寒冷的環境,它可以待到氣候適宜時再萌發.。
40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能夠產生種子。
41.被子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的植物。
42.裸子植物:種子裸露,外面沒有保護它的果皮的植物。例如:松、杉、柏、蘇鐵、銀杏
43.種子萌發的條件:1、外界條件:適宜的溫度、水分、空氣。2、自身條件:完整的活的胚、貯存時間短
的、渡過了休眠期的種子。
44.我國北方早春播種後,為什麼要地膜覆蓋?可以提高地表層土壤溫度,同時可以減少水分散失,促使種子提早發芽。
45.如果你到種子公司購買當年播種所需的種子,應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挑選貯存時間短 的、渡過了休眠期的、飽滿、破損率極低種子。
46.發芽率=(萌發的種子數/供待測種子數)×100%
47.根的生長的原因: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量,一方面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48.植物生長需要的無機鹽:最多的:氮、磷、鉀。其他還需:鎂、鐵、鋅、錳、硫、硼。
49.芽的分生組織的細胞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逐漸的分化成芽的中軸,在發育成莖,芽的幼葉發育成葉,
幼葉的葉腋發育成側芽,最後,葉芽發育成新的枝條。
50.花的結構:花托、花萼、花瓣、雌蕊(柱頭、花柱、子房)、雄蕊(花絲、花葯);其中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結構。
51.傳粉:花開放後,雄蕊的花葯破裂,花粉散出,落到雌蕊的柱頭上,這一過程叫傳粉
52.開花:當花蕊發育成熟後,花冠和花萼張開,露出雄蕊和雌蕊,這一過程叫開花
53.自花傳粉:一朵花的雄蕊產生的花粉粒,落在同一朵花雌蕊的柱頭上。
54.異花傳粉:藉助外力作用,一朵花的雄蕊產生的花粉粒,落在另一朵花雌蕊的柱頭上。
55.蟲媒花的特點:顏色鮮艷,氣味芳香,花蜜甘甜。
56.風媒花的特點:花粉多而輕盈,容易被風吹散,他們的柱頭上有分叉和黏液,容易接受花粉。
57.子房——果實 、子房壁——果皮、胚珠——種子、珠被——種皮、受精卵——胚
58.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果樹的傳粉受到了影響。例如,靠昆蟲傳粉的果樹由於昆蟲的飛行受到了限制,因此傳粉不足,造成減產;靠風傳粉的果樹由於陰雨導致花粉無法隨風傳播,也造成減產。
59.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因為這些植物的花分為雌花和雄花,雄花是不會結果的。
60.植物的生活為什麼需要水?1.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2.水能保持植株硬挺、直立和葉片舒展的姿態。3.無機鹽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體吸收、運輸。4. 用於蒸騰作用,散失大量水分。5.水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61.大量的根毛對吸水有什麼意義?可以大大增加吸水的面積,增大根吸收的功能。
62.導管向上輸送無機鹽和水,位於木質部;篩管向下輸送有機物,位於韌皮部。形成層位於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可以向外分裂形成新的木質部,向內分裂形成新的韌皮部,所以可以使莖變的粗大。
63.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分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它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保衛細胞的形狀是能夠調節的,氣孔既能張開,也能閉合。
64.保衛細胞的細胞壁厚薄不均勻。靠近氣孔腔的細胞壁厚,不易伸展;遠離氣孔腔的細胞壁薄,較易伸展。當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時,氣孔張開;當保衛細胞失水時收縮時,氣孔閉合。
65.葉片的結構:上表皮、葉肉、葉脈、氣孔、下表皮。
66.為什麼要暗處理?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澱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 製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儲存的。
67.選葉遮光的原因?為了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製造澱粉。
68.滴加碘液的原因?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的有機物是不是澱粉,而澱粉遇碘液變藍色。這樣可以很清晰的實現實驗目的。
69.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有什麼作用呢?1.作為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食物。2.有機物是構成植物體的主要部分。3有機物為植物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70.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 ( 儲存能量) + 氧——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呼吸作用的場所是線粒體。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71.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在線粒體將有機物分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過程。
72.冬天, 北方地窖里儲藏的白菜,堆放久了,為什麼會發熱?因為白菜不停地進行呼吸作用,會產生大量的熱量。
73.為什麼栽花或種莊稼,都要經常鬆土?因為植物的根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鬆土可以為根提供充足的氧。
74.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的結論是什麼?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濁了的空氣。
75. 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是否都能成功?成功的條件是什麼?不能。必須有光。
76.什麼是碳-氧平衡?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保持的相對平衡的狀態,稱為碳-氧平衡。
77.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
78.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79.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80
區別和聯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區
別
場所 葉綠體
線粒體。
條件 有光
有無光都可以
原料
水和二氧化碳
有機物和氧氣
產物
有機物和氧氣
水和二氧化碳
能量轉變 製造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聯系 相互依存
81我國植被的主要類型: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82植被:一個地區內生長的所有植物的總和。
83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1.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少。2.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3.草原沙化、退化。
84198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85我國的植樹節是3月12日。
86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
F. 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
生物7年級上
生物的共同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分類:(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的范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獄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7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准焦螺旋,後調細准焦螺旋。7上P37
觀察植物細胞: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調取少量的材料製成。
細胞壁:是最外層一層透明的薄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
細胞核:植物細胞有一個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
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中物質,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內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液泡)
植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5 動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8
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無機物:分子比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
有機物:分子比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
細胞在生活中會產生一些廢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當作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相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長,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成新細胞: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但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與染色體變化7上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7上P62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內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7上P67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7上P70
病毒的種類: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植物(最低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最高等),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7上P92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7上P97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上P102
傳粉:花葯成熟後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卵細胞,它跟來自花粉管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因而紛紛凋落。惟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運輸途徑:7上P11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7上P12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7上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上P132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生物8年級上
魚: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擺動和鰭協調作用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事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家兔的內部結構 8上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後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於飛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徵: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裡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動物的運動:家兔的骨骼,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和關節的關系8上P29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發現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了細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沒有細胞核8上P60
細菌的生殖:細菌是靠分裂來進行生殖的,有些細菌在生長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後代的。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類: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植物的分類:8上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8年級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們通過開花、受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的種子來繁殖後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出來的。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之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蛔蟲的精子和染色體都只有2對染色體中的其中2條。
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8下P30
1858~1865奧地利的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在男性細胞中發現一對染色體與其它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把男性性染色體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的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達爾文的自然學說: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像這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個功能: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產生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免疫的害處、計劃免疫:8下P78
處方葯(RX):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葯物。
非處方葯(OTC):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說說明服用葯物。
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臟擠壓:8下P84
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8下P85
吸煙吸毒的害處:8下P95
G. 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資料
人教版哈~
第一章:人的由來
1.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通過化石研究)
2.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具有親緣關系(通過現有物種研究)
3.青春期的特點 書第15頁
4.計劃生育:1.晚婚、晚育、少生——控制人口增長
2.優生——提高人口質量
5.卵細胞是人體組大的細胞
6.女性生殖系統 書第9頁圖
第二章:人體的營養
1.含有無機鹽的食物 書第25.26頁表格
2.三大類營養物質的消化曲線 書第34頁 技能訓練
3.三大類營養物質的作用:1.糖——供能物質
2.蛋白質——細胞分裂和細胞修復的原材料
3.脂肪——儲能物質
4.膳食寶塔:1.一天中最少吃多吃——糖 第1層
2.一天中最少吃——油類 第5層
3.青少年應多吃——蛋白質 第3.4層
4.貧血患者應多吃——蛋白質.鐵 第2.3.4層
第三章:人體的呼吸
1.常見疾病:1.哮喘——支氣管
2.塵肺——職業病,無法治療
3.肺炎——細菌引起
2.模擬膈肌運動 書第149頁 :1.膈肌和肋間肌收縮——肌頂下降——胸廓擴大——肺變大——肺內壓減小(小於氣管小於外界氣壓)——氣體進入肺——吸氣(與膈肌收縮相對應)
2.與上相反
3.橡皮膜——膈肌、玻璃管——呼吸道,支氣管、玻璃瓶——胸廓、氣球——肺
3.呼吸系統的組成:1.呼吸系統:1.呼吸道:a.鼻b.咽c.喉d.氣管e.支氣管 作用:清潔,溫暖,濕潤空氣
2.呼吸器官:肺 作用:氣體交換
4.氣體交換:肺內的氣體交換:1.肺與外界——呼吸
2.肺泡與血管 動脈血——靜脈血
5.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 書第50頁圖
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1.體循環:起點:左心室——主動脈——組織細胞(動脈血變靜脈血)——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2.肺循環:起點:右心室——肺動脈——肺(靜脈血變動脈血)——肺靜脈——左心房
3.兩個循環同時進行
4.流動脈血的血管:主動脈、肺靜脈、;流靜脈血的血管:上下腔靜脈、肺動脈
5.心臟 第68頁圖 要點:
1.上房下室,左右顛倒
2.心房連靜脈血管,心室連動脈血管
3.獻血 18~55周歲 健康公民 200~300毫升
5.血常規化驗單 書第59頁圖
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樓主....我累了 0.0 打了這么多字 採納下吧 ~大部分都在這了~謝謝了親~
H. 七年級上下冊生物復習資料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7、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課本26頁。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一、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鬆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於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生物復習資料下冊
一、 人的由來
1、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1) 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關系接近
2) 人類的進化過程:
樹上生活
森林古猿
下地生活
直立行走
2、人的生殖
1)概念: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也是種族延續的過程。
2)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內生殖器 附睾:貯存和輸送精子
輸精管:輸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陰囊:保護睾丸
陰莖:排精、排尿
1) 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內生殖器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陰道:月經流出,胎兒產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陰
2) 精子、卵細胞和受精
精子:小,似蝌蚪,有長尾,能游動
卵細胞:球形,人體內最大的細胞,細胞質中的卵黃為胚胎初期發育提供營養
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
受精場所:輸卵管
3) 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分娩
發育:受精卵 胚胎 胎兒 嬰兒
營養:胚胎發育初期所需要的營養來自卵黃;胚胎在子宮里的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
3、青春期
青春期發育:
形態特點: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大腦
功能特點 心臟 結構、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發育: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
性發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調節
第二性徵的發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徵象
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調節
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是性發育和性成熟。
3、青春期的衛生:
1)遺精:男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在睡夢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現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組成,呈乳白色
衛生保健:
2)月經:女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有關
形成過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細胞發育成熟從卵巢排出,若未受精 雌性激素分泌減少 子宮內膜壞死、 脫落 出血
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連同血液一起從陰道流出,形成月經。
衛生保健:
4、計劃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齡晚2到3年結婚
晚育:提倡婚後推遲2到3年生育
少生: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小孩,穩定低生育水平
優生:婚前體檢、孕婦定期檢查。科學分娩、禁止近親結婚
二、人體的營養
1、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糖類: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質,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況下,脂肪作為備用的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
維生素: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維生素A:促進人體正常的發育,增強抵抗能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缺乏時,皮膚粗糙,夜盲症
維生素B1: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時,神經炎,腳氣病
維生素C: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缺乏時,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D: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缺乏時,佝僂病(如雞胸、X形或O形腿等)、骨質疏鬆症
水:約占體重的60%~70%,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無機鹽: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如:鈣、磷(構成骨骼和牙齒)、鐵(構成血紅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 大腸 肛門
消化系統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分泌消化液,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參與脂肪消化
2)小腸的結構特點: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
腸壁構造(由內向外):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
小腸適於消化、吸收的特點:1)最長;
2)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3)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有利於吸收營養物質;
4)有各種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並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通過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
唾液澱粉酶 酶(腸液、胰液)
澱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澱粉 麥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腸液)
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 氨基酸
膽汁(肝臟) 酶(腸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4)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
消化道各段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營養)
小腸(主要的吸收場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從小腸絨毛的毛細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環)吸收;
其他從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
大腸:少量水、無機鹽和一部分維生素
3、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 按時進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
均衡攝入五類食物(平衡膳食寶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須清洗干凈
不吃有毒的食物(餿飯菜、發芽的馬鈴薯)
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
保持廚房和炊具的干凈
三、人體的呼吸
1、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1)、呼吸道的組成:
呼吸道:鼻腔 咽 喉 氣管 支氣管
呼吸系統 氣體進出肺的通道,清潔、濕潤、溫暖吸入的氣體
肺:氣體交換的場所
2)、肺
(1)位置:胸腔內,左右各一
(2)結構:肺泡外麵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適於氣體交換。
(3)功能:氣體交換
2、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1)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動作。
2)人在平靜呼吸時,肋間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變化:
3)原理:呼吸肌收縮和舒張 胸廓擴大和縮小 肺被動地擴大和回縮 形成壓力差
吸氣和呼氣
4) 體內氣體的交換:
(1)原理:氣體的擴散作用
二氧化碳
(2)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血液 肺泡
氧氣
氧氣
(3)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血液 組織細胞
二氧化碳
3、空氣的質量與健康
1)空氣的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大氣中的污染物危害人體健康極大
有害物質能引起呼吸系統的疾病
2)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當地空氣污染的原因
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
四、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1、流動的組織-血液
1)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血漿 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
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紅細胞
血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
種類 形態特點 正常值 功能 病症
紅細胞 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細胞核 男子平均值:5.0*1012個/升;女子:4.2*1012個/升 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貧血
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4~10*109個/升 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禦功能和保護作用 發炎
血小板 個體較小,形態不規則,無細胞核 100~300*109個/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紅蛋白:紅細胞中含有的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含氧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血液的功能:運輸、防禦保護、調節體溫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種類、結構與功能
種類 功能 分布 結構特點
動脈 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較深 管壁厚,彈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靜脈 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較深或較淺 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大,四肢靜脈內有靜脈瓣,血流速度慢
毛細血管 連通最小動脈和最小靜脈之間的血管 分布廣,遍布全身各器官組織 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最慢
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構成
有四個腔:左心室 主動脈
右心房 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 肺動脈
左心房 肺靜脈
瓣膜:房室瓣(位於心房和心室之間,只朝向心室開) 保證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
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朝向動脈開)
心臟的功能: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
**:心房、心室與瓣膜的活動關系:
2) 血液循環
(1)血液循環的概念和途徑:
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
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 主動脈 各級動脈 身體各處 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毛細血管
----------------------------------------------------------------------------------------------------------------------
肺循環:左心房 肺靜脈 肺部的毛細血管 肺動脈 右心室
(2)出血的初步護理:
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自然止血,應消毒;
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在受傷動脈近心端進行止血;
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在受傷靜脈遠心端進行止血。
4輸血與血量
1) 血型的發現:1900年,蘭德斯坦納發現了ABO血型
2)血量:占體重的7~8%
3)輸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
五、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1、尿的形成與排出
1)概念:體內物質分解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分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途徑:1)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
2)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
2)泌尿系統的組成
腎臟:形成尿的場所
輸尿管
膀胱 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貯尿的作用
尿道
3)腎單位的結構與功能
腎小球:由進球小動脈分出的數十條毛細血管彎曲盤繞而成,另一端匯集成出球小動脈
腎單位 腎小囊:腎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內、外兩層,內層緊貼腎小球,外層與腎小管相連
腎小管:腎小囊內外兩層之間的囊腔與腎小管相通
4)尿的形成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的血漿成分都可以濾過,形成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
(3)腎小管的分泌作用: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氨等物質,形成尿液
**區別:血液、血漿、原尿和尿液
2、人糞尿的處理
1)人糞尿的價值:作為農家肥。特點是:肥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
2)人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方法: 建沼氣池
高溫堆肥
建生態廁所
作用:殺死各種病菌、蟲卵,分解有機物和其他有害物質。
I. 七年級人教版下冊生物總復習資料
(七年級下) 下冊生物總復習資料
二、人體的營養
1、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糖類: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質,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況下,脂肪作為備用的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
維生素: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維生素A:促進人體正常的發育,增強抵抗能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缺乏時,皮膚粗糙,夜盲症
維生素B1: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時,神經炎,腳氣病
維生素C: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缺乏時,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D: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缺乏時,佝僂病(如雞胸、X形或O形腿等)、骨質疏鬆症
水:約占體重的60%~70%,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無機鹽: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如:鈣、磷(構成骨骼和牙齒)、鐵(構成血紅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 大腸 肛門
消化系統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分泌消化液,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參與脂肪消化
2)小腸的結構特點: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
腸壁構造(由內向外):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
小腸適於消化、吸收的特點:1)最長;
2)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3)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有利於吸收營養物質;
4)有各種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並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通過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
唾液澱粉酶 酶(腸液、胰液)
澱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澱粉 麥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腸液)
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 氨基酸
膽汁(肝臟) 酶(腸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4)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
消化道各段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營養)
小腸(主要的吸收場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從小腸絨毛的毛細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環)吸收;
其他從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
大腸:少量水、無機鹽和一部分維生素
3、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 按時進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
均衡攝入五類食物(平衡膳食寶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須清洗干凈
不吃有毒的食物(餿飯菜、發芽的馬鈴薯)
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
保持廚房和炊具的干凈
、人類生命活動的調節
人體堆外界環境的感知
1)人的視覺和聽覺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鞏膜: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顏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眼球壁 中膜 睫狀體:虹膜稍後部,內有平滑肌,能收縮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
脈絡膜:佔中膜2/3的後部,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內膜:視網膜,內有大量感光細胞
房水
內容物 晶狀體:雙凸鏡,依靠韌帶與睫狀體相連
玻璃體
附屬結構:眼肌、眼瞼、睫毛、結膜、淚器(淚腺、淚點、鼻淚管)
(2)視覺的形成:
經折光 沿著視神經傳導
外界光線 在視網膜上成像 產生神經沖動 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眼的衛生保健:
近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
矯正:戴凹透鏡
遠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後方
矯正:戴凸透鏡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瞼內面的結膜
耳的結構和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傳導聲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聲波,產生振動
(1)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
聽小骨:三塊,將鼓膜的振動傳導至內耳
半規管
內耳 前庭
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
(2)聽覺的形成
沿外耳道 沿著聽小 沿著與聽覺
聲波 鼓膜 產生振動 耳蝸 產生神經沖動 聽覺中樞 骨傳導 有關的神經 (形成聽覺)
2、神經系統的組成
1)神經系統的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
2)神經元的結構、功能:
(1)結構 細胞體
突起 軸突:一條,長而分支少
樹突: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
軸突 集結成束,外包上結締組織膜
髓鞘 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為神經末梢) 神經
(2)功能:感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興奮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
**區別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里,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調節人的某一項相應的生理活動,叫神經中樞。
3、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動物(包括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產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反**區別於:應激性
射弧的概念: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
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書P81)
膝跳反射的過程:扣擊部位:膝蓋下位的韌帶
現象:小腿突然跳起
感受器:股四頭肌及肌腱內的感覺神經末梢
神經中樞:位於脊髓灰質中
效應器:(下肢的)股四頭肌及其內的運動神經末梢
3)反射的類型 簡單的反射
復雜的反射
激素調節
1)、人體主要內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稱:
垂體、甲狀腺、胰島、腎上腺、性腺、胸腺
2)、激素:由內分泌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作用的化學物質。
3)、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
4)、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
5)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的關系:人體的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的調節
7、人類活動隊生物圈的影響
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人類活動改善生態環境-「三北」防護林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 森林遭到嚴重濫伐
沙塵暴危害嚴重
大量捕殺野生動物
何時還太湖清澈秀美的原貌
環境污染: 概念:指人們在生產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影響
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類型 大氣污染 溫室效應和臭氧破壞
水污染:太湖水出現水花
固體廢棄物污染:廢舊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業廢渣
噪音污染
七年級下期生物復習提綱
一、基礎知識題:
1、人類祖先是森林古猿。類人猿和森林古猿過著以樹棲為主的熱帶叢林生活。
2、人類新個體的產生要經歷雌雄生殖細胞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要靠生殖系統來完成。
3、男、女主要的性器官分別是睾丸和卵巢,它們分別產生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分泌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所以它們既屬於生殖系統又屬於內分泌系統。輸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構分別是輸精管和輸卵管。
4、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受精)形成受精卵的部位是輸卵管,受精卵是一個細胞。胚胎和胎兒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營養和氧氣,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
5、人體最大的細胞是成熟的卵細胞。新生命的開始(人的發育)起始於受精卵。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逐漸發育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到子宮,最終植入子宮內膜,這是懷孕。
6、胚胎二個月(第8周)直到出生前,叫做胎兒。胚胎開始發育到成熟(形成嬰兒)大約需要40周(280天)。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分娩。
7、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的迅速增長,另外,神經系統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生殖器官迅速發育。
8、進入青春期,男性會出現喉結突出、聲調變粗等變化,屬於第二性徵,這是由於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引起。
9、人進入青春期後,除外形的變化外,生理上,男性開始出現遺精,女生開始出現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叫做月經,與卵巢和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有關。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10、我國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
目的: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控制人口增長的關鍵是少生,提高人口素質的關鍵是優生。
11、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六類營養物質。
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是糖類、蛋白質、脂肪。它們還是組成細胞的主要物質。
12、人體所需能量主要來自糖類(澱粉)的分解,與人的生長發育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有關的物質是蛋白質。備用的能源物質是脂肪。
13、人體需要最多的營養是水,它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60%—70%),各項生命活動的進行都離不開水。
14、構成骨骼和牙齒的無機鹽是鈣和磷,缺鈣會使人出現佝僂病和骨質疏鬆症。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無機鹽,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缺碘會得地方性甲狀腺腫,應多吃海帶、紫菜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兒童生長發育不良,味覺發生障礙是因為缺少含鋅的無機鹽。
15、維生素A能預防夜盲症,維生素B1能預防腳氣病和神經炎,維生素C能預防壞血病,維生素D能促進鈣和磷的吸收,預防佝僂病和骨質疏鬆症。
16、植物性食物不含維生素A,但含有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
17、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分子大、結構復雜的有機物,被分解成簡單的物質被人體吸收的過程叫做消化,主要通過消化酶的作用而進行。
18、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小腸,它一般有5—6米長,它的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19、食物在消化道內開始被消化的順序依次是澱粉、蛋白質、脂肪。開始消化的部位依次是口腔、胃、小腸。不經消化直接被吸收的營養成分是水、無機鹽、維生素。
20、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膽汁(其中不含消化酶),並儲存在膽囊中,可以經導管流入十二指腸。胰腺分泌的胰液經胰管流入十二指腸。胰液和腸液既能消化澱粉,又能消化蛋白質和脂肪。
21、肝炎病人不宜吃油膩食物的原因是膽汁分泌不足。
22、吃饅頭越嚼越甜,是因為澱粉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麥芽糖。澱粉遇碘變蘭色。
23、對澱粉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腺)是唾液(唾液腺)、胰液(胰腺)、腸液(腸腺)。對蛋白質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腺)是胃液(胃腺)、胰液(胰腺)、腸液(腸腺)。對脂肪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腺)是膽汁(肝臟)、胰液(胰腺)、腸液(腸腺)。
24、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應分別佔30%、40%、30%。
25、「平衡膳食寶塔」中從塔基到塔頂依次是糖類、維生素、蛋白質、無機鹽、脂肪。
26、綠色食品是產自良好生態環境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可分為A級和AA級兩類。前一類是指允許限量使用化學物質,後一類是指不允許使用任何有害化學物質。
27、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呼吸道有骨和軟骨作支架。人體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間肌和膈肌。肋間肌收縮,胸廓前後徑擴大;膈肌收縮,胸廓上下徑增大。
28、鼻腔內有鼻毛,可阻擋灰塵細菌,鼻腔內表面的黏膜,可分泌黏液,可粘住灰塵細菌,黏膜中還分布著毛細血管,可加熱涼空氣,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29、肺內有許多肺泡,肺泡外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適於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氧氣由肺泡進入毛細血管的血液里需透過二層細胞。
30、食物和空氣的共同通道是咽。吃飯時說笑,會使會厭軟骨來不及遮住喉口,使食物誤入氣管,引起危險。
31、氣管和支氣管內壁上生有纖毛,向咽喉方向擺動,把灰塵、細菌和腺細胞分泌的黏液(其中有抵抗細菌和病毒的物質)一起送到咽部,經咳嗽排出體外,這就是痰。痰形成的部位在氣管和支氣管。
33、呼吸道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還能對吸入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人一分鍾呼吸的次數約為16次。
35、當肋間肌和膈肌收縮,使胸腔容積擴大,肺便擴張,肺內氣體壓力縮小,於是氣體就被吸入,完成吸氣。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使胸腔容積縮小,肺便收縮,肺內氣體壓力增大,於是氣體就被排出,完成呼氣。吸氣和呼氣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
36、人的呼出氣體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7、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時,取樣的方法是五點取樣法。
38、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植樹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39、胸圍差的計算方法是盡力深吸氣時的胸圍長度減去盡力深呼氣時的胸圍長度。
40、血液中加入抗凝劑,上層淡黃色半透明的是血漿,下層是血細胞(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兩層交界處是白細胞和血小板,很薄,呈白色)。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血漿中90%的成分是水。
41、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形成它必不可少的物質是鐵。貧血患者應補充蛋白質和鐵。血紅蛋白能夠運輸氧氣,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42、血細胞中,能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的是紅細胞,起防禦和保護作用的是白細胞,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
43、成年人血量相當於體重的7%—8%,一次失血超過1200—1500毫升,會有生命危險。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44、血型的發現者是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ABO血型系統包括四種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輸血時,若血型不合,紅細胞會凝集成團,所以輸血時,應同型輸血。
48、前臂隆起的血管是靜脈,使血管隆起的結構是靜脈瓣。靜脈瓣存在於四肢血管的內表面,防止血液倒流。
49、血液循環的發現者是英國醫生哈維。
50、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途徑有:(1)以汗液形式通過皮膚排出。(2)以氣體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3)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
糞便(食物殘渣)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遺。人體排出的廢物進入外界環境,參與生物圈的物質循環。
51、尿的形成和排出通過泌尿系統完成。泌尿系統包括腎臟(產生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時貯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約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
52、排尿的意義:(1)排出廢物。(2)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含量。(3)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53、人糞尿有來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改良土壤,成本低等優點。人糞尿中有大量的病菌、蟲卵等有害物質,會污染土壤、空氣、水源及農作物,傳播疾病,危害健康,因此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可以採用建立沼氣池、高溫堆肥建生態廁所等方法。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55、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腦和脊髓構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大多分布到頭部的皮膚、肌肉等處)和脊神經(分布到身體、四肢的皮膚和肌肉里)構成周圍神經系統。在神經系統中,興奮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腦與軀體、內臟的聯系通道是脊髓。
56、人的手偶然觸到很燙的饅頭,出現的現象是先縮手後感到疼。
57、腦由大腦、小腦、腦干組成,大腦的表層是灰質,也叫大腦皮層,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具有感覺、運動、語言、視覺、聽覺等神經中樞,其中人類特有的是語言中樞,使人類能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發生反應建立復雜的反射。
58、使運動協調准確,維持身體平衡的結構是小腦。人喝醉後走路不穩是由於小腦受到酒精的麻痹。雜技演員走鋼絲時,協調身體動作的器官主要是小腦。
59、人的排尿、排便、膝跳、眨眼、縮手等中樞位於脊髓,語言、感覺、運動、聽覺、視覺等中樞位於大腦皮層,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位於腦干。用小錘敲擊兔子的後腦部位,它很快死亡,因為損傷了腦干。
60、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是反射弧。二者的區別是反射是神經的功能,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反射是指動物(包括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61、外界聲波引起鼓膜振動,再通過三塊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沿著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62、遇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保持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若鼻、咽、喉感染時,病菌可能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63、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等)、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胸腺(胸腺激素)、腎上腺(腎上腺素等)、胰島(胰島素等)、卵巢(雌性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等)。胰腺既是內分泌腺(胰島部分)又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的部分)。
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里,隨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
65、激素是由內分泌腺分泌的在血液中含量極少的化學物質,但對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和生殖等生理活動卻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66、幼年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患呆小症(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分泌過多患巨人症。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濃度升高,部分血糖隨尿液排出,這是糖尿病,可用注射胰島素(不能口服,胰島素是蛋白質,會被人體消化。)來治療,降低血糖濃度。
飲食缺碘,會使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應補充海帶、紫菜等食物。
68、假如一個蝌蚪長時間不能發育成青蛙,這是體內缺少甲狀腺激素。
69、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當人在情緒激動時,大腦皮層特別興奮,並通過支配腎上腺的神經使腎上腺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可見,激素調節受到神經系統的調控。
70、青春期的同學身體各部分發生明顯變化,主要是由於激素的調節作用。
71、酸雨對生物有極大危害,被稱為「空中死神」。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72、日本發生水俁病是當地居民長期食用含汞元素的食物造成的。痛痛病是當地居民長期食用含鎘元素的食物造成的。
73、既屬於生殖系統又屬於內分泌系統的器官是卵巢和睾丸。既屬於內分泌系統又屬於消化系統的器官是胰腺。
74、眼球和裝有膠卷的照相機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是:晶狀體——鏡頭,瞳孔——光圈,視網膜——膠卷,脈絡膜——暗室。
75、人體主要的感覺器官有: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皮膚(觸覺等)。
76、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腺包括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肝臟(分泌膽汁)、胰腺(分泌胰液)、腸腺(分泌腸液)。
二:
1.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腎小囊中的液體為原尿,它是血液流經腎小球的濾液,原
尿與血漿相比不含蛋白質,與血液比不含蛋白質和血細胞。
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150升,排出尿液1.5升,原因是腎小管的重
吸收作用。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水、部分
無機鹽被腎小管重吸收回周圍的毛細血管中,剩下的液體形成尿液,從
腎小管流出。
與腎小球(流動脈血)前後相連的血管分別是進球小動脈(流動脈血)
和出球小動脈(流動脈血),與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前後兩端相連的血管
分別是出球小動脈和小靜脈(流靜脈血)。
1、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是因為晶狀體的曲度過大,遠處物體
反射來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的折射,物象落在視網膜的前方,而晶
狀體的曲度由睫狀體控制。近視應配戴凹透鏡矯正。
2、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
再經過晶狀體和玻璃體的折射作用,在視網膜上成像;物象刺激視
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產生神經沖動,沿著視神經傳入大腦皮層的視
覺中樞,形成視覺。
3、俗話說,眼裡揉不得沙子,是因為角膜內含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它無色透明。
4、從暗室出來,瞳孔(虹膜中央的小孔)會縮小,這是虹膜收縮的結果。
5、我們平時所說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分別是指眼球結構中的虹膜和鞏膜。
四
1。體循環起始於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其中流動脈血),組織細胞內的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後成為靜脈血,經過上、下腔靜脈,流回心臟的右心房,完成體循環(動變靜)。
2、肺循環起始於右心室,進入肺動脈(其中流靜脈血),在肺泡內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後變成動脈血,再經過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完成肺循環(靜變動)。
3、心臟四腔中,心室與動脈之間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動脈瓣。血液流經心臟時的規律是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4、紅細胞能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5、心臟四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左心室>右心室>心房)
6、與心房相通的是靜脈,與心室相通的是動脈。左心室、左心房流動脈血,右心室、右心房流靜脈血。(室連動,房連靜)(左動右靜)
(六)
2、左心室連主動脈,右心室連肺動脈,左心房連肺靜脈,右心房連上、下腔靜脈。
5、左右心房間、左右心室間不相通,同一側的心房與心室之間相通。
八)、
1、膝跳反射實驗中,叩擊部位是被實驗者的膝蓋下方的韌帶。
2、感受刺激的部位是大腿股四頭肌肌腱和肌肉內的感受器。
3、膝跳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
4、效應器是大腿的股四頭肌及傳出神經末梢。
5、膝跳反射中神經沖動的傳導路線:(1)感受器→(2)傳入神經→(3)神經中樞→(4)傳出神經→(5)效應器
6、若反射弧五個組成部分的任何一個受損,扣擊都沒有反射發生,這是因為任一部分受損,反射弧都不完整,反射將無法進行。
四、問答題
1。感冒時往往要用嘴呼吸,會覺得嗓子非常干,這說明什麼?為什麼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口腔在濕潤吸入空氣時,會失去大量水分,所以嗓子干。
鼻腔中的鼻毛和黏液可以阻擋、沾住灰塵細菌,清潔空氣;黏液可以濕潤空氣;黏膜內的毛細血管可以溫暖空氣。因為鼻腔能使空氣變得溫暖、清潔、濕潤,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J. 七年級下冊生物復習資料
第八章 人體的營養
1、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六大類。
其中糖類、脂肪、蛋白質能提供能量,它們被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貯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是水、基本物質是蛋白質。無機鹽是調節人體某些組織、器官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復的重要原料。
2、 檢測蛋白質用雙縮尿試劑,呈現紫色反應;檢測維生素C用吲哚酚試劑,呈現褪色反應。
3、糖的主要來源是谷類和薯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瘦肉、魚、奶、蛋和豆類,脂肪的主要來源是肉類、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維生素A,但含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動物性食物含維生素A。
4、夜盲症—--缺維生素A;壞血病—--缺維生素C;腳氣病—--缺維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維生素B2;佝僂病—--缺維生素D和鈣
6、 人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臟。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膽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塊脂肪變成微小顆粒,從而增加了脂肪顆粒的接觸面積,有利於脂肪的消化。腸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種類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
7、 消化: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管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後形成的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過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
8、 需要經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質有澱粉、蛋白質、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腸。經消化後能被吸收的物質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澱粉遇碘會變藍。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質有:水、無機鹽、維生素。
澱粉在口腔內初步分解為麥芽糖,在小腸內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在胃內初步分解,在小腸內最終分解為氨基酸。脂肪在小腸內先通過膽汁的乳化作用,最終消化為甘油和脂肪酸。
9、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小腸適於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1)消化道中最長一段,環行皺襞、小腸絨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積2)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3)含消化液腸液、胰液、膽汁,可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腸腺 胰腺 肝臟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腸液 胰液 膽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 口腔 胃 小腸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澱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 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無吸收養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腸: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 大腸: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的維生素
11、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都屬於營養失調,造成營養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12、青少年應多吃含蛋白質和鈣豐富的食物。
第九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1、 加了抗凝劑(檸檬酸鈉)的血液會出現分層的現象。血液可分為血漿和血細胞。血漿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漿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送營養物質和廢物。血細胞可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數量 功能 相關病症
紅細胞 男:5.0ⅹ1012個/L(血紅蛋白120-160g /L)
女:4.2ⅹ1012個/L(血紅蛋白110-150g/L) 運輸氧和
部分二氧化碳 過少:貧血病
白細胞 (4—10)ⅹ109個/L 吞噬病菌,防禦、保護作用 過多:炎症
血小板 (1—3)個ⅹ1011個/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過少:流血不止
2、 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蛋白質,呈紅色,決定了血液的顏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與氧分離
3、 貧血是指紅細胞的數量少或血紅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營養不良,後者的原因是缺鐵,應多吃含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4、 動脈血:含氧量豐富,顏色鮮紅 。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的血管。
靜脈血:含氧量較少,顏色暗紅。 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位送回心臟的血管。
5、 血漿:加抗凝劑,血細胞在下,血漿在上,淡黃色半透明液體,含纖維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劑,血液凝固後在血塊的周圍出現的黃色透明液體,不含纖維蛋白原。
6、 血液的功能:1)運輸氧和二氧化碳、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的作用
2)防禦保護作用3)體溫調節
7、 ABO型系統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種血型。 輸血的原則是:輸同型血
8、比較三種血管的管壁、彈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護理?
管壁 彈性 血流速度 功能 分布 出血狀態 止血方法
動脈 較厚 大 快 離心輸血 分布較深 噴射狀
(鮮紅色) 近心端止血
靜脈 較薄 小 慢 向心輸血 有的分布較淺,有的與動脈伴行 平靜緩流(暗紅色) 遠心端止血
毛細血管 最薄(只由一層細胞扁平細胞構成) 最小 最慢 進行物質交換 分布最廣,全身都有 慢慢滲出
(紅色) 消毒後包紮
9、毛細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廣4)數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臟可分為四個腔,四腔的關系是:同側心房心室相通,異側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臟由心肌構成,當心肌收縮時,血液送到全身,當心肌舒張時,血液回心臟,此時心臟處於休息狀態。
11、心臟四腔與連接的血管:見書38頁圖
左心室——主動脈 右心室——肺動脈 左心房——肺靜脈 右心房——上、下腔靜脈
12、比較房室瓣、動脈瓣、靜脈瓣的位置、開放方向、保證血流的方向?
位置 開放方向 保證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與心室之間 向心室開 心房 → 心室
動脈瓣 心室與動脈之間 向動脈開 心室 → 動脈
靜脈瓣 在四肢靜脈內 向心臟方向開 靜脈 → 心房
心室收縮時,房室瓣關閉,動脈瓣開放;心室舒張時,動脈瓣關閉,房室瓣開放。動脈中沒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量χ心率
每分輸出量也叫心輸出量,它是衡量心臟工作能量的一項指標。運動員主要通過提高每搏輸出量來提高心輸出量。
心動周期=60秒(一分鍾)÷心率 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為一個心動周期。
14在一個心動周期中,舒張期比收縮期長的好處在於:
1) 有利於血液流回心臟 2)使心肌有充分的時間休息
15、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
組織細胞
氧、營養物質 二氧化碳等廢物
左心室 主動脈 全身動脈 毛細血管網 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靜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動脈 右心室
氧 二氧化碳
肺 泡
小結:1)各循環都是從心室開始的,終止於心房
2) 體循環流出的是動脈血,流回的是靜脈血;肺循環流出的是靜脈血,流回的是動脈血
3)兩個循環同時進行,最後在心臟匯合,形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
4) 在全身組織細胞毛細血管處: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5)心臟左側流動脈血,右側流靜脈血
16、血壓: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
我們通常所說的血壓是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它的表示方式:收縮壓/舒張壓可用血壓計在上臂肱動脈處測得。其數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來表示。
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高數值,叫收縮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低數值,叫舒張壓。健康成年人收縮壓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張壓為8~12千帕。
17、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靜脈。
18、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失血達1200ML以上會有生命危險。一次失血不超過400ML不會影響健康。提倡無償獻血。一次獻血200---300ML。
19、脈搏是指動脈的搏動,次數與心率相同,但意義不同,它測量的部位在橈動脈。
第十章 人體的能量供應
1、 食物的熱價是指每克食物在體外充分燃燒時釋放的能量,單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貯存的能量的大小: 脂肪38KJ/g, 蛋白質23 KJ/g, 糖類17KJ/g。
2、 人體呼出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空氣)比較:氧氣含量減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 呼吸作用:生物體細胞內葡萄糖等有機物氧化分解並釋放能量的過程。它的意義在於: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4、 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肺兩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氣體進出肺的通道2)能溫暖、濕潤、清潔吸入的氣體。
肺的作用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氣管和支氣管。
5、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由細支氣管的樹狀分支和肺泡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點:①肺泡數量多,總面積大 ②肺泡外麵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 ③肺泡壁和毛細血管 壁薄,僅由單層細胞構成等,所以很適合進行氣體交換。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氣進入體內的共同通道。呼吸時會使軟骨像抬起的蓋子,使空氣暢通無阻;吞咽時,又像蓋子一樣蓋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為此,我們吃飯時不能大聲說笑,否則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住喉入口,食物進入氣管,容易引起劇烈的咳嗽。
7、呼吸運動是胸廓的擴大和縮小的運動。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間肌組成,底部由膈封閉
8、肋間外肌收縮 →肋骨上提並外展,胸骨上移 →胸廓的橫徑加大
膈肌收縮 隔頂下降 胸廓的縱徑加長 →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新鮮空氣由呼吸道進入肺,即吸氣
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泡內部分氣體排出提外,即呼氣
因此,是胸廓的變化才引起吸氣和呼氣。通過呼吸運動實現了肺的通氣。
9、人體的氣體交換過程主要包括肺通氣、肺的換氣和組織氣體交換。它們的區別如下:
概念 實現方式 表示方式 結果
肺的通氣 外界與肺泡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呼吸運動 呼氣與吸氣
肺的換氣 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氣體擴散 氧氣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靜脈血變動脈血
組織氣體交換 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氣體擴散 氧氣
血液 組織細胞
二氧化碳 動脈血變靜脈血
10、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人體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紅蛋白結合,以氧合血紅蛋白形式在血液中運輸,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