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石油歷史

石油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17:55

1. 關於世界石油的歷史

石油()這個名稱源於希臘語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時俗稱黑黃金,是一種粘稠的、黑棕色或綠色的液體。一種比較普遍的荒誕說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實上是從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是易燃的。石油存在於地殼某些區域的上層。石油的另外一種叫法為石腦油(naphtha),來自於波斯語naft或nafátá(流動)。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是烷烴鏈。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觀、成分、和純度上有些變化。石油是一個重要的「初級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產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劑、肥料、殺蟲劑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1848年俄國工程師F.N. Semyenov在巴庫東北方的Aspheron半島開采了第一口現代油井。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煤仍舊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之後,經常出現對石油供應的重大媒體報道,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當時大部分流行的預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許多並沒有實現。作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爭議。今日美國報新聞(2004)報道:地下的石油儲備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論認為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預言只不過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種言論則是技術上可以使廉價的碳氫化合物得以繼續生產,並且地球擁有巨大的以瀝青砂、瀝青田和油頁岩形式存在的非傳統石油儲備來源,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來還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如今,大約90%的車輛燃料需求通過油來滿足。石油佔美國全部能源消費的40%,但卻僅占電力生產的2%。作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為許多工業化學品的基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石油的獲取成為引發幾次軍事沖突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世界上約80%的易開采儲備在中東,其中62.5%來自於5個阿拉伯國家:沙烏地阿拉伯(1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美國只擁有不到3%的比例。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6月初,隨著今年6月6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觸及一百三十九點一二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原本持續降息刺激經濟的全球各大主要央行紛紛掉轉勢頭暗示加息,希望藉此緩解日益嚴重的國內通脹威脅。此種跡象明確顯示,全球通脹壓力的主要源頭正悄然由農產品向不可再生能源過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在沙特城市吉達舉行的由全球主要原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參加的會議上,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表示,如果市場需要,將增加其原油產量,並將增加投資擴大其原油產能。繼5月份將其原油日產量增加30萬桶之後,沙特決定從7月份開始再增產20萬桶,使其原油日產量達到970萬桶。但市場對全球原油供應緊張的擔心並未得到緩解,國際油價23日繼續上漲。其實,在歐佩克內部對於增產仍然意見分歧、歐佩克以外國家原油增產能力有限而全球對原油需求增長超過原油供應增長的情況下,沙特的增產量無疑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非洲第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局勢緊張使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23日一度攀至每桶138.14美元。當天,尼石油工人因與美國雪佛龍公司談判破裂開始罷工。而繼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在尼一處日產20萬桶原油的油田因受武裝襲擊關閉而無法按合同規定時間交貨之後,21日美國雪佛龍公司也宣布其在尼一處工廠因受襲而關閉,導致該公司原油日產量下降12萬桶。市場普遍認為這些將影響尼原油出口。

其實導致目前高油價的另一原因是國際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美國三大股指,亞太主要股市、倫敦金融時報指數,都受其影響甚深。布希當局幾日前提出將不準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禁令解禁,以壓制石油升價美國國會近日駁回了政府在近海開採石油的計劃,美國自1988年起,每年一次延長此項禁令。目前全球石油價格還有近一步上揚的空間。

2. 中石油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銷售、油氣儲運、石油貿易、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於一體的綜合性能源公司。2008年,中國石油在美國《石油情報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國《財富》雜志2008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居第25位。2010年5月30日,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中石油當前市值達到3293億美元(截至2010年3月31日),位居全球500強企業榜首,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

油氣業務:勘探與生產、煉油與化工、銷售、天然氣與管道;
工程技術服務:物探、鑽井、測井、井下作業;
石油工程建設:油氣田地面工程、管道施工、煉化裝置建設;
石油裝備製造:勘探設備、鑽采裝備、煉化設備、石油專用管、動力設備;
金融服務:資金管理、金融保險;
運輸服務:危化品運輸、特種大件運輸、涉外(國外)運輸,社會物流等;
新能源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3. 外國石油開采歷史

最早鑽油的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鹵制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接油井和鹽井。古代波斯的石板紀錄似乎說明波斯上層社會使用石油作為葯物和照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以「石油」命名是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因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起始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
9世紀亞塞拜然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
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采數百船石油。
現代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Ignacy ?ukasiewicz)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辟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
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德蘇為奪取巴庫油田而開戰的),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
19世紀石油工業的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至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波斯、秘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發現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化開發。美國在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被發現,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當代約80%可以開採的石油儲藏位於中東,其中62.5%位於沙烏地阿拉伯,12.5%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

4. 被稱為石油時代的時期是

石油時代(英語:Age of oil、英語:Oil Age或英語:Petroleum Age)代表在人類歷史中人類使用石油生產或作為燃料,並對石油需求大增的一個時期。雖然自古以來,未精製的石油已用於各種用途,但在19世紀開始才有精細的石油開采技術和汽油發動機,因此石油時代被公認為始於19世紀。

中文名
石油時代
外文名
Age of oil
快速
導航
定義

歷史

結束

參見
簡介
石油時代(英語:Age of oil、英語:Oil Age或英語:Petroleum Age)代表在人類歷史中人類使用石油生產或作為燃料,並對石油需求大增的一個時期。雖然自古以來,未精製的石油已用於各種用途,但在19世紀開始才有精細的石油開采技術和汽油發動機,因此石油時代被公認為始於19世紀。
定義
雖然幾千年以來,原油已被人類用於各種用途,但先進的鑽井技術、使用內燃機為產品加工和使用汽油發動機等都是始於1800年代,因此人們廣泛承認石油時代始於19世紀初。另外,石油時代亦被劃分為兩個時期:早期和後期。石油時代早期始於1800年代,終於1900年代,貫穿整個19世紀。在石油時代早期中,世界對石油的耗用和對內燃機的使用迅速增加。石油時代後期則始於1900年代,並持續到現在。在石油時代後期中,石油成為世界主要能源,石油開采技術高速發展,而各國也大量開採石油以應付極高的需求。
歷史
自從工業革命發生後,化石燃料便一直被用作一個能源。煤炭開始被廣泛使用,並繼續保持著人類主要能源的地位,直到20世紀。然而,兩個事件徹底改變了石油時代的發展。第一件事是亞伯拉罕·皮諾·格斯納於1846年發明了煤油,將煤和石油變成照明燃料。煤油這一發明提高了石油的可用性,並因此增加其需求。而第二事則是埃德溫·德雷克於1859年發明了用於現代深水油井的鑽井技術,並導致石油開采業開始蓬勃發展。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於1870年創立壟斷世界石油產業的標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亦於1870年至1897年期間擔任主席一位。可惜的是,標准石油於1911年被美國最高法院勒令拆解。卡爾·本茨亦於1885年他設計和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能實際應用的內燃機發動的汽車,致使石油需求大增。
石油時代後期
石油時代後期則通常被認為始於1901年。當時,石油公司在斯平德爾托普發現大量石油。自此,石油便被大量開挖,並令到大規模消耗石油變得可能。
電力的出現亦使得石油的使用量大增,而始於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一年開始的經濟擴張亦促使世界對石油相關產品的需求大增,並導致石油需求大增。人口爆炸亦增加了對石油的需求。至今,石油需求仍然在上升。
結束
石油時代早期
自從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許多工業化國家的石油產量達到頂峰,不少學者便認為全球產量將會達到頂峰。於1956年,地球物理學家M·金·哈伯特推導美國的石油產量將會在1965年至1970年期間達到頂峰。而實際上美國的石油產量是在1971年。哈伯特亦根據1956年的石油產量數據推導出世界石油產量將會在21世紀初達到頂峰。

5. 原油的歷史發展

人類正式進入石油時代是在1867年。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40.4%,而煤炭所佔比例下降到38.8%,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建國以來,中國社會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迅速邁進,對能源的需求節節攀升。石油消費量從建國初的100多萬噸猛增到2012年的4.9億噸,後者是前者的近500倍,位列世界第二位。油氣資源支撐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石油需求的增長和石油貿易的擴大起因於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使用。一戰以前,石油主要被用於照明,主要產油國美國和俄羅斯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國。在一戰中,石油的戰略價值已初步顯現出來,由於石油燃燒效能高,輕便,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20世紀20年代,由於石油成為內燃機的動力,石油需求和貿易迅速擴大。據王亞棟的統計,到1929年石油貿易額已達到11.7億美元。該時期國際石油貨流的流向主要是從美國、委內瑞拉流向西歐。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6. 石油天然氣的利用歷史是

公元前數千年人類就開始利用地表的石油和天然氣,讓我們看看石油和天然氣是如何為古人所應用的吧。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伊拉克和敘利亞)距今5000年的烏爾早期廢墟,人們發現瀝青被用作建築材料。公元前700-600年古巴比倫建造的皇宮、城牆、凱旋門等建築物,廣泛利用瀝青作為粘合劑和裝飾材料。古埃及人利用溶有瀝青的香料來保存古代貴族屍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木乃伊,還將石油用於車軸作為潤滑劑使用。
公元前250年,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軍隊開始在弓箭上綁上浸過「猛火油」(即石油)的麻屑作為火攻利器,守城的軍隊也向敵人攻城的雲梯上潑灑猛火油並點燃來防守城池。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寫道:「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天陝西延長一帶。這是人類關於石油天然氣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
在公元前6000年,中東地區發現了從地表滲出的天然氣。地表的天然氣極易燃燒,崇拜火的古代波斯人因而有了「永不熄滅的火炬」。中國利用天然氣是在約公元前900年。
185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世界第一口油井,標志著石油工業的發端;19世紀末,發明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1908年,福特研製成功了第一輛汽車。汽車、飛機、柴油機輪船、內燃機車等現代工業技術成果,將人類飛速推進到現代文明時代。進入20世紀後,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發重要,被譽為「工業的血液」,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沒有石油都告癱瘓。為此,我們必須了解一些石油產品及石油加工生產知識。

7. 石油開采歷史

石油最早的發現者、採集者和應用者就是聰明而富於進取心的古代中國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易經》中就有了「澤中有火」的記載,中國的第二部歷史著作《漢書》中則進一步明確指出「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在今陝西延安一帶,洧水為延水支流,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開采和應用全在這一地區;也可以說,陝北地區是石油的搖籃。晉代范曄著《後漢書》說:「延壽縣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籮,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更細致地描繪了石油的性狀和用途:「高奴縣有洧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8. 石油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制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傑里科和巴比倫的高牆,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5世紀,在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也在中東。 《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頓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塞琉斯准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麼迅速離開,要麼被火吞噬。」
公元7世紀,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點燃後用弓箭遠射,或用手投擲,以攻擊敵人的船隻。亞塞拜然的巴庫地區有豐富的油苗和氣苗。這里的居民很早就從油苗處採集原油作為燃料,也用於醫治駱駝的皮膚病。1837年,這里有52個人工挖的採油坑,1827年增加到82個,不過產量很小。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於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並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葯」。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採油。最早從原油中提煉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19世紀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葯劑師在一位鐵匠幫助下,做出了煤油燈。1854年,燈用煤油已經成為維也納市場上的商品。1859年,歐洲開采了36000桶原油,主要產自加利西亞和羅馬尼亞。
中國宋朝的的沈括在書中讀到過「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發現了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陝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後,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於267年)、《水經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已經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說明約800年前,陝北已經正式手工挖井採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皮膚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9. 我國石油的發展史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說起中國石油發展,要從介紹當時的歷史大背景說起。當時石油地質調查研究與地方、民間石油開發活動交相輝映,構成了民國初年民族石油工業的一個短暫活躍期。然而,隨著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剛剛興起的石油開發活動很快就被叫停了。1914年3月,北洋軍閥政府以「油礦需用日繁,尤與我國海軍計劃有重大關系」為由,「令行各省,將商辦各礦一律停辦在案」,並倉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礦業條例》。事後人們才知道,北洋軍閥政府以政令開道,匆忙所圖,只為一事,這就是美孚石油公司進入中國勘察石油。
後來的歷史證明,北洋軍閥政府拱手請來的美孚石油公司,並沒有給中國的石油工業帶來希望,相反卻因其鑽探失敗,給日後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蒙上了一層陰影,造成了一系列惡劣影響。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勘察失敗後,便開始在國際場合四處散布悲觀論調,非議 「中國無論在海相地層還是在陸相地層中都不可能產生大量的石油」,斷定「中國不是一個產油國家,而是一個石油消費國家」。中國「貧油論」由此發端,「貧油國」的帽子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一壓就是幾十年。
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痛定思痛,開始反思大革命的成敗得失,系統構想中國的前途和未來。1919年2月,孫中山寫就了《實業計劃》一書,與另外兩部書合為《建國方略》推出。其中對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進行了完整描述。孫中山堅信中國富產石油,強調開發石油,實現國內石油自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將其作為國策列入了《實業計劃》,明確了民國時期發展石油工業的基本方略。
歷史證明,孫中山先生的判斷和方略是正確的。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石油不僅成為了重要的實業,而且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成為了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命脈的戰略資源。截至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後,到了1931年,民國政府參謀本部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後易名資源委員會,隸屬軍事委員會領導),才將石油工業被列入了國防工業范疇。蔣介石親任委員長。但是,此時的蔣介石早已背叛了辛亥革命,把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拋在了腦後。為實行其獨裁統治,接連發動內戰,將中國人民推向戰爭的深淵,根本無暇顧及石油工業的發展。

10. 標准石油的發展歷史

對世界石油史上若幹事件的思考

世界近代石油工業的誕生

今年8月27日,是世界石油工業誕生150周年紀念日。150年前的這一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的石油溪旁,塞尼卡石油公司的代表埃德溫• 德雷克用蒸汽機驅動的一台沖擊鑽機鑽出了油流,而且用蒸汽機驅動的泵抽油生產。人們把這口井稱為德雷克井。世界公認,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發端。

為什麼把德雷克井出油的日子定為世界石油工業這個巨大產業的誕生日?又為什麼把這德雷克井所在的地方定為世界石油工業的誕生地?

石油生產要稱其為產業,首先要上規模,如果一個地方,僅僅鑽那麼幾口井,產出少量原油,不稱其為產業。德雷克井投產以後,在賓州石油溪周邊地區,形成了找油熱,許多人都在鑽井找油。不到10年,阿帕拉契亞地區成為大面積石油產區,僅僅三年時間,年石油產量達到300萬桶(41萬噸)。

這場禁運於1974年3月18日結束。

第一次石油危機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價的雙重產物。多年來,對於美、歐等國家,石油是非常便宜而又用之不盡的資源,石油已經佔全部能源消費的一半。突如其來的供應緊缺,弄得到處緊張,日子難過。這一下教訓了他們,讓他們明白:石油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不可以揮霍浪費。危機中誕生的國際能源機構,協調各國的能源政策,把節能降耗擺到第一位,石油消費迅速上升勢頭得到扼制。

第一次石油危機,對於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乾坤倒轉」,「石油七姐妹」不再主宰石油生產和石油價格了。主導權轉到了歐佩克手中。他們要減產就減產,巨頭公司在阿拉伯產油國的子公司不能不服從。他們要漲價就漲價,「石油七姐妹」被剝奪了定價權。

第一次石油危機具有異常強烈的政治色彩。在關鍵時刻,阿拉伯產油國表現出罕見的團結一致。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尤其是沙特,一向是「親美」的。在上次中東戰爭中,一部分阿拉伯國家曾經搞過石油禁運,沙特不贊成也不參加。另外一些歐佩克國家還乘機大量銷售石油,以致禁運失敗。這一回,沙特的立場鮮明,阿拉伯產油國同仇敵愾,歐佩克國家全部支持。時代不同了,在關系阿拉伯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大團結上升到了第一位,阿拉伯人拿起了石油武器。

熱點內容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