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必修三

生物必修三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18:37

Ⅰ 有誰懂高中生物必修三啊。。。

一切生物體都具有應激性,包括原生動物、原核生物(細菌、藍藻)、病毒等,應激性可以使其趨利避害,適者生存。生物正因為有了應激性,才能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發生一定的反應,並對變化的環境條件產生適應性,久而久之導致其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習性的改變。這樣,生物才能生存下來,不斷地進化發展。

Ⅱ 高中生物必修三

根據題目,我們可以知道:2組是對照組;1,3是實驗組。
那麼,可以通過實驗二可知:1與2的IAA濃度是相等的,並且由於頂芽被切除,分配給側芽的有機物減少(從14C輻射度可知)
那麼在8h內1與2的IAA濃度是相等的;由24與32小時的側芽生長長度可知,在那段時間內,2的濃度是大於3的IAA濃度。
那麼綜合兩個實驗可以得出結論:8h內的生長素濃度是不會有太大改變的或者是說只受到有機物分配的生長促進。
那麼實際上實驗組3在前8h內,濃度的量是不變的,只受到有機物分配(或者營養分配)的生長促進。
所以,根據以上實驗結論與推論可知:對照1組與對照3組,兩者濃度相等。

Ⅲ 高中生物必修三課本內容

1,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2,動物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3,植物的激素調節
4,種群與群落
5,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6,生態環境的保護

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總結……謝謝!

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無機環境)
②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③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除營腐生的動物
④分解者:能
將動植物屍體或糞便為食的生物(細菌、真菌、腐生生物)
1、結構
①食物鏈和食物網(營養結構):食物鏈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其起點是生產者植物(第一營養級: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
②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
界干擾能力就越強。
2、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①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②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
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3、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①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②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4、A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B物質循環的特點:全球性,反復循
環。
①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10%~20%。
②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一般不超過4-5個營養級。
5、①同化:把消化後的營養重新組合,形成有機物和儲存能量的過程。
②異化:體內成分通過代謝生成非機體本身所需的物質。
6、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比較:課本P115一(4)
不同點:在物質循環中,;能量在流經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的,而不是循環流動
聯系:①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
③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7、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孔雀開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A、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信息的傳遞
②: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B、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①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
②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9、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而且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態系統的穩定性:①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②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
③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
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差。④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11、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②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12、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13、①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
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②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1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間接價值明顯大於它的直接價值。
①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 ②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生態功能)
③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葯用和工
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遊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
1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
(自然保護區)、易地保護(動物園)

Ⅳ 生物必修三學完學啥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如果您是廣東省的。[註:人教版]
我們之前在學完必修三以後,將進入選修三(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學習,下為目錄~

專題1基因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基因工程

1.1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

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拓展視野歷史不能忘記中國對PCR的貢獻

1.3基因工程的應用

拓展視野神奇的基因晶元

1.4蛋白質工程的崛起

專題2細胞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細胞工程的發展歷程

2.1植物細胞工程
2.1.1植物細胞工程的基本技術

2.1.2植物細胞工程的實際應用

2.2動物細胞工程
2.2.1動物細胞培養和核移植技術

拓展視野核移植技術發展簡史

2.2.2動物細胞融合與單體克隆抗體

拓展視野多利羊猜想

科技探索之路胚胎工程的建立

3.1體內受精和早期胚胎發育

3.2體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養

3.3胚胎工程的應用及前景

拓展視野話說哺乳動物的性別控制

專題4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性問題

科技探索之路生物技術引發的社會爭論

4.1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2關注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

拓展視野是研究合作,還是基因資源掠奪

4.3禁止生物武器

專題5生態工程

科技探索之路生態工程的興起

5.1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拓展視野前景廣闊的沼氣工程

5.2生態工程的實例和發展前景
再然後就是進入選修一(會較快速上完)然後就進入總復習第一輪(時間最長)~

相信當你開始學習它,你也會喜歡上選修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謝謝~

人教生物:http://www.pep.com.cn/gzsw/jshzhx/tbziy/kbshy/jsjb/xxsan/

Ⅵ 求高中生物必修三電子版課本!

不知道你要什麼版本的,我找了一些,請您自己看看: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_必修3 .pdf

高中生物人教版

Ⅶ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生物名詞及其概念匯總

第一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就是內環境,主要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部分組成。
2、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日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第二章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1、下丘腦:既有感受器,也是神經中樞,又是內分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傳導神經沖動,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腦可分泌促激素釋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是體溫調節、水平衡調節、血糖調節的中樞。
2、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3、局部電流:神經元已興奮部位和它鄰近的未興奮部位膜內外都有電位差,因而發生電荷移動,稱為局部電流。這樣的過程在膜表面連續進行下去,就表現為興奮在整個細胞的傳導。局部電流也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沖動。
4、突觸:一個神經元和另一個神經元接觸的部位,突觸的結構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膜和突觸後膜。
5、突觸小體:軸突末梢經多次分支,每個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狀或球狀體,叫做突觸小體。
6、言語區:人類的語言功能與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有關,這些區域叫做言語區。如S區受到損傷時病人不會講話;H區受到損傷時病人聽不懂別人講話;V區受到損傷時病人看不懂文字;W區受損不會書寫文字。
7、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這就是激素調節。
8、體液調節:在體液中除激素外,還有CO2、H+等對機體也有調節作用。是指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H+等)通過體液的傳送,對人和高等動物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體液調節包括激素調節。
9、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如:在大腦皮層的影響下,下丘腦可以通過垂體調節和控制某些內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與分泌,而激素進入血液後,又可以反過來調節下丘腦和垂體中有關激素合成與分泌。
10、協同作用: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揮作用,從而達到增強效應的結果。如: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
11、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對某一生理效應發揮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胰島A細胞產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島素(胰島B細胞產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12、免疫調節:依靠免疫系統消滅入侵的病原體或清除體內出現的衰老、破損或異常細胞。
13、非特異性免疫:包括人體的皮膚、黏膜等組成的第一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等組成的第二道防線。
14、特異性免疫:主要是指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結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等免疫細胞,以及體液中的各種抗體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15.抗原:是指能使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具有異物性,也就是說抗原一般都是進入人體的外來物質,但自身的組織和細胞有時也可稱為抗原,如細菌病毒等;具有大分子性,通常分子量大於10000;具有特異性,一種抗原只能與相應抗體或效應T細胞發生特異性結合
16.抗體:是機體受抗原刺激,由效應B細胞產生的,並能與該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包括凝集素和抗毒素。抗體主要分布於血清,也分布於乳汁中。
17、過敏反應:是指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其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是找出過敏源,盡量避免再次接觸該過敏源。
18、自身免疫病:抗原的抗原決定簇與自身的組織和器官的表面結構十分相似,導致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不僅向抗原進攻的同時,也向自身的組織、器官發起進攻.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19、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引起的疾病。該病可分兩類:一類是由於遺傳而使機體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另一類是由HIV引起的,其病毒能夠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特別是T細胞,稱為艾滋病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調節
1、植物激素:植物體內合成的,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並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會。植物激素的種類有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等,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
2、生長素類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與生長素相似生理效應的化學物質,如α-萘乙酸、2,4-D、NAA、IPA、IBA和生根粉等。生長素類似物屬於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
3、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人們成功合成了多中植物生長調節劑,它們在生產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並產生了一些人們原來沒有預料到的影響。
4、兩重性: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5、頂端優勢:頂芽優先生長,抑制側芽生長的現象。頂芽產生的生長素逐漸向下運輸,枝條上部的側芽附近生長素濃度較高。由於側芽對生長素濃度比較敏感,因此它的發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現出頂端優勢。
6、胚芽鞘:分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產生生長素和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下部是發生彎曲的部位。
第四章.種群和群落
1.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如:一個湖泊中的全部鯉魚就是一個種群)
2.出生率和死亡率:指在一特定時間內,一種群新誕生個體占種群現存個體總數的比例;死亡率則是在一特定時間內,一種群死亡個體數占現存個體總數的比例。
3.遷入率與遷出率:對於一個確定的種群,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種群的個體數占種群個體總數的比例,分別成為種群的遷入率和(immigration rate)遷出率(emigration rate)。
4.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雌雄個體的數目比,自然界中,不同種群的正常性別比例有很大差異,性別比例對種群數量有一定影響,例如用性誘劑大量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會使許多雌性害蟲無法完成交配,導致種群密度下降.
5.年齡組成:是指以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
6.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最大數量。
7.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8.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9.種內互助:同種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對捕食和御敵是有利的
10.種內斗爭:同種個體之間由於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生斗爭的現象是存在的。
11.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或對一方有利但對另一方無害;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兩種生物的這種關系叫共生 。
12.寄生: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對寄主有利,對宿主有害。這種現象叫寄生。
13.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於爭奪資源、空間等而發生斗爭的現象叫競爭。結果往往對一方不利,甚至於被消滅。
14.捕食: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為食的現象。
15.垂直結構: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成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具有明顯的分層的現象。群落的分層現象保證了植物在單位空間中更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動物分層主要與食物有關,其次還與棲息空間有關。
16.水平結構:群落的水平結構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現特徵是鑲嵌性。鑲嵌性即植物種類在水平方向不均勻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現為斑塊相間的現象。
17.初生演替: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18.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看法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第五章.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有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2.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等,屬於自養型生物
3.消費者:主要是指動物,它們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綠色植物製造出來的有機物,所以把它們叫做消費者。寄生類植物如菟絲子也屬於消費者。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類動物(蚯蚓、禿鷲)。
6.食物網: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結構
7.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成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8.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里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葯),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這些污染物一般性質穩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體內積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會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
10.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和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1.抵抗力穩定性:在生物學上就把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稱之為抵抗力穩定性。
12.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以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定性
第六章.生態環境保護
1.生物凈化: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及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濃度降低或消失的過程。
2.富營養化:由於水體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等大量繁殖。藻類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類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並分解出有毒物質,致使水體處於嚴重的缺氧狀態,引起水質量惡化和魚群死亡的現象.水華:在淡水湖泊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赤潮:在海洋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
3、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數十億年生物進化的結果。
4.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葯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遊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都是直接價值。
5.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也叫生態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
6.潛在價值:人們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7.就地保護:是指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將包含保護對象的一定面積的區域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建立自然保護區就是就地保護的有力措施。
8.遷地保護:是指將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與管理。

熱點內容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