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洛陽的歷史

洛陽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33:56

A.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伊闕,是伊河流域的最後一段峽谷,由熊耳山東端懸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夾峙而成。它南臨伊川盆地,北系洛陽盆地,為兩個盆地間之咽喉。因其兩山對峙,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被稱為「伊闕」。

與其它峽谷不同,伊闕所系的兩個盆地幾乎處在一個地平面上,因而這個峽谷幾乎不見落差。

伊水從上游山區瀉出,進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幾度彎曲,經過狹窄的伊闕水道緩緩北流,至洛陽盆地腹部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繼續向東北流,至盆地邊緣的神堤穿過黃土丘陵溝谷,注入黃河幹流。

伊水、洛水滋潤的兩個盆地,土質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是著名的兩大糧倉。散居在嵩山周圍的崇部落是開發這兩個糧倉的主人。以兩個糧倉為經濟支柱,崇部落是當時「萬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者。

距今約4000多年,由於氣候變熱,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黃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漲,發生了上古史上史無前例的洪水大災難。黃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陽盆地成了重災區。伊河在伊闕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闕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陽盆地匯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沒了崇民的家園、良田,阻絕了崇民的交通,威脅著崇民的安全: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領鯀領導下,與洪水展開了殊死的搏鬥。由於鯀治水失當,處處防堵,治水九年不成,還造成重大損失。部落聯盟首領舜按律行事,將鯀處死。

鯀的兒子禹,處事謹慎有謀略,悉心為公不辭勞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為發揮崇部落治水的骨幹作用,帝舜令禹繼承父職,為崇部落首領。

禹繼首領之位後,首先要解決的是威脅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問題。他登上高山,舉目望去:伊河受阻於伊闕,洛河受阻於神堤,兩個咽喉造成了兩個陸中海洋;欲使兩處湖水消退,必先疏通兩個咽喉部位。鑒於伊闕是石質峽谷,神堤是土質溝谷,禹決定先易後難——先治洛後治伊。

他率眾北赴神堤,掘溝挖谷,拓寬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後,洛川之水瀉人黃河,洛陽平原重見天日。此後,禹揮師伊闕。由於伊闕水道太狹,即使洛陽盆地湖水瀉去,伊水出伊闕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寬這岩石峽谷,僅憑他們的石制、銅質工具談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闕山上轉來轉去,驀然間,一顆斗大的石頭被蹬動,那石頭向山下滾去,接著發出一聲巨響!禹十分驚訝,尋聲趕到崖底,只見一個山洞被砸毀。原來,這伊闕山下有許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峽谷底部。由於長氣水浸和風蝕,這些溶洞質地鬆脆,一經重擊,便成碎石。

這一發現,使禹感奮不已,他立即調動人馬,一部分持石錘、銅釺打擊溶洞;一部分搬運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揮動大錘,砸擊之聲震撼峽谷。

這是華夏先民力戰洪水的英雄史詩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個個溶洞被銷毀,一筏筏碎石被運出,一月之後,奇跡出現,湖水從峽谷中呼嘯而出!急流搬走了峽谷中淤積的泥沙,急流動搖著失去溶洞根基的懸崖峭壁,破裂後的岩石不斷落人急流被捲走,狹窄的伊闕逐漸開闊,久積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終於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條玉帶從伊川盆地伸向洛陽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靜靜地流淌。

久困於嵩山的崇民們終於重返伊洛平原,恢復了他們的自流灌溉農業,一年後,伊洛平原上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呈獻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1)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打開塵封的歷史畫卷

洛陽從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到夏、商、周三代,從氏族社會到3000年間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淵源一脈相承。源於洛陽的河洛文化體系影響著整個中國的文化脈絡。

自夏朝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歷時三四千年,積淀了以五大都城為代表的古城遺址,以龍門、白馬為代表的佛教勝跡,以北邙山為核心的貴族墓地,以傳統文化為內涵的名人故里等。它們都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透過風霜雪雨熠熠閃耀著華夏歷史文明的光輝。

截止到1996年,洛陽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家級8項,省級54項,市縣級1074項,一般文物不計其數。僅洛陽出土的文物數量就占河南省的1/3,約佔全國的1/13,堪稱「地下文物寶庫」。

其龍門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漢魏、隋唐)、白馬寺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另外洛陽自然資源也別具特色,正在建設的小浪底水庫區、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都是生態旅遊中的精品。

漢魏洛陽城位於洛陽市與偃師縣、孟津縣的相鄰處。早在東漢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於此。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又一次將都城建立在此。東漢以後,曹魏、西晉也曾建都於此,「永嘉之亂」洛陽城毀於戰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將都城遷至這里。

漢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民族沖突頻繁的時期,以漢魏洛陽城為背景,既有中原漢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壇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響世界的科技發明。

這一切不但使漢魏洛陽城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而且使留在這里的不僅限於城市遺址,還有許多文化、科技遺址。

B. 洛陽的歷史文化

歷史:
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文化: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園藝花較早用於觀賞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時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景佑元年間(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 (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中國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唐宋開始出現的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

C. 洛陽歷史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

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

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

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

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

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

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

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

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

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

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

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

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

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D. 洛陽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的都城

1.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2.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3.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4.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5.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6.武周 洛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7.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8.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

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E. 洛陽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列舉介紹:

一、夏都

崇(洛陽嵩縣),斟鄩(洛陽),窮石(洛陽南)等,帝王鯀、太康、中康、相、羿、寒浞、桀。時間2070年-前1600年。

二、商都西亳

西亳所居帝王商湯、外丙、太甲、盤庚,時間前1600年-1046年。

三、西周都洛邑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共經歷了成王—幽王,共11王。時間前1040年-前771年。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五、西漢初都洛陽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

六、其它朝代都城介紹: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 ,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

唐代,中國佛教臻於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其中,後梁 、後唐、後晉 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5)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 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2016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該《規劃》將洛陽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之一。

F. 洛陽古都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要塞,北依邙山,南對龍門,伊、洛、餭、澗等河蜿蜒穿行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建都立國的理想之處。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稱。從東周到後唐,在長達1000餘年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曾活動在這里。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就在洛陽一帶勞動、生息。遠古傳說中,有一個「河圖洛書」的故事,說的是伏羲氏從黃河裡得到一張畫有八卦的圖,能預知先兆,推算吉凶;大禹在治理洛水時,得到一塊刻有文字的龜殼,上面以九為最大數,他就把天下分為九州。另外,還有黃帝、堯、舜曾在洛水一帶活動的傳說。這些表明,在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洛水一帶就存在著文化相當發達的氏族部落。從考古發現看,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洛陽一帶就已進入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已經形成,當時伊、洛、鰉、澗兩岸,散布著許多原始部落。

洛陽城市的真正興起,始於周公營建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周武王曾打算遷都洛陽,但由於他很快就死了,沒有如願。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後,政權由周公掌管。不久發生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朝貴族叛亂,周公經過三年東征,鎮壓了武庚叛亂。此時,他更加意識到洛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於是他請求周成王遷都洛陽,得到成王的同意。他派人把九鼎(一種象徵王權的重器)從商朝舊都殷(今河南安陽)遷到洛陽,作為定都的前奏。周公和召公動用了大批奴隸經過艱苦的勞動,很快營建好了洛邑。自此,西周有了兩個都城,西邊的鎬京稱為宗周,東邊的洛邑稱為成周。事實上,周公營建的洛邑有兩座城池:西面的一座叫王城,方圓有30里,建築井然有序,四面各有3門,共12座門,城內有經緯道各9條,王宮築在中央大道上。左邊是宗廟,用來祭祀祖先;右邊是社稷神壇,供王登基典禮和祭祀天地神靈之用。前邊是朝會群臣諸侯的殿堂,後邊是商業市場。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城市建設已有了較合理的布局。全國解放後,為了保護古代遺址,在這里開辟了一個王城公園。東面一座叫成周城,略小於王城,又名下都,位於王城以東10多公里的地方。史書上有「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的記載。春秋的時候,周敬王曾逃到這里避難,並加以擴建。後來成周城曾是東漢、曹魏、西魏、北魏四個朝代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上稱為東周,這是正式在洛陽建都的第一個王朝。東周時代的洛陽,有「天下名都」之稱。這里住著許多手工業奴隸,設有許多宮、私作坊,手工業相當發達。近年來在洛陽一帶就發現了制陶、石料、骨料、鑄銅等作坊遺址。作為西周陪都和東周都城,洛陽揭開了其城市發展歷史的序幕,而且為古代中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秦朝時,統治者在洛陽置三川郡。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初期,曾在洛陽建都5個月。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軍曾先後占據洛陽,洛陽還一度做過更始政權的都城。直到東漢時,洛陽才又成為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首都。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後,首先興修水利,在京城挖了一條陽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河。這樣,洛陽的漕運便與鴻溝水系相連。江淮地區的糧食可以沿河直送京都,使東漢王朝有了較穩定的經濟基礎。東漢洛陽城是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這座古城有12座城門,城內的主要建築是南北二宮,皆金碧輝煌。宮城以外,有縱橫24條大街,每街都設有兩個街亭,負責管理。明堂、辟雍、靈台,是當時洛陽城郊的三大重要建築,分別作為祭祀祖先、皇帝行禮和觀察天象之用,規模宏大,雄偉而又庄嚴。當時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城市有三個交易市場,「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當時洛陽設有東觀、白虎觀、平樂觀、蘭台、石室等藏書館和研究機構,城南設有最高學府——太學,學生多達3萬多人,裡面講堂寬闊,僅學生宿舍就有1000餘間。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洛陽被董卓焚燒,東漢以來經營150多年的一代名城被毀於一旦。

曹魏、西晉都以洛陽為都。魏晉洛陽城是在東漢都城的廢墟上興建起來的。經過魏晉統治者的多次整修和擴建,洛陽又恢復了昔日的盛況。當時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宮城和金墉城,人口也逐漸增加到11.44萬戶。西晉統一全國後,經濟有所發展,京都洛陽物質豐富,商業發達,富商大賈很多,連一些官僚貴族也經營商業。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動亂之中,洛陽又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494年,統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把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北魏時的洛陽城,是在魏晉都城的基礎上重建的,規模比魏晉時更大,史書稱其「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宮殿集中建在舊城中部稍偏西北的地方。宮城以外修建了322街坊、220里弄,全城有10.9萬多戶。有三個熱鬧的市場,其中四通市是國際貿易市場,這里住著萬余家從中亞細亞以及大秦國來的商人。北魏盛行佛教,洛陽佛寺林立,多達1300多所。位於宮前御道西的永寧寺和東漢時創建的白馬寺最為著名。永寧寺內有一座高達60丈的佛塔,幾十里外都能看見。位於洛陽城南25里的龍門石窟也是北魏時開創的,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諸朝,相繼大規模營造長達500多年。龍門石窟藝術絢麗奪目,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但魏孝文帝死後不久,北魏王朝瓦解,興隆了40多年的洛陽再次遭到踐踏而變為廢墟。

隋唐兩代,我國的首都是長安,但洛陽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派楊素和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征夫200萬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正式完工。隋代東都是洛陽歷史上最宏偉壯麗的一頁。城郭周長50多里,由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城、圓璧城、外郭城等組成,城內有103個里坊,縱橫各10條大街,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市四壁有四百餘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積」。城西建有西苑,周圍200里。顯仁宮富麗堂皇。據記載,當時洛陽的人口已經達到百萬以上。隋代東都是南北大運河的中樞,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糧食、絲緗和各種物資可以通過水上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源源不斷地運到咨陽。洛陽既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繁華都市。

唐初以洛陽為行宮。自唐太宗起,洛陽先後被稱為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等,皇帝常來比居住。唐代有6個皇帝曾先後移都洛陽,歷時40多年。女皇武則天在洛陽居住的時間最長,唐玄宗也曾居住10年之久。可見唐朝是以長安、洛陽兩京並重的。唐時的洛陽,在隋代東都的基礎上曾設了許多壯麗奇偉的建築,比較著名的有上陽宮、上林苑、明堂、銅鐵天樞等。唐代詩人王建是這樣贊美勝似仙境的上陽宮的:「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明堂又叫萬象神宮或通天宮,是武則天朝會群臣之地。武則天還在城南和城北分別修建了興泰宮和避暑宮,用以遊玩賞樂。唐代洛陽商業貿易極其發達,城市內有南、西、北三個貿易市場,特別是北市,聚集了中外的富商大賈,商船、車馬眾多,時常阻塞道路。

洛陽齊雲塔唐朝滅亡後,中國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為時短暫的政權。其中前三個王朝都曾先後在洛陽建都,後兩個王朝也曾把洛陽作為陪都。北宋時以洛陽為西京。宋太祖趙匡胤對洛陽的宮室、城郭、漕渠都多次進行修葺,因而北宋時的洛陽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規模。這個時候的洛陽盡管在政治、經濟地位上沒有先前那樣重要,但卻是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

金代和元代,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隋唐以來的城郭宮室已難覓其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把他的兒子朱彝分封到洛陽,稱為伊王,同時,在城東北部興建規模宏大的伊王府。後來朱元璋又把福王朱常詢封到這里,遷封伊王於汝州。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攻佔洛陽。

洛陽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自古以來,墨客騷人雲集,有「詩都」之稱。周易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說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制,也無一不得助於洛陽這塊沃土。東漢的「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聲之噪,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顥、程頤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於此,長於此,或游歷於此,終老於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

G. 洛陽的歷史經歷了多少個朝代

洛陽是13朝古都,以前共有10個古都,洛陽有4個古都。

H. 洛陽是哪幾個朝代的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0個政權。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

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24.6℃,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 。

(8)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洛陽歷史源遠流長,古都風采積厚流光,洛陽13朝古都系列之五:東漢。

西漢末年,階級矛盾加劇,社會動盪,公元9年,王莽算位,自稱皇帝。公元12年,王莽下書,以洛陽為東都,以常(長)安為西都。王莽復古改制,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劉秀於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王朝,定都洛陽。

他認為漢屬火德,忌水,所以改寫洛陽為雒陽(「雒」同洛,周時亦稱洛陽為「雒邑」)。經過10多年征戰,東漢重新統一了全國。東漢時期的洛陽,城市建築宏偉壯觀,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

在手工業方面治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能夠煉白口鐵、麻口鐵、灰口鐵和脫碳鋼,並且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用煤作燃料。當時洛陽是全國最大最繁華的商業都市,也是對外貿易的中心。市面上有很多商店和商販。

商人們有的來自內地,有的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的來自國外。洛陽還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全國各地的文人們匯集在洛陽。當時洛陽有太學,相當於國立大學,學生最多時達到3萬多人,洛陽還有當時全國最大的圖書館一一東觀;著名的國家天文台一一靈台。

許多著作和發明在洛陽誕生,如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改進造紙術,班固著《漢書》等。東漢時,佛教正式傳入我國。白馬寺是佛教傳人我國後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廟,是中國佛教早期傳播的中心。

東漢在洛陽定都的時間為195年,其間董卓挾漢獻帝遷長安6年,曹操挾漢獻帝遷許城(今許昌市)24年。東漢末年,洛陽遭到破壞。當時朝廷腐敗,有錢者可以公開買官,甚至賒賬買官,上任後加倍付款。

洛陽京都內外的田地,幾乎為官僚貴族佔有,加上自然災害嚴重,老百姓沒有辦法活下去了,只好紛紛起義。其中黃巾軍所向披靡,一直攻到洛陽孟津,被統治集團鎮壓下去了。接下來武將宦官、官僚和地方豪強相互廝殺,洛陽內外一片混亂。何太後召董卓入朝。

董卓帶兵在洛陽瘋狂燒殺,使洛陽遭到毀滅性破壞。各路豪強軍閥紛紛討伐董卓,董卓挾持漢獻帝逃到長安。臨行前,又對洛陽大肆搶劫,四處放火盜挖古墓,使洛陽城化為一片廢墟。

這便是在洛陽建都的第五朝代,東漢!

I. 求發生在河南洛陽的重大歷史事件

有白虎觀會議、董卓之亂、神龍政變、洛陽兵變、白馬驛之禍。

1、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2、董卓之亂

董卓之亂,指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後實行的專權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詔率兵進入洛陽,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

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卓敗,挾持漢獻帝劉協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口西遷長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盡成瓦礫。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歷時三年的董卓之亂,時間雖短,卻使東漢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董卓專權暴政引起的諸侯討伐,為群雄割據局勢打下了基礎。東漢政權日趨衰敗,三國群雄在此期間先後登場,軍閥混戰的三國亂世由此開啟。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洛陽兵變

洛陽兵變是發生在中國五代十國後梁時期的一場兵變。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溫病重,欲立養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後,殺死朱溫,秘不發喪,矯詔監國,令均王朱友貞殺友文。

後朱友珪趕赴洛陽稱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貞見狀趁勢起兵,與掌握重兵的楊師厚擊禁軍。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貞兵至洛陽,數千禁軍倒戈,突入宮中。

朱友珪見大勢已去,與妻子張氏一起自殺。朱友貞返回開封即皇帝位,是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晉軍壓境之際,同室操戈,逐使國力日衰,不久便為後唐取代。

5、白馬驛之禍

白馬驛之禍又稱白馬之禍,是唐朝末期朱溫在洛陽誅殺朝官的一次事件。

事件發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在李振的鼓動下,殺死了眾多大臣,大約三十餘人。殺死後並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事後兩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二百九十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龍政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虎觀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卓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馬驛之禍

熱點內容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