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滲透
『壹』 簡述化學滲透學說的主要依據與存在的問題
通過線粒體內膜上的呼吸鏈,使質子(H+)和電子交替傳遞,導致質子(H+)從內膜內側向外側定向轉移(起質子泵的作用)。因內膜對質子(H+)不能自由通透,故形成跨膜的質子梯度,稱為質子動力勢。正是由於這種質子動力勢中蘊藏的能量經過ATP合成酶的作用來合成ATP。
這個學說要求:內膜對H+等離子不通透,內膜上應該有氧化磷酸化的酶類和電子載。
『貳』 有哪些是生活中的化學滲透現象
化與密切相關
僅舉幾例:
1、各種物質燃燒化變化
2、發面產酸性物質使用蘇打使酸性物質消耗
3、鐵製品銹化變化
4、食物腐敗化變化
5、自水煮沸產水垢化原理
『叄』 什麼是化學滲透學說近年來有哪些研究進展
化學滲透學說
關於氧化磷酸化的機理有多種學說,如中間產物學說、變構學說、化學滲透學說等,其中被廣泛接受的是化學滲透學說。
化學滲透學說(chemiosmotic theory)由英國的米切爾(Mitchell1961)經過大量實驗後提出。該學說假設能量轉換和偶聯機構具有以下特點: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構成的膜對離子和質子具有選擇性②具有氧化還原電位的電子傳遞體不勻稱地嵌合在膜內③膜上有偶聯電子傳遞的質子轉移系統④膜上有轉移質子的ATP酶。在解釋光合磷酸化機理時,該學說強調:當氧化進行時,呼吸鏈起質子泵作用,質子被泵出線粒體內膜之外側(膜間隙),造成了膜內外兩側間跨膜的電化學勢差,後者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與Pi合成ATP(光合電子傳遞鏈的電子傳遞會伴隨膜內外兩側產生質子動力(proton motive force,pmf),並由質子動力推動ATP的合成)。每2個質子順著電化學梯度,從膜間隙進入線粒體基質中所放出的能量可合成一個ATP分子。一個NADH+H+分子經過電子傳遞鏈後,可積累6個質子,因而共可生成3個ATP分子;而一個 FADH2分子經過電子傳遞鏈後,只積累4個質子,因而只可以生成2個ATP分子。許多實驗都證實了這一學說的正確性。
化學滲透學說的主要內容
1)呼吸鏈中的電子傳遞體在線粒體內膜中有著特定的不對稱分布,遞氫體和電子傳遞體是間隔交替排列的,催化反應是定向的。
2)在電子傳遞過程中,復合物I,III和IV的傳氫體起質子泵的作用,將H+從線粒體內膜基質側定向地泵至內膜外側空間將電子傳給其後的電子傳遞體。
3)線粒體內膜對質子具有不可自由透過的性質,泵到外側的H+不能自由返回。結果形成內膜內外的電化學勢梯度(由質子濃度差產生的電位梯度)。
4)線粒體F1-F0-ATPase復合物能利用ATP水解能量將質子泵出內膜,但當存在足夠高的跨膜質子電化學梯度時,強大的質子流通過F1-F0-ATPase進入線粒體基質時,釋放的自由能推動ATP合成。
『肆』 化學滲透假說的支持化學滲透假說的實驗證據
(1)氧化磷酸化作用的進行需要封閉的線粒體內膜存在。
(2)線粒體內膜對H+ OH- K+ Cl-都是不通透的。
(3)破壞H+ 濃度梯度的形成(用解偶聯劑或離子載體抑制劑)必然破壞氧化磷酸化作用的進行。
(4)線粒體的電子傳遞所形成的電子流能夠將H+ 從線粒體內膜逐出到線粒體膜間隙。
(5)大量直接或間接的實驗證明膜表面能夠滯留大量質子,並且在一定條件下質子能夠沿膜表面迅速轉移。
(6)迄今未能在電子傳遞過程中分離出一個與ATP形成有關的高能中間化合物,亦未能分離出電子傳遞體的高能蛋白存在形式。
總結來說就是:光能提供能量使電子轉移,電子的轉移帶動質子轉移,使膜間隙質子濃度高於線粒體內膜質子濃度,形成質子濃度差,推動ATP的形成。
『伍』 化學滲透問題
0.2mol•L-1 KCl 和0.2mol·L-1蔗糖溶液
向左 KCl電離出K+、Cl-,因此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4mol/L 大於0.2mol·L-1蔗糖溶液(因蔗糖不電離)
0.1mol·L-1 葡萄糖溶液和0.1mol·L-1蔗糖溶液
不移,物質的量濃度一樣大
50g·L-1蔗糖溶液和 50g·L-1葡萄糖溶液
向右,50g·L-1葡萄糖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大
『陸』 簡述化學滲透學說的主要內容,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
(1)主要內容:
①催化定向:呼吸鏈的電子載體不對稱地排列在線粒體內膜上,遞氫體和電子載體是間隔交替排列的,催化反應是定向的。
②遞氫體作用:遞氫體有質子泵的作用,復合物Ⅰ、Ⅲ、Ⅳ中的遞氫體將H+從線粒體基質跨過內膜泵至內膜外側空間,同時將電子(2e-)傳給其後的電子傳遞體。
③質子驅動力:內膜對H+是不透性的,泵出內膜外側的H+不能自由返回,從而在內膜的兩側形成跨膜的電化學勢梯度,包括H+化學勢梯度和電勢梯度。這種質子濃度梯度,形成膜電位,好像電池兩極的離子濃度差造成電位差而含有電能一樣。因這種跨膜的質子電化學梯度即為推動ATP合成的原動力。
④ATP的合成:由於線粒體內膜對H+的不通透性,強大的質子流只能通過內膜上ATP合成酶專一的質子通道返回至基質。這樣,驅使H+返回基質的質子驅動力為ATP的合成提供了能量。
(2)特點: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構成的膜對離子和質子具有選擇性
②具有氧化還原電位的電子傳遞體不勻稱地嵌合在膜內
③膜上有偶聯電子傳遞的質子轉移系統
④膜上有轉移質子的ATP酶。
『柒』 化學滲透假說的主要內容
化學滲透假說( osmotic hypothesis)主要內容是解釋氧化磷酸化作用(見氧化磷酸化)機理的一種假說。
1961年由英國生物化學家米切爾(P.Mitchell)提出。他認為電子傳遞鏈像一個質子泵,電子傳遞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可促使質子由線粒體基質移位到線粒體內膜外膜間空間形成質子電化學梯度,即線粒體外側的H+濃度大於內側並蘊藏了能量。
當電子傳遞被泵出的質子,在H+濃度梯度的驅動下,通過F0F1ATP酶中的特異的H+通道或「孔道」流動返回線粒體基質時,則由於H+流動返回所釋放的自由能提供F0F1ATP酶催化ADP與Pi偶聯生成ATP。此假說假設在電子傳遞驅動下,H+循環出、進線粒體,同時生成ATP,雖能解釋氧化磷酸化過程的許多性質,但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完全闡明。
(7)化學滲透擴展閱讀:
化學滲透為離子的運動,離子穿過選擇性滲透膜,沿電化學梯度移動。更具體地的說,在細胞的呼吸或光合作用過程中,通過氫離子穿過細胞膜的移動產生了ATP。氫離子(質子)將從高的質子濃度的區域擴散到低質子濃度的區域,以產生ATP。
氫離子由較多離子的區域滲入較少離子區域,直到內外濃度平衡為止。化學滲透通常發生在細胞的呼吸作用中的ATP合酶(三磷酸腺苷合酶)里,細胞利用該特性來製造ATP(三磷酸腺苷)。
『捌』 簡述 化學滲透假說
化學滲透假說(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英國生物化學家P.Mitchell 於1961年提出的解釋釋氧化磷酸化偶聯機理的假說。該學說認為: 在電子傳遞過程中, 伴隨著質子從線粒體內膜的里層向外層轉移, 形成跨膜的氫離子梯度,這種勢能驅動了氧化磷酸化反應(提供了動力), 合成了ATP。這一學說具有大量的實驗證明,得到公認並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獎。化學滲透學說可以很好地說明線粒體內膜中電子傳遞、質子電化學梯度建立、ADP磷酸化的關系。
『玖』 什麼是化學滲透
就是滲析,膠體的大小是在10到100納米間的,所以它不能通過半透膜的,而溶液可以通過了,這樣就可以分開了
『拾』 化學滲透假說的概述
1961年由英國生物化學家米切爾(P.Mitchell)提出。他認為電子傳遞鏈像一個質子泵,電子傳遞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可促使質子由線粒體基質移位到線粒體內膜外膜間空間形成質子電化學梯度,即線粒體外側的H+濃度大於內側並蘊藏了能量。當電子傳遞被泵出的質子,在H+濃度梯度的驅動下,通過F0F1ATP酶中的特異的H+通道或「孔道」流動返回線粒體基質時,則由於H+流動返回所釋放的自由能提供F0F1ATP酶催化ADP與Pi偶聯生成ATP。此假說假設在電子傳遞驅動下,H+循環出、進線粒體,同時生成ATP,雖能解釋氧化磷酸化過程的許多性質,但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完全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