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保護
2019高考填報志願時,哪些大學開設有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以下是大學生必備網為大家整理的開設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的大學名單,總共6所學校,排名不分先後,供大家填報志願參考。
序號 院校名稱
1 北京建築大學
2 同濟大學
3 湖南理工學院
4 廊坊師范學院
5 蘇州大學
6 南陽理工學院
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已經成為建築院系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專業領域,屬建築學新興的學科方向,並且與社會對這一領域的職業化需求相適應。實際上,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再生,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已形成廣泛的國際性共識。
㈡ 歷史建築如何進一步保護
先畫點。明確一下。有關部門。鄰里百居照看一下。有事反映上面。播專項資金進行維修。登記在冊。定時評估查看。最好是都在一片。統一管理。開展文化旅遊。以旅遊養維護。形成良性循環。成立專業維修人員隊伍
㈢ 關於歷史建築保護工程
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脫胎於同濟的建築學專業,擁有同一套教學體系和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同時又從歷史保護的專業內容出發,參照國外名校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同類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持與之同步。
專業介紹:
在我們所處的城市中,老建築往往遠遠超過新建築的數量,其中有相當多的部分具有特殊的價值與意義,我們稱之為「歷史建築」,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北京紫禁城、上海「十里洋場」外灘等。是誰將這些建築施加了魔法,化「老朽」為「神奇」?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培養的就正是這樣的魔法師!
隨著社會歷史保護意識的迅速發展,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利用在我國正呈現出快速的發展趨勢。據統計,歐美建築設計市場中,超過7成業務為舊建築保護與利用的項目,大多數設計機構和建設主管部門都配備有大量歷史保護的人才。而在國內,保護人才的培養卻和保護項目的上升速度不成比例,保護人才有較大需求。
國際互動「活」起來:
促進教學環節的國際化是新專業教學的重要方法。我們充分利用地處上海的有利條件,努力加強國際交流,以聯合設計教學、柔性引進或短期引進國外教師、舉辦講座等多種形式,不斷促進各個教學環節的國際化進程,不僅學到了許多國際建築教育的先進經驗,也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濟「兼容博採」的傳統得到進一步升華。
該專業學生經常參加與其專業相關的國際會議、校際交流等學術活動,首屆學生還受到法國文化部資助前往法國參觀學習,不僅游歷了巴黎、馬賽等歷史城市,還參觀了保護名校夏約學院以及眾多歷史建築保護的典範案例。
理論與實踐同樣趣味:
根據專業自身特點,延承建築學的專業傳統,學校將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分為歷史保護和建築學類的專業能力兩大部分。
在建築學的專業能力方面,保持建築學教育的整體架構,並從能力培養的目標出發,結合新專業的特點和需求,整體規劃了各個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著重體現出各學習階段的特點和階段之間的整體性關系,使置身於專業教學活動的每個教師和學生均有明確的位置感。與建築學的設計課程一樣,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的設計課採取了「言傳身授」的方式,學生們有自己的專業教室,每人有自己的一片空間繪圖、交流、做模型,老師採取給每人改圖、定期集體評圖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力。
在歷史保護專業課程體系方面,通過中外建築史、建築歷史與理論和新專業特有的保護概論、保護技術、歷史建築形制與工藝、文博、速寫等課程設置建立教學的整體性架構,同時強調增強課程體系的靈活性。我們按培養計劃的教學要求,將整個專業課程分為必修內容和限選內容兩大部分,設置文博、傢具與陳設等限選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發揮他們的志趣潛力和特長創造條件的作用。大多數專業課程在國內也是首次開出,這些課程既有課堂傳授的理論課,也有需要出外考察、保護現場研究的實踐類、技術類課程。如2007年度的保護技術課程,學生以上海外灘的具有近150年歷史的原英國領事館建築為研究對象,在對老建築進行測繪的基礎上,對建築的歷史沿革、風格定位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其結構、材質進行了深入分析。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建設新課程,探索新領域的任務,盡管責任重大,但也是極具趣味性的。
主要課程:
建築初步、美術、歷史建築形制與工藝、建築設計、建築歷史、建築技術、保護技術、藝術史、文博專題等。
就業方向:
可從事教學、科研、設計和城市管理。
㈣ 歷史建築物的保護內容有哪些
應予保護的歷史建築
除了各級政府確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城市規劃和城市改建中一般應考慮保護的歷史建築為:
①在城市發展史、建築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歷史建築,即代表某一歷史時期建築技術或藝術的最高成就,或是某種建築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
②具有較強個性特點的歷史建築,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城市的標志性建築(或建築群)。
③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在建築史上有一定地位的優秀建築。
④藝術價值較高、造型優美、對豐富城市建築面貌有積極意義的某些外來藝術形式的建築。
⑤代表城市發展某一歷史時期傳統的民居建築,通常保留較完整的典型街區。
⑥城市歷史上同某一重大事件或某種社會現象有關的紀念性建築,如唐山市在新建市區內保留的1976年大地震中損壞的建築殘跡,上海蕃瓜弄新建住宅區保留的1949年以前貧民窟中的窩棚建築──「滾地龍」等。
⑦一些同城市文化傳統有關的街區也是重點保護對象,如北京的琉璃廠文化街和大柵欄商業街等。某些造型別致、地方色彩濃厚的街區也可列為保護對象,如江南地區的臨水民居,四川民居,山西晉中、晉南民居等。
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①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築,根據《文物保護法》按原狀保存,不能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維修和保養要體現「整舊如舊」的原則。使用上一般可作為博物館、保管所或參觀場所。
②對於已經損壞,而在歷史上有重大價值的建築物,應在有科學依據和充分的歷史文獻考證的條件下進行修復。修復方式分為局部修復和全部修復兩種。
③在原址對保存古建築十分不利或國家重點工程必須佔用古建築原址時,可以對歷史建築進行搬遷,移地復原。如山西永濟縣永樂宮位於三門峽水庫的淹沒區內,於1959年移至山西芮城縣新址復原。
④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這個地帶通常應根據文物歷史價值、藝術特點和原始設計意圖劃定。一般劃出一到三級環境控制區。是否允許在這個地帶內進行修建,應徵得有關部門的同意和報請規劃部門批准。一切建設活動不能破壞文物的環境風貌。
⑤列入保護范圍的典型歷史街區,應盡量選在同重要的古建築和紀念性建築毗連的地方,以保護整片文物環境。
⑥全面保護的古城要按歷史文化價值劃定若干區段,採取不同的保護方針。例如,劃定能夠體現城市某個歷史時期生活方式和建築特徵的建築群和街區,保留其外表面貌,內部允許改造;劃定明確反映城市新舊建築文化融合的區段,以表現新舊建築文化的交替;劃定同古城風貌不協調的地區或允許更新改造的區段,確定對該區的改建政策等。
㈤ 古建築保護措施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立法進程。抓緊制定和起草與文物保護法相配套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抓緊研究制定保護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有關規定。要嚴格依照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行政法規辦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作出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等行政執法機關有權依法抵制和制止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決定和行為。
嚴厲打擊破壞文化遺產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重點追究因決策失誤、玩忽職守,造成文化遺產破壞、被盜或流失的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充實文化遺產保護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執法不力造成文化遺產受到破壞的,要追究有關執法機關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重點文化遺產經費投入。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的研究、運用和推廣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平。
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認真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各級各類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要經常舉辦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
教育部門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各類新聞媒體要通過開設專題、專欄等方式,介紹文化遺產和保護知識。
大力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進典型,及時曝光破壞文化遺產的違法行為及事件,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5)歷史建築保護擴展閱讀
保護規劃
切實做好文物調查研究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實施工作。加強文物資源調查研究,並依法登記、建檔。在認真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分類制定文物保護規劃,認真組織實施。
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要統籌安排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具體組織編制,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審查批准後公布實施。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要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檢查落實。
要及時依法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設立必要的保護管理機構,明確保護責任主體,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
不可移動文物也要依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製定保護規劃,落實保護措施。堅決避免和糾正過度開發利用文化遺產,特別是將文物作為或變相作為企業資產經營的違法行為。
改進和完善重大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嚴格執行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核准和備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護事項的基本建設項目,必須依法在項目批准前徵求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在進行必要的考古勘探、發掘並落實文物保護措施以後方可實施。
基本建設項目中的考古發掘要充分考慮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加強統一管理,落實審批和監督責任。
㈥ 如何保護古建築
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物製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被戰火焚毀、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銅鐵器、書畫、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黴菌等自然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中國文物保護方面的技藝歷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撥正歪閃古建築梁架的記載,另據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載,成都曾遷移三堵牆的壁畫,經過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畫保護的揭裱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漆粘石頭,鰾粘木」更是流傳很久的修復石質文物和木質文物的傳統技藝。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檢測技術逐漸引進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歐洲一些國家在18世紀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賽因修復壁畫的傳統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
防護技術文物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不可移動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來解決,而防蟲害、鳥害等,則主要採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
大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對文物的污染超過國家規定標准時,應解除污染源,在國家標准許可范圍內的,應綠化環境、減輕污染,同時要嚴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動文物的防護,應首先注意博物館庫房和陳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護措施,然後再對不同質地的各類文物分別進行防護,如銅鐵器的防銹,磚石質地文物的防風化,絲綢紙張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復技術木構建築物整體歪閃,打牮撥正後,再作加固處理。構件局部殘損應剔補、墩接。大構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飽和聚酯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嚴重的按原制更換。
磚石結構古建築,整體歪閃,應先做定點、定期觀測,經加固後穩定的,就不再做地基處理。裂縫可採用加箍和灌漿的方法加固,砌體殘缺可剔補,如無法剔補可局部或全部拆除並按原樣重砌。石窟寺的山體裂隙,採用噴鉚加固或灌漿加固,滲水漏水處要疏導、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質文物表面風化應用有機硅類的高分子材料封護。
古建築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盡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對於古建築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盡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
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可採取傳統技藝與近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銅器害銹,可用機械取除或用電解還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脫水,可用自然乾燥法,或用醇醚聯浸、冰凍升華、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殘毀的書畫多採用傳統的揭裱方法修復;近代書刊可用絲網加固;古代絲網絹帛可用熏蒸法殺菌;脆弱紡織品可用絲網加固或傳統的裝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斷裂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復中採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築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
檢測技術 主要用於對文物殘傷痕跡的探測、質地結構化學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測定。探傷常用 X光、超聲波等;質地結構的分析常用電子顯微鏡、金相顯微鏡觀測;文物的化學成分常用光譜、質譜分析;模糊不清、顯示反差甚小的墨跡繪畫等,可採取紅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質可用碳十四測定年代;陶瓷磚瓦等可用熱釋光測定年代。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質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蝕、地震等自然營力作用和環境污染、小氣候改變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粉化、變色、生霉、起甲、酥鹼、劈裂、蝕空、凝漿、崩塌、傾覆等破壞形態。
石窟寺保護技術首先應調查病害。調查工作有以下幾個步驟:①測繪地形圖、窟區平面圖、立面圖、縱橫剖面圖等。測圖方法有經緯儀導線測量、控制網測量、小平板測量。在進行立面測量、窟內石雕藝術品測繪時,可採用近景攝影測量的方法。②環境質量評價。包括文物所在山體的地層、岩性、構造,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地震資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應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為解決某個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滿足物理前提與必需的工作條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電阻率法尋找滲水途徑,微電極系法探測石窟表面風化層厚度,聲波法測石窟風化程度,地震勘探進行窟前考古等。④穩定性分析。許多石窟位於陡立的邊坡內,屬於陡坡與洞室相結合的三向空間。分析其穩定性應從文物所在山體的岩性、裂隙、變形破壞過程、力學分析計算等方面進行研究,預測其變形破壞規律。對於體量較大的危險岩體還應進行結構面的分析、計算。
預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處的環境,避免各種風化應力的繼續破壞。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頂作防滲排水,改變並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並切斷與洞窟的聯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圍,杜絕地表水流沿裂隙滲入窟內;採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內潮濕結露,防止劇烈的干濕交替變化等辦法,防止水對文物的侵蝕。為避免藝術品受日光、雨水、風沙的直接侵襲,還可修建窟檐進行保護。
石窟寺的加固主要為防止石窟的崩坍和藝術品風化。
措施有:①用護壁、擋牆、大型砌體或澆築體阻止裂隙的發展,防止懸岩塌落和抵禦岩體開裂。此法難以保持石窟現狀,易破壞崖壁的歷史遺存,在不得已情況下才使用。②噴錨加固。以不同長度的錨桿(粗鋼筋)採用水平或傾斜的不同方向穿過裂隙岩體,將不穩定岩體錨固在穩定岩體上,然後將錨桿端與細鋼筋網焊接,表面用高壓噴 5~15厘米厚的混凝土,再用山體岩粉罩面做舊。
沿一定間距留設排水孔,使少量滲水仍能排出。此法適合已經鬆弛、多裂隙、洞窟密集而岩體破碎的石窟山體。
它可起到加固、支撐、防風化作用,具有很大的承載力和安全儲備。缺點是會局部改變石窟外貌和掩蓋一些歷史遺存。③灌漿粘結。為石窟中雕刻藝術品斷裂、洞窟崖壁開裂、崩坍的加固保護方法之一。目前使用的灌漿粘結材料主要有環氧樹脂類、丙烯酸酯類及無機化學材料等。對材料性能要求接近於被加固岩石的物理力學性狀,並符合粘結性好、粘度低、可灌性好、室溫下可固化、耐凍融性、耐水性等要求。灌漿設備主要是用空氣壓縮機和特製灌漿桶。檢查時要對灌漿的深度、 范圍、岩體強度、變形特性等進行檢查,保證灌漿加固的質量。
露天石質文物保護技術先從研究石雕的風化形態著手,進行風化成因分類,然後據氣象要素、水害及潮濕環境的長期觀測與記錄,按石雕風化的深度系統取樣,並進行岩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岩石氧化物的化學分析、薄片鑒定及風化產物的差熱分析、 X射線衍射分析、光譜分析、掃描電鏡觀察等工作,找出石雕風化的主要病因後,採用點荷載強度試驗及超聲波試驗,檢測石雕風化的程度,再根據岩石化學成分隨深度的變化,用物探電法及岩相鑒定等手段檢測石雕風化深度。
一般較完整,風化不嚴重的露天文物,應改善保護環境。對風化嚴重、不進行保護,無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護材料。防護材料的使用應明確主要防止哪幾種風化營力,提出保護後應達到的主要指標,並要求材料無色、透明、不反光、不酥鹼、化學穩定性好、滲透能力強,具有抗風化能力,有一定固結強度等。一般使用的防護材料有高分子有機聚合材料(有機硅、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類、硅酮等)及無機化學材料。
為了文物的安全,必須慎重地對石雕防護層材料的性能進行各項檢測,包括:①防護層內的材料形態、充填程度及沿深度方向的變化;②物理力學性能:如孔隙率,透氣性,固結強度,耐磨蝕強度等;③抵禦水侵蝕的能力:如表面吸水率(毛細吸水率)、最大吸水率、憎水性、透水性等;④抗風化能力:如耐老化性能 (包括人工老化試驗及自然曝曬場 ),抗凍融試驗,安定性試驗,干濕交替試驗等;⑤化學穩定性:如耐酸性,可溶鹽、中溶鹽含量,抗污染能力等;⑥重塗性:為後人提供保護的可能性。
館藏石質文物保護技術從墓葬或由野外放入博物館內收藏的石質文物需要表面除垢,清除內含的各種鹽類或微生物。主要方法有:①清除可溶鹽。一般是先在流水中較長時間浸洗,再用去離子水浸洗。體量大的石器,可用紙漿塗敷,干後揭取。②表面去垢。放入超聲波清洗器中,快速洗除。大理石銹殼可用二甲樹脂將其周圍封護後用稀酸腐蝕銹處,再用機械法剔除。其他石器可用稀酸軟化溶蝕污垢,最後用非離子水洗凈。③粘接修復。粘接材料一般用環氧樹脂類調入石粉摻少量顏料混合而成的粘合劑,也可用硝基纖維素或聚醋酸乙烯酯類粘合風化嚴重的石器。已相當疏鬆或表面有彩繪的石質文物,粘接前選用丙烯酸甲酯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酸乙烯酯、環氧類、有機硅類及氫氧化鋇等材料進行滲透加固。修補材料常用的有熟石膏加纖維素,丙酮和乙酸戊酯混合劑配成 10% 賽璐珞溶液再調以細石粉,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加入岩粉及無定形二氧化硅,將顏料調成糊狀進行修補。
石窟壁畫修復技術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Grotto Paintings石窟壁畫一般是在洞窟開鑿後,在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先作草泥層地仗,然後作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壁畫地仗,多抹麥草泥兩層,不塗底色,直接在比較粗糙的泥壁上施彩作畫。地仗的草泥層之間及顏料層與草泥層之間相互結合比較緊密,一般不產生起皮剝落的病變,但局部壁面會有細小裂紋出現。
唐宋時代壁畫地仗泥層一般為3至4層,泥層種類增多,除麥草泥層外,還有麻刀、棉花、蒲絨等泥層。在施彩作畫之前,先在地仗表面塗刷一層很薄的白粉。這種白粉畫層受潮後會產生開裂起皮並呈鱗狀小片剝落,一般稱為龜裂起甲性病變。潮濕嚴重時,連同地仗泥層一起酥鬆,稱為酥粉性病變。
有一些壁畫地仗泥層過厚或後代在前代壁畫上增修的重層壁畫,因受潮濕、地震、岩體裂隙等影響,部分地仗與岩壁脫離,形成裂隙和空鼓,壁畫隨時有大面積脫落的危險。
五代時期有一種製作在窟外岩面上的壁畫,又稱露天壁畫。其地仗是在岩壁上先抹草泥兩層,再抹麻刀石灰膏一層,也有直接將石灰膏抹於岩壁上的,然後施彩作畫。這種石灰地仗也會出現空鼓或小面積脫離岩體的病變。
以上幾種病變的修復方法如下:
①壁畫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方法。先清除起甲白粉畫層內外的塵土和積沙,向起甲白粉畫層與泥層之間注射體積比為 4∶1的2.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配製而成的混合膠粘劑,將白粉畫層貼回地仗,再用外包白絲綢的棉拍壓實,等注入白粉畫層內部的膠粘劑中水分收定,再向壁畫表面噴塗一次體積比為4∶1的1.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如有病變遺漏處,噴後會出現鼓泡,可再注射膠粘劑修復。待噴塗劑稍干,將白絲綢鋪於壁畫表面,用軟膠滾普遍均勻地滾壓一遍即成。用此法修復後的壁畫顏色無損傷、無眩光、能保持壁畫原貌,葯劑有可逆性,不影響再修復。中國敦煌莫高窟 1千多平方米龜裂起甲壁畫就是用此法修復成功的,已經受了25年的考驗,沒有重新起甲。
②壁畫泥層酥粉性病變的修復方法。與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工藝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據對象向泥層深處注射不同濃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與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或單純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後壓實。
③壁畫地仗脫離岩體和畫壁空鼓的修復方法。壁畫部分草泥地仗脫離岩體,先將其邊沿塗刷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再以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粘土、砂粒、麻刀或麥草等成膏狀,往地仗邊沿處填塞,使畫壁與岩體粘貼牢固。為了使修復處與壁畫色調一致,可向泥內加添適當的顏料。
畫壁大面積空鼓,可採用壓力灌漿(粘合劑)粘貼或採取灌漿與鉚固相結合的修復方法。
石灰地仗壁畫小面積空鼓,可用浸有環氧樹脂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紗布條從畫壁破口處填入地仗與岩體間的空鼓部分,均勻地施加適當壓力,使畫壁與岩體貼緊,待膠粘劑干固後便可粘牢。畫壁破口處用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砂粒和石灰膏填補。填補前也要向畫壁邊緣抹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這樣不僅可以使其粘合得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以避免石灰膏中的水分滲到壁畫表面,留下斑跡。
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保護與維修技術
Preservation and Repair Techniques of WallPaintings in Ancient Buildings and Tombs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一般情況下應原地保護,特殊情況,可遷移保護。
原地保護在加固壁畫後,還需改善室內通風、防潮、防日曬等保護設施。墓葬壁畫多採用加固後在自然條件下封閉保存,壁畫加固方法根據損壞情況而定。
當畫面嚴重脫膠時,用2~3%膠礬水或2~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畫面表皮酥鹼時加固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但葯劑的濃度加大,噴塗次數增多。當壁畫表層薄而脆,里層酥鹼時,需採用打針注射的方法,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工作時需一方寸一方寸的逐片進行,注射次數依畫面情況而定,所用葯劑應先稀後濃。
壁畫泥層空鼓時,應用干泥鉚固。在無線條的畫面上,每平方米內鑽小孔2~3個,用白灰或砂土摻聚醋酸乙烯乳液或聚乙烯醇縮丁醛,製成干硬灰條或泥條擠入孔內,將壁畫泥層與牆體粘牢;嚴重裂縫處,用同樣的干泥材料擠入裂縫內粘牢。部分畫面脫落處按原壁畫泥層做法補抹平整,塗色作舊。
遷移保護 分揭取、修復、安裝三個步驟進行。
揭取 將壁畫與牆體完整地分離,壁畫面積小的可單塊揭取,面積大的要分塊揭取,每塊以 1~3 平方米為宜;畫面高在 2.5米以上時需分上下兩層或三層揭取。
揭取前應做好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主要有壁畫的臨摹,壁畫與牆體構造的調查,繪制揭取壁畫的分塊編號尺寸圖,分塊關系尺寸圖等。然後再依據分塊的大小、壁畫與牆體的構造情況確定揭取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拆牆揭取。先在畫面用 40%桃膠水溶液或10~20%聚乙烯醇縮丁醛滿貼一層白色紗布,保護畫面。干後靠畫面安裝前壁板和揭取台。用刀鋸鋸開壁板四邊的邊縫,縫寬5~8毫米,然後在壁畫背面自上而下地分段拆除牆體砌塊,每段高50~70厘米。接近底邊時需迅速轉動前壁板,連同壁畫泥層向內推倒,平放在揭取台上。
運到修復室以待修復。
②鋸取。當壁畫有兩層以上的泥層、厚度超過 2厘米時用鋸條將泥層與牆體鋸開。
③撬取。當壁畫泥層有空鼓時,用平鏟將壁畫撬離牆體。
④震取。當壁畫局部泥層與牆體牢固粘連時,用鐵鑽在泥層與牆體之間輕輕鑿擊,主要靠震動使壁畫離開牆體。鋸取、撬取和震取,常在同一畫塊的揭取中混合使用。
⑤套取。當壁畫是土壁牆體時,可以採用木箱套取。
在前壁的四邊釘邊板成箱形,嵌入土壁內將壁畫套入箱內,再鋸開土壁使壁畫離開牆體。
⑥粘取。當壁畫直接畫在磚牆或石牆上,可用膠布粘取。用塗有10~1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的白色布,貼在畫面上,使壁畫的顏色層粘牢在膠布上,干後揭取膠布,壁畫隨膠布就被揭取下來。
修復有泥層的壁畫,修復時應背面向上,用小平鏟鏟除壁畫底部泥層,保留壁畫的表面泥層,用2~5%膠礬水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加固,加固葯劑不能滲透到壁畫面上。干後補抹新泥層,連同表層厚度一般為1.5~2.5厘米。新泥層的材料配比與表層相同,用白灰或砂土摻蟲膠或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和制。再用環氧樹脂貼一層紗布防震。背面最後用環氧樹脂粘成承托壁畫的底托,式樣為十字格式的木櫃或輕金屬櫃。櫃子預留安裝用的鐵活卯眼。背面修好後,反轉壁面向上,除紗布,清除殘留膠液,殘損處用原材料補抹齊平,待安裝後統一補色。
用膠布粘取無泥層壁畫時,應先按畫塊大小製作底托,面上釘板仿原牆體刷色作舊,然後將膠布有畫的一面貼在底托平板上,再用粘取材料的稀釋溶劑將膠布刷濕,輕輕揭取膠布,使壁畫的顏色層留在底托平板上。
安裝 博物館陳列的小幅壁畫或由數塊拼合的壁畫,只須在修復好的壁畫背面,安裝上適合參觀的支架即可。
安裝到原建築物內原來位置時,應先根據建築物的結構情況,在牆體下肩以上安裝懸掛壁畫的木支架或金屬支架。牆體一面有畫時採用單面支架,兩面有畫時採用雙面支架。支架是由若干立柱和橫向撐桿組成,立柱需與建築構架連接牢固,然後按編號順序,一面牆、一面牆的進行安裝。先將壁畫背面底托用鐵活與支架的撐桿連接,同時用壁畫分塊關系尺寸圖,反復核對無誤後,再將鐵活固定。
安裝時還應考慮壁畫的防潮、通風,牆體底部應加防潮層。在無畫的一側砌較薄的實體外牆,外牆與支架之間要有 5~10厘米的空隙,可使壁畫背面通風;重要壁畫安裝時,此段空隙一般不小於50厘米,以備工作人員進入檢查安全情況。
最後由美術工作者補抹各畫塊之間的鋸縫,並依臨摹品補線著色,恢復揭取前的原貌。
㈦ 如何保護歷史建築
立法,依法保護,根據文物保護法對日常使用者或修繕改建進行規范
2.保存,保存文回物信息,對整體或主答要部位進行測繪,留存,作為日後修繕依據。
3.維護,日常維護很重要
4.防範,防火防盜,即加強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隱患。
5.定時修繕,對於已遭破壞的地方要及時修繕,同時根據歷史建築修繕原則,做到「修舊如故」來自網路知道。
㈧ 如何保護優秀歷史建築 我們可以從哪幾點做起
1.立法,依法保護,根抄據文物保護法對日襲常使用者或修繕改建進行規范
2.保存,保存文物信息,對整體或主要部位進行測繪,留存,作為日後修繕依據。
3.維護,日常維護很重要
4.防範,防火防盜,即加強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隱患。
5.定時修繕,對於已遭破壞的地方要及時修繕,同時根據歷史建築修繕原則,做到「修舊如故」
㈨ 怎樣保護歷史建築物
1.立法,依法保護,根據文物保護法對日常使用者或修繕改建進行規范
2.保存,保存文物信息,對整體或主要部位進行測繪,留存,作為日後修繕依據。
3.維護,日常維護很重要
4.防範,防火防盜,即加強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隱患。
5.定時修繕,對於已遭破壞的地方要及時修繕,同時根據歷史建築修繕原則,做到「修舊如故」
㈩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
馬向明日前,廣州越秀區的兩棟極具歷史價值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和妙高台被開發商夜半拆除,這個令人震驚的事件帶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歷史建築的保護。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但屬於廣義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定義,它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護不能拆,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會有哪個開發商傻到去拆文物。但為什麼要對不是文物的歷史建築進行保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來,隨著城市舊城改造的推進,許多地方老城的大規模拆建,導致城市的歷史隨著拆遷而喪失,新建築越建越多,城市卻越來越單獨雷同。於是,人們呼籲要對反映城市歷史的街區和建築進行保護。第二,從文物的保護方面來看,要達到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的目的,必須要「保護文物本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通俗地來說,就是保護文物,必須連同其周邊的環境一起保護,否則,僅僅保護文物本身,脫離了其存在的環境,文物單位的價值和意義便大打折扣。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案例,遠的不說,如省內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廣場的改造就是這種典型,雖然作為國家級的文物三影塔並沒有任何破壞,但其周邊原來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廣場和多層樓宇後,三影塔像一個盆景似地立在中間,意境和意義頓失。正是針對這種狀況,國家於2008年公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地方政府對歷史建築進行認定和保護。並規定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才能申報名城名鎮名村,而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築加上文物建築的用地宜達到建築總用地面積的60%以上。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護要求沒有文物那麼全面。文物建築的保護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要保存文物建築的現存實物原狀及它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築的利用不能改變原狀,也不得損毀和改建。而歷史建築的保護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義的部分,對其所作的維修改善都應保持原有外形和風貌特徵不改變,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靈活。如允許在歷史建築內部進行設施改造甚至改變內部結構。
歷史建築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來認定,這個程序通常是由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普查情況,提出歷史建築的初步名錄;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規劃、文化(文物)、房產、建築、歷史、檔案等方面的專家,根據歷史建築的認定標准,提出評估意見;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專家評估意見,擬定歷史建築建議名錄;歷史建築建議名錄經市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報市政府批准並公布。
廣州的這兩棟建築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粵劇泰斗薛覺先故居。據報市政府去年五月份組織了專家考察,專家建議將妙高台一號和三號、金陵台二號和四號、詩書路六十九號之一作為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於是拆遷被叫停,相關政府部門並發出緩拆令。但廣州的歷史建築名錄確還未公布,在這個空隙期間,便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