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培養一定要時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見「部版分」而忽略了「整體」。它權的提出有助於進一步推進學科素養實施,同時也有助於把握教育實踐的方向,由核心素養頂層設計的「人」出發,經過各個環節的具體實踐、反思,最終再回歸到「人」——培養出健康發展、幸福生活、成功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教育應該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應該使每個人藉助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種獨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
❷ 如何在物理試題中體現核心素養
如何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首先,我覺得核心素養是一個概念。我們很多的內容在沒有提出核心素養之前,實際上也是在做。我們原來所說的素質、關注學生、關注到人,其實也是在說為未來的社會培養什麼樣的人。只不過現在有一個更明確的概念——核心素養,來定義、來思考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給未來。在社會發展變化非常迅速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全面的人,適應社會的人。其次,理清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到底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國際上研究的情況看,新加坡的模型,我們還是很贊同的。他的核心就是我們理解的價值觀,是指向人的。然後才是交流、合作、團隊、批判性的思維等。北師大林崇德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前一時期出來一個徵求意見稿。我覺得這些對核心素養的討論有利於我們對核心素養的深入認識。當然我們也遇到很多困惑,比如核心素養和原來提的素質教育的素質,二者是什麼關系?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又是什麼關系?這里的確有很多學問,當然這都是一些理論性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可能就會牽扯到老師。將來是不是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應該按照核心素養來寫這些課程教學目標,起碼從意識上或者行文上,要按照這個來寫。但問題是,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對於老師們而言,這個問題如果不弄清楚的話,可能就會引起一種模糊或者說一種混亂。現在我們對於核心素養覺得做的比較好的是什麼?比如說現在提學科核心素養,我們一致認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有: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像、數學運算和數學分析等。我們通過學科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是一個非常好的路徑。就是把核心素養分解到每一個學科里頭。我覺得這樣一下就有抓手了。最後一個就是說評價。可能將來最難的就是我們怎麼樣去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
❸ 如何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1、熟練掌握基本儀器的正確使用,提高實驗基本技能。
2、掌握基本儀器的使用是物理實驗的基礎。物理實驗中常見的基本儀器有刻度尺、天平、彈簧測力計、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電能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等。當前中考對基本儀器儀表的考查主要從三個角度入手,一是從選擇儀器(含量程)入手。
3、為了加深學生對基本儀器操作的印象,教師可採取邊復習相關內容,邊提出問題邊作演示的做法。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進行操作演示,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4、熟練掌握探究基本環節,發展實驗探究能力。按照課標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學生應掌握的科學探究能力有提出問題能力、猜想(即預測研究結果和方向)能力、搜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評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等。
❹ 高中物理核心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高中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了四個維度:物理觀念和應用、科學探究和交流、科學思維和創新、科學態度和責任。
一、從物理學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是基於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科學思維方法的內化。
是基於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進而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質。「科學思維」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等要素。
二、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和假設,獲取和處理信息,基於證據得出結論並做出解釋,以及對實驗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實驗探究」主要包括問題、證據、解釋、交流等要素。
三、在認識科學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的關系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對科學和技術應有的正確態度以及責任感。「科學態度與責任」主要包括科學本質、科學態度、科學倫理、STSE等要素。
(4)物理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核心素養的表現:
一、學會學習
(1)樂學善學: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2)勤於反思: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於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識: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路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二、健康生活
(1)珍愛生命: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製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等。
❺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對科學探究有哪些要求
正因為這樣,按學來生素養自發展的自然順序,有三個層次:
1、物理的核心知識:指核心概念、核心規律、重要物理實驗、重要的思維方法
2、物理的核心能力: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利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
3、物理科學品質:學生對科學興趣、態度、情感、價值觀,具備的科學精神、合作意識。
❻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一、形成物理基本觀念。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在學校所學的大量學科知識都將逐漸淡化甚至遺忘,真正伴隨我們一生發展並持續發揮作用的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而是知識升華後留存在我們思想意識層面的東西。當學生將具體的物理知識都忘掉的時候,在他的頭腦中「剩下的東西」是什麼呢?應該是學生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所形成的從物理的視角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觀點,即植根於學生頭腦中的物理基本觀念。物理基本觀念包括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物理價值觀。
二、掌握科學探究方法。
學生的能力與過程方法是不可分離的,能力必須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訓練才能得到。科學探究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在物理學科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與科學工作者相似的探究過程,從而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養成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學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的過程。科學思維是形成並運用於科學認識活動、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體系。物理學科教學要通過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四、培養正確科學態度。
何謂科學態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並據此在言行中有相應的表現,即包括正確的認識、健康的情感和科學的行為方式. 物理教學不能「為知識而知識」,而應將知識作為育人的載體,充分挖掘知識建構過程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和內在價值,通過相應活動培養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積極的人生態度,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❼ 淺析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其創新在於,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使得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更加凸現;其突破在於,它是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自從世紀初新課改以來,課程的「三維目標」已經人盡皆知,但人們往往只在學科教學的文本知識中去尋找它,將它機械地割裂開來,並且存在對它善貼標簽的現象。「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於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實施以及質量標准與評價的整個過程中。「三維目標」可以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完整體現。因此,「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整合和提升。
❽ 物理學科要求哪些核心素養
物理學科要求的核心素養。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科學態度與責任、科學思維與創新、科學探究與責任、物理觀念與應用。
❾ 關於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1、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
由「精英教育」改變為「大眾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教學目的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該階段基礎物理課程應該滿足所有學生發展的需要,提升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同時,課程的設置應主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而非學科體系自身的完備。
在教學中,教師要觀注全體學生,而不能只盯著幾位尖子生。無論上課提問、輔導,還是課外活動等教師都要關心弱勢學生。耐心地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發展能力。同時,要優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能促進學生的能力提高,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不要顧及學科的自身體系是否完備。
2、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課程設置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物理規律,同時應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更要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用什麼物理知識來解釋;同時會用物理知識指導生活、為社會生活服務。
3、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物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不僅是學習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物理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物理的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和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養成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
科學探究不是唯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可根據具體內容靈活地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4、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
隨著認識的深入,人類把關於周圍世界的知識分成不同的學科。這種人為的劃分具有更方便地描述事物不同類別性質的優點,但也喪失了對於自然界的整體把握。然而,近代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本世紀以來的科學進步,逐步揭示了物質的不同存在形式和運動形式之間存在著的內在本質聯系,發現了原來被分割開的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共性,以及各門學科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質的概念。在這種綜合中,自然界的本質進一步得以顯示。因此,為了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理想人才,為了使學生全面發展,要讓學生整體地了解科學的發展及其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等。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福音,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讓學生認識科學技術整體的社會功能及必要的社會控制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能以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將是事半功倍的。這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科學知識,也學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了科學能力,養成了正確的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也能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這將大大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