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的定義
㈠ 化學概念
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或不同質量數)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為同位素。
這里的原子是廣義的概念,指微觀粒子。
例如氫有三種同位素, H氕、 D氘(又叫重氫)、 T氚(又叫超重氫);碳有多種同位素,例如 12C(12為上標,下同)、 14C等。在19世紀末先發現了放射性同位素,隨後又發現了天然存在的穩定同位素,並測定了同位素的豐度。大多數天然元素都存在幾種穩定的同位素。同種元素的各種同位素質量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許多同位素有重要的用途,例如 12C是作為確定原子量標準的原子; 兩種H原子是製造氫彈的材料; 235U是製造原子彈的材料和核反應堆的原料。同位素示蹤法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工農業生產和醫療技術方面,例如用O標記化合物確證了酯化反應的歷程, I 用於甲狀腺吸碘機能的實驗等。
分子的結構相似、具有相同種類和數目的官能團、且組成上彼此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許多有機化合物互稱為同系物。
可用同一化學通式表示。
例如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是同系物,可用通式CnH2n+2表示。其中甲烷與正丁烷互為同系物,甲烷與異丁烷也互為同系物。
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丙醇CH3·CH2·CH2OH等也是同系物,可用通式Cn+H2n+1OH或ROH表示。
乙烯、丙烯、丁烯等互為同系物,可用通式CnH2n
但具有同一化學通式的有機化合物不一定是同系物
例如:乙醇與乙醚它們的通式都是CnH2n+2O,但他們官能團不同,不是同系物
如:乙烯與環丁烷,它們的通式都是CnH2n,但不是同系物.
一類同系物的化學性質基本相似,物理性質隨著碳原子的增加而作有規則的遞變。
化學上,同分異構體是一種有相同化學式,有同樣的化學鍵而有不同的原子排列。很多同分異構體有相似的性質。
是指分子的組成和分子量完全相同而分子的結構不同、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也不相同的物質,如乙醇和甲醚。
同分異構體簡稱異構體,是具有相同分子式而分子中原子排列不同的化合物。
有機物中的同分異構體分為造異構和立體異構兩大類。具有相同分子式,而分子中原子或基團連接的順序不同的,稱為構造異體。在分子中原子的結合順序相同,而原子或原子團在空間的相對位置不同的,稱為立體異構。
構造異構又分為鏈異構、位置異構和官能團異構。立體異構又分為構象和構型異構,而構型異構還分為順反異構和旋光異構。
定義
化學上,同分異構體是一種有相同化學式,有同樣的化學鍵而有不同的原子排列。很多同分異構體有相似的性質。
是指分子的組成和分子量完全相同而分子的結構不同、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也不相同的物質,如乙醇和甲醚。
同分異構體簡稱異構體,是具有相同分子式而分子中原子排列不同的化合物。
有機物中的同分異構體分為構造異構和立體異構兩大類。具有相同分子式,而分子中原子或基團連接的順序不同的,稱為構造異體。在分子中原子的結合順序相同,而原子或原子團在空間的相對位置不同的,稱為立體異構。
構造異構又分為鏈異構、位置異構和官能團異構。立體異構又分為構象和構型異構,而構型異構還分為順反異構和旋光異構。
分析、判斷同分異構體
[編輯本段]
同分異構現象廣泛存在於有機物中,同分異構體的知識也貫穿於中學有機化學的始終。因此,分析、判斷同分異構體也就成為有機化學的一大特點。作為高考命題的熱點之一,這類試題是考查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和結構式書寫能力的重要手段。考生在平時訓練中就應逐漸領會其中的本質,把握其中的規律。
一、書寫同分異構體必須遵循的原理
「價鍵數守恆」原理:在有機物分子中碳原子的價鍵數為4,氧原子的價鍵數為2,氫原子的價鍵數為1,不足或超過這些價鍵數的結構都是不存在的,都是錯誤的。
二、同分異構體的種類
有機物產生同分異構體的本質在於原子的排列順序不同,在中學階段主要指下列三種情況:
⑴碳鏈異構:由於碳原子的連接次序不同而引起的異構現象,如CH3CHCH3和CH3CH2CH2CH3。
⑵官能團位置異構:由於官能團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異構現象,如:CH3CH2CH=CH2和CH3CH=CHCH3。
⑶官能團異類異構:由於官能團的不同而引起的異構現象,主要有:單烯烴與環烷烴;二烯烴、炔烴與環烯烴;醇和醚;酚與芳香醇或芳香醚;醛與酮;羧酸與酯;硝基化合物與氨基酸;葡萄糖與果糖;蔗糖與麥芽糖等。
例⒈寫出C4H8O2的各種同分異構體(要求分子中只含一個官能團)。
【解析】根據題意,C4H8O2應代表羧酸和酯,其中羧酸(即C3H7COOH)的種類等於—C3H7的種類,故有
酯必須滿足RCOOR′(R′只能為烴基,不能為氫原子),R與R′應共含3個碳原子,可能為:
C2—COO—C:
C—COO—C2:
H—COO—C3:
【練習】已知CH3COOCH2C6H5有多種同分異構體,請寫出其含有酯基和一取代苯結構的所有同分異構體。
三、由分子式分析結構特徵
在烴及其含氧衍生物的分子式中必然含有這樣的信息:該有機物的不飽和度。利用不飽和度來解答這類題目往往要快捷、容易得多。下面先介紹一下不飽和度的概念:
設有機物分子中碳原子數為n,當氫原子數等於2n+2時,該有機物是飽和的,小於2n+2時為不飽和的,每少兩個氫原子就認為該有機物分子的不飽和度為1。分子中每產生一個C=C或C=O或每形成一個環,就會產生一個不飽和度,每形成一個C≡C,就會產生兩個不飽和度,每形成一個苯環就會產生4 個不飽和度。
例⒉烴A和烴B的分子式分別為C1134H1146和C1398H1278,B的結構跟A相似,但分子中多了一些結構為的結構單元。則B分子比A分子多了33 個這樣的結構單元。
四、書寫同分異構體的方法
書寫同分異構體時,關鍵在於書寫的有序性和規律性。
例⒊寫出分子式為C7H16的所有有機物的結構簡式。
【解析】經判斷,C7H16為烷烴
第一步,寫出最長碳鏈:
第二步,去掉最長碳鏈中一個碳原子作為支鏈,餘下碳原子作為主鏈,依次找出支鏈在主鏈中的可能位置(以下相似)
第三步,去掉最長碳鏈中的兩個碳原子,⑴作為兩個支鏈(兩個甲基):
①分別連在兩個不同碳原子上
②分別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⑵作為一個支鏈(乙基)
第四步,去掉最長碳鏈中的三個碳原子,⑴作為三個支鏈(三個甲基)
⑵作為兩個支鏈(一個甲基和一個乙基):不能產生新的同分異構體。
最後用氫原子補足碳原子的四個價鍵。
例⒋寫出分子式為C5H10的同分異構體。
【解析】在書寫含官能團的同分異構體時,通常可按官能團位置異構→碳鏈異構→官能團異類異構的順序書寫,也可按其它順序書寫,但不管按哪種順序書寫,都應注意有序思考,防止漏寫或重寫。
⑴按官能團位置異構書寫:
⑵按碳鏈異構書寫:
⑶再按異類異構書寫:
①「成直鏈、一線串」②「從頭摘、掛中間」③「往邊排、不到端」
以C5H12為例,寫出C5H12的各種同分異構
(1)「成直鏈、一線串」:CH3—CH2—CH2—CH2—CH3
(2)「從頭摘、掛中間」:
(3)「往邊排、不到端」:重復上述兩式重復(2)、(3)兩步,可寫出C5H12的另一種同分異構體 ,所以C5H12共有三種同分異構體。
2.書寫各類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正確方法
按照官能團異構、碳鏈異構、位置異構的順序來書寫
五、「等效氫法」推斷同分異構體的數目
判斷烴的一元取代物同分異構體的數目的關鍵在於找出「等效氫原子」的數目。「等效氫原子」是指:①同一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是等效的;②同一碳原子所連甲基上的氫原子是等效的;③處於鏡面對稱位置上的氫原子是等效的(相當於平面成像時,物與像的關系)。
例⒌進行一氯取代反應後,只能生成三種沸點不同的產物的烷烴是(D)
(A)(CH3)2CHCH2CH2CH3(B)(CH3CH2)2CHCH3
(C)(CH3)2CHCH (CH3)2 (D)(CH3)3CCH2CH3
六、同分異構體的識別與判斷
識別與判斷同分異構體的關鍵在於找出分子結構的對稱性,在觀察分子結構時還要注意分子的空間構型。
例⒍下列事實能夠證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體結構,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結構的是(B)
(A)CH3Cl不存在同分異構體 (B)CH2Cl2不存在同分異構體
(C)CHCl3不存在同分異構體 (D)CH4是非極性分子
例⒎下列事實能說明苯分子的平面正六邊形結構中碳碳鍵不是以單雙鍵交替排列的是(C)
(A)苯的一元取代物沒有同分異構體 (B)苯的間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種
(C)苯的鄰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種 (D)苯的對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種
例⒏萘分子的結構式可以表示為或,二者是等同的。苯並(a) 芘是強致癌物質(存在於煙囪灰、煤焦油、燃燒煙草的煙霧和內燃機的尾氣中)。它的分子由五個苯環並合而成,其結構式可以表示為(Ⅰ)式或(Ⅱ)式,這兩者也是等同的。
(Ⅰ)(Ⅱ) (A)(B)(C)(D)
現有結構式A~D,其中
⑴跟(Ⅰ)、(Ⅱ)式等同的結構式是(A、D)
⑵跟(Ⅰ)、(Ⅱ)式是同分異構體的是(B)
㈡ 化學的基本概念是什麼
初中定義: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學科
大學定義:化學是一門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制備和應用的自然科學。
㈢ 化學的基本定義
初中化學課程標准(修訂稿):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徵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
㈣ 化學的概念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主要在分子、原子層面,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合成新物質。
㈤ 化學定義
定義
「化學」一詞,若單是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科學」。化學如同物理一內樣皆為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化學容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門捷列夫提出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大大促進了化學的發展。現在,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因為化學為部分科學學門的核心,如材料科學、納米科技、生物化學等。化學是在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這也是化學變化的核心基礎。現代化學下有五門二級學科: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與高分子化學。
㈥ 化學能定義
化學能是物體發生化學反應時所釋放的能量,是一種很隱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來做功,只有在發生化學變化的時候才釋放出來,變成熱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像石油和煤的燃燒,炸葯爆炸以及人吃的食物在體內發生化學變化時候所放出的能量,都屬於化學能。化學能是指化合物的能量,根據能量守恆定律,這種能量的變化與反應中熱能的變化是大小相等、符號相反,參加反應的化合物中各原子重新排列而產生新的化合物時,將導致化學能的變化,產生放熱或吸熱效應。
㈦ 化學定義是什麼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創造新物質的科學。
化學所屬的二級學科有:無機、有機、物化、分析、高分子。
㈧ 基本的化學概念
電解質是在固體狀態下不能導電,但溶於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就能夠導電(解離成陽離子與陰離子)並產生化學變化的化合物。 比方說氯化鈉。
非電解質是以典性的共價鍵結合的化合物,它們在水溶液中不發生電離反應。除羧酸及其鹽、酚、胺以外,大多數有機化合物都是非電解質,如糖、甘油、乙醇等。在無機化合物中,只有某些非金屬的鹵化物是非電解質。
這個就要從電解質的概念出發,電解質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酒精不是化合物,是有機物。
判斷某化合物是否是電解質,不能只憑它在水溶液中導電與否,還需要進一步考察其晶體結構和化學鍵的性質等因素。例如,判斷硫酸鋇、碳酸鈣和氫氧化鐵是否為電解質。硫酸鋇難溶於水(20 ℃時在水中的溶解度為2.4×10-4 g),溶液中離子濃度很小,其水溶液不導電,似乎為非電解質。但溶於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鋇卻幾乎完全電離(20 ℃時硫酸鋇飽和溶液的電離度為97.5%)。因此,硫酸鋇是電解質。碳酸鈣和硫酸鋇具有相類似的情況,也是電解質。從結構看,對其他難溶鹽,只要是離子型化合物或強極性共價型化合物,盡管難溶,也是電解質。
氫氧化鐵的情況則比較復雜,Fe3+與OH-之間的化學鍵帶有共價性質,它的溶解度比硫酸鋇還要小(20 ℃時在水中的溶解度為9.8×10-5 g);而落於水的部分,其中少部分又有可能形成膠體,其餘亦能電離成離子。但氫氧化鐵也是電解質。
判斷氧化物是否為電解質,也要作具體分析。非金屬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們是共價型化合物,液態時不導電,所以不是電解質。有些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即便能導電,但也不是電解質。因為這些氧化物與水反應生成了新的能導電的物質,溶液中導電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電離,而它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為電解質。金屬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是離子化合物,它們在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因此是電解質。
可見,電解質包括離子型或強極性共價型化合物;非電解質包括弱極性或非極性共價型化合物。電解質水溶液能夠導電,是因電解質可以離解成離子。至於物質在水中能否電離,是由其結構決定的。因此,由物質結構識別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是問題的本質。
另外,有些能導電的物質,如銅、鋁等不是電解質。因它們並不是能導電的化合物,而是單質,不符合電解質的定義。
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
㈨ 化學品的定義
你這個是廣義的意思了。
具體定義我也不知道,但是你們公司的意思應該是指有版機和無機化學物質吧。權
比如各種化學試劑,化工原料等等。
至於怎麼區分,你首先應該明白MSDS是干什麼用的?
MSDS (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是化學品生產供應企業向用戶提供基本危害信息的工具(包括運輸、操作處置、儲存和應急行動等)。他主要是用來給使用者提供化學物質的安全指南用的(比如是否是危險品,是否有腐蝕性,是否易燃易爆,對包裝有沒有特殊要求等等,能否皮膚接觸等等)。
主要應該是指各種化合物吧。不知道這個答案你滿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