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漢的歷史

漢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08:57:56

1. 秦朝到漢朝期間 歷史

秦滅六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確立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中央集權,方便推行政令。統一文字,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形成了民族凝聚力。

統一貨幣,方便商貿結算。統一度量衡,方便了物資交流。修建靈渠,溝通了嶺南。橫掃六國,秦始皇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橫征暴斂。刑罰極其嚴苛,並焚書坑儒。

陳勝吳廣領導了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秦王朝只存在了19年,有些成功,只是為了滅亡。如果不能善待人民,再多的陪葬也無濟於事。劉邦善於用人,也善決斷,終得天下。於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漢。

薄賦稅,輕徭役。關注農桑,休養生息。節儉著稱的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推恩令分化了諸侯國的實力。漢武帝雄才大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官家鑄幣。注重農業。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自此我們有了一個驕傲的名字:漢人。

治國,一個動態平衡。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急於求成。不能一味為己,也要關愛他人。德厚才能載物,國運終將昌盛。不同時代,呼喚不同的思想。漢光武帝劉秀滅王莽,於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光武帝合並郡縣,減輕人民負擔,出現了光武中興。

幾代皇帝年幼,沒文化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根本擺不平朝政,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西漢總被匈奴騷擾,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兩次被匈奴扣留共十餘年,兩次出使西域,終完成使命,並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貿易與文化交流。

後來,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漢武帝還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古時,簡用竹木製成,帛很貴,窮人根本讀不起書,也沒有存放竹簡的地方。汗牛充棟、學富五車的條件,窮人是不具備的。蔡倫造紙,對知識的傳播起了極大的作用。

紙的出現,使寒門子弟開始擁有了書籍。關羽就極喜讀春秋,常常秉燭夜讀。中醫是系統論。華佗以五禽戲,防病於未然。《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1)漢的歷史擴展閱讀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秦漢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也是中國文化整合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也決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秦漢時期是中國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秦王嬴政改號稱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秦始皇嬴政廢封建,立郡縣,開始實行全面的統一。

然而由於缺乏歷史經驗,秦朝二世而亡。在經過短暫的分裂之後,漢朝繼之而起,並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2. 漢朝全部歷史

漢朝(前202—8年,25—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29位皇帝,享國405年。漢代因尚火德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又稱劉漢。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定都長安。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

漢文帝、漢景帝相繼休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擴土,史稱漢武盛世,至昭宣時期西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昭宣中興。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3年新莽復滅。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確立與民休息的國策,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中後期發生了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

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

(2)漢的歷史擴展閱讀:

漢朝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簡介: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號沛公,謚號高皇帝,廟號高祖。沛郡豐邑中陽里(現屬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氏。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時年三十一歲,為泗水亭長。

公元前209年壬辰歲九月,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公元前206年乙未歲稱帝於洛陽,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後遷都於長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於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歲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東,稱長陵。妣呂雉,卒於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葬於長安咸陽縣東陵。

西漢第二位皇帝:

漢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

漢朝第三個皇帝:

西漢前少帝劉恭(前190年—前184年),前188年9月—前184年8月在位,漢朝第三任皇帝。皇太後呂雉命令漢惠帝皇後張嫣(漢宣平侯之女,為孝惠皇後時,無子)佯為有身,取周美人之子名之,立所名子為太子,同時,呂雉命宮女鴆殺周美人。

漢前少帝,劉姓,名恭,是西漢第一個被廢的皇帝,也是西漢王朝第三位皇帝。父親是漢孝惠帝劉盈,母親是惠帝時期的美人,一個被政治犧牲的女人。因為惠帝皇後張嫣沒有生孩子,而惠帝年紀輕輕就駕崩了。

於是呂雉找來惠帝妃子中一個美人的兒子過繼到皇後張嫣身下,並殺了美人,接著立這個兒子為皇帝,是為漢前少帝。呂太後開始了臨朝稱制。

漢朝的第四位皇帝:

西漢後少帝劉弘(?-公元前180),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呂雉命劉義繼任帝位,並改名為劉弘,即後少帝。

公元前180年9月,呂雉逝世。經過周勃、陳平等人努力後,呂氏家族力量被鏟除。朝臣認為少帝劉弘並非漢惠帝親生子,應廢黜。朝臣選定代王劉恆作為新皇帝並迎入長安,遂於11月14日誅殺劉弘。

漢朝的第五個皇帝:

劉邦第4子,漢文帝劉恆(前202年1月15日—前157年6月),漢代第五位皇帝,漢高祖中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

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葯,深具孝心。前157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

3. 漢朝歷史介紹

漢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 ,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3)漢的歷史擴展閱讀:

漢朝重大歷史事件:

1、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

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

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騫出使西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巾起義

4. 漢朝的歷史有多少

四百零七年;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在公元220年被曹丕控制,被迫禪讓於曹丕,東漢滅亡。

(4)漢的歷史擴展閱讀:

一、漢朝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二、劉協

劉協因被董太後撫養,故稱「董侯」,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

劉協後來逃出長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曹魏青龍二年(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於禪陵,謚號孝獻皇帝。

5. 漢朝的歷史對於中國的影響

兩漢時期文化科學異常活躍,對外交流意義重大。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

到現今,「漢人」仍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幾千年的統治思想,並且最早開始在京師長安設太學,並且開始儒學中的經學,東漢光武帝時期太學生一度多達三萬。

漢明帝時期,佛教東渡首次來到中國,在洛陽營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教經典是在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張道陵創立道教也是影響中國的大事。

(5)漢的歷史擴展閱讀:

劉邦開創的漢朝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對儒家文化又產生了影響。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6. 漢的歷史是

西漢歷史指的是西漢王朝的歷史。西漢是漢朝的第一個時期,從公元前207年到公元25年 。在漢朝中西漢是強盛時期,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一代雄主,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

7. 漢朝的歷史簡述

強盛的封建帝國--漢朝 建都長安的西漢帝國 秦朝末年,統治者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更加殘酷,老百姓怨聲載道,於是爆發了由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失敗以後,繼起領導農民戰爭的是項羽和劉邦。公元前 206年,劉邦的軍隊攻陷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秦亡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展開了將近4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gai1)下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項羽見大勢已去,便拔劍自殺。項羽一死,劉邦得了天下,就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劉邦就是漢高祖。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起義,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後建立的朝代。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許多奴隸也恢復了自由,農業經濟因而在漢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鐵制的農具在漢代大量使用。漢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推廣牛耕的時期。從中國多個地區所發現的漢代人工鑿井,可以證明當時的農民已經普遍地利用地下水灌溉農田。此外,在同一塊農耕地上每年輪番種植不同農作物的「代田法」也開始出現。 1:開溝作壟(long3) 將農作物的種子散播在溝中 2:逐次培壅(yong1) 作物長出幼苗後,進行施肥,使苗茁壯成長,能耐風旱。 3:土地輪番使用 西漢建立時,北方的匈奴不斷地侵擾中國,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物,漢高祖劉邦曾經親自率領軍隊討伐,但因財力與物力不足,無法在軍事上完全阻止匈奴的侵擾。到了漢武帝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大為增強。漢武帝於是起用衛青、霍去病兩員大將,對匈奴發動多次自衛反擊戰,終於瓦解了匈奴的軍事力量,消除了北方的邊患。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和要求進一步實現思想統一,接納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大一統和尊君的理論,屏棄百家,獨尊儒術,在太學中設置五經博士,宣講儒家的經典《詩》、《書》、《易》、《禮》、《春秋》。從此,儒家思想便被確定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董仲舒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天子」代表上天治理天下,是萬民的主宰,因此應該擁有一切的權力。他也鼓吹「天人感應」,認為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上天的監視,因此應該順從天意,如果違背天意,就會受到警告,遭受水旱天災或地震之類的磨難。不過,人也可以用行為感動上天,以消災解難。 定都洛陽的東漢帝國 西漢武帝以後,統治階級逐漸腐敗,到了漢平帝時,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王莽掌握了西漢王朝的大權。到了公元8年,王莽索性篡(cuan4)位(奪取政權),建立「新朝」。王莽奪位後,曾設法推行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可惜改革不得其法,反而加深了社會矛盾,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推翻了王莽政權。公元25年,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的西漢皇族劉秀,即位稱帝,定都洛陽。洛陽在長安的東面,因此,歷史上稱劉秀建立的王朝為東漢,以別於劉邦建立的西漢,劉秀便是漢光武帝。漢光武帝成功地推行了一些社會改革,復興漢朝,歷史上稱這段時間為「光武中興」。 東漢在科學上取得了奪目的成績。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減低了造紙成本。在天文學上,著名的科學家張衡論證了天地都是圓的,日月星辰都在不斷地轉動的道理;他也基本上論證了月食的原理,指出月亮不會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照,當日光被地影遮住時,就會產生月食現象。 張衡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動儀,利用地震波來測定地震的方向。地動儀於公元132年發明,並在公元138年准確地預測到離洛陽一千里以外地區的地震。地動儀的製成,比歐洲製成相類似的地震儀要早一千七百多年。 東漢也是醫學發達的時代。中醫的重要醫學論著《傷寒雜病論》成書於這一時期,作者是漢末名醫張仲景。東漢末年好多人死於傷寒症,張仲景一面繼承前代的醫學成果,一面搜集民間葯方,並結合個人豐富的臨床經驗,寫下了《傷寒雜病論》,有系統地整理了傷寒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時期的傑出醫生還有華佗。他擅長內科、婦科、小兒科和針灸,尤精於外科。他配製了「麻沸散」,讓病人服後麻醉,再開刀動手術,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法進行外科手術的醫生。華佗的醫術,反映了漢代醫學的高超水平。 東漢後期,政治腐敗,災荒連年,廣大的農民無衣無食。河北人張角見民不聊生,便號召農民起義推翻東漢政權。起義軍頭裹黃色頭巾,稱為「黃巾軍」。漢朝與起義軍斷斷續續戰鬥了幾十年,最後雖然平定了「黃巾之亂,但國力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以致東漢政權奄奄一息。中央政權的脆弱導致天下四分五裂,群雄並起,互相征討。到了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為「三國時代」。 公元220年,魏國曹丕(pi1)代漢稱帝,東漢滅亡。漢朝前後經歷了426年。參考資料: http://www.daming.net/oldbbs/forumtopicread.asp?id=300&ntime=2005-11-22+9%3A45%

8. 成吉思漢的歷史。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生於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內散容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

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斗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斗目標。

(8)漢的歷史擴展閱讀:

成吉思汗經過20多年的征討,統一了蒙古草原。後來先後征討中亞、西亞等地,先後有40多個國家,700多個民族被成吉思汗征服,建立了蒙古帝國。

當時蒙古帝國的版圖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是近代的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都望塵莫及。據史料記載,當時蒙古帝國本土面積就超過了2000萬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吉思汗

9. 漢代的歷史背景

一、簡介
漢朝(前202—8年,25—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29位皇帝,享國405年。漢代因尚火德而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故稱劉漢。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後在楚漢之爭獲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漢景帝相繼休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 ,史稱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中後期發生了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公元2年,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二、外交

1、朝鮮
漢高祖時,衛滿朝鮮滅亡箕子朝鮮後,定都於王險,惠帝呂後時,為漢藩臣,雙方平安無事數十 。漢武帝時,衛滿的孫子右渠在位,對漢的態度轉為強勢,武帝派楊仆、荀彘率軍討伐,費時一年方能平定,漢在其地設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以樂浪為最重要。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漢朝撤除臨屯、真番二郡,以其地合並到樂浪、玄菟。半島上的民族,非常復雜。半島北部,除了來自中國的朝鮮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半島南部,尚有辰韓、馬韓、弁韓並立,通稱三韓 。
西漢末年朝鮮半島的形勢,大致是西北部是漢樂浪郡轄區,東北大部為高句驪所據;新羅據東南部地,百濟據西南部地。百濟、新羅因居半島南部,與漢朝沒有什麼關系,惟高句驪與漢接近,關系較密。它自建國後,對漢一直是稱臣的。後來東漢之後,高句驪時叛時降,成為漢帝國的東北大患 。
2、日本
漢代日本地區的國家,共有一百多個,皆是倭人建立的,漢人統稱為倭國。自漢武帝於朝鮮設四郡後,中國文化開始影響諸倭,諸倭通使於漢者達三十餘國,倭奴也於此時開始對漢作歲時的貢獻,納貢的地點大概在樂浪郡 。
光武初年,遼東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國家聞聲朝獻。建武中元二年(57年),當時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時代,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金印證明倭國是漢朝附屬。 該金印曾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九州北部發現,是日本的國寶,但其真贗當無法確定。 此時倭奴又於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兩度來朝。到三國時代,雙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3、西域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辟絲綢之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張騫曾經到達大宛(今錫爾河上游)、大月氏(阿姆河中流) 、康居(錫爾河下游)等國。張騫的副使還到達過大夏(今阿富汗) 、安息(今伊朗)等國。之後的漢使還到達奄蔡(黑海以北)、條支(今敘利亞),最遠越過羅馬帝國,到達犁軒(今埃及亞歷山大城),這是漢朝到達的最遠國家,亞歐諸國也派遣使者到西漢訪問和通商。東漢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經條支、安息等國,到大秦西界望海而還 。永寧元年(120年)撣(在今緬甸北部一帶)國王遣使朝賀並獻上樂工與幻人(即魔術師),幻人自詡來自海西大秦(即羅馬)。 延熹九年(166年),羅馬皇帝安敦遣使造訪中國。

10. 介紹一下漢朝的歷史背景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劉邦至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而到劉病已時期,大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劉徹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劉秀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 漢長安城復原圖,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近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熱點內容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