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的歷史
『壹』 搖滾樂的發展史
一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貳』 世界搖滾樂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科本自殺.Lynyrd Skynyrd6個樂隊成員有3個死於飛機失事.
Led Zeppelin的鼓手被咽死,導致樂隊解散.
列農被槍殺這大家都知道了.
皇後樂隊主唱死於愛滋病.
70年代美國風光無限的3J都死了.都沒過28歲:Janis Joplin吸毒過量、THE DOOR主唱莫里森死於心臟病、Jimi Hendrix是被葯物咽死的.
『叄』 搖滾音樂的起源
起源於二十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國
搖滾音樂的基礎是搖滾樂,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國,並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它的直接起源是當時各種黑色音樂流派的融合,包括節奏布魯斯和福音音樂與鄉村音樂。
1951年,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唱片騎師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開始為多種族的觀眾演奏節奏布魯斯音樂(當時被稱為「種族音樂」),並首先使用「搖滾樂」這個詞來形容音樂。
辯論圍繞哪個記錄應該被認為是第一個搖滾樂唱片錄制記錄。競爭者包括1949年Goree Carter的「Rock Awhile」;
1949年麥普雷斯頓的「搖滾聯合」,後來1952年由Bill Haley&他的彗星覆蓋;和「火箭88」的傑基·布倫斯頓和他的三角洲貓(其實,艾克·特納和他的樂隊的節奏之王),通過記錄山姆·菲利普斯的太陽唱片公司在1951年四年後,Bill Haley的「Rock 24小時制」成為公告牌雜志主要銷售和播放排行榜榜首的搖滾歌曲,為這一新的大眾文化浪潮打開了全球的大門。
(3)搖滾樂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演變——
其實早在30年代初期美國就有首歌叫做Rock&Roll,但當時並沒有這種音樂名稱。此一名詞出現最被大家認識是DJ- Alan Freed於1951年在他的廣播節目中首先使用了『搖滾音樂會』這個名稱,據說紐約現今仍尊稱他為搖滾樂之王。
而又在比爾·哈利-Bill Haley和他組的彗星樂團-His Comets以一曲Rock Around The Clock於55年在排行榜呆了8周之久,在此曲大放異彩的推波助瀾下,Rock便為世人所熟知,是故有人稱1955年為Rock Era,而比爾·哈利也得搖滾之父的雅號。
緣於美國的搖滾樂在60年初終於發生了巨變,那就是由The Beatles開始一群英國樂團在一瞬間打進了美國市場,就有人將這件事稱為第一次英倫入侵,不過還好當時在美國仍有一些團和他們分庭抗禮,如組合相似披頭而曲風充滿沙灘、陽光、美女、浪板等加州美景的Beach boys。
此外充滿民族曲風的民謠搖滾亦緊接而生,但除了Bob Dylan外,以居爾特或愛爾蘭等曲風鮮明的英國歌手亦不乏其中,但在60年代末美國樂團又再次主領大局,那就是以3J引領而起的迷幻搖滾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搖滾樂,不過除了Grateful Dead外大部分的迷幻團都相當早夭,在迷幻搖滾勢微後,隨即邁入風光的搖滾年代。
進入80年代除了初期仍還有龐克風外,夾著70年代餘威的重金屬便成為領導地位,且幾乎風光的80年代都是由重搖滾(重金屬)攏斷,但他們仍是求新求變的,風格決不同以往,故又有新浪重金屬的稱號,在重搖滾的強勢下,除了藍領搖滾、流行搖滾和融合雷鬼曲風的搖滾外,要能闖出一片天就得以技巧取勝,所以一些強調速彈和速度的搖滾遂應運而生,而他們引起的風潮亦不容小覷,至今速金仍然有廣大的聽眾。
『肆』 搖滾的歷史演變
其實早在30年代初期美國就有首歌叫做Rock&Roll,但當時並沒有這種音樂名稱。此一名詞出現最被大家認識是DJ- Alan Freed於1951年在他的廣播節目中首先使用了『搖滾音樂會』這個名稱,據說紐約現今仍尊稱他為搖滾樂之王。而又在比爾·哈利-Bill Haley和他組的彗星樂團-His Comets以一曲Rock Around The Clock於55年在排行榜呆了8周之久,在此曲大放異彩的推波助瀾下,Rock便為世人所熟知,是故有人稱1955年為Rock Era,而比爾·哈利也得搖滾之父的雅號。
早期搖滾的音樂來源非常廣泛,主要的包括布魯斯、R&B、和鄉村音樂,其它還有福音音樂、傳統的流行樂、爵士、以及民間音樂。所有的這些影響加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簡單的以布魯斯為基礎的歌曲結構,它是快速的、適於跳舞的、而且容易讓人記住的。第一批搖滾明星們 — Chuck Berry,Elvis Presley,Little Richard,Jerry Lee Lewis,Buddy Holly,Bo Diddley,Bill Haley,Gene Vincent,the Everly Brothers,Carl Perkins,還有好多其它的明星確立了搖滾樂的模式,並且在以後的四十年內都一直為人們所追隨。
在每一個十年當中,總是有很多藝人復制著第一批搖滾樂手們的音樂,而剩下的那些藝人,有的擴大了搖滾原先的定義,有的則徹底打破了這種流派被限定的模式。從英式入侵、民間搖滾、迷幻搖滾,再到硬搖滾、重金屬、華麗搖滾,再到朋克,事實上每一種搖滾的分支流派在產生的最初都是忠於搖滾最基本的結構的。但是一旦這樣的改變發生,傳統的搖滾就從流行榜上漸漸消失了。當然,也有一些藝人始終都保持著光芒。
有一些樂隊,比如the Rolling Stones和the Faces,他們始終堅持著傳統搖滾最基本的規則,但他們把音樂做得更加快速更加自由。其它的一些樂隊,比如原型朋克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New York Dolls,以及 the Stooges,他們保留了基礎的音樂結構,但他們的行為中有了更多威嚇性的元素。還有一些藝人成為了搖滾的傳統主義者,比如 Dave Edmunds 和 Graham Parker,他們寫的歌出的唱片,從來就沒有離開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搖滾模式。雖然在搖滾出現後的這幾十年裡,搖滾這個詞已經開始指代越來越多不同的音樂風格,但是這種音樂的本質從未改變過。 接著90年代初期引領搖滾潮流的即是西雅圖之聲油漬搖滾,但隨即被充滿電子音樂的英倫搖滾所淹沒,而因這些來自英國各地的樂團很快的征服新一代的搖滾迷,故將之稱為第二次英倫入侵。此外90年代末期帶有龐克風或充滿電音的的一些另類搖滾也虜獲相當多的歌迷。或許搖滾風潮不在,承如麥克阿瑟所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但搖滾新血不斷產生,電音、工業、嘻哈,或許搖滾曲風已不若以往,但至少是另一種搖滾形態的延續。
『伍』 歐美搖滾的發展歷史
搖滾樂產生於上世紀50年代,以黑人節奏布魯斯音樂為基礎,加上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的成分,突出聲音的表現力和持續不斷前進的節奏。1952年,由美國著名電台主持人艾倫*8226;;弗雷德發起的音樂會,被冠以搖滾的名義,搖滾樂就此誕生。「搖滾樂之父」比爾*8226;;哈利和「搖滾樂之王」艾爾維斯*8226;;普萊斯利,在搖滾樂早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60年代,英國著名的「披頭士」The Beatles帶著對於美國搖滾樂的理解殺回美國,開辟了搖滾樂蓬勃發展的新天地。事實上,搖滾樂不僅僅是一個音樂流派,它也代表著新文化時代的到來與沖擊,它滲透到了人性、生活、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是一種精神狀態,也是一種生存方式。搖滾樂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產生了多種音樂流派,也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樂隊.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10名:Suede(山羊皮樂隊) 英倫搖滾開出的靚麗並頹廢的惡之花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9名:Bon Jovi(邦喬維樂隊) 它成功地把女性帶進了硬搖滾的世界,女性的字典里從此有了野性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8名:METALLICA〔金屬樂隊〕 它的魅力可以融化重金屬,從而流動成一條搖滾的銀河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7名:Guns N』 Roses(槍炮與玫瑰樂隊)音樂與現實生活的溝壑,埋葬了玫瑰的芬芳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6名:Nirvana(涅磐樂隊) 用音樂詮釋了對涅磐的崇敬,用行動表達了對涅磐的追尋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5名:R.E.M樂隊(快轉眼球樂隊) 原來搖滾也可以保持寧靜、優雅的風度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4名:Queen(皇後樂隊) 它讓搖滾穿上了華麗的衣裳招搖過市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3名:U2樂隊 人類的靈魂囿地在U2搖滾的烘襯下澄靜綻放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2名:Rolling Stones(滾石樂隊)搖滾不僅僅是音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第1名:The Beatles(披頭士樂隊) 他們用音樂改變了世界,讓我們的行走不再孤單
我說的是CCTC數字飆榜歐美十大搖滾樂隊 樓上的提到華麗搖滾,卻沒有提到皇後。。悲哀```
『陸』 朋克搖滾的發展歷史
60年代的搖滾樂從某種意義上講反商業、反資本主義、激進或純粹為娛樂業服務都是很自然的,它反對舊的傳統、舊的價值觀念,並創造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但70年代的朋克運動卻只有破壞沒有建設。隨著朋克搖滾成了唱片公司目錄單上的一個品種之後,朋克搖滾也就成了唱片商投機的目標了。
其實搖滾樂就是這樣,一種音樂在沒有受到商業控制時是最真實最原汁原味的,一旦它變成商業潤滑劑之後就淪為一處 毫無特色的商品了。短短兩三年,朋克的稜角就被磨掉,朋克搖滾僅僅是搖滾樂中的一種調料了,朋克搖滾由最初的反商業、反流行的形象蛻變成一種時髦流行樂。唱片商一方面利用朋克搖滾的激進、反叛和可憎的一面來吸引青少年聽眾、另一方面是通過商業手段"改造"朋克搖滾。
"性手槍"和"沖撞"是當時兩支最具代表性的朋克樂隊,在商業操縱面前,他們各選擇了自己的命運。 "性手槍"在朋克發展的最高峰期解散。"沖撞"一直延續到80年代後半期,但他們已不是朋克了。"朋克搖滾" 一詞可能被一些搖滾樂手延續至今,但朋克精神已盪然無存。 60年代末期Beatles樂隊沖擊美國後,美國出現了一種被稱為車庫樂(the Garage Music)的搖滾樂,可以認為是 朋克搖滾的雛型,這其中較著名的樂隊有MC5、the Stooges、Shadows Of Knight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這些樂隊大多桀驁不馴、盛氣凌人,但卻很少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以MC5為例,領隊John Sinclair是當時美國「白豹黨」的成員,著名的《白豹黨人之立場》中曾斷章取義地引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文字。Sinclair曾斷然宣告:「在地球之上,我們必須為人們創造出一個樂園。在那兒人人都平等而快樂,我們不達到這個目標就決不罷休。」然而,MC5的搖滾樂只是曇花一現。他們只有一張專輯進入排行榜。與他們在全世界鼓動革命的初衷相去甚遠,不久,MC5就變成了具有早期樸素重金氣質的樂隊。
進入70年代後,紐約出現了一個名為CBGB的音樂俱樂部,許多早期的朋克樂隊都是它的成員,如the Ramones、Talking Heads、Television、the Voidoids、Blondie、the Dictators等。這個俱樂部使朋克樂開始對外界產生影響。如果這些樂隊當時一直僅僅停留在酒吧中演出的話,那麼他們至今仍是偉大的;但如果真是這樣,朋克對這個世界就無足輕重了。
Television是CBGB的第一支樂隊,由4名成員組成:吉他手兼主唱TomVerlaine、吉他手RichardLloyd、鼓手BillyFicca及貝司手RichardHell。1974年,電子音樂大師BrianEno曾為Television製作過一盤demo帶,但樂隊很不滿意,所以最終沒有錄成專輯。1975年,他們推出第一首單曲「小喬尼的珠寶」(Little Johnny Jewel),不 久後樂隊就加入了CBGB。1977年,Television在Malcolm McLaren的幫助上來到英國演出。Television是第一支 朋克樂隊,它對以後的the Sex Pistols、the Clash及那些在英國利物浦組成的樂隊。如Echo and Bunnymen和 Teardrop Explodes等都有很大影響。
音樂界所承認與接受的第一張朋克專輯是1975年Patti Smith推出的《馬》(Horses)。當Smith在《馬》第一首歌中開口唱道:「有人害死耶穌,這不是我的錯」時,搖滾樂的大門敝開了。朋克的前景果然開闊,在演唱會上的舞台上,Smith儼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預言女神。
盡管朋克從靈歌、雷吉和別的非洲音樂中汲取了精華,但它最先是生活在郊區的白人青年唱的歌,是最白人化的搖滾樂,朋克對歷史的敏感程度超過了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註定不會只停留在地下,而是會征服整個世界。
英國朋克的出現意味著朋克大震盪的年代終於來臨。70年代的英國搖滾走上了嘩眾取寵的道路。the DoobieBrother的歌使英國年輕人感到厭倦。而曲高和寡的Pink Floyd和Queen更使他們想找回60年代的感覺。70年代後半期是英國的絕望年月。1977年,英國18歲男青年的失業率達28.6%,女青年達29.6%,通貨膨脹率高達10%以上。罷工浪潮席捲全國,絕望的工人子弟和移民後代因處境最為艱難,與警察陷入了內戰似的爭斗對抗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朋克這頭長角的怪獸終於在英國誕生,對著這個世界發出了第一聲咆哮。
提到英國朋克,就不能不談到有「英國朋克之父」之稱的Malcolm McLaren。在1974年,倫敦的切爾西區城成立了一家專賣50年代服裝的名為「搖起來」的商店,店主就是Malcolm McLaren。同年,美國前朋克樂隊the NewYork Dolls來到英國卻未造成我大影響。McLaren卻對他們一見鍾情,並在自薦成為其經紀人後隨同他們飛去了紐約。在the New York Dolls於1975年夭亡之後,McLaren回到倫敦,將商店更名為「性」,與著名前衛服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攜手,請她專門設計各式朋克服裝的時候,一時生意火爆之極。於是他乾脆出頭挑選了幾位「朋克」哥們,組成了後來天下馳名的the Sex Pistols樂隊。他挑出的主唱是John Lydon。原因是這位年輕人最愛到店裡溜達,常常發出像弱智兒一樣的尖叫,並喜歡惹事生非。The Sex Pistols的另3名成員分別是Glen Matlock、Paul Cook和Steve Jones。 The Sex Pistols發行了第1張單曲「英國無政府主義」(Anarchy In The U.K.)。1977年5月27日,樂隊推出第1張,也是唯一的一張錄音室專輯《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專輯名來源於McLaren在紐約街頭看見的一件亮黃色T恤上的一行字。)同年又推出單曲「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專輯的封套上,英國女王的雙眼和嘴分別被「God Save The Queen」和「Sex Pistols」字條封住。Lydon在歌中肆無忌憚地詛罵:「神佑女王/你們也沒有未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英國舉國上下慶祝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登基25周年之時,the Sex Pistols的這張專輯竟然也同時在BBC電台上升到了冠軍,與喜慶的氣氛大唱對台戲。這後樂隊便被趕出了英國,但這支在英國紅極一時的樂隊沒有受到美國人的歡迎,心灰意冷的Lydon及時地解散了the Sex Pistols,為這支朋克樂隊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另外一支在英國朋克樂壇佔有重要地位的樂隊是the Clash樂隊,該樂隊的風格直接受到Patti Smith、the NewYork Dolls、the Stooges、MC5和the Ramones的影響。樂隊組建於1976年,由Mick Jones任吉他手,Joe Strummer任主唱,Paul Simonon任貝司手。Topper Headon任鼓手。剛組隊時,他們每周都在英國著名音樂周報《Melody Maker》上登一則廣告,希望有更多的朋克音樂迷與他們聯系。樂隊的經紀人是McLaren的密友Bernnie Rhodes。
起先,樂隊與Guy Stevens一起做了一些小樣帶,但一直沒有推出。1976年年中,他們與CBS唱片公司簽訂了10萬英鎊的合同,錄制並推出第一張專輯《Clash》。此時,牙買加的雷吉樂進入英國歌壇。Led Zeppelin、Eric Clapton、Steve Wonder、the Eagles、Police等歌手與樂隊紛起仿效,the Clash也不例外。後來,the Clash成為第一支到牙買加演出的朋克樂隊。由於他們裝扮奇特,當地人戲稱他們為「火星人」。1978年,樂隊推 出專輯《給他們足夠的繩子》(Give' Em Enough Rope),由美國人監制,在美國出版,70年代末,他們又推出專輯《倫敦在召喚》(London Calling),並獲得了成功。 朋克是一幕神話劇,雖然曇花一現,但卻燦爛奪目,其實任何一種搖滾樂都是這樣,在沒有受到商業腐蝕之前,它是原汁原味的,一旦成為商業與唱片工業的投機目標,它就會因違背初衷而凋謝。
::::::閃爍在地下的鬼火——80年的地下朋克樂:::::: 朋克樂是真正的地下音樂,朋克本身註定將經歷這個階段。
朋克在地下散發出死亡的氣息,芸芸眾生不會去多看它一眼,當然更不會出錢買它。娛樂業也完 全拋棄了原先的含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像Loverboy和Quarterflash這類鄉花枕頭般的樂隊之 上。 西海岸朋克樂誕生之後,在南加州出現了一支名為Minutemen的朋克樂隊。由吉他 手D.Boon、貝司手Mike Watt和鼓手George Hurley組成。他們與由Black Flag吉他手Greg Ginn 創辦的獨立唱片公司SST簽約。與起源於的朋克的硬核(Hardcore)音樂相比,Minutemen的音樂更為地域化。SST旗下的樂隊大多隻有貝司、鼓和吉他,但各自演繹主式不同,其中Minutemen是比較注重旋律性的一支樂隊。但在1985年的聖誕之夜,Minutemen因D.Boon死於車禍而突然解體。
當時在美國喜歡朋克樂的人並不多數中學里沒有喜歡朋克的人,除南加州外,每所中學里最多隻有3、4個朋克樂迷。家長與教師不時警告這些「行屍走肉」們,給他們進行整套的心理測試與心理治療。這些孩子通常具備很高的智商,極富創造力,但在學習上卻存在著障礙,如多動症、誦讀困難等。他們經常自己用葯物治療。他們彼此仇視就像他們仇視整個世界,他們不停地相互指責對方是偽裝者、趕時髦的人。
其實,把亞文化群分開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如果只有通過吸毒過量致死來證明自己不會是個偽裝者,那麼只要活著的就是虛偽的。 一位英國記者Dave Rimmer出版了一本討論朋克文化的書——《如果朋克從未誕生過:文化俱樂部和新的流行樂》。書中談到一代「出道於朋克年代,汲取了它的精華,學習了它的方法,但拋棄了它的理想」的年輕人,其中就包括Boy George、Spandau Ballet、Wham!、DuranDuran和Adam Ant。
無論是追求名利還是自我毀滅,對大多數朋克樂手而言,「朋克」也就意味著「無秩序」,而後者曾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當時的報紙上。8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無秩序」是the Dead Kennedys樂隊。樂隊的隊名就代表了他們的立場,表示了他們是一支褻瀆神明的極具危險性的樂隊。the Dead Kennedys帶動了一大批持共和主義博愛信仰的孩子。主音歌手Jello Biafra在「NaziPunks Fuck Off」一曲表達了他的迷惘感,直到今天,他還時不時引用這首歌中的句子。到了80年代中期,the DKs在洛杉磯和舊金山能一下子召集15000名歌迷,在別的大城市也能召集幾千名。這樣,有許多人理解了the DKs的音樂,但仍有一些人只想和著他們的音樂節奏跳舞。於是出現了在舞廳和溜冰場里放朋克音樂的怪現象。
繼the DKs後,美國又出現了Dead Cops、DOA、the False Prophets、Nausea Missing Foundation等反戰、反社團、反等級制的樂隊,另外還有一些吸毒的樂隊,如後改名為Fugazi的Minor Threat。著名的Black Flag樂隊的吉他手Greg Ginn和主音歌手Henry Rollins堪稱80年代朋克樂手的楷模,這支樂隊後來成為Hardcore的核心,發展了朋克樂的演奏技巧。The Bad Brains樂隊將雷吉揉進了朋克。Agnostic Front、Murphy's Law和Carnivore3支樂隊群起反對「和平朋克」,推崇虛無主義,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另外,the Jam樂隊的領隊Paul Weller和the Replacement樂隊的主唱Paul Westerberg也對朋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朋克樂的一個共同點是對重金屬音樂的仇視。事實上,如果在同一場演唱會上既有朋克樂隊又有重金屬樂隊,他們便很難相安無事。朋克樂手們只喜歡死亡金屬,如Motorhead樂隊。
朋克也帶起了一場雜志出版界的變革。由於普通的媒介一般不介紹,也很少上電台,朋克樂隊手們必須直接在俱樂部中交流。倒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雜志上偶而會發現對朋克的激烈爭論之詞,其中包括《Maximum ROCK&Roll》和《Flipside》,當然這兩本雜志在今天已經相當有名了。 美國的失業危機重新抬頭,就連大學畢業生都很難找到工作,即使有工作,也很難買到房子。於是這一代的年輕人認為自己的生活不及他們的父輩,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想念大學,認為與其擁有一份毫無意義的正式工作,還不如去自殺。這些對生活、對家庭與社會失望與 厭倦至極的年輕人聚到了一起,於是朋克樂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
朋克從誕生起就向美國的價值觀、傳統的倫理道德與音樂形式發起了挑戰,但如今這卻導致了對什麼是真正的朋克樂的無休止的爭議。時代在朋克的動脈中注入了大量養料,但卻引起了它靜脈阻塞。80年代那些在大學廣播台大放朋克樂的人已經在大唱片公司身居要職,如西雅圖的KCMU大學廣播台,它的DJ就包括Elektra公司副總經理Faith Henschel、Sub Pop公司的合夥人Jonathan Poneman以及Sony公司的Damon Stewart,使Grunge成為從朋克樂通向市場的一條新路。如果西雅圖新朋克樂通向市場的一條新路。如果西雅圖新朋克的生力軍Mudhoney的第一張專輯《Superfuzz Bigmuff》沒有在英國榜上停留一年之久,如果Mudhoney沒有走紅,也許Nirvana也沒有今天的地位。80年代末期音樂界商業化泛濫,導致90年代的新生兒Grunge走向異端:工業化了的Ministry,流行化了的Nirvana和Green Day重金屬化了的Soundgarden和Offspring,迷幻化了的Dinosaur Jr和Screaming Trees,還有民謠化了Beck和Mary Lou Lord無一不是朋克與商業結合的畸形兒。 英國的工業革命後,它的輝煌在二戰中似乎散發暗淡。整個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日創新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團廢墟中出現了當時連垃圾都不如的閃耀的文化復興。
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朋克復興。
最早的朋克,完完全全是貶義詞。是上流社會,或者普通人對流氓的蔑稱。就像中文的「混混」「小流氓」。這並沒有錯,因為掀起巨浪的青年正是這樣一個群體,60到70年代的英國誰也想不到這樣一群「punk」竟然創造了今天的奇跡,甚至連這群「先祖」們也想像不到。
由於經濟暗淡無光,失業率上升。整個英國死氣沉沉。毒品,酒精等也燒得極旺盛。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的青年抱著極大的不滿,用赤裸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與英國歷來的紳士形象反差極大,毫無修飾,赤裸裸的臟話辱罵著創口滿布的社會。沒有任何旋律的噪音,反社會,反人類,不講文明,極端的因素融合成了最初的「朋克」。 最初的「朋克」並沒有具有內在的內容,他只是一種發泄方式。就像你在商店買了個假貨,你對著天大罵臟話等。沒有任何含義。最早的「朋克」們站在大街上敲打著毫無節奏的鼓點,彈奏著噪音,嘴裡喊叫著對社會,對政府的不滿。每個人都厭惡地避開他們。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最初的「朋克」們產生了與社會不兩立的行為方式,想法很簡單,既然你們不喜歡我們,那麼我們就做我們,你們也不要想影響到我們。
而後這些噪音,這些赤裸裸背著英國歷來紳士形象的行為,激發了越來越多對社會不滿的人的情緒,有畫畫的,有玩音樂的,有服裝的,有工人,有農民,一部分正常群體裡面的人,在令人反感的社會基調下,拋開了虛偽的服飾,加入進了「朋克」的隊伍。
他們的努力,給朋克付與了肉體。如果說「流氓」們製造朋克的靈魂,那麼這些「正常」的人群,製造了朋克的血肉之軀。他們從噪音中,找到獨特的演奏方式,並且大量引用了搖滾的鼓點,貝斯,電吉他的音樂成分。讓朋克音樂從噪音,演變成讓人振奮的歌曲。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社會聽到不滿,赤裸裸的不滿。而不是報紙新聞里那修了又補的社論。 隨著朋克音樂的興起,朋克思想已經被定位。它一點也不深奧,很簡單。用我的話,用我想說的話,說我的不滿。用我的行為,用我想做的行為,去引發人群的共鳴……
靈魂和肉體的出現,註定了他有外殼。
西裝革履,這英國的象徵讓朋克思想影響下服裝設計師大為喜愛。拋棄了傳統的穩重感。民族風極強的的蘇格蘭格子上加入了紅黑的強烈色彩。搖滾的元素下金屬更是不可少。哥特的熏陶中慘淡的裝也成為了朋克自己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街頭因素,廢舊,爛,破,成為了朋克的外殼。
當這股風颳起來以後,甚至沒人想像它能像龍卷風一樣襲卷整個大不列顛。在最初的朋克思想基調下,更極端,更赤裸的也出現了。反。反對一切,反社會,反宗教,甚至反人類。雌雄同體,崇尚廢物,毒品酒精。讓朋克顯得更加瘋狂,荒誕。
朋克像一個廢品堆裡面的閃耀的鑽石,激起了更多人的關注。朋克也像一個巨大的猛獸不斷強大自己,吞噬金屬元素,哥特元素,搖滾元素,一切可吞噬的。並在時間的洪水下發展至今。 如今的朋克已經不是真正的原始朋克。那無光的極端時期雖然已經被如今華麗的元素掩蓋,出現了流行朋克,搖滾朋克,重金屬朋克,哥特朋克,說唱朋克……
他們或許已經完全不一樣,甚至互相不承認對方。
但無可否認的是,「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話」這至高無上的「信條」洗禮著每一個朋克愛好者。
『柒』 中國搖滾的發展史
中國搖滾20年:
搖滾歌曲第一次正式在中國作為有聲出版物出版,是1986年「世界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的紀念專輯中收錄了崔健的《一無所有》、《不是我不明白》,這也標志著中國搖滾樂的正式誕生。
1989年,崔健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這也是中國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搖滾樂專輯,其後黑豹樂隊的《黑豹》,唐朝樂隊的《唐朝》,合輯《中國火Ⅰ》陸續發表,成為永留中國搖滾史冊的經典唱片。
提到香港的搖滾樂,就不能不提BEYOND。因為中國搖滾樂最初的萌芽就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和台灣。受西方影響,香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現了一些地下搖滾樂隊,除了BEYOND樂隊,其它真正具備公眾影響力的卻很少。
1990年崔健為亞運會集資義演的首場演出在北京工人體育館拉開帷幕。同年被稱為「中國首屆搖滾音樂節」的「90現代音樂會」在首都體育館舉行。「唐朝」、「呼吸」、「眼鏡蛇」、「ADO」等六支搖滾樂隊參加了演出。
1993年南方音樂團體組織「音樂公社」在廣州舉行「追憶似水流年」音樂會。這是南方搖滾音樂第一次大規模浮出水面。同年在首都體育館舉行了「奧運——中國之夢」大型搖滾音樂會。
1994年,是中國搖滾史上最不能被忘記的年份。這一年被稱為「魔岩三傑」的竇唯、張楚、何勇同時推出了《黑夢》、《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垃圾場》三張專輯,再加上同年崔健的《紅旗下的蛋》,鄭鈞的《赤裸裸》,中國搖滾音樂市場盛況空前。
1994年12月,竇唯、張楚、何勇、「唐朝」參加在香港紅磡體育場舉行的演唱會。這是一場中國搖滾樂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演唱會,現場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和近萬名香港觀眾,香港民眾被中國大陸搖滾樂隊帶來的音樂所震撼。
1994年11月「鮑家街43號」樂隊在中央音樂學院成立,汪峰擔任主唱。1995年組建「鮑家街43號」擔任靈魂主唱。1997年發表第一張專輯《鮑家街43號》。
1998年發表第二張專輯《風暴來臨》。2000年,樂隊解散,同年汪峰發表專輯《花火》。2002年發表專輯《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2004年發表專輯《笑著哭》。2005年發表專輯《怒放的生命》。
1994年,許巍簽約紅星生產社,發行單曲《兩天》、《青鳥》
中國搖滾樂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就一直處於地下發展的狀態,但依然頑強地生長著。
一年一度的迷笛音樂節,迄今為止已經連續辦了十屆,幾十支搖滾樂隊參加,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搖滾青年從祖國各地奔赴迷笛現場。
2002年麗江雪山音樂節,是第一個按照國際慣例及操作方式舉行的音樂節。兩天長達二十多個小時的連續演出及雪山萬人狂歡活動,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音樂本色的回歸。
2004年,主題為「誰在春天裡歌唱」的大型搖滾音樂節在北京各大演出場地同時循環上演,從而締造了中國搖滾樂歷史上樂隊數量最多的一次集結演出,樂隊數量超過一百支。這也是唯一一次北京所有搖滾演出場地的集體行動。
2013年,許巍在簽約歌華萊恩後,從7月份開始,舉行『此時此刻』演唱會的『十城巡演』。暌違四年,許巍終於回歸舞台。到9月中旬,搖滾樂隊妖怪茶會也發行了他們以『反戰』為主題的首支單曲。
同年,名為「中國搖滾的光輝道路」的搖滾音樂節在賀蘭山下舉行。一萬多名15歲到40歲的中國青年背著帳篷、大號軍用水壺、啤酒、草綠色軍挎、望遠鏡,乘坐火車、飛機、大巴奔向賀蘭山。三天的演出以至少100萬元人民幣的盈利額度成為中國搖滾歷史上規模最大、商業操作最成功的大型音樂節。
(7)搖滾樂的歷史擴展閱讀:
思想:
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與主導價值觀的偏離或沖突是搖滾樂最根本的精神特徵,也是在價值層面辨別搖滾樂與商業化流行音樂的依據。搖滾樂對抗的主導文化,在大多數時候就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文化。
同許多現代主義藝術一樣,搖滾樂也反映了社會現代化-現代性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甚至可以說,對現代工業文明、城市文化和市場文化的抗拒、對異化、麻木的人性的批判是搖滾樂最原初的精神內核,或許這可溯源至最先組成強搖滾樂的兩大音樂元素——布魯斯和鄉村民謠:
曲調靈動跳躍和不可預見性的布魯斯正是用它變幻莫測的音樂語言在表達對機械的工業秩序和單質化的、批量生產的市場文化產品的否定,而遠離塵囂、恪守淳樸價值觀的鄉村民謠則是對破壞生態環境、遠離大自然和人類原始生命力的城市化進程的反撥。
『捌』 中國搖滾樂的發展史
在中國流行音樂走入低潮的時候,我們的搖滾已歷經17年的歷程。回顧這十多年,我們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有了搖滾樂,也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有了各種搖滾樂。但遺憾的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聲音在這十年中只發生過一次。
我們一直在懷念1986年北京工體那個沸騰的夜晚,那個穿長褂、彈吉他的青年,那個高歌「一無所有」的邋遢男人,那個中國的「搖滾教父」。已跨過了男人四十的不惑門檻,崔健,這位中國搖滾的奠基者,在新世紀里吹響了「真唱運動」的號角,再次以驚人的活力奔跑在中國搖滾的新長征路上
崔健,似乎是專門為中國的搖滾樂而誕生的天才, 1986年,崔健用《一無所有》宣布了中國搖滾樂的誕生,這是中國音樂史上一個革命性的、里程碑式的聲音,它也是開放了的中國青年人觀念發生變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崔健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中國式的搖滾的表達方式,崔健的搖滾表現了80年代青年人潛意識里所要表達的東西,他用搖滾樂這種方式感召了這一代人,這一點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日益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說,崔健的搖滾涵蓋了這15年。崔健大事記
崔健給你顏色
這么多年以來,不管風雨飄搖,崔健始終如一,率真、誠實而自由地歌唱。他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所見到的為數極少的從不肯寬恕自己的人,是我們在這個浮躁的光陰中所目睹的最為沉靜的靈魂。媒體在說崔健老了的時候,總是以他的頭發來佐證,他們不知道來自崔健音樂內部依舊強大的力量不是來自頭發,而是來自心臟。
2005年的這個春天,即將由京文唱片發行的崔健新專輯《給你一點顏色》再次印證了他一如既往的音樂的力量。
從《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解決》、《紅旗下的蛋》、《無能的力量》到《給你一點顏色》,做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英雄,中國搖滾先行者崔健一路堅實地前行,以深刻的思想、非凡的才華、先知般的覺悟和勇氣,為我們時代和音樂做出的特殊功業,註定是無法重復的。
崔健感受時代強音
2005年3月29日,著名搖滾藝術家、中國搖滾樂的領軍人物崔健,歷經五年多潛心創作的新專輯《給你一點顏色》上市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長富宮飯店的芙蓉廳隆重舉行,這意味著這張在籌備期就眾說紛紜的大碟正式出現在各地歌迷眼前。同時崔健也向媒體宣布他早期創作發行過的另兩張專輯《解決》《紅旗下的蛋》也將由京文唱片於近期相繼再版推出。
發布會崔健回顧他20年搖滾的長征歷程,同時談及了新專輯的一些創作情況。一次宣布三張唱片的上市發行這在歷年當中也是少有的,此次崔健的三張唱片的發行繼續沿用了他的老搭檔京文唱片,這也是繼京文早年發行《無能的力量》、《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後共計發行老崔的五張唱片了。對於這張唱片京文唱片的許鍾民董事長很有信心地說:這是一張給所有喜歡崔健和不喜歡崔健的人聽的唱片,誰也躲不了。這張新專輯中,崔健再次以自己獨特的創作理念和深厚的藝術功力印證了他一如既往的音樂的力量。同時他也希望這是給所有支持中國原創搖滾樂迷們05年中最好的禮物。
『玖』 搖滾音樂的歷史背景、發展現狀及音樂特點
搖滾(Rock and Roll)是一種音樂類型,起源於1940年代末期的美國,1950年代早期開始流行,迅速風靡全球。搖滾樂以其靈活大膽的表現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樂節奏表達情感,受到了全世界年輕人的喜愛。搖滾樂並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形成一股熱潮。
搖滾樂在1950年代出現於美國,然而其音樂中的元素則可以追溯到早在1920年代的藍調音樂。早期搖滾樂融合了藍調音樂、布基樂以及爵士樂,並受到美國傳統民謠音樂、教會福音樂以及鄉村音樂的薰陶。再向上追溯,甚至早在十九世紀的紐約的五分區,便可以找到融合非洲音樂以及愛爾蘭音樂的搖滾樂雛形。
「Rocking 搖滾」一詞最初是被唱聖詩 (gospel)的美國南部歌手使用。(並非傳統聖詩,而是黑人那種帶有背面節拍『backbeat』的R&B,是搖滾的前身之一),意指一種使人精神上升上天堂的音樂。可是到了40年代,這一詞是用作雙關語,字面上定義為一種舞蹈,裡面卻隱含著性愛的意義;例如 Roy Brown(藍調歌手)當時的歌是叫「Good Rocking Tonight」。這種歌因當時一般被貶為叫做「種族音樂 race music」(音樂界對R&B的代稱)而很少被音樂界的主流——白種人所聽到。1951年,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市裡有個叫 Alan Freed的DJ,開始為他的白人聽眾播出這種音樂,而就是Freed被譽為第一個為這種震撼的R&B音樂奠定「Rock and roll, 搖滾樂」這個稱號。
對於何張唱片稱得上是第一張搖滾樂唱片仍然存有許多爭議。
無論事實如何開始,搖滾樂被確信出現在美國種族沖突時期。當時,美國的黑人正不斷抵抗學校與公共設施的各種種族隔離政策。所謂的「隔離,但力求平等」的教條在1954年被聯邦最高法院名義上的推翻。這時,一種新的、混合白人與黑人音樂元素的音樂形式呼之欲出,它應當能煽動強烈的情緒,無論人種,無論類別。
Rock and roll這一詞語可能產生於1950年8月18日Louis Jordan以及他的Tympany Five在紐約對Tamburitza Boogie(一種用坦姆布里扎琴伴奏的黑人搖擺舞)這種歌舞形式的翻譯。然而,早在1922年,Trixie Smith就已經創作了一首標題為《My Baby Rocks with One Steady Roll》的歌曲。
在1952年3月21日Alan Freed(後又被人們稱為Moondog)在克利夫蘭組織了第一場搖滾音樂會,名為The Moondog Coronation Ball。當天混合了各色人種的觀眾和表演者,音樂會在接近騷亂的最後一曲中結束——數以千計的場外樂迷正試圖闖入場內。
很快的,文化產業開始意識到,黑人音樂在白人中有著超越了R&B形式、社會偏見與種族隔離等限制的市場,並且對資本主義沒有任何危害。搖滾樂在美國一夜成功的風潮很快穿越了大洋,1964年伴隨著「英國入侵」(英國搖滾樂手在美洲大肆流行)而達到最高潮。在60年代末,搖滾樂之風已經傳遍了世界各處。比如在澳洲,Johnny O'Keefe成為了也許是此國第一個現代搖滾巨星,並翻開了澳洲搖滾漫長歷史的第一頁。
『拾』 美國搖滾音樂發展史
你這個問題很大,足夠寫一篇數萬字的論文了,大體說說吧。
美國的搖滾樂大概從50年代開始,最初是鄉村音樂和黑人音樂布魯斯轉化過來的。這時候最著名的就是貓王,雖然現在聽起來並不合口味。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民謠搖滾的時代。Bob Dylan和Jone Baze算是代表人物,他們的歌現在仍然能聽到不少,有些是很熟悉的。
再稍微晚一點,60年代後期比較著名的是迷幻搖滾,有不少磕了葯在舞台上表演的樂隊。最有名的是大門樂隊和吉他之神Jimi Hendrix,同樣是死於葯物過量的兩個傢伙。
70年代是英國朋克和金屬樂的年代,美國的有個把吉他彈出花來的范海倫,現在很多電吉他的手法都是他創造的。另外還有個很著名的Kiss樂隊。
80年代後音樂分支就很多了,不過美國最流行的還是金屬樂,而且這個時候熟悉的樂隊就多了。
流行金屬樂隊里邊大家都知道的槍與玫瑰、邦喬維、Skidrow就是這個時候的
激流金屬的Metallica、Megadeth,也算是這年代的「主流樂隊」。
80年代末90年代初,Grunge樂隊火爆一陣,Nirvana,地球人都知道。
90年後各種風格就更多了,比如punk pop類的sum41、greenday了,Nu metal類的林肯公園了等等、總之就是跟今天聽到的這些區別不大,商業化越來越嚴重,創新卻不是很多。
上面只是大體上說說,肯定還漏了不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用上邊的一些關鍵字自己查查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