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歷史
A. 元朝歷史
(一)蒙古的統一
1189年,鐵木真被推選為蒙古部落的首領,經過10餘年戰爭,鐵木真統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部落共推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
(二)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北)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是元世祖。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殘餘力量,元朝統一了全國。
(三)元朝的滅亡
元朝中後期,腐敗的統治、沉重的徭役負擔和統治階級的經濟掠奪,使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加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終於導致了農民起義。
1351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發展起來,遭到元軍鎮壓。佃農出身的紅巾軍將領朱元璋率領的隊伍,逐漸強大起來,於1368年,攻佔大都,滅亡元朝。
B.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
1、蒙古統一
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諸部領袖鐵木真通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帝國成立,國號大蒙古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建立大元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大元 。一年後,在劉秉忠規劃下,元帝國建都於金國中原的大都。
3、統一海內
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各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4、四向遠征
元朝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1274年,元軍侵日本遭遇颶風,日本稱「文永之役」,但元軍無功而還。
5、帝統轉系
6、漢化運動
1320年,元仁宗去世,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2)元朝的歷史擴展閱讀: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C. 關於元朝的歷史問題,為什麼元朝是中國的歷史
元朝是由蒙古族統治的,但它仍然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元朝和蒙古帝國版是兩回事。1279年,是元朝而不是權蒙古帝國征服了宋朝。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了漢化的元朝,並自稱是中國的皇帝。那時,宋朝在南方仍然存在。因此,蒙古帝國征服宋國的說法是錯誤的。
忽必烈建立了中國式的中央朝廷,尊重中國文化。雖然他對漢民族有嚴格的規定,但他從未強迫漢民族過任何蒙古式的生活。中國的語言和傳統得以保留。元朝也有漢朝官員,孔子在那個時候被授予貴族稱號。中國文化是在元朝保存下來的,而不是蒙古化的。
(3)元朝的歷史擴展閱讀:
元朝統治者為始終保持其最高統治權力,維護蒙古貴族利益,竭力推行民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元初有官員就主張「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 官員入仕堅持「長則蒙古人為之。
而漢人、南人貳焉」的原則、限制民間保存弓矢,蒙古貴族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
平民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輩分為名。元世祖和英宗時期一度任用「漢儒」,後因時局變動幾經反復。所謂「十戶一把菜刀」「初夜權」等傳說於正史無考。
D. 元朝歷史
元朝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域出現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進程,開創了中國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元朝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葯、指南針、印刷技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范圍之廣、對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可以說,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現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過貢獻。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間由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權。在中國王朝序列中,盡管該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擬從文化角度,對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進行初步探索。
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進程
13世紀初,蒙古族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戰爭,先後消滅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於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夏夷」之說,強調「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礙。例如在史學領域極具影響的「正閏」說,主張「四夷不得正統」,將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與「竊國」、「篡國」者並列,納入非「正統」序列,事實上對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於元朝亦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為了確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轉這一傳統觀念。在編纂《遼》、《宋》、《金》史時,三史都總裁官、中書右丞相脫脫力排眾議,「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這一舉措結束了自遼朝滅亡後200多年的「正統」之辯,同時也在中國史學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總結的那樣:「這一決定確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則,它符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客觀實際,也符合遼、金、宋三朝互不相屬的歷史狀況,因而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不能忽視。」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氣象。蒙古族文字產生於這一時期,並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成份最為復雜;元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並用的王朝;《遼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編修的史籍,也在中國史學史上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間涌現出一大批漢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一步向中原社會流傳,藏傳佛教在中原得以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在寬松的政治文化氛圍下,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高潮期,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對於元朝各種文化和諧並存的局面,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奇跡」。
由此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為的文化屏蔽現象,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得到普遍認可,「四海為家」、「天下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元一體格局在統一的環境里變為事實。
兼容務實的文化政策推進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
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發現元代人士因言論遭受不幸的實例。據統計,元代的文化禁令僅是明清兩朝的幾十分之一;它還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國都有活動場所和信徒,這在當時的整個歐亞大陸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
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范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
務實的精神推動了文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建立元朝的蒙古族處在封建社會上升階段,有著較為迫切的發展要求。因此與宋代相比較,元朝務實的文化精神是十分顯著的。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張「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惟以實惠」,強調「務施實德,不尚虛文」。據此,他提出了「科舉虛誕,朕所不取」,廢止了科舉制度,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如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歷法等);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開創了中國封建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
元朝以及四大汗國等政權的產生,使13世紀之後的歐亞政治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化,東亞、中亞和西亞地區昔日林立的諸多政權頃刻間消失,歐洲的部分地區也納入蒙古汗國的統治之下。毫無疑問,殘酷的戰爭,劇烈的社會動盪,曾給歐亞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但是,征服戰爭以及隨之建立的蒙古政權,在客觀上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它使歐亞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壁壘被打破。蒙古族統治者鼓勵通商的開放政策,便利、安全的驛站交通,拉近了歐亞之間的距離,使各種文化之間的直接對話成為現實,縮短了歐亞大陸區域之間因發展不平衡以及由於地理空間和人為封閉造成的文明進程的差距。交流讓中國認識了世界,世界也認識了中國,東西方之間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世界文明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蒙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影響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從對外影響范圍、往來國家數量和國際地位角度比較,唐朝與元朝是無法比擬的。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美麗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為國際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旅行家、商人、傳教士、政府使節和工匠,由陸路、海路來到中國,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了解更加清晰,足跡甚至延伸到西亞和西歐。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紹,不再局限於道聽途說,而大多是親身經歷。如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一書,所記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國史實「皆身所游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載內容。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E. 為什麼歷史上關於元朝的記載很少
元朝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只98年,時間短,加上戰爭多,是元朝文獻記載少的主要原因。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文以虞集為長,詩以劉因為著。傳統的詩詞雖然也產生了一些優秀或較好的作品,但整個說來,成就不高。而戲曲出現了偉大作家和許多優秀或比較優秀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5)元朝的歷史擴展閱讀:
元代文獻記載少的原因:
1、元史留下的文獻材料過於殘缺:從忽必烈建國開始算起,僅僅持續了九十八年便宣告破滅。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元朝重武輕文,對舞文弄墨的文人視為不務正業的下等人。很多有才華的文人得不到重用。因此朝廷中的史官也就沒什麼動力或者權利去詳細記載元史事件了。
元朝覆滅於農民起義,僅有的文獻資料消失於戰火和無節制的破壞之中,元朝國難當頭,更是對修撰史書沒多大興趣。
2、元墓飄渺難尋:蒙古族的殯葬風俗不同於漢人,蒙古人往往在死後要被密葬,皇室成員死後,往往墓穴眾多,令人不知真假,這樣的話就對後來的考古人員造成了很大的難度系數,墓穴不開,很多珍貴的史料就得不到考察,人們對元朝的了解就越少。
3、蒙古族自明朝以後就邊緣化,清朝時更是被削弱的沒有崛起希望。後代人丁不旺,自然少文獻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代文學
F.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重大歷史事件:
1、崖山海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2、開創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
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帝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元代「行中書省」的性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滅南宋之後,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時興時廢,從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結束,其間出現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暫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開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結束。
第二次海禁於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機構開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張瑄賄官事件引發的整頓吏治風潮導致的大德七年關閉市舶司暫行整頓。
最後一次海禁從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開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
最後一次海禁時間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蕃」,然而兩年後便「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州、廣東三路」。第四次海禁結束。
此後至元滅亡,市舶機構沒有再發生變化。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
(6)元朝的歷史擴展閱讀:
1、元朝國號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余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元朝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
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憑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
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G. 元朝的歷史為什麼記錄較少
元朝屬於游牧民族統治,本身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
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度,歧視漢族,漢族與少數民族隔閡嚴重
漢族屬於定居民族,文化更為發達,儒生反抗元朝統治,不願進行記錄
元朝不重視文化發展,對文化記錄不感興趣
衍生知識點——元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建立大蒙古國。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滅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元憲宗九年(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征伐宋戰爭去世後,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於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脫離與大汗忽必烈的關系,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結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的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元朝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順帝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泛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H. 元朝歷史故事
219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元世祖在位的時候,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建立的龐大的蒙古汗國,已經分裂成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元朝皇帝在名義上還是四個汗國的大汗。在那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西方各國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紛紛慕名到中國來觀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父瑪飛·波羅,原來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倆常常到國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國建立以後,他們帶了大批珍寶,到欽察汗國做生意。後來,那兒發生戰爭,他們又到了中亞細亞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兒住了下來。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經過布哈拉,見到這兩個歐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對他們說:「咱們大汗沒見過歐洲人。你們如果能夠跟我一起去見大汗,保能得到富貴;再說,跟我們一起到中國去,再安全也沒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來是喜歡到處游歷的人,聽說能見到中國的大汗,怎麼不願意?兩人就跟隨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忽必烈聽到來了兩個歐洲客人,果然十分高興,在他的行宮里接見了他們,問這問那,特別熱情。
尼古拉兄弟沒准備留在中國,忽必烈從他們那兒聽到歐洲的情況,要他們回歐洲跟羅馬教皇捎個信,請教皇派人來傳教。兩人就告別了忽必烈,離開中國。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時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經病死,留下的孩子馬可·波羅,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
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父說起中國的繁華情況,十分羨慕,央求父親帶他到中國去。尼古拉覺得讓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不放心,就決定帶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見了教皇之後,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來。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75年到了中國。忽必烈已經即位稱帝,聽到尼古拉兄弟來了,派人從很遠的地方把他們迎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帶著馬可·波羅進宮拜見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邊多了一個少年,詫異地問這是誰,尼古拉回答說:「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僕人。」
元世祖見到馬可·波羅英俊的樣子,連聲說:「你來得太好了。」
當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宮里舉行宴會,歡迎他們。後來,又留他們在朝廷里辦事。
馬可·波羅非常聰明,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元世祖發現他進步很快,十分賞識他,沒有多久,就派他到雲南去辦事。元世祖喜歡了解各地風俗人情,過去,朝廷使者到各地去視察,回來的時候,問他們風俗人情,都講不出。馬可·波羅出去,每到一處,都留心考察風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詳細匯報。元世祖聽了,直誇馬可·波羅能幹。以後,凡是有重要的任務,元世祖總派馬可·波羅去。
馬可·波羅在中國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許多地方視察,還經常出使到國外,到過南洋好幾個國家。他在揚州呆過三年,據說還在那裡當過總管。
日子一久,三個歐洲人不免想念家鄉,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請求回國。但是元世祖寵著馬可·波羅,捨不得讓他們走。恰好那時候,伊爾汗國國王的一個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來求親。元世祖選了一個名叫闊闊真的皇族少女,賜給伊爾汗國國王做王妃。伊爾汗國使者認為走陸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們熟悉海路,就請元世祖派尼古拉他們一起護送王妃回國。元世祖只好答應。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馬可·波羅就和伊爾汗國使者一起,離開中國乘海船經過印度洋,把闊闊真護送到了伊爾汗國,經過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這時候,他們離開威尼斯已經二十年。當地人長久沒聽到他們的消息,都以為他們死在國外了。現在看到他們穿著東方的服裝回來,又聽說他們到過中國,帶回許多珍珠寶石,都轟動了。人們給馬可·波羅起個外號,叫做「百萬家產的馬可」。
沒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個城邦熱那亞發生沖突,雙方的艦隊在地中海里打起仗來。馬可·波羅自己花錢買了一條戰船,親自駕駛,參加威尼斯的艦隊。結果,威尼斯打了敗仗,馬可·波羅被俘,關在熱那亞的監牢里。熱那亞人聽說他是個著名的旅行家,紛紛到牢監里來訪問,請他講東方和中國的情況。
跟馬可·波羅一起關在監牢里有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家,把馬可·波羅講述的事都記錄了下來,編成一本書,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一名《東方聞見錄》)。在那本游記里,馬可·波羅把中國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揚州、蘇州、杭州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中國的富庶和文明。這本書一出版,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嚮往。熱那亞人因為馬可·波羅出了名,把他釋放回國。
打那以後,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知識開始傳到中國來;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葯,也在這個時期傳到了歐洲(中國的另一個大發明造紙術,傳到歐洲要更早一些).
I. 元朝歷史的元朝中期
忽必烈去世後,元朝逐漸走上了由盛到衰、最終覆亡的道路。這一過程僅僅走了70餘年。而自成宗死後到順帝即位,在短短26年(1307—1333年)中,元王朝就相繼更換了9任皇帝。尤期是自英宗被弒以後,帝位紛爭、自相殘殺的局面一幕接著一幕。這種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斗爭極大地削弱了元王朝的統治基礎和實力,對其統治秩序的惡化和崩潰起到了直接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元朝統治階級長期以來推行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政策,到元末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公開激化,在此基礎上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敲響了元王朝的喪鍾 。 政治局勢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駕崩後,雖然太子真金早死,但是元世祖曾賜真金的三子鐵穆爾「皇太子寶」並且讓他鎮守和林。隨後鐵穆爾在庫里爾台大會中獲得重臣伯顏與玉昔帖木兒等支持,打敗真金的長子甘麻剌與次子答剌麻八剌等,鐵穆爾即皇帝位於上都,即元成宗 。 成為蒙古入元以來第一個繼位的皇帝 。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鎮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到了其晚年,由於蒙古政權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於太子德壽早逝,左丞相阿忽台擁護皇後卜魯罕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監國,並有意讓阿難答稱帝。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他們斬殺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勢,擁護率軍南下的海山稱帝,即元武宗。 皇後與阿難答被元武宗斬殺,其回回部下退入西域吐魯番地區 。鐵穆爾在位13年(1294—1307年),先後改用元貞(1295—1297年)、大德(1297—1307年)兩個年號。鐵穆爾執政期間基本是屬恪守成憲 。 平定西北與宗主地位 西北地區方面,早在元世祖時期,由於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國的承認,使得當時窩闊台汗海都有意奪回蒙古汗位。海都統轄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東南)一帶且與欽察汗國友好。元世祖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時被海都背刺,遂扶持八剌獲得察合台汗位以牽制海都。然而在中統九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忙哥帖木兒以元世祖過度漢化、違背祖宗成法為由,在塔拉斯河招開庫里爾台大會結盟反元。他們以海都為盟主,共同瓜分中亞行省,聯合對抗元朝與伊兒汗國,史稱海都之亂。元世祖派伯顏北上平亂,海都與新任察合台汗篤哇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迴避決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聯軍夥同鎮守遼東的東道諸王乃顏與哈丹襲擊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元世祖親率大軍擊敗之,派伯顏、玉昔帖木兒與李庭平定東北乃顏,主持西北軍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再犯和林,最後其勢力被驅出阿爾泰山以西。而哈丹於遼東高麗一帶游擊,至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敗亡 。
元成宗即位後,任命其侄海山(後繼位為元武宗)總領漠北諸軍。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聯軍被海山和晉王甘麻剌擊潰,史稱鐵堅古山之役。海都於戰後去世,其子察八兒繼位,窩闊台汗國被篤哇掌控。大德七年(1303年)由於篤哇被欽察汗脫脫蒙哥擊潰,就與察八兒共同派使者向元廷請和,脫脫蒙哥也向元廷請和,而伊兒汗本來就支持元廷,至此四大汗國皆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雙方廣設驛路,解除封禁。不久之後,窩闊台汗國被察合台汗篤哇與元朝元武宗先後攻滅而亡,察八兒投降元朝 。到了其晚年,由於蒙古政權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成宗鐵穆耳死於玉德殿,年僅42歲 。鐵穆爾兄答剌麻八剌的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親答已於2月到達京師,並與中書省右丞相哈剌哈孫取得聯系。為搶在3月3日卜魯罕皇後稱制前舉事,他們於3月2日率兵入宮,發動政變。斬支持立世祖之孫阿難答為帝的左丞相阿忽台,擒阿難答,愛育黎拔力八達稱監國。此時,其兄海山正揮軍南下,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答已北迎海山,會於上都,決議擁海山為帝,並誅殺阿難答,廢卜魯罕皇後。21日,海山在大安閣即位,是為武宗 。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置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
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年僅31歲死於玉德殿,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 ,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他曾令王約將《大學衍義》譯為蒙文,賜臣下說「治天下,此一書足矣。」並將《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人與色目人誦習。
皇慶元年(1312年)元仁宗將其儒師王約特拜集賢大學士並將王約「興科舉」的建議「著為令甲」,至此恢復科舉制度。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史稱延祐復科,最後錄取護都答兒、張起岩等56人為進士 。
他還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丞相托克托等,排除朝中異己。財政方面,元仁宗取消元武宗的經濟措施,並且於延祐元年(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產,史稱延祐經理。任用床兀兒統軍,擊敗察合台汗王也先不花以平定西北地區。然而元仁宗未能制止太後答己干預朝政,也無力制裁備受太後重用的重臣鐵木迭兒貪贓枉法。在繼承問題方面,元仁宗以王約輔助皇太子碩德八剌,並且聽從鐵木迭兒的建議,廢除武仁之約。他將元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外放鎮守雲南、次子圖帖睦爾放逐海南島。 仁宗即位之第五年,即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立嫡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兼中書令、樞密使 。同年冬天,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而擁護和世琜叛變,最後敗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國。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駕崩後,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 。 南坡之變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36歲的仁宗病死於大都光天宮。碩德八剌於三月登上皇帝寶座,是為英宗 。
元英宗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他還下令拔除權臣鐵木迭兒在朝廷的勢力。然而支持鐵木迭兒的蒙古與色目保守派厭惡元英宗的新政,有意發動政變。
至治三年(1323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趁元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際,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殺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奪得皇位 。 天歷之變 泰定帝召回被放逐到海南島的武宗系圖帖睦爾為懷王。泰定帝於泰定五年(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與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 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十月,上都陷落,天順帝被俘 。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歷,史稱天歷之變。 順帝時期 元文宗時期大興文治,天歷二年(1329年)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於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朝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然而丞相燕帖木兒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導致朝政更加腐敗。
元統元年(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為洗刷毒死元明宗的罪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後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又稱元順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