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角度
運動是相對的,要有參照物的對比,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因所選的參照物的不同而不同,就像一個人坐在行駛在路上的車一樣,如果以車為參照物,則人相對於車是靜止的,但如果以車外的風景或地球為參照物,則人是運動的,而我們平時所說的運動一般都是以地球為參照物.
②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中文名稱: 時間
英文名稱: time
定義: 時間是事件發生到結束的時刻間隔
應用學科: 物理(一級學科)
時間概念
時間含義
概念
認知與人體導程量(年齡)的關系
如何增加自己的導程量(時間)
怎樣節省時間
如何管理時間
數理邏輯
「時間」在物理學上的抽象概念解析時間的理論第一節 解析時間的建立第二節 解析時空的基本性質哲學概念單位中國古代計時單位刻更點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不同職業的人對時間的譽稱展開 時間概念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過程、狀態無外乎運動變化或靜止。運動變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間上的位移,也可有性狀的改變,有的事物呈現出周期性的運動或變化,而有的則不明顯或者沒有。那些具有明顯周期性變化的事物,其存在過程或階段,往往被人們用來作為衡量時間長短的依據。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單擺的運動周期、原子的震盪周期等等。人們雖然由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而建立起了時間概念,但這並不表明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時間或靜止對時間沒有意義。靜止狀態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鑽石的分子結構這一事物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是穩定不變的,不然人們就不會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因此,不論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對其用時間來描述其存在過程,也就是時間概念里還應體現事物的靜止狀態這一面。僅僅把時間概念建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進一步意識到靜止也是事物存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將是人們在時間概念上的一個進步。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對時,即對各個(種)事物的先後次序或者是否同時進行比對。人們為了方便相互間的交流和活動,通常以一些具有標志性事物的起止作為對時的標志。例如,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年份成為民國紀年的開始、以運動場上發令槍的聲音和煙霧就作為某項比賽的開始。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另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計時,即衡量、比較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人們一般不以靜止事物的存在過程作為記時的依據,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將時間僅僅看作「運動的存在形式」的一個因素。人們通常選擇一些周期性運動變化較為穩定的事物,以其運動周期作為計時依據。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機械鍾表、石英鍾、原子鍾等等,這些事物也就成為人們天然的或人工的計時器。計時器就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個(種)變化事物的存在過程(尤其是周期性的)來衡量其它事物存在過程長短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計時器度量出的時間都是呈現其本身的存在過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通過一定的轉換,以某個計時器的運行狀態來描述其它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或所處階段。比如以大約365個地球自轉周期(天)來對應1個地球公轉周期(年)、以大約29.5天來對應1個朔望月、用秒錶來測量運動員的成績等等。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時間概念不應是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意識,時間概念來自於人們對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認識,並通過歸納總結而產生。因此時間概念對應著客觀現實——事物的存在過程。人們除了對「東西」——以實物形態呈現的客觀事物,比如恆星、行星、分子、原子、細胞等認識以後可以產生了相應的概念,還可以對不是「東西」的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認識以後產生相應的概念。比如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所對應的物理量:時間、長度、質量、電流強度、溫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還有人們的空間、信息、意識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有人以時間不是「東西」為由,就否認時間概念的客觀性顯然是荒謬的。
③ 用物理學的角度說明什麼叫天文數字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天文數字的解釋是:
天文學上用以表示天體間距離的數字,通常都在億以上;借指極大的數字。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經常用到「天文數字」的說法,通常也不一定在億以上,只是表示主觀感覺天文學上用以表示天體間距離的數字,通常都在億以上;借指極大的數字。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經常用到「天文數字」的說法,通常也不一定在億以上,只是
表示主觀感覺。 但在物理中反正 我認為也就是很大的數字如 光年 天文數字 tiānwén shùzì
[astronomical figure;enormous figure] 因為天文學上所用的數字都很大,所以常用天文數字來表示極大的數字,同時還有誇大、難以實現的含義在內。 但在物理中反正 我認為也就是很大的數字如 光年在生活中,我們常用「天文單位」(天文數字)來形容一個非常大的數……例如:侯若木的輩分是一個太大的天文數字了,而代表徐如倜的T則是一個負的天文數字。
一「天文單位」指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天文常數之一。天文學中測量距離,特別是測量太陽系內天體之間的距離的基本單位,以A表示。
天文單位是以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約等於1.496億千米。
1938年以前,天文單位是指在沒有大行星攝動作用(見攝動理論)下,從地月系質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或者說,它是地月系質心繞太陽公轉的無攝動橢圓軌道的半長徑。根據開普勒定律,在高斯引力常數k、太陽質量S、地月系質量m、地月繫到太陽的平均距離A和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T之間有如下關系:
[403-01]。當取太陽質量為天文質量單位(即取S=1)地月繫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天文距離單位(即取A=1)時,高斯根據當時的不很精確的T和m/S值,算得k=0.01720209895。1938年第六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把k值固定下來,不再改變。根據這個k值,當取S=1、A=1和m=0時,就可以算出T值為365.2568983263歷書日。由此,可以把天文單位的定義改為:當公轉周期為365.2568983263歷書日時,一個假想的、質量為零的無攝動行星的橢圓軌道的半長徑,等於一個天文單位。根據准確的 T值和m/S值,可以算出地月系統日公轉軌道的半長徑為1.00000003天文單位。由於地球運動受其他天體攝動的影響,日地平均距離實際為1.0000000236天文單位。
④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時間究竟是什麼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說到時間就必須要談到空間。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表現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時間和空間緊密的交織在一起。現有觀點認為,我們所處的時空是四維的,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構成。
談到時間和空間,就不得不說相對論,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鍾慢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物體運動的越快,其所經歷的時間越慢。一艘相對於地球高速運動的宇宙飛船,在飛船上的人來看,地球上的人經歷的時間變慢了;而從地球上來看,是飛船上的人所經歷的時間變慢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兩者處於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在不同慣性系參考系中所測量到的時間是不同的。
(原子鍾)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⑤ (物理學)請問什麼叫做視角
觀察物體時,從物體兩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線在人眼光心處所成的夾角.
物體的尺寸越小,離觀察者越遠,則視角越小.
正常眼能區分物體上的兩個點的最小視角約為1分.
⑥ 從物理學的角度怎麼解釋天是藍的
如果陽光從天空照射下來,它就會連續不斷地碰到某些障礙——即使沒有下雨。因為光所必須穿透的空氣並不是空的,它由很多很多微小的微粒組成。其中的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不是氮氣便是氧氣,其餘則是別的氣體微粒和微小的漂浮微粒,它們來源於汽車的廢氣、工廠的煙霧、森林火災或者火山爆發出來的岩灰。雖然氧氣和氮氣微粒比一滴雨水小一百萬倍,但是它們也照樣能阻擋陽光的去路。光線從這些眾多的小「絆腳石」上彈回,並改變自己的方向:光線被散射出去,這是我們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的說法。波長短的藍色光和紫色光比波長長的橙色光和紅色光散射得多。所以散射的光中,紫光比紅光幾乎多10倍,而藍光則幾乎比紅光多6倍。綠色的、黃色和橙色的光線,敵不過占優勢的藍色光線和紫色光線,所以我們覺得這些散射的光是藍色的——天藍色的。發現這一切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利勛爵,他在13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當光線透過空氣偏離了它原來的直線方向時,光的波長不同,偏離的距離不同。後來人們為了向他表示敬意,便把這個散射過程叫做瑞利散射。如果你向天空看去,你主要看見的是陽光中被散射的藍色的光,而不是未經散射的陽光。
如果要看見這種白色的、未經散射的光,這種筆直向你落下來的光,你就得直接朝著太陽看去。但是,你千萬別這樣做!因為直接照射的陽光很強烈,也很危險,它會在瞬間嚴重灼傷你的眼睛;如果你看久了,它會使你雙目失明。
⑦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
⑧ 在物理學角度中,怎樣解釋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地球可以說是目前探索范圍裡面最特殊的一個星球,就是來自有生命體的存在,還不說人類這樣的高級文明以及科技,而生命體都有自己的意義,萬物皆有靈也有這種說法,所以人們就會困惑在物理學角度中,怎樣解釋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其實我覺得就是繁殖後代,這是物種的前提,同時意義也有很多,根據不同的生物來說。
所以說人類的一個意義就是保護自然生物,同時更重要的還是保護地球,假如未來真的發生了星際大戰這樣的事情,地球就是被進攻的地方,這時候就需要人類的幫助守護家園,畢竟我們人類擁有的文明科技,都是其他生物遠遠達不到的級別,這也是一個意義,本質來說就是為了繁衍後代,畢竟活下去才有希望。
⑨ 用物理學的角度解釋天為什麼是藍色的
在晴朗的天氣里空氣中會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水滴、冰晶等物質,當太陽光通過空氣時太陽光中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都能穿透大氣層,直接射到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從而使光線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實際上發生散射的藍光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沒有遇到微粒的藍光、紫光還是直接射到了地球上,所以射到地球上的白光中仍然是紅、橙、黃、綠、藍、靛、紫。當大雨過後,你是否注意過天會更藍,越是晴朗的天氣,天越藍,這是因為這樣的天氣里,空氣中的塵粒、小滴、冰晶的數量會很多。
如果陽光從天空照射下來,它就會連續不斷地碰到某些障礙——即使沒有下雨。因為光所必須穿透的空氣並不是空的,它由很多很多微小的微粒組成。其中的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不是氮氣便是氧氣,其餘則是別的氣體微粒和微小的漂浮微粒,它們來源於汽車的廢氣、工廠的煙霧、森林火災或者火山爆發出來的岩灰。雖然氧氣和氮氣微粒比一滴雨水小一百萬倍,但是它們也照樣能阻擋陽光的去路。光線從這些眾多的小「絆腳石」上彈回,並改變自己的方向:光線被散射出去,這是我們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的說法。波長短的藍色光和紫色光比波長長的橙色光和紅色光散射得多。所以散射的光中,紫光比紅光幾乎多10倍,而藍光則幾乎比紅光多6倍。綠色的、黃色和橙色的光線,敵不過占優勢的藍色光線和紫色光線,所以我們覺得這些散射的光是藍色的——天藍色的。發現這一切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利勛爵,他在13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當光線透過空氣偏離了它原來的直線方向時,光的波長不同,偏離的距離不同。後來人們為了向他表示敬意,便把這個散射過程叫做瑞利散射。如果你向天空看去,你主要看見的是陽光中被散射的藍色的光,而不是未經散射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