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陳立華
⑴ 物理五年中考五年模擬 電學、熱學分冊 北京版 陳立華 主編 跪求答案啊(初中物理)
呵呵,挺難的冊子,綜合的北京專用,自己努力吧,那麼多怎麼告訴啊,嗚嗚!
⑵ 華北地區以往天然地震層析成像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的許多地球物理學家利用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研究華北地區殼、幔結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1989年,劉福田等利用中國地震台網及ISC提供的區域地震和遠震的P波走時數據,採用層析成像技術重建了中國大陸及其鄰區的P波三維速度圖像。成像反演的地震資料取自區域(18°~54°N,73°~135°E)內887個地震台站,1981~1987年間發生在該區的1569個地震和55個遠震,共用了50485個P波到時數據,到時誤差一般小於0.3 s。成像的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以102.5°E附近為界,東部地殼薄,其厚度都小於45km; 110km深度處的P波速度圖像表明,研究區內P波最高速度不大於8.30km/s,最低速度不小於7.90km/s;而中朝准地台內,除阿拉善台隆和內蒙地軸為高速區之外,其餘地區均為低速區。對於中國大陸相當多的地區,軟流層有明顯的顯示,深度為220km(劉福田等,1989)。
1990年,陳立華、宋仲和利用北京台網、天津、河北、山西和陝西的82個地震短周期近震體波資料研究了華北地區地殼和上地幔P波速度結構。如圖5.1所示,華北地區劃分為燕山台褶帶、太行山隆起、山西地塹和鄂爾多斯地台四個單元。近震體波反演的結果顯於圖5.2中。I區低速層深度為61.5km,厚度10.0km,速度7.60km/s;Ⅱ區低速層深度為58.0km,厚度21.0km,速度7.60km/s;Ⅲ區低速層深度76.0km,厚度18.0km,速度7.70km/s;Ⅳ區,地幔頂部沒有明顯的低速層。由此得到,I區的地殼厚度為35.5km,地殼平均速度6.00km/s;Ⅱ區的地殼厚度為36.0km,地殼平均速度5.94km/s;Ⅲ區的地殼厚度為46.0km,地殼平均速度5.90km/s;Ⅳ區的地殼厚度為47.0km,地殼平均速度5.74km/s(陳立華等,1990)。
陳國英等於1991年發表題為「華北地區三維地殼上地幔結構」的論文,介紹了用均等顯示濾波頻時分析方法分析長周期瑞利面波資料,獲得路經中國大陸及鄰區的238條混合路徑的面波群速度頻散,其周期范圍為10.5~113 s;並用改進的分格反演方法反演位於華北地區的12個4°×4°平面網格單元的地殼上地幔結構。其結果表明華北地區地殼上地幔結構橫向變化顯著,從東向西地殼逐漸變厚。位於華北東部的幾個分格的地殼中約20km深處大多有低速層存在,其厚度約5~8km;地殼較薄,厚度一般約為35km。整個華北地區岩石層較薄,上地幔低速層的埋深約在55~100km之間,低速層的速度不盡相同,約為4.20~4.10km/s。橫波速度結構表明,鄂爾多斯地塊內部地殼比周緣厚,地殼厚度為43km,殼內平均速度較高約3.69km/s。地殼內未發現低速層,殼內速度隨深度遞增。上地幔低速層的埋深較相鄰的太行山斷裂深,其低速層的速度較高,表現出穩定地殼的上地幔特徵。
圖5.1 華北地區台站和震中位置分布示意圖
(據陳立華等,1990)
圖5.2 華北地區地殼、上地幔速度模型
(據陳立華等,1990)
宋仲和等選取中國27個地震台的763長周期儀器和世界標准地震台網(WWSSN)3個台的長周期地震儀記錄的1985~1987年中國境內和鄰區75個淺源地震的238條面波路徑資料,利用適配濾波頻時分析技術和改進後的網格反演方法,得到中國東部及其鄰海地區三維S波速度結構。
根據該區S波三維速度結構可以看出,鄂爾多斯地台以東地殼厚度自東向西、自南向北均變大。太行山以西,地殼厚度為38~39km,以東為32~36km;中朝地塊地殼平均速度為3.49~3.59km/s,其中華北平原、渤海為3.49~3.53km/s;華北平原和山西隆起地殼中見有低速層,後者下地殼速度相當大,達3.90~4.00km/s;這兩地區的上地幔低速層埋深小,為73~78km/s,山西隆起的低速層厚度大,華北平原則相對較薄。中朝地塊北緣和內蒙—大興安嶺褶皺系的復合地區,地殼中有低速層,上地幔低速層埋深較大、厚度小或層中速度較大,相對於華北平原和山西隆起來說,上地幔比較「穩定」。渤海地區下地殼速度低,為3.60km/s,上地幔低速層埋深只有62km,地殼較薄且平均速度略低,為3.49km/s(宋仲和等,1992)。
渤海為我國東部的陸緣海灣,地質上屬於華北地台東緣的新生代裂谷系,構造的總體走向為北北東向。1993年,孫若昧等由渤海周邊地區地震台網記錄的P波到時進行層析成像研究,獲得了該區地殼、上地幔速度結構的一系列新信息,並由此得出結論:①渤海的地殼厚度小於32km,是上地幔隆起的地殼減薄區;②燕山地區的地殼厚度大於32km;③華北平原地殼厚度在32km左右;④膠東半島—渤海—張家口活動斷裂帶(渤張斷裂)為北西向活動構造,由幾段斷裂或穩伏斷裂相接而成,屬殼內斷裂;⑤渤海內的軟流層頂面大約110km深,而過唐山到燕山地區陡然變厚,直到180km深度尚未發現軟流層;⑥渤海內的郯廬斷裂帶東側可能是上地幔物質甚至是軟流層物質的上涌通道(孫若昧等,1993)。
為了建立中國及鄰區地球內部的三維結構圖像,研究各圈層的橫向變化及深部動力過程,朱介壽等在1997年對國內外近年來有關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並按統一的數據處理及反演方法,以2°×2°平面網格的節點為點模型構成資料庫單元,構建該區地球三維速度模型資料庫。三維速度模型分層包括地殼、岩石圈地幔、軟流圈、過渡層、下地幔、外核和內核。其中,地殼分層參數主要根據搜集到的人工地震剖面的結果選定的。上地殼P波速度為4.5~6.0km/s,中地殼為5.8~6.6km/s,下地殼為6.4~7.4km/s。對於地殼以下的上地幔、軟流層等等,其分層參數主要來源於天然地震面波及體波資料的反演結果。
應用地球三維速度模型資料庫研究地殼、上地幔速度結構發現:東經105°以東的區域,當深度為50km時,已進入上地幔;以西的區域仍處於中、下地殼中;沿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有一條呈北東向的速度梯度帶,它與中國著名的東部重力梯度帶基本吻合。當深度為100km時,中國東部已全部進入軟流圈。沿北緯38°附近大圓路徑斷面可以看出,塔里木有巨厚的岩石圈根,到300km深尚未發現軟流層。華北平原—渤海等地,岩石圈僅80~100km厚,軟流層的速度較低(朱介壽等,1997)。
多年來,國內眾多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利用天然地震資料研究中國大陸地殼及上地幔的工作始終不斷,取得了越來越多的認識。徐果明等在2000年發表了用瑞利波資料反演中國大陸東部地殼、上地幔橫波速度結構的結果。他們利用中國大陸東部21個台站43條面波大圓路徑上瑞利波記錄的雙台資料,計算出雙台間地震面波相速度頻散,並基於概率反演方法求相速度頻散曲線的分布,繼而反演出地殼、上地幔S波速度結構。
其研究的結果同樣表明,中國大陸東部地殼的厚度為32~52km,呈東薄西厚的總趨勢,具體分布如圖5.3所示;但由圖可明顯看出,中國大陸東部存在的北東向地殼厚度斜坡帶呈「h」型分布,位置並不與太行山前重力梯度帶重合。
圖5.3 用面波雙台法得到的中國大陸東部地殼厚度分布圖
(據徐果明等,2000)
Ⅰ—大別山;Ⅱ—山西地塹
圖5.4為中國大陸東部S波速度5條典型剖面的位置圖。其中,A-A』剖面沿北緯36°方向,B-B』剖面沿北緯30°方向,D-D』剖面沿北北東方向穿越秦嶺,E-E』剖面沿東經115 °方向。
圖5.5為中國大陸東部不同地區地殼、上地幔S波速度典型剖面。由A-A′ 剖面可見,以河北獻縣到山東單縣為界,上地幔低速層埋深在東部地區約90km,低速層中速度可達到4.1km/s;向西經華北新生代裂陷盆地逐漸上升到太行山隆起區的80km,低速層中速度約4.3km/s;山西中部斷陷區南段為上地幔低速層從東向西下降的斜坡帶,其西部塊體上地幔低速層的埋深約125km,低速層中速度約4.3km/s;山西中部斷陷區南段及其東的塊體上地幔低速層的埋深約80km,低速層中速度約4.2km/s。這些結果與陳國英等、宋仲和等給出的華北平原和山西隆起上地幔低速層的埋深(73~78km)相比偏深些,但低速層中的速度值基本一致。而與響水—滿都拉GGT地學大斷面上MT探測提供的華北平原和山東地區的岩石圈厚度(83km,100km)相比偏小些。
圖5.4 中國大陸東部S波速度典型剖面位置圖
(據徐果明等,2000)
圖5.5 中國大陸東部不同地區地殼、上地幔S波速度典型剖面圖
(據徐果明等,2000)
(a)A-A′剖面;(b)B-B′ 剖面;(c)D-D′剖面;(d)E-E′剖面
B-B′ 剖面顯示,東經105°以西,上地幔低速層深度大於160km,東部約130km;而在東經1140~116°之間,上地幔低速層頂面抬升90km,從118°向東,進一步抬升到80km左右。
E-E′ 剖面顯示,在東經115°沿南北方向,華北地塊低速層頂面深度大致在80~85km左右,在小五台山地區莫霍面下沉,上地幔低速層也明顯下沉(徐果明等,2000)。
縱觀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一個突出的印象是:多數學者對華北地區殼、幔結構的研究都認為在華北地區地殼和岩石圈都是減薄的;但對它們的厚度大小、分布規律的認識卻各有不同。因而,還存在許多有待探討的問題。在我們的研究中,關於地殼深度的結果主要依據人工地震資料;而關於上地幔深度的討論,則也是建立在天然地震資料的基礎上。
⑶ 您的物理五年中考五年模擬還有么,陳立華的,萬分感謝
下學期就上初三了,我想問一問物理資料書是《五年中考三年模擬》好呢,
懸賞分:10 -
解決時間:2008-8-28 13:57
下學期就上初三了,我想問一問物理資料書是《五年中考三年模擬》好呢,還是《天利三十八套》或《典中點》好。另外,初三化學要不要買資料書?難嗎?
《五年中考三年模擬》不錯
初三的化學基本上是背的東西,買一本資料書練練總是好的。不要怕化學,好好學是不會怕的,有問題一定要問。
回答者:
- 2008-8-23 18:59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28 2009-8-10
4 2006-2-15
6 2009-11-8
8 2008-9-17
19 2006-7-25
查看同主題問題:
38套好點,我做過,化學建議你去外面報班,提前學學,沒什麼難的,我化學從剛開始學前30個選擇就沒錯過
回答者:
- 2008-8-23 18:09
以我的經驗來說你最好是先做了天利38再做五年中考三年模擬,因為天利38上很多題目都是平時很容易做到的,五三的話就是鞏固基礎再加以深入,我做了以後感覺這樣不錯,順便說一句我是今年初三剛畢業,我們的班是學校的重點班,老師就是這樣安排的 希望能幫到你
回答者:
- 2008-8-23 18:35
不難,都是復習時間了,我買過沒做過多少.初中的東西都不難,按照你學校買的復習資料和學校印的試卷,照老師說的去做,別太過擔心.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過買太多資料,會沒時間做,而且又不符合你當地的中考的題目.跟著學校老師的就沒錯了.
回答者:
- 2008-8-23 18:41
⑷ 誰有五年中考五年模擬就是主編是陳立華,北京版的物理
選D(是綜合吧!??)
⑸ 中國大陸及鄰區地震速度結構分析
中國大陸主要成礦域地殼上地幔三維速度結構研究是成礦系列與地球物理研究的首次結合。匯集了天然地震資料(安昌強等,1993;陳國英等,1991;陳立華等,1992;宋仲和等,1991,1992;庄真等,1992),給出中國大陸主要成礦域地殼上地幔三維速度分層結構模型,根據各層的厚度和地震波速度差異,揭示出主要成礦域地殼上地幔速度結構的主要特徵和勾繪出主要框架。
(一)中國大陸剪切波速度結構切片分析結果
對中國大陸及鄰區剪切波速度圖像進行切片分析(圖2-27 至圖2-34)。得到沿東西剖面縱向0~240 km深度速度結構分布特徵。
1.30~33分格剪切波速度特徵
圖2-27 中國大陸及鄰區剪切波速度結構分格示意圖
分析30~33 分格(圖2-28)剪切波速度特徵,可將地殼上地幔分為東西兩個結構單元,即大興安嶺造山帶(30分格)和松遼盆地、張廣才嶺佳木斯隆起帶(31~33分格)。沿30~33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東逐漸減薄,西部構造單元岩石圈厚,厚度為90 km;東部構造單元岩石圈薄,厚度為80 km。大興安嶺造山帶厚殼(地殼)厚幔(岩石圈地幔),松遼盆地、張廣才嶺佳木斯隆起帶薄殼(地殼)薄幔(岩石圈地幔)。在30~33分格這一條帶中P波解釋的地殼結構可以參考內蒙古滿洲里―黑龍江綏芬河地學斷面的解釋。大興安嶺造山帶軟流圈速度值高與剖面西部區域。軟流圈頂界面埋深大於剖面西部區域。剖面西部大興安嶺造山帶地殼底部速度降低,剖面東部中地殼低速層發育。
圖2-28 地殼上地幔剪切波30~33 分格速度結構
S波單位:km/s
2.38~51分格剪切波速度特徵
分析38~51分格剪切波速度特徵,可將地殼上地幔分為5個結構單元,即天山造山帶(38~42分格)、巴丹吉林沙漠(43分格)、陰山山脈(44~47分格)、燕山遼河平原(48~49分格)和長白山隆起帶(50~51分格)。沿38~51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東台階式減變薄,天山造山帶岩石圈厚度為110 km、地殼厚度為50 km,巴丹吉林沙漠岩石圈厚度為96 km、地殼厚度為46 km,陰山山脈岩石圈厚度為82 km、地殼厚度為42 km,燕山遼河平原岩石圈厚度為75 km、地殼厚度為35 km和長白山隆起帶岩石圈厚度為70 km、地殼厚度為33 km。剖面西部天山造山帶具有較高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4.5~4.7 km/s)。剖面東部地區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為4.3~4.4 km/s。大陸軟流圈與海洋軟流圈的明顯分界在49和50分格之間。長白山隆起帶(50,51分格)下為海洋軟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小於4.1 km/s。50分格以西地區為大陸軟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大於4.1 km/s。巴丹吉林沙漠地殼底部剪切波速度值較高(4.0 km/s),可能存在殼幔混合層。44分格以東地區中地殼低速層廣泛發育。強烈的地殼上地幔變形產生在燕山隆起帶和遼河盆地之間。
圖2-29 地殼上地幔剪切波38~51 分格速度結構
S波單位:km/s
3.56~73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徵
分析56~73分格(圖2-30)剪切波速度特徵,可將地殼上地幔分為5個結構單元,即塔里木盆地(56~60 分格)、祁連山(61~63 分格)、鄂爾多斯(64~66 分格)、華北、黃海(67~69分格)和日本海、日本島(70~73分格)。沿56~73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東台階式減薄,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厚度為110 km、地殼厚度為48 km,祁連山造山帶岩石圈厚度為86 km、地殼厚度為56 km,鄂爾多斯岩石圈厚度為75 km、地殼厚度為45 km,華北、黃海岩石圈厚度為63 km、地殼厚度為33 km和日本海、日本島岩石圈厚度為50 km、地殼厚度為25 km。剖面西部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地幔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6~4.7 km/s)。
剖面東部地區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為4.3~4.5 km/s。大陸軟流圈與海洋軟流圈的明顯分界在69和70分格之間。日本海、日本島(70~73分格)下為海洋軟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小於4.1 km/s。69分格以西地區為大陸軟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大於4.1 km/s。鄂爾多斯地殼底部(63~64分格)剪切波速度值較高(4.1 km/s),可能存在殼幔混合層。67分格以東地區地殼底部低速層廣泛發育。強烈的地殼上地幔變形產生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界上(63分格)。太平洋板塊高速體俯沖前鋒達到黃海軟流圈之中(69~73分格),在華北盆地軟流圈內留下拆沉高速體。大陸軟流圈與海洋軟流圈的明顯分界在黃海和日本海(69和70分格)之間。沿38~51分格剖面大陸軟流圈明顯分為東西兩部分,剖面西部青藏高原軟流圈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4~4.7 km/s,剖面東部祁連山、鄂爾多斯、華北、黃海(63~69分格)軟流圈剪切波速度值較低(4.1~4.3 km/s),日本海、日本島(70~73分格)為海洋軟流圈,剪切波速度值4.0~4.2 km/s。青藏高原岩石圈特徵為厚殼(地殼)厚幔(岩石圈地幔)、剛性(高速度)岩石圈、冷(高速度)軟流圈。鄂爾多斯、華北、黃海岩石圈特徵為薄殼(地殼)薄幔(岩石圈地幔)和熱(低速度)軟流圈。
圖2-30 地殼上地幔剪切波56~73 分格速度結構
S波單位:km/s
4.75~87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徵
分析75~87 分格(圖2-31)剪切波速度特徵,可將地殼上地幔分為4個結構單元,即青藏高原(75~81分格)、秦嶺山脈(82~84分格)、華北平原(85~86分格)、黃海(87分格)。沿75~87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西厚東薄,青藏高原岩石圈厚度為130 km、地殼厚度為70 km,秦嶺山脈岩石圈厚度為65 km、地殼厚度為35 km,華北平原岩石圈厚度為63 km、地殼厚度為33 km,黃海岩石圈厚度為60 km、地殼厚度為28 km。剖面西部青藏高原具有較高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4.5~4.7 km/s)。剖面東部地區秦嶺山脈、華北平原、黃海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為4.3~4.4 km/s。沿75~87分格剖面大陸軟流圈明顯分為東西兩部分,剖面西部青藏高原軟流圈(75~81 分格)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7 km/s,剖面東部秦嶺山脈、華北平原、黃海(82~87分格)軟流圈剪切波速度值較低為4.0~4.2 km/s,青藏高原巨厚的地殼內部(78~80分格)有一個低速體(3.5~3.7 km/s)使中地殼劇烈變形。巴顏喀拉山地殼底部有一個高速體(4.0 km/s)。秦嶺山脈地殼上地幔形成一個垂向低速帶,軟流圈上隆,是地幔物質上侵的運移通道,具有典型的多金屬成礦帶的有利地球物理背景特徵。
圖2-31 地殼上地幔剪切波75~87 分格速度結構
S波單位:km/s
5.92~106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徵
分析92~106分格(圖2-32)剪切波速度特徵,可將地殼上地幔分為4個結構單元,即青藏高原(92~97 分格)、四川盆地(98~99 分格)、大別山(100~102 分格)、東海、太平洋(103~106分格)。大陸軟流圈和海洋軟流圈的分界在102和103分格之間。東海應歸屬於海洋上地幔結構。沿92~106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東台階式減薄,青藏高原岩石圈厚度為130 km,地殼厚度為70 km,四川盆地岩石圈厚度為100 km、地殼厚度為45 km。大別山岩石圈厚度為75 km、地殼厚度為35 km,東海、太平洋岩石圈厚度為55 km、地殼厚度為25 km。
剖面西部青藏高原具有較高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4.5~4.6 km/s)。剖面東部四川盆地、大別山、東海、太平洋地區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為4.3~4.4 km/s。沿92~106分格剖面大陸軟流圈明顯分為東西兩部分,剖面西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軟流圈(92~97分格)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6 km/s,剖面東部大別山地區(99~102 分格)是另一個軟流圈剪切波速度較高區域,剪切波速度值為4.5~4.7 km/s,已屬於華南軟流圈范圍。這兩個高速軟流圈區域為一個垂向低速帶(南北構造帶,98分格)所分隔。96~97分格中上地殼有一個高速體(3.4~3.6 km/s),98~101 分格地殼底部有高速體(4.0 km/s)。東海、太平洋(103~106 分格)為海洋軟流圈剪切波速值小於4.1 km/s。太平洋板塊高速體(104~106分格)插入在120 km的軟流圈之中直達中國海岸線。
6.108~119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徵
分析108~119分格(圖2-33)剪切波速度特徵,可將地殼上地幔分為3個結構單元,即印度板塊(108~111分格)、雲貴高原、東南丘陵(112~116 分格)、中國台灣、太平洋(117~119分格)。大陸軟流圈和海洋軟流圈的分界在116 和117 分格之間。沿108~119分格剖面巨厚的大陸岩石圈和薄的海洋岩石圈形成明顯的差異,剪切波速度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印度岩石圈厚度為120 km、地殼厚度為40 km,雲貴高原、東南丘陵岩石圈厚度為120 km、地殼厚度為35 km,中國台灣、太平洋岩石圈厚度為60 km、地殼厚度為25 km。剖面西部印度岩石圈地幔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7 km/s)。剖面東部華南岩石圈地幔也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4~4.7 km/s。沿92~106分格剖面大陸軟流圈明顯分為東西兩部分,剖面西部印度軟流圈(108~110分格)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6 km/s,剖面東部華南地區(112~116分格)是另一個軟流圈剪切波速度較高區域,剪切波速度值為4.3~4.7 km/s。這兩個高速軟流圈區域為一個垂向低速帶(南北構造帶,111分格)所分隔。華南(114~116分格)地殼底部有高速體(4.0 km/s)。台灣海峽、太平洋(117~119分格)為海洋軟流圈剪切波速值小於4.1 km/s。華南岩石圈特徵為薄殼(地殼)厚幔(岩石圈地幔),它與華北岩石圈的薄殼薄幔、特徵形成鮮明對比,說明他們的演化機制和背景不同。
圖2-32 地殼上地幔剪切波92~106 分格速度結構
S波單位:km/s
7.123~129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徵
分析123~129分格(圖2-34)剪切波速度特徵,可將地殼上地幔分為大陸和海洋兩個大的結構單元,即華南大陸(123~127分格)和台灣海峽、太平洋板塊(128~129分格)。大陸軟流圈和海洋軟流圈的分界在126和127分格之間。沿123~129分格剖面巨厚的大陸岩石圈已經伸展至台灣海峽。大陸岩石圈厚度為80 km、地殼厚度為40 km,太平洋岩石圈厚度為50 km、海洋地殼厚度為25 km。大陸岩石圈地幔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3~4.5 km/s),海洋岩石圈地幔剪切波速度值4.2~4.3 km/s。大陸軟流圈(123~126分格)具有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4~4.7 km/s,台灣海峽、太平洋(127~129分格)為海洋軟流圈剪切波速值小於4.2 km/s。
圖2-33 地殼上地幔剪切波108~119 分格速度結構
S波單位:km/s
華北和東北具有薄的岩石圈,100 km 深處(圖2-35),已經進入軟流圈。速度為4.10~4.20 km/s;中國西部和華南具有厚的岩石圈,100 km深處,仍在岩石圈地幔中,速度為4.50~4.60 km/s;攀西軟流圈上隆速度降低,為4.20 km/s。在100 km深度地震剪切波速度圖上、將中國地震震源深度和大地構造疊合。可以看出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的空間差異、時間差異和角度差異,造成中國東部東北、華北和華南的差異。
在150 km和200 km深度(圖2-36,圖2-37),東、西部均已經進入軟流圈。以西昆侖-阿爾金-祁連山-秦嶺-大別為南北分界,以東經105°為東西分界,將中國大陸可以劃分為3個速度結構區,即中國北部、青藏高原和華南。青藏高原和華南為高速區,速度分別為 4.30~4.50 km/s 和 4.30~4.70 km/s。華北為低速區,速度為4.10~4.20 km/s。在200 km 深度,東北遼寧附近速度為 4.20~4.60 km/s 的局部高速區為板塊俯沖的結果。
圖2-34 地殼上地幔剪切波123~129 分格速度結構
S波單位:km/s
⑹ 湖南桃江患肺結核復課學生為什麼不敢在食堂吃飯
肺結核旋渦中的桃江四中364班
目前共發現29例確診病例和5例疑似病例另有38名學生預防性服葯國家衛計委已介入調查
湖南桃江縣第四中學(簡稱桃江四中)暴發結核病聚集性疫情一事,連日來引發社會關注。圍繞患病的具體人數、事發前學校是否「知情不報」的討論,目前仍在持續。11月17日晚,湖南省衛計委就此通報稱,截至11月16日,桃江四中共發現29例肺結核確診病例和5例疑似病例,另有38名學生預防性服葯,共計72名學生接受治療和管理。與此同時,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11月17日,國家衛計委相關工作人員和防治專家已到達湖南省桃江縣,督導當地疫情處置工作。
現狀
28名復課學生的
校園「孤島」
桃江四中,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縣屬市級重點高級中學。學校的364班,是高三年級文科重點班,有學生89名。班級的大多數學生,早已規劃好未來,有人想報考軍校,有人想進醫學院學中醫,還有人想當老師。但今年8月,一場突然暴發肺結核疫情,打亂了他們備戰高考的腳步。
7月28日,學校給高三學生放了10天假,8月6日學生們返校上課。暑假期間,364班的周星(化名)聽說了一個「可怕的消息」:之前班裡幾名休學的學生,得的是肺結核。消息很快被證實。周星回憶,8月10日,學校安排了學生們進行采血檢查,隨後通知,班級里有7名同學,確診患上肺結核。
「怕被歧視不敢在食堂吃飯」
昨日是364班成欣(化名)的生日,這個剛滿17歲的湖南女孩兒喜歡英語,希望考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翻譯專業,但這場肺結核讓她的夢想蒙上了陰影。8月份,成欣被確診患上肺結核,隨後休學在家。10月份,她接到復課通知,「我當時很開心,一方面自己身體好轉,另一方面又能回去好好學習准備高考了」。
返校之後,成欣和另外二十幾個復課的同學被安排進物理實驗室,集中上課。然而不久她就發現,重回校園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一些經過我們班的同學會指著我們班說這是肺結核班,甚至還會直接指著我們說,你們這些得了肺結核的,離我遠一點」。身邊人異樣的眼光讓成欣和其他復課的同學感到「很受傷」,「學校都說我們的病沒有傳染性了,但他們不理解。」
桃江四中是寄宿制學校,但除了成欣和另外一個同學外,餘下的26名復課同學都由家長陪讀,不住在校內。復課後,成欣沒有選擇在學校食堂吃飯,「怕被歧視,都是自己點外賣吃」。
28名復課學生像學校里的「孤島」,與此同時,更多在家休養的學生已經急不可耐。11月9日,出院後的周星領取了語文和數學考試卷,「對完答案後,心都涼了。」原先成績中上游的周星,現在「光是數學選擇題,就錯了將近一半」。兩個多月的治療,周星已經沒有心思看書,加上治療服葯,總是嗜睡,狀態不好。
周星原本打算報考湖南中醫葯大學,學習中醫。「生病之前,我看過2016年的分數線,是543分,我覺得努努力還是很有希望的,但現在,我都沒敢看今年的分數線,覺得看了也白看,落下好幾個月,沒希望了。」
爭議
家長、學校、疾控中心
誰「知情不報」?
364班的學生王華(化名)是今年1月份經桃江縣人民醫院確診的肺結核,隨後他前往桃江縣疾控中心取葯治療。「當時疾控中心的人告訴我沒有問題,可以繼續上課,我也就沒在意」。3月份,王華和母親回疾控中心取葯,他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當時已經和疾控中心的人說了身份,而且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員還告訴他,你們班還有幾個人也得了肺結核。
學生陳立華(化名)也向北青報記者表示,曾經告訴過疾控中心自己的病情。「我是7月份在湘雅醫院確診的,而且病情嚴重,不僅有肺結核,還有盆腹腔結核,腸結核,胸腔還有積水。」
此前,北青報記者曾就「是否了解學生患病」,咨詢桃江縣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今年7月,曾有幾名患者來中心就診,但稱「他們當時隱瞞了身份」。縣疾控中心表示,是在接診多例患者後才發現他們都是學生,並且來自同一所學校。
疫情暴發的消息走熱後,不少患病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對學校是否「瞞報疫情」一事提出疑問。有學生表示,自2016年開始364班就陸續有學生因病休學,學校不可能不知道情況。對此,11月17日晚,364班的班主任易躍新回應北青報記者時堅稱,是在今年8月2日才知道班上有同學患上肺結核,「之前364班雖然有一些同學請假或者休學,但無論是請假理由還是休學證明上都沒有寫肺結核。」
易躍新告訴北青報記者,7月28日高三年級正常放假,8月6日收假。「8月2號有一位家長來學校找我說自己孩子因為肺炎6號不能正常上課,我聯想到我們班7月份有一位同學也得了肺炎就覺得很奇怪,於是在我的追問下這個家長才說自己孩子患了肺結核,並且還告訴我班上至少有三個同學患病」。易躍新表示,自己8月2日獲知情況後就第一時間通知了學校。桃江四中校長楊宇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年8月才知道了有在校生患肺結核的事情。」
從8月2日上報學校,直至8月18日學校才安排364班統一放假,期間相隔十多天。有學生家長疑問,學校為何沒有在第一時間啟動停課等應急措施?校長楊宇回應北青報記者稱,一方面疾控中心並沒有提示要求校方停課;另一方面,學生家庭分布在全縣各個地方,回家後不便於統一篩查。
進展
國家衛計委介入調查
防治專家督導當地疫情處置
據新華社消息,國家衛計委17日表示,對湖南省桃江第四中學結核病聚集性疫情高度重視,已責成當地核實情況,及時公開發布准確信息,全力以赴治療患病學生。據了解,17日下午,相關工作人員和防治專家已到達當地督導疫情處置工作。相關進展情況將及時發布。
2017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教育部修訂印發了《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規范(2017版)》,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結核病散發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的處置流程,要求學校強化對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對發現的肺結核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要依法依規,立即報告當地疾控機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及時進行調查核實,並迅速進行流調,根據情況開展篩查。定點醫療機構對確診患者及時進行規范治療。
近年來,通過堅持依法防治,科學防治,防治結合,我國結核病疫情穩步下降。專家表示,結核病作為一種慢性傳染病,可防可控,只要堅持規范治療,可完全治癒。據了解,下一步,國家衛計委將聯合教育部門重點組織開展對寄宿制中學為主的學校結核病防控檢查督導,對未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等要求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的單位和個人責令改正,對報告不及時、疫情處置不力等原因造成疫情擴散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⑺ 參考文獻
安昌強,宋仲和,陳國英,陳立華,庄真,傅竹武,呂梓齡,胡家富.1993.中國西北地區剪切波三維速度結構.地球物理學報,36(3):317~325
陳國英,宋仲和,安昌強,陳立華,庄真,傅竹武,呂梓齡,胡家富.1991.華北地區三維地殼上地幔結構.地球物理學報,34(2):172~181
陳立華,宋仲和,安昌強,陳國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呂梓齡.1992.中國南北帶地殼上地幔三維面波速度結構和各向異性.地球物理學報,35(5):574~583
董頤珍.1997.秦巴地區QB-1測線地震測深成果介紹.見:袁學誠主編,阿爾泰-台灣地學斷面論文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65~175
高銳,吳功建.1996.地球物理綜合解釋模型與現今地球動力學過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結構構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138~148
闞榮舉,韓源.1992.雲南遮放至馬龍地學斷面說明書.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國大陸地殼上地幔電性特徵.地球物理學報,36(增刊):136~139
李秋生,盧德源,高銳,李敬衛,范井義,熊賢明,張之英,劉文,李英康,閆全人,李德興.2000.橫跨西昆侖-塔里木接觸帶的爆炸地震探測.中國科學(D 輯),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陳學波,王椿鏞.1992.青海門源至福建寧德地學斷面說明書.北京:地震出版社
盧德源,李秋生,高銳,李英康,李德興,劉文,張之英.2000.橫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學通報,45(9):982~987
盧造勛,夏懷寬.1992.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至遼寧東溝地學斷面(說明書).北京:地震出版社
馬杏垣,劉昌栓,劉國棟.1991.江蘇響水至內蒙古滿都拉地學斷面說明書.北京:地質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編.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結構演化和動力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20
彭聰,高銳.2000.中國大陸及鄰近海域岩石圈/軟流圈結構橫向變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強,陳國英,陳立華,庄真,傅竹武,呂梓齡,胡家富.1991.中國西部三維速度結構及其各向異性.地球物理學報,34(6):694~707
宋仲和,陳國英,安昌強,陳立華,庄真,傅竹武,呂梓齡,胡家富.1992.中國東部及其相鄰海域S波三維速度結構.地球物理學報,35(3):316~330
孫武城,馬寶林,宋松岩,胡鴻翔.1992.湖北隨州至內蒙古喀喇沁旗地學斷面說明書.北京:地震出版社
孫武城,徐傑,揚主恩,張先康.1992.上海奉賢至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學斷面說明書.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暘.1997.深部地熱岩石圈研究中的意義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見:張炳喜,洪大衛,吳宣志編,岩石圈研究的現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吳功建,高銳,余欽范,程慶雲,孟令順,董學斌,崔作舟,尹周勛,沈顯傑,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亞東—格爾木地學斷面」綜合地球物理調查與研究.地球物理學報,34(5):552~562
熊紹柏,賴明惠,劉若賓,於桂生.1993.屯溪—溫州地帶的岩石圈結構與速度分布.見:李繼亮主編,東南大陸岩石圈結構與地質演化.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50~256
胥頤,劉福田,劉建華,孫若昧.2000.天山地震帶的地殼結構與強震構造環境.地球物理學報,43(2):184~193
徐新忠,齊雄飛,揚長來,黨淑娟.1993.青海花石峽—甘肅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測深成果.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學,蔣亞明,黨淑娟,聶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肅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測深剖面的地殼速度結構研究及其大地構造單元的劃分.見袁學誠主編,阿爾泰-台灣地學斷面論文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13
尹周勛,賴明惠,熊紹柏,劉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華南連縣—博羅—港口地帶地殼結構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測結果.地球物理學報,42(3):383~392
袁學誠主編.1996.中國地球物理圖集,國際岩石圈委員會201 號出版物,北京:地質出版社
張貽俠,孫運生,張興洲,楊寶俊.1998.中國滿洲里-綏芬河地學斷面.北京:地質出版社
章惠芳.1988.廣西柳州爆破觀測和桂東地區地殼結構.中國大陸深部構造的研究與進展.北京:地質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泉州爆破深地震測深資料的再解釋.中國地震,4(2):96~102
趙俊猛,李植純,馬宗晉.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學分析.北京:地學前緣,第10特刊,125~131
鄭曄,滕吉文.1989.隨縣—馬鞍山地帶地殼與上地幔結構及郯廬構造帶南段的某些特徵.地球物理學報,32(6):48~659
朱介壽.1997.中國及其鄰區地球三維結構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學報,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呂梓齡,胡家富,宋仲和,陳國英,安昌強,陳立華.1992.青藏高原及鄰近地區地殼與上地幔剪切波三維速度結構.地球物理學報,35(6):694~709
⑻ 2011西城區初三物理一模12題過程 稍微准確點~ 郵箱:[email protected]
北京的 ??? 我給你發了郵件了 可不可以把題給我?
是不是兩個 杯子
是不是選C。。。 如是這題的話。。。 你把C的密度設為2. D的密度設為3. 設他們的體積為1. C的質量就為2.D的質量就為3.。。。。。。。 C一半傾入排開液體的質量等於C的質量。所以C全部的傾入排開液體的質量就為C的兩倍為4.。。。 所以加的力就應該是2. D的質量為3.把D分成3份每份質量為1。 所以給D加上2的力量。D就應該還有1份在液體裡面。 所以D有兩份在液體外部。所以D是有1的2/3在液體外部。。。 所以V1:V=2:3 所以3V1=2V 。。。。。。。。。。。。 別聽樓上的。我也是中考結束了,我還在准備考成都7中。。。 這個暑假 很重要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