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惠州歷史名人

惠州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 2021-08-01 15:26:31

Ⅰ 廣東籍的歷史名人

孫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廣州-花都 太平天國天父。

康有為 南海 維新變法領袖。

梁啟超 新會 維新變法領袖。

袁崇煥 東莞 明朝抗清愛國名將 。

詹天佑 南海 中國鐵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國近代音樂之父。

馮 如 江門-恩平 中國航天之父。

冼星海 廣州-番禺 人民音樂家。

吳大猷 廣州-番禺 中國物理學之父。

蘇曼殊 香山-珠海 清末民初著名文學家。

鄧世昌 廣州-番禺 甲午戰爭愛國名將。

葉劍英 梅州-梅縣 中國十大元帥之一,推翻四人幫,結束文革。

宋子文 海南-文昌 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

惠 能 肇慶-新興 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唐朝人,著有《壇經》。

張九齡 韶關 唐朝著名詩人。

吳研人 南海-佛山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屈大均 廣州-番愚 清代著名詩人。

黃遵憲 梅州 近代著名詩人。

葉 挺 惠州-惠陽 革命家,抗日名將。

梁思成 江門-新會 著名的建築學家。

廖仲愷 歸善 革命家。

蘇兆征 香山-珠海 革命家,1925年香港海員罷工領袖。

容國團 香山-珠海 乒乓球世界冠軍。

彭 湃 陸豐 革命家,農民運動領袖。

蔡鋌鍇 羅定 十九路軍總指揮,抗日名將。

蔣光鼐 東莞 十九陸軍軍長,抗日名將。

謝晉元 梅州-蕉嶺 淞滬戰役,抗日名將。

李小龍 順德 武術大師,國際影星。

阮玲玉 香山(祖籍) 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

倫文聚 南海 廣東第一狀元.

陳鏡開,中國第一個破世界記錄的運動員

李惠堂,中國第一位真正足球世界巨星

廣東十虎:

無影腳黃麒英

鐵橋三梁坤

九龍拳黃橙可

醉拳蘇乞兒

軟綿掌周泰

鷹爪王蘇黑虎

七星拳黎仁超

俠家拳潭濟均

鐵指陳鐵志

鶴陽拳王隱林

Ⅱ 關於惠州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秦朝為南海郡傅羅(或作博羅)縣
東晉為南海郡博羅、酉平、欣樂三縣
南北朝劉宋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酉平、安懷、欣樂四縣南齊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羅陽、酉平、懷安(即安懷並改為東官郡治)、欣樂(現在的羅陽鎮)五縣梁、陳王朝--梁朝時設循州(今惠州,府治惠州市區),梁化郡(轄懷安、歸善縣--由欣樂縣改,今惠陽縣地),博羅、羅陽二縣
隋朝隋朝地方政區分州、縣兩級,後改為郡、縣兩級制廣東同設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大業年間改為南海郡、龍川郡(轄歸善--郡治,現在的惠州府城、河源、博羅、興寧、海豐五縣)
唐朝唐朝地方政區分道、州、縣三級循州,隋之龍川郡,武德五年曾改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貞觀二年廢府,天寶元年改為海豐郡,乾無元年復改為循州。轄歸善(州治)、博羅、河源、海豐、興寧、雷鄉(今龍川地)六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五代十國南漢王朝--改循州為湞州,轄歸善(州治)、海豐、博羅、河源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宋朝宋朝地方政區分路、州(府、軍)、縣三級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諱,改湞州為惠州。轄歸善(州治)、海豐、河源、博羅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元朝元朝地方政區分省、道、路(府、州)、縣四級,小省無道惠州路,轄歸善(路治)、博羅、河源、海豐四縣,路治現惠州府城
明朝明朝地方政區分司、府(州)、縣三級惠州府,洪武元年立,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成。轄歸善(府治)、博羅、長寧(今興寧)、永安(禽紫金山)、海豐、龍川、長樂(今新豐)、興寧、連平州、河源、和平,共一州10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清朝清朝地方政區分道、府(州)、縣(州、廳)三級惠州府,清初領連平州和歸善、博羅、長寧、永安、海豐、龍川、長樂、興寧、河源、和平10縣。雍正九年(1731年)從海豐縣分設陸豐縣,十一年改長樂、興寧二縣歸嘉應直妹州。共為一州9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民國1912年惠州府與歸善縣合並改名為惠陽縣1915年--屬潮循道,潮循道即為原潮州府、惠州府、嘉應直隸州,共25縣,道治先設於潮州,後遷到澄海縣屬的汕頭1936年--改為第四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海豐8縣。區治現惠州府城1947年--改為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龍門、海豐7縣。區治現惠州府城
共和國1949年--東江專區,轄惠陽(專區駐地)、增城、紫金、連平、和平、陸豐、博羅、龍門、河源、龍川、海豐,共11縣1958年--設惠州縣級市,4月設惠東縣1959年--撤銷惠陽專區,並入佛山、韶關、3汕頭個專區。撤銷惠州市,改為惠州鎮,劃歸惠陽縣管轄,惠東縣並入惠陽縣;龍門縣並入增城縣1963年--恢復惠陽專區,轄惠陽、博羅、寶安、東莞、增城、龍門6縣1964年--10月恢復惠州市(縣級)1970年--惠陽專區改為惠陽地區1975年--11月,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劃歸廣州市管轄1979年--3月,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地級)1984年--惠陽地區,轄惠州市(縣級)惠陽、紫金、各平、連平、河源、博羅、東莞、惠東、龍川、陸豐、海豐,共1市11縣1988年--經國務院元月7日批准,撤銷惠陽地區,改稱惠州市(地級),原惠州市改稱惠城區。惠州市轄惠城區、惠東縣、惠陽縣、博羅縣、龍門縣,共一區4縣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1994年--惠陽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惠陽撤市設區。至此惠州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

Ⅲ 惠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1. 葛洪

  2. 蘇軾

  3. 廖仲愷

  4. 葉挺

  5. 葛洪

  6. 牛僧儒

  7. 李商隱

  8. 陳堯佐

  9. 陳稱

  10. 蘇軾

  11. 唐庚

  12. 劉克綱

  13. 陳鵬飛

  14. 林復

  15. 楊萬里

  16. 劉克庄

Ⅳ 惠州的由來和傳說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從事捕撈、狩獵和原始的農耕,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化。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鍾。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並戰爭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秦統一嶺南之後,在今惠州一帶設置傅羅縣,吳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羅為博羅,另割置欣樂縣,此為歸善縣的前身。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從南海郡分置東官郡,博羅等縣屬之。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改東官郡為梁化郡,郡治設在原博羅縣治(在今惠東梁化),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岡(今博羅縣城)。這是今惠州境內首次設置的郡治。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梁化郡,設循州總管府,轄粵東的循、潮二州。總管府建於"?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園。隋煬帝即位後,將循州改為龍川郡。劉岩建立南漢之後,設禎州管轄歸善、博羅、河源、海豐四縣,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之諱,把州名改為惠州,惠州之名從此沿用至今。

Ⅳ 廣東省惠州市的歷史介紹。

惠州,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縛婁古國在羅浮山下的東江之畔開創嶺南文化之風氣。

市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惠州境內的東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明。

先秦時期屬南越范圍。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

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鍾。

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國」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並戰爭中消失。21世紀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兩千年來,先後有400 多位歷史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這其中包括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中國古代醫學家、化學家、將道家學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蘇軾等等。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此領導過革命活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在此指揮過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現了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革命先驅,以及中國現代音樂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輔叔等文化名人。

(5)惠州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惠州歷史名人:

1、葉夢熊

葉夢熊(1531--1597),字男兆,號龍塘,改龍潭,又號華雲。明代廣東惠州府城萬石坊(今屬惠城區)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進士,歷任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山東布政使,巡撫貴州、陝西、甘肅。

因戰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書,轉南京工部尚書,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書之一。

2、廖仲愷

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漢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

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鴨仔埗鄉窯前村人(現廣東省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廣東梅縣程江鎮,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擅長詩詞、書法,著作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

3、葉挺

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州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惠州

Ⅵ 中國近現代史有哪些著名人物是廣東省惠州市大神們幫幫忙

葉夢熊 (1531--1597),字男兆,號龍塘,改龍潭,又號華雲。明代惠州府城萬石坊(今屬惠城區)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任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山東布政使,巡撫貴州、陝西、甘肅。因戰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書,轉南京工部尚書,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書之一。 江逢辰 (1859~1900),字雨人,又字孝通,號密庵。歸善縣(今惠城區)人。生有至性,聰穎好學。從梁鼎芬學於豐湖書院、廣雅書院。受梁舉薦,得張之洞賞識和周濟,與梁入為張的幕僚。曾任教於湖北尊經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光緒十八年中進士。任戶部主事。 葉挺 (1896—1946),原名為詢,字希夷,號西平。惠陽縣周田村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代名將,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廖仲愷 (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惠陽縣陳江人,生於美國舊金山一個華僑家庭。我國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共產黨摯友。 余道元 (1898----1983),原名余萃鯤。惠州市橋西人。惠州市人民醫院醫師,廣東省著名老中醫。自幼好學,讀至初級師范後立志學醫,鑽研中醫學。民國初參加廣東省全省中醫考試獲中醫師合格證;二十年代末即掛牌行醫。1933年在惠州創設惠陽醫學廣益社,講學兼贈醫。解放後加入惠州鎮聯合診所,後並入惠州醫院。1978年被授予「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1979年當選惠州市中華醫學會副理事長、惠州市科協委員。是惠州市第二屆人大代表,政協惠州市第三屆委員。
滿意請採納

Ⅶ 請問廣東籍的歷史名人有哪個

孫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李光耀 梅州-大埔 新加坡國父。

洪秀全 廣州-花都 太平天國天父。

康有為 南海 維新變法領袖。

梁啟超 新會 維新變法領袖。

袁崇煥 東莞 明朝抗清愛國名將 。

詹天佑 南海 中國鐵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國近代音樂之父。

馮 如 江門-恩平 中國航天之父。

冼星海 廣州-番愚 人民音樂家。

Ⅷ 廣東比較出名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廣府人。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2、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

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3、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

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4、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廣東省新會市人,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5、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 ,族名仁坤,後來為了避上帝「爺火華」(「耶和華」的諧音)名諱而改為現名,太平天國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領袖。1814年出生於廣東花縣(今花都區)。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但其堅信「古來事業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號天王。1853年定都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在主權原則上,洪秀全對滿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概不予承認,並積極抗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領導的這場農民起義歷時十四年,勢力發展到十八省,先後攻佔六百多座城市,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太平天國革命之所以能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起義的巔峰,與洪秀全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乃至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自詡「洪秀全第二」,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Ⅸ 惠州有哪些名人 惠州歷史名人

葉挺(1896~1946),字希夷。中國著名的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 1896年出生於廣東惠陽縣。 1911年,15歲的葉挺在惠州府立中等專業學校讀書時,就毅然剪掉辮子,義無反顧地響應孫中山反對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斗爭。 1912年,葉挺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後進入保定軍官學校。1919年,葉挺投身孫中山領導的三民主主義革命,參加了粵軍,同年參加了中國國民黨。後升任少校參謀、-警衛團營長。在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他率部和全團官兵一起守衛-,英勇反擊數倍於已的叛軍,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離險境。 1924年,葉挺辭掉軍......

廖仲愷(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生於美國舊金山華僑家庭,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我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廣東省歸善縣(惠陽縣)鴨仔埗鄉窯前村(現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辦幸福村)人,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國民黨左派領袖。名恩煦,字仲愷。惠陽陳江鎮鴨仔步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0的摯友。擅長詩詞、書法。1893年父親在舊金山病故後回國。生平1877年廖仲愷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旅美華工家庭。 1893年回......[詳細]

陳楠南宋高道,惠州博羅(今屬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小金口)人,以箍桶為業。自雲「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從毗陵禪師薛道光學習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後又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姆山神人(陳泥丸曾醉酒自言是雷部辛判官弟子,應從雷部判官辛漢臣處授得雷法),遂入道。金丹派前幾代傳人皆專主內丹-,至陳楠時兼行雷法,被紫陰派創始人白玉蟾曾師事陳楠,學內丹及雷法,並隨之雲游各地。宋徽宗政和年間擢舉道錄院事,後歸隱羅浮山。不數年,定居長沙,開創南宗「清修派」。為南宗-傳人,「南五祖」之四。先師事薛道光(薛式),自雲「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陳楠後得到黎姆山神人所傳......[詳細]

廖承志 (1908~1983)

廖仲愷(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生於美國舊金山華僑家庭,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我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廣東省歸善縣(惠陽縣)鴨仔埗鄉窯前村(現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辦幸福村)人,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國民黨左派領袖。名恩煦,字仲愷。惠陽陳江鎮鴨仔步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0的摯友。擅長詩詞、書法。1893年父親在舊金山病故後回國。生平1877年廖仲愷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旅美華工家庭。

鄧演達 (1895~1931)
鄧演達(1895~1931),字擇生,廣東惠陽人。其父為清末秀才,曾任儋縣知事,畢生從事教育工作,同情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鄧鏗友誼甚篤。鄧演達幼年隨父學習,深受影響。宣統元年(1909)考入廣東陸軍小學第四期,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與陸軍小學同學參加姚雨平領導的革命軍,並隨軍北伐。民國元年(1912)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1914 年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學習。1916 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9 年2月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被派到徐樹錚的西北邊防軍當見習軍官。1920 年初,應鄧鏗之邀到福建漳州,加入粵軍,任第一師憲兵連長、督戰隊......[詳細]

懷迪 [唐]
懷迪,生卒年不詳,唐代循州(今惠州)人。初受法於羅浮南樓寺,廣習經說,深通教義。因往來梵僧常游羅浮,漸通梵文。長安年間,被召至京中參與翻譯《大寶積經》。是經49卷,欠譯26卷。懷迪與僧深亮等人負責證義,並訂正舊譯之誤。事畢仍返羅浮,乞准於卓錫泉畔建中閣院。神龍元年(705),印度僧極量駐廣州光孝寺,與懷迪等合譯《楞嚴經》10卷。由極量提供梵語原本並口譯經義,然後由彌迦釋伽口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融記錄,最後由懷迪作文字修飾,「輯綴文理」。近代學者評其所譯「辭藻豐美,筆調優美,引人入勝。文字組織嚴整,說理精妙,令人愛不忍釋。可以當一部哲學心理指導書。」《......[詳細]

楊起元 [明] (1547~1599)
楊起元(1547~1599),字貞復,號復所。明代歸善縣塔子湖(今屬惠州橋東)人。少聰穎,8歲能作誚鬼文;15歲被賊俘掠,從容賦詩得釋。隆慶元年(1567)中解元,萬曆五年(1577)成進士。歷任編修、國子監司業、司經局洗馬、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右侍郎攝吏部、禮部尚書事。萬曆二十六年(1598)召為北京吏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因母卒未任,持喪歸鄉。次年9月在惠病逝。謚文懿。楊起元是明代名儒,尊羅汝芳為師,以理學著。曾任廣州禺山書院山長。治學「以明德、新民、止至善為宗,而要歸於孝、弟、慈」。認為善惡皆人之所有,百姓之惡亦有其根源,聖人之善也有......[詳細]

葉夢熊 [明] (1531~1597)
葉夢熊(1531~1597),字男兆,號龍塘,改龍潭,又號華雲。明代惠州府城萬石坊(今屬惠城區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當過福清縣令、戶部主事,後改山西道監察御史,曾因上諫朝廷反對蒙古韃靼部首領為其孫請封之事被貶為郃陽縣丞,以後轉為歸德推官,南京戶部主事,督江西鳳陽倉。歷任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山東布政使,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陝西、甘肅。最後,因戰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書,轉南京工部尚書,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書之一。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總兵哱拜殺巡撫叛亂,並聯絡附近蒙古部起兵。......[詳細]

梅蟠 [宋]
梅蟠,生卒年不詳,字子升。宋代歸善縣(今惠城區)人。元豐八年(1085)舉進士,授迪功郎。多才博學,筆力豪放。《登第》詩雲:「滄海有風鵬翼健,青雲得路馬蹄輕。」不樂仕進,晚年居豐湖元妙觀,自號羅浮山人,常流連於惠州山水間,題詩逾千篇,人稱梅夫子。著有《羅浮山人詩集》。今有游羅浮山的《何仙姑祠》詩留傳:「昔聞謝自然,今祠何女仙。昌黎父不作,奇事相留傳。當其始生時,紫雲光燭天。煉服雲母丹,紅玉飛瓊煙。窈窕顏不老,霞披尚翩翩。琪花露含蕊,瑤水月在蓮。恍若坐深閨,真息長眇綿。左攜魏夫人,右挾夏嬋娟。不入天台路,永回龍漢年。」詩人唐庚謫惠時,與梅蟠友善,常互相唱和......[詳細]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時齡,建築學專家。1941年11月12日生於四川成都,原籍廣東惠陽。1981年同濟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2002年當選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2007年獲義大利羅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獲義大利仁惠之星騎士勛章。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現任同濟大學......[詳細]

黃秉維 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秉維,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家 1913年2月1日生於廣東惠陽縣。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12月8日逝世。 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1964年被羅馬尼亞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1979年被選為美國地理學會會員。1980年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名譽通訊會員並擔任國際山地學會顧問。20世紀30年代修正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關於中國長江以北海岸屬上升性質的論點。編撰《中國地理》40年代主持中國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計劃水庫調查,長江三峽和黃河......[詳細]

曾添養 [清] (1795~1854)
曾添養(約1795~1854),本名天養,因與洪秀全子名犯諱,改名添養。清代歸善縣人,生於廣西潯州(今桂平)。1844年,信從馮雲山拜上帝教,並熱心為之奔走,至1850年2月,經他動員而敬拜天父天兄者達400餘人。金田起義時,已年逾半百,親率家人參加太平軍,封御林侍衛。1853年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擢殿左一檢點。是年,隨胡以咣西征,連克安徽和州、池州、安慶等地。旋與賴漢英聯軍入贛,占彭澤、南康,圍攻南昌,並分軍盡運豐城、瑞州等地糧草。以濟圍攻南昌之友軍。隨後,連下饒州、樂平、桐城等地,因功升秋官又正丞相。10月,統大軍擊潰清署湖北總督張亮基的萬余......[詳細]

范汝增 [清] (1840~1867)
范汝增(1840~1867),清代歸善縣人。11歲參加太平軍,童子兵,後任李世賢部將。1860年封進天義,授討逆主將。10月,隨軍攻佔浙江嚴州,旋往安徽休寧,逼祁門曾國藩湘軍大營。次年3月,復隨軍奪婺源,克江西景德鎮,斬清總兵陳大富,斷祁門曾國藩湘軍糧道。5月,同黃呈忠等進取浙江江山,連下遂昌、松陽(今西屏)、宣平(今柳城)、處州(今麗水)、縉雲、嚴州。10月,占諸暨,克嵊縣。復分路進軍,率南路軍取新昌、奉化。12月合黃呈忠所率北路軍占寧波,布告安民,平定物價,維護治安,嚴禁鴉片,深得群眾擁護;並申明願與外國人和好相處,保持商務關系。1862年3月,晉封......[詳細]

江逢辰 [清] (1859~1900)
江逢辰(1859~1900),字雨人,又字孝通,號密庵。歸善縣(今惠城區)人。生有至性,聰穎好學,從梁鼎芬學於豐湖書院、廣雅書院。受梁舉薦,得張之洞賞識和周濟,與粱入為張的幕僚。曾任教於湖北尊經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光緒十八年中進士。任戶部主事。忠亮清節。甲午戰爭起,達官各自逃竄,江獨居職守,巋然不動,為國憂憤,以致咯血。光緒二十一年,任會試彌封官,掌管粵冊,有人送3000元求為通風露信,江不為動。性至孝。曾遵母命,力爭蘇祠不許為教會學校。母病乞假歸,「侍母疾,號泣露禱,形神俱瘁。」母喪,哀悲更甚。「蔬食益頹,冬不裘、夏不帳、哭無時、夜不睡」......[詳細]

葉春及 [明] (1532~1593)
葉春及(約1532~1593),字化甫,號絅齋。明代歸善縣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舉人,隆慶初授福清縣教諭,未赴任即上 書《端治本》、《糾官邪》、《安民生》等25篇論及時政的奏疏。在福清教導百姓以孝悌、忠信為先。不久,升遷惠安縣令。任三年,「民愛之如慈父」,並以歌贊之:「葉君為政,惟飲吾水,設施不煩,五風十雨」。因此得罪權貴,於是託病辭歸。剛好又命擢升賓州知州,惠安百姓乞望他留下,而妒忌者藏匿他的任命書,使他不能赴任。於是他竟自「掛冠歸」,受到彈劾,削籍為民。回鄉後歸隱羅浮山,築「逃庵」以居,讀書談道,著述不輟,萬曆十九年(1591)受薦,起為興國知......[詳細]

姚子庄 [清]
姚子庄,生卒年不詳,字六康,一字千子,號瞻子。明末清初歸善縣(今惠城區)人。道光《廣東通志》和乾隆《歸善縣志》有傳。崇禎六年(1633)舉人。孝順繼母,愛護幼弟。康熙中任江南石埭縣知縣,均徭役,置義塾12所;建普同塔葬僧人及無主枯骨;捐俸金及簪珥賑飢,救活數萬人。縣民蘇氏因-株連,子庄力為平反,釋其株連者30餘人。吳三桂兵變時,石埭鄰縣多寇。子庄練鄉勇,造兵器,捕流寇,縣城得以保全,士民祀其像於仙壇宮。任滿歸鄉,官橐蕭然,自茹蔬素。著述甚富,有《姚六康集》、《祖香廚荔書》、《西湖草》、《簡齋詩》、《行路吟》、《鶴陰詩選》、《陵陽唱和》、《金剛經註解》和《......[詳細]

利賓 [明]
利賓,生卒年不詳,字用卿。歸善縣(今惠城區)人。明嘉靖元年(1522)舉人。任湖廣(今湖北)新化縣令,有宦官倚恃是後妃外戚強占民田,利賓不避權威,頂住壓力,將田歸還原主。擢刑科給事中,臨行時,送者塞道。走後,當地士民建生祠祀之。回到京城,即上四疏,名「正大紀以昭法守」、「戒溢渝以彰成憲」、「嚴察稽以修典禮」以及「禁僭惑以端士習」。得到皇帝的嘉譽並子採納。嘉靖十六年(1537)典南院試。十八年(1539)改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時有權勢宦官奪民女為妾,利賓將其捉拿,按律法治罪。二十二年(1543)遷福建按察司僉事。二十六年(1547)擢貴州布政司右參議,凡私......[詳細]

羅仲霍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1881~1911)
羅仲霍 (1881~1911),名璋,號則君,白花鎮聯豐村人。其堂叔祖羅添,是太平天國時農民起義軍的將領。 仲霍幼年喪父,母楊氏,生有三子,仲霍居長,日常生計,靠母親幫人縫補衣服維持。仲霍幼時靠族人資助,在鄉間私塾就讀。他聰明過人,重師好義,深得老師賞識,悉心教誨,學業日進。仲霍興趣很廣,尤其愛好文學,擅長詩文,他的習作文筆生動,被譽為「神童」。 仲霍長大後,娶妻楊氏,生一子。其時母親年邁,貧病交加,家境清貧,無以為生。加之清軍鎮壓革命黨人起義,兵荒馬亂,鄉人紛紛逃離避難。光緒二十七年(1901)仲霍到南洋謀生,光緒二十九年(19......[詳細]

李學一 [明] (1534~?)
李學一(1534~?),字萬卿。明代歸善縣人。24歲中解元,隆慶二年(1568)進士。歷官庶吉士、刑部給事中、吏部給事中、轉左給事中、湖廣參議、貴州督學、轉廣西副憲、量移苑馬寺卿。學有家承,祖父李信曾任江西理問,「治獄有陰德」。父李鵬舉曾判梧州,署懷集、容縣,多善政,從理學名士薛侃講學於豐湖。學一得主考官吳桂芳指點,學識日見長進。讀書中秘時,文章得內閣學士、宰相李公最為器重。關心地方治安。父死歸喪,時惠州山寇、海寇並劇,地方官-消息,蒙蔽朝庭,民不聊生。遂上疏「言當事者掩飾彌縫,無為國家計者」,請責兩廣總督殷正茂剿寇。不久,寇被殲。時有議建府長樂,割惠之......[詳細]

李文甫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李文甫,字熾,號夷丘,東莞蘭鄉李屋村人(今屬博羅)。從小就喜歡讀書,後受進步思想影響,時列強侵華,清廷腐敗,李文甫乃與莫紀彭、林直勉、黃俠毅等秘密組織革命活動小組,到各地宣傳革命,提出「內爭國權,外御強敵」。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黃花崗之役,李率敢死隊跟隨黃興攻打總督衙門,轉戰飛來廟、北較場等地,在戰斗中不幸足部中彈被俘。翌日,被押赴刑場,壯烈殉國,年僅22歲。父親李德在石龍西祿元(今中山西路)經營油燭店。不久,李文甫等在莞城創辦《東莞旬刊》,並組織「醒天夢劇社」,在莞城、石龍、廣州等地演出《熊飛起義》、《張家玉會師》等歷史劇,深受群眾歡......[詳細]

http://ren.bytravel.cn/Celebrity/index307.html

熱點內容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