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歷史
⑴ 德清有什麼名人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沈約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終於寫成一部晉史。可惜,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南北朝時梁代著名文學家、詩律學家,德清武康人,《宋書》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專寫古詩,現存詩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遊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台》、《峽哀》、《游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於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於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後來論者把孟、賈二人並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唐代著名詩人,德清武康人,《遊子吟》作者。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湖州府德清縣城關鄉南埭村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筆耕,著有五百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書》、《小浮梅閑話》、《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在俗小說方面的重要貢獻是修改《三俠五義》,使這部小說得以廣泛流傳。趙景深在 1956 年 1 月所作的《三俠五義》前言中說:《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出現於光緒五年( 1879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鎮人將仙潭文社更名為"仙潭書院",以振文風,其時俞樾已辭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但他關懷桑梓,撰寫《仙潭書院碑記》近八百字,並篆額,此碑尺幅160厘米×60厘米,質地大理石,原藏仙潭書院,.987年由德清縣博物館所收藏,碑文文筆朴實骨肉精深。俞樾還隸書《敬業樂群》匾額一方,懸於門廳上方,被定為校訓,而當每月之朔望,俞樾曾親臨書院授課二次,傳為佳話。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德清乾元人,《七俠五義》作者。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在西湖有其故居「俞樓」。
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俞樾之曾孫。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國後,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北平大學、中國學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過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提倡過「詩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與朱自清、鄭振鐸、葉聖陶等人創辦五四以來最早出現的詩刊《詩》月刊。
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紅樓夢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紅樓夢研究》(再版)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之一。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祖籍德清乾元。
朱惠勇,當代中國古船古橋專家,作家,德清新市人,著作有《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等。 朱惠勇,筆名無聲,中國古船古橋領域的權威專家,作家。他於1945年出生於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祖籍浙江省紹興縣。常年從事中國古橋梁、船舶文化研究,至今已發表近三百萬字的相關作品,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古橋、船舶文化系列七種。書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十餘家公共圖書館收藏,並進入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大學等二十餘家高校圖書館,並在美國,香港,台灣省等多家書店上櫃。
《經濟日報》常務副總編羅開富在其編著的《湖州人文甲天下》一書中給他的評價是:「朱惠勇是一位普通船工,48歲時耳朵就全聾了,但他不自卑不氣餒,而是一頭埋進了橋船古文化的研究之中。20多年來,他的《中國古船與吳越古船》等四本專著相繼問世,其中的《中國船文化》填補了我國8000年船文化的研究空白,創造了一個奇跡。」
朱惠勇的主要作品有:
《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中國古橋錄》 杭州出版社 2001年11月
《中國船文化》 杭州出版社 2003年7月
《湖州古橋》 昆侖出版社 2004年1月
《江南古橋風韻》 方誌出版社 2004年12月
《橋詩紀事》 方誌出版社 2005年6月
《船詩紀事》 昆侖出版社 2006年8月
《中國古橋雕刻》 沈陽出版社 2007年9月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簡之,一說原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
其父姚察,在陳時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未成。他自幼習史,後曾任隋朝王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後,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受命與魏徵同修梁陳二史。貞觀十年(636年),成《梁書》(50卷)《陳書》(30卷),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傳。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德清縣茅山村(今屬干山鄉)人,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冊封魏國夫人。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東衡里戲台山(今洛舍鄉東衡村)。擅畫墨竹,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著《墨竹譜》1卷。傳世作品有《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綉佛圖》、《長明庵圖》等。元仁宗嘗將趙孟頫、管道升及趙雍書法合裝一卷軸,藏之秘書監,曰:「使後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亦奇事也。」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儂詞》,據說趙孟頫50歲時想效仿當時的名士納妾,又不好意思告訴老婆,老婆知道了,寫下這首詞,而趙孟頫在看了《我儂詞》之後,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我儂詞》全文如下:「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qin,念二聲),死同一個槨(guo,念三聲)。」
管道升相夫教子,傳承書香畫藝,栽培子孫後代,「趙氏一門」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個大畫家。趙雍、趙麟、趙彥正名冠一時。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獨厚。元仁宗曾將趙孟頫\、管道升及子趙雍的三段書跡裝為卷軸,「命藏之秘書,曰使後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也。」趙孟頫\晚年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貴傾朝野,但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而入元為官,依然受擺布而不得施展抱負,常因自慚而心情郁悶,故潛心於書畫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漁父詞》數首,勸其歸去。其一曰:「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歸。五月中旬,途經山東臨清,管道升病逝於舟中。三年後,趙也去世。兩人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值得一提的是《秋深帖》,縱26.9厘米、橫53.3厘米,字共計十八行,全帖為行書,其筆力扎實、體態修長,秀媚圓潤,暢朗勁健。
《秋深帖》整篇文字斷句、起筆不拘一格,結構錯落有致,研讀觀賞之下,每一處的起筆、停頓、運勢,都有其章法,卻又化章法於無形,體現出書法家的藝術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這封家書以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寫道:「道升跪復嬸嬸夫人妝前,道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 當時季節漸入深秋,書信表達了他們關心長輩的思念。信中還向嬸嬸講述了家裡的親戚往來,「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
只是在這帖頁末尾的落款,字跡模糊,雖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卻一眼看得出是經過塗改的。
趙孟頫與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秋深帖》應該是趙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寫。從字跡上看,《秋深帖》筆體溫和、典雅,正與趙孟頫的行書特點相契合。專家推測,可能是趙孟頫\代夫人回復家信,而他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發覺之後,深愛妻子的趙孟頫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沉,德清人。民國2年〈1913〉隨家遷居杭州。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後5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時結識戲劇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藝術上有所升華。13年,在日本築地小劇場實習美工,17年回國。20年進入電影界,先後在天一、明星等影業公司任職,編導《女性的吶喊》、《鄉愁》、《船家女》、《十字街頭》等影片。26年轉入聯華電影公司。為紀念魯迅,曾計劃把《阿Q正傳》搬上銀幕,但未能如願。接著又將曹禹的《日出》改編成電影。於7月中旬開拍,因「八一三',抗戰爆發而停頓。次年夏,加入中央電影場,任編導委員,拍攝以抗戰為題材的《中華兒女兒編寫電影劇本《神鷹》、《大時代的小人物》。
其間,於民國19年2月和許幸之等人發起組織我國第一個左翼美術團體一一時代美術社。3月,與魯迅等人聯名發起並組織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22年2月當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並擔任宣傳部領導工作。26年7月當選為電影界工作人協會常務理事。次年1月,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當選為第一屆理事。
同時,他又是戲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從日本回國後,與夏衍、馮乃超、鄭伯奇等人組織藝術劇組,演出《炭坑夫》、《西線無戰事》等劇。22年參與轟動一時的《怒吼罷,中國!》的聯合演出工作。25年,在夏衍的協助下,將愛爾蘭劇作家西恩·奧凱西的《求諾和孔雀》改編為《醉生夢死》,並親自執導。還積極從事國防戲劇運動,與夏衍、於伶、凌鶴等集體創作《撤退趙家莊》等。抗戰爆發後,又集體執導《保衛蘆溝橋》,在上海蓬萊大戲院演出,轟動全市。其間,還創作了《在烽火中》、《羅店夜戰》等獨幕劇。當上海成為孤島時,他和姊姊沈茲九一道離滬赴漢,後遷居四川,在重慶、成都導演舞台劇《民族萬歲》、《塞上風雲》和《一年間》。
1934年他參與了《女兒經》集錦片的攝制,此後,又編導了《鄉悉》、《船家女》和《十字街頭》。他所編導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愛國思想,而且每部影片在表現上都有新意,屬於當時的「新派」導演。他的《十字街頭》和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標志著中國左翼電影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沈西苓能編善導,能詩善畫,又會翻譯,是個全才藝術家。
1938年1月,沈西苓曾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製片廠特約編導。
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慶,年僅36歲。
⑵ 80年之前德清縣的歷史屬於嘉興嗎
國界橋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此處原為吳、越兩國的分界線,故九里港又稱為國界河,河北屬吳國,河南屬越國,以橋為界,故名國界橋,據《左傳》記載
說的很明白了,嘉興以國界橋為分界線,一邊屬吳國,一邊屬越國
⑶ 浙江湖州德清新市的歷史有多久
新市古鎮主要旅遊景點:
景點一:西河口(老式河埠、騎樓、長廊、古橋、電影《林家鋪子》外景拍攝地等)
景點二:神駕潭(望仙橋、會仙橋、駕仙橋、大宅院、電影《蠶花姑娘》外景地)
景點三:覺海寺(寺、橋、古槐寺遺跡)
景點四:殘廬錢幣館(古今中外錢幣、磚雕石刻、古井)
新市古鎮位於浙江省德清縣,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而建制歷史就達1200多年。千百年來居民臨河而建,傍橋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風情,新市是浙北地區大運河側的重要商埠,自古繁華,民風質朴,人才輩出,自南朝著名道學家陸修靜築樓讀書於此,自近代基督教理論國內研究學術權威、全國神學家趙紫宸先生,近代少年愛情小說家王嘉侖留下眾多的人文勝跡,若流連其間,無不能領略此地的清純與從容。其中明清宅居群、覺海寺院、古橋梁等,均值得一訪究竟。
⑷ 湖州的歷史演變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
湖州遠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5500年),已有人類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名「菰城」(以澤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為「烏程」,以烏巾、程林兩氏善釀得名。
公元266年(三國東吳孫皓寶鼎元年),始改「烏程」為吳興郡。
公元602年(隋仁壽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濱太湖而名,湖州之名從此而始。
明、清時,設府治,一直沿稱「湖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廢湖州府,把烏程、歸安二縣合為吳興縣。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設湖州市和吳興縣,至1983年曾幾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後浙江省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銷嘉興地區,分設湖州、嘉興兩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湖州作為地級省轄市,下轄城、郊兩區和德清、長興、安吉三縣。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又設城區、南潯、菱湖三區。
2003年1月,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新設立吳興區、南潯區兩個市轄區。現湖州市行政區域轄兩區三縣。
⑸ 德清在哪
浙江省湖州市南部,靠近杭州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⑹ 德清有什麼名人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沈約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湖州府德清縣城關鄉南埭村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筆耕,著有五百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書》、《小浮梅閑話》、《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在俗小說方面的重要貢獻是修改《三俠五義》,使這部小說得以廣泛流傳。
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俞樾之曾孫。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
朱惠勇,當代中國古船古橋專家,作家,德清新市人,著作有《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等。 朱惠勇,筆名無聲,中國古船古橋領域的權威專家,作家。他於1945年出生於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祖籍浙江省紹興縣。常年從事中國古橋梁、船舶文化研究,至今已發表近三百萬字的相關作品,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
⑺ 關於德清的家鄉報告(初一歷史)300字左右
浙江省湖州德清縣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地處30°261′—30°421′,東經119°451′—120°211′,東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環太湖經濟圈、西枕天目山麓。德清歷史悠久,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縣境內有大量遺存。公元222年在武康立縣,公元691年(唐天授2年)析武康東境17鄉立武源縣,公元742年更名德清縣。此後兩縣長期並存。1958年武德兩縣合並成德清縣,縣治在城關鎮。1994年縣治搬遷至武康鎮。現全縣總面積935.9平方公里,轄9鎮、2個鄉、總人口43萬。 德清山水毓秀、人文薈萃、物華天寶,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德清交通便利,通信發達,商品流通快捷。宣(宣城)杭(杭州)鐵路、杭(杭州)寧(南京)高鐵(已動工開建)、104國道、09省道、杭(杭州)寧(南京)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杭運河、杭湖錫線航道貫通全縣。南北連接蘇南和杭(杭州)寧(寧波)紹(紹興)經濟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地理位置,2008年開通全國首條跨市公交K588德清——杭州,加速兩地的交融,杭寧高速鐵路於2011年開通。 改革開放以來,德清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先後進入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衛生縣城、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縣、浙江省科技進步先進縣、浙江省首批小康縣、浙江省首批信息化試點縣、省示範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浙江省教育強縣行列,並被省委、省政府規劃為全省首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縣(市)之一。 德清縣地圖
德清目前已形成了以生物(醫葯)化工、機械電子、糧油食品、新型建材為主的工業體系。效益農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縣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已達16.5萬畝,形成了特種水產、早園筍、畜禽、蠶桑四大特色主導產業和花卉苗木等新興產業。農業標准化和安全生產初見成效。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旅遊、房地產、信息服務等新興行業發展迅猛。隨著經濟的繁榮,全縣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縣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縣城武康鎮作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貌日新月異。 德清縣地勢呈西高東低。西部為天目山余脈,群山連綿,林木蔥郁,有中外聞名的旅遊、休養、避署勝地莫干山,以生產毛竹、茶葉、高山蔬菜、水果為主;中部為丘陵、平原,主產糧、畜、筍、茶;東部為平原水鄉,河渠似網,魚塘棋布,為全縣糧食、蠶繭、名特優水產品、畜禽的主要產區。 德清因古人一句「人若德行,如水至清」贊譽而得名。 德清縣環境優越,經濟發達,氣候宜人。特別在縣西部具有聞名遐邇的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莫干山,以竹、雲、泉「三勝」和清、涼、景、靜「四優」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山中現存二百餘幢別墅,無一雷同,可謂古今中外建築風格之錦,號稱「中外別墅博物館」,是國家級旅遊風景區,毛澤東、陳毅、朱鎔基等各個時期的名人都曾在莫干山駐足,為莫干山增光添彩。山麓不遠處有莫干湖,又稱「北湖」,與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相呼應,湖光山色,風景秀麗。 德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古代防風文化的故里,至今防風廟地、
⑻ 浙江湖州的歷史有多悠久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
湖州遠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5500年),已有人類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名「菰城」(以澤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為「烏程」,以烏巾、程林兩氏善釀得名。
公元266年(三國東吳孫皓寶鼎元年),始改「烏程」為吳興郡。
公元602年(隋仁壽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濱太湖而名,湖州之名從此而始。
明、清時,設府治,一直沿稱「湖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廢湖州府,把烏程、歸安二縣合為吳興縣。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設湖州市和吳興縣,至1983年曾幾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後浙江省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銷嘉興地區,分設湖州、嘉興兩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湖州作為地級省轄市,下轄城、郊兩區和德清、長興、安吉三縣。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又設城區、南潯、菱湖三區。
2003年1月,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新設立吳興區、南潯區兩個市轄區。現湖州市行政區域轄兩區三縣
⑼ 浙江德清縣怎麼樣
不錯,環境優美
德清縣地圖德清縣,位於浙江省湖州,地處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東望上海,南接杭州,區位優勢明顯,逐步形成以新興產業為主的工業布局。排名全國百強縣第36位。境內另有風景名勝莫干山、莫干湖等。
德清縣位於浙江省北部,北緯30°33′,東經120°04′。總面積936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2004年)。 德清縣轄9個鎮、2個鄉:武康鎮、乾元鎮、新市鎮、洛舍鎮、新安鎮、雷甸鎮、鍾管鎮、禹越鎮、莫干山鎮;筏頭鄉、三合鄉。縣人民政府駐武康鎮雲岫南路58號。 公元222年在武康立縣,公元691年(唐天授二年)析武康東境17鄉立武源縣,公元742年更名德清縣。此後兩縣長期並存。1958年武德兩縣合並成德清縣,縣治在城關鎮。1994年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武康鎮。
浙江省湖州德清縣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地處30°261′—30°421′,東經119°451′—120°211′,東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環太湖經濟圈、西枕天目山麓。德清歷史悠久,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縣境內有大量遺存。公元222年在武康立縣,公元691年(唐天授2年)析武康東境17鄉立武源縣,公元742年更名德清縣。此後兩縣長期並存。1958年武德兩縣合並成德清縣,縣治在城關鎮。1994年縣治搬遷至武康鎮。現全縣總面積935.9平方公里,轄9鎮、2個鄉、總人口43萬。 德清山水毓秀、人文薈萃、物華天寶,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德清交通便利,通信發達,商品流通快捷。宣(宣城)杭(杭州)鐵路、杭(杭州)寧(南京)高鐵(已動工開建)、104國道、09省道、杭(杭州)寧(南京)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杭運河、杭湖錫線航道貫通全縣。南北連接蘇南和杭(杭州)寧(寧波)紹(紹興)經濟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地理位置,2008年開通全國首條跨市公交K588德清——杭州,加速兩地的交融,杭寧高速鐵路於2011年開通。 改革開放以來,德清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先後進入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衛生縣城、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縣、浙江省科技進步先進縣、浙江省首批小康縣、浙江省首批信息化試點縣、省示範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浙江省教育強縣行列,並被省委、省政府規劃為全省首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縣(市)之一。 德清縣地圖
德清目前已形成了以生物(醫葯)化工、機械電子、糧油食品、新型建材為主的工業體系。效益農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縣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已達16.5萬畝,形成了特種水產、早園筍、畜禽、蠶桑四大特色主導產業和花卉苗木等新興產業。農業標准化和安全生產初見成效。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旅遊、房地產、信息服務等新興行業發展迅猛。隨著經濟的繁榮,全縣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縣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縣城武康鎮作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貌日新月異。 德清縣地勢呈西高東低。西部為天目山余脈,群山連綿,林木蔥郁,有中外聞名的旅遊、休養、避署勝地莫干山,以生產毛竹、茶葉、高山蔬菜、水果為主;中部為丘陵、平原,主產糧、畜、筍、茶;東部為平原水鄉,河渠似網,魚塘棋布,為全縣糧食、蠶繭、名特優水產品、畜禽的主要產區。 德清因古人一句「人若德行,如水至清」贊譽而得名。 德清縣環境優越,經濟發達,氣候宜人。特別在縣西部具有聞名遐邇的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莫干山,以竹、雲、泉「三勝」和清、涼、景、靜「四優」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山中現存二百餘幢別墅,無一雷同,可謂古今中外建築風格之錦,號稱「中外別墅博物館」,是國家級旅遊風景區,毛澤東、陳毅、朱鎔基等各個時期的名人都曾在莫干山駐足,為莫干山增光添彩。山麓不遠處有莫干湖,又稱「北湖」,與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相呼應,湖光山色,風景秀麗。 德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古代防風文化的故里,至今防風廟地、碑碣等遺跡遺物尚存,頗為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近年曾兩次在此舉行全國性的「防風」學術研討會。特別是在1800多年的建縣歷史中,至今還保留著一批歷史遺跡,有千年古剎雲岫寺、文明塔、輝山塔、覺海禪寺、宋代水鄉古橋等等,同時在德清的大地上也流傳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骨肉親情,期間還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沈約、孟郊、管道升、俞樾、沈銓、俞平伯、戚寥生等。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德清縣申報的「防風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地理
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為天目山余脈,群山連綿,林木蔥郁,主要有中外聞名的旅遊、避暑勝地莫干山等,東部為平原水鄉,部為丘陵。 莫干山 莫干山位於杭嘉湖平原的德清縣境內,是美麗富饒的滬、寧、杭金三角的中心,東南距杭州60公里,東北距上海200公里,距蘇州145公里,距無錫180公里,因春秋末年,吳王派莫邪、干將在此鑄成舉世無雙的雌雄雙劍而得名。 莫干湖 莫干湖,面積3.7平方公里。此處,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登臨大壩,觀賞湖景,時而煙波浩渺,一望無限;時而,青山倒影,平展如鏡;時而波光粼粼,遙接天色。眺望莫干山,雲煙繚繞,崇樓華屋,時隱時現,猶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下渚湖 又名防風湖,位於德清縣城武康郊區,中心湖區面積約1890畝,相當於1.26平方公里,整個水域 下渚湖 面積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五大內陸湖。 江南最大的天然濕地下渚湖的神奇在於湖面或開闊如漾,水天一色;或狹窄如港,汊道曲折,遍布湖盪的島嶼沙渚土墩形各異,隱伏島嶼台墩600餘座。湖中有墩、墩中有湖;港中有汊、汊中套港。彎彎繞繞,就像走在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宮里了。 這里港灣交錯,蘆葦成片,河水清澈,野鴨群息,基本保持著原始狀態。湖東西兩側有防封山、禹山,山上有許多古跡。湖中有道觀山、和尚山,兩山中間又有扁擔山相連相傳當年大禹為 表彰防風氏治水有功,特賜封山禺山方圓百里,立為防風國,為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編輯本段氣候
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3—16℃,最冷德清縣
月(1月)平均氣溫3.5℃熱月(7月)平均氣溫28.5℃。無霜期220—236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379毫米。3-6月以偏東風為主,多雨水。6月為梅雨期,7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地面盛行東南風,氣候乾熱。8-9月常有台風過境,釀成災害。10月秋高氣爽,雨量稀少;11月至次年2月,盛行西北風,氣候寒冷少雨。
編輯本段主要礦藏
螢石、石煤、白雲岩、石灰岩、花崗岩以及磁鐵礦、鈮鐵礦、褐鐵礦等18種。主要木本植物有竹、松、杉等500餘種,動物有魚、蝦、蟹、豬、牛、羊、兔、豺、狼、豹、水獺等。德清山河毓秀,土地肥沃,特產富庶,素有「名山之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稱。 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為天目山余脈,群山連綿,林木蔥郁,主要有中外聞名的旅遊、避暑勝地莫干山等,區內以早園竹、毛竹生產為主。東部為平原水鄉,河渠似網,魚塘棋布,為全縣糧食、蠶繭、淡水魚、畜禽的主要產區。中部為丘陵、平原區,主產糧、畜、林、茶。全縣以糧桑生產為主,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德清新市羊肉久負盛名,入冬初的10--11月,古運河畔的新市鎮,以傳統羊肉美食會友笑迎天下客。新市羊肉節由德清縣人民政府主辦,新市鎮人民政府承辦。主要活動有:民間廟會、各式羊肉宴及各種羊肉風味小吃,令遊客流連往返,樂而忘歸。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德清縣排名全國百強縣第36位,200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210億元,增長10%。人均GDP達49000元(7200美元)。一、二、三產佔比為7.4:61.6:31.0。同比分別增長4.6%、8.3%和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7億元,增長20.4%, 其中工業性投入完成65.1億元,增長18%。外貿出口總額9.1億美元,下降2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3億元,增長16%。財政總收入28.4億元,增長10.2%,地方財政收入14.8億元,增長10%。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1.4%。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39元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031元,分別增德清縣中華山
長8%。 全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505萬人次,增長25.3%,旅遊總收入33.5億元,增長29.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3億元,增長16%。杭嘉湖家居大市場實現交易額21億元,增長25%。全縣物流企業銷售收入40.2億元,同比增長89%。農業生產增勢良好。全縣農業總產值28.3億元,同比增長4%。水果、蔬菜、特種水產、茶葉效益良好。生豬產業穩定發展,價格走穩。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認定50家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認定縣級農業示範園區50家,市級現代農業園區4家;新增縣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市級5家。累計建成休閑觀光農業項目22個,在建7個。 壯大主導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構築「4+1」工業經濟體系。在國際市場萎縮、產能過剩的雙重壓力下,產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快,附加值相對高的行業占據工業結構中的優勢地位,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裝備製造業實現了較快增長,2009年實現規模產值110.7億元,增長16.2%,對全縣增長貢獻率達到34.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利潤6.5億元,增長13%,對全縣增長貢獻率達到23.4%。創新引領發展,「德清製造」向「德清創造」轉變步伐加快。新認定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10家,新增省級新產品197項,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8家,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分別達到1200件和1100件,專利授權量居全市第一。全縣各鄉鎮污水處理廠和佳能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已全部投入運行與試運行。通過國家環保部現場驗收,成功創建國家生態縣。 抓住國家加大投資的機遇,扎實推進「重大項目攻堅年」活動,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項目建設進展順利。70項工業重點推進項目中,前期7項、在建53項(續建29項、新開24項),竣工10項,累計完成投資28.3億元。全年有108項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開工建設。爭取國家產業項目成效突出,已爭取國家級、省級以上資金1.75億元,特別是產業化項目的申報列省、市前列。平台建設有效拓展。全力推進臨杭工業區規劃建設,完成一期6.4平方公里控制性詳規,開工建設啟航大道。德清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方案已初步完成,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工作積極推進。德清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鄉鎮工業功能區進一步拓展。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共取得用地指標3283畝,農轉上報4284畝,盤活存量土地1259畝。招商引資破難前行。全面開展專職招商、駐點招商和產業招商。全年合同外資3.4億美元,同比增長8%,實到外資1.5億美元;實到內資30.4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實到內資22.4億元;新批千萬元以上招商引資項目85項。全面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目前全縣共有21295人參保,社會保險從制度層面實現了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273687人,參保率達95%以上。住院醫療費報銷每人每年最高給付額提高到6萬元,門診醫療費報銷比例提高到25%。職工醫保實行門診醫療統籌制度。 著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服務支撐。重點推進下渚湖、莫干山、新市古鎮旅遊綜合體建設,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推進臨杭物流園區建設等。加快提升高效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加大園區、基地、品牌和龍頭企業培育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06月02日,德清縣轄9個鎮、2個鄉:武康鎮、乾元鎮、新市鎮、洛舍鎮、新安鎮、雷甸鎮、鍾管鎮、禹越鎮、莫干山鎮;筏頭鄉、三合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