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探尋古鎮的歷史

探尋古鎮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19:28:02

① 中山古鎮發展歷史

燈飾之都中山古鎮的發展歷史
近幾年,古鎮的變化有目工賭,到目前為止,古鎮鎮已擁有大小企業近1萬家,古鎮燈飾占國內燈飾市場份額七成以上。如今的古鎮,已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大的燈飾生產和銷售基地。23年前,若有人要給中國評選貧困鄉鎮的話,中山市古鎮鎮肯定要名列其中;23年後的今天,中國若要在幾萬個鄉鎮中評選一百個富裕鄉鎮的話,中山市古鎮鎮又肯定名列前茅。為此,許多國內外專家對中國燈飾之都———中山市古鎮鎮的巨大變化百思不得其解。

從各種硬體條件來說,地上地下資源、交通、文化遺產、傳統產業等等,中山市古鎮鎮都不具備明顯的優勢,惟一的優勢就是這里的人。從古鎮鎮的風土人情和它的歷史沿革來看,這里的民眾和珠三角其它鄉鎮的民眾差別不大,最大的差別是這個小鎮上出了幾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古鎮鎮黨委書記吳潤富、華藝集團董事長區炳文和總經理區錦標、勝球燈飾董事長區成聰和區成標、百佳集團董事長蔡永權、原國貿大酒店投資商何先生等一批優秀的致富領頭人。在這些領頭人當中,身為古鎮鎮黨委書記的吳潤富對古鎮的發展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3年前,古鎮鎮在全中山市的鄉鎮經濟排行榜上還是倒數第五名。為了改變古鎮鎮貧窮落後的面貌,時任古鎮鎮鎮長的吳潤富便制訂了「工業立鎮」的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他開始出台了一系列的「經營城鎮」新舉措,比如:挑選一批致富能手當村官;為了鼓勵本鎮有文化的青年辦燈飾企業,村委會和鎮政府專門出台了一系列銀行貸款擔保政策;為解決本鎮和外來投資者辦廠的土地問題,鎮政府先將大片土地從農民手中買下,經過統一規劃後,再將土地賣給需要辦廠的企業,這種做法不僅避免了投資者與當地農民的征地糾紛,同時也給鎮政府財政帶來了一大筆收入;為了改變企業經營者和村幹部的思想觀念,鎮政府每年都要統一組織幾批人到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去考察學習;最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培育古鎮的燈飾產業,提升古鎮燈飾產業的國際地位,吳潤富力排眾議,在1999年頂著各種壓力舉辦了中山市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際性展覽會等等。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吳潤富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超前的戰略眼光。 如今的古鎮,無論是產業規模、市政建設、經營環境、區域品牌和投資環境,還是人文環境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優秀鄉鎮的前列。可面對來之不易的這一切,古鎮人沒有驕傲,因為他們都知道,古鎮離「世界燈都」還很遙遠,古鎮的燈飾產業正面臨著一場由量變到質變的生死革命;他們都知道,古鎮人要想在國際舞台上技壓群雄,就必須不斷地完善自我,只有這樣,古鎮的輝煌才能得以延續。 我們期待,勤勞智慧的古鎮人再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將「世界燈都」的桂冠摘到古鎮,為國家、為民族的昌盛再立新功!

② 西來古鎮的古鎮歷史

西來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他曾經是臨溪縣縣治所在地,北朝西魏恭回帝二年(555年)設縣,縣名以答臨溪河命名。臨溪縣設縣後,經歷了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後唐、後蜀、北宋9個朝代,歷時517年。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臨溪縣降為臨溪鎮,劃給臨邛(邛崍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重新設置蒲江縣,將臨溪鎮、壽安鎮劃給蒲江縣。
關於「西來」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從天上看,整個鎮的民宅擺成了一個標標准準的「西」字。第二種說法是一個傳說,傳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臨溪河爆發百年不遇的洪水,將上游張魁場關帝廟內供奉的木刻關帝神像沖到了臨溪場西林寺的產田裡,西林寺的住持靜慈和尚捐出廟產田,在關帝神像擱淺處新修了關帝廟。一般的廟門都為南北向,唯有西來的關帝廟門卻向西開,有不忘關帝從西而來的意思。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縣縣令李紳文到臨溪場巡視,覺得臨溪場的名字不止一個,容易混淆,因關帝爺從西而來,帶來了這里的繁榮和希望,借用佛教教義中「佛法西來」的典故,即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經從西取來之意,遂改臨溪場為西來場。這就是「先有關帝廟,後有西來場」的來歷。

③ 鎮遠古鎮的古鎮歷史

史書記載,鎮遠古稱「豎眼大田溪洞」,屬「鬼方」。從夏到商, 世居著荊、梁二州的西南,稱「荊蠻」。追本溯源,古代的鎮遠,地處歷史上「五溪蠻」和「百越人」聚居的結合部。

宋寶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築黃平城,賜名鎮遠州,為鎮遠之名的開始。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邊溪洞招討司為總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為府。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為州,永樂十一年(公元1412年)為鎮遠府,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革鎮遠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鎮遠縣,隸鎮遠府,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鎮遠衛。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將衛並入縣。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省縣,以其地為府直轄,1913年恢復置縣。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史書雲:欲據滇楚,必占鎮遠;欲通雲貴,先守鎮遠。因地處交通要道,地勢險要,據之非常重要,故名。鎮遠之名始於此。

鎮遠是座歷史悠久的苗鄉古城。西漢時屬武陵郡。漢高祖五年始設沅陽縣。隋、唐置梓姜縣。宋高祖紹興元年置鎮遠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司,後改為軍民總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鎮遠州,隸屬湖廣。永樂十一年置鎮遠府,隸屬貴州。清襲明制。民國初,置鎮遠道。

1949年11月8日鎮遠解放,為鎮遠專員公署駐地。

1956年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為自治州首府。

1958年州府遷往凱里,改鎮遠為縣。

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鎮遠自古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陸要沖,也是京城與西南邊陲以及安南、緬甸、暹羅、印度等國禮物獻贈和信使往還的捷徑和必經之地,有「南方絲綢之路」要津之美稱。明太祖朱元璋興師入黔,貴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靄翠,派人獻牛羊、糧米、氈等物,迎王師於鎮遠。

正德三年,理學家王陽明由貴州書院奉詔調任江西廬陵,赴任時取道鎮遠,買舟由舞陽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緬甸大使直也托紀卸任回國時也是途經鎮遠。這里既是黔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要沖,也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明弘治初年,鎮遠太守周瑛有「欲通雲貴,先守鎮遠」之說。

叱吒風雲、虎門揚威的晚清愛國名將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對這里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

這座擁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地處入黔要道,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人文古跡眾多,自然風光旖旎。僅鎮遠古城就遺存有樓、閣、殿、宇、寺、廟、祠、館等古建築50餘座,古民宅33座,古碼頭12個,古巷道8條,古驛道5條。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

(3)探尋古鎮的歷史擴展閱讀:

鎮遠古鎮的民俗文化與相關民俗

鎮遠古鎮是一座充滿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諧精神基調的古城。長期以來,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國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包容性文化,有「傳統文化迷宮」之稱,青龍洞留下的富有哲理的格言、對聯等可佐證。

當時地方京劇、花燈戲、河燈、社火的繁榮,商業與軍事的格局合理,城外防禦軍事體系渾然天成,體現了「威鎮遠方軍事的強駑之首」而「雲南麗江之末」的軍事演變過程。充分發揮了雄霸黔東大門軍事堡壘和中國南絲綢之路作用。而今鎮遠人民仍保持著質朴、淳厚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

每年舉行各種民間傳統活動,如:「三月三」、「九月九」等。其中源自明代的端陽龍舟文化節,以舞陽河為賽場,極具盛況,久負盛名,充分展示出「歌舞地」吳敬梓《儒林外史》語]的古樸絢麗風采。

民間傳統活動的興盛,反映了鎮遠經濟文化的繁榮。鎮遠是中國近代重工業的發祥地。青溪鐵廠,是張之洞、李鴻章「洋務運動」的產物,"天字第1號"鋼錠現仍存放在鎮遠,造輪船下洞庭入長江,是近代工業傳統古驛道,也是現代工業——貴州青酒集團所在地。鎮遠古城歷經千載滄桑,至今城址未變,古韻悠然。

鎮遠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腳樓、迴廊等多種形式的山莊式院落。既重現了江南庭院的風貌,又 體現出山地建築的布局;即有堡壘式的森嚴,又兼有商賈大戶的豪氣。

這些建築是木石結構的完美結合,小處可見精雕細刻的花草魚蟲,大處則顯出揮灑自如的豪放,它們是明清時代「西南都會」人們安居樂業的真實寫照,又表現出商人財源通達的商業理念。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觀。

鎮遠的民居建築中最絕的就是「歪門邪道」了。凡開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門絕不會與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決不與大廳正對,而是有意地將門的朝向轉一個角度,斜斜地對著街道所謂「邪」(斜)道。老住戶們說這「歪」與「斜」是遵從風水先生的說法:「以南為尊」是一種富貴之相,又能「財不露白」。

④ 中山古鎮的古鎮歷史

古鎮歷史悠久,古鎮原名龍洞場,據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公元1151年)專,龍洞場可考歷史857年,明朝設有屬清溪縣。
清代,江津屬地分三里(思里、杜里、筍里)十二都。清朝康熙33年設筍里十二都於龍洞場。光緒年間將原龍洞場、老場、馬桑埡場合並成三合場。
解放後,原建制不變。1958年,改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中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中山鄉。1993年長樂鄉和中山鄉合並為中山鎮,2002年批准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2005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被重慶市旅遊局評為「十大名鎮項目」、「十大生態旅遊項目」、「十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

⑤ 南潯古鎮的歷史沿革


南潯古鎮是江南歷史文化名鎮 ,建鎮到2015年已經約有750年了。
南潯古鎮景區以中西建築體為主,建築中以南潯歷史中居住的名人富人的家宅為主,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宋、明、清三朝,南潯籍光進士就有41人。當代,誕生了國民黨元老、西湖博覽會創始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劉承干、著名報告文學家徐遲等一批名人賢士。這些人物的大多數家宅成了南潯古鎮景區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明朝時的所建的百間樓,以及眾多民國時期絲綢富商私家園林,別院,龐大的建築群。
絲商落敗以後,地區經濟轉移,很多建築開始被破壞。
為了保護,保留南潯人文歷史遺產,2010年上半年將鎮府使館改建為南潯輯里湖絲館。於2003年成立南潯古鎮景區,開始保護,修復工作。截至2014年,已經修復了張靜江故居一期、小蓮庄一期、求恕里等工程。
2014年,正式與康輝集團合作,深入修復古建築,豐富南潯古鎮景區各類人文活動,並不斷開展南潯古鎮景區環境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
2015年,古鎮景區全面推進智慧旅遊建設, 截至5月景區內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

⑥ 官渡古鎮的歷史溯源

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後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遷建於現址古鎮的中央。寺內建有東、西兩座13層密檐實心方形磚塔。後來西塔毀於地震,而東塔保留至今。當然,在官渡古鎮宗教建築中名氣最大,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妙湛寺前的金剛寶座塔。
明天順二年(1457年)重修妙湛寺時,「乃即寺之前闢地復造浮圖一規」,這「浮圖一規」就是金剛寶座塔。建金剛寶座塔的倡導者是特進榮祿大夫鎮守雲南總兵沐璘,出資者是鎮守雲南太監羅珪,他們都是當時統治雲南的頭面人物。新建石塔的目的是為了「造功德」,「求延壽」,「順習俗穩民心」,「而以不治治之也」。這里說的「順習俗穩民心」,指的是民間有螺絲怪興風作浪的傳說,故建塔以鎮之。在我國現存的十餘座金剛塔中,妙湛寺金剛塔是建造時間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這座金剛塔,與妙湛寺的兩座密檐磚塔相輝映,不僅體現了「有容乃大」、「顯密並舉」的佛門精神,而且建築上高低錯落,品字布局,十分壯觀,構成了官渡鎮古建築群的核心。
金剛寶座塔原為印度伽耶城尼連禪河畔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處的紀念塔,稱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稱為「壇城」,即「神壇」。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衛著中間一座高大錐形塔。五個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來,四周四幢依順時針代表阿閦如來、寶生如來、彌陀如來和不空如來。
官渡金剛寶座塔由基座、塔體兩大部分組成,基座的平面為正四方型,邊長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跨空,有東西南北四道券門相通,可過往行人車馬。基座之上,五塔聳立。中央建高16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8.84米的小塔。主塔宏巨雄偉,小塔小巧玲瓏。主塔與小塔都由須彌座、塔身、塔頸和塔剎組成,但式樣不同,風格迥異。大小塔相映生輝,十分諧調。高聳俊秀的塔剎,簇擁聳立,猶如雨後春筍,爭相破土,形象輕盈俏麗,有一種飛動之美。
官渡金剛寶座塔不僅整體構思意象飄逸,令人沉思遐想。細部的銅鑄石刻也十分精美。無論是主塔須彌座上的五種坐騎動物形象和四角的金剛大力士,還是佛龕中的佛像,雕工都極為精細,無不細膩逼真,活靈活現。銅鑄傘蓋上的手持寶劍、琵琶、珍珠傘、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的塔基頂部中心嵌砌的鑄有九尊佛像的銅質金輪,鑄刻也極為精美,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官渡是藏傳佛教進入昆明地區的登陸地,妙湛寺石塔的建築留下了藏式密宗佛塔深深烙印,這鮮明地體現在喇嘛塔式的塔身建築上。後來建造的北京大正覺寺、碧雲寺和呼和浩特慈雲寺金剛塔的塔身都是典型的漢式多層密檐塔,喇嘛塔式塔身的金剛塔全國僅此一例。
官渡金剛寶座塔既浸透著宗教文化的靈光,又洋溢著建築藝術詩意的魅力,給人以精神陶冶和美的享受。至今,我們已無法知道是誰設計和建造了這一件精美的藝術傑作,史書只記載了倡議和捐資官員的名字,但這座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的石塔,永遠是他們智慧和才華在後人心中樹立的豐碑。
元代,孔子樓也在官渡建立起來,這對官渡子弟讀書習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這里走出了著名文人王思訓。王思訓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任過江西學政,他曾當過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師,康熙帝曾賜他書萬卷。王思訓榮歸故里之後,建賜書堂典藏。至今賜書堂猶存。到了清代,官渡古鎮在今螺峰、秀英、西庄和尚義4個村子的范圍內已形成洋溢著濃濃文化色彩「六寺七閣八廟」的建築群。這些壯觀的建築與自然風光相融合,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圖,形成了所謂官渡八景,即「古渡漁燈」、「螺峰疊翠」、「雲台月照」、「杏圃牧羊」、「凌雲煙繚」、「滇南草坪」、「金剛夜語」和「筆寫蒼穹」。
當年,走進官渡,只見一望無際的滇池水清波盪漾,鷗戲魚肥;浩瀚的天空中雲展雲舒,變換無窮。湖邊蘆葦叢中嬉戲著成群的野鳥,螺峰山百株柏樹依山腳層疊至山頂,碧綠層疊。寺廟里的鍾罄之聲和書院里朗朗讀書聲透過朝雲暮雨悠悠飄來;高聳的密檐塔和金剛塔直指蒼穹,猶如神人大師揮動大筆,贊美天地,祝福人間。岸邊大片杏樹林中,牧童捉迷藏,玩游戲,充滿稚氣的歡快;遊客賦詩、飲酒,對奕作樂,笛韻悠揚。街市上車來人往,人頭攢動,每逢廟會期間,不僅市區居民前來參加廟會,鄰縣居民也蜂擁而至。五穀寺西旁草坪空地上,人山人海,熱鬧異常,遠非當時一般市集所能比擬。入夜,渡口燈塔上升起一串明亮的紅色燈籠,引領官船漁舟徐徐駛來;月明時節,雲台宮倒影於常年水清如鏡的水池中,清風拂過,宮影盪漾;金剛橋上,偶爾傳來金剛竊竊私語。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湖岸線逐步退縮,官渡的自然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老的廟堂建築逐漸陳舊破敗,有的甚至被拆除,著名的金剛寶座塔也沉陷了一米多,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坑。2001年4月,官渡古鎮文化古跡搶救工程動工,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各級政府投巨資,將1350噸的金剛寶座塔整體抬升2.4米,並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修復了孔廟,武廟,賜書堂,法定寺,土主廟,觀音寺,上、下閣樓等古建築。鎮上的傳統民居也在有計劃的修繕,同時,民俗民間文化活動以及傳統風味小吃逐步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在規劃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聯系著悠久燦爛歷史和光輝未來的古老而又年輕的的新官渡。

⑦ 探詢古鎮的歷史

雲南麗江束河古鎮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後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度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範。束河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05年入選CCTV「中國魅力名鎮」。
概況
開通於唐代的茶馬古道,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唐宋、元、明、清千餘年的運營發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束河即是麗江壩子中保存完好的驛站,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鳳含書之地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後山林為玉龍山南下之餘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岩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輿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 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清泉之鄉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後、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皮革之鄉
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農耕圖騰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茶馬遺跡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舊貨,撫今追昔,讓你浮想聯翩。

⑧ 洛帶古鎮的歷史文化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洛帶在三國時建鎮,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名排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清朝時更名為甄子場,後復原名並沿用至今,是一個千年古鎮和歷史文化名鎮。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名鎮、會館之鄉」。鎮內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⑨ 和順古鎮的古鎮歷史

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雲南中的漢族古鎮,其封閉、傳統、安定的環境,完整的保留了中國明清漢族文化的特色,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和順是一座歷史悠久始建於明朝的漢族古鎮,當地漢族大多是明初到雲南從事軍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後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蘭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鶴慶、麗江、金齒,俱下。」(《明史·太祖本紀》)和順寸、李、尹、劉、賈五姓,原籍四川重慶府巴縣,其祖先就是此時奉命隨傅有德、蘭玉、沐英征金齒、騰越南來的。事平,駐軍騰越,均以軍功得封。如劉繼宗授總旗官;尹圖功授指揮,贈武略將軍;寸慶領衛指揮職兼隨軍參贊;李波、賈受春亦授指揮。因雲南距京城遠,邊境多戰亂,於是設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氏世襲此職。作為沐氏部下之和順五姓祖人,亦得襲官授田,世代留守邊地,後居「陽溫敦村」(和順古稱)。《劉氏家譜》敘其始祖與寸氏祖遍覽騰陽,最後發現此地,嘖嘖稱贊說:「四時和煦之氣,洋溢於郊坼……一兩人心甚慕,不忍捨去。接踵而到的是,來自湖南的張姓,來自南京的趙姓、釧姓,來自河南的許姓。張、趙、釧、楊到騰沖時間約在明洪武末年,許姓則是正統年隨王驥征麓川而來。之前尚有曾、蔣、丘、番、馮姓,可能遷居他處。
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的文化素質較高,雖為生活所迫,背景離鄉,位於高原極邊,但和順的村落風貌、民居建築、民間工藝,無不浸潤和保存了中原漢族文化精髓,同時,它又是一個「外向型」的社會,遊子們吸收了外國文化的精髓,與傳統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創造出了有著和順特色的地域文化。
和順有著一般小鎮的特色,傳統的小鎮建築,淳樸的人們。但這里卻沉澱著600多年的歷史文化,有著歷經多少滄桑巨變的傳統民居。據了解,這里的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其建築風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也可以尋覓到西方建築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門窗木雕,各種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階,遇到雨水天氣,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走進和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如詩如畫的風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綠影婆娑。 「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詩中如此贊賞和順。

⑩ 留住千年記憶的永川松溉古鎮,它有何獨特的古鎮文化

發掘重慶之美,沿著古鎮青苔靜謐的石階行走,踏上歲月磨礪的石路,領略古鎮人的生活,探尋古鎮的歷史痕跡。松雞古鎮位於重慶市永川區南部。東臨江津區朱揚鎮,南臨長江,西臨江津區石濤鎮,西臨朱沱鎮,北臨黑港鎮。

1.古鎮的由來:

它以松子山和吉水命名。這里自然風光秀麗,十里老街幽靜,文化遺址豐富,碼頭文化獨特。石頭上的青苔,古老的石牆,古老的門牌,說明宋集鎮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色彩的小城市。松集古鎮的祠堂和寺廟被稱為“九宮十八廟”,其中保存完好的是羅家祠堂宋基古鎮古時候水運便利,經濟發達。大家庭建祠堂並不少見。宋基祠堂文化非常濃厚。羅家祠有600多年的歷史,在這里的威望很高。”羅家祠副院長羅家介紹,每年的祠堂大會上都會舉辦一系列孝道文化活動,讓很多人了解傳統文化,弘揚祖德。

古鎮目前不是一個成熟的區,保留了一些簡陋的建築,其中一些是根據考證仿古復或造的除了古鎮淳樸的民俗外,羅家祠、陳家院和永川縣山葯也值得一看。

熱點內容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
歷史課前演講 發布:2025-07-09 20:27:46 瀏覽:635
三年級數學同步 發布:2025-07-09 20:04:31 瀏覽:338
高考全國卷化學 發布:2025-07-09 19:48:29 瀏覽:845
如何查看聊天記錄 發布:2025-07-09 19:15:55 瀏覽:807
化學元素族 發布:2025-07-09 17:19:25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