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歷史
最近駱駝和後唐卯上了,前面聊了大唐的衰落,還有大唐的掘墓人黃巢、朱溫,今天咱們來聊下後唐的興衰,也作為“後唐風雲”系列的最終章。
後唐之前所謂天下大勢,自然不能等同尋常人的婚姻大事一樣,可以一始而終,往往都會悲分離合,大唐也不例外。其實在“安史之亂”以後,大唐的精氣神就已經被抽走了,一直苟延殘喘的,其實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而這具軀體,則在公元907年,隨著後梁的誕生,最終也化為雲煙,散落在了邙山腳下。
李嗣源登基之後,雖然勵精圖治,但無奈天分有限,終致朝綱不振,最後李嗣源竟然死於兒子兵變的驚嚇。李嗣源死後,後唐雖然又經歷了兩任帝王,但都沒有太多建樹,後唐最後亡在了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手中。石敬瑭用“燕雲十六州”,換來了一個契丹的“兒皇帝”,從此遺臭萬年。而“後唐”也在建國一十四年之後,煙消雲散。
B. 後唐的歷史
後唐要追溯到唐朝末年李克用的時代,沙陀族[西突厥別部,即沙陀突厥,唐貞觀間居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之南,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之東]出身的李克用受封河東節度使,駐守太原,唐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受封晉王,建立晉國,定都太原。由於朱全忠曾有意暗殺李克用,而李克用突圍而出才脫身,所以與朱全忠誓不兩立。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後,李克用仍用唐天祐年號,故晉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
李克用死後,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爵位 ,梁貞明元年(915年),梁在河北鎮守的鄴王楊師厚死,河北陷入了空前的大混亂,李存勖乘機進迫河北,晉與後梁在河北爭峙。李存勖在923年於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建國號唐,李存勖的祖父李國昌本姓朱邪氏,為區別於隴西李氏建立的大唐王朝,故史稱後唐,是為後唐庄宗,改元同光。
公元923年大梁之戰,是中國梁朝末年後唐初期,後唐滅梁的一次戰役。923年(同光元年)5月,梁將王彥章與段凝率兵乘後唐無備,襲擊佔領德勝南城,繼沿黃河攻擊後唐各寨,並率10萬士眾進攻揚劉,晝夜不息。6月,後唐將領李存勖率兵前往支援,在楊劉與彥章連夜苦戰,彥章退駐德勝城。7月,唐帝領兵沿河向南,彥章放棄鄒家口,又奔楊劉,唐將李紹興在清丘驛被梁擊敗,段凝卻以為唐兵已從上流渡河,驚慌失措。16日,唐帝遣騎將李紹榮火燒梁營,梁兵益恐。王彥章聞訊趕去救援楊劉,遭唐兵追擊。梁帝令段凝代彥章為帥,率主力5萬扎營黃河北岸衛州、澶州地區,並由酸棗沖決黃河水流入鄆州,而阻擊後唐兵。王彥章則率兵越過汶水而攻鄆州,與後唐李嗣源部遭遇,被擊敗。10月,唐帝從楊劉渡河到鄭州,以李嗣源為前鋒,渡過汶水向南進,追殺梁軍至中都城,城內無備,王彥章被擒獲。
是夜李嗣源率千騎奔襲汴城,梁主朱友貞自知無力守城,自殺。唐軍進占汴城,段凝聞訊引兵回救汴城,到封丘(河南封丘)後,率眾降後唐,梁亡。 之後定都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之所以要把孝昌縣的縣名換掉,是因為孝昌縣的「昌」字犯了其祖父李國昌的名諱,為避名諱,孝昌縣換名是勢所必然,那麼,面臨再一次更改縣名時的孝親因素,李存勖也不會不考慮此地孝子眾多這一因素的。
「孝感」二字,最先是與孟宗直接發生著聯系的。與孟宗出生稍後問世的《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一書雲:「(孟)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早在晉代成書的《楚國先賢傳》中,就為孟宗哭竹的故事點明了孟宗「至孝之所致感」的孝行所在。反觀董永呢?雖然最早記載董永事跡的載體當數竣工於公元200年左右的武氏祠石刻畫像,其次是曹植約作於公元222年的《靈芝篇》一詩,其後有晉代干寶的神怪小說《搜神記》和宋代李昉的《太平廣記》,無論是從武梁祠石刻畫像還是到《太平廣記》,(曾傳西漢劉向作《孝子圖》里提到董永事,但無可考證)記載董永故事時均未提到過「孝感」二字。至於元代成書的《二十孝圖說》中,固然有對董永的贊詩:「孝感動蒼穹」,但同時也有對虞舜的「孝感動天心」的贊詩和對孟宗「孝感天地」的贊語,比較起來,對孟宗的贊語比對董永的贊詩更顯得直白和明確,如果說董永的孝行是「感天」,那麼孟宗的孝行則是「動地」(動地而竹筍生)二者各有所重,不可偏頗。這才組成了孝感孝子感天動地的完美孝行。況且,李存勖是公元924年即位的,《二十孝圖說》一書是元代才問世的,不像《楚國先賢傳》那樣是李存勖在世之前,幾乎與孟宗時間相隔不長問世的。所以,李存勖在改孝昌為孝感時,不能不考慮本地孝子孟宗的因素,此其一。
其二,孝昌縣治自唐開元(721——741)年間移至澴水上游,故址在今孝昌縣王店鎮的黃城村附近,此地距孟宗的出生地直線距離約17公里,地緣較近確實便於李存勖更改縣名時「就地取材」。
另外,從李存勖及其屬下的官僚們的重門閥不重平民的稟性來看,他更改縣名時對本地名人中有著顯赫地位的孟宗不會不另眼相看。因為,李存勖即位時,對高官朱門是優待有加。即位之初,他即封「豆盧革為門下侍郎,盧程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而「豆盧革、盧程皆輕淺無他能。」但「上(指李存勖)以其衣冠之緒,霸府無僚,故用之。」由此可見一斑。至於董永,也許他在李存勖眼中只是個流寓孝感的平民,不是土生土長的人物,而且,董永孝親事跡的前半部分「鹿車載父」是發生在山東省博興董永的老家,與孝感無涉,而且其社會地位十分低下,顯然是不及孟宗位極人臣之顯赫的。李存勖更改縣名時不會不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的。 本來唐朝的宦官在朱溫當政時被誅殺干凈,宦官干政已經成為歷史,而且整個五代中的梁、晉、漢、周都沒有宦官惹亂, 唯獨在後唐李存勖在位的這幾年,宦官勢力開始有所恢復。這些人和劉皇後勾結在一起,漸漸形成一個反動的政治集團,對朝政施加影響,雖然影響沒有唐朝的那樣惡劣,但至少對李存勖來說,這是他走向滅頂之災的開始。河南令羅貫正直敢言,郭崇韜很欣賞他,支持他清除豪門積弊的工作,效果很不錯。但羅貫卻得罪了後宮集團、大官僚集團和宦官集團,這些人非常痛恨羅貫,在李存勖面前抵毀誹謗。李存勖的母親曹太後死後安葬坤陵,但通往坤陵的路橋因為各種原因坍塌,太監們便說乘機陷害羅貫,果然李存勖大怒,把羅貫抓來,打的死去活來。郭崇韜非常心疼,上來勸阻,說「陛下和一個縣令斗氣,傳出來對皇上名聲不利。」李存勖哪裡肯聽,乾脆把郭崇韜關在宮外,讓宦官把羅貫活活打死,暴屍街頭,以示炯戒。羅貫一死,天下呼冤,並開始對李存勖是否有能力中興唐朝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不僅如此,李存勖還幹了一件失盡軍心的蠢事。李存勖寵信的戲子周匝曾經被梁軍俘虜,周匝為了報答在梁期間受到「同行」陳俊和儲德源的照顧,借自己的三分薄面請求李存勖封他們做刺史,以示報恩。李存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旁邊的郭崇韜一聽就急了,忙上前勸阻:「不可!河東將士們從皇上百戰滅梁復興我大唐,現在將士們還沒有得到封賞,如果封了這幾個戲子,會讓將士們寒心的,惹會生出亂子來。」李存勖並不是一個糊塗的人,他也知道其中利害,但他拒絕郭崇韜的理由居然是「我已經答應周匝了,我不能失信於人。」任憑郭崇韜苦勸,李存勖依然封陳俊和儲德源為刺史。消息一出,舉軍嘩然,將士們都憤怒異常,准備找「李天下」討個「說法」,被郭崇韜好言相勸方才無事。但李存勖在軍中的威望已經降至冰點,雖然他還能耍耍皇帝的威風,但這主要是因為能威脅到李存勖地位的那個人暫時還沒有站在前台上。這個人是誰?成德軍節度使李嗣源!民心不可侮,軍心同樣不可侮,對於一個階級社會的統治者來說,軍心遠比民心重要,畢竟「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概率要遠遠大於「民心裡出政權」的概率,何況古代也沒有民主選舉。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但沒有軍隊,政治一天也運轉不起來。李存勖如果不是喪失軍心,他也不會失敗的如此迅速,李存勖不僅是個政治白痴,也變成了軍事白痴,雖然不久後他還能耀武揚威一把,出兵消滅前蜀。 前蜀自王建割據稱帝以來,四川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戰事,比較穩定,王建死後,小兒子王衍繼位。
這個前蜀皇帝吃喝玩樂是把好手,但毫無才能,如果不是他老娘徐氏得寵,他也做不了皇帝。蜀中政治腐敗到了極點,老百姓被統治者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逼的生不如死。李存勖也許是戲唱的太多,覺著乏味,想換個游戲。曾經來洛陽朝見的荊南節度使高季興也勸過李存勖伐蜀,說「蜀地富民饒,獲之可建大利。」郭崇韜也是這個意思,李存勖下決心出兵。李存勖任命長子魏王李繼岌為統帥,郭崇韜為副。李繼岌乳臭未乾,懂什麼軍事?大主意還得由郭崇韜拿。郭崇韜行前,又奏請李存勖,說北都(太原)留守孟知祥很有才能,可以在滅蜀後任西川節度使,李存勖也答應了。郭崇韜和孟知祥的關系不錯,想藉此扶朋友一把,可他哪裡想得到,他的這一念之間卻讓原本默默無聞的孟知祥「名垂青史」,成了後蜀高祖皇帝。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九月十八日(即是個好日子也是個壞日子),唐軍大舉攻蜀。雖然這時後唐的政治建設和軍事建設嚴重滯後,但唐軍的戰鬥力還是冠絕天下的,蜀中二十多年沒有重大戰事,蜀軍主要是防禦性質的,而且王衍昏庸無道,在這樣的皇帝統治下,一群獅子也會變成一堆綿羊。唐軍勢如破竹,直進西川,連得鳳州(今陝西鳳縣)、興州(今陝西略陽)、成州(今甘肅成縣)。王衍聽說唐軍來攻,忽起雄心,他要「御駕親征」,率軍來到利州(今四川廣元)。
蜀軍和唐軍在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大戰,結果毫不意外,蜀軍慘敗,王衍連夜逃回成都。唐軍風行雷厲,蜀中的一些實權派開始要考慮自己前程了,蜀東川節度使宋光葆、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興元節度使王宗威、武信軍節度使王宗壽決定向唐軍投降,四節度所轄的十八州土地盡數入唐,前蜀只控製成都附近一帶。李存勖不失時機的寫信給王衍,勸他投降,否則大軍殺到雞犬不留。王衍還沒考慮好,唐軍已經殺到綿州(今四川綿陽),王衍無計可施,只好「泥首銜璧」出降唐軍,前蜀滅亡。唐軍暫時沒有撤軍,軍政大權還由郭崇韜掌握,這時李存勖並派太監向延嗣督軍還朝。郭崇韜這時又犯了和梁朝王彥章同一個錯誤,他雖然痛恨誤君小人,但不應該把這種情緒表露出來,讓人抓住把柄。郭崇韜最痛恨宦官干政,對向延嗣冷眼相加,向延嗣懷恨在心,回到洛陽後,在李存勖和劉後面前大說郭崇韜的壞話。李存勖早就對郭崇韜不滿(少不了劉氏的枕頭風),便密令魏王李繼岌俟機殺掉了郭崇韜。李存勖一不做二不休,順勢滅了郭崇韜的九族,一時間朝野紛紛議論,皆不自安,郭崇韜這樣的重臣說死就死,下一個難保不是自己。 同光四年(926年),魏博鎮駐守瓦橋關的軍隊期滿返鄉,到達貝州時卻突然接到敕令,不許他們返回。於是流言四起,兵士皇甫暉趁機發動兵變,推趙在禮為首,攻入鄴都。李存勖聞訊,急命元行欽率兵討伐,結果戰敗而退。
這時後唐的宿將或被李存勖殺害,或老病而死,不得已李存勖只好令自己並不信任的李嗣源率侍衛親軍前往討伐。李嗣源本無異志,但是此時軍心已亂,難於駕御,當其行至鄴都城下時,當晚就發生了兵變。亂兵劫持李嗣源入城,與鄴都的魏博軍聯合,共同擁李嗣源為主。李嗣源設法逃出,向李存勖上表,表明心跡,然其表章卻被元行欽扣下,不能上達李存勖。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趁機勸其起兵,先入汴梁,再下洛陽,利用李存勖人心喪盡之機,奪取帝位。當李嗣源決計南下之際,河北藩鎮紛紛擁戴,因此得以順利渡過黃河,並且迅速進入汴梁。李存勖聞變,急率軍向汴梁進軍,途中得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倉皇退回洛陽,行至半途,兵士已逃亡過半。他再三好言撫慰士卒,並許願給與厚賞,兵士們回答說:「陛下賞賜太晚了,大家也不會感謝聖恩!」回到洛陽後,伶人郭從謙率親軍從馬直叛亂,李存勖與其激戰,中流矢而死,左右逃散,只有五坊伶人善友聚樂器於其屍之上,焚而燒之。李嗣源入洛陽後,獲得李存勖骨灰,葬於新安,名曰雍陵。隨後李嗣源即皇帝位,史稱唐明宗。 李嗣源,也是沙陀人,無姓氏,小名邈佶烈。其父曾任雁門都將,因此他年輕時從軍,在李克用帳下當兵。由於他厚重寡言,辦事謹慎,被李克用收為養子,取名嗣源。李嗣源跟隨李克用東征西討,建立了許多功勞,逐漸升任天平軍節度使、蕃漢馬步軍副都總管。李存勖攻汴梁時,李嗣源率前鋒軍隊率先進入汴梁,李存勖後至,見到李嗣源後,抓住其衣襟,以頭撞之,說:「所得天下我與你共同分享之。」因此功拜中書令,賜以鐵券,後又兼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移鎮成德。由於李嗣源功高望重,宦官伶人經常中傷,引起了李存勖的猜忌,李存勖巡幸鄴都時,李嗣源請求朝見,沒有被允許;太後患病,又請求入洛探問,依然拒絕。當魏博軍叛亂時,群臣皆請求派李嗣源平叛,李存勖仍然不同意,後來元行欽兵敗,群臣再三懇請,這才讓李嗣源統軍前往。可見李嗣源在李存勖統治時期的日子也不好過。
明宗即位時,已經年屆六旬,雖然不識文字,但卻飽經風霜,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在位期間採取了一些有益措施,在他統治時期一度出現了新局面。
首先,他革除了同光時期弊政,斬殺了民憤極大的孔謙,廢除了苛斂之法;對於盜掘唐朝諸帝陵墓的溫韜,李存勖本要嚴懲,因為他賄賂皇後、內官,得以逃脫懲罰,明宗即位後遂將其誅殺;罷去了諸道監軍使,驅逐宦官、伶人;下詔禁止各地進獻鷹犬珍玩,大量遣散宮女,撤消諸司有名無實者;分遣諸軍就食近畿州縣,以減少軍需運送之勞;懲治貪官污吏,或貶或殺,使貪官有所懼,對改變吏風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明宗的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農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的積極作用,加上其統治期間基本沒有大的戰爭,使得同光時期殘破的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百姓流離失所的狀況得了較大的改善。
明宗直到晚年仍不立太子,大臣們請求立太子,他就以為迫使自己讓位下台而聲淚俱下,使得大家再也不敢提起此事。而其嫡子秦王李從榮卻是輕狂昏庸,信任諂佞之人,排擠老臣舊將,收攬一些無恥的文人,經常附庸風雅,吟詩弄文。明宗病重,他也不入宮探望。當明宗病危時,數日不見臣下,他誤以為其父已經病死,自感素無人望,擔心難以繼位,遂採取主動,引兵入宮。樞密使朱弘昭、馮贇聞變,以討逆為名,派兵攻殺了李從榮。此時明宗正在彌留之際,得知這一消息,悲痛過度,很快死去 唐末帝,本姓王,鎮州平山(今河北平山)人,家世微賤。其母魏氏,年輕守寡,李嗣源為騎將時,途經平山,將魏氏擄掠而去,魏氏有子名阿三,年已十幾歲,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取名李從珂。後唐皇室從李存勖始,至李嗣源,再到李(王)從珂,國號未變,但卻已經換了三姓。李從珂形貌雄偉,謹信寡言,但卻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深為明宗所愛。明宗即位後,歷任河中、鳳翔節度使,封潞王。
唐末帝是依靠兵變而獲得帝位的,因此在其統治期間,兵驕將悍,百姓罹禍,生活悲慘。這種節帥通過兵變而奪取帝位的事例,對一些野心家來說等於是一個鼓勵,使得後唐的統治更加不穩。在這一時期最大的野心家就是唐明宗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對此唐末帝也有所覺察,於是下詔調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石敬瑭不從,遂勾結契丹舉兵反叛。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使,率大軍討伐石敬瑭。後唐大軍包圍了太原,築長圍以困城中。
但是後唐君臣對契丹的來援卻毫無戒備,沒有及早截斷雁門諸通道,致使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率的軍隊順利度過險要,進抵太原,大敗後唐軍隊,將後唐五萬大軍包圍於晉安寨。唐末帝派大將范延光、趙德鈞分道進援,趙德鈞心懷異志,向後唐朝廷討價還價,要求任命其子趙延壽為鎮定節度使,並要求將范延光部劃歸他統屬。他還派人厚賄契丹主,要求立自己為帝。面對這樣的將帥,末帝無奈,在群臣的勸說下,決定率軍親征,但又畏敵如虎,精神頹廢,形神慘沮,不敢前進。
在這一時期內,不少後唐將領紛紛歸降石敬瑭,如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聖指揮使張萬迪等,後唐統治岌岌可危,處於即將全面崩潰的前夕。被圍於晉安寨的後唐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軍心已亂,副使楊光遠、大將安審琦勸主帥張敬達投降,遭到拒絕,索性將他殺害,舉全軍投降了石敬瑭。末帝聞訊,急忙逃回洛陽,在石敬瑭軍逼近洛陽時,自焚而死。
至此後唐徹底滅亡,歷時十三年,有四帝三姓。
C. 唐朝後面是什麼朝代
五代十國。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
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十國與五代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後來,宋朝統一天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3)後唐歷史擴展閱讀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終爆發民變,唐朝經濟重地的江南地區經過黃巢之亂打擊,唐朝統治已名存實亡。
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經濟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後,唐僖宗在唐末戰亂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繼位,遷都洛陽。
乾寧五年(898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同日,宦官假傳聖旨,說唐昭宗退為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
天復元年(901年),崔胤聯合孫德昭打敗劉季述,迎唐昭宗復位,李裕復降德王。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宣武節度使朱溫入宮盡誅宦官。
天祐元年(904年),朱溫發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討淮河以南地區失利,所以提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
D. 後唐、唐朝、南唐他們三者有什麼歷史關系呢
國號來說三家都叫「唐」,後人為了區分而稱之為「唐朝」、「後唐」、「南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的國號為「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世襲,傳至李淵。後來,李淵在晉陽起兵,推翻了隋朝,便以「唐」為國號,建立了唐朝。
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唐朝全盛時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唐朝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
他們都是借唐朝的光忙,後唐和唐朝沒有血緣關系,但因為祖上被唐朝賜姓李,又被封王,所以以唐為國號。 加上同時並存的割據政權一共有十個國家,而這前後十幾個政權中,以「唐」為國號的就有兩個,分別被後人稱為「後唐」和「南唐」。
不管是後唐還是南唐,他們選擇唐作為國號,就是為了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使這個新生政權能夠名正言順,而這也充分說明了唐朝巨大的影響力。 所以三「唐」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此唐非彼唐,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三者給弄混了。
E. 誰了解南唐、後唐的歷史啊
南唐
五代時十國主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歷三主,前後約三十九年。
吳自楊隆演嗣位後,大將徐溫獨掌大權。後梁貞明四年(918)起,徐溫養子徐知誥開始掌管楊氏政權,他進用人才,作了一些改革,收取人心,有步驟地取代楊氏。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大齊,年號升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見南唐前主李昪)。
李昪即位後,繼續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於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
升元七年(943)李升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保大三年(945),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當時,吳越出兵與南唐爭地,戰爭的結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吳越得福州(今屬福建);閩舊將留從效得泉州,南唐授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承認其割據。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佔之楚地。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5~958),後周連續進攻南唐,李璟獻江以北、淮以南十四州,對後周稱臣,去年
帝系表
①烈祖李昪——②元宗李璟——③後主李煜
(937~943) (943~961) (961~976)
號,後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國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後唐(923~937)
中國五代(見五代十國)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陽。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山西3省。河北、陝西的大部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的一部分,並短期佔有四川。唐末,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與宣武節度使(今河南開封)朱溫爭霸,長期進行激烈戰爭。後梁開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存勖繼晉王位。後梁乾化元年(911)大敗後梁兵,取得河北。龍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稱帝,是為庄宗,改元同光,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十月,滅後梁,十二月,遷都洛陽。割據鳳翔的岐王李茂貞與吳越、楚、閩、南平都稱臣於後唐。同光三年(925)庄宗令郭崇韜等攻滅前蜀(不久,孟知祥又占蜀地,史稱後蜀),進一步統一北方,並擴展到長江上游。南方諸國中,僅南漢、吳與後唐抗衡。存勖驕淫亂政,激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變。四年三月,李克用養子蕃漢總管李嗣源(沙陀人,原名邈佶烈)借兵變力量,奪取汴州(今河南開封)。四月,存勖在洛陽被亂兵殺死,李嗣源入洛陽稱帝,改名李亶,是為明宗,改元天成。嗣源即位後,改革弊政,政局小安,明宗死,子李從厚繼位,是為閔帝。應順元年(934)四月,河東節度使李從珂(本姓王,嗣源養子)起兵殺從厚,自立為帝,是為末帝。清泰三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結契丹攻入洛陽,從珂自殺。後唐亡。
F. 後唐的全部歷史
891年 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 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 後梁, 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 晉國視 梁朝為 閏朝,仍奉唐朝 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
923年晉王李存勖在 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 興唐府;因李存勖復以「唐」為國號,故稱「後唐」,以與「李唐」相別。
同年底李存勖滅 後梁,定都 洛京;926年滅 前蜀王衍;928年 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936年趙國公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藉助 遼國攻入洛陽,同年稱帝建立 後晉,後唐滅亡。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 南唐,延續大唐 正統,南唐也一度成為 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
(6)後唐歷史擴展閱讀
後唐起自河東,東平燕人,取灜、莫以北諸州,遂定幽後唐、薊之地,復南下滅梁。初庄宗即位,以魏州為東都,號興唐府;以鎮州為北都,號真定府;太原為西都,滅梁後,遷都洛陽,號為東都,因以長安為西都,太原改為北都,而魏州、鎮州如故。
同光後,稱洛陽為興唐府,魏州別號鄴都;天成以後,廢鄴都,僅西北東三都存焉。其疆域較梁略廣,兼有九道之地;唐字滅燕臣岐,破西蜀後,僅余吳、吳越、南平、楚、閩、南漢諸國,及孟知祥以蜀地稱王,與唐共八國,其時「東際於海,南至淮、漢,西逾秦、隴,皆唐境也。共得州一百二十有三。
G. 五代十國有過一段分割的時期,其中後唐的全部歷史是怎樣的
後唐的奠基者是唐末諸侯,晉王李克用。他割據河東一帶,一直和朱溫不對付。907年朱溫篡唐後李克用沿用唐朝年號,號召諸侯興復大唐。908年他去世以後兒子李存勖繼位,最終在923年滅亡了後梁。但是李存勖先明後昏,身死國滅。繼承他的是李克用的義子李嗣源。李嗣源死後兒子李從厚繼位,沒多久被李從珂奪了位。李從珂忌憚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派兵圍剿。石敬瑭求救於契丹,最終反殺李叢珂,936年後唐滅亡。
H. 南唐與後唐的關系是什麼,誰前誰後開國主分別是誰
南唐與後唐的關系是都冒用「李唐」正朔欺世盜名。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後唐同時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
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因李存勖復以「唐」為國號,故稱「後唐」,以與「李唐」相別。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京;936年趙國公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藉助遼國攻入洛陽,同年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
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939年徐知誥改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I. 後唐的歷史背景(包括時間)謝謝!!
後唐(923~937)
中國五代(見
)之一。
所建。都洛陽。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山西3省。河北、陝西的大部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的一部分,並短期佔有四川。唐末,河東
、晉王
與宣武
(今河南開封)
爭霸,長期進行激烈戰爭。
二年(908)
死,存勖繼晉王位。
乾化元年(911)大敗後梁兵,取得河北。龍德三年(923)四月,
稱帝,是為庄宗,
同光,
唐,史稱後唐。同年十月,滅後梁,十二月,遷都洛陽。割據
的岐王
與吳越、楚、閩、南平都稱臣於後唐。同光三年(925)庄宗令
等攻滅前蜀(不久,
又占蜀地,史稱後蜀),進一步統一北方,並擴展到長江上游。南方諸國中,僅
、吳與後唐抗衡。存勖驕淫亂政,激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變。四年三月,
養子蕃漢總管
(
人,原名邈佶烈)
變力量,奪取汴州(今河南開封)。四月,存勖在洛陽被亂兵殺死,
入洛陽稱帝,改名李亶,是為明宗,
天成。嗣源即位後,改革弊政,政局
,明宗死,子
繼位,是為閔帝。應順元年(934)四月,河東節度使
(本姓王,嗣源養子)起兵殺從厚,自立為帝,是為末帝。清泰三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嗣源女婿
勾結
攻入洛陽,從珂自殺。後唐亡。
J. 歷史上的後唐,與後來的唐朝有關系嗎
南唐幾位皇帝很有可能就是李淵後人,這個是沒什麼異議的。但是他們到底是哪一支,卻一直沒有定論。是五代十國時期疆域最廣的朝代,定都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14年。於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大唐王朝登上了歷史舞台。而晉的先祖叔虞為唐氏,晉唐有血脈淵源,所以李淵的唐國公來源於封地屬於過去的晉。
因功被賜姓李,滅朱梁之後冒稱繼承李唐正統,歷史上為了區分,稱為後唐。所以說後唐其實和大唐李家沒有多大的關系。最多也就是君臣之間的關系。中原五朝更迭,版圖變幻,但歷來皆以梁、唐、晉、漢、周為中華正統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朱溫篡唐立帝,後來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滅。然後李存勖稱帝,因感李唐恩德仍舊以唐為國號。但為了收攬民心發展勢力,都打出旗號,後來南唐相對南方十國,也算是最強盛的。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政權,並於當年十二月,滅了朱梁,並定都洛陽。又因為李唐王朝賜他家姓李,他覺得他能統一天下來延續唐朝,故又稱「後唐」了。如同五胡十六國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政權,也是個披了漢朝外衣的異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