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的歷史
Ⅰ 中國古代桿秤始於何時
一般認為是秦初,秦始皇終一中國後,按秦國制度統一全國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
Ⅱ 秤的發展史
秤的歷史
開放分類: 質量、量器
秤
balance
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常見的有桿秤、台秤、案秤、彈簧秤等。①桿秤。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②台秤。承重裝置為矩形檯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台秤和電子台秤兩類。③案秤。在工作台案或櫃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普通案秤和電子計價秤兩類。④彈簧秤。利用彈簧在被測物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來測定該物體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從1毫克到數十噸。
范蠡——秤的發明者
--------------------------------------------------------------------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Ⅲ 中國的第一把桿秤是什麼時期出現的
手工製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傳說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紹其中兩種廣為傳說的.1據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2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Ⅳ 秤的演變歷史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實物證據(石塊砝碼)發現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文明遺址(約2400-1800 B.C.),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古埃及人在同時代(約1878B.C.)的記載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沒有發現實物。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衡桿的重臂縮短,力臂加長,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桿秤在耶穌誕生前由游牧部傳入了西方,被命名為羅馬秤。在許多拉丁語作家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種秤的記載。羅馬秤兩臂不等,稱物端的秤臂較短,且長度固定不變。在稱量重物時,移動秤桿另一端的秤錘(這樣就改變了該端秤臂的長度),直到秤桿達到水平狀態時為止。使用這種秤可以稱量比秤錘重得多的物體。
1670年,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機械設計師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於1670年將他發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這是一種等臂雙盤案秤(又名磅秤)。秤盤裝在秤梁兩端,下面裝有剛性導桿,可在稱座上相應的導孔內上下上下移動。這樣,當秤梁繞軸擺動時,在導桿作用下,秤盤可做上下移動,但其水平狀態保持不變。這種秤是的。洛百瓦爾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商業秤。
Ⅳ 傳統桿秤製作技藝的歷史淵源
50年代以後漢中制秤業隨著各項「運動」幾起幾伏、備受折騰,張兆金、劉德福師徒作為主要技術骨幹一直在業內堅持工作;其間多有創新,獨立發明出相對方便、靈敏的10公斤案秤;1972年還曾去西安學習250公斤磅秤的做法,並於1977年研製成功。張兆金於80年代去世後,劉德福成為漢中市也是陝西省手工制秤業里資歷最老(至21世紀初已有70餘年歷史) 、傳統技藝最全面的匠師;他開設的秤鋪也頑強存活。
關於漢中現代衡器生產發展史情況大致陳述如下:
①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家經濟重心西移,大量難民由自己家鄉逃
②往漢中,漢中經濟大幅度增長,此時商賈雲集,對於做買賣必須的衡器需求量也急速增長,當時一桿稱竟然賣到40塊現洋,由是形成漢中桿秤業的第一個繁榮期。
③40年代後期抗日戰爭結束,原避難人員重返家鄉,生意人員大量減少,漢中經濟一時出現蕭條;同時政府整頓市容,規定街道上不準擺攤,雙重打擊之下漢中桿秤的銷量銳減,這是漢中桿秤第一個低潮時期。
④1950年我國國民經濟開始復甦,至1956年開展農業、手工業合作化,漢中的桿秤從業者共計7戶l3人合並成為漢中縣衡器廠,擴大生產。這個時期桿秤市場的繁榮跟農村經齊的集體化是並生的,那時一個農業合作社就分幾個大隊,大隊下又分為幾個小隊,因為集體分配,每個小隊都需要三桿測量不同重量的秤,漢中桿秤的生意就立即紅火起來,一時間買秤的人排成長龍;漢中縣衡器合作工廠買地擴建,招收30多個年輕徒工進行桿秤培養,還送出部分人去外地學習翻砂鑄造,為製作磅秤做淮備,漢中桿秤迎來第二個繁榮期。
⑤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期間,「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橫行,縣政府從漢中衡器合作工廠無償徵用其集體資金購置的新廠區、征調走剛培養起來的20多個青年鑄工,該廠大傷元氣,當時銷量最好的磅秤無法正常進行生產。
⑥60年代,張兆金、劉德福等老技術骨幹努力發展生產,即使在「文革」動亂中,依然克服種種困難不斷研發新型衡器以增加廠里的經濟效益。1969年案秤研製成功,70年去西安接受省上檢驗達到標准允許進行生產;1977年又試製成功250公斤磅秤,銷路大好;此期該廠的產品銷售和修理服務范圍從本省延伸到四川、甘肅等地,仍是發展中勢頭。
⑦70年代以後國營大廠也進行案稈生產,漢牛衡器廠的案秤被加以「不標准」的指謫。漢中桿秤生產面臨復雜的壓迫和挑戰,處於第二次衰落。但至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整個中國經濟政策放寬、結構調整搞活,市場貿易蓬勃開展,帶動了小商小販增多。而小商販們喜歡用攜帶方便的桿秤,桿秤的需求量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風潮而熱了起來,這也就是漢中桿秤的第三個繁榮期。
⑧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電子秤在市場上的大批出現,加上漢中衡器廠(由政府部門任命的)幾任領導在改革大潮中決策失誤,漢中衡器廠屢遭重創,最終垮掉了。2007年漢中衡器廠破產處理舊廠址被收購,才補辦了幾十個老工人的社保金。有些老匠人在退休後也曾續做桿秤生意,但由於經營不善或技術不全面而陸續收場,只剩張德福一家尚能支撐著門面,漢中桿秤製作工藝面臨最危險的衰落與消亡命運。
Ⅵ 5、我們日常看到的桿秤,什麼時期出現的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
Ⅶ 誰知道有關桿秤在我國的歷史及發展演變
自古以來,桿秤就是我國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雖然它即將退出歷史舞台,但其誕生,凝聚了炎黃子孫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國商貿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千百年來,桿秤在繁榮祖國經濟和科技方面,功效卓著,作用獨特,使用價值極高,群眾基礎廣泛。然而,對這個伴隨中華民族世代相處的量具的「身世」,我國學術界長期聚訟未絕,眾說紛紜。
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的意見。一種認為我國商品經濟歷史悠久,古代文明發達,杠桿原理問世早於歐洲,名列世界之首,有較早衡權器實物出土,又有豐富的文獻記載,桿秤創始應在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另一種看法認為:我國桿秤的產生,是在春秋戰國不等臂秤的基礎上,經過逐步演變,直到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才出現的,距今約1000多年。
從目前情況看,持後一種觀點的人為多,但說法也不同,主要是:一曰「秦初說」。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中認為:「秦始皇按秦國制度統一全國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凡製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這個四十字的詔書。」並說:「隋時掘得秦始皇時秤權,有丞相隗狀、王綰二人列名,想見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詔書負責監制,不許民間私造。」上面提到的「四十字詔書」,即人們熟悉的「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文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所謂「秦始皇時秤權」,實指始皇初年的秤錘,說明秦初即有桿秤。
二曰「西漢說」。吳承洛在《中國度量衡史》中說:「漢代之衡器,即今之桿秤。「並說:」漢代之衡器已設有準,稱俗作秤。「他還說:」《史記》有『大禹身為度,稱以出』,不過古者以『秤』為衡法之名,而稱、秤相通,通以稱或秤為衡器之名,漢以後始著。始諸葛亮曰:「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低昂。『」吳氏在《度量衡器名歷史表解》中,明確提出衡器被叫作「秤」起源於漢。再就是1934年(民國廿三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的《中國度量衡》(林光澄等編著)一書也多次出現「漢秤」說法,認為桿秤源於西漢。
三日「東漢說」,其說有二:一是邱隆在《中國古代衡重計量》中認為:「史書上關於桿秤的記載有:」東漢孟業,身重千斤,帝疑其重,乃以大秤懸棟間。『「又說:」三國時吳人韋昭《國語》注曰:「衡,秤上衡。衡有斤兩之數。』」《隋書。律歷志》載:「後魏景明(500 —503 年)中,大樂令公孫崇依《漢書。律歷志》先修秤尺,及見此權(指新莽石權),以新秤稱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與權,合若符契。『」並得出「東漢已有桿秤」
的結論。二是丘光明雖也認為桿秤是東漢產物,但結論源於對92枚秦漢及新莽權的分析研究,根據秦(西漢)權和東漢權不同的特點,認為秦和西漢權「多作天平上的砝碼用」,而東漢權「明顯是秤砣」。並提出「東漢時己普遍使用桿秤的結論應該是可信」(《我國古代權衡器簡論》,見《文物》1984年第10期)的看法。
四曰「魏晉說」。劉東瑞同志認為:戰國的「不等臂秤經過逐步革新,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五六世紀)出現了今天所見的提系桿秤」。劉還說「現在發現的有北魏和北齊時的鐵秤砣和銅秤砣。說明桿秤至晚在公元6 世紀已在我國廣泛使用」。(《談戰國時期的不等臂秤「王」銅衡》,見《文物》1979年第4 期)王雲與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說:「從春秋戰國開始,天平逐步向桿秤過渡,到三國時,天平中間的提紐從衡桿中間移到一端,並刻有斤兩之數於衡桿上,出現了提系桿秤。」並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桿秤已經通行,並且廣為應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度量衡》。見《計量工作通訊》1980年第2 期)
與上述看法相反,有人提出我國桿秤創始年代更早,應在春秋戰國。持此看法的材料極少見著報端,但可知觀點有如下根據:其一,認為「鼻紐權便於懸掛使用,形似今天的秤砣」,因此主張已出土的春秋戰國銅鼻紐權(亦應包括秦漢出土的)是「桿秤上的秤砣(錘)」,不是「天平上的砝碼」。
其二,「考古發掘中鼻紐權多單獨出土,不像銅環權那樣成組成套。」其三,「《墨子。經說下》有『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之句,認為講的就是桿秤,權就是秤砣」。其四,春秋戰國桔橰、桿秤的廣泛使用,恰好是《墨經》上述重要論斷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正因為此,錢臨照遠在40年代初就明確指出:「本條述及天平與秤可無疑義。」其五,有人提出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莊子,面對當時度量衡嚴重紊亂的現狀,發出「剖斗折衡,而民不爭」的激言,證明春秋戰國桿秤使用已相當普遍。否則,莊子所言「折衡」的話就無法解說。
由此看來,人們早就圍繞我國桿秤創始年代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且愈來愈深入。就時空范圍講,產生桿秤時間從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春秋戰國,一直延伸到公元五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歷時千年之差。毋庸置疑,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桿秤創始年代之謎終將被徹底揭開。
Ⅷ 最早的桿秤是什麼年代
你好!
是中國古代
越國大政治家大商人范蠡發明的 就是越王勾踐的謀臣,也就是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