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中國歷史
A. 哪些漫畫是關於中國古代的
中國《秦時明月》,
日本《獸神演武》、《彩雲國物語》、《龍狼傳》(這個貌似只有漫畫)、《三國志》、《中華小當家》、《功夫小子》、《趙雲傳》、《聖傳》等等;
如果惡搞的也算上,那就《封神演義》(藤崎龍版)、《鋼鐵三國志》、《戀姬無雙》(那貂蟬巨雷人)、《一騎當先》
還是多呢!!!
B. 漫畫中國歷史有幾本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朴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游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隻,兩只。。。。。。」;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C. 求一幅和中國近代史有關的歷史漫畫,名字要有,出處、創作時間也要有,謝謝了^O^~
《時局圖》是中國近代時事漫畫的傑作。它把19世紀末中國面臨的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及時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起到了警世鍾的作用。給人以「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圖中一個是熊,有橫霸無忌的樣子,占東三省地方,是譬喻沙皇俄國;一個是犬,有守住不放的樣子,占長江一帶地方,是譬喻英國;一個是腸,有貪得無厭的樣子,佔山東地方,是譬喻德國;一個是青蛙,有任意收攬的樣子,占廣東、廣西、雲南地方,是譬喻法國;一個是太陽,他的光線到福建地方,是譬喻日本;一個是鷹,飛來分食,是譬喻美國。其旁題詞曰:「沉沉酣睡我中華,那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時局圖》,除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用虎、熊、蛙、太陽、鷹分別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國主義國家外,還有揭露清政府腐敗的內容:圖上代表清政府的三個人物,一個手舉銅錢,他是搜刮民財的貪官;一個不顧民族安危,正尋歡作樂;還有一個昏昏似睡者,手中拉著網繩,網中一人正念著「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馬旁練武,揭示昏聵無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獄、八股文等手段壓迫思想之自由,愚弄、奴化人民。
《時局圖》反映了愛國者呼籲中華民族覺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之情。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採用了《時局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深受師生們歡迎。
謝纘泰這幅漫畫最早曾刊於1898年7月香港《輔仁文社社刊》上,後托好友帶到日本、印成彩圖,然後交給上海別發洋行發行。
1900年,沙皇俄國乘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機,出兵侵佔我國東北全境。中俄兩國於1902年4月8日在北京簽訂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規定俄國分三期從我國東三省撤軍,每期6個月,18個月內撤完。1903年4月8日,為俄軍第二期撤軍的最後期限,俄國不但不肯撤回一兵一卒,反而向清政府提出7項無理要求,實際上是要獨吞東北三省,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為喚起國人對東三省前途問題的關注,1903年12月25日由蔡元培等人主編的《俄事警聞》在上海創刊,《時局圖》被刊登在其創刊號上。「因為這一張圖,我們中國人知道的雖然不少,還有一大半是不知道的,所以特地登在第一天警聞上頭,請我們四萬萬的中國人都開著眼看看,捫著心想想,恐怕不知不覺要趕緊去想法子了。」這幅圖在時局危急面前,再一次形象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在甲午戰爭後對中國的瓜分態勢,尤其是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吞,以喚醒國人。
D. 中國動漫歷史
漫畫,乃繪事中簡筆而注重意義之繪畫,其「漫」字,與漫筆、漫談這「漫」字用意相似。漫筆、漫談在文體中是隨筆、小品文,而漫畫是畫中之隨筆、之小品,一般亦隨意取材、篇幅短小,通過寫實、比喻、象徵、假借、誇張、點睛諸法表現精粹內容。
我國繪畫源起,三代以前因記載弗詳,已不可一一稽考。求諸史實,有可得而述者,當肇創於虞舜時期。史載有巢氏創木器、圖輪環,伏羲氏觀星象鳥獸之跡而畫八卦,是殆我國繪畫之發端。迨倉頡出,觀魁星曲軸之勢,察龜文山川之跡,隨體詰詘而制象形文字,我國繪畫的雛形已具。由是日漸發展,迄今四千餘年歷史,繪畫於藝術中蔚成大國,影響世界頗遠。。
而漫畫在我國,不足百年歷史。最早推至清朝末年,陳師曾氏在上海刊行的《太平洋報》上有即興隨意之作,小形、著墨儉省而意趣頗濃。惜其戰火頻仍,塵封煙襲,刊物散失,難窺全貌,只是魯迅、鄭振鐸氏所輯《北京箋譜》內,搜集陳氏類似漫畫之作,尚能一睹初期漫畫之餘韻。
到了二十年代中期,更准確地說到了1925年,豐子愷有畫刊載於《文學周報》,編者特稱之為「漫畫」,漫畫之名始見於大眾。自此及今七十年間,我國漫畫後來居上,備極絢料,如奇花異葩,畢呈瑤苑,蔚為大觀。漫畫家們以創造性的精神、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造詣,發展光大了漫畫這門繪畫藝術,尤其是漫畫更多地貼近和反映現實,使得七十年間的漫畫作品顯示出七十餘年的人間相和世間相,從不同的層次和側面揭露和諷刺了舊中國的腐敗和黑暗,反映了民族爭取解放的畫卷,宣傳了民主思想和時代風貌,抒發了個性的藝術品位,這樣使得漫畫成為我國繪畫藝術中的瑰寶,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為了弘揚漫畫藝術,使海內外更多地了解漫畫發展的整個長卷,體悟漫畫藝術之三昧,我們將在中國漫畫中卓有成就、影響較大的方成老先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整理編輯,定期陸續推出。
——————
大鬧天宮》
出品:中國大陸
年代:1964年
導演:萬籟鳴
1964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20分鍾的動畫片《大鬧天宮》把原著中孫悟空被壓於五行山下的悲劇尾巴,修改成了反天宮大獲全勝的光明結局。
《大鬧天宮》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審美的一次集中體現。包括主角孫悟空在內的許多角色,其形象中都蘊含了京劇臉譜、古典繪畫與傳統雕塑的豐富內涵。
在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動畫技術的結合方面,《大鬧天宮》是高峰也是絕響。幾年後,以《鐵臂阿童木》為首的海外動畫開始大量湧入中國市場,而本土動畫產業則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再也沒能重現20世紀60年代那樣的完美與輝煌。
1926年萬氏兄弟製作的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問世,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就在國外得獎,《三個和尚》、《葫蘆兄弟》、《雪孩子》、《黑貓警長》都曾在國際上獲獎。我們還拍攝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孔雀公主》、《牧笛》,以後又陸續拍攝出《哪吒鬧海》、《金猴降妖》等優秀的作品。
E. 漫畫的歷史
漫畫二字起源於中國北宋,最初用「漫畫」二字的是北宋學者畫家晃以道《景迂生集》中說:「黃河多淘河之屬,有曰漫畫者,常以嘴畫水求魚。」這里說的漫畫是一種水鳥的名稱,因為它捕魚時瀟灑自如,像在水上作畫而得名。
1925年5月《文學周報》連載豐子愷的畫並註明為漫畫,這是中國最早稱之為漫畫的作品。
西方漫畫源自英國,19世紀法國畫家杜米埃在西方漫畫史上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
作為繪畫藝術的一個分支,漫畫發展至今天,已演變成了三種形態,即諷刺幽默的傳統漫畫、敘事的多幅或連環卡通漫畫、探索性的先鋒漫畫。
(5)漫畫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漫畫的分類
1、美國漫畫——由美國出版的漫畫作品,大多為彩色。畫風有像是花生漫畫和加菲貓線條簡單明了的卡通畫風,另一種則像超級英雄這類的硬派寫實畫風。
2、歐洲漫畫——主要指由歐洲地區出版的漫畫作品。多數歐洲漫畫畫面和裝幀十分精美,有一種精英藝術氣質。其繪畫周期較長,以彩色為主。
3、台灣漫畫——主要指由台灣出版的漫畫作品。受日式漫畫影響很深,此外,部分漫畫家在漫畫中加入工筆畫的繪畫技法,看起來非常的精緻,以黑白為主。代表人物有敖幼祥、陳某、蔡志忠和鄭問等。
4、香港漫畫——主要指由香港出版的漫畫作品。經常以武俠小說、流氓生涯和打鬥為題材,例如:龍虎門、神兵玄奇等。亦有不少喜劇作品,如:老夫子、牛仔、麥兜等,如今以彩色為主。代表香港漫畫家有王澤、馬榮成和黃玉郎等。
F. 中國歷史的漫畫
這樣的漫畫互聯網上是禁止的,你查不到的,建議放棄
G.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是否能讓我們更了解歷史
可以,強烈推薦《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這本書。它一改歷史學家嚴謹、專業、邏輯性強的寫史方法,用通俗、搞笑的漫畫來展現中國歷朝的歷史。
二混子手繪的帝王將相則是又賤又蠢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曹操、孫權,全都和你我一樣,有優點和缺陷,有朋友和敵人,他們在歷史關鍵節點迸發出的驚人能量鑄就了三千年的瘋狂中國。我上初中甚至高中時歷史向來是我的差科,歷史老師講的東西在我看來都特別無聊,考試的時候迫不得已背一些知識點更加讓我厭煩歷史,從來都不願意去看歷史方面的課外書。但是,我上大學時同學推薦這本書,我看了一下,當時就覺得特別搞笑,看這本書比我上幾年學學到的還多。
H. 漫畫的發展史是什麼
發展史
古代中國已經有了漫畫這種藝術形式。人們熟悉的諸如漢代山東武梁祠石刻《夏桀》、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明憲宗朱見深所作的《一團和氣》、清朝「揚州八怪」之一八大山人的《孔雀圖》等,經美術界專家考證,均屬中國古代漫畫。只是在中國古代,與漫畫這種繪畫形式逐漸相適應的畫種名稱並非「漫畫」,而是叫做「諷刺畫」、「寓意畫」、「諷喻畫」、「時畫」、「諧畫」、「笑畫」或「滑稽畫」。
現代漫畫在中國的歷史不足百年。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陳師曾在上海發行的《太平洋報》上曾發表過一些即興隨意的作品,小形、著墨儉省而意趣頗濃。但因當時戰亂不斷,大部分刊物在戰亂期間燒毀遺失,已經很難再看到全部的作品了。幸好魯迅、鄭振鐸所編輯的《北京箋譜》內搜集了一些與陳師曾類似漫畫作品,才能一睹初期漫畫的余韻。
1925年5月,被後人尊稱為漫畫大師的豐子愷開始在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上刊載了一些繪畫作品,並從5月的第172期為豐先生作品標上了「漫畫」的字樣,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從此,豐子愷的畫就以「子愷漫畫」的名字風行於各種報刊上。此後幾十年間,中國漫畫一發不可收拾,其形式種類多種多樣,幾乎遍布大街小巷,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道。漫畫家們以創造性的精神、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造詣,發展了漫畫這門繪畫藝術。尤其是漫畫更多地貼近和反映現實,使得這幾十年間的漫畫作品顯示出這期間不同時期的人間相和世間相,從不同的層次和側面揭露和諷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腐敗和黑暗,是反映民族爭取解放的優秀畫卷,宣傳了民主思想和時代風貌,抒發了個性的藝術品位。這使得漫畫成為中國繪畫藝術中的瑰寶,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I. 中國漫畫的歷史沿革
「漫畫」一詞本來自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指一種鳥類的別名,與今天的漫畫無甚瓜葛。1771年,日本的鈴木煥鄉因欣賞「漫畫鳥」的品格,遂以「漫畫鳥」自喻,出版《漫畫隨筆》;40年後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也出版了《北齋漫畫》。但這時的「漫畫」仍作形容詞運用,未被特指為繪畫形式的漫畫。在後來的一百多年中,幾經沿用,終於至1902年,「漫畫」的稱法才在日本正式出現。
1904年3月17日,上海的《警鍾日報》以「時事漫畫」的欄目刊出漫畫,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在中國報刊上出現。可惜這次出現只是曇花一現,其後二十餘年都再無用「漫畫」的稱法。
直到1925年,《文學周報》在豐子愷的畫下方註明「漫畫」二字,這一稱法才得以重見天日。接著,《子愷漫畫》於1926年出版,兩年後上海漫畫會編輯的《上海漫畫》周刊也正式出版。從此,「漫畫」這一畫種的名稱終得到統一,並很快在社會上普及,沿用至今。
從上可見,漫畫名稱始於豐子愷之說並不準確,但《子愷漫畫》和《上海漫畫》起了統一並普及漫畫名稱的歷史作用,卻不可忽視。 經歷了5000年積淀的中國文明,在不斷發展、更新的同時,那似乎早已塵埃落定的古代文化內容也不斷被挖掘出新的礦藏,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驚喜。中國漫畫亦然。雖然自上古到明清時期,漫畫的名稱仍未確定,但若以漫畫諷刺和幽默的藝術特點來看,就能發現中國古代早已有具備漫畫特徵的藝術珍品了。
例如,從漢代石刻畫像《夏桀》到五代十國出現的第一位諷刺繪畫家石恪的《玉皇朝會圖》,再到明清時期明憲宗的畫作《一團和氣圖》(表達了以和為貴的思想)、羅兩峰的《鬼趣圖》(以鬼喻人)等,不論是內容或形式,都早已蘊藏著形象誇張、寓意深刻的漫畫特點,也表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另外,中國古代的傳統水墨畫中,如明末八大山人朱耷單葉荷所表現的孤寂、懷才不遇的心境寄寓,清揚州八怪在畫作中敢於蔑視古人、挑戰傳統的率真,如石濤就以「苦瓜和尚」自比,這些文人寫意畫反映了作者憤世嫉俗的生活態度、強烈的個性及內心的情致,其隱含的暗示、以諷刺為目的的風格,都具有漫畫的特徵。雖然它們與現代意義上的漫畫仍有一定的差距,但確實從中可見中國漫畫發展的端倪。
中國古代「漫畫」中體現為「鑒戒」作用的諷喻特色,也由於朝代的更迭,社會制度的變遷而多有變化。如從漢代到五代十國的封建社會鼎盛時期,講求氣勢的雕塑風格和以線條為造型骨乾的繪畫語言已基本確立,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也日臻純熟,藝術的發展影響了統治者的文化政策,這時較開放的文化氛圍容許了繪畫創作中的諷喻較為尖銳和直接;到五胡亂華至唐代統一的幾百年間,再至元代的華夷交位,加上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政權而不惜打壓文化藝術的表達自由,造成士人從政熱情的冷卻,繪畫創作轉而成為文人畫家抒發個人性情、抒寫胸臆的手段。因此,隱居、淡泊塵世的題材屢見不鮮,畫家在創作中側重強調對事物神韻的體悟與表達,以及文化修養的體現,致使宋元明繪畫創作中的諷刺意味更加隱諱。
後至清末政權的腐敗及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浪潮,更促使「漫畫」(當時的叫法不一致,尚未被稱為漫畫)破天荒地鋪天蓋地而來。
古代漫畫意味
《孔子家語》載:「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意為古代的人已懂得以繪畫為武器,揭惡揚善。鄧拓先生認為,「以善惡對比為題材的繪畫,就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漫畫』的表現形式之一」。也就是說,以諷刺批判為目的的繪畫,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初露端倪,它們正是中國漫畫的前身和奠基。
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中國,階級分明,等級森嚴。漢代畫像石《夏桀》的出現,可以看作是喻古諷今的例證。畫像上夏桀的殘暴形象與被欺辱的奴隸對比強烈,有力地揭露了古代奴隸制度的黑暗,同時也含勸諫當代統治者應施行仁政的意味。此外,誇張的表現手法也被大量運用到漢代陶俑、漫雕之中。
至魏晉時期,封建社會制度進一步鞏固,這時期的繪畫作品往往運用諷刺、勸諫的手法宣揚封建道德標准和規范,與漫畫的諷喻特徵十分相近。例如魏晉南北朝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便是一例。
盛唐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割據時代。在這個混亂、破壞的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劇變。尤其此時出現了西蜀(分前蜀,公元907─925年;後蜀,公元934─965年)及南唐(公元937─975年)兩個文化中心(五代時戰爭頻仍,但南方戰禍較少,社會安定,加之西蜀、南唐君主皆雅好文學,精通音律,故此文化氣氛濃厚。)促使寫實畫及山水畫均出現了嶄新的風格面貌。這時期的畫家們提倡忘卻名利,化去雜欲,充實自己的精神,將生命加以升華。而後蜀的石恪、梁楷更以諷刺手法抒發胸中鬱郁之意,頗為接近漫畫的意味。
宋元的借古諷今
南宋時期,金兵入侵,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民眾抗金熱情高漲,而南宋朝廷卻懦弱無能,苟且偏安。這時的畫家唯有利用繪畫作品,以獨特的構思,借古人諷喻當時社會的政治狀況,抒發自己的政治意見和愛國之心。如南宋畫家李唐在南宋亡後,南渡臨安(今杭州),創作了許多作品,「意在箴規」。如他的《採薇圖》,表現的是《史記.伯夷列傳》中伯夷、叔齊在武王滅商後,堅決不做周臣,寧死不食周粟,避至首陽山采野菜充飢的情景。李唐以此內容作畫,意在諷刺和抨擊屈膝變節的喪國之犬;《晉文公復國圖》則表達了他矢志復國的強烈願望。由此可見,對時政進行隱晦、曲折的批評,用借古諷今的方式表達畫家的政治觀點,是南宋諷刺畫的一個明顯特徵。
元代繪畫的諷刺意味比之南宋直接,主要表現在元代作者敢於直面朝廷弊政,尖銳揭露社會的黑暗現實。如元朝著名水利專家任仁發所作的《二馬圖》,用肥瘦不等的馬比喻貪官和清官,形象而生動地諷刺了「肥一己而瘠萬民」的貪官污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出土的遼代雙系瓷罐上所繪的北宋官吏形象(《瓷畫官吏圖》),生動詼諧,卻充滿諷刺意味,讓人拍案叫絕、會心微笑,十足現代的漫畫表現手法。
明清的隱喻諷刺
明清時期,封建統治達到極致的程度。明朝的東西廠特務制度以及清朝大肆興起的文字獄,均迫使民間畫家們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敢直接批判,也不敢大膽揭露其弊病。於是,有一些畫家選擇了較為含蓄的表現形式,用隱喻或比擬的手法表達他們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的情緒。如出身於明代宗室的清初八大山人,對於清代統治極為不滿,他以嘻笑怒罵的態度面對世情,因此筆下的花鳥木石及山水人物,都是變態、畸形的形象,藉以發泄內心的憤懣。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和不平衡心理,加上對清朝統治的仇視,使他對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加以歪曲,雖然這並不全然正確,但他諷刺譏嘲的繪畫藝術卻具有創新的意義。他的《牡丹孔雀》,孔雀在前面看是張屏炫耀,背後卻露出難看的屁股,把阿諛逢迎的官僚們諷刺得入木三分。
此外,還有揚州八怪之一的羅兩峰,他的《鬼趣圖》也是清朝時期具諷喻意味的代表作品。
還得一提的是,明憲宗曾畫過的《一團和氣圖》,亦頗具漫畫的特點,但在主題上沒有諷刺意味,反而有歌頌漫畫的味道,頗為特別。 中國漫畫的特色孕育於悠久而厚重的歷史,以及繪畫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至清末民初嶄露頭角。隨著報刊的出現,漫畫直觀的諷刺及對社會政權的辛辣批判內容,成為一種特殊的「武器」而發展為一獨立的畫種。
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局動湯社會。恰逢19世紀末,歐洲石印技術傳入中國,各政治派別為了宣傳各自的政治主張,紛紛運用石印,大量創辦報紙和畫報。這一時期,大批畫報和報紙大膽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揭露清政府的腐敗和暴行,而他們的宣傳手段並不止於文字及標語,更利用漫畫來表達救亡愛國的思想,如上海的《俄事警聞》、《神州畫報》;廣州的《時事畫報》等報刊,就刊載了不少反列強侵略、反清政府封建統治的漫畫。這一大批諷喻時事、反封建、反列強入侵的漫畫迅猛發展,促使到了辛亥革命前後,漫畫畫種便得以確立。
如果從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謝纘泰的《時局圖》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的反帝漫畫算起,中國漫畫從獨立到發展,可說貫穿整個20世紀。其中又以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分水嶺,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的漫畫發展,隨著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及1925年五卅運動和1926年國共合作的重大歷史轉折,貫穿著一條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戰斗主線,成就了三十年代那「雜文和漫畫的時代」高潮,同時為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作出很大貢獻;20世紀後期(即建國後50年代至90年代)的當代漫畫,繼承了先前的革命戰斗傳統,隨著時代的變化及中國社會的命運而同步發展,渡過文革時期的漫畫災難(許多漫畫均被批判為「大毒草」,成為批鬥畫家的「罪證」),重新在社會功能、題材內容及形式風格等方面開拓新的視野。
總而言之,中國漫畫緊貼中國歷史時局及社會的變化,在中國由弱變強、由衰轉盛,並經歷翻天覆地的20世紀100年間起伏發展,已儼然構成了中國獨特的漫畫傳統及歷史。
清末民初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漫畫」的名稱還未被正式使用,多數仍被稱為「諷喻畫」、「寓意畫」等,但這並不影響漫畫的迅速發展和壯大。國際及國內的政治形勢是導致漫畫大規模發展並最終形成獨立畫種的根本原因。隨著列強的肆意侵入、清政府的崩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起雲涌,中國社會的復雜混亂達致無以復加的地步。以針砭時弊為己任的漫畫,將矛頭對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揭露了他們貪婪蠶食中國的丑惡面目。當然,現代印刷術的引進和應用,使報刊、畫報迅速興起,也為漫畫的創作和流傳提供了技術條件。
這時期的中國漫畫,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緊緊相連,對社會政治形勢十分敏感。在反映急劇變動的社會現實的同時,漫畫利用自身的諷喻功能,喚起了民眾反帝救國的意識,並成為民主革命運動中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的有力武器。《俄事警聞》、《時事畫報》等漫畫報刊作為這些漫畫的「根據地」,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與較為隱晦的古代諷喻畫相比,清末民初的漫畫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宣傳內容,不僅多取材現實的重大社會問題,在藝術表現方面也通俗易懂,直白尖銳,讓人一目瞭然。即使是漫畫通常使用的比喻手法,也多採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作譬喻,使更多人能夠接受及理解。
在題材方面,由於社會動盪時期的多勢力、多派別的復雜情況,漫畫的選材十分廣泛。從揭露列強的侵略行徑到抨擊清政府的賣國;從諷刺官場的虛偽腐敗到針對民間的封建迷信,都有優秀的作品予以體現。如《時局全圖》、《看盡世人夢未醒》等漫畫便直指問題關鍵,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諷刺了部分民眾的麻木。
五四運動
隨著一項又一項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被欺壓已久的中國人民終不再忍氣吞聲,國內的反帝反封建情緒愈為高漲,終於在1919年促成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在愛國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這時期的漫畫緊密配合著革命運動,成為空前活躍的一種藝術形式。當時,除了涌現許多很有影響力的漫畫家(如沈泊塵、但杜宇)之外,革命群眾自發繪制的漫畫傳單也是五四時期漫畫的一種特殊形式,更是反帝反封建運動中有力的武器,將革命運動的點滴以及人們的所思所想形象地表達出來。
漫畫傳單中佳作頻頻,如《全國同志莫被日奴恥笑》,就是號召中國人民以「抵制日貨」為「救國利器」,將手握「密約」、「青島」旗子的東洋人打倒在地。而《請看高麗現時之慘狀》的漫畫傳單,則反映了被日軍欺壓的朝鮮人民慘遭屠殺活埋的場面,批判了日軍的血腥罪行。它們極為形象地說明,一旦中國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中國人民將面對與朝鮮同樣悲慘的境地,以此激勵全國人民反帝愛國的斗爭決心,動員大家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
1919年6月出版的《上海罷市實錄》一書中收有一幅漫畫傳單,圖中描繪了兩個凶神惡煞的持槍軍警押著一位被捕的示威遊行者,被捕者雖戴著手銬腳鐐,但仍然大義凜然,昂首高呼口號,毫不屈服。畫中的題詞寫道:「你看他鐵索郎當為的什麼?為的是救他的國。他的國家,豈不是我們的國家么?他肯為國受苦,我們應如何?」慷慨激昂的文字與畫面配合起來,給人極大的鼓動,煽動力極強。
這一批漫畫傳單的作者雖然不為人知,而且作品本身也很難通過印刷或出版保存下來,但它們無疑是構成中國漫畫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四革命時期的漫畫傳單有具體的針對和戰斗對象,充分顯示了漫畫藝術在以針砭諷刺為目的時的威力。
這一時期知名漫畫家的佳作也比比皆是,有沈泊塵的《工學商打倒曹、陸、章》、馬星馳的《民氣一致之效果》等。此外,但杜宇創作的《國恥畫譜》是中國最早的漫畫家個人畫集。1918年,由沈泊塵創辦的《上海潑克》,是中國最早的專門漫畫刊物。
二十年代
緊接著,1925年五卅運動和1926年國共合作的重大歷史轉折,給文藝界注入了一支強心針,藝術家們的愛國革命熱情再一次被點燃。漫畫在文藝界發起的革命宣傳運動中充當前鋒,對帝國列強、封建軍閥進行諷刺和抨擊,成為20年代漫畫的主要內容。這一期間不但成立了最早的漫畫團體,也出現了一批漫畫大師,為30年代的漫畫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5年,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爆發後,民眾的愛國熱情廣被激發起來,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群眾自發組織起革命運動,形成了全國的反帝潮。文藝界的知識分子們也從傷感沉悶的情緒里振作起來,積極投入反帝愛國運動中。在轟轟烈烈的運動中,漫畫成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手中有力的宣傳工具和文化武器,以抨擊帝國主義、諷刺反動軍閥。它們被發於報刊或張貼於街市,極力激發了人民的革命斗爭熱情。
1926年,國共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將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斗爭推向新的高潮。文藝界的漫畫家紛紛穿上軍裝,在戰斗中將漫畫的宣傳功能發揮到極致。黃文農、葉淺予、魯少飛等人都投身到北伐軍中,成為這時期漫畫創作的骨幹力量。同時,隨著豐子愷的《子愷漫畫》在《文學周報》上刊出,中國正式開始廣為使用「漫畫」這一名稱。豐子愷以風格獨特、充滿仁愛之心及生活情趣的兒童漫畫、抒情漫畫受到人們的喜愛。
1927年,由丁悚、張光宇等人發起成立了上海漫畫會,是中國最早的漫畫團體。該會於1928年出版了《上海漫畫》周刊,團結和培養了一批漫畫家,在中國漫畫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十年代
中國漫畫發展到30年代,出現了新的高潮,不但數量豐富,形式風格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從1934年9月到1937年6月,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僅上海就出版了約20種以漫畫為主的期刊,其中尤以《時代漫畫》和《漫畫生活》最有代表性。同時,第一屆全國漫畫展在1936年於上海順利開展,作者遍及全國,約有二百多人,這在當時可是個了不起的數字,為中國漫畫史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與此同時,蘇區的革命根據地在反對國民黨軍事圍剿中,群眾性的漫畫宣傳活動亦非常活躍,十分突出。
30年代的中國,剛剛經歷了1927年的「四一二政變」,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國民黨右派以文化「圍剿」和軍事「圍剿」方式對付革命力量;與之相對,左翼運動的反文化「圍剿」及蘇區革命根據地的反軍事「圍剿」也隨之開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侵略變本加厲,在東北成立了偽滿洲國。
國難當頭,人民大眾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漫畫界人士紛紛以畫代筆,漫畫創作空前繁榮。1932年的淞滬戰役引發愛國雜志的群情激憤表達,已存在的刊物大量刊登批評國事的雜文和漫畫,新的刊物也紛紛創刊,因而,1933年和1944年被稱為「雜志年」。由於日本侵略愈演愈烈,民眾對國家命運的重視使抒發個人觀點和活躍思想的雜文與漫畫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時期又被稱為「雜文和漫畫的時代」。
這時期的上海,大批的漫畫刊物得以興辦。從1934年到1937年,僅上海一地就出現了19種漫畫刊物,如《時代漫畫》、《漫畫生活》、《獨立漫畫》、《上海漫畫》、《漫畫界》等。許多漫畫家致力於創作反侵略反圍剿的漫畫,如張諤、蔡若虹的作品就極為鮮明。另外,漫畫集的出版在30年代也出現了高峰,據統計,已知的專集有20種以上。葉淺予編輯的《漫畫大觀》是當時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漫畫集共184幅作品,多為《上海漫畫》中發表過的作品,可以說是《上海漫畫》的縮寫本,是一個時期漫畫成績的總結。葉淺予創作的長篇連續漫畫《王先生》和《小陳留京外史》在社會上影響也很大。而魯少飛主編的《時代漫畫》在團結漫畫家和培養漫畫新人方面也有突出貢獻。
抗戰時期
在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艱苦抗日戰爭中,漫畫不僅成為喚醒中國民眾奮起救國的警世鍾,也間接成就了抗擊日本侵略的壯舉。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在前方戰士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抗爭之時,漫畫界的愛國人士也紛紛投身於救亡宣傳戰線,發揮漫畫的戰斗性,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作為漫畫運動的中心,上海漫畫家以抗日救國為旗幟,在漫畫家協會的領導下,成立了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開始出版會刊《救亡漫畫》。同時,漫畫救亡協會於8月底派出漫畫宣傳隊,奔赴各地開展工作。漫畫宣傳隊的主要成員有葉淺予、張樂平、特偉等人,他們從上海出發到南京、武漢、長沙、桂林、重慶、廣東、西安等地,積極開展抗日救亡的漫畫宣傳活動。漫畫宣傳隊到達武漢之後,隸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領導,在周恩來、郭沫若的指導下工作。接著,繼《救亡漫畫》之後又出版了《抗戰漫畫》。
1938年,武漢成立了全國漫畫作家協會戰時工作委員會(後改名為中華全國漫畫作家抗敵協會),制定並發表了《全國漫畫作家協會戰時工作大綱》,號召漫畫家利用一切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漫畫家為爭取抗戰救亡最後勝利,展開了一場漫畫戰。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漫畫創作者,在沒有印刷設備的情況下,用木刻代替;沒有報紙印發,就挨家挨戶送到百姓手中;人才短缺,就開辦培訓班,培養新的漫畫戰士;還編畫報、辦展覽、貼宣傳畫等。
抗戰後期,漫畫宣傳工作受到當局的壓迫和限制,但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漫畫家們仍通過舉辦漫畫展覽揭露了「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黑暗現實,道出群眾的心聲。如葉淺予、丁聰等人的八人漫畫聯展,以及張光宇的《西遊漫記》、廖冰兄的《貓國春秋》等專題展覽。與此同時,解放區的華君武、吳耘等漫畫家也把筆尖指向日軍和消極抗戰的國民黨。
抗日漫畫作品明顯的特徵是:主題鮮明,一針見血,簡潔而醒目。這些漫畫與雜文一起,承擔起八年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民主革命宣傳、輿論的重要任務。
國共內戰
八年艱苦的抗日戰爭勝利後,開始了三年的內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社會從鴉片戰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這一時期的漫畫配合解放戰爭,以地域為分界,形成了解放區和國民政府地區各有特色的漫畫作品。解放區的漫畫成為一種藝術武器,配合解放區的人民斗爭。在極其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漫畫家仍創作出大量兼備民族特色及大眾化的優秀作品。如蔡若虹的《苦從何來》、張仃的《城頭變幻大王旗》等,還有政治諷刺畫家華君武,他的主要作品有《磨好刀再殺》、《在反革命的後台》等。在國民政府地區內,漫畫作品配合著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體現了鮮明的主題。
主要活動於上海的米穀是當時頗具代表性的政治諷刺畫家,丁聰的《現實圖》也是國內戰爭時期的重要作品。同時,沈同衡領導的漫畫工學團與學生運動相結合,在上海巡迴展出了《春夢圖》、《送葬曲》等漫畫。張樂平在這時創作的連環漫畫,勾勒了不平等社會中的人生百態,這套漫畫不但在當時很受歡迎,對後來的漫畫創作也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此外,在各地的學生運動中也出現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漫畫宣傳品。
五十至七十年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成立,中國人民從此不必在戰亂中流離失所,可以安居樂業了。艱苦戰事的結束,使50年代初期的漫畫創作出現了新的高潮。各地的漫畫家紛紛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新的漫畫事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人歡欣鼓舞,除了反美和歌頌類漫畫的蓬勃發展外,反映人民內部矛盾的漫畫也迅速興起,漫畫由原本主要揭露和批判敵人的內容,轉移至新增的以人民自省內容為主。一時間漫畫作品幾乎成為報刊不可缺少的部分。
1950年,《漫畫》月刊創刊,由漫畫界主力米穀擔任主編。該刊創辦歷時十年,發表了無數優秀的漫畫作品,並致力於提高漫畫的思想表達和藝術水平及培養青年漫畫作者。20世紀50年代起,活躍在這一時期的中國漫畫家有:華君武、方成、米穀、廖冰兄、丁聰、張樂平、王成喜、英韜、江有生、李濱聲、朱宣咸、江帆、韋啟美、詹同、畢克官等。1957年,隨著「反右」運動的開展,一些漫畫作者被錯劃為「右派」,漫畫創作一度陷入低谷。60年代後期,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不少漫畫作者遭受了迫害和批判,漫畫創作無法開展。
1976年後,在「粉碎四人幫」的斗爭中,漫畫發揮了特有的戰斗作用。隨後,漫畫發展迅速,出現了嶄新局面。
新舊交替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文藝終有廣闊發展的空間,中國漫畫又進入了繁榮興盛的另一時期。這時期的漫畫作者,十分注意定位和自身任務,因此出現為數不少的歌頌漫畫,反映當代改革開放的進程和現代化建設,使漫畫在改革開放時代中,仍然保持著針砭時弊的輿論監督作用。此時,整個漫畫創作氣氛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1979 年,《人民日報》漫畫增刊《諷刺與幽默》創刊號,各地的漫畫報刊也相繼問世,同時各地紛紛成立了漫畫學會和研究會。1982年,第二屆全國漫畫展覽在與第一屆展覽相隔十幾年後得以舉辦。1984年,漫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參加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標志著漫畫這一藝術形式在新時期的獨立和成熟。
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大陸與港澳、國外的漫畫交流逐年增多,在漫畫理論研究方面,也建樹頗豐,發展態勢愈見成熟、詳盡。
90年代以來,漫畫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除了固有的諷刺、歌頌功能外,還具有教育和知識認知作用,同時加強了漫畫的娛樂性和陶冶性情的功能;幽默漫畫、科學漫畫、世象漫畫、廣告漫畫等都得以發展,也受到讀者的歡迎。此外,漫畫的取材范圍更加廣泛,開始從多方面、多角度開掘題材,不再局限於階級斗爭,呈現出豐富多樣化的面貌。
21世紀
21世紀的中國漫畫主要流傳於網路,由於21世紀的漫畫人才短缺和一些錯綜復雜的原因,中國漫畫正處在瓶頸期。21世紀的中國漫畫主要為仿日式漫畫的風格,這也說明中國漫畫正在艱難的探索,但是今天,仍然有非常不錯的漫畫,包括敖幼祥的《烏龍院》、張小盒系列、貓小樂的《貓三狗四》、炎龍紫緒的《神探肖羽》等。網路上以默的《春哥傳》、羊角狼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最為出名。當今中國漫畫正經歷人才空白期,總有一天,中國漫畫會復興。總述
漫畫紮根於人民群眾,在生活中成長。社會的政治時事、人民的現實生活,都是漫畫得以存在的基礎。漫畫以政治時事、社會現象和現實生活為素材來源,並常選擇引起自己共鳴的事件,或針對某些現象產生不平之氣的題材進行創作。因此,漫畫家從注視社會和觀察生活中培養出敏銳的感受力和剖析現實的思想能力。
社會生活中的現象,無論是美好還是醜陋、正確還是謬誤,都隨時可見。漫畫對生活世象的表現,彷彿廣角鏡頭,其囊括的范圍比之攝影、雜文毫不遜色。漫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關心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民安康則被漫畫家視為首要職責。因此,對於時政和生活的種種現象,漫畫家總以畫筆代言語,抒寫自己的共鳴或不平鳴。當然,無論是什麼觀點,漫畫都首先以幽默為出發點,力求使人在笑中有所感悟。
對於共鳴,漫畫家的表述可能是熱情的歌頌、可能是溫馨的抒情;而對於不平鳴,漫畫家們不但進行辛辣的諷刺、也有嚴厲的抨擊和無情的揭露,以展露世象百態,表明立場。因此,鑒於內容題材各異,漫畫也分為眾多類型。如新聞漫畫、諷刺漫畫、消閑漫畫、家庭漫畫、肖像漫畫、抒情漫畫、科學漫畫、幽默漫畫、兒童漫畫等。如果以篇幅長短分類,還有單幅漫畫、連續漫畫和長篇連環漫畫之分。
J.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一共有幾冊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一共有4冊。《半小時漫畫中國史》是二混子所著一部漫畫歷史圖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1~4》、《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番外篇:中國傳統節日》、《半小時漫畫世界史》、《半小時漫畫經濟學1~2》、《半小時漫畫唐詩1~2》中國史有4冊。
(10)漫畫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僅僅通過手繪和段子,二混子就捋出清晰的歷史大脈絡:春秋戰國像個班級、大秦過把癮就死、三國就三大戰役、魏晉亂世多奇葩、南北朝盛產敗家子、大唐最炫民族風。
掀開裝模作樣的正史表象,略去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每一頁都有歷史段子,每三秒讓你笑翻一次,而二混子手繪的帝王將相則是又賤又蠢萌: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曹操、孫權,全都和你我一樣,有優點和缺陷,有朋友和敵人,他們在歷史關鍵節點迸發出的驚人能量鑄就了三千年的瘋狂中國史。達到了,當你笑出腹肌的同時,不知不覺已經通曉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