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歷史
Ⅰ 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喝葡萄酒的
對於中國而言,葡萄酒是一種舶來品。盡管在地中海沿岸包括埃及、西亞和南歐等地區,葡萄酒早在數千年前就已大量生產了,但是中國人喝到葡萄酒則是比較晚的事情了。
有學者認為,在秦漢時期中國境內已經釀造葡萄酒了。不過它還局限於西北邊疆地區,並沒有傳播到中原一帶。《漢武帝內傳》記述,武帝招待西王母時,曾「列玉門之棗,酌葡萄之醴」。說的雖是神話,卻也是現實的反映。這說明,盡管不能肯定中原地區也已學會了釀造葡萄酒的技術,但是中原社會上層確實喝到了葡萄酒了。此後數百年之間中國史籍沒有提及葡萄酒的釀造技術。雖然不時有葡萄酒出現,但是它只是作為成品出現,而且局限於宮廷之中和社會上層。到東漢的時候,葡萄酒還非常的珍貴。《後漢書·宦者列傳》注中引《三輔決錄》說孟佗「以蒲陶酒一斗遺讓,讓即拜佗為涼州刺史」。可見當時葡萄酒的價值之高。魏晉南北朝時期,葡萄酒仍然屬於難得之物,《北齊書·李元忠傳》載李元忠「曾貢世宗蒲桃酒一盤,世宗報以百練縑」。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代。《唐會要》卷100《雜錄》記載:「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貢獻。及破髙昌,收馬乳葡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自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中始識其味。」可見,在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破高昌之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正式傳入中原。此後二百多年內,葡萄酒的釀造和在社會上的傳播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史料反映,在唐代,中國人自己釀造的葡萄酒至少出現了兩大名牌。最好的是涼州葡萄酒,產於今天的武威一帶。據載當年李白寫出《清平調》三首之時,楊貴妃就用涼州葡萄酒給予賞賜。另一種河東「乾和葡萄酒」,產於今天的山西一帶,為好酒者所贊賞。這時候,詠嘆葡萄酒的詩句也在唐人詩集里層出不窮地涌現。王翰《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為美味的葡萄酒千古留名;而李白、王維、白居易、劉禹錫、岑參和王績等人的吟詠更使中國的各色葡萄酒璀璨斑斕。由此看,至少從唐代開始,葡萄酒在中國境內廣泛釀制,終於成為中原官吏文人也能嘗到的美酒了
Ⅱ 誰能講下縱橫上下5000年的中國葡萄酒歷史
商代我國就已出現葡萄酒,西漢時張騫從西域引進內地,唐元兩朝達到興盛,自明朝開始逐漸淡化,清朝時更加衰敗,直到清末華僑張弼士創建了張裕葡萄釀酒公司,近代葡萄酒業才開始起步,但連續的戰亂,使葡萄酒業苟延殘喘,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幾乎關閉,解放後我國葡萄酒業才有了長足發展。
關鍵詞:葡萄酒、商代、西漢、元朝、唐朝、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長城干白
葡萄酒晶瑩剔透,色澤華麗,口味甘甜、醇厚, 香氣宜人,令無數人鍾情。亘古以來,葡萄酒的發展史,就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史。10000多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偶然發現這種由葡萄發酵而成的玉液瓊漿,我們的遠祖便模仿大自然,開始了葡萄酒的釀造歷程。
我國在遙遠的商代就已出現了葡萄酒,1980年在河南省發掘的一個商代後期的古墓中發現一個密閉的銅鹵,經北大化學系分析,銅鹵內的酒即為葡萄酒。公元前206年的漢代以前,我國就已開始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了,並且葡萄酒的生產規模較大,但內地種植較少,主要產地在西域。到公元前138年,西漢特使張騫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於是,帶回了葡萄和葡萄酒釀制技術,葡萄酒釀制技術開始從西域傳到內地,東漢時,葡萄酒仍很珍貴,「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遺張讓,即以為涼州剌史」(見太平御覽 卷972引《續漢書》)用不到20升的葡萄酒向皇帝(漢靈帝)的寵臣(宦官張讓)行賄,便買到獨攬一個州軍政大權的高官,足見當時葡萄酒的珍貴。但是由於葡萄原料的生產有季節性,終究不如穀物原料那麼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並未大面積推廣。
歷史上,內地的葡萄酒業一直斷斷續續、沒有連續向前發展,漢代雖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產技術,但未使之傳播開來,漢代之後,中原地區就不再種植葡萄了,而僅靠一些邊遠地區以貢酒的方式向後來的歷代皇室進貢葡萄酒。
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才又重新從西域引入葡萄和葡萄酒釀造技術,並且葡萄酒在當時頗為盛行,釀造技術也已相當發達,風味色澤更佳,這是一個上至天子滿朝文武下至平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喝葡萄酒的輝煌盛世,以致許多文人雅士都以葡萄酒為題材作賦吟詩,如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李白的對酒詩「葡萄酒,金叵籮,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杯里醉,芙蓉帳里奈君何!」《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以及劉禹錫的:「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當時還有胡人在長安開設酒店,銷售西域葡萄酒。
宋朝重視米酒,創造了用葡萄和米混合釀酒的方法[朱肱(翼中):北山酒經], 從元好問的《葡萄酒賦》及序可知,經過晚唐及五代時期的戰亂,到了宋朝,真正的葡萄酒釀造方法,差不多已失傳,到了南宋,當時臨安雖然繁華,但葡萄酒卻是非常稀少珍貴。這主要是因為江南不宜種葡萄,山西太原等葡萄和葡萄酒產區,已淪陷為金國統治。陸游的《夜寒與客燒乾柴取暖戲作》詩雲:如傾瀲瀲葡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北宋詩中把喝葡萄酒與穿貂皮大衣相提並論,說明葡萄酒的珍貴。
到了元代中國葡萄酒生產水平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統治者甚至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並在山西太原、江蘇南京開辟了葡萄園,而且在元28年還在皇宮中建造了葡萄酒室,甚至有了檢測葡萄酒真偽的辦法,據記載「至太行山辨真偽,真者下水即流,違者得水即冰矣。」市場上也有大量的商品葡萄酒銷售. 馬可•波羅在《中國游記》一書中,說道:在山西太原府,那裡有許多好葡萄園,製造很多的葡萄酒,販運到各地去銷售。所以山西那裡,早就有這樣一首詩:「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 不足。」當地老百姓,把種葡萄釀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到明朝時,糧食白酒的發酵、蒸餾技術日臻提高完善,蒸餾白酒開始成為中國釀酒產品的主流,葡萄酒生產由於具有季節性,酒產品不易保存,酒度偏低等特點局限而日漸式微。但葡萄酒仍受到許多人的鍾愛,明朝洪武皇帝曰:「辛酉謁禹廟,有以葡萄酒見餉者,其甘寒清冽……」,公元1578年明朝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葡萄和葡萄酒作了詳細介紹並提到了用葡萄酒制蒸餾酒的方法,如:「……高昌獻蒲桃干凍酒……葡萄皮薄者味美,皮厚者苦,入風谷凍成之酒,經年不壞。」及「……久藏者中有一塊,雖極寒,其餘皆冰,獨此不水,乃酒之精液也。」此法至今仍普遍使用,以人工冷凍方法把葡萄酒里的水分析出,製成濃縮葡萄酒,是現代葡萄酒釀造技術的一個重要工藝。
清朝最偉大的皇帝康熙也是一位熱衷於飲用葡萄酒的皇帝。康熙在一次瘧疾後就養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習慣一直到去世。他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認為常飲是很有好處的。但由於受歷史條件限制,我國的葡萄酒生產雖有悠久的歷史,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也曾有過輝煌的鼎盛時期,但由於朝代更迭,戰亂不斷,最終沒有象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那樣,連續的壯大和發展。
到清末時,由於國力衰敗,戰火不斷,人民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葡萄酒業更是頹廢敗落,直到1892年,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廠即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從西方引進了優良的葡萄品種,引進了機械化生產方式,並且將貯酒容器由翁改為了橡木桶,成為唯一由中國人自己經營的葡萄酒廠,我國的近代葡萄酒生產才開始起步,生產技術才上了一個新台階。之後,青島、北京、清徐、吉林長白山和通化等葡萄酒廠相繼建立,雖然大部分由外國人經營、生產方式落後,但我國近代葡萄酒工業的雛形已經形成,然而,由於軍閥連年混戰,再加上帝國主義的摧殘和官僚資本的掠奪,葡萄酒工業蕭條、暗淡,一直沒有得到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葡萄酒工業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才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對許多解放前的老廠進行了擴建、改造,提高了質量、擴大了品種、增加了產量,並在沙城、鄭州、民權、蘭考、連雲港、宿遷和安徽肖縣、碭山等地新建、擴建了葡萄酒廠,上世紀70年代中期,沙城酒廠率先研製出我國第一批干白葡萄酒,並在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榮獲金獎,1983年倫敦國際第14屆評酒會上獲得銀獎,成為近70年來中國酒獲得的最高國際榮譽,轟動歐美,被譽為「典型的東方美酒」,開創了中國干型葡萄酒的先河,使中國葡萄酒業邁上一個新台階,並引領中國葡萄酒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
我國的沙城、煙台等葡萄產區具有與世界葡萄名酒產區——波爾多相同的緯度和地質條件,現在,國際上有名的葡萄酒在我國均已大量生產。
經過四、五個五年計劃,我國葡萄酒業擁有一批技術過硬的隊伍,總產量也由解放前的260 噸發展到1976年的26700噸、79年的65000噸、85年的232000噸,2006年的495000噸,產量不斷增加、品種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量也不斷攀升。現在,形成在世界葡萄酒界佔有一席之地、欣欣向榮的葡萄酒業。望採納
Ⅲ 中國最早出現紅酒是在什麼朝代,什麼時候
漢朝
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將西域的葡萄及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引進中原,促進了中原地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的發展。葡萄酒成為當時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享用的珍品。相傳在漢朝,陝西扶風一個姓孟名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賄賂宦官張讓,當即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後來蘇軾對這件事感慨地說:「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可見葡萄酒誘人的魅力。
Ⅳ 中國制葡萄酒歷史文化
葡萄酒的熱值大約等於牛奶的熱值,主要是以酒精的形式帶給人體的,在甜葡萄酒中,糖也能給人體提供能源。葡萄酒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而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與人體血液中的含量非常接近。葡萄酒中含有多種大量和微量的礦質元素,它們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維生素B含量最高的食物,特別是原花色素,這類物質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
飲葡萄酒老少皆宜,既可滿足人們的浪漫情調,又不至於因酒精含量而醉態百出,它含有250多種成份,能直接被人體吸收。
1、滋補作用
葡萄酒可對神經運動中樞起作用,給人以舒適、欣快的感覺。飲用少量的葡萄酒可以平息焦慮的心情,又可避免有副作用的鎮靜劑。
2、助消化作用
甜白葡萄酒含有山梨醇,有助於膽汁和胰腺的分泌。葡萄酒可以幫助消化,防治便秘。
3、利尿作用
一些白葡萄酒的酒石酸鉀和硫酸鉀含量較高,可以利尿治水腫。
4、殺菌作用
防治感冒或流感的傳統方法之一,就是喝一杯熱葡萄酒。葡萄酒的殺菌作用,可能主要是由於它含有酚類物質。
5、葡萄酒與心血管病的防治
葡萄酒中的原花色素對心血管病的防治起著重要作用。
6、美容作用
紅葡萄酒中含有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夠消除體內過剩氧自由基活性的物質,多酚類物質還是抗氧化劑,從而起到延緩衰老作用
滄海桑田一支紅酒,七十寒暑煉成真身。在世界眾多釀造葡萄酒的葡萄品種中,長白山山葡萄作為世界古老而稀有的野生葡萄品種和中國獨有的釀酒葡萄品種,倍受葡萄酒界專家關注。
長白山葡萄尤其是其酸高、營養物質高和出汁率低、含糖量低、產量低等特點,被釀酒專家譽為世界優質甜型酒的專利品種。其酸酸甜甜的口感,非常適合東方人飲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被消費者稱為「液體黃金」的世界冰酒在中國登陸後,專家對長白山山葡萄更是刮目相看,長白山被譽為「世界絕版冰酒產區」。
Ⅳ 中國葡萄酒有多少年歷史
據考證我國復在漢代(公元前制206年)以前就已種開始植葡萄並有葡萄酒的生產了。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
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Ⅵ 中國古代葡萄酒的介紹
考古資料證明,古埃及以及Mesopotamians的人們最早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從五千年前的一幅墓壁畫中可看到當時的古埃及人在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的釀造及葡萄酒的貿易方面的生動情景。
我國的葡萄酒究竟起源於何時?這一直未有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近年有作者認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有了葡萄酒。據有關資料,1980年在河南省發掘的一個商代後期的古墓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銅卣。經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銅卣中的酒為葡萄酒("保藏三千年的葡萄酒",《釀酒》,1987。5)。至於當時釀酒所採用的葡萄是人工栽培的還是野生的尚不清楚。另有考古資料表明,在商代中期的一個釀酒作坊遺址中,有一陶瓮中尚殘留有桃、李、棗等果物的果實和種仁(唐雲明等,"試論河北釀酒資料的考古發現與我國釀酒的起源",《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國酒文化研究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11)。盡管沒有充足的文字證據,但從以上考古資料,我們確可相信在商周時期,除了穀物原料釀造的酒之外,其它水果釀造的酒也佔有一席之地。
一、古代葡萄酒史料
一般說來,在古代中國,葡萄酒並不是主要的酒類品種,但在一些地區,如在現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則基本上是主要的酒類品種。有關資料可參考"葡萄和葡萄酒傳入我國的考證"(見張玉忠論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國酒文化研究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歷史時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普及過。歷代文獻中對葡萄酒的記載仍是較為豐富的。
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東漢時,葡萄酒仍非常珍貴,據《太平御覽》卷972引《續漢書》雲: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遺張讓,即以為涼州剌史。足以證明當時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釀造過程比黃酒釀造要簡化,但是由於葡萄原料的生產有季節性,終究不如穀物原料那麼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並未大面積推廣。在歷史上,內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繼繼續續維持下來的。唐朝和元朝從外地將葡萄釀酒方法引入內地。而以元朝時的規模最大。其生產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帶,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帶也有過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歷史。而漢民族對葡萄酒的生產技術基本上是不得要領的。
漢代雖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產技術,但卻未使之傳播開來。漢代之後,中原地區大概就不再種植葡萄。一些邊遠地區時常以貢酒的方式向後來的歷代皇室進貢葡萄酒。唐代時,中原地區對葡萄酒已是一無所知了。唐太宗從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卷970記載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約二十多公里,當時其歸屬一直不定。唐朝時,葡萄酒在內地有較大的影響力,從高昌學來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釀法在唐代可能延續了較長的歷史時期,以致在唐代的許多詩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屢屢出現。如膾炙人口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劉禹錫(772-842年)也曾作詩贊美葡萄酒,詩雲:"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這說明當時山西早已種植葡萄,並釀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詩。當時的胡人在長安還開設酒店,銷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統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並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開辟葡萄園。至元28年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
由於蒸餾技術的發展,元朝開始生產葡萄燒酒(白蘭地brandy),《飲膳正要》對此有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西域的葡萄燒酒。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卷30中曾記載了我國栽培的葡萄品種有:水晶葡萄,暈色帶白,如著粉形大而長,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兩種,酸甜兩味。綠葡萄,出蜀中,熟時色綠,至若西番之綠葡萄,名兔睛,味勝甜蜜,無核則異品也。
瑣瑣葡萄,出西番,實小如胡椒……雲南者,大如棗,味尤長。
二、中國古代葡萄酒的釀法
中國古代的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和加曲法。後一種,有畫蛇添足之嫌,說明了中國酒麴法釀酒的影響根深蒂固。
1 自然發酵法:
葡萄酒無需酒麴也能自然發酵成酒的。從西域學來的葡萄釀酒法應是自然發酵法。唐代蘇敬的《新修本草》雲:"凡作酒醴須曲,而蒲桃,蜜等酒獨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來就生長有酵母菌,可將葡萄發酵成酒。
元代詩人曾寫過一首詩,記載了當時的自然發酵法:翠虯天橋飛不去,頷下明珠脫寒露。壘壘千斛晝夜春,列瓮滿浸秋泉紅。數霄醞月清光轉,濃腴芳髓蒸霞暖。酒成快瀉宮壺香,春風吹凍玻璃光。甘逾瑞露濃欺乳,麴生風味難通譜。縱教典卻裘,不將一斗博涼州。
2、加曲發酵法:
由於我國人民長期以來用曲釀酒,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釀酒時必須加入酒麴,再加上技術傳播上的障礙,有些地區還不懂葡萄自然發酵釀酒的原理。於是在一些記載葡萄酒釀造技術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畫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北宋的著名釀酒專著《北山酒經》中所收錄的葡萄酒法,卻深深帶上了黃酒釀造法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氣上,用杏仁五兩(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過,干,去皮,子),與杏仁同於砂盆內一處,用熟漿三斗,逐旋研盡為度,以生絹濾過,其三半熟漿潑,飯軟,蓋良久,出飯攤於案上,依常法候溫,入曲搜拌。"該法中葡萄經過洗凈,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只是作為一種配料。因此不能稱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並米同釀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區仍在採用。如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寫到:"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並米飲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
三、近代中國的葡萄酒
清末1892年,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公司——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從西方引入了優良的葡萄品種,並引入了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從此我國的葡萄酒生產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
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又從保加利亞,匈牙利,原蘇聯引入了釀酒葡萄品種。我國自己也開展了葡萄品種的選育工作。目前,我國在新疆,甘肅的乾旱地區,在渤海沿岸平原,黃河故道,黃土高原乾旱地區及淮河流域,東北長白山地區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生產基地。新建的葡萄酒廠在這些地區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Ⅶ 中國釀造葡萄酒的歷史有多久
開始大來量釀造葡萄酒應該是:唐源朝。
據考證,葡萄是漢朝張騫帶入中國的。據《太平御覽》,漢武帝時期,「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只能估計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並且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開始大規模出現在唐朝。《太平御覽》記載,唐太宗貞觀13年(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後,不僅在皇宮御苑裡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並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盛唐時期社會穩定,人民富庶。由於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這些在當時的詩歌里都反映。
但真正鼎盛時期是元朝。 在政府重視、各級官員身體力行、農業技術指導具備、官方示範種植的情況下,元朝的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有了很大的發展。葡萄種植面積之大,地域之廣,釀酒數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當時,除了河西與隴右地區(即今寧夏、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並包括青海以東地區和新疆以東地區和新疆東部)大面積種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產地。
Ⅷ 葡萄酒起源於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葡萄酒起源於約8000年前,葡萄酒在1915年傳入中國。
據外媒報道,科學家在對一批年代久遠的陶罐進行研究分析後發現,人類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開始釀造葡萄酒,這比原先已知的最早開始釀造葡萄酒的時間還要早好幾百年。
報道稱,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以南的兩個遺址中,發現了殘留葡萄酒化合物的陶罐,這些8000年前的陶罐成為人類釀造葡萄酒的「最早」證據。
(8)中國葡萄酒歷史擴展閱讀;
葡萄酒的好處
1、滋補
葡萄酒中含有糖、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這些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元素,它可以不經過預先消化,直接被人體吸收。特別是對體弱者,經常飲用適量紅葡萄酒,對恢復健康相當有利。此外,經常適量飲用紅葡萄酒還能預防衰老、延年益壽。
2、助消化
葡萄酒能刺激胃酸分泌胃液,每60-100克葡萄酒能使胃液分泌增加120毫升。葡萄酒中單寧物質,可增加腸道肌肉系統中平滑肌肉纖維的收縮,調整結腸的功能,對結腸炎有一定療效。甜白葡萄酒含有山梨醇,有助於消化,防止便秘。
3、幫助減肥
葡萄酒有減輕體重的作用,每升干葡萄酒中含525卡熱量,這些熱量只相當人體每天平均需要熱量的1/15。飲酒後,葡萄酒能直接被人體吸收、消化,在4小時內全部消耗掉而不會使體重增加。所以,經常飲用葡萄酒的人,不僅能補充人體需要的水分和多種營養素,而且有助於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