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的歷史
1. 曲阜有幾千年歷史
曲阜,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在魯西平原與魯中山地的結合部上,北負泰岱,南引鳧嶧,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疇。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古史記載,炎帝神農氏都陳,徙曲阜;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少昊都曲阜;舜作什器於壽丘。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曲阜在商代為奄國,並一度為商王首都,周代為魯國都城,兩漢分別為魯王、東海王國都。漢以後曲阜雖然只是郡縣小城,但它作為孔子故里又成為人們心中的聖地。
曲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鎮。西周初年,宰輔周公封魯,周公因輔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帶來大量的文化禮樂典籍,形成了融夷、夏、商、周文化於一體的魯文化。周公死後,為褒獎周公功績,特許魯國建立太廟,郊祀使用天子禮樂,曲阜成了當時除首都鎬京以外文化最為發達的城市。
即使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魯國仍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特別到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培養了一大批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人才,並刪《詩》、《書》,訂《禮》,補《樂》,贊《周易》,修《春秋》,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把中國文化推向一個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曲阜一直重教向學,學術發達,人才輩出,產生了著名的思想家顏子、孔伋(子思)、孟子,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孔尚任,著名的經學家孔安國、孔廣森、桂馥,可謂人文薈萃,燦若群星。
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為曲阜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跡300處,其中6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現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築1300多間,西漢以來歷代碑刻5000餘塊,古樹名木17000餘株,庫藏文物十萬余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六萬余件,它們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今天,曲阜也以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豐富的地下文物和雄偉的地上古建築而享譽世界。1982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8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0年,孔廟、孔府、孔林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曲阜的旅遊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取得明顯的成績,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游覽勝地。各種旅遊服務機構和設施完備,餐飲、住宿和娛樂設施也日益完善。交通發達,通訊便捷,市內有104國道、327國道、京福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縱橫穿過,往西15公里是鐵路交通的樞紐兗州火車站,北依濟南遙牆機場。
2. 曲阜孔廟的有什麼歷史背景
曲阜孔廟始建於孔子死後第二年(前478)。當時魯國哀公把孔子生前所居之地立為廟,「歲回時奉祀」。那時僅「答廟屋三間」。到了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至魯,第一次用祭天的儀式(太牢)來祭孔子。後來漢武帝劉徹納董仲舒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孔子更為尊崇。歷代皇帝又不斷給孔子加封謚,謚為「褒成宣尼公」、「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劉志下令修孔廟,至清雍正「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先後大修十五次,中修、小修不計其數。如今孔廟已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群,其中包括三殿一閣、三祠一壇、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五十四門等。孔廟四周築紅牆,其佔地達三百二十七畝。廟內共有九進貫穿在長達1公里的中軸線上。前三進院落為整個廟宇的「引導」,從第四進起進入主要建築區域。由同文門至後寢宮的五進院落,分左中右三路,中軸線上有奎文閣、大成殿等高大建築。
3. 曲阜這個地名的來歷
「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
公元前249年楚國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隋開皇十六年(598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2018年10月,曲阜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
(3)曲阜的歷史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曲阜市轄4個街道、8個鎮:魯城街道、書院街道、時庄街道、小雪街道、吳村鎮、姚村鎮、陵城鎮、尼山鎮、息陬鎮、王莊鎮、石門山鎮、防山鎮。共41個居委會、355個村委會,483個自然村。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位居北京至上海中心,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
4. 曲阜的發展歷史
會形成以
文化旅遊產業
為主的城市。
5. 曲阜孔廟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曲阜孔廟始建於孔子死後第二年(前478)。當時魯國哀公把孔子生前所居之地立為廟,「歲時奉祀」。那時僅「廟屋三間」。到了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至魯,第一次用祭天的儀式(太牢)來祭孔子。後來漢武帝劉徹納董仲舒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孔子更為尊崇。歷代皇帝又不斷給孔子加封謚,謚為「褒成宣尼公」、「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劉志下令修孔廟,至清雍正「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先後大修十五次,中修、小修不計其數。
6. 曲阜的歷史名人的詳細歷史
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是當時除周王朝首都鎬京外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城市。特別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魯國聚徒講學,魯國儼然成了全國的教育中心。魯國文化高度發達,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薛郡,郡治設在曲阜,隸徐州部。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魯王在魯南宮泮水以北周魯故宮廢址上興建規模龐大、雄偉豪華的魯王宮建築群,為在擴大王宮的面積,在拆除闕里孔子舊宅中發現孔鮒所藏《尚書》、《論語》、《詩經》《儀禮》等古文經書竹簡,得以使孔子思想流傳推廣。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開皇十六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作為地理名詞歷數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時,曲阜雖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為「聖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通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經濟也空前發達。晚唐之際,僅孔家就出了六位狀元和十四名進士。
宋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由於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黃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文化氣氛十分醇濃。期間賜孔廟文宣王殿名為「大成殿」,於孔子墓前造立石儀。大修少昊陵,立「萬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將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縣治及宮觀、廟宇等建築群及大批珍貴書籍化為灰燼,仙源縣淪入金人統治之下,並恢復曲阜縣舊名。
曲阜城在歷史上曾有四次大的變遷。最後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劉六、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朱厚詔令山東巡撫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縣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計10餘次到曲阜「朝聖」,學者騷人竟相蒞臨曲阜,為曲阜留下難以勝紀的文化遺存。
7. 曲阜歷史誰知道
曲阜,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在魯西平原與魯中山地的結合部上,北負泰岱,南引鳧嶧,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疇。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古史記載,炎帝神農氏都陳,徙曲阜;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少昊都曲阜;舜作什器於壽丘。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曲阜在商代為奄國,並一度為商王首都,周代為魯國都城,兩漢分別為魯王、東海王國都。漢以後曲阜雖然只是郡縣小城,但它作為孔子故里又成為人們心中的聖地。
曲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鎮。西周初年,宰輔周公封魯,周公因輔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帶來大量的文化禮樂典籍,形成了融夷、夏、商、周文化於一體的魯文化。周公死後,為褒獎周公功績,特許魯國建立太廟,郊祀使用天子禮樂,曲阜成了當時除首都鎬京以外文化最為發達的城市。
即使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魯國仍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特別到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培養了一大批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人才,並刪《詩》、《書》,訂《禮》,補《樂》,贊《周易》,修《春秋》,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把中國文化推向一個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曲阜一直重教向學,學術發達,人才輩出,產生了著名的思想家顏子、孔伋(子思)、孟子,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孔尚任,著名的經學家孔安國、孔廣森、桂馥,可謂人文薈萃,燦若群星。
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為曲阜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跡300處,其中6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現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築1300多間,西漢以來歷代碑刻5000餘塊,古樹名木17000餘株,庫藏文物十萬余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六萬余件,它們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今天,曲阜也以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豐富的地下文物和雄偉的地上古建築而享譽世界。1982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8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0年,孔廟、孔府、孔林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曲阜的旅遊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取得明顯的成績,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游覽勝地。各種旅遊服務機構和設施完備,餐飲、住宿和娛樂設施也日益完善。交通發達,通訊便捷,市內有104國道、327國道、京福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縱橫穿過,往西15公里是鐵路交通的樞紐兗州火車站,北依濟南遙牆機場。
8. 曲阜歷史名人
曲阜歷史名人 〖少昊〗——五帝之首 黃帝的兒子,姓己名摯,號金天氏 。
〖柳下惠〗——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稱為「和聖」。柳下惠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山東曲阜人。
〖孔子〗——至聖 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孔子所作,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卷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顏子〗——復聖 名回,字子淵,山東曲阜人。
〖魯班〗——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人,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乃木工匠開山鼻祖,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
〖孔伋〗——述聖 字子思,孔子之孫。著有《中庸》、《子思子》。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著有《左傳》和《國語》 。
〖穀梁赤〗 儒家經典《春秋穀梁傳》作者,山東曲阜人。
〖申培〗(約前219~前135),名培,亦稱申公、申培公。西漢今文詩學「魯詩學」開創者。
〖孔安國〗字子國,西漢經學家。著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古文尚書學派開創者。
〖孔融〗東漢文學家,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以散文見長。
〖賈應寵〗明末清初著名鼓詞作家 字思退,一字晉蕃,號鳧西,又號澹圃,亦稱木皮散客、木皮散人、木皮子。
〖孔尚任〗清初戲曲作家 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塘,自號雲亭山人。著有傑出的歷史劇《桃花扇》。
〖孔繼涑〗(1726~1791),著名書法家 字信夫,一字體實,號谷園,別號葭谷居士。他廣泛搜集古今名家書法,刻意鑒別,先行臨摹、構繪,而後精工刻成大小石碑584塊,名為「玉虹樓法帖刻石」。其拓片裝成101冊,故又稱「百一帖」。現存孔廟。
〖桂馥〗(1736~1805),著名書法家和訓詁學家 字冬卉,號未谷,別號老苔、紫雲仙館。當時一些名門貴族,對他的字畫爭相收藏。在當時有「無桂不成世家」的說法。
〖孔孚〗(1925—1997)現代山水詩風的開創者,原名孔令桓。1925年4月1日生於山東曲阜。1947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學院史地系。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大眾日報》文藝編輯,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離休。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7年4月27日病逝。著有詩集《山水清音》、《孔孚冊水詩選》,詩論集《遠門之捫》等。《山水清音》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創作獎一等獎,《孔孚山水•峨眉卷》獲1991年山東省優秀圖書獎一等獎、1991年全國計劃單列市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 他的小詩清新、深邃、空靈,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生前感到些寂寞。共發表了詩作三百多首,詩論三十多篇,共出版了六本書,但總印數不足兩萬冊,印數最少的一本只印了231冊 「孔孚先生是一位生不逢時的詩人」,「他在一個文化貶值的時代投身於文化,他在一個沒有詩意的時代選擇了詩歌,他在一個金玉滿眼的世界裡固執地尋覓一種素樸而純潔的境界。」。
9. 山東濟寧曲阜有哪些歷史故事
(一)黃帝誕生
曲阜城東六里許,有個叫壽丘的地方。一道高崗隆起地面,這高崗就是壽丘遺跡。相傳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里。
據說,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有嬌氏之女,是少典國國君的妃子。附寶生有二子,長子是炎帝神農氏,次子就是黃帝軒轅氏。
神農氏比軒轅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種五穀,親嘗百草為人治病,被擁戴為中原部落聯盟領袖,稱為炎帝,在陳建立了國都。後遷於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國號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庫,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寶,是隨炎帝遷徙來曲阜的。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間,天際亮起一道銀白耀眼的閃電,那閃電繞著北斗的第一顆星——樞星疾速地打了幾個旋,然後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幾乎在這同時,被驚呆的附寶忽然感覺到身上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過了一些時間,她才知道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附寶卻一直懷孕二十四個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氣清,祥雲萬朵,附寶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一會,隨著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黃帝就這樣降臨到了人世。
剛出生的黃帝,額骨的中部隆起,形狀象太陽,這就是所謂「日角」;黃帝有龍的相貌,傳說他的手足也似龍爪龍趾;還有的說他四張臉。更奇異的是,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十歲左右他就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通訪名山大川,再沒回來。
(二)少昊的傳說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聰明伶俐,勤勞善良,十幾歲就會採桑養蠶,繅絲織錦。清早,她時常一人身披霞光,搖著小船,來到天河源頭窮桑樹下,攀枝採桑。
這窮桑樹為林中之王,樹頭如傘,桑葉如扇。它五千年開一次花,一萬年結一次果。那紫瑪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長生不老。皇娥非常喜愛這樹,常為它澆水、施肥。采完桑葉就坐在樹下放聲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像是為自己伴奏。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遠處朝她彈琴呢!那青年見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禮貌地向前自我介紹說:「我叫金星,每天都在聽你歌唱,並被你動人的歌聲打動了。」
從此,金星、皇娥結成好友,後來由友誼萌發了愛情。一年之後,他們在窮桑樹下蓋起幾間草房,舉行了簡朴的婚禮。男耕女織,夫唱婦隨。不久,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滿。
後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氣,派出天兵天將把他倆打入天牢,把少昊攆出天宮降落人間。這時少昊已是個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邊。那時候,泗水岸邊只有幾戶人家,人們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當了首領。少昊領著大家開荒種地,植桑養蠶,生活得非常美好。由於這里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這里來的人越來越多,很快就發展成了個繁榮的城鎮,少昊給它取名為窮桑邑,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少昊之國。再後來,領土擴大,少昊就把國都遷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傳說
叔梁紇年紀很大了,身邊有九個女兒,而只有一個跛足兒子,便想再要一個兒子,於是向顏家求婚。顏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紇年紀太大,不願嫁他。老三顏征在聽從父命,嫁給了他。
二人成婚後,夫婦便去尼丘山祈禱蒼天和山神,以保佑顏氏生個好兒子。果然,顏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但這孩子相貌醜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齒、耳露輪。顏氏見這孩子難看,哀聲嘆道:「好命苦。這般模樣怎能養活成人!」叔梁紇更是悲傷,遂把孩子丟在尼山腳下,走了。
當時天氣比較熱,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來一隻老虎,在孩子身邊轉了幾圈,便叼進山洞裡,按時為孩子哺乳。同時,一隻老鷹也飛來,用翅膀為孩子打扇。這就是後世流傳的「鳳生虎養鷹打扇」。這山洞即是現存的夫子洞(又名坤靈洞)。
再說顏氏征在自從孩子被扔了以後,心裡十分悲痛,於是常在尼山腳下轉來轉去。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聽到有孩子的哭聲,便尋聲而去,在山洞裡發現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顏氏喜出望外,抱著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顏氏為快些到家,慌不擇路,爬坡越溝,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羅裙被山棗樹上的刺掛住了,顏氏非常氣憤,對山棗樹說:「你們不要攔路。讓尼山神知道了,會把你們斬草除根的。」說著,順手將掛羅裙的山棗樹捋了一把。從此,這里的山棗刺全部往下長。時至今日,還是如此。
顏氏抱著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臟了。這時,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輕輕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圍井繞了一圈,怎麼也夠不到水面,於是自言自語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來該有多好呀!」哪知她話剛說完,就聽到一陣流水聲。顏氏一看,井真的傾斜了,一股清水從井口向南流去。顏氏雙手合十感謝天神,然後手捧泉水喝了起來。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頓時,一點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給孩子沐浴,然後回村子去了。
從此,這口井井壁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顏母庄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條小溪,後人為紀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為智慧之源,遂稱這條小溪為智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