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天體和物理

天體和物理

發布時間: 2021-08-01 21:49:06

A. 天體物理學有幾大定律

若干定律我們的宇宙不是永恆的,宇宙有誕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無數個宇宙周而復始地循環著,每一個循環周期都在數百億至上千億年。就整個宇宙來說,沒有開端也沒有結束。我們的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就來自上一個宇宙最後坍塌所形成的黑洞。二 : 宇宙的演化過程是:奇點的大爆炸;宇宙不斷加速的膨脹;膨脹到極限;坍塌成超級黑洞,這表示這個宇宙的壽終正寢。這個超級黑洞生成奇點後再重新爆炸噴發,這是下一個新的宇宙的開端。三 : 宇宙不管是橫向看和縱向看,都是多重的。從縱向看,永無休止地循環往復;從橫向看,宇宙中有億萬個黑洞,每個黑洞都構成了自己的獨立的宇宙,有自己的獨立時空。宇宙是多重的,也就是多元的。四 : 宇宙、天體和大型的恆星,其演化的最終結果都是黑洞。五 : 任何黑洞在其形成時,都必然同時生成奇點,也就是當黑洞生成時,同時也就生成了蟲洞和白洞。黑洞、蟲洞和白洞是宇宙中的一組不可分割的共生體。六 : 黑洞是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機器,黑洞的物質轉化為能量後,經過蟲洞,由白洞噴發出來。 由於能量無窮大,所以蟲洞和白洞的能量運行方向是不可逆的。七 : 黑洞是一個宇宙或一個天體的終極階段,是物質演化的終極結果;白洞是一個新的宇宙的開端,是能量噴發的埠;蟲洞是連接兩個宇宙的橋梁,是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橋梁。八 : 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在這個轉化中,溫度起到絕對的作用。在極高的甚至達到攝氏幾萬億億度的溫度下,物質獲得無窮大的能量,從而產生極高的震動頻率,極高的震動頻率使一切物質的粒子都徹底分解,形成「能量子」。這些能量經白洞爆炸噴發出來。由於宇宙的體積急劇擴大,溫度也急劇降低,又使能量子的震動頻率降低,結果能量又相互結合,形成了亞粒子,直到粒子和電子質子中子的出現、氫元素的合成。九 : 光速是速度的極限,這是對物質世界而言的。在宇宙奇點的大爆炸時,沒有物質只有能量。那時能量的噴發是超光速的。十 : 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物質分割的最終結果就是物質消失了,全部轉化為能量。能量不是物質,它沒有任何物質的屬性,沒有位置沒有質量沒有幾何尺寸。使物質徹底分割的武器就是極高的溫度,是數萬億億度的高溫使物質產生極限的震動頻率,而徹底粉碎。要把物質徹底粉碎為能量,就必須先讓物質生成黑洞,使物質經蟲洞由白洞噴發出來。也就是說,要使物質能夠全部徹底分解,轉化為能量,只有經過黑洞、蟲洞、白洞這個超級機器。為了便於敘述,也可以說,能量是由「能量子」組成的。十一 : 任何物質都是由「能量子」合成的,宇宙的奇點大爆炸之後,由於宇宙體積的急劇擴張,使宇宙的溫度也急劇下降,從而使能量的震動頻率降低,能量子得以相互結合,構成了物質。當然,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弦」、「波色子」等也許就是能量轉化為物質的中間環節。十二 : 反物質,也就是電子和質子所帶的電荷的極性相反,電子的旋轉方向相反的原子。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初。是因為那時的溫度極高,宇宙處於無序的狀態而產生的。由於反物質極少,大多數都被湮滅了,所以現在很少有反物質。反物質的宇宙大爆炸之初時的超級高溫使能量劇烈無序碰撞的產物。十三 : 暗物質和暗能量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初,奇點的爆炸不是一蹴而就的,會留下大量的奇點殘骸,也就是延遲核。由於溫度的急劇降低,延遲核已失去了急劇爆炸的條件,只能在今後的漫長時間里持續噴發。延遲核沒有具體位置,遍布整個宇宙。所噴發的仍然是能量,構成另外的宇宙時空,所以我們無法感知。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了暗宇宙。是與我們的宇宙平行的宇宙。暗宇宙不斷為我們的宇宙提供能量,所以,我們的宇宙的膨脹不斷加速。十四 : 當暗能量消耗殆盡的時候,宇宙的膨脹就會減速,直到膨脹停滯。這時,宇宙的體積達到極限,進入大寒時期,宇宙的背景溫度將趨近於絕對零度,進入「熱寂」狀態。然後宇宙將開始坍塌,最後,會成為一個超級黑洞。並經奇點向外噴發,製造並形成了下一個宇宙。十五 : 時間、空間和物質是另一組共生的不可分割的緊密相連的整體。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參數。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參數;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參數。沒有物質就沒有時間和空間。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沒有物質就沒有時空。所以,你絕對不可以這樣想:當宇宙中沒有任何星辰物質時,空盪盪的宇宙還會照樣存在。十六 : 因為宇宙是大爆炸而產生的,所以,不管什麼時候,都必然存在物質所能到達的范圍,都會有物質沒有到達的「地方」。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宇宙是有限的。又因為沒有物質,就沒有時空,所以,在宇宙的物質所沒有達到的「地方 」,是沒有時空的,也就是,那種「地方」實際是不存在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宇宙又是無限的。概括地說:宇宙即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也就是,宇宙是有限而無界的。 十七 : 宇宙是多重的。從宇宙的構成材料看:有物質構成的宇宙和能量構成的宇宙,我們現在所處在的宇宙就是由物質構成的宇宙,當然,在物質構成的宇宙中,也有由物質衍生的能量。另外,凡是由奇點爆炸噴發所形成的宇宙的初始階段,都是能量構成的宇宙;從宇宙構成材料的運動速度來看:有快宇宙和慢宇宙。由物質構成的宇宙是慢宇宙,光速是速度的極限。由能量構成的宇宙是快宇宙,其能量的擴張速度是超光速的;從宇宙的溫度來看:有高溫宇宙和低溫宇宙,凡是由物質構成的宇宙都是低溫宇宙,其最高溫度就是使物質達到核聚變反應的溫度。凡是由能量構成的宇宙都是高溫宇宙,在那裡,溫度可達幾萬億億度。

B. 天體物理學學了好就業嗎

這一類基於理論和觀測的純科研方向出外就業比較困難,如果想從事本專業專研究的話一般只能屬去中科院和一些不錯的高校任教,但畢業後大多都不能繼續從事本專業,一般會轉向高能物理,核物理,無線電,光學等等方向,因為除了國家研究,企業幾乎沒有天體物理的需求

C. 你現在學的什麼專業很想了解 核天體物理 是什麼謝謝了……

我現在學的是太赫茲器件製作方面的
核天體物理主要研究宇宙演化中的核過程及其發生時間,物理 核天體物理主要研究宇宙演化中的核過程及其發生時間 物理 環境,宇宙場所及其天體演化.它在現代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發 展中佔有獨特的重要 位 是極具挑戰性的交叉學科 展中佔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是極具挑戰性的交叉學科. 天體核過程不僅是與引力抗衡控制天體演化和提供恆星能源的 主要機制, 而且是宇宙中所有核素的 唯一合成機制.

核天體物理學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先後已有6人獲得諾貝爾獎金(包報2002年的兩位獲獎者)。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水平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國家。我國應該大力支持這個領域的研究。

你選的這個學科真是很難的,不是別的,就是研究設備難!!!!

D. 什麼是熱核天體物理學....

是講恆星類的,恆星內部進行的是核聚變反應所以稱其是熱核天體物理學

E. 天體物理知識

宇宙天體演變探討

建一

深邃星空中那些絢麗多彩的雲霧狀「星雲」,拖著長尾的「彗星」以及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太陽、月亮,它們雖然形態各異,卻都是由相同的物質(元素周期表中100多種元素)構成的。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態,是由於各星球正處在演變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元素的構成比例不同。

當一個星球主要由氫、氧類化學性質不穩定的元素構成時,星球的原子核反應劇烈,這個星球就處在天體演變的初期--恆星階段;當一個星球中硅、鐵類化學性質穩定的元素所佔比例變的較大時,原子核反應逐漸變弱,便處在天體演變的後期--行星階段。

「行星」正是由「恆星」演變形成的,而「彗星」、「小行星」又是由「行星」演變而來。宇宙中每個星球的演變都要經過「黑洞」、星雲、恆星、紅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幾個階段。星球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即使處於同一演變階段也沒有形態完全一樣的。根據已知的天文資料對宇宙星球的演變過程闡述如下:

宇宙由不斷運動的物質組成,物質運動時由於方向、速度、密度的差異,會產生無數大小不一的磁場旋渦(即「黑洞」),當恆星級「黑洞」中的物質凝集向一個方向以極快速度作有序運動時,產生的能量和引力會吸引宇宙中彌漫的氫、氧類氣態物質和硅、鐵類物質,形成圍繞「黑洞」的圓形氣體塵埃環,原始的有形天體--「星雲」便誕生了。

「星雲」是由稀薄氣體和塵埃凝聚成的呈環狀或團狀天體,隨著不斷吸引吞噬周圍物質,「星雲」的體積、密度達到一定臨界值,具備了發生氫原子核聚變反應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天體達到相當大體積;二是天體中氫元素達到一定密度)時,在天體運動產生的巨大摩擦作用下,「星雲」內物質密集的中心區域(星核)的氫原子開始發生聚變反應,爆發出巨大能量,"星雲"就演變為可以發出強烈光和熱的--「恆星」。

「恆星」的體積龐大,氫元素占絕大部分,原子核反應劇烈,能量大、輻射強,產生強大的磁場和引力,能吸引一些質量相對較小的天體,形成以它為中心的星系。「恆星」階段的演變過程起碼要持續上百億年,太陽就是處在恆星演變的中間階段。隨著恆星中氫元素逐漸消耗減少,恆星的原子核反應越來越弱,最後演變成為--「紅巨星」。

「紅巨星」的基本特徵是,由於星球內部引力減小,構成物質向外膨脹,體積變的非常大,表層氦、氧元素比例增大,所以發光發熱程度比恆星低,但還沒有形成固態外殼。當「紅巨星」的表層物質在「超新星」爆發中散失後,星核表面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那些原來在超高溫環境中呈氣態和液態的硅、鐵類元素,由於溫度降低凝結成固體狀態,在最先冷卻的星核外層開始形成固態的外殼,就逐漸演變成不能從自身向外發射光輻射的天體--「白矮星」

「白矮星」由於固態外殼的冷卻收縮,體積大大縮小(可以縮小幾十萬倍),大量氫元素被壓縮在外殼之中,因此,「白矮星」雖然體積較小但相對質量卻很大,內部物質密度高,磁場和引力仍很強,之後隨著與其它恆星等天體之間互相吸引力和離心力平衡的改變從而進入--「行星」階段。

從「白矮星」到「行星」階段是一個星球固態外殼不斷膨脹,由氫、氧類元素組成的呈氣態、液態的表層物質不斷減少的過程。初期的行星是像木星那樣表面有極厚濃密大氣層包圍的形態。演變到地球這樣的行星中期,由於表層溫度繼續降低,大氣層中氫、氧、氮元素比例和溫度等適宜條件,這時期的行星上就會有生命出現和存在。因為「行星」內部原子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會逐漸積聚起很大壓力,所以,每隔一段時期,當外殼承受不住時,內部能量沖破外殼形成爆發,大量氫、氧類元素散發到宇宙中,同時行星的體積擴大,固態外殼變厚,表層環境會發生巨變。在經過多次爆發後,行星的氫、氧類元素進一步減少,內部原子核反應越來越弱,就進入火星那樣的行星晚期。

現在火星表面雖然有稀薄大氣層,地表還有少量固態水(白色極冠)存在,但已不具備維持生命的環境。近年的探索已發現火星上有從前的河流痕跡,今後的探測中極有可能找到生命曾經存在的確鑿證據。

當星球的氫、氧類元素基本消失,原子核反應基本結束,自身吸引力逐步減弱,星球組成物質的離心力超過其吸引力時,內外結構間平衡被打破,星球便開始四分五裂成碎塊,進入了星球演變的最後階段--「彗星」就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形態。

「彗星」由於彗核還有一些吸引力,可以形成圍繞恆星運動的組團形式天體(如哈雷彗星),最終「彗星」將完全分散成單個大小不等的天體碎塊--「小行星」。據觀測,這種天體碎塊在宇宙中大量存在。當宇宙中分散的物質在宇宙磁場旋渦(黑洞)吸引下凝聚在一起時,新一輪天體演變又開始了。

F. 量子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學的區別

量子物理學是人們研究微觀世界的理論,也有人稱為研究量子現象的物理學。由於宏觀物體是由微觀世界建構而成的,因此量子物理學不僅是研究微觀世界結構的工具,而且在深入研究宏觀物體的微結構和特殊的物理性質中也發揮著巨大作用。我們把科學家們在研究原子、分子、原子核、基本粒子時所觀察到的關於微觀世界的系列特殊的物理現象稱為量子現象。
天體物理學分為:太陽物理學、太陽系物理學、恆星物理學、恆星天文學、行星物理學、星系天文學、宇宙學、宇宙化學、天體演化學等分支學科。另外,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高能天體物理學也是它的分支。
它們的區別很明顯,一個是研究微觀世界,另一個是研究巨大的宏觀世界的

G. 天體物理方面

天體物理學是應用物理學的技術、方法和理論,研究天體的形態、結構、化學組成、物理狀態和演化規律的天文學分支學科。
利用理論物理方法研究天體的物理性質和過程的一門學科。1859年,基爾霍夫根據熱力學規律解釋太陽光譜的夫琅和費線,斷言在太陽上存在著某些和地球上一樣的化學元素,這表明,可以利用理論物理的普遍規律從天文實測結果中分析出天體的內在性質,是為理論天體物理學的開端。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發展緊密地依賴於理論物理學的進步,幾乎理論物理學每一項重要突破,都會大大推動理論天體物理學的前進。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量子理論的建立,使深入分析恆星的光譜成為可能,並由此建立了恆星大氣的系統理論。三十年代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使恆星能源的疑問獲得滿意的解決,從而使恆星內部結構理論迅速發展;並且依據赫羅圖的實測結果,確立了恆星演化的科學理論。1917年愛因斯坦用廣義相對論分析宇宙的結構,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1929年哈勃發現了河外星系的譜線紅移與距離間的關系,以後人們利用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來分析有關河外天體的觀測資料,探索大尺度上的物質結構和運動,這就形成了現代宇宙學。
從公元前129年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目測恆星光度起,中間經過1609年伽利略使用光學望遠鏡觀測天體,繪制月面圖,1655~1656年惠更斯發現土星光環和獵戶座星雲,後來還有哈雷發現恆星自行,到十八世紀老赫歇耳開創恆星天文學,這是天體物理學的孕育時期。
十九世紀中葉,三種物理方法——分光學、光度學和照相術廣泛應用於天體的觀測研究以後,對天體的結構、化學組成、物理狀態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天體物理學開始成為天文學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
天體物理學的發展,促使天文觀測和研究不斷出現新成果和新發現。1859年,基爾霍夫對太陽光譜的吸收線(即夫琅和費譜線)作出科學解釋。他認為吸收線是光球所發出的連續光譜被太陽大氣吸收而成的,這一發現推動了天文學家用分光鏡研究恆星;1864年,哈根斯用高色散度的攝譜儀觀測恆星,證認出某些元素的譜線,以後根據多普勒效應又測定了一些恆星的視向速度;1885年,皮克林首先使用物端棱鏡拍攝光譜,進行光譜分類。通過對行星狀星雲和彌漫星雲的研究,在仙女座星雲中發現新星。這些發現使天體物理學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1905年,赫茨普龍在觀測基礎上將部分恆星分為巨星和矮星;1913年,羅素按絕對星等與光譜型繪制恆星分布圖,即赫羅圖;1916年,亞當斯和科爾許特發現相同光譜型的巨星光譜和矮星光譜存在細微差別,並確立用光譜求距離的分光視差法。
在天體物理理論方面,1920年,薩哈提出恆星大氣電離理論,通過埃姆登、史瓦西、愛丁頓等人的研究,關於恆星內部結構的理論逐漸成熟;1938年,貝特提出了氫聚變為氨的熱核反應理論,成功地解決了主序星的產能機制問題。
1929年,哈勃在研究河外星系光譜時,提出了哈勃定律,這極大地推動了星系天文學的發展;1931~1932年,央斯基發現了來自銀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無線電波;四十年代,英國軍用雷達發現了太陽的無線電輻射,從此射電天文蓬勃發展起來;六十年代用射電天文手段又發現了類星體、脈沖星、星際分子、微波背景輻射。
1946年美國開始用火箭在離地面30~100公里高度處拍攝紫外光譜。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為大氣外層空間觀測創造了條件。以後,美國、西歐、日本也相繼發射用於觀測天體的人造衛星。現在世界各國已發射數量可觀的宇宙飛行器,其中裝有各種類型的探測器,用以探測天體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波段的輻射。從此天文學進入全波段觀測時代。
天體物理學分為:太陽物理學、太陽系物理學、恆星物理學、恆星天文學、星系天文學、宇宙學、宇宙化學、天體演化學等分支學科。另外,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高能天體物理學也是它的分支。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普通恆星。對太陽的研究,經歷了從研究它的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化學組成和靜態表面結構,到使用多波段電磁輻射研究它的活動現象的過程。太陽風的影響能夠為我們直接感受。日地關系密切,所以研究有關地球的科學,必須考慮太陽的因素。
對行星的研究是天體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近二十年來,對彗星的研究以及對行星際物質的分布、密度、溫度、磁場和化學組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隨著空間探測的進展,太陽系的研究又成為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銀河系有一、二千億顆恆星,其物理狀態千差萬別。球狀體、紅外星、天體微波激射源、赫比格一阿羅天體,可能都是從星際雲到恆星之間的過渡天體。
特殊恆星更是多種多樣: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為1~50天,光變幅為0.1~2個星等;長周期變星的光變周期為90~1000天,光變幅為2.5~9個星等;天琴座RR型變星的光變周期為0.05~1.5天,光變幅不超過1~2個星等;金牛座 T型變星光變不規則,沒有固定的周期;新星爆發時拋出大量物質,光度急驟增加幾萬到幾百萬倍;有的紅巨星的半徑比太陽半徑大1000倍以上;白矮星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一百公斤到十噸,中子星密度更高達每立方厘米一億噸到一千億噸。
各種各樣的恆星,為研究恆星的形成和演化規律提供了樣品。另外,天體上特殊的物理條件,在地球上往往並不具備,利用天體現象探索物理規律,是天體物理學的重要職能。
通過多年研究,人們對銀河系的整體圖像以及太陽在銀河系中的地位,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銀河系的直徑為十萬光年,厚兩萬光年。通過對銀河系恆星集團的研究,建立和證實了星族和銀河系次系等概念。對銀河系自轉、旋臂結構、銀核和銀暈也進行了大量研究。
河外星系與銀河系屬於同一天體層次。星系按形態大致分為五類: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型星系、橢圓星系、不規則星系。按星系的質量大小,又可分為矮星系、巨星系、超巨星系,它們的質量依次約為太陽的一百萬到十億倍、幾百億倍和萬億倍以上。同銀河系一樣,星系也由恆星和氣體組成三、五個、十來個、幾十個以至成百上千個星系組成星系集團,稱星系群、星系團。
通過各種觀測手段,人們的視野擴展到15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這就是「觀測到的宇宙」,或稱為「我們的宇宙」,也就是總星系。
研究表明,宇宙物質由化學元素周期表中近百種化學元素和289種同位素組成。在不同宇宙物質中發現了地球上不存在的礦物和分子。
二百多年來,關於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問題已提出四十多種學說,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學說被認為是完善的而被普遍接受。近三十年來這方面有了很大進展,目前大多數天文學家贊成的恆星演化學說是所謂的「彌漫說」,但也有少數人認為恆星是由超密物質轉化而成的。
用物理學的技術和方法分析來自天體的電磁輻射,可得到天體的各種物理參數。根據這些參數運用物理理論來闡明發生在天體上的物理過程,及其演變是實測天體物理學和理論天體物理學的任務。
除了宇宙線的粒子探測、隕石的實驗室分析、宇宙飛行器對太陽系天體的實地采樣和分析,以及尚在努力探索中的引力波觀測之外,目前關於天體的信息都來自電磁輻射。天體物理儀器的作用是對電磁輻射進行收集定位、變換和分析處理。電磁輻射的收集和定位是由望遠鏡(包括射電望遠鏡)來實現的。
從輻射的連續譜可以判斷輻射的機制,還可以得知天體的表面溫度;從早型星的巴耳末系限上的跳變,可以得知天體的表面壓力;由UBV測光系統也可粗略地確定恆星的光度和溫度值。從線譜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視向速度、電子溫度、電子密度、化學組成、激發溫度端流速度。對雙星的觀測研究,可以得到天體的半徑、質量和光度等重要數據。研究脈動變星的光變周期與光度之間的關系,可以確定天體的距離。
輻射轉移理論是解釋已知天象的有力工具,而且還可以預言尚未觀測到的天體和天象。以輻射轉移理論為基礎建立的恆星大氣理論,以熱核聚變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元素合成理論、恆星內部結構理論和天體演化理論,乃是理論天體物理學的基礎。
理論物理學中的輻射、原子核、引力、等離子體、固體和基本粒子等理論,為研究類星體、宇宙線、黑洞脈沖星、星際塵埃、超新星爆發奠定了基礎。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擴大,不僅使人們愈來愈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結構和演化規律,同時也促使物理學在揭示微觀世界的奧秘方面取得進展。氮元素就是首先在太陽上發現的,過了二十五年後才在地球上找到。熱核聚變概念是在研究恆星能源時提出的。由於地面條件的限制,某些物理規律的驗證只有通過宇宙這個「實驗室」才能進行。六十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類星體、脈沖星、星際分子、微波背景輻射,促進了高能天體物理學、宇宙化學、天體生物學和天體演化學的發展,也向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提出了新的課題。
高能天體物理學
high energy astrophysics
天體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天體上發生的各種高能現象和高能過程。它涉及的面很廣,既包括有高能粒子(或高能光子)參與的各種天文現象和物理過程 ,也包括有大量能量的產生和釋放的天文現象和物理過程。最早,高能天體物理學主要限於宇宙線的探測和研究,真正作為一門學科是20世紀60年代後才建立起來的。60年代以後 ,各種新的探測手段應用到天文研究中,一大批新天體、新天象的發現,使高能天體物理學得到了迅速發展。高能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脈沖星、超新星爆發、黑洞理論、X射線源、γ射線源、宇宙線、各種中微子過程和高能粒子過程等等。
此外,在某些天體上,例如類星體和脈沖星等,也有一些高能過程。它們都是高能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對象。高能天體物理學已經取得一些重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於在恆星上可能發生的中微子過程作了開創性的研究,發現光生中微子過程、電子對湮沒中微子過程以及等離子體激元衰變中微子過程等,對晚期恆星的演化有重要的影響;對太陽中微子的探測發現實驗值與理論值有較大的差距;關於超新星的爆發機制,提出了一種有希望的理論;超新星爆發可能是宇宙線的主要源泉;在宇宙線中探測到一些能量大於 10電子伏的超高能粒子,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雲南站在1972年發現一個可能是質量大於1.8×10克的荷電粒子;發現星系核的爆發現象和激烈的活動現象;

H. 天體物理學有哪些基本課程

天體物理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天空物體的性質及它們的相互作用。天空物體包括星,星系,行星,外部行星。用全部電磁譜作為手段研究發光性質。並研究天體的密度和溫度及化學成分等。天體物理研究的范圍很廣,要應用許多物理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理學,相對論,核和核子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

I. 請問 "理論天體物理"和「核天體物理」有什麼區別

第四個核天體,是研究像太陽呀這樣的發生聚變的星星的核反應,比如他們的質量有多大,能變成中子星,黑洞什麼的,和相對論沒太大關系;一二三五六七九都不是,不解釋了;你應該報理論天體物理,相對論肯定會有的,還有量子的東西,是量子引力的問題,學的東西就像超弦呀,圈量子引力之類的.

熱點內容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
歷史課前演講 發布:2025-07-09 20:27:46 瀏覽:635
三年級數學同步 發布:2025-07-09 20:04:31 瀏覽:338
高考全國卷化學 發布:2025-07-09 19:48:29 瀏覽:845
如何查看聊天記錄 發布:2025-07-09 19:15:55 瀏覽:807
化學元素族 發布:2025-07-09 17:19:25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