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縣歷史
❶ 望都縣歷史沿革
望都縣歷史悠久,傳說五千年前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孫帝嚳生活在縣域西北,帝嚳第三妃慶都生堯於丹陵(現順平界伊祁山、堯山),堯被封為唐候後築城奉母居住,並將此城命名為慶都城。 夏、商、周三代慶都城屬冀州。戰國時期趙國置慶都邑。 秦王贏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滅六國,析慶都邑為二縣,北部為曲逆縣,南部為慶都縣。慶都縣治故縣(今固現村),屬恆山郡。西北以伊祁山與曲逆縣為界,地域包括今唐縣、順平縣一部及望都縣大部,人口約3萬戶12萬人。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改置望都縣。望都縣名的由來是根據古傳說:堯居堯山(伊祁山),其母慶都居都山(孤山),兩山相距10餘里,堯常登山眺望母親,謂之「登堯山望都山」,故有「望都」之稱。西漢時縣與候國並處,東南有中山靖王子劉蓋封地柳宿夷候國(柳絮村),西南有中山靖王子劉嘉封地新處候國(古城鎮),東南有中山靖王子劉應封地安險候國(今屬定州市),東有中山靖王子劉忠封地廣望候國(今屬清苑),望都縣與唐縣、曲逆(今順平)、上曲陽(今曲陽)為鄰,縣治仍在故縣(今固現村),屬冀州中山國。漢初人口只有2萬,到西漢末發展到3.7萬。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詔令全國郡縣更名,望都縣更名順調縣,取雨順風調之意,屬常山郡。東漢劉秀稱帝後,建武元年又詔令郡縣恢復原名。望都縣仍屬冀州中山國。三國、兩晉時期依然如故。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大亂,望都縣先後屬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諸國,由於動亂,造成經濟破壞,人口銳減,縣不足萬人,屬中山郡。公元439年北魏拓跋氏統一了北方,社會相對穩定,人口歸業,戶口增多,望都縣為北魏轄地,屬安州(今定州),人口約2萬。北魏後期至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天下繼續動亂。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望都縣廢,地域並入北平(今滿城)。隋文帝楊堅取得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勵精圖治,析州置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分北平縣復置望都縣,屬定州。二十年後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四月又將望都縣廢,復入北平,初屬博陵郡,繼屬高陽郡。 唐朝建立後改郡為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安喜(今定州)、北平二縣部分地域,置武定縣,縣治暫時定於安險(今定州),不久復稱望都縣。因故縣(固現村)縣治經戰亂久廢,於今縣治處開池築城,貞觀八年望都縣城竣工,縣治遷入至今。唐時境域廣闊:「南以跟縣治42里之唐水(唐河)與定州為界,東有陽城淀,北有堯山,西北有倒馬故關,西有中人亭(唐縣雹水),左人亭(唐縣都亭),東南柳宿劃入境內,疆域超過前代。」唐開元年間人口增多,達6500戶41340人。安史之亂後戶口大減,到德宗貞元年間人數減少84%,只有6600人。 宋初望都縣制如故。政和三年定州改稱中山府,望都縣為其所轄。北宋中葉,望都有戶6千,達2萬人。北宋末金朝鐵騎南侵,河北盡為金軍佔領,民多逃亡,田園成為狩獵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望都縣更名海山縣。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金太子完顏允慕來保州、定州一帶射獵,見新建成的縣衙屋瓦鮮亮,南有荷花池,北有堯母陵,甚是壯觀,想到堯母本名慶都,生於斯葬於斯,史曾稱慶都縣,回朝後向皇帝金世宗奏明,金世宗遂下詔改海山縣為慶都縣。南宋時縣域已成為金朝後方,戶籍制度漸趨完備,社會相對安定,人口明顯增多,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縣內人口約8萬。 蒙古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七年(公元1212年)南下滅金得中原州郡,慶都縣制如故,初隸真定府。太祖十一年(公元1216年)隸屬恆州。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改屬中書省順天路。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順天路改保定路,慶都縣隨變更屬之。元朝統治者在南下滅金滅宋過程中,採取了大肆殺戮、瘋狂掠奪的民族壓迫政策,「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馬羊畜席捲而去,城廓屋廬頓成邱墟」,慶都縣人口降至歷史上第二個最低點。據至元十二年記載人口推算,慶都縣民戶不滿2千,人口3600人。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慶都縣隸之。明初由於元末戰爭和「靖難之役」,縣內「民戶十不存一」,山西等地大量往中原移民,慶都縣為接受移民的重點縣份。永樂後人口增長,至弘治朝有居民2200戶,人口25300餘人。 清軍入關後慶都縣制如故。清兵進入中原,殺戮眾多。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9年)十月七日清兵陷慶都城,屠殺無算,劫掠一空,盡焚全城。據康熙年間《慶都縣志》載,順治年縣編社四,編屯六,1111戶,8369丁.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出巡正定滹沱河,回鑾路過慶都縣,謁堯母陵,認為以堯母之名稱縣不恭,應該避之,回京後頒詔,復稱望都縣.乾隆年後人口上升很快,到清末光緒三十年,縣內計民戶12000,71127人。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望都縣仍為保定府所轄。民國3年(公元1914年)置保定道,望都縣歸屬亦隨之。民國17年(公元1928年)置河北省,廢道級行政建制,望都縣直屬河北省。民國26年(公元1937年)河北省劃為17個行政督察區,望都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時期望都縣設3區97鄉123個村,民國23年(公元1934)人口92090人。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日寇侵佔望都縣,國民政府官員南逃,望都城遂被日軍佔領,日軍成立偽政府以維護其統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在艱苦的環境下建立了抗日政權。1938年4月望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晉察冀邊區第二專署,1940年7月改屬邊區第四專署。 1941年敵後抗日戰爭形勢緊張,為使望都縣有一塊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決定將唐縣之高昌、山陽、連頤等37個村莊,完縣之郭村、任疃等6個村莊,滿城縣之大十五計、南北李各庄等3個村莊劃歸望都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1月邊區決定撤銷望都縣,以平漢路為界,路西建新望縣,後為紀念三地委組織部長郗曉峰犧牲稱曉峰縣,6月為紀念逝世的晉察冀騎兵團團長劉雲彪改稱雲彪縣。雲彪縣轄寺庄、黑堡、山陽及完縣的下叔4個區153個村。路東建立望定縣,轄賈村、白陀及定縣的清風店、留早等4個區共132個村。兩縣抗日政權屬邊區第四專署。1944年6月改隸邊區第三專署。1944年望定縣撤銷,清風店、留早兩區及固店、北合、二十里鋪、南合營、於合營、赤灰、南陽村、北陽村等8個村劃入定縣,余者劃入雲彪縣,仍隸邊區第三專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軍隊沿平漢鐵路大舉北上,國民政府強行接管縣城。中共領導的軍民堅決保衛勝利果實。11月,下叔區27個村及莊裡、壇山、李各庄、張各庄等村回歸完縣,雲彪縣轄5個區172個村。1947年1月望都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縣國民政府逃亡覆滅。 1946年5月雲彪縣撤銷,恢復望都縣名稱。1947年12月隸屬晉察冀邊區北嶽區五專署,1949年1月改屬察哈爾省易水專署,8月隸屬河北省保定地區專員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望都縣轄5個區,172個村,人口12.4萬。1951年10月,固店、北合等8個村由定縣劃入望都縣。1952年莊裡村回歸望都。1954年8月,高昌、山陽、連頤等37個村回歸唐縣,望都縣轄144個行政村。 1957年12月,清苑縣付家營、沈百戶等12個村劃給望都。望都縣轄156個村。1958年6月望都縣與唐縣合並,稱唐縣,縣治望都鎮,賈村鄉劃入安國縣。1962年1月恢復望都縣原建制,屬保定專署,轄16個人民公社,147個行政村,人口15.6萬。1970年保定專署改為保定地區,望都縣屬之。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並稱保定市,望都縣仍屬之,時轄1鎮15鄉,147個行政村,人口25.2萬。1996年並鄉擴鎮,縣轄1鎮7鄉。2002年固店鄉更名固店鎮。2003年底轄2鎮6鄉,147個行政村,人口26.1萬。
❷ 望都縣的著名人物
石貴山,抗日英雄。
魯煤,文學家。
村裡,表演藝術家。
孫祿堂,孫式太極拳創始人。
❸ 關於望都縣的歷史資料
望都縣古名慶都,是「三皇五帝」之一堯帝之母慶都的出生地。望都縣位於河北省中部平原,西枕巍巍太行,東望萬里平川,北鄰古城保定,距首都北京187公里、天津170公里,南距省會石家莊98公里。全縣總面積370平方公里,轄3鎮5鄉,147個行政村,總人口26萬。耕地34萬畝,其中漢族人口佔99.8%,少數民族中有回、滿、蒙古等14個,僅占人口的0.2%。
縣名由來
望都又名慶都,堯母以此而得名,為帝堯放勛誕生之地,漢代以前稱慶都,漢代改名為望都,到唐代又稱名為慶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遊五台山,回駕路過慶都謁堯母陵,因縣名與堯母同名又改為望都縣至今。
隸屬沿革
望都縣
《帝王紀》載「堯母北登堯山,南望都山,故名望都」。望都古屬冀州,為堯帝受封故土,故名慶都。周屬並州,秦朝置郡;漢武帝封中山靖王為廣望候,因此改為望都縣;晉宋皆為縣;北齊劃入北平;唐武德四年復又置縣,屬定州;泰和六年隸中山府;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慶都縣屬保定路。
清乾隆十一年(1749)十月,高宗巡幸五台,車駕至此,因慶都為堯母之名,故又改為望都。
抗戰時期,曾先後改為新望縣,曉峰縣,旋即改為雲彪縣。迄戰略相持階段,日寇重兵壓境,為打破敵人細碎分割的「囚籠」政策,順平(完縣)、唐縣、望都、定州重新劃界,在平漢路東成立望定縣,路西為雲彪縣。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望定縣撤銷,恢復雲彪縣建制,不久改為望都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地市合並後隸屬於保定市。
人文歷史
相傳,在原始社會未期,該縣(原名慶都)居住著華夏民族最古老的一個部落,部落首領系黃帝四世曾孫帝嚳第三妃陳鋒氏女以地氏為名曰慶都,於三階前丹陵生堯,故稱堯母。
堯十二歲受封於陶為諸侯,十五歲改封於唐,十六歲從諸侯為天子,號陶廣廣氏。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所說的唐堯虞的帝堯。據文獻記載:堯曾制定歷法,以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確定民間農時播種季節,對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堯身為天子生活檢朴,穿粗衣、食粗飯,很受群眾愛戴。他在後期實行了禪讓給受群眾擁護的人,他到處訪賢,選定舜為接班人。曾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命舜攝政,他死後由舜繼位。
堯幼時隨母寄居伊祁山,被尊為天子後,伊祁山改為堯山,後人稱伊祁山為太子庵,張晏《漢書》注雲: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堯母登堯山,望都(孤)山曰望都,望都縣以此得名。三阿,太子庵在我縣西北四十里唐縣固城村北一進而,現錄屬完縣,古代慶都邑幅廣闊三阿、太子庵、固城、都山都是慶都域。固城原為望都!曰望都。縣地原系慶都一隅爾,曰名成陽,堯母殂落於此故有堯母台,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使使都祀堯母於成陽靈台,號曰:"靈台大母。從此以後,歷代堯母陵,建堯母祠連續重修不斷,到明清時代最為興盛。[1]
參考:http://ke..com/view/642042.htm
❹ 有沒有人知道望都歷史
望都古稱慶都,當今聞名的「辣都」。
望都縣地處河北省中部平原,西枕巍巍太行,東望萬里平川,北鄰古城保定,距首都北京187公里、天津170公里,南距省會石家莊98公里;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京廣鐵路穿境而過,望安、望順、望清、望唐四條縣級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望都全境總面積374平方公里,耕地34萬畝,轄2鎮6鄉,147個行政村,人口26.1萬。這里自然條件優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平均日照2580小時,年均無霜期191天,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地下水資源1.02億立方米,水質良好,適宜飲用和灌溉。全縣農田林網發達,森林覆被率18.3%,是國家級平原綠化先進縣。
這里是堯母故里。望都古名慶都,是「三皇五帝」之一堯帝之母慶都的出生地。據史料記載,上古仁君堯帝居住於今順平縣的堯山,堯母陳鋒氏慶都居於都山,堯帝常登堯山南望都山,並以母親之名慶都命名都山一帶為慶都邑,以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至西漢時期,高祖劉邦巡遊至此,以為用聖母慶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於是改慶都為望都。悠久的歷史,積淀瞭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堯母陵、堯帝廟、漢孫程墓表現了建築、壁畫藝術的高超與輝煌;廣為流傳的堯母傳說和淳樸的椒鄉風情奠定瞭望都文化的基礎;明末清初民間藝人創作的地方戲《新穎調》,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劇種。
燦爛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享譽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清末民初,一代武林宗師孫祿堂,祖籍望都東任疃村,他廣學博取,集形意、八卦、太極精華於一爐,創孫氏太極拳,獨樹武林一幟,享譽海內外,桃李滿天下。著名學者胡厚宣,系望都大王莊人,他用盡畢生心血,致力於研究甲骨文,所著《甲骨文合集》,具有里程碑意義,被國人譽為「中國甲骨研究第一人」。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村裡,望都東關村人,在《紅旗譜》、《啊,搖籃》、《陳奐生上城》等諸多經典影視劇中,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了多種性格的人物形象,把中國北方農民的憨厚淳樸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里是辣椒之鄉。望都自古物華天寶,土肥水美,素有「珠泉萬斛之鄉」的美稱。據縣志記載,明朝燕王掃北以後,為補充人力,恢復生產,從山西移民至此,帶來辣椒籽種,辣椒從此落戶望都。由於望都土壤肥沃,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再經世代望都人的篩選提純,培育出了獨具特色的望都羊角椒。它形似羊角,色澤深紅,皮肉厚,油性大,辣度適中,香味濃郁。據技術檢測,每百克望都辣椒含蛋白質9.8克,脂肪3.7克,粗纖維27.2克,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C,以及大量有機鐵、磷、鈣等微量元素,其中維C的含量是西紅柿的9倍。《本草綱目》謂之有「散寒除溫、解郁結、消積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菌止瀉」之功效。望都辣椒從清朝開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清末民初,以其優良的品質和較大的種植規模,贏得「辣都」的美譽,與山東益都(今青州)、四川成都並稱中國辣椒「三都」。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望都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扶持辣椒產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全縣辣椒種植面積常年保持5萬畝,總產量達800萬公斤,並在曹家村、龍庄、中韓庄設有三個較大的辣椒交易市場,形成了輻射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購銷網路,年經銷辣椒4000萬公斤,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辣椒集散地之一。全縣辣椒加工企業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年加工辣椒2000萬公斤。大力發展辣椒精深加工,改進原料配方和生產工藝,先後研製開發出辣油、辣醬、辣絲、辣碎、辣圈、辣塊、辣粉、辣酥、泡椒等不同風味、不同工藝的9大系列80多個品種,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市場。2002年,被命名為「河北辣椒之鄉」。
進入新世紀以來,望都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和「跨越發展、振興辣都」的根本任務,高揚「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主旋律,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興縣、工業立縣、民企強縣」三大戰略,抓住項目建設、結構調整、民營經濟、城市建管四個重點,搶抓機遇,銳意創新,團結奮進,實干圖強,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❺ 望都縣南韓庄歷史明人
山西省高平市南城街街道下轄村
南韓庄村位於高平市南城辦事處西北角,南接梨園、唐庄,東鄰湯王頭,西與琚庄接壤,北與上庄交界。全村841畝土地,共117戶,465人,黨員16名,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
❻ 關於河北保定有多少年的歷史
保定市位於河北中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新型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非常豐富,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 距離北京較近的淶水野三坡山清水美,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白洋淀里飄飄揚揚的蘆葦絮,又給這個「華北明珠」增添了幾許捉摸不透的浪漫氣息。 保定歷史悠久,自古為京畿重地,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秦漢至晉隸冀州、幽州。十六國時北燕在定州建都。隋設郡治,唐設河北道,宋設保州,元置保定路,明設保定府,大寧都司駐此。清雍正至民國初直隸總督署駐此。民國時是直隸督軍府,直隸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察冀邊區首府。解放後至1968年是河北省省會。清代以來近300年間為河北(直隸)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譽。 北宋時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處在宋遼邊界,常年戰事不斷,千瘡百孔。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保護北京,先清剿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為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省會遷天津。1966年,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並,為省轄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眾多 。市中心的古蓮花池是清雍正年間高等學府的所在地,是當時十大名園之一,園中古亭上的蓮葉托桃石雕據說是諷刺當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連夜脫逃的事兒;此外還有以出土了金縷玉衣而名噪一時的滿城漢墓、埋葬著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地理位置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25公里。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 金融服務 保定金融服務比較發達,擁有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商業銀行等多家銀行機構,投資保險公司、風險投資機構、金融債券機構、期貨開戶等,具有良好的金融投資氛圍。 所轄區縣 保定歷史悠久,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區位優越,市場廣闊。京廣鐵路、京深高速縱貫南北,神黃鐵路、津保高速橫跨東西。隨著建設「大北京經濟圈」戰略構想的提出,從保定市向外擴展,在150公里半徑內,構成了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為主,擁有4000多萬人口的多層次、大容量消費市場。 保定市是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環海灣經濟開發區中的京、津、保三角地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總面積2.21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千萬,是河北人口第一大市。 保定市地理優勢明顯,交通發達,通訊便捷,開放條件優越。市中心距北京140公里、天津145公里、石家莊125公里,直接可達首都機場、正定機場及天津、秦皇島、黃驊等海港。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縱貫市區,保霸鐵路、神黃鐵路將連通京九、京廣、津滬三大鐵路干線,使得保定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保定市自然物產、旅遊資源豐富,區域特色經濟發達,開發、貿易潛力巨大;教育、文化、科技、體育事業發達,文化底蘊豐厚,人才眾多。另外,保定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高開區內設有海關、商檢和保稅倉庫,涉外服務體系健全。目前,保定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先後有1000餘家外商到保投資合作。 保定市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以30餘家在全國有影響的大集團、大公司為骨幹,如中國樂凱膠片公司、保定風帆集團、天威集團、天鵝化纖集團、寶碩集團、八達集團等,形成了機械、紡織、電子、輕工、化工、建材、汽車、礦產、食品、醫葯等十幾個主導行業。保定農業具有一定特色和規模,形成糧食、蔬菜、草莓、葯材、油料、畜產品 、禽蛋、水產品、果產品九大主導產業。近年來,全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縣域特色產業已具規模,一大批名優產品已打入國內外市場。 保定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文物大市,有很多歷史名勝古跡。如全國十大園林之一的古蓮池、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易縣清西陵、長信宮燈的滿城漢墓、「華北明珠」白洋淀、定州開元寺塔、冉庄地道戰遺址、國家級旅遊名勝風景區淶水野三坡等。作為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荊軻、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等,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葉挺、蔣介石等都曾在此就讀;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行政區劃 2005年,保定市轄3個市轄區、18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保定市 面積22159平方千米,人口1089萬人(2004年)。 新市區 面積 75平方千米,人口 44萬人。郵編071051。 北市區 面積 19平方千米,人口 29萬人。郵編071000。 南市區 面積 43平方千米,人口 27萬人。郵編071000。 定州市 面積1274平方千米,人口114萬人。郵編073000。 涿州市 面積 742平方千米,人口 59萬人。郵編072750。市政府駐范陽西路。 安國市 面積 486平方千米,人口 40萬人。郵編071200。 高碑店市 面積 672平方千米,人口 57萬人。郵編074000。 滿城縣 面積 734平方千米,人口 39萬人。郵編072150。縣政府駐滿城鎮。 清苑縣 面積 953平方千米,人口 62萬人。郵編071100。縣政府駐清苑鎮。 易縣 面積2538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易州鎮。 徐水縣 面積 736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2550。縣政府駐安肅鎮。 淶源縣 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4300。縣政府駐淶源鎮。 定興縣 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定興鎮。 順平縣 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30萬人。郵編072250。縣政府駐蒲陽鎮。 唐縣 面積1417平方千米,人口 54萬人。郵編072350。縣政府駐仁厚鎮。 望都縣 面積 357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2450。縣政府駐望都鎮。 淶水縣 面積1666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4100。縣政府駐淶水鎮。 高陽縣 面積 497平方千米,人口 31萬人。郵編071500。縣政府駐高陽鎮。 安新縣 面積 724平方千米,人口 41萬人。郵編071600。縣政府駐安新鎮。 雄縣 面積 513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1800。縣政府駐雄州鎮。 容城縣 面積 31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700。縣政府駐容城鎮。 曲陽縣 面積1064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3100。縣政府駐恆州鎮。 阜平縣 面積2497平方千米,人口 21萬人。郵編073200。縣政府駐阜平鎮。 博野縣 面積 33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300。縣政府駐博陵鎮。 蠡縣 面積 652平方千米,人口 49萬人。郵政編碼071400。縣人民政府駐蠡吾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記得採納啊
❼ 河北望都縣,北楊村的歷史。
概況北楊村鄉(Beiyangcun Xiang)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城西北7千米。面積29.5平方千米,人口2.52萬人(2002年)。轄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北楊村。博(野)溫(仁)、博(野)望(都)公路過境。 沿革1962年建北楊村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29.5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北楊村、窩頭、南祝、北小王、蘆村、東章、北邑、鄧庄、南邑、北彥、北堤圈11個行政村。 130637201:~200北楊村 ~201北堤圈村 ~202北彥村 ~203東章村 ~204沃頭村 ~205南祝村 ~206北小王村 ~207南邑村 ~208北邑村 ~209鄧庄村 ~210蘆村
❽ 保定的歷史
概況
保定市位於河北中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新型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非常豐富,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
距離北京較近的淶水野三坡山清水美,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白洋淀里飄飄揚揚的蘆葦絮,又給這個「華北明珠」增添了幾許捉摸不透的浪漫氣息。
保定歷史悠久,自古為京畿重地,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秦漢至晉隸冀州、幽州。十六國時北燕在定州建都。隋設郡治,唐設河北道,宋設保州,元置保定路,明設保定府,大寧都司駐此。清雍正至民國初直隸總督署駐此。民國時是直隸督軍府,直隸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察冀邊區首府。解放後至1968年是河北省省會。清代以來近300年間為河北(直隸)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譽。
北宋時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處在宋遼邊界,常年戰事不斷,千瘡百孔。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保護北京,先清剿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為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省會遷天津。1966年,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並,為省轄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眾多 。市中心的古蓮花池是清雍正年間高等學府的所在地,是當時十大名園之一,園中古亭上的蓮葉托桃石雕據說是諷刺當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連夜脫逃的事兒;此外還有以出土了金縷玉衣而名噪一時的滿城漢墓、埋葬著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地理位置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25公里。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
所轄區縣
保定歷史悠久,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區位優越,市場廣闊。京廣鐵路、京深高速縱貫南北,神黃鐵路、津保高速橫跨東西。隨著建設「大北京經濟圈」戰略構想的提出,從保定市向外擴展,在150公里半徑內,構成了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為主,擁有4000多萬人口的多層次、大容量消費市場。
保定市是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環海灣經濟開發區中的京、津、保三角地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總面積2.21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千萬,是河北人口第一大市。
保定市地理優勢明顯,交通發達,通訊便捷,開放條件優越。市中心距北京140公里、天津145公里、石家莊125公里,直接可達首都機場、正定機場及天津、秦皇島、黃驊等海港。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縱貫市區,保霸鐵路、神黃鐵路將連通京九、京廣、津滬三大鐵路干線,使得保定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保定市自然物產、旅遊資源豐富,區域特色經濟發達,開發、貿易潛力巨大;教育、文化、科技、體育事業發達,文化底蘊豐厚,人才眾多。另外,保定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高開區內設有海關、商檢和保稅倉庫,涉外服務體系健全。目前,保定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先後有1000餘家外商到保投資合作。
保定市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以30餘家在全國有影響的大集團、大公司為骨幹,如中國樂凱膠片公司、保定風帆集團、天威集團、天鵝化纖集團、寶碩集團、八達集團等,形成了機械、紡織、電子、輕工、化工、建材、汽車、礦產、食品、醫葯等十幾個主導行業。保定農業具有一定特色和規模,形成糧食、蔬菜、草莓、葯材、油料、畜產品 、禽蛋、水產品、果產品九大主導產業。近年來,全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縣域特色產業已具規模,一大批名優產品已打入國內外市場。
保定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文物大市,有很多歷史名勝古跡。如全國十大園林之一的古蓮池、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易縣清西陵、長信宮燈的滿城漢墓、「華北明珠」白洋淀、定州開元寺塔、冉庄地道戰遺址、國家級旅遊名勝風景區淶水野三坡等。作為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荊軻、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等,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葉挺、蔣介石等都曾在此就讀;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行政區劃
2005年,保定市轄3個市轄區、18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保定市面積22159平方千米,人口1089萬人(2004年)。
新市區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 44萬人。郵編071051。
北市區面積19平方千米,人口 29萬人。郵編071000。
南市區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 27萬人。郵編071000。
定州市面積1274平方千米,人口114萬人。郵編073000。
涿州市面積 742平方千米,人口 59萬人。郵編072750。市政府駐范陽西路。
安國市面積 486平方千米,人口 40萬人。郵編071200。
高碑店市面積 672平方千米,人口 57萬人。郵編074000。
滿城縣面積 734平方千米,人口 39萬人。郵編072150。縣政府駐滿城鎮。
清苑縣面積 953平方千米,人口 62萬人。郵編071100。縣政府駐清苑鎮。
易縣面積2538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易州鎮。
徐水縣面積 736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2550。縣政府駐安肅鎮。
淶源縣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4300。縣政府駐淶源鎮。
定興縣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定興鎮。
順平縣 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30萬人。郵編072250。縣政府駐蒲陽鎮。
唐縣面積1417平方千米,人口 54萬人。郵編072350。縣政府駐仁厚鎮。
望都縣 面積 357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2450。縣政府駐望都鎮。
淶水縣 面積1666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4100。縣政府駐淶水鎮。
高陽縣面積 497平方千米,人口 31萬人。郵編071500。縣政府駐高陽鎮。
安新縣面積 724平方千米,人口 41萬人。郵編071600。縣政府駐安新鎮。
雄縣面積 513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1800。縣政府駐雄州鎮。
容城縣面積 31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700。縣政府駐容城鎮。
曲陽縣面積1064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3100。縣政府駐恆州鎮。
阜平縣面積2497平方千米,人口 21萬人。郵編073200。縣政府駐阜平鎮。
博野縣面積 33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300。縣政府駐博陵鎮。
蠡縣面積 652平方千米,人口 49萬人。郵政編碼071400。縣人民政府駐蠡吾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其他解釋
保定(561─565)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年號;
保定(1082年─?)大理段正明年號。
❾ 河北省望都縣的由來
望都又名慶都,堯母以此而得名,為帝堯放勛誕生之地,漢代以前稱慶都,漢代改名為望都,到唐代又稱名為慶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遊五台山,回駕路過慶都謁堯母陵,因縣名與堯母同
望都縣
名又改為望都縣至今。